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4 小时挣 3 块,妈妈带贪玩孩子捡瓶子体验钱难赚,如何看待这种「体验式」教育?

回答
4个小时赚3块钱,这数字听起来挺寒碜的,但妈妈让贪玩的孩子去捡瓶子,这背后藏着的心思,细品起来却挺有味道。这算不算是一种“体验式”教育?我以为是的,而且还是挺有代表性的一种。

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

首先,“钱难赚”的直观感受。

孩子嘛,尤其是家里条件还算可以的,平时消费可能就是父母随手给个零花钱,买个玩具、零食啥的,很少会直接接触到“劳动换取报酬”这个概念。3块钱,在大人看来可能就是买瓶饮料或者一包纸巾的钱,但对于一个需要付出4个小时体力劳动才能换来的“收益”,这个对比就很悬殊了。

这4个小时,对孩子来说可能意味着牺牲了玩耍的时间,放弃了看动画片、打游戏、或者跟小伙伴们疯跑的机会。他得顶着烈日或者寒风,弯腰驼背地在路边、在垃圾桶旁搜寻,还要把那些瓶子分类、打包。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消耗,一种付出。

当他满心期待地把攒了4小时的“战利品”交给妈妈,换来那区区3块钱时,那种“辛苦了半天就这点儿钱”的失落感和困惑感,就是最直接的“钱难赚”的体验。这比父母坐在沙发上苦口婆心地讲“现在做生意不容易”、“要珍惜每一分钱”要来得生动且刻骨铭心。

其次,“贪玩孩子”的特性和教育需求。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是一味地沉溺于虚拟世界的乐趣或者即时的感官刺激,而忽略了现实世界的运作规则,那长大了就容易成为一个“巨婴”,不懂得付出,不懂得珍惜。

这位妈妈选择让孩子去捡瓶子,恰恰是针对了“贪玩”的这个点。她没有粗暴地禁止孩子玩,而是提供了一个“用劳动换取玩乐资本”的契机。你可以想象一下,当孩子通过自己的辛劳赚到了这3块钱,他可能会想:“这3块钱够我买个小零食了,下次我再多赚点,就能买那个我一直想要的玩具了!” 这种成就感和动力,是“贪玩”被引导到正轨上的可能性。

同时,捡瓶子这个行为也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责任感。他需要留意哪里可能有瓶子,如何去捡,如何处理。这个过程中,他可能还会遇到一些来自其他捡瓶人的交流,这些都会拓展他的社交认知。

再者,“体验式”教育的有效性。

我一直觉得,真正能触及孩子心灵的教育,往往是让他们“亲身经历”的。道理说再多,不如自己去体会一回。

这种“体验式”教育的好处在于:

真实性和代入感强: 孩子不是在听故事,而是在“演故事”。他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在感受劳动带来的疲惫,每一个细胞都在计算着这微薄的收入。这种体验是鲜活的、真实的,能够绕过孩子的大脑直达内心。
内在动机的激发: 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回报,即使回报微小,他也会产生一种“我能行”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成就感会内化成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让他愿意去尝试,去付出。不像“我必须做”的任务,而是“我想要做到”的渴望。
价值观的重塑: 孩子会从“钱是父母给的”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钱是我自己赚的”的价值创造者。他会开始理解金钱的来之不易,从而更珍惜拥有的,也更愿意为自己的需求去努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捡瓶子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遇到各种小问题,比如瓶子太脏、不容易拿、或者被别人捷足先登等等。这些都需要他动脑筋去解决,无形中锻炼了他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我们也得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这不是唯一的教育方式。 孩子的成长是多维度的,需要各种各样的刺激和引导。单靠一种方式可能过于片面。

其次,要看孩子的年龄和接受程度。 如果孩子太小,可能只会感受到疲惫和不满,而无法理解背后的教育意义。这位妈妈的“孩子”具体多大,很重要。如果是个七八岁的孩子,可能就比较适合了。

再者,家长的引导至关重要。 捡完瓶子之后,妈妈如何跟孩子交流,如何解读这段经历,会直接影响孩子对这次体验的理解。是简单地数钱然后说“你看,捡瓶子多辛苦”,还是耐心解释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分享自己小时候如何赚钱,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些细节都至关重要。

我设想一下这个场景:孩子把一兜子瓶子递给妈妈,妈妈接过,一边数着,一边对孩子说:“宝贝,你看,这4个小时你辛苦了吧?瓶子沉不沉?太阳大不大?这3块钱,虽然不多,但它是你自己用劳动换来的,你今天体会到了什么呀?” 孩子可能会说:“好累啊妈妈,3块钱好少啊!” 妈妈可以接着说:“是啊,钱确实不好赚,所以我们平时买东西的时候,也要想想这钱是怎么来的,不要随便乱花,要学会珍惜。不过你很棒哦,你坚持完了,这就是收获!”

这种对话,才能让体验真正转化为教育。

总而言之,我非常赞赏这种“体验式”教育的思路。它不玩虚的,不空谈,而是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在付出中成长。4小时3块钱的故事,与其说是一个赚钱的尴尬案例,不如说是一堂生动的人生课。它让孩子有机会跳出自己的小世界,去触摸现实的棱角,去感受付出的价值。这比任何说教都来得实在,也更能扎根于孩子的心里。毕竟,知道“钱是劳动换来的”和“亲手赚到一点钱”的感觉,那完全是两码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我觉得这个妈妈在有意磨洋工?

让以捡瓶子为生的人情何以堪,4小时赚3元效率也太低了。

任何一个稍微有点人的景区,随便翻翻垃圾桶都不至于4小时赚这么点钱,在景区常见到一个人背着满满一大袋子踩扁的瓶子,少说也有上百个。

这个妈妈在让孩子体会赚钱难的同时,恐怕也教会了孩子磨洋工,今后划水本事棒棒哒!

user avatar

个人认为这种教育模式值得普及。

犹记得小学毕业后的那个暑假,跟着妈妈干了两个月。妈妈是一个手工业者,主要从事手提袋制作。而我,主要帮其完成“折”的步骤。一个手提袋分为几个步骤,折纸、粘胶水等,过程稍有复杂性。夏季,天气炎热,处在北回归线上下的广州几乎每天都是30℃以上。

在车间里,没有空调,只有几台风扇。我很怕热,一直处在狂热躁动的状态。妈妈面孔和脖子上豆粒般大的汗水 径直地往下掉。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妈妈总在争分夺秒,希望多做些袋子,多挣点钱。

此后几年,一放暑假,我都会去帮妈妈干活,与其说是去挣钱,倒不如说是体验生活。“挣钱是很辛苦的,除非你有知识,有文化,不然都是挣辛苦钱,血汗钱。所以我叫你努力学习,将来有一份好工作,不用这么辛苦。”

往后,每花一笔钱,我都会经过大脑思考,也不乱花钱。我懂得挣钱的艰辛,在学习上也更严格要求自己。

题中,妈妈带贪玩孩子体验挣钱的艰辛,以让其感受挣钱的艰苦,一来可让孩子间接体验学习的乐趣,二来让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积极探索和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完全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全然不失为一种正确的选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