问题

如何评价《少年 jump》访谈中「少女漫画的本质是共鸣,少年漫画的本质是憧憬」这句话?

回答
《少年JUMP》访谈金句:少女漫画的“共鸣”与少年漫画的“憧憬”,究竟是怎样一回事?

在一次《少年JUMP》的访谈中,一位编辑抛出了一个观点,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少女漫画的本质是共鸣,少年漫画的本质是憧憬。” 这句话虽然简短,却触及了两种漫画类型最核心的魅力所在,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今天,我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

少女漫画的“共鸣”:在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先说说少女漫画的“共鸣”。我想,这句话说得一点不假。少女漫画之所以能打动无数女性读者,甚至一些男性读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能够精准地捕捉到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在情感体验中的那些微妙、细腻的情绪。

1. 情感内核的细腻描摹: 少女漫画往往聚焦于青春期的少女们所经历的懵懂爱情、友情危机、家庭压力、自我认知探索等等。这些情感体验,虽然在不同的故事里表现形式各异,但其内核却是高度一致的。无论是初恋的心动与羞涩,还是朋友间的误解与和解,亦或是面对选择时的迷茫与挣扎,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的。

举例来说: 经典的少女漫画,比如《花样男子》、《美少女战士》、《水果篮子》、《NANA》等等,虽然故事背景、人物设定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深刻地挖掘了少女内心的情感世界。当女主角因为一点小事而开心得像个孩子,或者因为被误解而感到委屈时,屏幕前的我们很容易就能感同身受,甚至会将自己的经历代入进去。我们可能会回想起自己曾经的某个瞬间,某个心动的人,或者曾经因为某件事而伤心落泪。这种“我也是这样”的感受,就是“共鸣”最直接的体现。

2. 人物塑造的代入感: 少女漫画的人物,尤其是女性角色,往往不是完美的“神”,而是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的普通人。她们会犯错,会犹豫,会不安,会犯傻。这种不完美反而增加了角色的真实感和可信度,让读者更容易在她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再举个例子: 很多少女漫画的女主角可能不是最漂亮的,学习成绩也不是最好的,但她们善良、努力、有自己的坚持。她们可能会因为一句不经意的话而备受打击,也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鼓励而重拾信心。当我们看到主角经历的挫折和成长时,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过去或者正在经历的现在。这种代入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旁观者,更像是参与者,感受着角色的喜怒哀乐,仿佛故事就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

3. 现实主义的情感关照: 即使故事设定在奇幻的世界,少女漫画在情感的处理上,往往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它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情感的流动与变化,是内心世界的成长。这种对现实情感的深刻洞察和细腻捕捉,使得少女漫画能够跨越故事的虚构性,触碰到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反思一下: 有时候,我们看少女漫画,并不是为了追求多么惊心动魄的情节,而是希望在其中找到一种情感上的慰藉和理解。当我们感到孤独、迷茫,或者被误解时,看到故事里有角色和我们一样经历这些,并且最终找到了解决之道,或者至少是坦然面对,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支持。

少年漫画的“憧憬”:渴望成为那个“不一样”的自己

而少年漫画的“憧憬”,则是一种向上的、积极的、充满力量的渴望。少年漫画的魅力,在于它能够点燃我们内心深处对于更强大、更优秀、更“不一样”自我的向往。

1. 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少年漫画的主角,往往怀揣着宏大的目标,拥有强大的意志力,并且在一次次的挑战中不断成长,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可能是拯救世界的英雄,也可能是站在顶峰的强者,或者是实现某种伟大事业的追梦人。

比如《龙珠》里的孙悟空: 他为了变强,一次次挑战更强大的敌人,即使受伤也不会放弃。这种为了目标而奋斗的精神,以及最终突破极限的力量,深深地吸引着读者。我们看到悟空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己,就会在内心深处升起一种“我也想变得像他一样强大”的愿望。
再比如《海贼王》里的路飞: 他梦想成为海贼王,并且为此召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路闯荡四海。路飞身上那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他对梦想的纯粹追求,很容易就能激发读者的热情和向往。我们渴望像路飞一样,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有勇气去追求它,不畏艰险。

2. 克服困难的成长叙事: 少年漫画的“爽感”很多时候来自于主角如何克服看似不可能的困难。这些困难可能是强大的敌人,可能是残酷的训练,也可能是内心的挣扎。但主角总能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伙伴的帮助,或者某种特殊的力量,最终战胜一切。

看《火影忍者》: 鸣人从一个被村子排挤的吊车尾,一步步成长为被所有人认可的英雄。他经历过无数的失败和痛苦,但他从未放弃。这种“我也可以”的信念,正是少年漫画所传递的强大力量。我们看着鸣人从弱小变得强大,内心也仿佛注入了前进的动力。我们可能会在自己遇到困难时,想起鸣人的经历,然后告诉自己:“我也能行。”

3. 热血的信念与友情: 除了个人能力的成长,少年漫画也常常强调友情的重要性。伙伴之间的羁绊,为了保护重要的人而爆发出的力量,是少年漫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这种“为战友而战”的热血,以及并肩作战的情谊,也构成了我们向往的一部分。

《灌篮高手》里的湘北队: 樱木花道从一个不懂篮球的新手,成长为球队的关键球员。他与流川枫的竞争与合作,与晴子的感情,以及与队友们共同拼搏的画面,都充满了热血与感动。我们看到了团队的力量,看到了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的伙伴所产生的强大能量。这种“有朋友一起奋斗”的感觉,也是很多人憧憬的。

4. 探索与冒险的刺激感: 很多少年漫画都包含着探索未知的世界、挑战极限的冒险元素。这种刺激感,以及在冒险中不断发现新事物、认识新朋友的过程,也满足了读者内心深处对于“更广阔世界”的憧憬。

总结:两种情感,同样打动人心

所以,回到那句访谈中的金句:“少女漫画的本质是共鸣,少年漫画的本质是憧憬。” 这种概括,我非常认同。

少女漫画的“共鸣” 是一种向内的情感连接,它让我们在故事中看到自己,感受到被理解,获得情感上的慰藉和认同。它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找到细腻的情感出口。
少年漫画的“憧憬” 则是一种向外的力量驱动,它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热情和斗志,让我们渴望变得更强大、更勇敢,去追求心中的梦想,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不一样”。它为我们注入前进的勇气和动力。

这两种特质并非完全割裂,很多优秀的漫画作品也会巧妙地融合两者。例如,一部少年漫画中的女性角色,也可能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一部少女漫画,其主角的成长过程和克服困难的经历,也可能让读者产生某种程度的“憧憬”。

但总体而言,这种区分,恰恰点出了这两种漫画类型最核心的吸引力所在。它们分别触及了我们情感光谱的两端:我们渴望在故事中找到那个“和我一样”的自己,也渴望在故事中看到那个“我想成为”的自己。 这种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和对精神力量的有效激发,正是《少年JUMP》以及所有优秀漫画作品能够长久以来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都是憧憬,少女漫画的爱情没几个人真正遇到过,看似见到某个剧情自己会心动,实际上是感动或是向往。有句话很适合形容“和你爱的人相比,其实你更爱的是恋爱中的自己”。

user avatar

在个人看来,这套观点其实可以总结得更简短一点 —— 「女的共情,男的慕强」,而这算是相当陈旧的看法了,光是最耳熟能详的作品也能反驳。

首先是通过「虚构能力来表现强大力量」这一点并不是少年向和男性向作品的特征,少女向的作品也有相似的要素,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譬如90年代的《美少女战士》和《魔卡少女樱》,由女性作者创作的女性向作品,其中描绘超能力和战斗的场面非常之多 —— 酷炫的必杀技,热血的战斗画面,还有「美救英雄」这样具有颠覆性的情节,而受这两部作品影响的各类「魔法少女」题材作品更是包含了相似的要素。




虽然我个人对于少女漫画认知非常有限,但是单以以上两部作品的影响力和人气来说,也可以反驳「女性读者对(虚构的)强大的力量不感兴趣」的看法了。

如果要说到少年漫画,那么可以举的例子就更多了 —— 热门的少年漫画确实包含了大量的虚构要素,但其中的感情描写却几乎都能从现实中找到类比对象,想要不共情都难

或者说,以下的例子,又有哪几个是遥远到需要憧憬、而不是可以从现实角度去共情的感情呢?

是与朋友的惺惺相惜?


是与老师的知遇之恩?


是来自父母的舐犊之情?


是对于自身弱小的悔恨?


是手足间的相互依赖?


是对人气和关注的渴望?


是注定没有结果的思慕?


由此可见,比起单纯的憧憬,少年漫画里可以「共情」、「让人感同身受」的情感,不但不是少数,反而是多部作品的精华之所在。

所以,我相信少年少女漫画在很多层面上是共同的,只是表现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中野博之是70年代的人,会有这样的看法,倒也不奇怪。然而,不论性别所能造成的差别有如何之大,人在感情上总是能够达成共通的,所以比起说「男性向和女性向的作品会侧重于表现不同的感情」,我倒是更相信,「不同性别、不同身份的人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同样的感情」

user avatar

泛化来讲,对其受众的理解是:

男孩偏爱天马行空的大冒险、女孩偏爱模拟体验的过家家?

以图像具现化表达则是:

这样古典又刻板的人群画像堪比星座论/MBTI论了,乍一看似乎挺适用,其实也是讲究个对号入座,在这语境下你已经开始如上面图示那样,脑补对应的作品了。

若交换条件后”少女漫画的本质是憧憬,少年漫画的本质是共鸣。“

"男孩对天马行空的大冒险感到心灵共鸣、女孩对梦幻虚拟的体验感到憧憬。"是不是也能说得通?

你再脑补下,是不是也能对号入座一些作品出来?

user avatar

少女漫画看得不多,云一下。

少女漫画,重点在亲密关系的探索。从角色的亲密关系互动中,读者反刍品味亲密关系里的微妙情感,再投射到自身。

而“少年漫画的本质是憧憬”,也可以理解为,少年漫画的重点是主角要成为被人憧憬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是可以完全不需要描写亲密关系的。极端的说,少年漫画是只需要有主角和敌人(对手)就能成立的故事。

少女漫画的故事是在亲密关系中成立的,而少年漫画则强调主角个体价值得到肯定(一般是以战斗的形式)。

这也可以解释,少女漫画的两性关系,往往比少年漫画要激进甚至惊世骇俗,人家探索的就是亲密关系的可能性。正如少年漫画动不动世界毁灭,因为主角拯救世界,个体价值就得到最大肯定。

当然,这样的区分还是太笼统了。少年少女漫画几十年的发展史,内容风格题材元素的广度,都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明的。编辑长中野博之可能只是以杂志社的角度,去划分当下漫画市场受众情感需求的不同。

user avatar

试着翻译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少女漫画的本质,是“主角和你一样的平凡无奇,且备受宠爱”。它提供女孩们关于草根姑娘的粉红气泡。

主角如我一般平凡,但却拥有上天的宠爱。女孩读者,是“情感”的接收者----站在人物与自己高度吻合的立场上,接受奇迹。

少年漫画的本质,是“小崽子,爸爸带你去飞”。它提供男孩们关于“我是超人”的英雄幻想。

主角比我天赋高超,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男孩读者,是“情感”的发出者----将庸常的自己代入到人物的躯壳中,借后者洗脱自己的碌碌,创造奇迹。

那么,“情感”是什么呢?“情感”即是读者的幻想,一种几乎所有少年男女都逃不过的内心诉求。

在幻想中,所有少年少女,都期盼着自己拥有不平凡的人生。区别是,少女认可自身的平凡,重视“接受他者的给予”,是为“与人物关于平凡本体的共鸣”,少年渴求自身的升阶,重视“给予他者”,是为“对人物关于更强之躯的憧憬”。

就如二者性别上的高度相对性一样,少年少女的所视之物,都是“对生活升级的幻想”,关系则高度相对:一个给予,一个接受对方的给予。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少年漫画中的“男主角”,也正是少女漫画中的“强大王子”,而少女漫画中的“女主角”,也正是少年漫画中的“纯良女一”。

执行层面的分化,或许来自于两性在心理上的一些不同。而“幻想”,则是所有青春期之人的共同萌动。

user avatar

几位大佬都回答了,也是学到了很多。我也来班门弄斧、抛砖引玉。

说这句话的,是《少年jump》现编辑长中野博之,他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2017年之后的日本漫画思潮转向与《少年JUMP》作品基调的风格(友谊、努力、胜利)[1]

乌合之子但愿君:致旁观者的爱:三、旁观者→凝视它

关于凝视, @张亮 老师就在他的回答里说了:基本否定了所有的腐女向作品。是的,用少年和少女的分法是否是更合适,这点值得商榷。

要不咱们改成男性向和女性向?

如果以不太合适的性别做区别,那么不仅是少年和少女,腐女和腐男,还有乙女和后宫。以性别做区分的作品,即便是同一性别,细化下来,还是会有很大的差别。就算是小说网站,在男频和女频之外,还是会加纯爱和橘味。

在完整的漫画受众群体面向中,是不能完全被简单划成少年、少女向的作品。这种划分有一个隐含条件:漫画中的主要人物应该是少年少女,漫画的读者也应该是少年少女。

其实这个问题在我往年写 @岸边的塞涅卡 老师的[恋爱圆桌]里曾经提到过,与其说是少年(男)向和少女向的区别,不如说是成为、置入和凝视的区别。

也就是三种不同的美学(感性学)思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所生发出的情感路径。

这个情感路径,我也曾在论恶堕相关文章里详细说起过。

福柯认为恶能在文学中获得美学实体,恶堕角色的塑造是重要的;恶堕同时也改变了文学中的美学认识。恶堕使得18世纪晚期的美学获得了一种新的语言讲述方式,即不再描述审美主体(观众)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与书中角色)共情获得的审美感知,改为造成一种修辞结构(即恶堕角色前后变化)。该结构将观众的道德中的禁忌进行逾越,并从中获得逾越的快乐。
简单地说,就是观众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与角色共情,在美学认识上是成为该角色;但面对恶堕角色时,在美学认识上是占有该角色
成为该角色时,审美主体的自觉性在审美过程中消失了,无论是感同(作品塑造)还是身受(读者经历)被唤醒时,审美主体与对象同化了。而占有该角色时,审美主体的自主性空前加强,或者说对立性被发现了,以至于需要行为/动作跨越这种对立性。这种行为/动作,按照上野千鹤子的说法,就是“被进入、被得到、成为性的客体”,最后被女性化(feminize)。[2]


少年向更像崇拜而成为。

崇拜它从而成为它,是一种非常标准的人→神关系。如果以信仰者之爱来看,我们可以从文艺复兴以前的人与神(尤其是上帝)的关系中窥知一二,凡人炽热地爱着上帝,是因为上帝作为创世者存在提供了完美的道德榜样。当然,也并不存在凡人可以成为上帝,只能远远的瞻望着它,这就是拜上帝教。

机甲、战士(皮套)、巨大化的物,都是神的另一种代言。他不一定是少年的,但一定是男性的。

这有非常久远的历史遗留,要一直说到文艺复兴。简单说,就是在父权制/君权制/神权制的文化下,男性是位居上位的,是凝视者;女性是居下位的,是被凝视者。

劳拉·穆尔维在《观影快感与叙事性电影》就提出:

女性在传统电影视角里,就是一个有差异性的他者(同时也是不完整的,匮乏的形象);女性作为男性的镜像,会给男性带来一种象征焦虑,其解决的途径之一,就是物化和美化女性的身体,赋予女性的身体以神奇的力量和欲望的联想;而解决的途径之二,就是专注于原始创伤的重现,通过对有罪的对象的贬斥、惩罚或拯救来加以平衡。[3]

于是早期大部分漫画里,男性角色作为剧情主要推动者和视线发出者是很常见的。1981-1991年之间的漫画是“大量血气方刚的少年为主要刻画对象,让他们不断地展开竞技斗争从而推动故事情节”

不只是战斗番,运动番也如此。女性大部分时候是花瓶,是和题材无关的情感调节剂。

1981年-1991年的漫画中的女性角色大多或是被刻画成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女神,或是被刻画成外表可人、大和抚子式的暗恋对象。这些女性角色由于极度缺少“真实感”,让人很难同生活中真实的女性联系起来。[4]

是的,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简单的结论:(1981-1991年的)少年向(漫画)作品里的女性不真实。

这个不真实,比较契合中野博之所说的“少年向可以不真实,但是要有真实感”的说法。真实感也要看是从哪种视线发出的,如果是从男性的视线发出的,那么女性成为女神、大和抚子,就是真实感。

一是女性只是被救助者,最后需要男性救助。——好莱坞电影经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即使如此,在魔法少女/超级英雄题材的作品里,最明显的,就是《美少女战士》早期的作品,美少女战士与反派角色战斗在千钧一发之时,还是需要夜礼服假面的帮助。
二是女性只是被窥视者,作为奇观存在。——女性的奇观性,更多体现在强调她的某个部位特质,广为流行各色“卖肉”设定则是如此。《斩服少女》便是,作为卖肉的极致的魔法少女题材。当然,除了强调某个部位特质,其多变的服饰也成为变体(从恋部位到恋物的转变)。《光之美少女》系列,虽然摆脱了“被救助者”的形象,却落入了“被窥视者”的形象。而《美男高中地球防卫部》则是将这种恋物发挥到了尽管和女性无关的极致。
三是女性只是被崇拜者,作为神化对象存在。——将女性地位进行无限拔高,这是另一种非人化的思路,依然没有脱离劳拉穆尔维所说的“男性视角”的精神分析。《第五元素》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将拯救世界的任务落实到一个完美的“第五元素”身上。而《魔法少女小圆》系列(以及其仿作《穿越幻影的太阳》)则走到了这个方向的反面,被迫让女性承担更多的崩坏义务。

那么既然这些女性不真实,就索性把这些女性去掉,让男性之间发生少年爱不好吗?

是的,对耽美系的女性作家来说,她们(比如24年组)所描述的作品,凝视关系发生了倒置,不是少年眼中的少年,也不是少年眼中的少女,而是少女眼中的少年

少女向更像是占有而置入。

二次元这个说法一开始是怎么来的?

1996年的《机动战舰抚子号》。在这个作品里的作中作是《激钢人3》,里面有个女主角菜菜子。(不是下图这个菜菜子)

木星人虽然苦苦喜欢着菜菜子,却只能感叹,是二次元的女孩子,看得到摸不到。

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菜菜子自身呢?或者说转向抚子号这个宇宙战舰自身呢?抚子号为什么要冠名为大和抚子(やまとなでしこ)呢?

大和抚子,意味着彻底的母性、完全的包容、静谧而优美。是日本文化语境下,日本乌托邦的身体化表述[5],自身就是无限大,所以它的视角永远是向内的。

在大和抚子的光辉下,男生们不需要成为这种人,只需要在这种人的包裹下,被强烈共情,然后被治愈。这就是编辑长说的少女向作品的本相。

所以少女向作品需要真实,而不需要真实感。越是看起来虚假离奇的真实故事,才能越勾连起作品里角色的共鸣。毕竟现实生活是不讲道理的,有些事情就是没有真实感地发生了。

而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二次元作品主要视听媒介的变化,女性角色变得越发重要起来,也越发视觉奇观化起来。我们可以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少年的是漫画的,而少女的是动画的

至少复杂的、细微的、会影响巨大剧情的面部表情,即情念定型(Pathos Formel)更多出现在女性角色的立绘[6]中——而不是男性角色的立绘中。

女性向作品,有更向内的叙事结构,有更丰富的表情。从生物社会学意义上说,与女性本身就是(生育人类)的母体不无相关。鲍曼在《怀旧的乌托邦》里就说到,个人的乌托邦,归根结底是回到母体。怀旧的最初始之地,也是母体:“母体正在标识我们现代冒险历史过程的最终结局[7]

这个现代冒险历史过程,就说的是少年向作品的虚幻的技能、虚幻的强劲那些向外部的憧憬

在母体内,角色可以做到下面三件事:

①不用成长就能获得回馈。这是母体对体内的婴儿的生物本能,也可以成为家里蹲(Neet)族类型作品的原型。

②不负责任地随便伤害。婴儿的任何伤害行为都依赖于母体的能源提供,同时伤害强度无法撕裂母体。而在母体外,都可以把这些伤害解释为“生命的力量”。

③无需社交就能完成沟通。母体不是城市,不是脑后插管。母体是拟人化的安乐乡(想想彼得潘为什么不愿意离开永无乡,也不愿意长大),所以即便不社交也没关系。

世界系作品也好,日常系作品也罢,都有较为强烈的回到母体的感觉。母体即世界,个人的情感波动即世界的安危变化。母体是稳定的、充满温暖的,但是永无止境的重复故事。

处于这些作品中的角色,很难会面对真实的社会困境,也很难会面对真实的恋爱关系。大部分角色都能维持在朋友以上恋人未满的半糖状态——这就是母体内羊水的状态。

一个典型作品,就是《天使降临我身边》。而这类作品又被称作猛男必看。

真正的男性向冒险世界作品被冠名为“真·猛男必看”。

于是我们会看到,一个带有修辞意义而不是逻辑意义的“真·”出现在对作品的描述中,形成为女性向作品的欲拒还羞。

结尾的闲笔

由此,我们就能看到两种性别所主导的类型片风格,分别是秩序类型和融合类型。[8]

少年向作品解决冲突的方式就是冒险,外化的暴力变成了极具个人性的仪式。

少女向作品解决冲突的方式就是浪漫,内化的情感最终被驯化为社区的需要。

倒数第二个问题:男性向的百合作品,与女性向的百合作品有什么区别

区别在于眼神究竟是朝向前方(图外),指向读者进行眼神交流;还是互相注视着彼此,不在意还存在着阅读的观众[9]

我们可以认为是男性向是服务观众的,也是伸出手邀请屏幕外的你加入冒险的;而女性向是服务角色的,尤其是有“难以从视觉萌元素中轻易的分辨出”的角色。

既然视觉上难以分辨,就又回到了情念定型上——得从更复杂的面部表情、语气和行为方式去分辨。

最后一个问题:男性向的BL作品,与女性向的BL作品有什么区别?

在上文,想必大家已经能很清晰了解女性向的BL作品的特点,那就是旁观

“这种时候,她就会让女性“下线”,把自己变成一种无关的存在,去温暖守望男性之间的热恋。这就是享受 BL 的方法。和泉说,她只想要变成一道背景墙。亚子也赞成说,她宁愿做在男主角们身边飘扬的尘沙。虽然不想打扰他们,却想要尽可能靠近他们瞻望。她们不想和某个男性角色相爱,只为两名男性之间的关系动心。”[10]


旁观随之而来的,就是拉郎配。拉郎配的离谱程度到了哪里呢?

懒洋洋都可以和宜修CP。只要本宫活得足够久,什么CP都能看得到。

拉郎配的情感基础,破坏了所有毒唯、CP粉的底层逻辑,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是拉郎配,227AO3事件还会发生吗?当然不会。

同样的,拉郎配向我们宣告:亲密关系不是只有爱情,冒险也不一定需要地图[11]

在注释11里,我们会看到这样的话,可以当做一个奇妙的注脚:

就连男性也乐于地书写女性的深情关系,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这类友谊是将女性培养成好妻子的基础。在他1849年的小说《卡文纳》(Kavanagh)中,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把两个女性人物之间的友谊描绘成“女性人生中的那出伟大戏剧在其少女时代的预演”——当然,所谓的伟大戏剧,指的是与一个男人缔结婚姻。

那么最后的疑问来了,男性向的BL作品和同志作品的区别是什么呢?女性向的百合作品和同志作品的区别又是什么呢?

是(有)共鸣吗?是(有)憧憬吗?还是有其他呢?

你在看《我磕了对家x我的cp》时,是怎样的感受呢?卫言梓看到自己和顾依凉的CP文时,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我的解读在注释12[12]

~全文完~

参考

  1. ^中野博之认为这个说法很“馬鹿が言った” https://mannavi.net/3544/
  2. ^关于国产动画中恶堕的杂谈 https://zhuanlan.zhihu.com/p/443347967
  3. ^女性的几种固化的脸谱 https://zhuanlan.zhihu.com/p/25310104
  4. ^被观看的女性们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1838896/answer/528360872
  5. ^大和抚子 https://zh.moegirl.org.cn/%E5%A4%A7%E5%92%8C%E6%8A%9A%E5%AD%90
  6. ^日本少帧的静态动画一样,运用的只是将脸颊染红,亦或是嘴角微动的一种手法。这种表现之所以可以避免陷入人物表情的僵硬和失真,成功刻画出至今的更换表情图所未能描绘出的细微感情,正是在于它将对于人脸的描绘改为实行了这种“点阵单位上的变化”的界面 https://zhuanlan.zhihu.com/p/20168045
  7. ^ 鲍曼《怀旧的乌托邦》p200
  8. ^ 配图来自《电影理论读本》329页
  9. ^男性向还是女性向?从一个眼神说起,百合作品的受众差别在哪儿 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21580
  10. ^怠心客. NHK“ねほりんぱほりん”节目介绍腐女的生态.  http://www.anitama.cn/article/6fb08488fa794599
  11. ^友谊“不仅赋予了个人幸福,而且孕育了能够向外辐射并改变整个社会的品质”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zE5MTUwNQ==&mid=2650506926&idx=1&sn=3a3a15643c97adea9d8a2388a6abbfe1&chksm=886e8a90bf190386667ce34394e9d694ca25098a491b01f2eaba0fa8e4362bdb59dae3a35ab7&scene=21#wechat_redirect
  12. ^【漫评·20200829】我磕了对家X我的CP https://zhuanlan.zhihu.com/p/205543853
user avatar

随便胡说几句。

感觉不用去指责这种看法太过偏颇,中野博之是作为漫画编辑提出这种意见,因而这两句话不是基于艺术创作角度而是基于商业角度。那么想要反驳他的话,最好的办法不是举反例,而是直接扔出商业成绩和读者调查数据。

首先我赞成无论少年漫还是少女漫都有共鸣和憧憬两种属性,二者的差异仅在于侧重点不同。但量变产生质变,当不同侧重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能提供完全不同的体验,带有战斗内容的魔卡少女樱和带有复杂情感的浪客剑心,很难说二者能被划分成一类作品。

而要从商业角度来划分受众的话,其实大家已经不算是少年漫以及少女漫的受众了。各位不妨回忆一下,除了从年少时开始追的作品之外,近来的漫画从内心触动自己的次数是不是越来越少了?

我们所谈的憧憬或者共鸣其实更多是一种回忆中的憧憬或共鸣,实际应该把握的是少年和少女的特质,个人认为这两者的特征分别是“相对的幼稚”和“有限的成熟”,但对于成年人而言,这两种状态自己都已经不再符合。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萌发的时期,体现为个人与周遭环境的冲突。这种冲突在两类漫画里的体现形式是不同的,少年漫的侧重点在于“世界”,而少女漫的侧重点则在于“个人”,少年漫需要相对严谨的逻辑和流畅清晰的世界观,少女漫则需要深邃细致的内心刻画和不同个体的情感关联。相对而言,前者的个人意识更浅而后者则更深。

这是少男少女不同的个人意识发展水平所造成的,并形成了一种较为有趣的现象,即少女也可能沉迷于少年漫画,但少男则通常要到了一定年龄才可能开始沉迷少女漫画。

举个例子,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导演庵野秀明是个狂热的少女漫画粉,曾将少女漫画称之为艺术瑰宝。可以看出,他在EVA里就大量运用了少女漫画的表达方式,并最终创作出了一部主角拒绝世界并封闭自我的机器人动画。这种类型后来由新海诚发扬光大,并被命名为“世界系”,主角仅与女主角等少数人群发生联系,却承担拯救世界的责任。其实是将少男的青春期矛盾同少女的表达体验相结合,完成了一种属于男性的“少女漫”。

因此不同年龄层的男性对于世界系作品的感受是不同的,自我意识刚开始构建的小男生并不感冒,自我意识逐步加深的青少年感受到深刻共鸣,而走入社会的成年人士觉得这是中二者的梦呓。

因此,少年漫和少女漫所体现出的创作手法上的差异,对应的应该是处于不同心理发展水平的对象,属于供应端的生产策略。老实说这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是一个过于遥远的话题,所以更多只能从艺术手法上来进行分析,毕竟,我们早已过了从少年漫和少女漫当中寻找憧憬和共鸣的年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