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读罢全文,这篇有2100多个单词的长文报道,涉及到“尖锐的排外政治姿态”内容的,大概也就五句。
说实话,就外媒而言,这是篇很扎实的分析报道。
序言部分,简介了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英法侵略焚毁掠夺的事实,点名了罪魁祸首英法联军最高指挥官Lord Elgin,也指出了圆明园是百年国耻的象征。
接下来,引出了对圆明园重建的争议。一部分人认为应不重建,作为外国侵略的警示;一部分人认为应重建,作为新时代的象征。
由于官方实际上不重建,这里来了一句“一部分批评者认为这是排外的政治姿态”。
传统艺能啦。
然后文章开始了深入分析。
第一大标题:A masterpiece of design。
找了个美国大学华盛顿分校(对,这是个大学,全美前100?)的教授,Peng Ying Chen,台湾人,专修中国近现代历史及艺术,介绍圆明园。
彭教授(假设姓彭啦)对圆明园的介绍也很是充分,从康熙对圆明园规划、乾隆下江南与如园安澜园的关系、圆明园欧式建筑与传教士的渊源、十二兽首到慈禧的颐和园,脉络算相当清晰。
第二大标题:Restoration debate。
新中国前期,圆明园的遗址被拿去种田、残留建筑材料被拆走建房子(确实);
改开后圆明园重建方案的数次争议,特别是全面重建、部分重建、基本不动的三大路线反复拉锯;
去年人大部分对圆明园重建的提议。
对于圆明园重建的踌躇,文章这块反而没有提什么政治目的,倒是认为主要阻力来自中国民众。
因为太花钱了...
文章举的例子:从05年开始的长城分段修缮项目,花了19亿元;14年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大火,修缮费用高达12亿元。
我没想到的例子是这个:文章还举了横店圆明园为例,称总造价为300亿元。仿制品尚且成本惊人,重修费用更加无法想象。
亲娘咧横店圆明园花了这么多钱的嘛...这成本能回收么...
第三大标题:Looking to the future。
彭教授认可不通过现有的重建方案,认为悬而未决的问题太多。
“外部可以修缮,但内部怎么办?是保持原样还是全面翻新?把真的都换了,这还是原来的建筑吗?”
咦,这点我还真没反应过来。
有提议认为可以修个博物馆,把残留真品放进去,原址尽可能不碰。这个我觉得可以有。
另一名历史学教授Jeremiah Jenne也反对全面重修,认为可以采用VR技术来展示被毁之前的圆明园。
“废墟是有力量的,能让你运用想象力,增加游客参观时的尖锐感”。
我觉得这个也可以有。
文章还介绍了清华大学对圆明园数字重建的工作。清华大学已经研究了超过10000份历史文件,生成了超过4000份数据图表和2000份数据建筑模型,可以在虚拟空间上还原60%的建筑原貌。
彭教授说:
“很高兴看到关于圆明园重建的讨论维度越来越多元化”;
“80后90后往往只从圆明园看到中国耻辱的一面”;
“而现在,会有人从中看到中国在18世纪辉煌的一面”;
“观察这些讨论在未来的发展会非常有趣,因为这些讨论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确实。
我个人的观点:
美帝Fake news主流都是黑咱们的,这到今天已经是一句废话了,属于常识。
都不用找圆明园这种题材,每天正常翻译一下Fake news们的对华报道,足以拉高血压。
但欧美媒体确实掌握着最完备的新闻资源,而且在新闻专业主义上——不管对方有多烂——也比我们这边要强。
因此如果要保持对信息的尽可能掌握,你必须学会捏着鼻子读Fake news。因为对方确实有大量讨论和素材,我们这边是空白。
因为Fake news众所周知的立场,而摒弃对方的所有报道,全部一概批评而不讨论,我认为这亏的是我们自己。
像圆明园重建这事,其实还真的挺值得讨论的。
确实国内有重建派,认为如今国家强大,要有强大的姿态;也有普遍的反对派,认为就应当保持,留作警示。
其实还有数量不小的逍遥派:你皇帝老子的私家园林也是用民脂民膏建成的。虽然被烧了算是中国人全体的羞耻,但把这玩意整回来,是不是有点封建复兴?
整成公园!就该种田!(我:小声附议)
糖衣吃掉,炮弹扔走,这是对现在外媒报道一个比较合理的态度。
“尖锐的排外政治姿态”扔走,认真讨论圆明园对当下及未来的意义。要不要重建?怎样重建?我们要借圆明园对未来中国人表达怎样的态度?这是值得讨论的方向。
我们需要注意在西方政治语境下,有哪些词是西方媒体环境极力避免在本国舆论环境使用,同时也是经常用于抨击中国的词。大排名如下:
1、国家:西方政治极其不喜欢“国家”这个词,更喜欢用政府、政治体、社会、社群等概念代替,极力避免让“国家”概念带有自我性的发展意图、价值观主张等,而是把“国家”弱化成一种社会功能,仅仅是为了协调社会力量协作的一种中立力量,试图剥夺“国家”在行使主权的天然合法性,同时极力避免让“国家”和民生责任挂钩,以避免“不必要”的社会责任。
2、主权:这是比起国家更“过分”的一个词,西方避免和反对的理由同上。
3、民生:这也是西方国家非常不喜欢的词,而且这个词会直接解构西方一直所宣扬的假民主概念,将民主概念弱化为程序正义,而忽略真正的民生发展。
4、团结:这个词在西方政治语境下永远不会出现,简直是无比邪恶的个人枷锁,是自由的终极反派。
5、组织:“组织”这个词在西方语境下是有条件的使用,首先“组织”行为绝对不能是政府发起的,否则就是极其邪恶的;除此以外,也最好不能是公司、企业或者个人发起,但如果是以上情况,倒也无妨;“组织”最好是“民间”发起的,或者化妆成民间发起。懂得都懂。
6、执政:这个词,在西方语境下,默认为“没有政府意图的执政行为”,我来给你解释解释什么他妈的叫“没有政府意图的执政行为”,一方面是说政府不能有意图,否则就会迫害社会其他个体;另一方面,政府也不要承担社会责任,最好只是例行公事,不带有责任和义务属性,就是要好处占尽,功劳全拦,锅一个也不背。
7、阶级:这个词也不可能在西方语境下听到,他们会以肤色、人种、属地、性取向、宗教等特殊标签来分划。。。那不,是“划分”社会上不同的人群,并冠以“多元化”的头衔,而对于实际存在的社会阶级,则以“中等收入水平”这样一个模糊的经济概念取而代之(所谓的中产阶级)。
8、多元化:这个词并非西方语境不喜欢的词,但这个词的意思并非“包容”,事实上“包容”才是西方语境不喜欢的词,因为多元化的本质,是以西方文化为主体核心的向下兼容,也就是利用西方主体文化的优势来培育亚种文化,因此称之为“多元化”,文化元素越多,主体文化的核心地位就越巩固。
9、司法独立:司法独立并非西方语境不喜欢的词,恰恰相反,他们相当喜欢这个概念,他们不喜欢的是“道德”这个词,因此司法要求独立,同时,司法也禁止审判他人的道德水平,只能判定其行为的合法性。西方司法独立是有历史缘故的,因为欧洲的司法审判权历来是交由教会,教会带有天然的道德审判权,上帝就是道德标杆,教权发展过大的影响就是威胁到了传统贵族皇权的正统性,这是三权分立最早的初衷,摆脱教权控制,但是摆脱了教权的西方司法不代表就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西方人最不喜欢道德评价,尤其不允许道德审判影响司法程序,因此才会提倡司法独立性。
10、规模:经济可以谈规模,生产可以谈规模,市场可以谈规模,唯独政治,不可以谈规模,“规模”是西方政治学最闭口不谈的词,一旦你谈规模,他就会告诉你,这与政治体制无关,尤其是人口规模,当谈到收入时,他跟你谈人均,但当谈到资源发展时,他开始跟你谈整体了,你以为你在十楼,他在一楼,实际上他在电梯间,他想去几楼就去几楼。
我看了原文,这文章最大的问题还不在于最后给出的观点,而在于一开始给出的历史预设:
In 1860, Britain's High Commissioner to China, Lord Elgin, ordered troops to destroy both the Summer Palace and Old Summer Palace to avenge the killing of several British envoys to Beijing.
文章给出圆明园被摧毁的原因,是因为清政府杀了几个英国使节。
杀使节啊,当年我们美国和伊朗为什么关系崩掉,就是伊朗人跑我们使馆绑人质杀人质啊!一下子让读者“了解”了背景。
这也给所有不了解这段历史(事实上大部分cnn外国读者都不了解)的人一个预设:我们是合理复仇,因为是荒蛮的中国人杀了我们的使节。
这就更让后面所有“爱国主义”的内容显得更加无厘头:这是你们中国人荒蛮在先的,为什么要和爱国主义扯上联系?
结合最后的观点,又一次成功营造了“煽动爱国主义的集权政府”形象。
妙啊!春秋笔法还是服你CNN啊!
硬生生把合理的不忘屈辱历史的文化,渲染成了无厘头的煽动爱国主义,这还是在CNN ARCHITECTURE频道里。
这些作者,已经把这些能力,深入骨髓了。
其实烧毁圆明园和美国人可能还真没什么关系,因为圆明园被毁的时候,美国还在折腾内战……
烧圆明园那是英法联军,和我八国联军有什么关系?——这大概是美国人的想法,当然对于我们来说这个真的不重要了。
如果说有的问题是没法通过造舰来解决的,那么外部舆论风潮是我少数几个觉得只能靠拳头来解决的事情。与其说机器人有恐怖谷效应,很多国际上互相群体之间的思潮转变,倒不如说才是另一种恐怖谷效应。
在你没有威胁的时候,你就是在走向文明和开化,然后你越强评价越倒退,直到越过一个临界点以后又会上升——即使不上升也可以主不在乎。
至于这篇文章的论点倒是一点想聊的欲望都没有,所谓的“是因为清政府杀使节”这个论点我至少在网上看到了十年以上,直到最近还看到了有人在评论区里刷过,赶快走好不送。
我觉得这个事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呢?
是一些在网上已经说烂了,连70、80后一些大龄网民都听说过的东西,又被翻出来不停的像是老太太的裹脚布一样来回翻滚说来说去,一个论点第一次说可能还有点新颖,说来说去大家都说烂了说的不想听了还拿来说,就像是章家敦每年都要出一本中国崩溃一样,有完没完啊。
咱换点新词儿行不行,你跟我对线就这个水平,我也很累啊……
盎撒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要保留英国人法国人侵略留下的遗迹作为历史纪念,那他们一定会说你这是尖锐的排外政治姿态。但如果你主张把侵略者的白金汉宫和爱丽舍宫也烧成废墟,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将圆明园遗迹作为历史纪念了。
CNN这是在散布历史虚无主义观点。
火烧圆明园就有美国的参与,此番表述就是为自己曾经的罪责进行开脱,并妄图摸黑中国,起用心极其险恶!
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保护好残垣断壁的圆明园才能警醒后人,避免重蹈覆辙;对于美国的这种言论要予以坚决回击,最好的回击就是壮大自己,我们越强大回击越有力。
谢邀。因为美国觉得中国脾气大呗,为什么不能像日本那样呢?
两枚原子弹炸下去,直接毁它两座城,对方在原址上建了个广岛和平纪念公园(Hiroshima Peace Memorial )。看到没有?和平。同样是废墟,日本人用来反省自己,珍视和平,而不是用来指责我美利坚。怎么你们中国就不能学学呢?你们也应该把圆明园视作珍视和平的象征嘛,老要扯国仇家恨干什么?
还有冲绳和平纪念公园,那可是我老美当年登陆的地点。看到没有,日本强调的还是和平。虽然冲绳当时因此死了24万人,但是你看人家公园的纪念碑,把日本人和美国人的名字都刻上了,就是为了不分敌我,铭记和平。瞧瞧人家这觉悟?中国你为什么不能也学学呢?
我美方强烈建议圆明园相关人员去日本学习经验,重新塑造圆明园的意义,变成世界共融,和平发展的新象征。比如首先改名为圆明和平园,教育国民要珍视和平不要争斗(永远不要搞我昂撒)。
中国:我有个问题,那为什么跟中国有关的,日本就要纪念(侵华的)阴魂。跟美国有关的,日本就要宣扬爸爸打得好谢谢你教我和平。
美国:别问,问就是双重标准。
鉴于我这一波阴阳怪气,也不是谁都能看出我在说反话……还是把话说明白了。
我是一黑黑俩。
日本被美国两个原子弹+登陆占领+死伤无数,结果他们建立的纪念馆全调谈和平,而不会去责怪美军。这样的宣扬,只会抚平日本民众对美国的怨恨,甚至战争后的新一代日本人反而亲美。美国当然想要这样的效果,因为这样的遗址不会伤他们分毫,简直是典范。
不像圆明园,中国是把它和国仇家恨挂钩的,所有的屈辱和死伤我们都记在心中。
然后CNN还轻描淡写得说,你们要走出去,而不是沉湎其中。
不知道他们是否会如此评价911。
另一方面,日本不去记恨进攻他们本土的美国,反而对没有清算他们的中国得寸进尺。所以我说涉及美国的,日本人就是铭记和平。涉及中国的,就成了“祭奠英魂,纪念在侵华战争中为国家死去的日本战士。”
品一品。
不知道CNN有没有说过靖国神社是尖锐的政治排外姿态
感谢评论区 @kotori kanbe 提醒,的确上述的例子有些自作自受
补充一下黑船事件
当初美国海军佩里将军率领舰队,用大炮敲开闭关锁国的日本大门,并签订了日本和西方国家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如今日本人把佩里当成一个恩人来纪念,认为当初有他来打开日本国门,日本才能进入现代化。还给他建了纪念碑和公园。
另外日本每年有纪念活动“黑船祭”,甚至会表演签订条约的场景,驻扎的美国海军士兵也会参加。
难以想象我们会对英国侵略者如此对待。
我洋文不好,但好在会用网页翻译。用网页翻译翻译了一份原新闻的中文版,贴在这了
由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保罗·弗兰奇·奥斯卡·霍兰撰写
北京金碧辉煌的颐和园东北部是另一座庄严建筑的废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欧洲军队烧毁。
圆明园——“圆明园”,英文简称圆明园,曾经是一个由亭台楼阁、桥梁和花园组成的精致网络,现在只不过是宁静湖泊网络中的瓦砾堆。1860年,英国驻华高级专员额尔金勋爵下令军队摧毁颐和园和圆明园,为数名英国驻北京使节被杀报仇。通过打击具有文化和帝国意义的遗址,埃尔金想惩罚中国。但由于圆明园仍处于废墟之中,他反而建造了一座神殿,一个多世纪以来,国家领导人用它来提醒人民过去的外国侵略。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它的断柱和石砖,它们点缀在一片杂草丛生的凌乱景观中。它们是中国“百年屈辱”的有力象征,北京用这个词来描述从 1839 年鸦片战争开始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期。
几十年来,中国的学者和专家建议重建宫殿以庆祝中国过去的辉煌,从而驱逐而不是沉迷于征服的记忆。该网站最终可以效仿邻近的颐和园的成功,颐和园自重建以来已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然而,负责保护文物的政府机构国家文物局(NCHA)排除了11 月的最新修复建议。
该机构在一份声明中说,该网站的价值在于其“被外国侵略者摧毁的历史地位” 。“该遗址及其遗址警告我们的后代,他们永远不会忘记国耻。” 在一个过去的遗迹要么热情地恢复昔日的辉煌,要么为新的发展让路的国家,将宫殿留在废墟中的决定因其无所作为而引人注目。对一些批评者来说,这一宣布既是一种尖锐的政治姿态,也是一种爱国主义的表现,不仅是亲中国,而且是排外。
从 18 世纪初开始,圆明园逐渐成为中国清朝统治精英的专属度假胜地。从那时起,它的建筑辉煌就被比作法国的凡尔赛宫。
“它实际上是清朝皇帝的五个花园住宅的组合,”华盛顿特区美国大学教授兼中国艺术专家彭英臣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而且在每一个花园住宅中,都有成群的建筑,甚至还有人工湖、池塘和水系。这真是中国建筑的瑰宝。”
虽然在 1700 年代初康熙皇帝统治期间开始建设,但在他的孙子乾隆皇帝的统治下,该建筑群经历了重大扩建。彭说,除了增加建筑群的规模外,他还试图使其建筑多样化,在此之前,这是该国北部的典型特征。
“他把它当作他帝国的缩影(版本)。他多次到中国南方旅行......他被它的美丽迷住了,”她谈到皇帝所谓的“视察之旅”,在此期间他会在他巩固整个庞大帝国的权力时,他因公务访问寺庙和陵墓。“从这些旅行回来后,他会命令他的建筑师复制他见过和欣赏的著名场景或遗址。”
彭提供的例子包括中国前首都南京花园的复制品如园(安逸花园)和安澜园(或宁静的波浪花园),它以浙江省海宁市的同名花园为基础。
更不寻常的是,乾隆还委托耶稣会传教士设计了几座欧式宫殿和喷泉。这些结构代表了彭所谓的“混合”建筑,即在中国传统木框架上建造的西方石头外墙。(由于事实证明石头比木材更耐用,这些意大利巴洛克式建筑的遗迹现在是圆明园最突出的遗址之一,尽管只占原始结构的一小部分)。
与此同时,附近的颐和园(有时称为“新的”颐和园,以免混淆)自被洗劫以来多次重建。在最初的袭击发生近 30 年后,当时中国事实上的最高领袖慈禧太后下令重建部分受损的皇家建筑,并将其命名为颐和园(“康乐园”)。
改造后的建筑群及其豪华花园在进一步的动荡中幸存下来,并于 1998 年作为“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杰作”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然而,圆明园却停滞不前。
到20世纪初,圆明园已成为建筑材料的仓库。附近的建筑物通常是由从废墟中取出的碎片建造的,或者至少装饰有。在毛的统治期间,随着灾难性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运动而发生饥荒,农民们拼命侵占土地,试图种植更多的粮食。后来它被称为艺术家在 1980 年代和 1990 年代初期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或者按照当局的看法“蹲下”。他们最终被赶了出去。
然而,自 1970 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圆明园修复工程陆续出台。1984 年,出现了部分修复几个展馆的提议,在 1990 年代,也有计划利用外国投资在现场资助一个圆明园的微型复制品,尽管这两个计划都没有实现。根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国遗产季刊》2006 年的一篇社论,修复计划最终在 2000 年获得批准,尽管考古和环境专家“很快就谴责了它”。
“关于公园是否保持原样、部分修复、部分重建或完全修复的争论在印刷媒体上肆虐了几个月,每次涉及花园的新事件发生时,熟悉的战线都会重新绘制,辩论展开重新,”它读到。
最新的重建提议得到拥护闫建国,总部位于北京的律师和代表zg的立法机关,qg人大(NPC)。2020 年 5 月,在全国rd年会上,严辩称,他对该项目的愿景,包括广泛修复建筑物和花园,对于“教育和爱国目的”至关重要。
中国ldr不同意。或许,中国公众也不会。尽管大约在十年前进行,但在最近的重建提案出现之前,新浪新闻的一项在线民意调查发现,77% 的受访者反对重建,据报道,许多人提到了该项目的潜在成本。
话虽如此,对于中国的重大遗产项目来说,价格问题几乎没有让人望而却步。例如,自 2005 年以来,中央政府已拨款 19 亿元人民币(2.94 亿美元)用于分段修复长城的长期项目。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镇在 2014 年的一场大火中耗资 12 亿元(1.86 亿美元)重建。
但重建整个圆明园所涉及的费用,可谓是天文数字。2008 年,浙江省横店世界影城建造了该综合体的全尺寸复制品——基本上是一部带有一些周边景观的大型电影布景——据报道耗资300 亿元人民币(46 亿美元)。彭推测,恢复北京原件“肯定比那更贵”。
对于彭来说,争论的不仅仅是是否要恢复宫殿,而是如何做。她欢迎以太多问题仍未解决为由拒绝最近的提案。
“当我们谈论建筑中的重建时,它实际上是一个包。它不仅仅是关于结构本身,”她说。
“我们如何处理内部?” 她举了一个例子。“我们是要让它空着,还是要尝试复制室内设计并为其配备真实的物品?如果该项目要走这条路,肯定会贵得多,也有争议,因为要做什么?那么我们可以称之为真正的建筑吗?”
其他提议建议简单地建造一个博物馆来展示和保护曾经存放在宫殿中的一些宝藏。遗址上的一座建筑,即古老的正觉寺,实际上最近被重建,以展示归还的十二生肖之一,而政府的其他努力则侧重于美化和翻新人工湖。
自 2002 年以来一直居住在北京并定期与学生参观圆明园的清朝作家和历史学家耶利米·詹娜认为,不需要完全重建。但是,他说,仍然可以更好地向游客解释废墟的历史。他指出,没有中央牌匾或纪念碑,这表明这可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许多博物馆现在都在世界范围内使用这种技术。
“废墟具有力量,可以让您发挥想象力,这可以为游客体验增添辛酸感,”他说。
清华大学的专家已经在以数字形式重建圆明园方面做了一些努力。据官方媒体报道,研究人员研究了 10,000 多个历史文件,制作了 4,000 多个设计图表和 2,000 个数字建筑模型。结合起来,它们至少显示了原始结构的 60%。
鉴于圆明园的最新提案——迄今为止最广泛、最雄心勃勃的遗址修复计划之一—— - 似乎已死在水中,但可能用不了多久,另一个计划就会浮出水面,重新引发关于如何处理该遗址以及如何重新解释中国“百年屈辱”的争论。
“我很高兴我们看到讨论的维度越来越多样化,”彭说,“因为在 80 年代和 90 年代,人们只是看到了(就)中国过去的耻辱。现在,有一种新观点认为它是 18 世纪中国(部分)的荣耀……所以观察未来将如何讨论它,以及这些讨论如何反映中国心态将会很有趣。”
全篇唯一提到题目里rh的地方就两句话,已用黑体字标出。是在注明”对一些批评者来说”的情况下。问题里却说这是”cnn称”,小编是直接全局搜索关键词的?
追加:
如果通读全篇,不难看出全文并未对是否应重建作出明确立场,而仅阐述了现状及尚存在争端的问题点。
鉴于历史及经济上的原因,我个人并不支持重建,并认为本文中提到的我国“建立数字模型”以及“开设文物博物馆”是恢复圆明园问题的最佳选项。
他们的反应,证明了保护圆明园方案的确具有反帝意义。
小时候,有一群盗贼闯入你的家,
把你家里的花瓶打破,把其他摆设搞得乱七八糟,顺带拿走几样值钱的物品。
很多年后,你长大了,身材也变得魁武有力起来。
你在书房里写下几个字,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你总结的经验,用来警惕自己随时不可松懈。
结果,那个曾经的强盗老了,他看到你这句话,
惊恐的大喊,
你是个强盗,想要报复!
请问,这强盗是什么心理呢?
CNN不如维克多雨果远矣。
好了,在可以开始杠我厚古薄今了。
依靠武力的殖民者在过去300年犯下的罪孽不计其数,大多都未被法律清算。
罪孽在中国表现为圆明园这样的残骸,在美国和西方国家,这种罪孽依然以种族歧视等方式延续着。
CNN公开说这种对殖民罪孽的警示不对,这就是公开给种族歧视站台,视包括非洲裔在内的人群反抗殖民余孽压迫为错误,把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国家非洲裔民众视为下等人。
这这川普有何区别?必须封杀三联,不然维特脸书你们就是和种族歧视者一伙的。
PS 比扣帽子,咱没怕过谁。
排外不是圆明园,是环球这种吃排外流量的媒体。
原文报道内容还是比较多的,环球断章取义罢了。
圆明园本重建没有什么意义,花大钱重建皇家园林卖门票?
遗迹博物馆加上数字复原就够了。
屈辱教育反应的是历史事实。人类历史一直是弱肉强食,中国强大了可以行王道。
但是弱者没有选择权,中国要时刻教育后代,落后就要挨打。
看了一下原文,是一篇控制叙事类文章。
“叙事”的重要性,实际上我已经反复反复的在知乎讲过多次,同一段历史,看待的方向不同,则会出现不同的结论,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的历史,美国的历史在特朗普和共和党眼里,是伟大的五月花号来到美洲大陆,并且经过历代美国人的艰苦奋斗,反抗英国人殖民统治,建立美利坚,成就世界第一强国的故事。这一段历史是自由的历史,是光辉的历史。
但是如果在纽约时报的眼里,美国的历史起源于1619,为什么是1619呢?因为这牵扯到第一批奴隶来到美利坚,这样整个叙事都变了,美利坚的历史就永远和种族问题牵扯到一起。
美利坚的历史并不复杂,而且短暂,即便是短短200多年,就已经出现完全不同的解释了。
那么我们看一下这篇文的结构,在观察任何媒体发出来的文章,都必须先了解其媒体的性质,是左派还是右派?CNN这类的媒体是永远逃不脱那几个字,比如说多元,比如说父权。
关于中国传统的圆明园叙事,是一段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叙事,着重于圆明园的毁灭,提醒国人遭受一个多世纪屈辱的故事。
关于“屈辱世纪”叙事的讨论,实际上这几年在国外精英圈子里面讨论的挺热烈的,其背景当然是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导致西方人不得不去考虑一些中国叙事,由于目前西方媒体普遍是白左当道,而这帮人对于“爱国主义”这个四次字是持有批评态度的,“爱国主义”等于排外,民族主义几近于种族主义。
举个例子,民族主义这四个字实际上也是起源于西方,本身不带种族标签,但是这几年西方突然冒出来“白人民族主义”,很显然白人不是一个民族,既然不是民族,为什么是民族主义呢?其实就是种族主义,换了个词。
控制民族叙事本身就有很意思,对于被殖民国家来说,民族主义是带有民族解放,反殖民等等正义之诉求,大家去看看五六十年代一系列类似的联合国的决议文,可以非常清楚表达这一点,但是这么多年过来,似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本身已经被白左给消解,他们主导了这些叙事。
这篇文章其实最重要的,并不是题目所说的“尖锐的排外政治姿态”而是最后这么一段
“我很高兴我们看到讨论的范围越来越多样化,因为在八九十年代,人们只是看到了中国过去的耻辱,现在,有一种新的观点认为它是18世纪中国荣耀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有兴趣观察今后将如何讨论这一问题,以及这些讨论如何反应中国人的心态将非常有趣。
其实想打倒CNN的叙事并不困难,甚至我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比如说我们也可以更改耻辱世纪的叙事,把这段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叙事,变成白人帝国在全球进行殖民,灭绝其他少数族裔的历史,把中国这段历史至于这个宏大的叙事之下,一点都不困难,而且材料居多,CNN敢说半个不字么?它绝对不敢,因为这本身是它自己的叙事。
叙事本身是一个艺术,一个技巧,比如说前几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为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这就是一种殖民叙事,这种叙事当年在中国知识分子阶层大行其道,名字我不点了,前段时间还有部分知识分子以这种叙事拍了纪录片,在知乎被骂的狗血喷头。
别的人我可以不点名,但是某个人我是一定要点,比如说“两千年文脉已断”“没有被欺负过的脸”,点烟装X搞深沉,知识分子这四个字,现在越来越有负面含义了。
我来说点《环球时报》可能不太爱听的。
为什么CNN没有这种勿忘国耻的概念,反而给扣上一个排外的大帽子呢?
因为收拾过美国的人,都被美国收拾回来了啊。
英国,现在就好像小跟班一样死死地跟随美国;日本,就不说啥了。
如果中国也把近代以来欺负过咱们的,都像美国那么收拾一圈。我觉得我们也可以大度起来了。
镜像问题:如何看待喵斯拉大王将至今矗立在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罗素广场的大英博物馆称作是“顽固的强盗政治姿态和西方殖民罪恶史的耻辱柱”?
哦,原来前几天大叫“炮舰外交”不是“尖锐的排外”,要派航母和美利坚一起巡航南海也不是“尖锐的排外”,中国保护一下历史遗迹搞搞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尖锐排外”了?
中国人手里没“真理”=义和团
中国人手里有“真理”=尖锐的排外政治姿态
合着不愿意给你们当“猪狗”就是错?
照这个逻辑,下个月BBC是不是该建议我们干脆把人民英雄纪念碑给拆咯?
别废话,先把大英博物馆里抢来的那些宝贝都给物归原主咯,再来JJYY。
东方艺术文物馆(东方赃物陈列室)
该馆有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文物十多万件。其中,中国陈列室就占了好几个大厅,中国文物总数多达23000余件,珍品如山。
“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例如,《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
大英图书馆还内藏中国珍贵文献和古籍6万多种,其中有中国波罗蜜佛经最早版本,及甲骨片、竹简、刻本古书、敦煌藏经和地图。
埃及文物馆(埃及赃物陈列室)
埃及文物馆分为木乃伊和埃及建筑两个馆,是博物馆中最大的专题陈列馆之一,这里展有大型的人兽石雕、庙宇建筑、为数众多的木乃伊、碑文壁画、镌石器皿及金五首饰。其展品的年代可上溯到 5000多年以前,藏品数量达10万多件,其中包括19世纪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从法国强盗手中夺取的古埃及艺术品。
排外?我TMD还唯物军国排外呢!地联辣鸡,人联男儿懂不懂?
说句大实话,哪天真的老佛爷惊呼“洋人来了”,“洋人的兵舰开进泰晤士河了”,那才叫大快人心!
我要是发了大财,就在北京郊区买块地,按照大英博物馆的样子一模一样造一个,里面全部放上仿品,办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告诉孩子们:看,这些艺术品美么?假的!真的都被西方强盗抢走了!咱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学习要发展要强大?这就是原因!
圆明园保护方案所折射出来的信息,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是“翻旧账”,“记仇”。别看西方国家整天弄错国内的地名,或者一些很基本常识的东西,他们以前做过什么,他们自己清楚得很。
即使他们可以脸皮厚到不承认烧毁掠夺过圆明园,但是只要你将圆明园提出来,他们就开始说排外了。
为什么排外呢?因为中国有东风快递,有航母,有战斗机。他们希望中国把圆明园给忘了,不要提这个事情,这样一来他们会觉得,他们所犯下的罪行已经被忘却,甚至消失了。
你在全副武装的情况下,突然来一下圆明园。就等于突然表情一严肃,说了一句“以前你捅了我几刀喔?我还记得的。”
对方一听,即使你什么都不说,但是看着浑身肌肉的你,他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害怕,希望你别提这事情,害怕你翻旧账。因此,他们会说,你不要那么排外嘛。
“我没说我要对你干嘛啊?你紧张什么?我什么地方排外了?”
西方国家为什么紧张?因为他们不但知道自己做错事,而且他们还知道如果现在算账,他们招架不住。如果招架得住,他们还需要说什么排外么?根本就不是这种报道方式。
这个报道反映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所想的,就是我们网上常说的,死掉的()()才是好的()()。太巧了,我们对美国也是这么想的。
一直以来都不知道圆明园复原是什么样的小伙伴现在可以看看了。我们常看到的圆明园的柱子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才到圆明园的2%。圆明园很大的,复原后是什么样,请看下面还原↓
圆明园还原后 https://www.zhihu.com/video/1344704829780946944视频搬运自抖音地理科普博主地理老师王小明(ID:Dili001),不仅有全球各地地理知识科普,还有美食和动物方面的小知识讲解。
CNN的不排外定义:
要把历史上列强对我们的侵略,看做是帮助我们打开国门。
抢劫我们的珍宝,焚烧我们的家园,是因为我们弱小,所以我们是“野蛮”,“不配”拥有文明的传承,历史的瑰宝。
对我们的掠夺,要看做是帮我们发家致富,帮助我们搞建设,虽然我们连残羹冷炙都得不到。
帮我们建学校,给他们培养带路人和低价中高层劳动力看做是帮我们提高文化水平,虽然我们小学生最后还没现在的大学生多。
掠夺我们的人口贩卖到美洲看做是帮我们解决劳动力过剩,是善举,虽然每一根枕木下都埋着无辜的华工。
如若敌人起劲地反对我们,把我们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那就更好了,那就证明我们不但同敌人划清了界限,而且证明我们的工作是很有成绩的了!
一百六十年了,那个东方海岸线上架起大炮征服一个民族的时代过去了。
可曾记得,林海雪原孤军奋战,长津湖畔冰雕挺立,上甘岭上是烈火熔化不了的意志!
和cnn说话你要做好和泼妇对喷的准备,但是不要无理取闹,不要语言没有逻辑,不要过度防守,而是进攻进攻再进攻,把防守的任务留给外交部等官方机构吧。
你说中国排外?以英美为代表的盎撒人是世界上最排外最种族主义的人种,美国是世界上最种族主义最排外的国家!法西斯正统就在“没你奸”!美国的历史不就是盎撒人压迫屠杀灭绝其他种族的的历史吗?美国的建立者不就是一群奴隶主种族歧视其他人种的盎撒白人吗?他们一边杀美洲大陆上的原住民来抢夺土地一边奴役着以非洲人为代表的各族人民为他们劳动。美国的存在本身就是种族屠杀和奴役的体现,其反人类罪行罄竹难书。
但是,我们看到,在美国,正有力量在纠正这些错误,所以敦促美方,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美国应该开放其种族,让更多的印第安人、墨西哥人、阿拉伯人、非裔、印裔等等非盎撒白人加入;
开放其经济,为全球自由贸易添砖加瓦,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商业行为,不做逆流而动的反动派;
开放其文化,将其继承自英格兰的清教徒文化霸权扫除,让非基督教清教徒的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多神教,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共产主义者都齐聚一堂,得到大力支持和宣传
让美国成为一个多元开放自由民主的国家,而不是现在反人类种族歧视没有政治民主没有宗教文化自由的法西斯国家!
我们看到,就这件事,英国没有发文,法国没有发文,反倒是美国cnn发了文,当事人都没做声,反倒一个局外人来掺和了。
而我们的传统媒体,急于应付、解释、安抚,这样的情况下去,我们的话语会越来越少的、我觉得,在那种环境下,不要心平气和的语境,而是用他们最害怕的方式
唯一能对抗忽悠的是什么?就是忽悠,
同理的,战胜魔法的是什么?那就是魔法!
我们也可以爆他们的黑料,西方年青人的精神偶像“切格瓦拉”是被美国怎么困死的,黑人平权领袖是怎么被美国“神经病”枪杀的,美国总统肯尼迪是怎么被背后大佬买凶杀死的,这些角度都大有可为啊,为什么我们的传统媒体总是被动防御,而不是主动进攻呢?
而且这些问题是说不清的,甚至现在也说不清,记得川建国说过的那段话么?
我们应该成建制地走出去,然后跟他们进行谎言战、意识形态煽动战,我们被标题党、自媒体熏陶了这么多年,还对线不过几个fakenews吗?
小额尔金说你排外,不是因为你真的排外,而是他不能再来当强盗了。
盎撒匪徒也有脸提圆明园?
圆明园之所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不正是法兰西和英吉利两个强盗的杰作吗?
残破的圆明园、壁画破碎的莫高窟、佛像断头的龙门石窟都是你们的杰作,你们干得,我们还说不得了吗?
我们保护的不是现在的圆明园,而是保护我们的历史。
今天的中华大地上,有残垣断壁的圆明园、壁画残破的莫高窟、满是弹孔的古城墙、签订《南京条约》的静海寺、白骨累累的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我们留着这些,才叫做“给岁月以文明”。
CNN说这是“尖锐的排外姿态”……他们真的不懂我们,我们只是在记住自己的近代史,我们的近代史,叫做“百年国耻”。这些残垣断壁、累累尸骨,比书本上的文字描写、插图说明更加生动。只有亲眼看一看西方强盗们造的孽,才懂得什么叫“落后就要挨打”,才懂得什么叫“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我们一代一代把这些历史教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知道,我们曾经不争气,保护不了自己的文明,被强盗们侵略、杀戮、摧毁、盗窃,把我们祖先的瑰宝,抢过去放在他们的博物馆里。
我们告诉孩子,如果我们还像从前那样窝囊,被摧毁、劫掠的就不只是几个园林、石窟、城市,还有我们的民族和历史。摆在他们博物馆里的,就不只是一些坛坛罐罐、字画雕塑、文物珍宝,还有我们的头骨。
他们说我们不肯忘记,说我们有“仇恨”。
是的,我们不会忘记,我们有“仇恨”。我庆幸我们还有资格去“仇恨”,那些消逝在历史中的印第安人、非洲部落、澳洲原住民……他们已经没有办法“仇恨”了。
我们确实有句老话,叫做“九世犹可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我们爱好和平,但我们保留复仇的权力。
他们在害怕,害怕就对了。
我们不需要他们尊重,我们只需要他们害怕。
因为如果他们不怕,我们身边的一切,都都会变成圆明园一样的残垣断壁,我们的头骨,就真的会摆在他们的博物馆里,看着他们假惺惺纪念一个消逝在历史烟尘中的东方异族文明。
感觉可以做个系统,自动收集整理英文媒体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带有偏见的报道,似乎是个不错的研究课题,也许能观察到很多很有意思的偏见模式和特征。
咱们从建国以来,对于这段历史的叙述都没有变过……
不,甚至在建国之前的上一个政权,再上一个政权,都没有改变叙述方案。
你现在才来说,是什么意思哦?害怕白宫被烧了?你怕什么,又不是第一次了,英国人烧得,加拿大人烧得,我烧不得?
怎么?只有白人才有资格烧白宫?你搞种族歧视啊?
刚好新书写到圆明园这块了
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说
圆明园融合了样式雷家族数辈的积累
同时又借鉴了西方园林的精华
是东西方园林进精华的融合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
重建圆明园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几十年
主要分为废墟派和重修派两派,至今依旧没有分出高下来。
废墟派认为,圆明园从完整状态到目前的废墟状态这一过程,见证了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许多事件,一般国际上把承载这种负面信息的文物称为“棘手遗产(difficult heritage)”。这种负面信息被视为文物的价值之一,对研究社会发展变迁具有学术意义,对所处国家和文化具有警示意义,按照鼎盛时期的样貌重建就是对这种价值的毁灭。
反对意见则认为,在不劳民伤财的情况下重修,既是文明辉煌的展示,也是给人民一个游乐、欣赏的场所;这些再也不是曾经封建君主的独有,而是人民和人类的共有,重建后的圆明园将是一座人民公园。
最后国家文物局一锤定音,发布公告称:圆明园遗址不仅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代表,更是近代中国被侵略、被殖民的历史见证,遗址以断壁残垣告诫后人勿忘国耻、警钟长鸣;重建圆明园缺乏必要的考古及历史文献依据,且将改变圆明园遗址被列强破坏的历史现状,应慎重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圆明园的过去虽然辉煌,但也是中国百年屈辱史的象征,原地重建虽然可以让大水法等劫后废墟重新焕发光彩,却也失去了一处具有重大教育意义的遗址。
废墟派和重修派依旧没有分出高下来。
废墟派认为,圆明园从完整状态到目前的废墟状态这一过程,见证了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许多事件,一般国际上把承载这种负面信息的文物称为“棘手遗产(difficult heritage)”。这种负面信息被视为文物的价值之一,对研究社会发展变迁具有学术意义,对所处国家和文化具有警示意义,按照鼎盛时期的样貌重建就是对这种价圆明园的过去虽然辉煌,但也是中国百年屈辱史的象征,原地重建虽然可以让大水法等劫后废墟重新焕发光彩,却也失去了一处具有重大教育意义的遗址。
至于公园的话,圆明园原本是为少数满清贵胄服务的,原样重建是否真的适合大批群众游览,从建筑学来讲还真有些不好说。
而且,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代的公园设计理念和样式雷当年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单就为群众提供休闲游乐的场所来说,
而且,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代的公园设计理念和样式雷当年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单就为群众提供休闲游乐的场所来说,按照圆明园的原样重修并不是什么好选择。
不过国家不支持重修圆明园,一些其它机构却真的动工了,浙江东阳的横店集团在影视城内以一比一的比例修复了北京圆明园建筑95%,修建了东阳圆明新园,景区占地面积达到了6200亩,建设资金高达300亿,于2016年建造完成,其中有80亿用于自身的建造,剩下的220亿则是用于园林陈设的购买。
横店集团掌门人徐文荣曾对媒体表示,“我一个农民,希望通过建圆明新园,长一长中国人的志气,扬一扬国威,错在哪里?造圆明园是我一生最大的文化梦想。”除浙江东阳外,珠海市香江区同样有一处名为圆明新园的景区,占地面积为1.39平方公里,以北京圆明园为原稿,按一比一比例精选圆明园四十景中的十八景修建而成,于1997年2月建成开放。
但是这两座圆明新园都没有起到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成后游客寥寥,大笔的投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本。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重修圆明园又有了新的方案,借助数字动画技术,重现圆明园昔日的盛景在技术上并非难题,游客可以通过VR或AR等手段虚拟游览万园之园,甚至可以重现曾经的战火。
当视觉游戏结束,历史重新照进现实,一片断壁残垣的荒凉所带来的反差,也许比重建的花花世界,更震撼也更有价值;林楼也觉得,或许这种方案才是最好的选择。
我坚决反对重建圆明园。百年耻辱,不容忘却。就让圆明园这块伤疤留在我们的首都,这比任何建筑分都有意义。谁想抹去这块伤疤,都是对中国百年耻辱的忘却,是对一寸山河一寸血的中国人的抗争史的背叛!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话不容忘却。任何试图用拙劣的画笔去抹去历史的真实的人都是罪人!
我认为,试图修复圆明园的人,比那些曾经烧毁圆明园的人更可耻。烧毁圆明园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恶,试图修复圆明园是试图替敌人掩盖他们的罪恶。
我们,
中国人,
记住这段让人不舒服的历史,就是为了让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
你们,
英国人,
把强盗的证明放在博物馆展出,就是试图把强盗美化为英雄。
或者英国人脑子里,强盗就等于英雄。
但是我们就是要让后人记住,强盗,永远都只能是强盗。你们的祖先是强盗,这无可辩驳。你们现在依然是强盗,不管你们包装的多么精美。
而这就是圆明园存在的意义,能让你们跳出来,我很开心。让你们的后代知道自己是强盗的后代,我同样很开心。
这事西方能来谁呢?但凡当时自己做得不那么绝,至于像现在这样吗?
即使是被西方按在地上欺负的时候,我们也是懂得客观公正的,无论是埃德加斯诺、史沫特莱还是白求恩,在中国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为什么圆明园是这个情况,其实应该让西方扪心自问。
我看呐,这一波小粉红大可把心放在肚子里。
CNN这个视角和材料的选择,证明他们还活在十年前,新清史这么拉风的武器他们还不知道已经在中国有了多大的影响。
圆明园本身也可以是通古斯人从1644年开始殖民中国的历史象征,是中国三百年被殖民史的纪念碑,它被抢劫和烧毁是通古斯殖民者的必然下场。
你看把这个时髦视角掏出来花样是不是就多了?
你看某些人尊奉的是汉族光荣的历史传统吗?遮遮掩掩了对吧?
“尖锐的排外政治姿态”是不是就可以改成某些人不能代表中国人民,以通古斯殖民者自居了?
要紧的是,大美搞宣传还是没有抓到对家的命门,停在十年前裹足不前,这可是信息时代了亲,还拿打字机扯淡可不对。
这拨说明了什么啊?说明大美还是狗屁不懂嘛,它怎么赢啊?它赢不了对不对?
还什么十八世纪的荣耀,真是土得掉渣的观点。
就棉花那点儿破事,还是特么极权主义压迫人民那点对付苏联的文案呢,找几个三十五岁下岗的码农抄几段皇汉的暴论回去,还不爽翻天?
强奸犯眼里受害者的任何不服从反抗就是挑衅攻击,事后没有闭口不谈说出来就是无德无耻不要脸。
整天绷紧国际政治斗争的弦上纲上线其实挺累的。
所以,这件事我不打算认真答,而是从另一个歪曲的角度来看待:
丫就是羡慕嫉妒恨。
太久远的事不说,只说最近这一两年。
1.中国抗疫还是挺可以的,主要经济体唯一GDP正增长。
2.中国承诺为全国人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
3.中国像下饺子一样下水075两栖攻击舰。
4.003航母也快揭开面纱了。
5.新一代轰炸机(管她是不是轰20呢)迟早也瞒不住。
6.才成功进行了中段反导拦截试验。
7.探测火星。
8.还没忘顺手扶个贫。
9.还有余钱打理圆明园那块废墟。
嘴上说是发展中国家,但看看上面这几件事,哪一件像是发展中国家干得出来的?
这妥妥的炫富嘛!
再回头看看英,美,欧。
1.抗疫就不说了,群体免疫沦为笑柄,总统和首相都有中招的。
2.总统选举撒泼打滚。
3.国会让人冲了。
4.航母染病,舰长爆料吹哨。
5.好人理查德燃了。
6.时不时传说打辉瑞疫苗非死即残。
7.就这疫苗还不是谁都打得上的,还得托关系排队,欧洲急得恨不得打官司,好些国家(尤其是穷国)实在等不起了,宁可求中国帮忙。
8.GDP负增长。
颇有家道中落之感。
两者一对比。
有钱了不起啊!?
骂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