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我国政府非常严格地落实 8 小时工作制,会怎么样?

回答
如果我国政府非常严格地落实八小时工作制,这无疑将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经济改革,其带来的变化将是多维度、复杂且渐进的。下面我将从不同层面详细阐述可能出现的具体情况:

一、对劳动者和家庭生活的影响:

更充裕的休闲时间与生活品质提升:
家庭生活更和谐: 父母将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照顾老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情感交流将得到加强,有助于缓解因工作压力导致的家庭矛盾。
个人发展与爱好得以实现: 人们有更多时间投入到学习新技能、发展个人爱好(如运动、艺术、阅读、志愿服务等)上,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身心健康改善: 减少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疲劳、亚健康状态和职业病风险,如颈椎病、腰椎病、视力下降、睡眠障碍等。人们有更多时间休息、锻炼,心理压力也会相对减轻。
社交圈扩大与社区参与度增加: 拥有更多可支配时间,人们可以更积极地参与社区活动、社交聚会,增强社会联系和归属感。
消费模式改变: 可能会增加在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健康服务等领域的消费。

收入变化的可能性:
部分行业和岗位收入可能下降: 如果企业不进行薪酬调整,简单地将工作时间缩短,许多依赖加班费的劳动者(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实际到手收入可能会减少。
部分行业和岗位收入可能保持或增加: 一些高薪行业或岗位,如果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效率而非时长,或者企业为了吸引人才和保持竞争力,可能会维持甚至提高薪资水平。
对计时工资的影响: 纯粹按小时计费的岗位,如果工作时长缩短,总收入会直接减少。
加班费的规范与限制: 严格落实八小时工作制意味着加班将受到更严格的限制和管理,加班费的计算和支付将更加规范,企业将更少依赖通过加班来完成工作。

二、对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影响:

生产效率的挑战与提升:
初期生产力可能下降: 如果企业习惯于依靠长时间工作来完成任务,突然缩短工作时间可能导致短期内的生产任务无法按时完成,需要调整生产计划。
倒逼企业提高效率: 为了在八小时内完成同样的工作量,企业将不得不投入更多资源和精力来优化流程、引入自动化设备、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员工培训,以提高单位时间的产出效率。
创新与技术升级的动力: 效率的提升将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这将驱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以期在更短的时间内创造更大的价值。

人力成本与用工模式的变化:
增加用工成本的可能性: 如果为了弥补工作时间缩短而需要招聘更多员工以维持生产,或者支付更高的加班费,企业的总人力成本会上升。
灵活就业模式的兴起: 企业可能会更多地考虑采用弹性工作时间、项目制工作、兼职、外包等多种用工模式,以适应工作时长缩短后的需求。
重新评估岗位设置与人员配置: 企业需要更精细地规划各岗位的职责和工作量,避免工作职责不清导致的“摸鱼”现象,同时优化人员配置,确保每个岗位都能在规定时间内高效运转。

企业管理模式的升级:
强调结果导向而非过程导向: 管理者将更加关注员工在规定时间内的工作成果,而不是简单地看你在工位上待了多久。
精细化管理与流程优化: 各项工作的计划、执行、监督和评估都需要更加精细化,确保工作流程顺畅,减少无效环节。
员工培训与技能提升的重要性增加: 为了提高员工在八小时内的效率,企业需要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使其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
工作环境的改善: 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企业可能会投入更多资源改善工作环境,例如提供更舒适的办公设施、更人性化的福利等。

三、对宏观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影响:

消费与内需的潜力释放:
服务业和休闲产业的繁荣: 更多闲暇时间将直接带动旅游、餐饮、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等服务业的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商品消费的结构性变化: 消费者可能会将更多收入用于提升生活品质的商品和服务上。
缓解结构性失业的可能性: 如果企业增加招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技术进步或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失业问题。

劳动力市场格局的重塑:
对“过劳文化”的颠覆: 长期以来存在的“996”等过度加班的文化将受到挑战,社会对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的认知将发生根本性转变。
劳动者议价能力的提升: 在劳动力需求增加或企业面临用工荒的情况下,劳动者的议价能力可能会有所增强。
新职业和新业态的涌现: 围绕休闲、健康、个人发展等领域的新职业和新业态可能会大量涌现。

社会公平与福利的提升:
缩小贫富差距的潜在效应: 如果严格的八小时工作制能惠及更多底层劳动者,并促使加班费等制度更为公平,有助于缩小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
社会整体幸福感的提升: 更健康、更平衡的生活方式将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可能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部分行业适应困难: 某些服务业(如医疗、交通、零售等)需要24小时或长时间运转,如何在其内部实施八小时工作制需要精细的轮班制度和人员配置设计,可能面临人员不足或成本激增的问题。
“隠性加班”或变相延长工作时间的风险: 企业可能会以其他形式要求员工在非工作时间完成任务,例如“弹性工作”的变质,需要有效的监管和举报机制来防范。
加班文化惯性: 社会和企业长期形成的加班文化难以一蹴而就地改变,需要持续的宣传、教育和执法力度。
中小企业负担加重: 中小企业可能在资金和资源上更难应对因增加用工或提高效率带来的成本上升,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国际竞争力影响评估: 如果中国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工作时长较长,可能会影响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考虑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来弥补。
执行和监管的难度: 对全国范围内数以亿计的劳动者进行有效的监管,确保企业真正落实八小时工作制,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强大的执法力量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总结来说,如果我国政府非常严格地落实八小时工作制,将是一场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 它将显著改善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并有望释放新的消费潜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但同时,企业将面临效率提升、成本控制和管理模式转型的巨大挑战,社会上也需要应对由此带来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以及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潜在问题。

这场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决心、执行力,企业能否主动适应并创新,以及社会各界对工作价值和生活平衡的普遍认知能否真正改变。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伴随着政策的调整、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的高票答案都没有想过,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那些法律到底是如何被“落实”的。

“落实法律”粗略来说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自上而下,通过国家的某个部分进行主动的执法,比如环保局管环保、税务局管征税;另一种是自下而上,通过当事人提起诉讼或者其他法律程序,比如并没有那个行政机关负责落实合同法,而是由非违约方自行到法院要求违约方根据合同法作出赔偿。当然劳动法的“落实”属于两种思路兼顾,既有人社局的主动执法,也有劳动者提出劳动仲裁或者诉讼。大多数人对于“落实法律”的想象都只考虑自上而下的模式,而忽视了“自下而上”的模式。但是无论是哪种模式,其实都是需要成本的。自上而下的模式需要政府设立机构、雇佣人员。自下而上的模式把大部分成本分摊到社会上,所以当事人需要自己花钱花时间。还有些具体的制度更复杂,比如政府牵头组织的劳资谈判,或者政府部分出资的工会,背后成本分摊也更加复杂。

说完“怎么落实”,我们才能考虑如何“非常严格的落实”。自上而下的模式需要数量庞大的公务员深入每一个具体的企业,进行主动的稽查和执法。大家只要考虑一下各国的征税部门和企业斗智斗勇的历史就知道,要在微观层面了解和管制每一家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自下而上的模式可以解决政府资源不足的问题,但是自下而上模式的前提是劳动者要有走各种政府程序或者打官司的意愿,而实践中愿意为了加班费、离职补偿、工伤或者其他原因走各种劳神费心的程序的毕竟是少数。更不用提,很多行业的劳动者本来就没有严格执行八小时工时制的意愿。所以这个方法虽然可行,但是能否达到“非常严格”就很可疑了。

虽然“非常严格的落实任何一部法律”都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是如果要进一步追问“非常严格是多严格”、“如何落实”、“谁来付钱”,就会遭遇一个又一个麻烦。“严格落实”不是光有意愿,就能从天上掉下来了。而我们在考虑“如果严格执行…,会怎样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严格执行”是通过何种路径实现的。路径不同,后果当然不同。通过扩充劳动执法大队人数执行法律,和通过允许罢工权执行法律背后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这里插叙一段。我十多年前学发展经济学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做个比较中印经济发展的课堂小报告。等报告做完,老师问我,作为法学院的学生,为什么不发挥专业优势介绍印度劳动法对印度长期经济的影响。在发展经济学领域,一直有一种经典理论认为,印度在建国后受共产主义影响,制定了非常严格且有利于劳动者的劳动法,但结果却是影响经济的长期发展。我只能老实回答,印度虽然有严格的劳动法,但有很多论文指出印度存在巨大的非正规就业,于是这部看似严密的劳动法在相当程度上被架空,要做深入研究太难了。插叙这一段是想说明,要预测一部法律如何落实、如何实施、每一个微观主体会做出何种应对、会造成各种影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即使是回过头来评估六七十年前已经颁布的法律尚且非常困难且有争议,要展望未来就更困难,更容易落空了。

当然,以上这些并不是要说劳动法无法被落实和执行。相反,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们可以看到劳动法的落实程度得到了巨大的进步。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不签劳动合同、滥用劳务派遣、不为员工缴纳社保等现象是极为普遍的,而这些现象现在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每一处改善背后都有复杂的法律规则、制度、市场环境、观念的发展和转变;每一处改善背后也可以看到许多妥协、权衡和含混之处。

所以如果要空泛的说,那么实现八小时工作制需要增进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利用市场淘汰单纯堆积劳动力实现的生产;需要改变观念,不再把低人权优势视为经济发展的秘诀;需要更规范和清廉的政府,而不是和企业相互勾结;需要集体谈判、工会和罢工的基本权利等等等等。这些话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只靠这些话远不足以解决劳动领域纷繁复杂的情况。农场、采矿、建筑、汽车制造、钢铁冶炼、餐饮、广告、审计、物流运输、百货商店、医生、教师,每一种行业都有其特殊性,改善每一种行业的劳动环境既有共性,但也存在大量差异。无视这些具体的细节,简单化的认为“非常严格地落实 8 小时工作制”就能够过上好日子,只是在做梦。

user avatar

三十年前的东北就这样。

小学3点半放学,楼前楼后疯玩,也不怕丢,楼区都是红袖标的居委会大妈。你在哪个楼后拉泡屎她都知道。

父母4点半下班,下班途中买个菜,孩子小的去托儿所接下孩子。回家做饭,吃完饭楼下有打扑克下象棋的。广场上有跳舞的(不是广场舞)。都有单位,人人上班。挣得大致相同,没有攀比,没有补课,没有学区。孩子出息都靠自己。

父母辈之间的爱情从来不是彩礼房子。都是人品性格。当然那时候大龄确实比现在更不友好。同时老一辈男的抽烟喝大酒的更多,因为没有别的娱乐方式。

我喜欢那时候的生活,男的弹琉琉能弹一天,女的跳皮筋也能跳一天。打沙包就是男女唯一能玩到一起的活动了。虽然单调乏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每天一睁眼没有房贷要还,没有孩子补课班费要交,没有没黑没白的工作。这才是人过日子。

user avatar

跟国际接轨呗,你看淘宝京东拼多多美团滴滴在中国多牛逼,你让他们去国外试试,不能996,加班36小时超时违法,这帮货竞争力直接垮一半。

然后不能卖假货仿品(当然你说去非洲当我没说),拼多多完犊子了,淘宝元气大伤,京东强自镇静,美团滴滴表示呵呵我们不卖货你奈我何?

然后成立了骑手工会,司机工会,五险一金交起来,劳动合同签起来,保险买起来,滴滴美团饿了么直接倒闭。

等这些福报厂们,能做到外企一样遵纪守法,在不违反劳动法的情况下做大做强,那才能说中国企业崛起,不然就是谁心够狠能吸血谁就能做大做强。



什么情况,这个没什么热度的问题不应该是休闲局么,随便翻了翻怎么这么多精神资本家上线?知乎故意恶心我?我反对精资的所有论点,以下。

user avatar

后果就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呀。一个人一天只能干8小时,企业就只能去提升这8小时的含金量。这对管理人员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优秀管理人员的待遇将进一步提升,大批不合格的管理人员将被淘汰。

user avatar
  1. 后果就是就业岗位增加,不再“两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多出的那个人失业”。
  2. 大家职业生涯也延长,不再35岁就当成鸡肋裁员。
  3. 职业病大量减少,社保支出减少。更多人获得匹配的职位(比如本科硕士不用去送快递),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减少对人才的浪费,交的社保也会更多。
  4. 公司也会更加重视知识力量。不会一窝蜂靠违法压榨加班费、损害员工身体来提升所谓的竞争力。靠着不给加班费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太容易,中国企业家的门槛太低了。
  5. 有更多时间陪家人孩子。孩子们不用像留守儿童一样,祖国下一代更有希望。
  6. 国内消费能力增强,企业更加重视国内市场,不会再一等货卖给欧美,次品卖给国内。
  7. 国内市场消费能力更强,就减少了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现在主要靠出口,国人又穷又没时间,消费降级,人人争抢九块九包邮。欧美没事就卡我们的脖子,增加关税,生意很难做。
  8. 第三产业也会更加发达。
  9. 生活好点,压力小点,提升作为中国人的幸福感。企业老板们挣到钱就背井离乡移民转移财产,外国的月亮真的那么圆吗?很大一个原因是怕自己的子孙也996。
  10. 劳动者有更多业余时间提升自己,探索更多可能。绝大多数996,只是重复劳动,剥削大家充电时间,扼杀创造力。

现在那些996公司老板说:“不应该给员工休息时间,休息了他们也是玩游戏。”这话就是昧良心放屁。马云就是在大学工作轻松,才有业余时间搞夜校、开海博翻译社、去义乌贩卖小商品、接触互联网、创办中国黄页积累创业经验。马化腾也是业余时间开发了QQ。丁磊也是业余时间泡网页,同行交流,自己还搭建过私人论坛,完善了知识,后期才创立了网易。如果当年让他们非法996干公司的重复工作,压得他们睡觉时间都不够,怎么可能开创新事业。但很多资本家良心坏了,他们过河后就把桥拆了,看到后面人搭桥他们就去烧掉,不给别人路走。他们宣扬非法996是好的,利国利民的,长脑子的人都不会信这些鬼话。

有人说996导致更多人失业。中国人工资很低了,人均收入也就三千来块,还能降到哪里去。搞了这么多年改革开放,产业链齐全,熟练工也多,不能总跟非洲比工资。正是因为不按法律付加班费,所以这些企业才提倡996。996两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多出的人就会失业,所以才有过了35或者40岁就裁员不要。要是还不满足,直接改成007,两个人干四个人的活,那会会导致更多人失业,直接变成30岁裁员就业困难。有的企业已经提倡每月休息一天,再进一步还能搞成14小时工作制,视法律如无物没有底线。这种白嫖越多,失业的人就会更多。有这么粗暴简单的方法提高利润,哪还有动力提高效率,这种无底线的违法企业把正常企业挤走了。

年轻人不要觉得只有35、40岁的壮年人就业受影响。不但这些壮年人就业困难,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也被剥夺了工作机会,只能去从事那些他们不适合的岗位。大学四年专业白学,美其名曰学到了素质。所有打工人都是受害者。如果真的按法律给加班费,那些老板怎么会花钱买疲劳时间。就是因为违法白嫖,所以他们才996。

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奴隶社会工作时间更长,但是越努力越悲惨。历史是发展的,不要越活越回去。


执行好8小时工作制也有缺点:

1.年轻人生育意愿提高。现在996搞得大家压力巨大,别说生二胎,好多人连一胎都不想生。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小爆发了一把,新生儿1786万,然后1723万,1523万,1465万,1350多万,再过几年就该负增长了。

2.提高了企业家的门槛,把他们变相从员工手里抢的钱还回去了。法律是道德底线,现在击穿底线的所谓企业家已经成为主流。如果真的执行好了劳动法,国内这些所谓的“企业家”就不能为所欲为。中国现在企业家门槛太低,当公司效益不好了,不反思自己决策失误、流程效率低下,只要把996改成007,效益立刻好起来,又苟延残喘续命一阵,多坑点钱去欧美和老婆孩子团聚。高强度用废的员工当成药渣,负担留给社会。


注意说话:有人在下面钓鱼举报,有人被删被禁。

user avatar

首先工资将降低,大部分底层打工者为了生计,下班以后会再找个副业。随后副业工作人数将大幅度提高,治标不治本。

user avatar

在家上班提前普及,机床5G联网技术提前突破,机床小型化静音化清洁化卧具化世界第一,把卧室做成机床,还是把机床做成卧室,成为知乎第一问题,答案突破六亿份。

user avatar

为什么现在996,还有大把人心甘情愿去做?是因为国家不管吗?只是因为中国人穷人太多。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而且人口众多,每个人都要生存。如果严格执行8小时,企业为了生存,只有两种办法,1降低工资。你可以只工作8小时,但你的收入也会比996少很多,你可以说,那我不做,放心,中国不缺劳动力,你不做,大把的人做。2提高产品价格。成本提高了,产品价格不上去,就没利润,没利润,公司就倒闭。但提高产品价格,质量和以前还是一样,在国际市场上,就会失去竞争力,对企业生存更不利,企业倒闭了,你去哪里打工?别说8小时,2小时的工作都没有。有些人不懂政治经济,但你不会想?企业不能生存,你去哪里打工?企业是跟国际竞争的,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竞争,除了996,多劳动,你靠什么赢别人?有人说,休息时间多了,可以刺激消费,我就笑了,你消费低,是因为你没时间?只是因为没钱而已。。。

user avatar

下面说好的各位。

我严肃的请问。

为什么不执行每天工作1小时的制度?

按照你们的说法。

一个人一天只能干1小时,企业就只能去提升这1小时的含金量。这对管理人员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优秀管理人员的待遇将进一步提升,大批不合格的管理人员将被淘汰(仿照某高赞的话)。

工人有了更多闲暇时间能搞自己的业余爱好,按你们的说法还能扩大消费。

有人每天居然愿意干3小时,就是工贼。

打倒每天工作8小时暴政。1小时工作万岁。


什么工作做不完,企业会倒闭。

这不正好倒逼人工智能发展。

那些没效率的企业倒闭就倒闭了,不是好事吗?


按照你们的逻辑推演似乎我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user avatar

会发生很多事儿,有些只是可能,但的确有可能发生。

首先物价要飞涨,人工贵,物价不涨,那是神话。

其次,国际竞争力减弱,成本上涨,竞争力不下降,也是神话

国家经济增速会放缓……

大批微利企业破产,大公司更为垄断……

工人收入会下降(人工贵了,收入会下降,听着好矛盾,但……这就是不加班的结果啊)

国家赋税激增……(也许有人觉得这是大好事儿)

国家的高速发展,是一定要有人牺牲的,这不是道理,这是现实……

国家是知道九九六的,并且暂时没打算处理这事儿……

二十年前,加班也是不给钱的,有人说给国家不一样,其实,国家是收资本家税的,给资本家打工也有一部分劳动成果归于国家,从税上走呗。

从做贡献,大锅饭,多劳多得,下岗,自谋出路,九九六,社会的变迁很有趣……

user avatar

我们是一天七小时班,但没有双休,是做六休一。

换我,我宁可一天九个十个小时我也想要双休。

user avatar

996变成99G(酒精肝),下午6-9点从加班工作,变成了加班挨个上司串门送礼,接上司孩子,省着钱塞上司孩子手里,给上司做家政,和饭局陪喝酒,厕所里抠吐了再喝,直到达到淘汰掉同样多的人的效果为止。

其实东亚一直都没有“解决”过“我非得做人上人,做不了人上人就要掀桌”的“苦大仇深人”的问题,经济发展至多带来了可以“丧”,选择“不做苦大仇深人的权利”。

如果不喜欢听宏观叙事,那么像欧建新一样给自己标了2套房,资金链压到血红挤人上人的,用千蟑猜想论证,在一线城市的绝对不少。

光论小尊严,2021的监狱伙食和待遇都比1990的城市普通人好,但“经济发展”有阻止“苦大仇深人”吗?显然没有。


“非常严格的落实8小时制”,可以,现在8小时的工作有很多,晚高峰从来就不是10点。但996的看得上那些薪水吗?

退一步讲,强推965,“苦大仇深人”的确不用名义上加班了,但是他们会下班放假后在酒局上内卷,会去老板家送红包,给上级孩子送礼物,免费接上级孩子上下班,只求加薪升职,更狼人点的,试图找到上司的破绽把上级玩弄在手心里,这些事,在过去的时间里,并不陌生。

仍然会有人喊,“考985研究生就是为了做喝酒机器吗?”,“凭什么业绩一样,嘴甜活好会来事会陪孩子的比我升的快?”,“酒国”,“入关就是全球输出酒精肝吗?”,“Social networking能把年轻小伙子喝猝死,怎么了,陷深思”。

这还没完,“苦大仇深人”升了职以后,十有八九会像立婉婷一样搞出点“灰色收入”来买到4套房。私企里朋友交易也不少,大家并不陌生。


所谓“羡慕日本”,真学日本那么收税?得了吧,他们亲口说的“扶贫不算分配”。咱也做过点考验,这些人根本不会为了所谓“我们是一类打工人”就从literally带血的平台辞职。说好听点,叫试图靠炫耀组织能力和裹挟大众隔空讲价,说难听点,就是希望写点文章就能指挥人给他们做炮灰铺路。何况,这都说的太高了,如果能做到一个城市两年零人买房,房地产公司和中介就会成片的倒闭。但是相信我,没有房子,他们照样会“苦大仇深”些别的东西。

20年前人就懂“人比人,就得死,货比货,就得扔”,活在人比人里的人,数值上的生活质量并不能带来幸福。

这也难怪,咱们历史上又不是没有过“把穷人的那部分给喊的声音响”的人的先例,然后“喊得声音响”的人一直喊到了现在。

真是计划经济里,任何计划经济模型都容不下个人拥有大量投机交易资产,你问问他们,他们同意吗?

user avatar

很有可能一些行业还是被国外垄断。

建国后,就是时不我待,大干特干。为的就是把被封建王朝、买办政府浪费的宝贵的建设时间,抢回来。

改开后,仍然提倡艰苦奋斗,忘我无私。为的就是在全方位落后的情况下,能有立足之地。

过去为什么不提8小时工作制?

因为过去奋斗的结果是很明显的。奋斗逼不是贬义词而是大家羡慕的对象。

现在为什么提8小时工作制?

因为能够分到的饼少了,人们的要求也多了。

资本家也飘大发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以及下面的答案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社会实验 告诉我们民粹的危害

user avatar

一阶段。平均工时降低,劳动力需求不足,单位时间工资发生爆发性增长。

二阶段。立足于廉价劳动力的企业将被淘汰,产业升级加速,劳动力需求趋于饱和,工资增长结束,部分产业工资可能下滑一点。

三阶段。 劳动力成本与企业利润新平衡。

总体来说,单位时间工资会较此前有所上升。无产阶级消费时间与服务性需求激增,大量低利润工厂的工人投入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甩开第二产业,成为劳动力市场需求大头与GDP主力。

user avatar

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会肉眼可见的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也同时会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不信?你认真看完8小时双休制的历史就会明白,现在所谓的996、007,就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8小时工作制的起源

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刺激经济的高速发展,不断地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拼命的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

那时候的美国工人,每天工作14-16个小时,有的甚至超过了18个小时,但工资却非常低。马萨诸塞州一个鞋厂的监工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让一个身强力壮体格健全的18岁小伙子,在这里的任何一架机器旁边工作,我能够使他在22岁时头发变成灰白!”[1]

沉重的压迫激起了无产阶级巨大的愤怒。他们知道,想要争取公平的生活,就必须团结起来,通过罢工运动与资本家作斗争,他们在罢工时提出的口号就是: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1877年,美国爆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大罢工,工人们走上街头呐喊,要求政府缩短工时,执行八小时工作制。

迫于压力,美国国会被迫制定了八小时工作制的法律,但是恶毒的资本家们眼里只有金钱和利润,压根不管工人的死活和法律的规定,依然换着法子压榨着工人,终于,忍无可忍的工人们决定把反抗运动推向新的高度。

1886年5月1日,美国2万多个企业的35万工人停工上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各种肤色,各个工种的工人一齐进行总罢工,仅芝加哥一个城市,就有四五万名工人涌上街头。

一下子,美国的工业部门集体陷入了瘫痪状态,火车停运,商店关门,仓库贴上了封条,整个社会机器停止了运转。

工人们挥舞着横幅和旗帜,高唱着《八小时之歌》,把自己的愤怒和不满,宣泄在响亮的歌声里:

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

激昂的歌声引起了所有工人的共鸣,也感染了无数底层群众,他们自发的加入到游行的队伍,社会各界也纷纷声援这场浩大的罢工运动。

眼看事情越闹越大,资本主义当局终于露出了吃人的獠牙。

5月3日,芝加哥政府开始用暴力镇压工人,他们让破坏者混进游行的队伍,故意制造骚乱,警察趁机开枪打死了六个工人,企图用杀人来威慑住游行的人群。

可是,工人们不但没有被吓倒,资本家的血腥镇压反而激起了无产阶级抗争的斗志,当警察强制疏散人群的时候,一颗炸弹飞入了警察中间,当场炸死1名炸伤7名警察,引发了一场大混乱。

事发之后,芝加哥当局以企图谋反的名义,审判了多名罢工领导者,并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强行逮捕了数百人。

为了纪念这场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恩格斯组织召开了第二国际成立大会,并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八小时工作制才得到真正的落实和推行,1917年,苏联颁布了《关于8小时工作制》的法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国家。

2年后,眼看国际工人运动声势浩大,迫于压力,资本主义各国纷纷效仿苏联,陆续确认了8小时工作制。


双休日的来源

1917年实现八小时工作制之后,苏联又在1932年实现了7小时工作制,1967年又进一步全面实行了5日工作制,这样算下来,苏联人民除了96天的双休日之外,还有每年35天的带薪休假,以及8天节假日,累计休假时间超过了130天,占到了全年总天数的1/3。

▲70年代苏联街头

当时西方和苏联的意识形态之争愈演愈烈,为了证明自己体制的优越性,苏联有的,美国必须全都要有,苏联没有的,美国也尽可能要有,所以在很多福利政策的颁布上,英美都是紧跟着苏联的步伐。

比如,1919年,苏联无条件赋予妇女投票权,英美连忙在1920年给与妇女投票权。

苏联推行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生活必需品补贴、住房补贴、水电通讯补贴,美国也在60年代通过《国防教育法》,用公共资金给在校学生提供营养午餐,让穷孩子也能吃饱饭。

双休日也是如此,西方很早就有人提出施行五天工作制,但一直没有全面推行,直到苏联在1967年实行了5日工作制之后,西方国家才终于在70年代,全面实现了五天工作制。

所以我才一直说冷战时期的美国人也许是最幸福的一代人。

▲70年代美国人的生活

就像那句流传很广的话说的一样:“我走后,他们会给你们涨工资,为你们修建医院和学校,并不是因为他们变好了,而是我们曾经来过。”

如果没有苏联的存在,西方国家不知何年何日才能全面落实五天八小时工作制。

我国的五天八小时工作制

与苏联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由于建国晚,发展落后,五天八小时工作制的落实时间,要晚很多。

我国最早提出双休日的是胡平同志,他在回忆录中说:在技术水平低下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主要靠时间的堆叠和劳动的增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应该更加注重的是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盲目的增加劳动时间,并不一定能提高工作效率。[2]

根据他的观察,当时很多企业,虽然加班加点十分普遍,但生产力水平并不高,很多员工迟到早退、上班时间看报纸、织毛衣、溜出去买菜、接孩子,如果能提高工作效率,全身心投入工作,五天八小时一定可以完成工作任务。

他还谈了自己的出国经历:我经常出国,去过很多国家。慢慢地,我就发现,很多欧美国家乃至一些不是很发达的国家每周仅仅工作五天,联合国每周仅工作四天半。这样算下来,这些国家每周工时大都不会超过40个小时。我统计了一下,当时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实行五天工作制……我就很困惑:为什么别的国家每周工作五天还能发展,而我们工作六七天还不够?生产效益那么低,速度那么慢?……我发现甚至是世界上最贫穷的44个国家中也有近28个国家实行五天工作制……

正是这种切身经历,让他深深的认识到五天八小时工作制实施的必要性,于是,他向国家提出了相关报告,但由于1989年和1991年国内国际形势的剧变,我国一直到1995年5月1日才施行一周双休制。

双休实施后,对老百姓是一个不小的“解放”,以前单休的时候,由于一周只有一天假,大部分人把所有的家务活都留在周日干:换煤气、洗衣服、看老人、购买必需品等等,当时有个说法很形象:“战斗的星期天,疲劳的星期一。”人们压根就没有时间去享受生活。

但随着双休的实施,星期五成了周末,电视台也纷纷调整节目编排,每逢周末,安排许多综艺娱乐、文艺晚会之类的节目,很多80后、90后小时候耳熟能详的那些节目,都诞生于双休日施行之后。

比如,1995年6月1日播出的少儿频道《大风车》。

1997年7月11日播出的《快乐大本营》。

1998年11月22日播出的《幸运52》。

1999年播出的《同一首歌》和《今日说法》。

都成为了一代人永恒的回忆。

而且,双休日还诞生了一大批休闲娱乐活动,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肉眼可见的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也同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历史已经证明,八小时双休制是人民真诚的呼声和先进社会制度有力的体现。

某些呼吁996,支持007的资本家,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彻底的走向人民的对立面。

知乎上有个提问: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双休,社会会变得怎样?

一个答主 @ze ran 认真的回答道:“会变得正常。回到家的时候,天还没全黑,楼道里都是香气,有的人家炒鸡,有的人家烧鱼。吃了饭,还有时间遛遛弯,公园里爸爸在教孩子骑车,还有几个小孩拿着手电筒跑,光柱扫过树丛,叶子沙沙的响。快递大概不会一天就到,app也没有那么多奇怪的功能,市中心的百货大楼也还没有倒掉,陡然富起来的人也没那么多。还有时间约朋友打球,健完身也不必再回工位,有人来家里拜访也不会那么烦躁。这就是996之前的生活。

这是老百姓的心声,也是无数底层人最朴实的希望。

100多年前,无数无产阶级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争取来了五天八小时的权利。

我希望,作为如今无产阶级的母国,社会主义的旗帜,我们千万不要,再走回头路。

原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枫冷慕诗”。

这是原文链接,大家喜欢可以关注下。

坚持双休日,才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参考

  1. ^ https://baike.so.com/doc/5333010-5568378.html
  2. ^ https://epaper.voc.com.cn/wczm/html/2012-08/23/content_549002.htm
user avatar

劳动保障,不能是单细胞的思考。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市场。而市场有其固有的规律。

好的法规,应该是淘汰那些“劣币”,让市场回归良性的方式运转。

一刀切,严格执行8小时,显然不是合理的法规。美国的疫情期间,周末检测量下降,是因为周末很多检测人不加班。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基建的效率和中国比非常低下,因为建筑工人8小时而且上班摸鱼严重。从社会整体收益而言,这样的结果,会导致负向的结果。尤其本身是短板、瓶颈的一些领域,将导致整个社会一起付出巨大代价。

法规需要做的事情,首先应该是基本的劳动保障的贯彻落实。比如,劳动保险的强制缴纳、就业公平性、自由离职的权力、劳动合同的规范性等等。这些往往是求职的时候不太关注的点,容易被雇佣者抓住空子,隐性。

知乎上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如果我在公司上班期间,发生疾病算工伤不?工伤有什么待遇?人到中年,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公司能解除劳动合同不?如果因病没了工作,生活怎么办?离职后,上家公司不给开离职证明怎么办?离职证明上写着我是违反纪律被开除的怎么办?肺结核已经痊愈的患者,被拒绝入职怎么办?

这家公司是不是加班,加班有多严重,给的薪酬是否合理,往往在入职之前就能了解清楚。实在不行,在试用期内,劳动者随时也可以走人。这已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用人单位需要考虑市场平均情况如何。

如今的情况是,部分领域(好吧,互联网),抢着以快制胜,导致如果不加班,企业活不下去。从有序的竞争,走向零和博弈。为什么一定要以快制胜呢?因为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商业模式很容易被抄袭,技术上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专利。美团、饿了么、字节这些企业,危机意识非常强烈的。PDD就更不用说了,时间窗口太短。另外一个方面,新的行业成长,人才需求的缺口,短期内很难满足。码农的工作吃香也是这个原因。市场可以说是瞬息万变,逼着部分企业选择这条路。

个人的看法是,劳动监察的监管方面,短期内需要做的是,加大力度查处一下加班比较离谱、怨气集中的企业,淘汰劣币。干掉电影院里第一排还站椅子上那些。长期而言,应该制定更务实的,能适应时代的公时制度。我觉得理想情况下工时制度应该是这样的:

  1. 落实年假和调休的前提下,允许短期内的攻关式的加班。不要僵化地学英国、澳大利亚这种。
  2. 允许加班的时长上限,需要比欧美略多一些。毕竟,只有把欧美卷趴下,才有未来。
  3. 可以安排弹性上下班的岗位、或者全程远程工作的岗位,允许的月工作时长上限可以再放宽一点儿,鼓励企业尝试。80年代,好多国企上班时间特别早,早7:30进厂、下午5:30下班,中午在厂里吃食堂不午休,其实也是将近10小时工作制,每周6天。有些互联网企业996,中午2小时午休,晚餐在公司吃,实际工作时长未必怎么长,效率并不高,人却非常疲劳。对于个人而言,起码上下班的时间节约了,更多时间可以陪伴父母、子女。甚至在老家上班,拿接近一线的工资,也不是不可以的。也有助于平抑房价。
  4. 清晰界定值班和加班的区别。很多基础设施的运行,需要有人值守的。值守的工作量其实不是很大,半夜摸鱼也可以的(比如看门大爷睡在门房)。都按加班费、按加班时长计算,并不合理。
  5. 不限制企业持股超过一定比例的股东员工加班,不限制董监高加班。鼓励初创企业拼一把。
user avatar

为什么会有加班剥削996?

因为世界工厂在中国大陆,很多工厂需要一天24小时不停运转,跨国资本五百强也好,中国本土民族资本也好,需要压榨剩余价值。

不止是中国,全球都有市场经济跨国资本,财阀寡头垄断资本家。

不改变全球化跨国垄断资本,一国出台法律没有意义。欧美西方立法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护工人穷人,结果跨国资本要么少用正式合同职工雇佣大量临时工,要么把工厂转移到海外亚洲等地本国铁锈带老工业区蓝领工人失业下岗,要么引进外国劳工甚至非法移民打黑工等等。

反面例子是印度,印度建国后是照搬英国劳工保障制度,雇佣十人以上不能随意解雇人,工会力量强大,严格八小时制等等。结果是什么?印度普遍缺乏成熟工业企业,一大堆小作坊,工业化迟缓。

user avatar

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且仅有一个,就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这三十年来,在我们宽松的法制环境下,吃人血比提升企业管理能力、技术实力有竞争力的多。

所以,经过这些年的残酷市场竞争,留下来的企业都是最能吃人血的。

现在一旦不让吃了,立马就会死给你看。

user avatar

我老在回忆一个问题,我究竟是不是比曾经过的更好了,以及这些所谓的好,到底是什么东西带来的。

说吃的更好了,其实我存疑。品种可能增多了,但就口味而言,只要不是饿死人的年代,其实大家总有办法让东西变得好吃。更何况,实际上,作为一个80后,我也不是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仔细想想,我真不觉得现在吃的本身比过去更好。但是,当然,他们更精细了,更贵了。我确实不可能在小时候吃米其林餐厅,但是我真的不认为小时候冬天里的熬大白菜比不上米其林——毕竟,就快乐程度而言,那个时候我明显更快乐。

说穿的更好了,但是其实就功能性,穿本来就足够好了,现在的所谓美不美观,好不好看,时不时尚,究竟是我们自己的真实需要,还是别人想让我们去需要呢。

用的东西,手机、电脑、电视、游戏机好多好用好玩的东西——但是他们是经济发展大家996才出现的,还是科技进步,他们想让我们购买才出现的呢?

说交通,是变快了。但是,以前走路就能去的学校,以前父母还能回家来给我做午饭,现在所谓交通便利了,反而都成了奢望。

所谓的经济发展,所谓996拼搏出来的发展,其实你真的那么需要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很久了,是不是努努力往高级阶段挪一挪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