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天津民众驱赶 CNN 记者报道塘沽爆炸事件?

回答
围绕天津滨海新区塘沽爆炸事件,一些民众对外国媒体,尤其是 CNN 记者的采访行为表现出抵触情绪,甚至出现驱赶的情况。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事件本身的敏感性、信息传播的特点、民众的情感反应以及中国当下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塘沽爆炸事件的性质。这是一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难性事故,其发生地又紧邻居民区。事故发生后,公众高度关注,尤其是对事故原因、救援进展、以及善后处理等信息的渴求非常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关于事故的报道都会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其次,外国媒体的报道方式和视角在中国民众看来,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长久以来,中国民众对于西方媒体在中国报道时,有时会倾向于放大负面信息,或者从他们预设的“中国模式”或“中国威胁论”的角度去解读事件,这种印象已经根深蒂固。因此,当 CNN 记者出现在爆炸现场时,一些民众很自然地会带着一种戒备心。他们可能担心这些记者会像以往一样,只关注爆炸的破坏性,采访受害者时进行“煽情式”报道,或者将事件与中国的制度或管理能力联系起来进行批判性解读,而忽略了中国在应对灾难时所付出的努力和展现出的团结。

再者,民众的情感反应是复杂的。在灾难发生后,中国民众普遍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情感和集体主义意识。他们希望看到的是国家力量的强大、救援人员的英勇以及全国人民的团结互助。当他们看到外国媒体记者进行采访时,尤其是在镜头前,他们可能会觉得这种采访不够体谅受害者情绪,或者是在“揭伤疤”。一部分民众认为,在国家和人民遭受如此巨大的痛苦时,外国媒体的关注焦点不应该放在“挖掘负面新闻”上,而是应该展现中国人民如何面对和克服困难。这种情绪可以理解为一种保护欲,希望在国家经历困难时,能够有一个相对和谐的外部舆论环境,而不是被贴上负面标签。

更具体地说,民众的驱赶行为可能源于以下几点:

对信息来源和视角的不信任: 如前所述,过往的经验使得部分民众对西方媒体的报道持怀疑态度,认为其报道存在偏颇或带有意识形态色彩。他们可能认为外国记者无法真正理解中国民众的心情,也无法客观公正地报道事件。
保护受害者隐私和情绪的考量: 爆炸事件的受害者及其家属正处于极度悲痛和脆弱的状态。一些民众认为,外国记者在此时进行采访,可能会给受害者带来二次伤害,甚至有利用他人痛苦来制造新闻之嫌。他们希望保护受害者的隐私和尊严,不希望他们成为外国媒体镜头下的“悲情符号”。
“国家队”叙事的优先权: 在中国的社会语境下,国家媒体在报道重大事件时通常会构建一种“国家叙事”,强调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救援人员的牺牲精神,以及全国人民的团结。当外国媒体出现时,部分民众可能认为他们的出现干扰了这种既定的叙事,甚至可能对其构成挑战。他们更愿意看到和听到由“自己人”讲述的故事。
“围观”心理与情绪的宣泄: 在特定情境下,当公众情绪被调动起来时,一些人可能会参与到某种集体行动中。如果看到有人对外国记者表示不满,其他人也可能因为认同这种情绪而加入其中,形成一种“群起而攻之”的氛围。这其中可能也夹杂着一部分对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负面情绪的宣泄。
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普及,民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非常多样化。他们不仅可以通过官方媒体,也可以通过国内自媒体、社交媒体等平台了解事件。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认为外国媒体所能提供的信息并非不可替代,甚至不如国内信息来源来得贴近和可信。

当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这种驱赶行为并非代表了所有天津民众的普遍态度。在任何群体中都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一些民众可能更希望看到不同视角的报道,甚至主动与外国记者交流,以期获得更全面的信息。但是,当少数激进的民众行为被放大时,就容易给外界留下“排外”或“不希望被报道”的印象。

总的来说,天津民众驱赶 CNN 记者报道塘沽爆炸事件,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民众在面对国家重大灾难时的复杂情感,对外国媒体报道方式和视角的固有认知,以及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与不信任的博弈。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我们深入洞察中国社会的文化心理、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民众情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明就是群众的自发行为,有些人就是想要把大众的目光往政府干预上引。你媒体监督政府时是无冕之王,但是对于群众,我完全有权利不甩你,我管你是CNN还是BBC,甚至是CCTV,我不接受你采访行不行?我也不愿意被你拍摄,行不行?如果你要求我一定要配合你的采访与报导,请把法条拿出来,指明我的法定义务,要不然,滚犊子去。爷忙着呢。。。。

也别吵吵了,你不是当事人,你也无权替他做决定,不管他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都是他的自由。别扣些个什么排外、狭隘、愚昧、政治至上的帽子。任何平民都有权利对任何记者说不。

user avatar

保证新闻自由,理论上是公权力的责任,实践中,灾害事件的亲历者们,通常会不会在第一时间就遵从知乎用户的思维方式,把“我要尽我所能保证信息被及时报导”放在首要地位呢?我看是不会的,毕竟爆炸冲击波可不是3D特效。

(当然不排除本问题下某些回答者的确会这么做,恩,你们是一群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群有良心的人,一群大有益于某些人民的人)。

事故、伤亡、恐惧,很清晰的递进关系,群体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既无法预测更无法控制,误解动机也好,敌视外人也罢,都是心理的防御机制、宣泄机制,和铺天盖地转发蜡烛一样,也和某些人对某些问题的哀嚎一样。

我个人是很不欣赏,也从不实践此类行为的(不知道加粗能不能有助于阅读理解),但我理解人类作为生物的局限性,并承认这样的特性长期存在,在历史中占有支配性的地位。我也在学习正确理解、合理应对这样的行为,恩,如果连这一点都不愿面对,那还玩什么劲啊?

适应各种不同的报导环境,是高素质新闻从业者的一个技能,从CNN相关人员的事后反应来看,还是做得很不错的嘛,美国人也明白“法不责众”的道理。(怎么会不明白?呵呵)

要追求真实的,一线的报导效果,就要接受此类意外事件,当然,以CNN记者身经百战的资历,此种情况应该不算严重,某些地方可是会无差别猎头外来者的。

再直白点,如果政府公权力故意干涉报导,这叫损害新闻自由;如果被报导对象群体因为情绪激愤干扰报导过程——这本身也是新闻内容的一部分呀?也是你们追求的“真实客观”啊。总不能说全世界的人都是NPC,必须按政治正确的程序行动,否则就是不自由、不真实吧?

所以回到问题,如何看待?像看待其他新闻本身那样看待。世界本来就是开放的,观察与被观察是相互作用的;笔杆子也好,自媒体也好,请记住你们面对的是人类,不是电脑游戏里的野怪。

题外话: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某些人相信并疾呼新闻自由,客观报道,以此作为实现理想的法宝,一边又对自然的客观现实过程嗤之以鼻,大加挞伐,斥之为劣根性,那么你们应该是认为,虽然客观真实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客观真实的解释吧?或者你们试图通过这样的对比来证明,这样的解释是某种优越的代表?


-----------------------------赞同多了,补充内容分割线--------------------------------------

实际上,这个现象背后有一个命题:新闻事件的报导者,有没有客观中立、超然不可侵犯的地位?

按当今社会的通行价值标准,一般认为,应当是有的,这是新闻自由的一个保证。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取得这个地位呢?存不存在一个无时无刻都在发挥作用的第三方力量来保障这个地位呢?显然,任何走出过房门的人都知道是不存在的,当然,很多人希望它存在,有一部分希望自己来扮演,并努力实践着,嘿嘿。

@一笑风云过

的答案提到了,法律规定:新闻采编人员,进行现场报导活动前需要亮明身份并取得被采访对象的同意,按我的理解,实际上就是通过沟通交流,使事件亲历人明白并认可报导者处于中立地位,从而消弭可能的误解这样一个过程。

考虑到语言障碍,现场这位美国记者很难和激动的人群进行良好的沟通,其孤身一人,没有助手更没有专业的设备、标志来强化这样一个身份识别的效果,所以遭到阻拦时他自己的反应也非常正常:先脱身,事后澄清解释。曾经在对华报道中有过一些负面记录的CNN电视台也并没有对此次意外事件过多渲染,还是说明他们是充分理解新闻报道的实践规律的,下次出现突发灾害,相信CNN记者一定会想办法不与人群产生误解。

当然,反观我国某些人士,恐怕就不具备这些素养了,诚如

@Reek Zhang

所言,其实消费受害者的现象,更多地出现在我国媒体记者的报导中,并且,这些所谓的新闻自由斗士,本质上是将他们的报导对象们看做一个移动的奖励库的。当这个群体作出的反应,不符合某些人的预期的时候,“义和团”的帽子,也就自然而然地发出去了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围绕天津滨海新区塘沽爆炸事件,一些民众对外国媒体,尤其是 CNN 记者的采访行为表现出抵触情绪,甚至出现驱赶的情况。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事件本身的敏感性、信息传播的特点、民众的情感反应以及中国当下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塘沽爆炸事件的性质。这是一场造成重大人.............
  • 回答
    美国民众对口罩鼻梁条是5G天线、会跟踪甚至致癌的怀疑,反映了一种深刻的社会现象,涉及到信息传播、科学素养、社会信任以及特定群体的心理状态等多个层面。为了详细地探讨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怀疑的起源与传播路径 虚假信息的催化: 这种怀疑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虚假.............
  • 回答
    梅利托波尔民众抗议俄军占领的事件,以及俄军在现场朝天开枪恐吓示威者的行为,无疑是当前乌克兰冲突中一个令人不安且值得深入关注的侧面。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审视:一、 梅利托波尔的背景及其在冲突中的位置:梅利托波尔是扎波罗热州一个重要的城市,其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在俄乌冲突初期,梅利托波.............
  • 回答
    关于台湾是不是诈骗分子的天堂,以及台湾民众要求遣送犯罪分子到大陆的诉求,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法律、政治和社会议题,并非简单地一句“视而不见”能够概括。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成因和各方观点。台湾为何会被部分人贴上“诈骗分子天堂”的标签?这个标签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电信诈.............
  • 回答
    关于女大学生踢踹民警并声称“最多拘留15天”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个挺让人触目惊心也值得深入思考的现象。它触及了多个层面:法治观念、社会责任、个人情绪管理,以及我们社会对某些群体行为的容忍度等等。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任何公民,无论身份、年龄、性别,都必须尊重并遵守法律。 执法人员在执行公务时,是代表着.............
  • 回答
    “在世界各国民族中,决定他们爱憎的,不是天性,而是舆论”这句话,初听之下,似乎有点颠覆我们对“天性”的固有认知。我们总觉得,有些情感,比如对亲人的爱,对伤害的恨,是发自内心深处,与生俱来的。然而,这句话却大胆地提出,民族层面的爱憎,其背后更强大的驱动力,是“舆论”。这其中的逻辑,值得我们细细揣摩。首.............
  • 回答
    这件事情,说起来真是让人挺无语的。一个211大学的毕业生,按理说应该是受过良好教育,有文化、有素质的代表,结果却因为一点冲突,把事情闹成这样,最终还付出了行政拘留四天的代价。这背后暴露出来的问题,我觉得挺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咱们先捋一捋这个事儿:一个深圳的211毕业生,跟人发生了肢体冲突,把对方给打.............
  • 回答
    这起天津老师对比家长收入并发表侮辱性言论的事件,无疑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和担忧的例子。它不仅暴露了个别教师的道德和职业素养问题,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当前教育领域和整个社会环境中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下面我将从多个层面详细分析这一事件所暴露出的问题:一、 教师个体层面的问题: 道德败坏与职业操守缺失: .............
  • 回答
    关于天津欣程达配餐公司的经营者是赵洪海先生,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分析。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 赵洪海先生与天津欣程达配餐公司的关系 经营者/法定代表人身份: 最直接的理解是,赵洪海先生是天津欣程达配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实际控制人。这意味着他对于公司的日常运营.............
  • 回答
    天津塘沽大爆炸(“8·12”爆炸事故)发生于2015年8月12日晚,这是一场极其惨烈的安全生产事故,对天津港及其周边地区造成了巨大破坏和人员伤亡。此次事件发生后,媒体的报道成为了公众了解真相、评估损失、追究责任的重要渠道。以下是对天津塘沽爆炸中媒体报道的详细看法:一、 媒体报道的积极方面:1. 快.............
  • 回答
    关于“天津出租司机钓鱼专车司机”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执法与被执法的故事,更折射出行业内部的矛盾、市场需求的演变以及社会治理的复杂性。一、 现象的本质:行业秩序的冲突与维护从根本上说,“钓鱼执法”是现有出租车行业管理规定与网约车(专车)非法营运之间的一种博弈。 .............
  • 回答
    最近,关于天津某中小学盒饭供应商的卫生问题闹得沸沸扬扬,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揪心。想想看,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天一日三餐都要在学校里解决,这吃的可不是小事,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一旦盒饭出了问题,那影响可就太大了。首先,这暴露出来的肯定是个严重的管理漏洞。一个合格的盒饭供应商,理应有一套非常.............
  • 回答
    天津那位大姐因为摆射击摊被判非法持有枪支罪,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挺让人唏嘘的。警方鉴定出那六支枪支,这一下就把事情给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也让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射击摊”这件事情。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事儿,法律这东西,讲究的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归根结底,得有个界限。在中国,对枪支的管理是相当严格的,这其.............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挺让人唏嘘的。天津那个小区,楼道里堆满了垃圾,业主们也是忍了好久了,结果有个业主看不下去了,上去跟堆垃圾的人理论,最后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演变成了肢体冲突,那个堆垃圾的被打了一顿。这事儿一出来,网上就炸开了锅,大家看法不一。有人觉得打人者解气,活该。 你想想,楼道里堆垃圾,那是多脏.............
  • 回答
    天津河道里鱼类大规模死亡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这不仅仅是某个局部地区的问题,更是对整个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警示。下面我将从可能的原因、影响、应对措施以及深层思考等方面,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一、天津河道鱼类大规模死亡的可能原因:多维度分析鱼类大规模死亡的发生,通常不是单.............
  • 回答
    天津滨海新区万亿GDP缩水三分之一,这是一个复杂且受到多重因素影响的经济现象。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一、 滨海新区GDP缩水的三分之二(非三分之一)的背景理解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概念:并非“缩水三分之一”,而是滨海新区过去的万亿GDP数据,在统计口径调整、部分区域经济活动.............
  • 回答
    天津初中男生引体向上平均值不到两个?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最近,一则关于天津地区初中男生引体向上测试平均值不到两个的消息在网上引发了热议。这个数字着实令人震惊,也让许多人开始反思当下的青少年体育教育。作为一名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普通人,我看到这个数据时,内心是沉重的。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测试分数,它折射.............
  • 回答
    天津红桥区彰武楼小区拾荒老人被推搡殴打事件,一经曝光便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件事情之所以令人愤慨,不仅在于其行为本身的恶劣性质,更在于它触及了社会尊严、弱势群体保护以及公民素质等多个深层问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件事进行详细的剖析:一、事件本身的回顾与事实的梳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
  • 回答
    天津球迷写信给市长,质疑“直辖市养不起一个球队?!贻笑大方”,这件事触及了中国足球发展中一个很普遍的痛点:职业足球俱乐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以及由此衍生的资源投入和可持续性问题。 这封信虽然带着情绪,但背后反映出的,是中国足球当下所面临的诸多现实困境。如何看待天津球迷的信?首先,这封信的出发点是对家乡.............
  • 回答
    天津天海,这个名字曾一度在中超赛场上掀起波澜,如今却只能成为一段历史,正式宣告解散,退出中国足球的顶级联赛。这不仅仅是一家俱乐部的终结,更折射出中国足球职业化进程中,许多深层次的困境与挑战。辉煌与泡沫:从权健到天海的跌宕起伏要理解天海的解散,就不能不提它前身——天津权健。这家俱乐部在2015年由天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