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总是点错科技树?

回答
“点错科技树”这个说法,用得挺形象的,也很能概括一部分人对日本科技发展的一些看法。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并非三言两语能说清。它也不是一个绝对的判断,而是基于一种比较和观察得出的感受。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角度聊聊:

一、 历史的惯性与转型期的阵痛: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可以说是非常成功地“点”了科技树。它抓住了工业革命的浪潮,快速学习西方技术,从一个封建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强国。这种快速的学习和模仿能力,以及对先进技术的渴望,深深地刻在日本的基因里。

然而,这种快速追赶模式,在后期也留下了一些“后遗症”。当世界科技发展的重点从模仿和制造,转向基础研究、原创性突破和颠覆性创新时,日本的优势就没那么明显了。历史上,日本在某些领域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实力,但这种实力更多体现在对现有技术的精进和优化上,比如精密制造、材料科学等。这是一种“深耕”而非“开疆拓土”。

举个例子,在半导体领域,日本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在材料、设备等方面仍然是巨头。但当我们看芯片设计和最前沿的制程技术时,美国的Intel、AMD,以及荷兰的ASML,还有台湾的台积电,似乎在引领潮流。日本在“制造”环节依然强大,但在“设计”和“最前沿工艺”这些需要高度原创性和快速迭代的领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不能说是“点错”,更像是转型期里,原有的优势在新的赛道上遇到挑战。

二、 过于专注“深耕”而非“广拓”:

前面也提到了,日本的科技发展非常注重“深耕”,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完美。这在很多领域都带来了令人惊叹的产品,比如高端数码相机、精密仪器、汽车制造等。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做到最好,这种工匠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但是,科技发展有时也需要“广拓”和“试错”。很多颠覆性的技术,比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它们的发展初期往往是混乱的、不成熟的,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日本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太适应这种快速变化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

想想看,日本的很多大公司都有着层层叠叠的决策链条,一个新项目要经过层层审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快速试错和激进创新的可能性。在很多新兴领域,比如互联网初创企业,它们需要的是灵活的组织架构、快速的市场响应和敢于冒险的精神,这与日本传统大企业的文化存在差异。

三、 内部创新生态与外部协同的挑战:

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不仅仅是企业和政府的责任,还需要一个活跃的创新生态系统。这包括大学的研究成果转化、风险投资的支持、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协同。

日本在大学研究方面有不错的基础,但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的效率,以及风险投资的活跃程度,相比美国等国家还有差距。日本的风险投资市场相对保守,更倾向于支持成熟的企业和项目,对于高风险、高回报的颠覆性技术,投资的意愿可能没那么强烈。

此外,不同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的壁垒,也可能影响了创新。例如,在一些跨界融合的新兴领域,如果企业之间能够更加开放地合作,共享资源和技术,可能会加速创新进程。但日本企业之间有时也存在着竞争关系和技术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协同创新的潜力。

四、 文化因素与人才培养的微妙影响:

日本的文化也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例如,强调集体主义、避免冲突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压抑了个人主义的创新和独立思考。虽然集体合作很重要,但很多重大的科技突破,往往源于少数天才的“异想天开”和坚持不懈。

在人才培养方面,日本的教育体系也很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但在鼓励批判性思维、独立探索和冒险精神方面,可能还有提升的空间。许多优秀的科技人才倾向于进入大型企业工作,而创业的意愿相对较低,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五、 并非“点错”,而是“方向盘的微调”和“赛道的切换”:

需要强调的是,“点错科技树”这个说法可能有些过于绝对了。日本在很多领域仍然是科技强国,比如机器人、材料科学、精密制造、新能源汽车技术等方面,依然保持着领先地位。

更准确地说,这更像是在科技发展的不同阶段,或者在新的科技浪潮到来时,日本的优势点与新的技术前沿产生了些许“错位”,或者说需要进行“方向盘的微调”和“赛道的切换”。过去成功的经验,在新的时代可能需要被审视和调整。

比如,过去日本的优势在于“硬件”和“制造”,现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兴起,更强调“软件”、“平台”和“生态”。日本企业在这些方面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追赶。

总结一下:

日本“点错科技树”的说法,更多是一种基于观察的感受,认为其在某些新兴科技领域没有像过去那样占据绝对的领导地位。这并非因为日本技术不行,而是由于:

历史惯性: 过往成功的模式在转型期遭遇挑战。
战略侧重点: 过于精耕细作,但在快速试错和广拓领域存在不足。
创新生态: 风险投资、产学研转化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文化与人才: 集体主义和教育模式可能对某些创新产生微妙影响。

这是一个持续演变的过程,日本也在不断调整其科技发展战略。我们看到日本政府和企业也在积极布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未来会如何发展,还需要时间来检验。这更像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故事,而不是一个已经写好的结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说法是个伪命题

不是日本人点错了树,而是,这个树是谁定义的?凭什么说这个科技树是对是错?

当日本人是追赶着的时候,摸着前面的人过河,别人的树就是树,照着点就没错。

当日本人和别人并驾齐驱的时候,日本人说这个是树,别人说不是,听谁的?

比如说,新能源汽车。日本人混动的树点的很好啊,在不搞混动的美国卖的风生水起。全球别的两大汽车市场,欧洲人说混动不是树,涡轮增压是树,中国人说混动不是树,电动车是树。

到底啥是树?谁说了算?市场说了算!!!

美欧中是全球三大统一市场,尤其是中国,不仅统一市场还有商务部和五年规划,只要自己能够赶得上的,我们就限制别人点的树在我们这里发展,优先扶持自己的树,等我们的树长大了,我们就说我们自己的树点的多好,日本人怎么点错了啊?

美国和欧洲类似,行政力量没有这么明显,但是大企业,行业协会,游说组织,智库研究会,一模一样的。

日本自己的市场不大,主要靠出口。某一个技术方向,实现方式有好多种,条条道路通罗马。日本人只走一条路,或者其中几条,不可能所有路都有技术储备,别人也会走类似的路,罗马在哪儿?统一市场就是罗马,那条路走的通,但凡有的选,罗马总会选自己占优势的路。

你日本人把路修好了,专利护城河也修起来了,我自己开车走你的路,以后给你交过路费,中美欧傻吗?肯定想办法绕过日本人,哪怕借钱贷款冒进想各种办法,尽量自己修路自己走啊。

至于投资,科研实力啥的,是原因,但不是核心原因。有了市场,就有了投资前景,融资不难的,人才建设需要时间,但是也不是克服不了的困难。

新能源汽车是这样?互联网也是这样,全球最大的统一市场是中美,所以只有中美互联网还可以。高铁也是这样的,管你轮轨还是磁悬浮,铁老大说了,我选啥是树就啥是树,因为我是全球最大市场,不想专利放在保险柜,就和我合作。电子设备啥啥啥的,也是类似的。

user avatar

他们确实科技树有些点歪了,有的其实也不是,比如举的播放器的例子,

你用过discman就知道也并非树有罪。





年代久远,只找到一些大神的一鳞半爪。

这东西没那么玄学,我大学时候也从58上收了一台,

简单来说就是良好的芯片加上满血的推力,就可以把音源的动人之处表现出来,合适的心情加上合适的音乐,就是能把人听到哇哇哭。

为啥那么多hifi发烧友前赴后继,不是火电风电雅鲁藏布江水电段子那么空中楼阁的,器材把音乐感动人的目的达成了,就是好器材。

v8v6的发动机被2.0T取代,也并非之前发动机和车子就不该生产出来。

实际上就像其他答主说的,mp3刚诞生的时候就是电子垃圾,

我也花了几大百,朋友花了几大千都买过,那个声音听起来真的是痛苦,用起来也不方便,

百度那时候专门有个子选项就叫MP3,

要是把那时候欠的版权费用连本带利讨回来,百度全部的市值都不够赔的。

这就是电子垃圾遇到了大市场的猪飞上天。

才有了后来做mp4的企业转型做手机的段子,他想着原来老本行声学水平不能丢,还是个卖点,就去找业内做声音芯片的厂子订货,希望人家把功耗和大小做成能放进手机里,

人家白人声学大厂尿都不尿他,心说你谁啊,从中国来张嘴就要我们改进产品,你能订一千片吗?估计也就几百个,我理都懒得理你!

国产手机厂也不知道人家为啥怠慢咱们,心说不愧是国际顶尖,脾气就是横,这样吧我留个联系方式,我们这次小批量上新产品,一开始不会太多,才十万级,等后期要是好再百万级的下订,非常抱歉耽误你们时间了。

白人芯片厂:啥?十万级?爸爸你回来,我这就给你改,你想改啥我都给你做!


这真不是玩笑,国内手机厂商把一些原本只有几千几万出货量的公司,硬是用天量订单喂到盆满钵满。

这时候日本干嘛呢,他们从一路搞出walkman,md,discman,各种台式机便携的,谁家里不划拉出来一堆能放歌的玩意,谁有毛病啊,去订百万个芯片,干嘛用,玩乐高?

所以不是日本总点歪,是他们缺少一个中国这么大的空白市场,连供给让科技树长成工业森林土壤都没有。

开始液晶也贵啊,大尺寸液晶成本优势也不比等离子便宜很多,

结果呢,架不住中国市场需求啊,产能爆起来以后,等离子就凉凉了,

等离子真的不如液晶面板么,也不见得,

日本没有像中国一样,对互联网,移动通信,电子产品,汽车等等有一个巨大的消费升级的内需。

他们已经进入了滞涨,内需已经推动不了科技创新了,反而会因为各种细致入微的需求,把科技发展路线往沟里推,

30年前,可能人们的目标就是我要听歌这么简单,日本就做出了CD制式,有了制霸全球的sony音乐版图,

30年后,人们的需求还是简单的,我要从a到b地去且便宜,然后就有了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

可日本人的需求早就精细到,长宽高分别不超过3400mm、1480mm、2000mm, 座位不超过4个 ,载重量不超过350kg ,排量不超过0.66L。还得配6安全气囊,电子稳定系统,坡起辅助,自动刹车;舒适配置方面还有自动空调,方向盘加热,座椅加热,电动折叠后视镜,甚至还有换挡拨片。

这玩意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是法规还是习惯的,谁也说不清,但是它就弄名其妙和世界走岔路了。

user avatar

日本人点错的科技树如下:

1 高清模拟电视 。 这个绝对排第一, 你能想象靠着模拟信号实现高清传输么?

(看评论很多人不明白,数字信号在传输上的巨大优势, 一路同轴电缆传数字信号有 500路 ,多模光纤能10万路。 模拟信号就只能传几十路。 再说一个现在高清视频你们是在用 vga(模拟线)还是hdmi 数字线路。)

2 phs 和pdma,自己一个人玩的通信标准。

3 MD , 小时候看上去最炫的, 不过拿光纤找cd 录歌,呵呵。

4 夏普sony 京瓷的翻盖手机, 内卷的极致手机,什么键盘触摸,onesaga数字广播,nfc签报都给你装上了, 然后被 iphone 大杀特杀。

5 游戏开发体制, ps2时代的监督开发制度,比不上ps3以后的欧美游戏引擎加流水线工厂制度。


(这条很多人有意见我也很无奈,我的游戏时代是ps2转ps3 xbox360,可以说是基本上见证了 几家大厂的衰落,水晶引擎的难产,同时代是欧美工厂随便千万的销量,)


和这几个比起来氢能源混动车算不上什么了,毕竟这个技术就算不是主流但是也会继续发展的。

总的来说,日本的问题

1 工匠精神,极致内卷, 保守! 日本的产品往往是第一代领先以后,片面追求精益求精, 而被别的市场的技术降维打击。 比如说cd 领先,结果md 被互联网mp3打败, 模拟电视特丽珑牛逼,但是忽视了数字电视,翻盖手机和手机钱包可以说是非智能手机的最高形态, 却不知道时代已经是智能加互联网了。

2 没有标准化开放的的软件硬件平台,硬件强,软件渣,部分指标很牛逼,但是系统整合能力差。 比如说日本的大飞机,武器装备。

3 市场太小,和大的市场标准不兼容。 这个不说了, 日本购买力现在只有三大市场的十分之一。


4 日本人的终身雇佣制!虽然和你呼主流价值观不同, 但是这绝对是日本的毒瘤。 日本绝大部分人晋升全靠熬资历, 你就算再有才华能力, 也得对上面的无数领导 双膝跪地。 相反现在的中国美国, 只要你有能力,就能领导一个团队。

user avatar

大国永远是带着日本玩儿,而不会跟着日本玩儿。

如果回顾3G、4G和5G标准之争,就会发现这一点。

道理也很简单,在哪个领域技术领先,意味着这个国家可以 躺着收钱。别人只是给这个国家打工。

在微软谷歌亚马逊甲骨文工作的高华天天嘲笑国人996、内卷,为啥,是因为这些人牛逼厉害么?

不是的,因为美国的这些企业技术领先,他们可以躺着收割全世界。

所以在这一点上,美国人清楚地很。

我们以前天真地用市场换技术,发现技术没换来,市场没了。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到了高铁的时候,你要中国市场?技术拿来先。

到了3G、4G、5G,一定要跟美国和欧洲争个高下。

就是这个原因。

而日本,只是美国的一个小弟而已。

中美欧加起来20多亿人口,经济更是占了全球的60%以上,这个市场不给你开放,你还能玩儿个卵。

没错,通过华尔街的资本运作,美国人可以持有一部分日本企业的股份。

但是你如果把日企的股东名单打开看一看,还是依日本人为主。

所以,美国人可以容许日本人在某些领域有一定的领先,但如果敢功高盖主,那就别怪美国不客气。

这一点,中国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所以你的行星齿轮很省油?氢燃料技术领先?

我们承认,但是不跟你玩儿。

你的技术挣不到钱,就没法继续发展。

而等过了专利保护期,大家就可以拿来用了。

你看日本丰田的行星齿轮是不是开始低价授权别的企业了?

反过来看,日本车企刚开始不跟中国新能源政策,现在呢?还不是乖乖开始插电了。

大国企业大不了不要你那1亿人口的市场。可你不要中国14亿人口、欧洲10亿、美国3亿多人口市场?

所以说到底,不是日本总点错科技树。

而是日本从规模上讲,仅仅是个考试的学生。

而中国美国欧洲,是判卷的老师。

老师说你答案错了,那就是错了。

user avatar

因为它们不肯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下跪道歉啊!

所以结果就是:

日本等离子彩电技术成熟,咱们就选择液晶。

日本混合动力汽车成熟,咱们就推广纯电动汽车。

日本磁悬浮列车先进。咱们选择了动力组合高铁。

难道这些都是偶然的?

user avatar

与其说日本点错科技树,不如说没有人能够永远保持领先。

尤其是在创新产业这些事情上。

关于电动车,不仅日本没点对,欧洲也没点对,世界大多数国家开始都没点对。

原因不只是在于他们不知道电动车可能是未来,而是因为那些老牌车企在燃油车领域的优势太大了。

他们是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数十年,上半年积累起的优势,然后去跟电动车走同一条赛道竞争。

这才导致了没有

后来出来了特斯拉,然后挣扎了很久后,才证明这个是对的。

才有国家(我国)看到了这个风口,然后引进、扶持,之后电动车就成了“对的方向”。


如果像题目中说的那样,日本在走氢能的路

氢能其实一直都是人类的未来。

但氢能的利用,跟其中的基础科学难题相关,如何高效制得氢气,以及如何高效利用氢能,这循环的效率能达到多少?安全性如何保障。。。

万一哪天其中的基础科学问题被攻克了呢?

到时候点氢能科技树的,就又走对了!

日本的基础科研实力还是很强的,毕竟人家拿了那么多诺奖。

他们会把宝压在这上面,其实没啥问题。


其实发达国家点错科技树,就跟大公司病一样。

处于舒适区久了,竞争力自然就下降了。

在面对新的可能的风口时,大公司就是不愿意all in去做那些可能成、也可能不成的东西。

尤其当这些新兴事物会对原有的业务造成冲击的时候,大公司内部的人不但不愿意做,而且可能还会受到竞争部分的制衡。

所以就无法长盛不衰。


user avatar

我的观点是,所有科技树都是需要产业喂养的。

打个比方,我耗费巨资研究和点出了廉价的制氧机,但是火星人是硅基生物,TA们不吸氧啊,那不就是没用的,你就会放弃继续迭代廉价的制氧机。

就像大家吐槽的京东方,就是一口一口让产业喂出来的,否则至今都是不得不买三星屏幕、LG屏幕,不管低中高端。(虽然周冬雨排列不怎么样)

就像抖音,也是一口一口让巨大人口基数的用户画像训练AI拿出来的,一经出发美帝,就征服了用户。

就像二维码"二维码的发明人是来自日本Denso Wave公司的腾弘原。"发明了又如何,没有使用场景、用户基数去喂,发明了有啥用。

就像.....

就像.....

日本90年代一直做的是半导体技术的输出,输出研发然后把制造给到其他劳动密集型经济体,大家都没有的时候日本是吃的很饱的。

但一旦大家(美欧中韩)都开始研发,那么市场基数大的就很容易在厮杀中把真正符合市场和产业的科技树喂养出来。

高铁迭代出来了吧,打爆日本。

火箭迭代出来了吧,打爆日本。

移动互联网迭代出来了吧,打爆日本。

5G通讯迭代出来了吧,打爆日本。

不是点错了科技树,是尝试的多了,能成的就多了。

假设开一家创业公司成本100W,撕葱哥从爹那拿了10亿,开了1000家。

你东拼西凑拿到200W,开了2家。

你说1000家里创业成功的多,还是你2家创业成功的多。

user avatar

把过去几十年的美国、中国、日本的科技树总结一下,大概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美国:有钱任性。撒钱建十几个国家实验室,把所有科技树全都点一遍,虽然最后绝大部分钱都打水漂了,但是在少数领域就获得了突破。

日本:没那么多钱,人也不如美国多,当年日本发展起来的时候(1960年代),美国自己都没搞清楚哪个科技树值得点,日本没有参照物,只能孤注一掷走其中一条,最后失败,啥都不剩了。

中国:后发优势,摸着美国过河。美国失败的科技统统都不用了,直接参照美国成功的科技,海量砸钱在上面就可以了,于是知乎上就以为点科技树是个很容易的事,就有了日本总是点错科技树的错觉。


包括题主说的氢能汽车,实际上应该叫做氢气燃料电池汽车,本质是电催化。你以为只有日本搞了,实际上美国的Argonne、PNNL、Oak Ridge、NREL等国家实验室早就把这些东西底朝天搞了一遍了,然后发现这玩意还不如锂离子电池来得靠谱。不过美国同时也在搞锂离子电池,于是就把氢气燃料电池暂且搁置一边、再重点发力锂离子电池就好了。反倒是日本人孤注一掷只搞氢气燃料电池,那最后日本人不吃亏,谁吃亏?

user avatar

因为点错科技树是大概率的事情。

一个应用方向,可能有成百上千的技术来满足,最后只有1-2个能坚持到最后。日本经常点错的印象,是日本不大不小的规模造成的。

大国如中美,都是多条科技线路并行发展一段,再重点发展其中的优胜者。而日本没有那么大的市场玩多线竞争。

小国如韩国(相对日本而言),大竞争核心区参与不了,小竞争不受人关注,比如题主说的MP3,就是三星白白放弃了的。

user avatar

日本没有点错科技树。日本只是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速度。

cd之后,sony开发了md随身听,很小巧,那是相当不错的东西,而且构建了很好的商业模式和专利壁垒。

由于sony在随身听领域把别人逼的无路可走了,所以苹果才去做ipod,其他厂家才去做mp3,在那个存储芯片贵的要死的年代,早期mp3容量只有32M,64M,128M这样的水平,歌曲体积压缩的也过分,音质也不行,到电脑上删歌拷歌也费劲,还没有曲目专辑的控制,完全依赖盗版歌曲运行,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是电子垃圾。

只是因为没有专利壁垒和技术壁垒,所以众多mp3厂商一拥而入,在本来没人看好的局面下硬闯出了一条路,建立了一个产业。走的人多了,世上便有了路。

日系混动车也没有走错科技树,丰田的技术方案就是那些年最好的方案,那时候电池贵,像特斯拉这么祸祸谁也玩不起。特斯拉的成功,是违反行业经验的,是小概率事件,只有美国这样有一群狂热投资者的国家才能做成。

日本的科技树,问题不大,商业模式问题很大,和中国相比,日本做什么产品都像是手工业,,没有做成大工业的气概和决心。特别喜欢高利润的产品,利润率稍微差点它们就会放弃。

丰田和三菱的越野车,铃木的家用买菜车,松下的等离子电视,夏普的液晶屏,都是好东西,科技树和产品品质都没有问题,只是当利润率下降了,日本企业就会放弃这些优秀的产品,拒绝和中韩这样的大规模工业生产企业相竞争。搞到最后,日本人手上留下的就是菜刀铸铁锅这些带有智商税意味的产品,还有sony手机那样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产品。

科技树没问题,技术没问题,商业思路有问题,宰不到冤大头的生意,日本人不愿意做,堪称工业时代的小农经济。

一更,

日本人发明了白光led,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后续的技术完善是美国人做的,再后来中国制造的led供养了整个世界。这科技树没问题吧,日本人不愿意往下走,总是习惯性的自废武功,这算目光短浅么。

往远了联想,日本人的三国故事是不是就讲到星落五丈原,日本人偷袭珍珠港是不是放弃了本该轰炸油库电站等重要设施的第三波进攻,中途岛大战日本战列舰主力部队是不是听说航母沉没就返航了………

他们的脑回路跟我们不一样

user avatar

没想到这个回答有几百人点赞了,我重新整理了一下回答,思路和条理更清晰,更容易理解。之前是手机输入的,想到哪写到哪,条理比较混乱。

不是日本点错了科技树,是全球化之后日本点了的科技树不生长,怎么点都是错。不点还好,还有机会,一旦点了,无论点哪棵树,点了就死。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要知道,民用科技,必须在市场广泛应用,发展起成熟的产业链,把成本降低,普惠大众,才有生命力。得不到市场发展起成熟的产业链,技术再先进,也是死路,最多在一些小众市场曲高和寡的存在。所以科技树对与不对,不是取决于技术路线本身好不好,而是是否发展起了成熟的产业链。有了成熟的产业链,不对也对;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对的也是错。而要发展产业链,必须有足够大的市场。

在全球化之前,每个国家自己玩自己的。在自己国家玩得成熟了,再拿去落后国家推。这个时候国内市场大与不大,其实都无所谓。因为只有自己国家的企业竞争,首先政府不会轻易偏袒某一家企业,而且每家企业面临的准入条件也基本相同。所以大家公平竞争,就看哪家企业能先占领市场。但是现在是全球化了,情况就变了。为什么?我们可以从两种情况来分析:

第一种情况是需要大家坐下来谈一个国际通用的标准。这种情况就是谁的技术好、市场规模大,谁就有发言权。技术领先不用说,大家都希望技术先进。为啥市场规模大也有发言权呢?因为我的市场我说了算啊。我的市场容量一年几千亿,你的市场容量一年几十亿,你说听谁的。比如4G,中国就自己玩了一套TD-SCDMA标准,本国市场够大自己就可以玩起来一套。国际联盟还必须把TD-SCDMA放进国际标准里面,否则我不让你们任何技术进入中国。不想失去这么大一个市场,那就交换。虽然TD-SCDMA只是中国自己用,但是你把它放进国际标准,我就开放市场给另外2个4G标准进来。而日本、韩国这样的国家,就不可能这么玩了。为什么?因为当今世界能提供通讯设备的就4家企业,中国2家,欧洲2家。中国给通讯设备厂说我今年投入X千亿购买设备,日本说我今年投入X十亿(举例,具体差异是不是这么大我没查过,但是肯定是数量级的差异,因为面积有限容不下那么多通讯设备)购买设备。你猜有没有企业帮日本单独开发、生产通讯设备?有钱就任性,没钱就任命。那你说中东国家有钱,可以任性吗?中国投资几千亿是可以赚钱的,他们真拿几千亿出来是注定亏得毛都不剩,谁那么傻?所以凡是这种涉及全球统一标准的领域,肯定是技术实力够、国内市场也够大的国家的游戏。现在全球符合标准的有哪些?美国、欧盟和中国,没啦。日本要是在这些领域去点科技树,就是帮别人种树。为啥?你有专利,我不想一直缴专利费,所以不用。除非你把专利免费,但是你又肯定不干。

第二种情况是没有政府或者行业协会主导制定规则的领域,那就自由竞争。其实情况跟上面那个类似,一样是谁的技术先进而且本国市场够大,谁就能赢得竞争。技术先进,要么是用户体验更好,要么是成本更低,两个都有利。但更重要的还是谁能优先占领足够大的市场,发展起成熟的产业链并不断的升级迭代。就算技术落后一点,如果市场够大,能够通过销售获取足够的利润,就可以不断的投入进去快速迭代,然后逐渐的就领先了。而市场不够大,就没法收回投资,也就没钱持续投入,那不就慢慢熬死了。

对于全新的科技,为了获得足够大的市场规模,有两种办法:一是本国市场够大,二是开放专利免费用。第二种办法好理解,既然专利都免费了,肯定有人愿意一起干。特斯拉在电动汽车领域就是这么干的。所以不是马斯克大方,而是他害怕没人跟他一起玩,把自己吊死在一棵树上。有人可能说他都把专利免费了,就没法获得足够的利润啊。错了,他把专利免费,虽然在专利上收入少了,但是产业链发展起来,他的成本就可以降下去。同时也避免了被孤立的风险。相反他不公开专利,就可能出现被孤立的局面,产业链发展缓慢、成本高不说,还可能被彻底吊死。如果不想免费公开专利,就必须是本国市场够大。为什么一定是本国市场大呢?因为全球化之后的竞争对手来自全球。之前的竞争对手是本国的,大家面临的潜在市场一样大,拼谁先占领更多市场。现在的竞争对手来自全球,你在一个5千万人的市场里练兵,人家是在一个10亿人的市场练过才过来的。怎么可能有人家的技术成熟度和成本优势?有人说我也可以去10亿人的市场练兵啊。理论是上是可以,实际上操作起来可能性很小,通常只能先在本国练。因为在本国发展是没有太多限制的,可以快速发展产业链。一旦出国去其它国家,就面临很多障碍。因为其它国家如果有条件的话,肯定不希望技术被一个外来企业垄断,然后长期缴专利费,或者说把产业链的控制权交给外国——除非迫不得已。所以会有很多阻碍,为本国企业争取时间(美国压制中国,尤其是华为的5G技术,就是为美国企业争取时间)。作为外来者,首先要能绕开障碍(华为现在就绕不开美国的限制),还必须确保他的技术在成熟度、领先性和成本的综合体验上有足够大的优势,大到可以抵消障碍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跟本国的企业站在一个起跑线上竞争。那如何去把综合体验优势做到那么大呢?只能先在本国发展,迭代。所以必须是本国市场足够大,大到自己就可以发展起成熟的产业链。凡是要依靠国外去发展产业链的国家,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局面下不太可能点燃一颗熊熊燃烧的科技树。因为点燃之后在本国烧不起来,其它国家又不让你过去烧。

举个例子。日本在混合动力和氢能源汽车技术上都很先进,而且实际上也是不错的技术,尤其氢能源。但是日本垄断了专利技术,中国肯定不想一直缴专利费,所以不出力帮它发展。中国可以允许你过来卖汽车甚至采购原材料。但是你没有足够的资金在全中国建立起氢能源加油站,使用不方便,谁买?所以事实上如果没有中国政府的支持,它根本不可能在中国把氢能源车跑顺畅。自己的市场又很小,没有规模就没法把成本降低。价格太高就卖不动,价格低了亏本。亏了就没钱继续投入,所以靠国内市场怎么都不可能整出一套完整的、良性循环的产业链。而中国推纯电动车,使用上没有混合动力和氢能源方便,但是技术不受人限制。为了让纯电动方便使用,迅速在全国建立了多少充电桩?并通过补贴迅速催生了完整的产业链不断的迭代发展技术,并且开始进行内部竞争优胜劣汰了。日本怎么竞争?难道日本政府拿钱来中国建氢能源加油站?

再比如高通曾经垄断3G通讯的专利,怎么都绕不开,高通很开心,其它国家和企业很伤心。本来高通也很积极的搞了一套先进的4G技术,信心满满的想再一次像3G那样躺着赚钱。可是欧洲和中国为了减少专利费不跟他玩,硬是自己另起炉灶,差点把高通玩死,幸好美国够强大硬撑住了。

遇到这种情况是无论你选择哪条路,都会点错科技树。不点还好,一点准错,除非像特斯拉免费公开专利。因为你不公开专利,人家就换赛道。无论你点哪边都等于告诉大家这条路你要收过路费了,然后其他人就换赛道了,就剩下你自己在风中凌乱。即使你的技术本来先进的,人家宁愿绕路也不愿意被你一辈子卡脖子。除非高通做3G那样,把所有的必要技术全部申请了专利。但是这样做的成本非常高,代价很大,因为一次之后其它国家就有经验了,就会提前准备。所以4G时代高通就被绕开了,5G差点没高通啥事。川建国为啥着急要让美国企业赶紧发展6G?因为5G上美国占不到便宜了。

日本问题的关键就是本国市场在全球市场的比重太小,形不成规模效应,在国内不能发展起成熟的产业链。但是又把技术垄断了,人家就不跟他们一起玩,不配合他们发展产业链。所以不是日本老点错科技树,而是全球化之后,凡是日本点了的科技树都不怎么生长。就好像你手里有种子,很优良,但是自己没地种,没法持续培养下一代。人家的种子虽然差点,但是在自己的地里能种,能不断的迭代发展和进化,很快你的种子的优势就丧失了。

可能有人说日本的电子科技领域不是非常发达吗?液晶显示屏不就是日本点燃的吗?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分几个方面看:

  1. 全球化之前产业竞争的规模没有现在这么大。现在的竞争都是面向全球的,也就是一个企业的竞争对手不只是来自自己国家,还有来自国外的。但是在全球化之前,大家都是各玩各的,都是在自己国家内玩。那个时候日本可以发展自己的科技,然后日本人的某些特性让他们在一些精细化工艺领域确实非常的先进。等到全球化的时候他们遥遥领先,所向无敌。
  2. 以液晶显示屏为典型代表的一部分领域是美国根本看不上,等发现是大市场的时候来不及了。液晶显示技术本来是美国先发明的,但是美国人看不上,觉得没啥用。结果日本人拿过去做电子计算器(是器不是机,就那种菜市场大妈用来算账那小玩意)和电子手表这种小玩意销往全球,市场就够大。用着用着市场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成熟。到美国发现这玩意好用的时候,日本已经远远领先并且发展起了整套产业链,行成了良性循环,再另起炉灶已经来不及了。
  3. 以电子产品市场为代表的传统日本强项,是日本在二战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那个时候美国是扶持日本的。等到美国发现日本差点把美国买下来的时候,搞了一个广场协议剪羊毛,然后就是日本失去的几十年到现在也没爬起来。之后日本再想在某个领域点科技树,美国就不配合了。日本自己的市场又太小不足以发展起成熟的产业链,就出现了咋点咋错的现象。

下面有评论说日本有1亿人口,市场不小。拜托,现在讨论的是影响全球科技发展方向的事,是全球市场。放这个层面去看,日本的购买力占全球多大比例?跟中国、美国和欧洲市场比,那真的没多大。日本在自己国内推氢能源车,一年能卖多少辆?中国在国内推纯电动车,一年卖多少辆?为啥欧洲要联合成欧盟?就是因为欧洲国家单打独斗市场规模太小,搞不过美国。必须把欧洲统一成一个市场,才能跟美国市场抗衡。日本其实也知道这个问题,多次想要跟中国和韩国联盟,甚至把东南亚一起拉进来。之前是日本想要牵头,中国兴趣不大(因为中国发展起来之后市场规模比日本大,但是那个时候还没有能力主导),加上美国阻挠。日本不敢惹美国,搞不成。现在反过来是中国在想办法牵头,当然美国一样在阻挠,否则东亚甚至包括东南亚已经形成类似欧盟那样的联合体了。

user avatar

先给你更正几个例子:

1,CD的科技树没点错,一点都没错,因为你以为CD和mp3同时代,其实CD比mp3大规模推广早得多,即便是便携式CD播放器也要比mp3早,便携CD的上一代是超薄卡片磁带机,而你想说的被mp3干掉的其实不是CD而是MD,其实MD也不是被mp3干掉的,下面细说。

就是这个小家伙。超薄的CD播放器其实在市场上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他桥接磁带机和MD,并且存在时间还大量还与这二者共存。

干掉MD的也不是mp3,就当时mp3那个素质,基本就是一个廉价音乐播放器,提供一定质量的音乐随身播放功能,并且,其实因为储存空间限制当时大家用的主流音乐格式是WMA(不知道的可以百度)。

MD贵,非常昂贵,当时一台MD等于一个普通工作人员半年工资(可能某些地区还不止)。但是MD音质那是没得说,当时但凡有俩钱,谁听mp3啊。。。

干掉MD的是后来的音乐手机。。。3.5毫米耳机接口的正经音乐手机。。。

手机厂家花了心思把音乐芯片整合进了手机,这下音乐手机火了,因为价格合理,使用方便,所以一下就压垮了MD播放器,因为MD它不仅是贵啊,他还需要专门的软件写入歌曲,豁麻烦,加上当年百度的mp3搜索功能之尿性,MD所以一波就被音乐手机做掉了。。。所以CD/MD都谈不上爬错科技树,只不过是另一个时代来临了。况且日系手机在音乐手机方面表现的其实很不错,CD/MD大佬索尼也为音乐手机发展做出了了重大贡献,当年的索尼爱立信,是四强之一(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索尼爱立信),整合的就是索尼的音乐解码芯片,如果单论音乐手机水平方面,索爱一直还要压着诺基亚三星。你不能说iPhone一来把功能机淘汰了所以三星的滑盖设计爬错科技树了吧?况且当年的mp3也跟MD一起被音乐手机给淘汰了,活下来到今天的还真就是索尼、苹果这些这个领域的大佬,这不是科技树问题,是个划时代的问题。

2,日系的不插电混动车也不是点错科技树,实际上日系强混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压着弱混和纯电打,后两者都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因为强混使用方便,不需要额外的附属设施,不需要专门的场地。很长一段时间内虽然很多国家都嘴上说支持纯电之类的话也有很多政策,但是日系强混车一直坐怀不乱笑傲江湖。。。直到特斯拉出现了。。。虽然我这个人日常喷特斯拉,但是实质上我喷的是那些把特斯拉吹成未来火星科技无所不能的马粉。特斯拉的出现给了强混车严重的打击,因为特斯拉解决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充电效率。在特斯拉之前,电动车充电都。。。不怎么快。。。当时搞电动车的思路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续航,但是特斯拉的思路是维持主流续航,提高充电效率,所以特斯拉弄了个超充,一小时80%,其实这也不是最主要的,特斯拉之前不是没有厂家想过做豪华品牌电动车,比亚迪拉上奔驰搞了个腾势,但是特斯拉玩的比较高级,他把几大佬都有但是都不敢用的自动驾驶功能给解除封印了,给自己找了个非常高科技的卖点,马一龙聪明就聪明在,他非常熟悉市场逻辑:你有,但是你没用=你没有;我有,别管成熟不成熟但是我用了=我有。有大于没有,所以我比你高科技。

特斯拉之后就带火了纯电车,但是日系强混现在也没有混不下去,销量也还可以。

真正日本点错科技树的例子是:等离子电视、网络技术(包括移动支付)、手机等。

这些真正点错科技树的都赤裸裸的指向了日本的真正问题:

国内市场狭小,必须搞外向型出口销售才能维持市场规模和利润。而一旦对外输出受阻,利润无法保证,就没有办法完成现有技术的更新发展,更无法让你有足够的空间掉头,从而一步错 步步错,和对手差距越来越大。

等离子电视机有问题么?没问题,问题在于日本没有14亿人的国内消费市场,而外国同行只要用另一种哪怕不如你的技术捏住市场,你就赚不到钱,无法继续发展自己的技术。

网络技术为什么落后?因为网络技术更需要一个庞大的市场支持,否则企业连研发都不愿意去做。

所以日本死就死在了国内市场太小了,根本支撑不了他独特的技术体系发展,最后只能是被困死。

user avatar

为啥索尼点错cd没有造mp3,因为CD事业部在索尼内部话语权非常大,索尼的磁事业部和光事业部阻止了这个想法。

为啥汽车研制氢能和增程式(这个目前还不错),因为丰田和日产有成熟的柴油机技术,这条路线可以发挥公司的优势。

为啥,微软公司无法研发出优秀的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因为操作系统开发组在公司内部话语权非常大。公司所有的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都必须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套一个壳。

与其马后炮,笑话日本点错科技树。还是低下头看看中国点过那些科技树吧。

抄袭爱立信和思科起家的华为??

开棋牌室和游戏厅的腾讯??

搞非法集资的阿里巴巴??

抄袭YouTube的哔哩哔哩??

从一开始就赚不到钱的共享单车??

还是打压出租车司机的滴滴。。。

还有到现在还在腆着大脸使用美国安卓的一众手机销售商。

user avatar

不是日本点错了科技树,而是不论日本点什么都会成为错误的科技树。

原因和简单,日本国内市场太小,没有办法通过市场化的方法进一步拉投资提高生产技术。

但是日本人已经申请了专利,如果中国美国或者欧洲人做这个事情就会面临专利壁垒。所以必须绕过日本人已经点亮的科技树。但是日本的科技的确发达,值得我们学习。

user avatar

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未卜先知”的方法能够“提前预见到科技树”,但是由于题主身处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所以产生了错觉

中美再科技树上并不是说“点对点错”,而是“我全都要”。因为人口和市场的广阔,中国可以完成“氢能汽车”和“电动汽车”两个技能“我全都要”,而日本受制于市场、人口和环境,应用场景(相比中美)要单一,而日本人“合群”的民族性也加剧了这个问题。

换言之,“应用场景不丰富”和“国家工业力量有限度”导致日本的选择相比中美要小,最终导致日本没有做到“我全都要”。再加上来自美国的限制和竞争(例如尔必达破产),导致日本多方面受挫。

但是相比其他国家在新经济上一无所获,日本至少还在氢能汽车上有所斩获。不仅如此,日本还广泛的在电子元器件和材料制造上有许多斩获,而且材料工艺上的技术壁垒相比商业模式的创新更加容易延续,二十年的专利保护期加上专利组合就可以在高科技材料上保持优势,同时避免和美国发生冲突

未来的日本还会在材料和上游制造业持续的保持一定的优势,而且其中有一部分是中国所需要的。尽管中国有能力在这些领域实现突破,但一来是需要时间,二来是随着RCEP的签订相关的技术更加“安全可靠”,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领域是通过日本公司在中国设厂等方式达到“安全可控”。


而随着日本RCEP协议的推进,未来“点错技能树”或者“被迫点错的技能树”的情况将会得到改善,而中国也将能更好的利用日本的技术完善产业链。

也许随着RCEP的推进,日本也会有较大的变化。千年前唐帝国改变且深刻影响了日本的文化,新世纪我们是否能影响日本的社会结构和风气?拭目以待。

user avatar

楼上说的都很清楚了。但是有人说日本没有点错我是反对的。

举个例子吧。

当初美国授权日本仿造F16的时候,就有这个问题。

先是日本搞了个什么技术(具体忘了),说的天花乱坠,结果一试,美国表示你还是老老实实按着我们来吧,成本上去了不说也没见技术怎么样啊。

同时日本仗着自己有基础,一通折腾,弄出来的F2,再看看弯弯的IDF,都不知道日本那个基础吃哪去了。

这不是技能树点错了?

然后就是著名光学隐身战机心神,美国,中国俄罗斯都论了无数遍,三挡板不行不行不行,日本是吃了秤砣非要用。

这不是点错了?

总有人觉得抄就简单,科技工业抄可不是考试抄答案,知道个答案就能解决问题。科技工业是系统大工程,有个答案能抄对抄好,就已经是相当厉害了,更何况很多都是要从头摸索,只是知道目标而已。

日本至少以其航空产业的几个例子告诉我们,日本确实点错过。

user avatar

一说日本多厉害,很多人的印象就是日本有很多高科技,日本的科技强不强?如果细看看,就会发现问题,比如这次疫情吧,首先是中国,美国,德国在开发疫苗,随后英国,俄罗斯,连印度都搞了自己的疫苗,但是几乎没听说过日本有什么疫苗。


疫情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这种生死关头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各种能力的全方位考验,为什么日本就没有疫苗呢?论经济发达程度,日本长期在发达国家里排第二,日本虽然面积小,但是也有一亿多人口,正是这一亿多的人口数量,恰恰也是发达国家里仅次于美国,排第二位的。


但是日本跟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有两个区别,一个是欧洲那些国家联合起来搞了个欧盟,把市场准入标准这些统一了,他们在国际上的竞争是以欧盟形式出现的,这么一来他们人口就有4亿多,比美国还多一亿,而日本呢,北边是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西边是韩国中国,南边是东盟国家,没一个是他能带得动的,这样日本不管搞啥高科技,能自主决定的市场空间就这么大,要再扩大,那是要有代价的。


在互联网新兴产业上,别说日本,连欧洲都不行,因为需要的市场空间太大,只有美国把西方市场全拢到一起才能搞起来,但我们一个国家人口比他们全加起来还多,这才有了两强的格局。


第二个是日本是个战败国,政治上矮一截,军事上被殖民,所以日本产业上不是说自己想干啥就能干啥的,你给美国配套,然后跟着美国去占领全世界的市场,那可以。你自己单搞一套,要另起炉灶,那就先封杀你,再另外扶持一个听话的。一次不行,两次你就老实了。


所以日本的高科技,都有特定的几个方向,首先在战略上就是不能给大国带来威胁,其次是在子领域总是下沉的特别深,深到超出实际需求。在战略新兴领域,就是跑上前了,也得候着,等大佬们跑到你前面去了,你再跟着跑,不然大佬要是换了赛道,你跑的再远那也只能自嗨。


日本搞机器人,几十年前就开始了,比谁都早,现在还是端盘子陪老人聊天解闷,搞电动汽车也是比谁都早,结果中美都开始搞了,市场才真正起来,方向还跟你不一样。为啥总是这结果,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没啥为什么,你祖上犯了错,拿到的门票只能做末班车。

很多人说日本高科技厉害,你再看看是不是几乎都是在跟美国配套的领域厉害,再要不就是传统产业需要沉淀的领域,依靠八十年代的老底子传承,保住了优势。其他的新兴产业,早已经没落了。


所以科技也是这样,一要有市场落地,还要有规模才有竞争力,第二要有硬实力保护住市场和成果,两者缺一不可。

user avatar

点错科技树是常态,点对了永远是偶然。比如国内all in房地产,就什么都没点亮。只留下某几个完美错过风口的土木PhD如丧考批。

user avatar

第一点:

国家不拿出足够的科研基金搞基础学科研究,让企业搞。

这是死路。

所有的企业,天生就有亏损恐惧症和专利自闭症。

唯有国家拿钱把所有路线全部趟一遍雷,然后给社会公用,才是正路。

第二点:

在国境外别得罪大国

你需要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摊销技术研发成本。

user avatar

日本根本就没有点错科技树,只是日本的小市场及其技术无法撼动人口及政治大国的抉择。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Toyota的油电混动技术,日本是首发国并且技术世界第一。既能省油,续航里程还远还能适应低温下的恶劣环境,电池衰减后还能靠烧油维持行驶。这是最贴近于应用的场景。结果中美都不采用直接搞纯电,Toyota损失惨重。

近的例子还有《日美半导体保证协定》协定的主要内容包括:日本扩大外国半导体加入日本市场的机会;为了事先防范倾销行为,日本政府要监控向美国以及第三国出口半导体的价格等情况;美国政府中断进行中的反垄断调查等条款。

  因此一般认为,1986年《日美半导体保证协定》是左右日后日本半导体产业命运的重要因素。1980年代日本最擅长的存储行业,因为对美协定的制约,被中国台湾、韩国赶超上来,风光不再。

起初日本半导体优势企业有七家在top 10榜单里,由于政治上的妥协大半被扫地出门。

还有美日广场协议,打断了日本经济发展的进程。导致日本经济产生失去的10年。

日本作为政治和人口上的小国从来无法左右大国的选择而不是日本点错了科技树。

user avatar

拿个案来说事,有什么意思呢?

你说 Sony 在 Walkman 后期选择了 CD 而非闪存(MP3)是个错误的科技方向。但你看现存三大游戏主机两个是日本的,是谁的方向正确呢?还是说别的国家都不屑于点开游戏机这个领域呢?

Sony 参与的 Blu-Ray 是最后一代主流的光盘格式,这你不能说人家点错了吧。当年的竞争对手是 Toshiba 和 NEC 的 HD DVD,所以无论谁赢了这个领域都是日本的……在这件事情上,跟着别人点错科技树的是中国。中国基于 HD DVD 做了自己的 CH DVD,在中国流行过一段时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user avatar

我认为你举的例子不属于“科技树”,只是公司基于其市场判断,而制造的产品。应该说日本公司产品方向出现了问题,而且没能快速转向。

MP3能在中国大行其道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很容易、可以免费获得、未经授权的mp3格式音乐。在苹果iTunes之前,国外并没有成规模的数字音乐分发渠道。但在我国不一样,许多人通过百度音乐可以直接下载到mp3格式音乐;中老年人也可以花几元钱到路边手机店下载各种mp3音乐;或者电脑城里也售卖mp3音乐合集的DVD光盘。

对于中国的公司来说,不需要考虑数字音乐获取渠道,更不需要考虑这种渠道时候合法,我只需要推出一种产品满足大众需求就可以了,所以MP3播放器爆发了。但是SONY 设计部门的想法肯定不是这样的,当时合法的音乐销售渠道就是卖磁带、CD、MD,MP3音乐虽然有获取渠道但并不合法。SONY做为音乐发行商,自然很难去推动MP3播放器。只能说SONY做为音乐发行商,没有去搭建数字音乐销售平台是一个失误。

至于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就是电动化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更是纯种电动化汽车。非插电混动和氢燃料电池的技术门槛比锂电池汽车高太多了,完全不是一个层级的较量。目前来说,锂电池汽车的高科技感是通过电动机的高响应性能、中控大屏和“自动驾驶系统”来体现的。而日本的锂电池技术是世界第一的,电动机产品也是数一数二的;至于中控大屏,传统车企确实没有锂电池车企那么激进;再说自动驾驶系统,这东西的核心是处理器、算法和传感器。日本的工业传感器水平还是世界一流的;半导体产业虽然大幅下滑但依然是第一梯队;至于算法,传统车企目前还不敢标榜“自动驾驶”,也不好推断他们的算法在什么水平线。

科技树只存在于游戏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游玩经验,玩家会总结出一种比较强力、实用的科技树路线。但是现实世界不存在点错科技树,任何方面的科技都是有用的。普通人看到的都是应用层面,真正的底层技术那是各个环节的技术进步共同支撑起来的,缺一不可。

user avatar

日本不是点错科技树,而是日本人口不多,地方不够大,国内没有足够大的市场。

科技发展再好,没有足够大的市场培养产业集群,科技没有被广泛应用那也只能躺在家里吃灰。

中美就是因为有人口有市场,就可以按照自己的优势来玩,发展好相关的产业集群,再去国际上玩产品倾销。

欧盟为什么建立也是同样的道理,围个圈子搞自己的小市场,否则欧洲国家单独跟中美玩,早被打成花了。

其实还有一种特例,就是自己国家小,但是可以通过殖民地这么搞,宗主国发展科技,发展高端产业技术,把制造和市场实验,市场倾销放在殖民地国家,只可惜现在21世纪了,这种玩法过时了。

user avatar

你在追赶的时候,前边是有人的背影指引你的

但是你到了前边的时候,你就要自己选择方向了

但是前方无数个方向,谁知道哪个是对的?

美帝这种国家,可以每个方向都投入资源

日本就只能尝试在自认为概率比较大的几个方向投入资源


我们常常说有时候科技发展就是投入几个亿,只能证明这个方向错了

其实很多时候,是投入了之后,连错没错都不知道·

美国可以花钱砸,日本是砸不起


当然比我们还是好很多

我们追赶上之后,我以为各大厂商会研发新的系统或者造适配的硬件什么的

结果现实是:做PPT,然后去各地圈地

大家不要看各地招商引资多少企业

你进去看看就知道就是为了圈地,一年光领补贴,也解决不了几个就业

几十亩上百亩的占地,也就几十个工人在一栋楼里干活


或者研究社区怎么卖菜抢小贩的钱


连班长都出来说:要看看星辰大海,不要只盯着人家小商小贩的一点菜钱····


和他们比,日本还是不错的呢

user avatar

搞经济最怕的是:板结。

技术方向没有绝对的错与对,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是人类发现、发明的改造世界的手段,都是文明的财富。

很多回答提到了物极必反,就是这个例子。美国人,尤其是几十年前的美国人,敢于大胆的破除垄断和拆分,这是智慧的表现。

日本的板结主要表现是国内市场体量不够大,强调对海外市场的控制,同时建立国内市场的结界。这种形态一旦进入体系对体系模式,一旦押错宝,就很难再入足。而为什么要进化到体系对体系呢?躺着赚钱,谁不想呢。

user avatar

科技树没有点错一说。

但是,点错国策树就尴尬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