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容易堕落的人,有一个极大的优点!只是你不知道!
只要善于利用,就可以变成优势,甚至可以弯道超车胜过那些极其自律的人。
那就是——陷入一件具体的事情后,很难停下来。
请回忆下面3件事:
1、如果你刷抖音很难停下来,那么当你阅读一本有趣的书时,你也会很难停下来,对不对?总有一本书是你喜欢看的吧?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找到那本对你来说有趣的书;
2、如果你打游戏很难停下来,那么当你练习一个更健康的爱好(运动、音乐、绘画等)时,你也会很难停下来,你总有一个健康的爱好吧?如果没有,找到它!
3、如果你吃东西很难停下来,那么你专研一个难题时,你也会很难停下来,学生时代总有一门学科是你喜欢的吧?关键是学的东西是你真正喜欢的。
我把它命名为「滑梯效应」——一旦开始做一件事,很容易滑进【心流】状态,并一直滑到力竭。
极其自律的人,他们可以时间一到就起床,他们也可以时间一到就停下正在刷题的脑子。
而容易堕落的人,如果找对所做之事,他们可以持久性地进入「心流」状态,难以自拔。
这其实是一种优势。
你也许无法成为可丁可卯的专家,但你更容易突破和创新。
只要你能找对那件事,并且解决2个问题:
1、如何从葛优躺【启动】成执行状态?
2、如何适时停下来,避免力竭?
1、如何从葛优躺【启动】成执行状态?
番茄时间钟。
当你意识到自己堕落时,立即调一个番茄时间钟,不用非得25分钟。可以是5分钟,甚至1分钟。
然后这段时间里,深呼吸,告诉自己“我要去做对我长期有效的事”。然后离开沙发、床等任何舒适的区域,坐到书桌前。
再设置一个番茄时间钟,比如10分钟。告诉自己我就做10分钟的事,如果10分钟后不想干,我就不干了。
一旦你开始干了,你就很有可能触发上文所说的「滑梯效应」。
2、如何适时停下来,避免力竭?
如果你有两个同等重要的计划,你在一个计划里“一滑到底”,那么你就没有精力再去完成另一个计划了,所以,“避免力竭”也很重要。
这个方法,也可以同样应对你在刷抖音、玩游戏时的情况。
1)滑梯开始前,就规划好“底”在哪。
刷抖音为什么那么难停?
就是因为抖音是没有“底”的,你可以无限永久地滑下去,直到你身体扛不住睡着。
如果你刚开始就规定自己只刷10条抖音,那么30秒一个视频的话,5分钟过去你就停下来了。
所以,在你开始一项任务时,无论是正经任务还是娱乐任务,都可以规划一下“底”,也就是数量。
但请记住,这个数量只是一个提醒作用,对你来说,「时间颗粒度」才是最令你敏感的单位。
比如,当你读书时看到自己规定的页数时,你的脑海里就蹦出一句话:“不能再继续看了,你还要留点时间给学外语。”
2)定闹钟。
你今天给读书设置的「时间颗粒度」是一小时,那么在开始前就设置一小时后提醒的闹钟,来阻断自己的「心流」。
如果闹钟连续2次重复提醒你都无法阻断你的「心流」,那么恭喜你,你找到了你真正热爱的事情。
如果你看到了这里,那么恭喜你已经get了解决间歇性堕落的方法之一——【执行层】。还有【心理层】和【计划层】,希望你看到最后,这很可能会让你彻底终结这个问题。
根据二八定律,任何领域,都只有20%的人可以走向优秀,80%的人都会走向平庸。
我曾做过成人写作班的兼职老师,以老师的视角来看,一个班级30个学生,只有6个学生(20%)可以做到认真完成作业;只有3个学生(10%)会问出作业以外的问题;只有1个学生(3%)可以做到在写作班结束后,依然坚持高频率写作。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不仅仅是写作这行,如果你细心发现,在许多领域、许多事情上只要能够“坚持”,就能领先。
所以,间歇性堕落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是80%的人都会出现的问题。
无需过于自责和内疚。
想要改变,首先要接受自己目前正处于二八定律里的“八”。
然后,直面堕落的问题,不要逃避。
你怎么制定日计划,你就怎么过一天。
我通常会在一天开始时,在待办事项里写满今天要做的事。然后挑出3件“最难的事”优先做。
因为根据《吃掉那只青蛙》理论,如果你把最难吃的“青蛙”先吃掉,那么这一天剩下来的事情就会变得很简单。
后来我发现这并不适合会间歇性堕落的人。因为越难做的事,越会造成心理压力。
还有一种制定日计划的方式——把每个时间段要做什么,都写得很清楚。
这样做的话,就会导致一旦某个时间段“断了”,后续的事就很有可能拖延下去。
以下是我尝试下来最适合的方式,我将它命名为——「时间颗粒度」组块法。
第一步,把每天需要意志力完成的事分为几大组块。
如,
读书
写作
日语
钢琴
(注:上班内容不需要列进去,因为生存危机感会逼迫你完成)
第二步,设置每一块需要完成的时间总额:
如,
写作:25分钟X2
读书:25分钟X2
日语:25分钟
钢琴:25分钟
为什么设置「时间」,比设置「具体内容」更有效?
对于还没有开始执行的人来说,对「时间」的敏感度,远大于对「具体内容」的敏感度。
当你知道今天你要写作2个25分钟,你可以早上上班前写25分钟,晚上下班后再写25分钟。
你就不会有很大的执行压力。
但如果你说,你要写一篇2500字的长文,那压力就太大了,因为你并不确定今天要写的主题你需要花费多少时间才能写完,你会害怕地难以开始。
而用「时间颗粒度」组块法,就能让你以极小地压力去执行,而一旦开始执行,你就成功了一半。
不必担心2个25分钟写不完一篇文章,因为写不完也没关系,你可以把“日更”改成“两日更”,重要的是你已经比原来好太多了,你每天都开始写作、读书、学外语、练习爱好……
而想想原先你制定的那些宏伟计划,又能坚持多久?
完成,好过完美。
以上,就是我关于「如果避免间歇性堕落」的解答。
一起来回顾一下:
1、心理层——接受堕落,但不逃避改变
2、计划层——用「时间颗粒度」制定符合人性的计划
3、执行层——滑梯效应+番茄时间钟
容易间歇性堕落的人,也是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的人。
改变一部分,把另一部分化为自己的优势。
你的堕落,就会变成你的力量。
答案是主动堕落。
你是人,不是机器!
你是人,不是机器!
你是人,不是机器!
这个问题是我很多高中的咨询对象最关注的一个问题,
时而能够控制自己,时而就失控了。
失控是控制自己必然的结果。
堕落是跟自己对抗必然的结果。
你想要的是什么呢?
你想要的是学习/工作效果好?
还是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当你用控制自己的方式,
当你跟自己的关系是对抗与被对抗的时候,
你的学习/工作效果必然是打了很多折扣的。
你学习/工作的时候,并不是发自内心心甘情愿的。
你并不是发自内心想要学习/工作,
你只是觉得自己应该学习/工作,
把它当成了任务来强迫自己去做。
你的内在不会敞开,学习/工作的效率是低的。
你还会有很多对抗的内耗,并不能完全投入。
你的主观意识再怎么强迫自己,
你内在的潜意识不开心就是不开心。
你再怎么用力,你的内在不愿意干活你也得歇。
1、
先当个人
你不是神也不是机器,人就是懒惰的喜欢舒适的爱休息的。
所以当你指责自己攻击自己不够努力的时候,
这种指责是荒谬而无知的。
允许自己放松堕落。
允许了还不够,允许只是不攻击不指责。
当放松堕落了之后,你就会有一个稳定的学习/工作的状态。
2、
主动活着
比允许更高级的是主动。
主动去玩、主动去休息、主动去享受、主动去堕落。
这个时候,当你堕落完了之后,
你再学习/工作,就是发自内心想要去学习/工作,
而不是任务和和强迫,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当你能够感受到那种心流的学习/工作的状态的时候,
当你能够用一种打开的状态跟自己的内在连接的时候,
你就会发现,学习/工作跟时间并不是线性关系,
你并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时间越多产出越多,
并不是这样的。
只有你跟自己连接的时候;
当你不一边对抗和抵触,一边强迫自己努力的时候,
学习/工作才是真正有效的。
3、
找到自己的节奏
资本家还允许打工人休息,还会主动安排团建。
你不得比资本家对自己更好一点吗?
不要看网上那些时间表、那些所谓的时间管理。
有一个算一个,都是骗人的。
就算这世界上真的有人做到,那凭什么你就该做到呢?
这世界上就是有人是优秀的机器,那跟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自律给人自由”也是骗人的。
你努力自律了这么久,你自由了吗?
不要强迫自己建立习惯,而是找到自己的规律,顺毛捋。
比如我喜欢早上起来写东西,每天早上一个小时写一篇,不知不觉就写了两百篇。
我喜欢等车等人等饭的碎片时间学单词,换了好几个软件才找到了一个特别喜欢的单词软件,根本停不下来。
我喜欢做家务坐车洗脸护肤的时候听书听音频听英语,不知不觉就学了一些东西。
我喜欢一天看一部电影,很多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思考,都是在电影里学到的。
我喜欢睡前看书,不知不觉也看了一些。
你什么时候学数学效果好,什么时候学英语效果好,找到适合自己的时间,然后渐渐地就变成了习惯。
你用什么方式学习效果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享受其中,而不是一味的强迫自己。
你学习工作多长时间最舒服,适可而止。
用强迫和控制自己的方式,会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这种效果是极其有限的,你并不会因此而超越大多数人,并不会因此达到更高的高度。
鸡汤都是骗人的。
4、
正反馈
当你觉得自己应该学多少工作多少的时候,
当你给自己安排时间规划列任务清单的时候,
你是什么感觉?
你的感觉是轻松的还是沉重的?
Don't do that.
当你做这些的时候,你就成为了自己的债主,有一种负债的沉重感。
然后拖延和抗拒是必然的。
相信我,即使你不做规划不列清单,你也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你没那么笨。
不要让自己进入到沉重的还债的状态里。
当你觉得这些都是你应该做的,你就不会发自内心想做了。
只做你眼下想要做的那一点点,做了以后表扬自己肯定自己给自己正反馈。
然后正反馈会驱动你继续做下一个,再做下一个,再做下一个,然后就会持续下去,越来越容易。
享受那个从0到1,1到2,2到3……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你是创造的,是有成就感的。
而不是还差100多少,还有多少才能完成任务,这个过程里你是沉重抗拒勉强的。
5、
不要太努力
人除了时间和精力,还有一个东西叫能量。
你觉得明明你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为什么就是努力不起来呢?
因为你内在的能量不够。
简单来说,能量就是快乐。
所以首先让学习/工作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成为一件可以滋养你而不是消耗你的事情。
其次要让自己玩,让自己享受生活,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快乐。
当你做到这些以后,你就会比大部分人强很多很多了。
但是当你想要继续去往顶端走的时候,这些还不够。
能量和生命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我们这里就不展开了。
先满足于当下你的能量允许你创造的,然后等等看,生命会给你提出新的问题和答案。
比如我从去年开始想写书,一直到卡到现在。
我并不会攻击和指责自己没有去写,而是发现了,原来我还有一些生命课题和能量的卡点没有完成。
如果我强迫自己去做,我也能完成,但是并不是一件好事,是对我自己的消耗。
6、
找到意义和希望
你想要努力学习/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呢?
大部人想要努力学习/工作的原因,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所以只能用力去抓住眼下能够看到的和抓住的。
这个时候驱动你努力学习/工作的,其实是对未来的迷茫和对未知的恐惧。
你用恐惧来驱动自己,怎么会效果好呢?
找到自己想要什么。
问问自己然后呢?
我考上了好的学校,然后呢?
我得到了想要的职位,然后呢?
我赚到了更多的钱,然后呢?
找不到自己想要什么也没有关系,
关键是允许自己去找去感受去思考。
允许自己为了自己活着,而不是盲目的去迎合周围人告诉你的标准。
即使你不知道,找的过程同样是有希望和意义感的。
当你找到了自己想要什么,当你是为了自己而活着的时候,
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你发自内心想要做的,而不是觉得自己应该做的。
你会发自内心想要学习,而不是只是觉得不得不学习。
你会发自内心想要工作,而不是只是觉得不得不工作。
你会发自内心想要赚钱,而不是只是觉得不得不赚钱。
你不需要去使劲逼着自己,你不需要被动地推着自己走,
而是你发自内心的,想要主动往前走。
然后你的内在核心,就变成了热情和希望。
而不是恐惧、焦虑、不安、强迫。
我是@人类维修师MMMia,可以从内心深处疗愈你的咨询师
【焦虑/抑郁】
【个人成长】
我觉得人要接受自己间歇性堕落,或者用正确的称谓去形容间歇性堕落。
年纪越大,越能感受到,人是一种很强的周期性的动物。
在一个月里面,你有精神特别好的时候,也有完全不能做事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什么事情都觉得特别消极。
但是一般也就两三天,熬过去了,一切就又恢复正常了。
现在的人喜欢讲自己随时随地都准备战斗,随时随地充满了精力,在自己不行的时候还给自己加油打气。
实际上我觉得自己不行的时候,就放松一下就好了,干点没用的事情,浪费时间的事情。
彻彻底底地面对自己浪费时间这个事实,其实平时我们也会不停地摸鱼,与其无意识地摸鱼,不如直接拿出大块的时间来正大光明的摸鱼。
现代人就是负罪感太强了,啥事儿都要上升到很高的高度,自己又偷偷摸摸违反自己的规则。
不如一开始就接受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浑身都是缺点。
经常性努力挣扎,间歇性混吃等死。
这样的人生不一定精彩,但一定是对自己负责任的人生。
因为不管再坚强的人,在绷不住的时候,一定会断掉的。
像打了鸡血一样决定要努力时,坚持不到两三天就想放弃了。 这是因为,我们在努力的过程中,并没有建立正确的目标思维,踩了非常多的坑。 这就比之前的目标更有可行性了,属于我们跳一跳能够的着的。
高三的时候,每周我学5天,就得看一天小说,过一个舒坦的周末,不然我真的熬不过高三。
但高三之前我不是这样的。我可以持续学习好几个星期。吃饭的时候就背单词,走路的时候思考压轴题的第三种解法,周末的时候完成作业,然后做好下周的预习。
游戏和篮球变得乏味,妹子也没那么有吸引力了。这个男人只喜欢一种东西——知识。
但由于高强度的学习,脑袋里紧绷的弦就经常会断。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小腿一伸,钢笔一扔,不学了。觉得一切皆空,一切都是枉然……众人皆醉我独醒是痛苦的,众人皆醉同桌也醒是幸福的。
但尽管这样,我依然坚信“高强度的学习”才是根本,偶尔的崩溃不值一提。高强度的学习还让崩溃看起来格外悲壮。所以跟之前对比起来,你可以说我高三的学习状态是浑水摸鱼。
但就在高考成绩下来那天,几个同学调侃我“上课看小说的比很多周末不休息的人考得还高”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我高三的“间歇性堕落”(学5天,玩2天)其实是在保护我自己,让我学会放松,避免压力的累积。最重要的是,让我一直保持持续性努力的状态。
我的间歇性堕落是为了持续性努力,而之前的高强度努力,却滋长了压力和焦虑。这些压力和焦虑没有得到及时处理,便容易让人一蹶不振。
而那些高强度学习带来的崩溃看起来悲壮,其实暗藏着深深的自我感动。让我可以为每一次的失败找到完美的借口。
但实质上,崩溃不仅让我容易错过重要的考试、老师的试卷分析,还容易让我进行不合理归因:我的崩溃是由于我不够坚强。
所以我解决的办法是加大学习强度。结果也可想而知,面临更严重的崩溃,更长时间的堕落。
高三一开学我就改变了策略。
一来是我的确承受不住了。如果再不改变学习模式,高考失败是小,精神垮掉是大。
二来是,我发现了我之前犯了一个重大错误——归因错误:我的崩溃并不是由于我不够坚强,而是因为平日学习累积的压力没有得到及时缓解。
这一朴素的道理看起来简单,但对一个一身蛮力的少年来讲,却是不屑一顾的。那时候的他,真的以为自己是一个所向披靡、绝不后退的少侠。
然而,他并不是。他跟其他人一样,是一个有需要的人。累了他需要休息,倦了他需要玩耍。后来,他发现少侠也是。
所以高三时,我把学习和休闲变成了主动的、可以自我支配的。而以前的我,就连堕落都是被动的、由不得自己的。但事实上,从心理学上讲,自我掌控感是影响幸福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身心总是能处于一种平静的愉悦状态,周一到周三那几天,我的学习效率总是特别高。即便在炎热的6月,我依然可以按部就班地学习,一一落实自己的复习计划。在大家都沉不下心的晚自习,我总能一边用折起的试卷给自己扇风,一边演算一道道数学题。因为我知道,周六我可以看一天小说,周末我会玩一整天。
想想那段时间过得真是充实啊。时间充裕得我可以同时谈两段恋爱,而且完全不影响学习。渣女们,放过那些不会压轴题三种解法的同学,冲我来!
好啊,果真一个都没有是吧!!!
言归正传,直到现在,我突然顿悟,那时我做对了一件事——人性化。
对于我而言,学五天,看一天小说,再过一个惬意的周末,这样的生活是符合人性的。而连续学习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完全不考虑身心承受能力,这样的生活是不健康的,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是不持久的。
我现在还记得初中运动会的3000米长跑上,前两圈我表哥就拿出了百米赛跑的冲刺力。他飞快地跑啊跑啊,足足领先了别人半圈。妹子们欢呼啊,第一肯定是我们班的鸭!结果到第四圈,他几乎晕倒在地上。
而在大学,当我们系的长跑运动员为4月底的运动会刻苦训练时,从体育系请来的教练经常叮嘱道:前期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节奏,中途慢慢地、缓缓地加速,不到紧要关头绝不冲刺。
多么鲜活的人生经验哇!
从学习放大到人生,我们总说年轻时要好好学习,不要谈恋爱,不要玩。但事实上,年轻却是恋爱的最好时光,年轻也是探索兴趣的最好时代。
谈恋爱让我们知道怎样与异性相处,为未来的婚姻经营打下基础。玩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摸索自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为未来的职业规划做好铺垫。
诚然,学习工作和恋爱娱乐一定会发生冲突,但是解决冲突、让生活保持平衡,难道不是我们应该早早培养的能力吗?
当然有些人会说了,你把那些看小说耍朋友的时间用来学习,你现在会混得更好。
我告诉你,我很不喜欢这话。
首先我不认为牺牲休闲娱乐的时间,会让事情变得更好。这种把时间等同于努力、把努力等同于结果的模式在学习上走不通,在工作上更是走不通。
最重要的是,我不喜欢当我老了,回顾青春时只有学习,回顾青年时只有工作。
相反,我总是在提醒自己,生命不是永生,而是一场体验。
如果生命是永生,我可以奋斗个500年,只为后面永远的安逸。
但生命只是一场体验,用50年最美好、最鲜活的时光,来保障后面30年苍老的、衰弱的暮年,我觉得这个性价比实在是太低了。
人生终究只是一场体验。既然是一场体验,就必然有时间限制。有的人觉得乏味选择中途离场,有的人没玩尽兴迟迟不肯离开;有的人牺牲前半场的快乐来获取后半场的安逸,而我觉得每一部分的体验都弥足珍贵,各有颜色。
认清了这个事实后,我不再思考那些难解的“终极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既然都难逃一死,那生命的价值是什么?
相反,我开始关心那些我本能做到但却迟迟未做的事情:如何与伴侣相处,如何获得做事本身的愉悦,如何仰望星空时不胡思乱想,如何早早上床睡个好觉。
人生既是一场体验,我就不应向它多要求什么,它也不宜过多责难我什么。所以大部分时间,我既不感觉痛苦,也不感觉快乐,我只是被一种长长的平静所包围。
只希望多年以后,面对死亡,大明同志将会回想起高三那无数个快活的周末,然后骄傲地向他的六代子孙传达他最后的人生谏言:
统一回复评论和私信:
1.有想加入「读书会」的小伙伴,可到我的公众号“大明白”了解详细信息。
2.知友们问我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学习英语了。我个人的方法是多说多听。
英语终究是一门语言。而任何语言存在的最大意义便是作为沟通的工具。大部分人学了十几年英语,又上课又上补习班的,但由于本身自律性不够、方法不行,最后充其量只会做阅读理解。说得溜、听得懂的人少之又少。
尽管在高中阅读理解中所向披靡,但到了大学我也同样面临“说”和“听”的问题。为此,我请教了我的外教老师,他告诉我,学习任何一门语言,在学会说之前,肯定要学会听。不仅要听,还要听发音最为标准的。
为此,我在大二把《生活大爆炸》《老友记》看了三遍,掌握了基本的口语表达。作为一个漫威粉,我在薄荷阅读上把《唐顿庄园》里饰演男主角马修的大表哥朗读的《复仇者联盟》听了四遍,学到了标准的发音。而最后,全英文《了不起的盖茨比》《月亮和六便士》都不在话下了。
改成一个星期浪一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