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避免政治讨论是否尊重?如否,为什么我们总会避免去讨论政治(包括立场不同的问题)?

回答
是否尊重政治讨论,以及我们为何常避免政治讨论,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两个方面。

避免政治讨论是否尊重?

答案是:不一定,但通常情况下的“避免”可能带有一定程度的尊重,也可能源于其他更复杂的原因,而刻意避免或压制政治讨论则是不尊重的。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1. 如果“避免”是因为顾及他人感受和避免冲突:

尊重他人的舒适度: 在某些社交场合,尤其是在非正式的聚会、家庭聚餐或者与不太熟悉的人相处时,政治话题往往容易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和分歧。如果一个人选择避免政治讨论,是因为他认识到这可能会让在场的一些人感到不舒服、尴尬,甚至产生敌意,那么这种“避免”可以被视为一种对他人的体谅和尊重。他尊重大家都有选择不参与敏感话题的权利,以及维护和谐氛围的意愿。
尊重关系的和谐: 特别是当关系非常重要且脆弱时(例如家庭成员、初次约会对象、重要客户),为了维护关系,避免可能导致争吵和疏远的话题是明智的。这种避免是为了优先考虑关系的稳定性和情感纽带,而不是回避政治本身。
避免无效的争论: 有时候,人们选择避免政治讨论,是因为他们预见到讨论将是低效的、充满情绪化的,并且不太可能达成共识或改变对方的观点。这种避免是出于对时间和精力的尊重,以及对“无效沟通”的规避。

2. 如果“避免”是一种压制或回避:

不尊重思想自由和表达权: 如果“避免”是指某一方或某一群人试图压制、沉默或禁止他人讨论政治,那么这绝对是不尊重的。这剥夺了他人表达自己观点、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权利,是对思想自由和民主原则的否定。
不尊重理性辩论: 任何健康的社会都需要有公开、理性的政治讨论来促进理解、解决分歧、推动进步。如果因为害怕争论就完全回避,实际上是回避了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不尊重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不尊重个人身份和经历: 政治往往与个人的身份、经历、价值观和生活息息相关。完全避免政治讨论,可能意味着忽略了某些人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自我认知和关切,这本身也可能是一种不尊重。

总结:

所以,“避免”这个行为本身是中性的,其背后的动机决定了它是否尊重。 如果是出于对他人的体谅、对关系的珍视、对效率的考量,并是在双方都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的,那么可以视为一种温和的、负责任的社交策略。但如果目的是压制、沉默或因为恐惧而回避,那就是不尊重。

为什么我们总会避免去讨论政治(包括立场不同的问题)?

尽管开放的政治讨论对社会至关重要,但现实中我们却频繁地选择避免它。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和技术原因:

1. 社会和文化因素:

历史经验与“告密文化”: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过去的政治动荡、压迫历史或对异见的惩罚,人们形成了对公开谈论政治的恐惧。这种恐惧可能代代相传,导致人们将政治视为禁忌话题,避免触碰以免惹来麻烦。
“家丑不可外扬”的思维: 尽管政治是公共事务,但许多人在潜意识里仍然将其视为一种“私人”事务,或者与家庭、人际关系混淆。他们害怕政治分歧会破坏家庭和睦,或者让朋友对自己产生负面看法。
社交礼仪的倾向: 在许多文化中,特别是亚洲文化,强调和谐与圆融。在一些非正式场合,过于直接地表达尖锐的政治观点被视为不礼貌、不成熟的表现,破坏了整体的轻松氛围。
“为你好”的心态: 有时,长辈或亲友会劝阻年轻人谈论政治,认为年轻人“不懂事”、“太冲动”,怕他们说错话惹祸。这种看似“为你好”的动机,实际上也是一种限制和规避。

2. 心理因素:

恐惧冲突和敌意: 大多数人天生不喜欢冲突,因为冲突会引发压力、焦虑和不适感。政治话题极其容易触及人的核心价值观和身份认同,当这些受到挑战时,情绪反应会非常强烈,导致争吵甚至人身攻击。避免政治讨论就是一种规避心理不适的自我保护机制。
认知失调与选择性接触: 人们倾向于接触那些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和人群(即“回声室效应”)。当面对与自己立场相悖的政治观点时,会产生认知失调,感到不舒服。为了维持心理平衡,人们会主动避免接触和参与可能导致这种失调的讨论。
情感投入与身份认同: 政治观点往往与一个人的身份认同紧密相连。例如,一个人可能认为自己是“环保主义者”、“自由主义者”或“保守派”。当政治话题被讨论时,他们感到的不仅仅是对观点的辩论,更是对其身份和价值观的挑战。这种情感上的投入使得他们难以理性地处理分歧。
无力感和犬儒主义: 许多人感到自己的政治观点微不足道,无法影响大局。或者对政治体系感到失望,认为无论怎么讨论,情况都不会改善。这种无力感和犬儒主义让他们觉得参与政治讨论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缺乏沟通技巧: 许多人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不知道如何理性地表达不同意见,也不知道如何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观点。缺乏这些技能使得他们宁愿回避可能导致尴尬或激烈争论的话题。

3. 信息环境和技术因素:

社交媒体的极化效应: 社交媒体算法往往会强化用户原有的观点,将用户推向信息茧房和观点极端。这使得不同政治立场的人们更难找到共同语言,甚至对对方产生敌意。社交媒体上的键盘侠现象也加剧了人们对公开讨论的担忧。
信息爆炸与碎片化: 我们每天接收海量信息,但很多信息都是碎片化、情绪化的,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背景介绍。在这种环境下,想要进行有深度的政治讨论变得更加困难。
网络匿名性带来的鲁莽和攻击性: 网络匿名性降低了人们在公开讨论中发言的顾虑,但也助长了攻击性、人身攻击和不负责任的言论,使得理性讨论环境更加恶劣。
“取消文化”的威胁: 在某些语境下,人们担心一旦发表了不符合主流的政治观点,可能会面临被社交排斥、职业生涯受损甚至“取消”的风险,这促使人们更加谨慎或直接回避。

4. 缺乏共同的“游戏规则”:

不确定性: 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人们不知道对方会以何种方式参与讨论,是否会尊重规则,是否会进行人身攻击。这种不确定性使得避免成为更安全的选择。
共识的缺乏: 在一个高度分裂的社会中,即使有共同的政治议题,也缺乏关于如何理性讨论、如何达成共识的基本原则和共识。

总结来说,我们避免讨论政治,是一种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是对自身心理舒适区的保护,也是对社会环境中潜在风险的规避。虽然这种回避在短期内可能维护了表面的和谐,但从长远来看,它削弱了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阻碍了公民参与和民主发展。 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创造更健康、更富有成效的政治讨论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人说避谈政治是一种粉饰太平的鸵鸟行为,我不这么看。


台湾有太多历史遗留问题,什么叫历史遗留问题?就是有些事先人都没处理干净,慢慢新问题又来了一代代堆下来越积越多,你再回头去理已经很难了。那么在处理这些模糊的地方怎么办呢?那就是争。


政治上追求双赢本来就不太现实,都是能争一点是一点,尤其还是涉及到领土,这是底线,不可能让步。所以我觉得至少现在看来,台湾问题是不可调和的。退一万步说,就算政治上已经具备了统一的条件,两岸民众也不具备统一的心态。


在这种有不可调节矛盾的前提下,张悬的做法确实伤害了一部分人的感情。但是张悬表达政治立场的态度我觉得是很客观的,她有不可侵犯的,表达立场的权力,当然她也有承担后果的责任。


什么叫不客观?前几天爆火的那条长微博,把台湾节目的脑残言论有针对性地截图,然后得出“台湾人都傻逼”这个结论,这他妈就叫不客观,这他妈就叫放地域炮。


回到台湾问题,怎么说呢,我觉得现在根本就不到解决的时候。这种事讲究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现在一样都没有,怎么办呢,那就拖吧!作为一个拖延症重患,我会悄悄告诉你们其实有时候事情拖着拖着就解决了么呵呵。说到底,现在没人知道台湾问题具体该怎么解决,还是只有那句官话:两岸人民需深入加强交流。


但是我觉得有的敏感问题不能随便,不分场合地交流。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在一个相对大的平台下很多事情的走向都是不可预料的,并且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其结果往往就是偏离了初心,升级成骂战。那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甚至额外生出过节,最后问题反而加大了,所以我不赞同避免政治讨论是避重就轻的虚伪行为这一观点。我觉得对某些问题保持缄默本身就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智慧,有的话我可以不说,但有的事我不能不做。


出国后认识了很多台湾的,日本的朋友。刚开始肯定是避免谈论政治的,只有在双方都觉得舒服的情况下才讨论敏感问题,也只有这种时候才听得进去话,现在也不会再因为“Taiwanese”这种观点感到愤怒。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把谈话推向紧张,只会让人觉得你这个人没有礼貌,缺乏教养。


之所以是敏感问题,就是因为它很容易伤害到人的感情,而在被伤害的情况下我们就很难保持理性,就会条件反射般地攻击对方,所以我觉得有的事情本来就不是拿给大家打开窗户摆到台面上说的。


以前我也是个对任何碰触我世界观的东西持“决不妥协,奋战到底”的态度。小时候一直是第二辩手,也就是攻辩手,遗留问题就是攻击性特别强。对家人,对朋友,对男朋友都是这样,一点点小事都要刨根问底弄明白,必须意见一致才罢休。其实何必呢,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让大家都过得痛快点没什么不好。这不是妥协,是智慧。


毕竟,在相处的过程中尽量让对方舒服,制造愉快的气氛,说明我重视你,我在意你的感受,这本身就是一种尊重。

user avatar

看到题目里面说到了张悬事件。那我觉得题主的问题本身和下面的描述就有差别。仅仅是题目,那避免讨论政治不能算是尊重与不尊重,顶多算是种维持表面的和谐罢了。

但回归到张悬事件本身,她在舞台上作出那种行为就是种不敬了,至少是对观众的不敬。因为她必然知道下面的观众很多是大陆人。我们承认,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政治观点,无论是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这是中华民国还是一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边是台湾共和国,这都是每个人的政见,没有任何问题。

但题目中,或者在这次事件中很多言论体现出来的意味是否就是“哦,你觉得台湾和大陆是一个国家,恭喜你,你是被中共洗脑了”,“那你觉得台湾是个独立的国家,哇,好高端,好有个人主见。“感觉张悬或多或少以一种很高大上的方式体现了这种味道。

更为重要的是,政治问题,尤其是这种敏感问题,真的不是不分场合什么时候都能拿出来讨论的好吧?就像一个人长得丑,这可能是很多人的共识,但他和他的家人朋友基于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不认为他长得丑。那么本来你们两在一起说话玩乐好好的,突然你跟人家来一句”你长得好丑,你还不承认,还不让我们说,你在回避什么,这是你的家人朋友给你洗脑了”。虽然说的是事实,但你觉得这样做合适?这是对事实的尊重,对个人看法的尊重还是对别人人格的尊重?

所以张悬的问题就在于在不合适的场合做了不合适的事情。你下来怎么说,在社交媒体上怎么表态,都可以。但这次人家是来听你的歌的,是以一种娱乐的心态来的,你跟人家整这么一出,谁能受得了?这就是种对人不尊重的行为。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至少能说明张悬在某些方面的确存在不尊重别人的行为。

总结下,个人认为这就是张悬个人搞出来的花招也可以,表演的一部分也可以,没有必要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并不是她的政见有什么问题,一点问题也没有,但在那种场合这么做就是她个人对别人的不尊重。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定之规。并不是说避谈政治就一定是尊重或者不尊重。

避谈政治,总的来说是一种避免冲突的姿态。之所以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喜欢采取这种姿态,是因为:

1. 政治问题十分复杂,不投入极大的精力去谈,就谈不清楚,而当前活动的主题并不是政治。比方说我在留学期间曾经担任学生主席的工作。当时有一个台湾学生发邮件给我,问中国学生会是否也能帮助台湾学生。我说当然的。后来我开车帮她找房子,租房子。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去谈政治,她也没有谈政治。这是因为,统独政治极为复杂,大家不坐下来聊上几个小时的话,就只是相互之间阐述立场而已。其实大家的立场互相都知道,重新说一遍也没有什么意义。这时候活动的主题是帮她找房子,而不是谈政治。去谈政治无疑是喧宾夺主,而且谈也谈不清楚。何必呢?有的人满足于阐述观点式的“谈政治”,这说白了,只是对自己某种心理的满足。它并不能真的加深一个人对政治问题的理解。

2. 谈政治的底线是具有共同利益,而有时利益是对立的,那么显然谈不出来结果。如果是另一个大陆人和我谈中国体制改革问题,大家起码有一个共同的底线是希望这个国家越来越好。那么,最后回归到这个底线,总不至于谈的太崩。而对于我这么一个大陆人来说,基于地缘政治和经济角度的分析,我认为统一台湾是对我有利的。对于一个台湾人来说,从他的实利出发,统一台湾恐怕是不利的。两者之间没有统一的利益基础,因此谈到最后仅仅是根据自己的利益出发,就不可能谁说服谁。谈到最后无非是彼此承认对方的想法可以理解,却不能赞同。那么谈这问题,又有什么意义么?对方的立场难道我不知道么?尤其是,在绝大多数场合下,政治都不是活动的主题,主动去谈政治,然后双方说来说去,言语间不慎伤了和气,大家闹得不愉快,又何必呢?

3. 谈论政治,总是需要使用数据、事实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普通场合下手边是没有这些资料的。如果完全脱离数据和事实,那么空对空的谈政治,本身就没有价值。比方说两个人谈中国医疗改革该如何改。其中一人持有的观点就是向美国方向改。这时候另一方要驳斥,就需要举出美国医疗成本、人均寿命,医疗资源分配的公平度等等事实。如果不是专门研究这个的,就不会记得具体的数据。这时候就要上网查找。如果现实中泛泛而谈,那就举不出数据来,最后两边空对空说美国医疗模式好还是不好,这就弹不出结果来,沦为了打嘴仗。我之所以不在网络以外的地方谈政治,是因为脱离了网络,一方面我不可能把那么多东西都记得很准确,另一方面,即便对方能够举出一个数据或例证来反驳我,我也没有能力立刻去查证。如果不能有一个公共的知识基础,也就没办法继续讨论一个问题了。我过去在生活中谈政治也是有不少的,但是从来没有给予我任何显著的收获,所以后来除了在网络上,基本就不谈了。

4. 政治观点总是以大量的公理为根本,所基于的公理不同,结论就不同。公理往往是先验的,是不可能驳倒的,由于所基于的公理不同,因此很多问题谈到最后大多都是鸡同鸭讲,谈不出结果。比方说,谈转基因问题,两边完全谈不拢的原因就是,一边的公理是“尚未完全证明无害的东西就不应该大规模使用”,另一方的公理是“用现有方法无法证明有害的东西就可以大规模使用”。基于了这两种完全对立的公理,最后的结果就是打无穷的嘴仗,而根本谈不出结果来。因此,明显属于公理对立的政治问题,我都不想去谈,根本谈不出结果。

——————————————————————————————————————

我注意到有这里有很多答案非常支持谈政治,反对避谈,甚至提出把各自观点亮出来也是好的。如果确实想要了解对方的政治观点,或者想要了解对方支撑自己政治观点的论据、公理,那么主动去谈当然没什么不好。如果已经知道了这些,还要这样泛泛地谈,那我只能说,实在是太闲了。

看了上面好些答案以后,怎么感觉不分场合、时间地聊政治才是正确的?谈政治是要讲究场合的。大家出去喝茶聊天,聊一聊政治当然可以。但是比方说我们现在在坐过山车,你也打算聊政治么?夫妻两个晚上开始造人运动,一方就开始聊政治,对方说“能不能现在不说这个”,莫非聊政治这一方就应该怒斥“你这是不尊重。你不愿意谈政治就是被政府洗脑的结果。”这是在搞笑么?

再举个例子,你饿了,出门去买个煎饼果子,大叔收了你的钱,把煎饼摊了一半,然后把火关了,跟你说,来,我们来谈一谈医疗改革问题。你这时候会很高兴地交谈么?你觉得这位大叔做的合理么?

那么,回到主题相关的这个案例。有的人去听演唱会只是为了娱乐,而谈政治并不是娱乐,因此不想在演唱会里谈政治(究竟张悬算不算在谈政治,这是另一个问题)。难道这种想法也要否定?我们能不能允许有人把娱乐和谈政治分开?

user avatar

不会!

在美国,最不关心政治的就是中国人。美国社区议员需要选民支持,亲自找到他们,他们也会充耳不闻,避之不及,绝口不提,非常害怕害怕政治。

美国和中国不一样,美国的各种权力是靠议员在国会争取来的。因为这种尽量避免涉入政治的特点,所以最受歧视,排在黑人之后。不谈政治的中国人并没有受到尊重,反而在歧视链的底端。

而到了国内,似乎又不一样了,所以人都在谈政治。尤其是几杯酒下肚,吊上烟,拍着大腿,唾沫星子横飞的讲当年林总叛逃, 四人帮阴谋。。。

其实他们谈的不是政治,而是一种类似“高层秘史”一样的东西,算是政治八卦。

第二,他们只是喜欢“谈”政治,只是谈谈而已,无法无法参与,也无法投身进去,是个旁观者。看待政治如同看雍正和八王爷宫斗,你让他也参与进去宫斗,他是不愿意的,也进不去,谁当皇帝跟他没半毛钱关系,雍正当皇帝就喊雍正万岁,八王当皇帝就喊胤祀万岁。

而美国人是真的参与政治,是其中一部分。中国人移民到了美国,有选举权,仍然不喜欢参与。可能是思维已经固化了。

中国人的政治素养在全球是垫底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