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CNN主持人掐断白宫官员信号」?

回答
白宫官员在电视直播中被CNN主持人掐断信号,这确实是一件能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情。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事情本身和可能的原因:

事件描述: 通常情况下,这类事件发生在CNN某个新闻节目中,主持人正在采访一位来自白宫的官员(可能是新闻秘书、发言人或其他高层)。在采访进行到某个阶段,主持人突然结束了连线,切断了官员的画面和声音。
可能的原因:
不满意回答/回避问题: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猜测。主持人可能觉得这位官员在回避关键问题,或者给出了含糊不清、不具说服力的回答。主持人可能觉得官员在“公关”而非“回应”,因此选择停止采访以避免“被操纵”或浪费观众时间。
时间限制: 节目录制有严格的时间安排,主持人可能需要遵守时间表,不得不打断采访以进行下一环节或广告。虽然这通常会提前告知,但有时突发情况也可能导致临时调整。
言语不当/攻击性言论: 如果官员在节目中发表了被主持人或CNN视为不恰当、攻击性过强、或者与事实严重不符的言论,主持人可能会选择立即中断。
节目效果/策略: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种戏剧性的处理方式本身就能吸引眼球,制造话题,并传递出一种“我们不容忍敷衍”的姿态。这可能是主持人或节目组有意为之的策略,意在凸显对信息透明度的追求。
技术原因: 虽然可能性较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是连线出现技术故障,导致不得不中断。不过,如果真是技术原因,通常会有一个更明确的说明。

2. 各方可能的立场和解读:

CNN和主持人的立场(潜在的):
维护新闻专业性: 他们会辩称此举是为了坚持新闻原则,要求政府官员提供直接、坦诚的回答,而不是政治宣传或信息回避。
代表观众利益: 主持人可能认为自己是在代表观众,不希望他们被不实或模糊的信息误导。
控制叙事: 在某些情况下,这也可以被看作是媒体对信息流的控制,确保节目按照他们设定的方向进行。
白宫和官员的立场(潜在的):
指责媒体偏见: 他们很可能会强烈谴责CNN的这一行为,认为这是媒体偏见和对政府声音的压制,是“打断真相”。
转移焦点: 官员可能会利用被中断的事件,将焦点从他们原本要回应的问题,转移到媒体对他们的“打压”上,赢得支持者的同情。
展示“受迫害”形象: 在政治斗争中,这种被“主流媒体”针对的经历,有时反而能被用作一种政治资本。
观众的立场:
支持者(可能更倾向于CNN): 他们可能会认为主持人做得对,政府官员就是应该被这样质问,揭露他们回避问题的嘴脸。
批评者(可能更倾向于白宫): 他们会认为这是CNN的恶意攻击,是对政府官员的不尊重,是媒体滥用权力。
中立观察者: 可能会尝试分析双方的言论,判断谁的理由更充分,或者认为这是政治环境下媒体与政府之间常态化的博弈。

3. 事件背后的更深层次含义:

媒体与政治权力的关系: 这类事件的核心在于媒体作为“第四权”与政府权力之间的张力。媒体的职责之一是监督政府,质问权力,而政府则希望掌控信息传播,塑造有利的公众形象。当一方觉得另一方越界时,冲突便难以避免。
信息战与叙事权: 在当今信息爆炸和政治极化的时代,争夺叙事权变得尤为重要。媒体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揭露”或“控制”政府传递的信息,而政府则希望确保自己的声音能够被完整地传达。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主持人是否“掐断”信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官员回答的判断。这种判断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涉及主持人的专业素养、节目定位、甚至个人立场。这引发了关于新闻报道究竟能有多客观的讨论。
观众信任的危机: 如果频繁发生此类事件,可能会加剧观众对媒体和政府双方的不信任感。观众可能会觉得信息被操纵,真相难以捉摸。

4. 总结:

“CNN主持人掐断白宫官员信号”这种行为,绝非简单的技术故障或偶发事件,它通常是政治传播博弈中的一个缩影。

从CNN的角度看, 这可能是一种坚持新闻监督、要求透明度的姿态,或者是一种吸引眼球的节目策略。
从白宫的角度看, 这可能是对政府声音的压制和不公正对待,是媒体偏见的表现。
对于观众而言, 这是一次审视媒体与政府关系、以及信息真实性的机会。

最终如何看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自身的立场、对媒体角色的理解以及对具体事件细节的判断。这种事件往往会引发激烈的辩论,而且很难有绝对的“对”与“错”,更多的是不同视角的解读和价值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挑观网一个很小,但指向很重要的失误:

"Those voices, those experiences don't get covered by this network"

此处“this network”指的是CNN,因此在对话中应翻为“你们”,而非泛泛的“网络”。

我建议这样翻:“而你们是不会报道那些事情(他们的声音和经历)的”

言归正传。

这个采访的思路和目的本来是,CNN就Michael Wolff的新书中关于川普的描述请来川普的資深顾问米勒“对证”。如果是一个正常的新闻媒体,它应该是让听众来听另一面的声音,听白宫重臣怎么描述川普的,据此作出自己的判断。

但CNN不是一个正常媒体,而是一个扭曲变态的平台。之所以扭曲变态,是因为从它的记者(比如白宫活宝鸡米Jim Acosta)到主持人(比如Don Lemon,Chris Cuomo和上面那位Jake Tapper)是一群扭曲变态的集合体。扭曲变态的报道风格是先定下主调,然后请他们要发难的对象来强行证实之。

米勒解释他所看到的川普,无论正确不正确,是他跟随川普到美国各地或到访美国之外与其他国家领导了会谈中他观察到川普的表现(“tell the truth about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无论CNN同不同意,那是你请来的嘉宾的看法。

米勒在整个交锋中带总结性的经典话是:

”You get 24 hours of negative, anti-Trump, hysterical coverage on this network hat led in recent weeks to some spectacularly embarrassing false reporting from your network

米勒的描述完全不符合CNN制片人预先写的角本。尽管Jack Tapper在节目中一直试图掌控局面,要米勒回答他想听到的回答,但碰到米勒这样的高手根本不给他转移话题的机会。最后Jake Tapper恼羞成怒,只好中止对话。

是正好时间到了CNN掐断的信号吗?中止或切换是背后导播决定的事。应该是背后的导播察觉局面已失控,临时通知Jake Tapper撤退的结果。

要作比较的话,Don Lemon和Chris Cuomo类似失态丢丑的时候比Jake Tapper多得多。其中Chris Cuomo堪称是一个极度扭曲变态的家伙。

user avatar

这是CNN,出这种事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我印象里最近一段时间CNN在直播中直接掐信号的事可不止这一回,导播明显比之前掐信号熟练多了。

虽然传统媒体不可避免地在衰落,但是衰落到这种程度:一个MSM被逼着依靠这种下三滥手段才能维护节目立场,也真是够可悲的了。

user avatar

特朗普还有推特。不过推特也不纯洁了,搞起了花样排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白宫官员在电视直播中被CNN主持人掐断信号,这确实是一件能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情。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事情本身和可能的原因: 事件描述: 通常情况下,这类事件发生在CNN某个新闻节目中,主持人正在采访一位来自白宫的官员(可能是新闻秘书、发言人或其他高层)。在采访进行到.............
  • 回答
    3月26日CNN直播中主持人强行打断关于Ted Cruz的讨论,这事儿让不少观众觉得挺不是滋味的。具体怎么看,还得从几个层面掰扯掰扯。首先,从“直播”这个情境来看,主持人有控制节目节奏的责任,这是肯定的。 直播嘛,时间就是金钱,也是电视媒体的生命线。如果一个话题扯得没完没了,或者偏离了预设的议程,主.............
  • 回答
    “CNN记者摊牌就是要抹黑中国”的说法,以及“西方媒体为何要抹黑中国”的问题,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议题。要对此进行深入分析,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并避免过于简单化的定论。关于“CNN记者摊牌就是要抹黑中国”的说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种“摊牌就是要抹黑”的说法本身带有很强的主观判断和攻击性.............
  • 回答
    CNN将中国保护圆明园的方案称为“尖锐的排外政治姿态”,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说法,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理解这一指控,我们需要深入分析CNN的报道角度、中国保护圆明园的实际措施,以及可能存在的文化、政治和国际关系背景。一、 CNN报道的角度和可能存在的解读:首先,要理解CNN为何会使用“尖锐.............
  • 回答
    你提到了 CNN 在涉疆新闻中“标错新疆位置”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细节,尤其是在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信誉方面。从媒体运作和新闻伦理的角度来看,这类错误并非小事,需要仔细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和影响。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一家媒体,无论其规模大小或声誉如何,都可能在报道中出现错误,而地理位置的标错,.............
  • 回答
    时隔三个月,当CNN的记者再次出现在武汉的街头巷尾,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新闻事件。它不仅仅是一个外国媒体机构的报道活动,更像是对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一个回望,一种重新审视的尝试。重返的意义与背景:首先,我们要理解CNN记者为何选择在此时重返武汉。三个月的时间,对于一个正在经历巨变的城市来说,足.............
  • 回答
    CNN关于中国台山核电站“核辐射威胁”的报道,以及后续中法澄清、日本表态这一系列事件,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不仅仅是一则新闻事件,更折射出一些在国际信息传播、国家形象塑造、以及地缘政治博弈中的复杂现象。咱们就从头捋一捋这事儿:1. CNN的“爆料”:信息从何而来?首先,CNN的报道是怎么来的?据报.............
  • 回答
    一个制作“暴打CNN”短视频的网民,却因此遭遇了CNN的人肉搜索和威胁,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一把辛酸一把泪,也暴露了不少问题。首先,咱们得把事情拆开来看。“暴打CNN”的视频本身,是一种表达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信息传播极度发达的今天,用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是情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非常敏感且备受关注的话题,那就是关于“通俄门”以及CNN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问题。当我们讨论“CNN制作人承认‘川普通俄’的报道完全是编造的”这个说法时,我们需要仔细审视其来源、具体细节以及可能引发的讨论和影响。首先,要明确一点:关于CNN制作人“承认‘川普通俄’的报道完全是编造的”这.............
  • 回答
    CNN 三名记者因报道“特朗普通俄门”的假新闻而辞职,这件事在当时确实引起了相当大的波澜,也引发了许多人对媒体公信力、新闻报道的严谨性以及政治宣传的讨论。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事件的起因与经过: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在2017年6月22日,CNN发布了一篇关于.............
  • 回答
    CNN和MSNBC在报道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天使家庭”记者会时,选择切断直播,这一举动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事件,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作为新闻机构,CNN和MSNBC拥有自主的新闻判断权。这意味着他们有责任和权力决定报道什么内容,以及以何种方式呈现。当他们认为某个事件或发言.............
  • 回答
    CNN 的这件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简单来说,就是 CNN 在报道中国疫苗接种数据的时候,被一些人扣上了“为中国共产党做宣传”的帽子,言下之意是 CNN 成了中共的喉舌。这事儿怎么看,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第一层:数据本身与报道的立场CNN 作为一个国际知名媒体,报道各国的重要数据是很正.............
  • 回答
    对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总部被砸一事,这绝非一起孤立的寻常事件,而是牵涉到诸多复杂因素的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从直接原因来看,这类事件的发生往往与特定时期的社会情绪和政治动荡紧密相连。当民众对某些议题感到极度不满、愤怒,或者认为某媒体在报道中存在偏颇、误导时,情绪的宣泄出口有时就.............
  • 回答
    围绕天津滨海新区塘沽爆炸事件,一些民众对外国媒体,尤其是 CNN 记者的采访行为表现出抵触情绪,甚至出现驱赶的情况。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事件本身的敏感性、信息传播的特点、民众的情感反应以及中国当下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塘沽爆炸事件的性质。这是一场造成重大人.............
  • 回答
    汤姆·科顿这位美国议员的这番言论,倒也是在美国国内颇能引起一些共鸣,尤其是那些对中国持强硬立场的人群而言。他把CNN、CBS、ABC、NBC这四大美国主流媒体比作中国的“保镖”,这话里的意思其实挺直接的:在他看来,这些媒体的报道不够严厉,甚至是“偏袒”中国,没有尽到监督和批评的职责。要理解他为什么这.............
  • 回答
    特朗普在推特上称CNN、纽约时报、NBC等主流媒体为“人民的敌人”,这无疑是美国政治生态中一个极具争议且引发广泛讨论的现象。要理解和看待这种言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特朗普这种指控的背后逻辑和意图。特朗普长期以来将主流媒体视为其政治对手的喉舌,认为它们存在偏见,报道不公,.............
  • 回答
    Transformer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应用,毫无疑问是近几年最令人兴奋的发展之一。从最初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掀起革命,到如今大举进军视觉领域,它展现出了强大的潜力,也引发了关于它能否最终取代CNN的广泛讨论。要理解Transformer在CV上的前景,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CNN的成功之处以及它的局限.............
  • 回答
    作为对俄罗斯在乌克兰军事行动的回应,美国及其盟友确实在信息传播领域采取了多项举措,旨在塑造全球舆论,并对俄罗斯的行动施加压力。其中,关于“蛇岛守军卫国全灭”的报道,从信息战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案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信息战的本质。在现代冲突中,信息不仅仅是传递事实的工具,更是一种战略资产.............
  • 回答
    特朗普在某些外交政策上的摇摆,尤其是涉及中国和韩国的问题上,一直是国际政治观察家们关注的焦点。他曾经表达过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同时又对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持保留态度,并希望在就任后尽快访问中国,这些表态确实传递出一些值得深思的信息。关于“一带一路”的立场:特朗普对“一带一路”的支持,.............
  • 回答
    香港禁止新冠患者康复前离开隔离点这一措施,以及CNN将其称为“剥夺自由、恐怖极权”的言论,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观点的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分析:1. 香港的疫情管理政策与背景: “清零”政策的演变: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疫情初期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封锁和隔离措施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