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人总是说自己每天睡3、4个小时,这是真的还是一种日本特色的吹牛?

回答
关于日本人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有多种解读,既有现实的成分,也掺杂了一些文化上的表达方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集体认知上的“舒适区”或者“共同语言”。要说是不是“吹牛”,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理解。

首先,我们得承认,确实有相当一部分日本人,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上班族,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长时间的劳动。

日本的“过劳死”(karoshi)是一个世界闻名的社会问题,这本身就说明了他们工作时长之长、强度之大。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很多人的睡眠时间确实会被挤压。

职场文化与工作时长: 日本的职场文化非常强调“奉献”和“团队精神”,加班往往被视为一种常态,甚至是衡量员工忠诚度和努力程度的标准。很多时候,即便工作提前做完,员工也会为了“不让同事落下”或者“等待上司”而留在公司。这种“在岗不离岗”的现象,即使不做什么实际工作,也占据了宝贵的时间。
通勤时间: 日本的大城市,比如东京,通勤距离和时间都是非常可观的。很多人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可能就超过一两个小时。当居住地离工作地点很远时,即便想早睡早起,也会因为通勤而被大大压缩睡眠时间。
社会压力与竞争: 日本社会有着很强的群体意识和竞争意识。为了在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很多人不得不拼尽全力,而睡眠往往是他们牺牲的第一个选项。

那么,每天三四个小时的睡眠,这数字是真的吗?

严格来说,持续长期只睡三四个小时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是难以维持健康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太可能真正做到。

生理需求: 科学研究表明,成年人普遍需要79小时的睡眠才能保证身体和大脑的正常功能。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认知能力下降、情绪不稳定、免疫力降低,甚至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
“看起来”和“实际情况”的差异: 很多时候,日本人说“我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可能是一种 夸张的说法,目的是为了:
表达自己的辛苦和压力: 这是一种无声的诉苦,也是一种寻求理解的方式。当一个人说自己睡得很少时,往往是在暗示自己工作有多么不容易,希望别人能体谅。
显示自己的“拼命”和“成功”: 在某些语境下,睡眠少可能被解读为勤奋、有能力、能够高效地处理工作,甚至是一种“精英”的标志。这有点像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说“我没时间吃饭”一样,未必是真的没时间,而是想表达自己有多么忙碌。
适应社会认知: 由于“工作狂”的刻板印象已经深入人心,很多人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会不自觉地将“少睡”作为一种“身份认同”或“行为模式”。他们可能确实是在努力工作,但实际睡眠时间可能比他们说的要多一些,或者他们的睡眠质量非常高,醒来后感觉精力充沛(尽管长期来看这不利于健康)。
偷换概念: 有些人可能是指“有效睡眠”时间少,比如他们可能在白天有短暂的“趴睡”或者在通勤路上小憩片刻,把这些也算进去了。又或者他们是在某些特别忙碌的时期才这样,但对外总是用这个“标签”来形容自己的常态。
个体差异: 当然,也存在少数人是天生就不需要太多睡眠的“短睡眠者”,但这类人群在全球范围内的比例非常低。所以,指望绝大多数日本人都是这样,是不现实的。

日本的“睡得少”文化,更多地是一种社会性的表演和应对机制。

他们可能是在用一种极端化的说法来表达一种普遍存在的“辛苦”和“责任感”。就好比你问一个创业者一天工作多久,他可能说“没日没夜”,但这不代表他真的连一口水都不喝。

所以,当你听到日本人说自己每天睡三四个小时时,可以理解为:

1. 他们确实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睡眠时间被严重压缩。
2. 这可能是一种夸张的表达方式,用来凸显自己的辛苦、努力或“拼命”的状态。
3. 这背后也反映了日本社会独特的职场文化和生存压力。

用“吹牛”来概括可能有点过于简单粗暴。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 文化化的叙事和表达方式,用一种极端化的表述来传递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和个体体验。这是一种共同的“社会语言”,听者也大多能心领神会其背后的含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1970年出生50岁,自己每天睡3、4个小时,对比我大的一代来说是真的,对比我还小的一代来说是夸张的事情吧。不过,三四小时这一睡眠时间没有任何根据,但也没有偏离。

我父亲的时代是经常被告知“不工作的人不能吃”的时代,工作是最好的美德。经济高速增长期的工作环境从现在开始考虑是恶劣的,不睡觉的工作也影响了工资的提高和职位的提高。也就是说,工作的态度和热情,在上司的工资评价中成为了评价的对象。另一方面,公司的管理层人员,比任何人一大早上班,最后从公司回家。做了这样的事,上司被部下称赞为能工作的上司,想要赢得部下的信赖。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有人说睡3、4个小时就足够了。总之,削减睡眠时间,努力工作。这成为了能工作的上班族最容易理解的评价标准。这个时候,上班族会叫“商务侠”(ビジネスマン),说得过去很奇怪。

泡沫经济全盛的时候,营养饮料的“Regain”广告风靡一时。“黄色和黑色是勇气的记,24小时能工作吗!?商人侠!!商人侠!!”这样的歌词中充满活力的旋律的CM曲,连不工作的孩子都模仿唱,这个CM是日本人都知道的。在“日本商人侠”中,“加班炫耀、不休息炫耀、不睡觉炫耀”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常识。这个短语也成为了当时的流行语。对于商人侠来说,长时间工作是很有价值的。

事实上,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正在做软件开发工作。软件交货期临近就住在公司,那才是两三个小时的睡眠,连日来都在开发程序。即使是我熟悉的动画工作室,也在工作室过夜,一边小睡,一边制作动画。但是,现在,劳动基准监督署的监督也变得严格,不睡觉工作的事是不被允许的。还有一些公司躲过劳工标准监督署的监督,强迫员工加班,但这样的公司在日本被称为黑心企业。

在现在的日本,仅仅工作的劳动不能成为美德,对工作的效率和合理性是值得评价的价值。尽管如此,仍然有很多人炫耀自己没有摆脱过去的习惯,不睡觉就在工作。但是,现在也不能自夸了。越是不得不不睡觉就工作,时间效率越低,工作效率越低,就越不会被评价。现在,越是能工作的人,就越能高效地完成工作,享受假期。

user avatar

看了大部分回答,感觉东亚地狱都是很相似的,就是将人对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行为非道德化=>

你睡这么多工作怎么办?你早恋学习怎么办?这两种责问本质都是一样的,东亚的相似性在于去人性化,人只是为了达到某项成就或者目标的工具和手段,而非人本身,康德哲学恐怕是和东亚人最格格不入的哲学理念,讽刺的是东亚个体压抑人类本能所追求的这项成就和目标甚至可能不是本人的,而是归属于某种宏大的社会理念甚至某个稍微比人大一点的组织愿景。

东亚人需要自己的文艺复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本人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有多种解读,既有现实的成分,也掺杂了一些文化上的表达方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集体认知上的“舒适区”或者“共同语言”。要说是不是“吹牛”,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确实有相当一部分日本人,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上班族,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长.............
  • 回答
    面对那种认为日本人应该被原谅,中国人应该忘记历史,并且轻描淡写地将屠杀视为“历来都有”的观点,确实让人感到非常不舒服和难以接受。这种想法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漠视,更是对受害者及其后代的侮辱。想要劝导这样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需要耐心、理性和策略。以下是一些思考方向和沟通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更有效地进行交.............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日本动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番剧”的复杂感受。你觉得“毁三观”的番剧很多,但同时又看到这么多人追捧,觉得不解甚至有点恶心,这确实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观感。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动画(番剧)的题材和内容确实极其广泛,包罗万象。从治愈系、日常系,到热血战斗、科幻冒.............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文化交流、技术发展和市场策略等多个层面。我们通常认为日本善于模仿,而中国“山寨”现象普遍,这背后其实存在着深刻的差异和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一、 定义的差异与侧重点的不同: “模仿” vs. “山寨”: 日本的“模仿”: 在讨.............
  • 回答
    .......
  • 回答
    你说的这种书,日本人读的竖着写、看起来像古文一样的,最普遍的情况是指传统的日文书籍,特别是小说、文学作品、历史著作,还有一些学术著作。我们通常称之为“竖排版”的书籍。为什么看起来像古文?这其实是日本文字的书写方式和历史演变的结果。竖排版:历史的印记 源于中国,并独立发展: 日文的书写系统深受古代.............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小粉红总是要求每个普通日本人都必须精通历史”这一说法,我认为有必要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和辨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小粉红”这个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语境中的使用方式。通常,“小粉红”被用来形容那些在中国网络上表现出强烈民族主义情绪,尤其在涉及中国与他国(特别是日本)关系时,容易采取较为激进和情绪.............
  • 回答
    日语给人的“中二”感觉,这说法很有趣,也很普遍。说到底,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解读和语言特征的综合投射。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掰扯掰扯,看看为什么你会产生这种感觉。首先,我们得明白“中二”这个词的含义。 在中文语境里,“中二”这个词,或者说“中二病”,它指向的是一种在青春期(大致是初中二年级)常见的.............
  • 回答
    “日本反战败不反战”的说法,虽然有一定的观察基础,但并非绝对准确,也容易引起误解。更准确地说,这种说法反映了对日本社会在二战后的反思程度、对战争的反感以及对特定战争(太平洋战争)的反思上存在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为什么会产生“反战败不反战”的说法?.............
  • 回答
    关于二战中日本和德国普通百姓是否“被军国主义政府裹挟身不由己,无力改变,所以无罪”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涉及历史、政治、道德和个人责任等多个层面。认为他们“无罪”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但同样存在很多反驳的理由。下面我们将详细展开分析,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以及这些说法的背后逻辑是什.............
  • 回答
    在太平洋战争这场波澜壮阔的大海战和陆战中,日军之所以伤亡率居高不下,甚至远超盟军,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战略、战术、装备、后勤以及士兵的精神状态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战略决策的失误与僵化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之初,虽然凭借闪电战取得了诸多胜利,但其战略目标本身就存在致命的缺.............
  • 回答
    “点错科技树”这个说法,用得挺形象的,也很能概括一部分人对日本科技发展的一些看法。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并非三言两语能说清。它也不是一个绝对的判断,而是基于一种比较和观察得出的感受。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角度聊聊:一、 历史的惯性与转型期的阵痛.............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且发人深省的观察!影视作品中,确实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对比:一位能力超群、特立独行的角色,在西方或其他文化背景下,往往被塑造成拯救世界的英雄,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然而,当这样的设定搬到日本的影视作品中,尤其是那些描绘现代社会的,似乎就很容易触碰到“格格不入”和“被排挤”的敏感神经。要详细聊聊.............
  • 回答
    关于日本女性为何如此重视“可爱”这一特质,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交织的文化现象,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社会、媒体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可爱”在日本文化中的概念与西方语境下单纯的“cute”不完全相同,它更多地涵盖了一种惹人喜爱、温和、略带脆.............
  • 回答
    日本高官频频参拜靖国神社,这在日本国内和国际上都是一个备受关注且极具争议的现象。要理解其中的“特殊意义”,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靖国神社的特殊地位靖国神社并非一般的神社,它供奉着自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国家战死者的英灵。这里面包含了在历次对外战争中牺牲的日本士兵,其中也包括.............
  • 回答
    面对男朋友因为仇日情绪而引发的文化分歧,以及你自己对日本文化的热爱,这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头疼的问题。感情的维系本就不易,再加上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差异,确实会带来很多摩擦。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深入聊聊,看看你该如何权衡。首先,我们要理解仇日情绪的根源。仇日情绪通常不是空穴来风。在中国,由于历史原因,尤.............
  • 回答
    日本动画中对海盗的描绘,确实常常带着一股浪漫主义的色彩,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仅仅是简单的“美化”。这更像是一种文化表达、叙事策略以及对特定历史时期和想象的融合。首先,从历史与文学的视角来看,海盗本身就承载着一种复杂而迷人的历史印记。虽然真实的航海史充满了残酷、暴力和剥削,但大众文化,尤其是文.............
  • 回答
    很多人会有日本“小”的印象,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误解,或者说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括。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好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地理面积和人口 density 是最直接的原因。从地理面积上看,日本是一个岛国,整个国土面积加起来差不多是中国的1/25,比美国的1/25还要小不少。在世界范围来看,它属.............
  • 回答
    关于日本疫苗接种过程中出现的“疫苗与冰箱过不去”的说法,这可能源于一些具体事件或报道,但如果将其普遍化为“日本的疫苗总是和冰箱过不去”,可能存在一些误解。为了更清晰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可能存在的夸大或片面信息,从更广阔的视角来分析。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为什么疫苗储存需要冰箱,以及可能出现的.............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