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避免「有了孩子后生活品质直线下降」这种负面思想?

回答
很多准父母或刚成为父母的人,脑海里都会闪过一个念头:“有了孩子,生活品质是不是就要直线下降了?” 这种想法,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一旦种下,就容易在焦虑和疲惫中生根发芽,最后长成一棵遮蔽了所有美好景象的参天大树。但其实,这并非不可避免的宿命,更像是一种被放大的恐惧和对未知的一种习惯性防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把这棵“下降”的大树,变成一棵“向上”的常青藤。

首先,我们要做的,是重新定义“生活品质”。

传统意义上,我们可能会把生活品质等同于物质享受、自由支配的时间、悠闲自在的状态。有了孩子,这些方面确实会受到影响,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失去,而忽略了“得到”以及“转化”。

物质享受的优先级会调整: 你可能会发现,以前花费大量金钱在旅行、奢侈品、高档餐厅上,现在可能更多地花在奶粉、尿布、婴儿用品上。但想想看,当孩子因为吃到你亲手做的辅食而露出满足的笑容时,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是任何昂贵的餐厅都无法比拟的。这是一种新的、更深层次的物质满足。
自由支配的时间会锐减: 这是最直接的冲击。你不再能说走就走,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但仔细想想,那些牺牲掉的时间,换来了什么?是孩子咿呀学语的第一个词,是第一次蹒跚学步的摇摇晃晃,是睡前故事里的小小依偎。这些,都是用“时间”这个无价的货币换来的独一无二的体验。
悠闲自在的状态会被忙碌取代: 忙碌是常态,但忙碌中蕴含的意义是不同的。你不再是为自己而忙,而是为这个小小的生命倾注心血。当你看到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你会发现,这种忙碌,是一种充实,是一种价值感,是一种对生命的贡献。

其次,我们要学会“拥抱变化”,而不是“抗拒变化”。

“有了孩子生活品质下降”的思维,很多时候源于对原有生活模式的“不舍”。我们太习惯于过去那样的自己,对改变充满了抵触。但生孩子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抗拒只会让你更痛苦。

心态的转变至关重要: 把“失去”的心态,变成“获得”的心态。孩子不是来剥夺你生活品质的“破坏者”,而是来丰富你生命的“礼物”。试着去欣赏这种转变带来的新风景,去发现新的乐趣和价值。
允许自己“不完美”: 别再用单身或者丁克时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了。有了孩子,你不可能像以前那样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你不可能永远精力充沛。接受这种“不完美”,你会发现生活反而轻松很多。别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追求“完美”上,而是放在“够好”和享受当下上。
找到新的“平衡点”: 育儿不是生活的全部,也不是要你放弃自我。你需要努力在照顾孩子和照顾自己之间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平衡。这需要沟通、妥协和策略。

第三,要建立起有效的“支持系统”,而不是“孤军奋战”。

很多负面想法的产生,是因为一个人默默承受了所有压力和困难。当外界的支持不足时,内心的消极就会被放大。

与伴侣“同舟共济”: 育儿不是一个人的责任,而是两个人的事业。和你的伴侣坦诚沟通你的感受、你的疲惫和你的需求。分担家务和育儿责任,是缓解压力的最好方式。一起商量如何分配时间,如何互相支持,如何留出属于自己的空间。
寻求家庭和朋友的帮助: 不要害怕向家人和朋友寻求帮助。让他们分担一些带孩子的任务,或者只是陪你聊聊天,给你一些鼓励。很多时候,别人愿意帮助你,只是因为不知道你有多需要。大胆地开口吧!
加入育儿社群,找到“战友”: 与其他有相似经历的父母交流,你会发现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分享经验,倾诉烦恼,甚至一起参加亲子活动,都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支持和慰藉。这些“战友”能理解你的辛苦,也能分享你的喜悦。
善用社会资源: 如果条件允许,考虑雇佣保姆、请月嫂或者使用日托服务。这些并非“懒惰”的表现,而是为了更好地照顾自己和孩子,从而提升整体的生活质量。

第四,要主动“创造”和“保留”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即使再忙,也要为自己留一点“缝隙”,去呼吸、去充电。

“碎片化”的自我关怀: 别想着一次性要有多长时间的休息。每天抽出10分钟、15分钟的时间,做一些让自己感到放松的事情。比如,泡一杯热茶,听一首喜欢的歌,做一套简单的拉伸运动,或者只是静静地发会儿呆。这些碎片化的时间,积攒起来也是一种能量。
建立“仪式感”: 即使是再普通的事情,也可以赋予它仪式感,让它变得特别。比如,孩子睡着后,和伴侣一起点上蜡烛,享受一顿简单的晚餐;每周给自己安排一个“专属时间”,可以读书、看电影、做手工,或者只是一个人安静地待着。
学会“放手”和“授权”: 你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适当地把一些事情交给伴侣、家人,甚至孩子(当他们长大一些的时候)。相信他们的能力,也能让你自己轻松不少。

第五,要学会“享受过程”,而不是只盯着“结果”。

育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充满了未知和变化。如果你只盯着“孩子什么时候能独立”、“什么时候生活才能回到正轨”,你就会错过沿途的风景。

关注每个阶段的“小确幸”: 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美好和挑战。不要总想着“等他大点了就好了”,而是去欣赏和珍惜这个阶段特有的乐趣。孩子咿呀学语时的可爱,蹒跚学步时的笨拙,撒娇时的甜蜜,都是宝贵的瞬间。
把育儿视为“学习”和“成长”的契机: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你的优点和缺点。育儿的过程也是你学习耐心、学习沟通、学习责任、学习爱的过程。这种个人成长,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品质的提升。

举个例子来说明:

以前,你可能喜欢在周末约朋友去咖啡馆聊天,享受悠闲的下午。有了宝宝后,这样的场景似乎消失了。但你可以换一种方式:

调整期望: 也许不能去咖啡馆,但可以在家里的阳台上,给宝宝泡好奶,然后自己也泡一杯咖啡,看着宝宝玩耍,听听轻音乐。
改变行动: 约朋友来家里,大家一起带娃,既能聊天,又能互相分担照顾宝宝的任务。
创造新体验: 带宝宝去附近的公园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这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带来新的感悟。

最重要的一点是,停止和别人比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和幸福标准。不要看着朋友圈里那些看似“岁月静好”的照片,就觉得自己过得不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易,也有自己的选择。专注于自己的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节奏。

总而言之,有了孩子,生活品质“下降”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暗示和对原有生活模式的过度执着。通过调整心态,拥抱变化,建立支持系统,主动创造属于自己的空间,并学会享受过程,你会发现,生活品质非但不会直线下降,反而会以一种更深沉、更丰富、更有意义的方式,向上生长。这棵“常青藤”,会用它顽强的生命力,为你的生活带来更多绿意和芬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说我家吧。有一小女,家中没有任何老人帮忙,夫妻双方都是全职(部分时间可在家远程工作),应该算是难度max的情况了。然而自从有了女儿之后,我们的生活质量不降反增,夫妻关系也更亲密了。站在我的角度回答题主的问题:


Q: 如何避免「有了孩子后生活品质直线下降」?

A: 在有孩子前就主动把生活品质降下去。


这不是在抖机灵,而是我认为自己做的最正确的决定。我和老公的朋友大多已育,有孩子后消极怨念的不在少数,朋友的抱怨听多了,我们发现负面情绪主要来自于两点:为孩子付出大量精力后的劳累,以及生活习惯及作息规律被全部打乱的烦躁感

发现这个规律的时候我们正计划备孕,我神奇的老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们还没娃,没法体会照顾娃的劳累,但我们可以先把生活作息调整成有娃之后的样子啊。”

BINGO!


于是在有孩子前一年,早在女儿还没出现在老娘肚子里的时候,我和老公就认真贯彻了我们的“生活计划 v2.0”:

  1. 严格控制睡眠时间(孕期部分情况除外)。

内容:我和老公都爱睡懒觉,但有孩子后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约定好,每天晚上11点睡,早上7点起,周末也一样。严格执行了半年后,我们的睡眠规律基本养成,于是慢慢改为晚上11点到11:30睡,早上6:30起。另外,如果前一天由于特殊原因没有在11:30之前入睡(如加班或失眠),第二天依旧要6:30起床,然后自己尝试找碎片时间补充睡眠,这是对“缺觉“这种场景的模拟。

影响:女儿出生后,除了我妈帮忙两周外完全是我和老公独立照顾的,没有月嫂没有小时工。女儿不属于天使宝宝,深夜痛哭不睡觉是常有的事。我和老公虽然经常处于缺觉状态(两只大熊猫哈哈),但很少会因为缺觉对情绪产生很消极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习惯了(。。。),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生娃前一年的时间内,已经逐渐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最佳补眠时间段(我是中午12:30到1:30,老公是晚上6:00到7:00,这段时间我们入睡最快,睡的最沉,得到的休息也最好)。每到这个时间段,我们就会一人带娃让另一人睡觉,睡醒之后就又是一条好汉。

2. 家中物品大换血:能机器做的就不要人做。

内容:做饭——洗碗机选降噪+高温消毒,所有厨具餐具全换成可机洗的,一用脏了就扔洗碗机里。电饭煲电炖锅烤箱空气炸锅全备齐。我家爱吃馒头,就买了个大号面包机,不烤面包只揉面。

洗衣——双箱独立的洗衣机,一箱洗大人衣服一箱洗娃的。又买了一个可携带式半自动的小洗衣机,专门洗鞋和厕所脚垫(超推荐!洗鞋比手刷的干净多了)。至于烘干机,简直是神器。。。大人小孩衣服只买可机洗+可烘的,少数正式场合穿的衣服直接送干洗店,所有衬衫全换成廉价+免熨的,时间久了免熨效果不好也不心疼,直接扔掉换新。鞋能买运动的就不买皮的,不用保养,脏了就扔洗衣机。

清洁——扫地/拖地机器人+吸尘器。其中机器人负责大部分,吸尘器只吸扫不到的角落。家里囤大量一次性清洁湿巾,用于清理各种台面,用完就扔,比起抹布不费时间洗还卫生。

影响:最近和老公算了一下,每天我们人均家务时间是1小时15分钟左右,包括做饭,洗衣,整理以及所有清洁(不包括换尿不湿和洗娃)。有孩子的人可能知道,这个家务时间应该算是少的变态了。

3. 对于每天/每周必须要做的事,强迫自己提高效率。

内容:自从考虑要孩子开始,我和老公对自己的要求就遵循如下标准:单人做早饭超过15分钟,午饭超过20分钟,晚饭超过35分钟(均为人力时间,不包括烤箱炖锅的等待时间),罚!早晚洗漱护肤,老公超过5分钟,我超过10分钟(除面膜时间),罚!洗澡不洗头超过8分钟,洗澡加洗头超过15分钟,罚!网上买东西超过25分钟没有下单,罚!上大号带手机进厕所,罚!手机钥匙钱包电脑以及各种充电线分别放在固定地点,地方没放对,罚!连续几天没有惩罚,奖励!

影响:开始时我和老公对于这些标准争执很大,觉得要求太苛刻,每天像赶场似的做事情非常影响心情。但转念一想,这不就是有孩子后经常发生的情况吗?所以还是皱着眉头坚持了下来。事实证明,这些标准看似严格,其实过了前三个月养成习惯后,我们反而适应不了慢节奏的生活了。而提高效率省出的时间,在女儿出生后全变成了我们雪中送炭的补眠放松时间。

4. 工作和生活划清界限。

内容:我和老公事业心都很强,经常选择主动加班,然而对于养育孩子来说,这样的习惯是很不好的。我们分析了大体情况,发现加班并不是因为工作量过大或对自己的要求过高,而是因为1.工作效率低下 2. 多任务处理能力太差。说白了,就是狠狠逼自己一下,大部分时间是可以不加班的。

发现问题后,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变为:1. 除特殊情况外,每天到下班时间必须准时下班回家(我们两人单位都没有加班文化,老板同事基本都不加班),如果工作没做完,宁可带回家做也不在单位逗留。2. 工作带回家后,优先做家务,学习新技能,看育儿书籍,直到所有家务全部完成,每天要求的学习任务也达成(自从结婚后,我们每天会拿出1.5个小时学习),才可以开始加班。如果时间太晚,可以选择第二天早起加班。但无论如何,只要在家,就要先完成家庭任务,再考虑工作。3. 将老板和部分同事的邮件设定为特殊铃声,回家后除非有邮件提醒,不打开工作邮箱。

影响:女儿马上4个月,我已休完产假回单位工作。在女儿出生后,我没有加过班,老公只加过一次班,一直用最多的时间陪伴女儿。同时,放弃加班并没有影响到我们的事业,比如我老公,在6月底刚刚拿了部门的最佳教学奖。

5. 把大块时间的娱乐模式改为碎片化时间的娱乐模式。

内容:我和老公一直认为,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需要娱乐的。哪怕做了父母,也应该留给自己“玩”的时间。当然,照顾新生儿的生活非常琐碎,很难拿出大块的时间给自己娱乐,所以我们在孩子出生前就发展了很多“碎片化爱好”,专门在忙碌间隙为自己减压。

我老公最喜欢玩LOL和看LPL,但是一局游戏时间太久,并且需要很高的专注度。于是在孩子出生前他就把爱好改为了看LPL的高光时刻以及手机斗地主,这样既可以忙里偷闲的瞄一眼,又可以随叫随停。

我最喜欢读侦探小说和看电视剧,但一入迷就会忘记时间停不下来。所以我把爱好改成了读科幻小说和看纪录片,容易控制时间不说,看到了好书好片还可以给女儿留起来等她长大看。

影响:我和老公都没有出现产后抑郁的症状,甚至连发脾气的次数都很少。我认为大多是拜“碎片化娱乐”所赐。孩子出生后我们每天都能够有放松的时间,无论是老公趁烧水的时间打两局斗地主,还是我一边擦桌子一边听有声小说,虽然时间不多,但减压效果简直满分。

6. 在有孩子之前,提前消费降级。但消费降级的同时,寻找方法让生活不降级。

内容:我上班老公博后在读,计划开始时家中每月收入花8存2,于是我们强制改变为花6存4,同时要求自己保持大体相同的生活质量。经过一年多的观察,我们发现(仅针对我们生活的地区!):

a)生活中高消耗品的价格,楼下超市>网购>郊区综合超市>郊区量贩超市。每周末去量贩超市把一周东西大体买齐,买不到的少数物品,不急用的网购,急用的再去楼下超市,能把每月高消耗品的花销砍掉至少25%。

b)低消耗但需每年补充更换的物品,很多会遵循固定周期浮动价格。我常用的护肤品,每年4月折扣最狠,老公常穿的衬衫品牌,3月和9月的头两个星期最便宜。悄悄说一句,很多打折季和商家大促都不是物品价格最低的时段(顶多折扣好看些),要想知道最准确的价格浮动,最好方式是每周在各商家提取数据,统计成折线图,坚持至少一年。。。是的你没猜错,这就是我老公的休闲爱好之一(也算是计算机博士的优势吧。。。捂脸。。。)

c)冲动消费的频率和物品价格负相关,物品价格越高,人就越理智。所以现在我们每买一件(可能不会常用)的新物品,都会从每月生活费中扣除三倍价格。比如说,我想买一台50刀的酸奶机,买它的同时我需要再拿出100刀存进理财账户,这样我们这个月的生活费会减少150刀,相当于把物品提价了三倍。就这样坚持了一年下来,我们冲动消费的频率不仅变成了之前的1/4, 还在理财账户里存了一笔小钱。。。

影响:女儿出生后,花销增大,但目前依然月月有少量结余(花9.5存0.5),物质生活非但没有降低,有时候还能沾女儿的光提高一点。老公刚刚找到新工作,今年年底家里的可支配收入能翻一番,相信女儿上学后也能得到足够的物质保障。

7. 和老公提前统一育儿理念,提前做好孩子出生后的责任分工。

内容:我家没有老人帮忙,所以责任分工相对简单些。要孩子之前,我和老公就利用每天的学习时间阅读了大量的育儿书籍和心理学文献,老公还专门跑去教育学院上了一门《童年发展》(虽然上完觉得没什么卵用)。怀孕后,我的医院提供一些关于照顾新生儿的课程,我和老公也是场场不落的报名参加。孕期得知孩子性别后,我和老公列了一张表,就表上的问题一一讨论达成共识。

部分表格内容(我们一共列了117条,就放上其中10条吧):

  1. 白天孩子洗澡,换尿布,拍嗝,哭闹安抚如何分配?夜间照顾孩子的责任如何分配?
  2. 家务如何分配?如果家务当天做不完,哪些是熬夜也要做完的,哪些是可以第二天再做的?
  3. 什么时候开始泵奶?什么时候加辅食?什么时候给孩子断奶?
  4. 夫妻双方都上班后,每周几天在家远程带娃?谁会在家?
  5. 夫妻双方都上班后,孩子每周几天送日托?哪几天?每天我们要去日托那里看孩子几次?
  6. 夫妻双方都上班后,遇到孩子生病,谁优先请假?
  7. 夫妻双方都上班后,遇到大人生病,如何处理才能既让对方得到好的休息,又避免孩子受到影响?
  8. 如果遇到非常紧急的情况,导致夫妻双方都无法照顾孩子,找谁来照顾孩子?
  9. 照顾孩子的过程中,那些错是小错,慢慢改正就行,那些错是大错,只要发生就无法原谅?
  10. 孩子0-2个月,2-4个月,4-6个月,6-8个月,8-10个月,10-12个月,我们应该分别陪她做什么?我们应该期望她会做什么?如果她达不到期望的话,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如果她超出期望的话,我们应该改变什么?

没有普适性,仅供参考。

影响:提前做好责任分配最好的一点是,孩子出生前夫妻没有那么多荷尔蒙波动,作出的决策是最理智的,也是对夫妻来说最平均的。孩子出生后再做计划,很容易因为身体或精神影响出现一个人“大包大揽”,不让另一半插手的情况,这样无论对夫妻感情还是子女教育都不是好事。我生完女儿后有段时间“母性大发”,对孩子占有欲严重到了病态的程度,所幸我和老公提前做好了责任分配并严格执行,才确保老公也积极参与了所有的育儿过程。现在老公是公认的模范奶爸,我也因为老公靠谱得以安心的奋斗自己的事业。

8. 提前把家庭之外的社交固定时间。

内容:如何平衡家庭和朋友,我和老公的共识是:家庭比朋友重要。有了孩子后,我们都不应该和朋友保持原有的社交时间,社交必须要向育儿让步。

当然,减少社交时间不代表不社交,和朋友的沟通照样可以进行,但我们遵循的标准是:

  1. 减少主动沟通的频率:将主动找朋友聊天的频率降为以前的一半。
  2. 为社交时间设定上限:每次和朋友电话不超过1个小时,和朋友见面吃饭,午餐不超过1个半小时,晚餐不超过2个小时。参加聚会,不超过3个小时。
  3. 固定社交时间:和朋友手机聊天保持在晚8点半到晚10点。超过这个区间,不主动联系朋友。如果朋友在区间外发微信过来,如果事情不紧急,告诉他(她)现在有事,晚上8点再联系。
  4. 遇特殊情况如朋友需要帮忙,或需安慰开导,可无视以上所有规定,但需要和家人打招呼说明情况。

影响:除晚上8点半到10点外,我和老公可以全心全意的带孩子,不用分心去看手机。我一直认为,如果父母希望孩子不沉迷于手机网络,那自己首先得做好孩子的榜样,到把生活和手机分隔开。这也算是我们在教育之路上的一个小小的尝试吧。

user avatar

不炖鸡汤,只聊干货。养娃肯定累,但如果情况糟糕到让人感觉“生活质量直线下降”,“负面情绪很重”,那我觉得当务之急不是自我开导,而是想办法提高生活质量。我见过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大家子围着一个娃转,一顿饭追着喂两个小时,换个尿布都要吵一架。我对他们的忍耐力非常钦佩,这种生活换成我一天都忍不了,李开复来开导也没用。这不是养娃,是自虐。

作为一只贪图享受的金牛座,我从怀孕就开始研究如何轻松愉快地养娃,目前儿子一岁半,健康活泼脾气好,吃得比我多,睡得比猪香,跑得比兔子快,小区邻居都感叹没见过这么乖的宝宝。我个人的感受是头三个月最累,后面便渐入佳境柳暗花明,生活内容虽然和单身时大不一样,但生活质量绝对没有“直线下降”。

养娃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占用大量时间精力,所以要从两个方面改善:一,重新规划日常活动,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二,降低养娃的难度。

1,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家务负担。
人的精力就那么多,家里添个娃相当于多打一份工,想喘口气就得设法砍掉带娃以外的家务,当然如果你能长期负担每月10000+的月嫂或育儿嫂就当我什么都没说。我家的办法是请钟点工,每天3小时买菜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全部搞定,自家人只管照顾孩子。3个小时的空闲时间对于没孩子的家庭可能不算什么,对于有娃的家庭就是沙漠里的绿洲,一个月2000左右(北京市场价)我认为非常值。如果家里不方便请人,可以利用各种黑科技,生鲜电商、外卖app、干衣机、扫地/拖地机器人、全自动电饭锅电炖锅空气炸锅都是省时省力的好帮手。

另外一个tip是把家里收拾整齐,确保所有常用品都在伸手可及的地方。我家娃的床头永远备有干净衣服和大毛巾,出现吐奶尿床打翻水杯等突发情况三秒之内控制局面;尿布、护臀膏和抚触用的按摩油放在尿布台下;疫苗本、病历和随身水杯放在去医院专用的背包里;大人的日用品按照同样原则放置(但要确保娃拿不到),使用后放回原处。不要小看这些细节,家里一团乱不但严重影响心理感受,而且会浪费大量找东西的时间。

2,团队作战。
养娃头几个月就是一场战争,新生儿除了吃奶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照顾难度不大,但频次高且不分昼夜,两小时喂一次奶、四小时换一次尿布,母亲一个人照顾的话几乎没有睡眠时间,母爱再伟大也撑不住。比较理想的配置是2-3个大人分工合作,但不要超过四个人(包括月嫂),否则沟通成本太高。

我儿子出生第一个月住月子会所,全家人跟护士学习带娃技术。满月后由我、孩子爹和我母亲轮班,我和我母亲管白班,早8点到晚12点,4小时换一次岗;孩子爹值夜班,职责范围包括在不弄醒我的情况下按时把娃塞到我怀里喂奶,喂饱后拍嗝并竖抱半小时防治吐奶,娃粑粑了立即抱到卫生间换尿布哄睡,尽可能不打扰我和我母亲休息。这种方案可以保证全家每个人的休息时间,大幅提升带娃体验。如果爸爸白天上班不能值夜班,可以交给月嫂,但白天要留出时间让月嫂休息,毕竟人家也是人。

团队作战的要点是团队成员必须心齐,战略明确,战术统一。我儿子刚出生时婆婆来帮忙,非要给娃用棉布尿裤、喂糖水、抱在怀里睡,室温25度还要捂棉被,而我坚持用纸尿布、不喂水、放在小床上盖薄毯子睡,数次沟通失败后我决定解除婆婆的带娃职务,请婆婆回家,整个世界清静了。团队成员育儿理念不一致会导致孩子无法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大人产生负面情绪,团队士气下滑,因此必须谨慎选择战友并统一培训。

父亲参与带娃非常重要,一方面有助于减轻母亲的负担,维系夫妻感情,另一方面能极大增进父亲和孩子的感情。父亲没有经历过怀孕生产的过程,往往无法像母亲一样对娃产生亲切感,甚至认为孩子影响了自己在家里的地位,这种毛病只有亲自带娃才能治疗。带娃越累感情越深,人就是这么贱,没有深夜哄过痛哭的娃的爹不足以谈人生。

3,坚持科学育儿,建立作息规律。
一套科学合理、兼顾全家需求的作息规律是孩子健康的基础,夫妻感情的保障,家庭安宁的源泉,赌上为人父母的尊严也要守护思密达!

娃一出生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她的作息规律,夜里不开灯或者把灯光调暗,喂奶多量少次;白天开窗晒太阳,喂奶少量多次,这样坚持一个月左右娃夜间就会睡得更沉,白天更活跃。2-4个月是养成规律作息的关键时期,要仔细观察娃每天睡眠、吃奶、活动、排便的时间,逐步形成规律,出现异常要及时分析原因。我家当时在客厅里架了一块一米乘一米五的白板,详细记录一周内每个小时的活动情况,例如周一上午十点半多吃20毫升奶导致下一顿推迟15分钟,一望便知。这个作息表不仅要符合婴儿发育需求(比如3个月左右的宝宝每天应睡14-16小时),而且要符合其他家庭成员的需求,如果娃习惯早晨5点醒但大人还困得要死,那就设法把娃的起床时间往后调。

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考国外的科学育儿经典,个人推荐《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松田道雄《定本育儿百科》、麦考夫《海蒂育儿大百科(0~1岁)》,非常详尽,从不伤腰的喂奶姿势到肠胀气按摩手法再到哺乳期避孕都有明确指导。至少读两本,对比读,反复读,做笔记,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社交平台上的育儿专家要谨慎关注,研究婴儿睡眠的小土大橙子、研究婴幼儿辅食的苏蒂小骑比较靠谱,崔玉涛可以作为参考,生病还是要去医院。

娃作息规律的好处说不完,比如夜里入睡快,不夜醒不夜奶,白天不哭不闹吃饭香,拉粑粑都不那么臭,跟作息不规律的娃简直不是一种生物。家长也不需要24小时围着娃转,娃睡觉或自娱自乐的时候就可以爱干嘛干嘛了。

一旦娃形成稳定的作息规律,他/她的作息时间就是你家的最高法和根本法,一切家庭活动要围绕这个作息时间来安排,否则你就会体验到什么叫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婴幼儿自我调节能力弱,午睡推迟半小时就可能睡不着,睡不着就会心情烦躁,心情烦躁就吃不下饭,吃不下饭更烦躁,然后大哭大闹谁哄都不好使,美好的一天就这么完蛋了。我家周围一公里内所有快递员外卖员都不敢在我儿子午睡的时间段上门,不然就会发生极其血腥的暴力事件。

4,不要和孩子对抗。

娃半岁以后开始有自己的意志,不能随便摆弄了,这时带娃的工作重心就从“喂养”逐渐转移到“教养”。老一辈的教养方法常常趋向两个极端,要么放任不管,要么严厉压制,我个人的体会是这两种方法都非常累人。放任法虽然一时轻松,但会给孩子养成不良习惯,例如吃饭必须追着喂,睡觉必须抱着哄,最终还是大人受累;压制法不但费劲,而且会造成孩子脾气暴躁,和大人对着干。

最有效率的办法是引导。以换尿布为例,我儿子会爬以后再也不肯老老实实躺着换尿布,把他放倒立刻一骨碌爬起来满床乱窜,两个大人才能按住,嚎得跟杀猪似的。后来我尝试西尔斯的建议,每次换尿布先把干净的尿布放在娃面前做献宝状:“看!一块新尿布!多干净多香香啊!”然后唱着歌脱娃的裤子:“小腿腿钻山洞~小脚脚钻出来~小屁股肉滚滚~系上新尿布!”系好后做大喜过望状,啪啪鼓掌,大功告成。现在只要跟娃说“尿布”娃就会自动躺平,满怀期待地看着我。

教娃看绘本也是很好的办法。我儿子刚开始加辅食的时候,我妈为了喂得快让娃边玩玩具边喂,结果娃越吃越慢,一顿饭要吃一个多小时,不给玩具就绝食。他特别喜欢的蒲蒲兰绘馆《小熊宝宝》系列正好有一册《午饭》,每次吃饭我就拿来做示范:“你看小熊宝宝自己拿勺子,大口大口吃饭饭,宝宝要不要大口吃饭饭呀?”没几次就把毛病改掉了,非常轻松。

和孩子沟通要注意两点,一是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先感受到你的情绪后感受到你的语言,你焦躁孩子也焦躁,你平静孩子也平静,高高兴兴就把问题解决了。二是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交流,一两岁的小娃不能完全理解成人的语言,用简单句型+手势+夸张面部表情孩子可能一下就懂了。

5,爱护自己,坚持健身。
没娃的人爱怎么抽烟喝酒熬夜打游戏都没关系,反正还有几十年才遭报应,但一旦当上爹妈就要把爱护身体上升到战略层面。慢性亚健康状态是很讨厌的,比如奶娃姿势不当导致腰部肌肉劳损,抱娃太多导致“妈妈手”,绝壁让你的生活质量降到谷底。有很多措施可以预防身体劳损,例如使用喂奶枕或躺着喂奶,用手臂而不是手腕抱娃,用按摩球和热敷包放松肌肉,配备背带、腰凳和婴儿车等现代化装备;根本性的办法是积极健身,保持肌肉力量特别是核心力量,练好了走路都倍儿轻松。

我怀崽子时胃口奇好,一天五觉六餐还特别爱吃肉,整个孕期胖了20公斤(捂脸),腹肌完全消失,站着是一堆,躺下是一坨,从床上坐起来都要别人拉一把。卸货20天后开始恢复训练,在室内散步,做简单的伸展运动;出了42天产褥期开始做郑多燕和px90系列的力量瑜伽;三个月开始挑战腹肌撕裂者(Ab Ripper X, px90系列的腹肌训练)和Fitness Blender的hiit有氧操。产后四个月,体型和体力基本恢复。

产后健身要注意几点:一,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二,避免burpee之类的高冲击动作,产后半年内关节都处于松弛状态,容易受伤。三,穿戴合适的运动内衣,尤其是母乳妈妈,推荐shock absorber四级防震,谁用谁知道。四,选择简便易行的运动项目。在家里有娃嗷嗷待哺的情况下花两三个小时泡健身房基本是不可能的任务,可以选择7分钟、T25、Fitness Blender的hiit系列等效率高门槛低的训练方案,每天只需10-20分钟,一个月保你焕然一新。练好力量不仅抱娃更轻松,自信心也会大幅提升,带娃出门遛个弯都倍儿骄傲。

6,留出整块时间做自己爱做的事。
养娃是一场持久战,每一个战士都需要一点调剂,一点安慰,一个莉莉.玛莲。尽可能利用碎片时间做需要做的事,留出整块时间做你爱做的事,无论读书写作还是撸啊撸,能让你的生活质量上升一个台阶。我过去一年读了十几本育儿、时间管理和心理治疗的书,都是在喂奶、蹲坑、坐地铁的时候看的,整块的空余时间留着看小说、看mv,每个月至少去一次电影院,定期做指甲,还做了一次超声刀。在奶瓶和尿布面前,也要保持一条单身狗的优雅。

有个事业相当成功闺女也很可爱的朋友曾经跟我说,有孩子以后需要很大的毅力才能继续拼事业,因为孩子带来的满足感太强烈了。这几天教儿子学数数,当他竖起一只小手指口齿清晰地说“一~~~”,我感觉比第一次写封面稿还激动。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和这个小生命相遇、共同度过几十年,是人生中一件非常奇妙非常美好的事情。希望你们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