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高官总是频频拜靖国神社?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回答
日本高官频频参拜靖国神社,这在日本国内和国际上都是一个备受关注且极具争议的现象。要理解其中的“特殊意义”,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来剖析。

首先,靖国神社的特殊地位

靖国神社并非一般的神社,它供奉着自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国家战死者的英灵。这里面包含了在历次对外战争中牺牲的日本士兵,其中也包括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犯下战争罪行的甲级战犯。这是靖国神社与其他祭祀场所最根本的区别。

国家象征与集体记忆的载体: 靖国神社被一部分日本人视为国家忠诚和牺牲的象征,是铭记国家为之牺牲的国民的场所。对于他们而言,参拜是对这些“英灵”的敬意,是维护国家荣誉和民族精神的表现。
军事主义的遗留: 在日本军国主义时期,靖国神社曾被作为鼓吹战争、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的工具,与国家的军事行动紧密联系。战后,虽然其官方地位发生变化,但这种历史联系并未完全割裂。

其次,日本高官参拜背后的政治考量

日本高官,尤其是内阁成员和国会议员,选择参拜靖国神社,往往并非仅仅出于个人宗教信仰,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表态和策略。

争取右翼和保守派选民的支持: 日本国内存在一股强大的保守势力,他们倾向于强调民族主义,对战后的“和平宪法”持保留态度,并且往往支持参拜靖国神社。对这些选民而言,高官参拜是他们价值观的体现,是争取他们选票的重要手段。
强化“国家意识”与修正历史观: 部分日本政治人物试图借参拜靖国神社来重塑国民对战争的认知,淡化侵略历史,强调日本在战争中的“牺牲”和“受害者”身份。这与一些人试图修改历史教科书、修改宪法的目标是一致的。他们希望通过此举来凝聚国民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认同感。
国内政治斗争与派系影响: 在日本政坛,不同派系和政党对参拜靖国神社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一些政治人物选择参拜,也可能是为了在党内斗争中展现自己的立场,或者与特定的政治派系保持一致。
对国际社会的回应与试探: 参拜行为也是日本政府向国内民众展示其国家主张和外交态度的窗口,同时也是对国际社会,特别是亚洲邻国就历史问题反应的一种试探。某些时候,参拜甚至被解读为一种对国际社会批评的回应,表达日本“不屈服于外部压力”的姿态。

再次,文化与情感层面的解读

虽然政治因素占主导,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文化和情感层面的影响。

对“死者”的尊重: 在日本文化中,对逝者的尊重是根深蒂固的。有些人可能仅仅是出于对死去者的“悼念”和“慰藉”,而没有深究其背后的政治含义。然而,由于靖国神社所供奉对象的特殊性,这种“悼念”自然会带有强烈的政治敏感性。
国家认同的表达: 对于一部分日本人来说,参拜靖国神社是对国家的一种情感连接和身份认同的表达,是他们认为自己作为日本国民应有的行为。

为什么会引发争议?

日本高官参拜靖国神社之所以会引发国际社会,尤其是亚洲邻国的强烈反对和批评,根源在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战争责任与道歉问题: 靖国神社供奉有包括东条英机在内的二战甲级战犯,这些人在日本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参拜被视为是对这些战犯及其所代表的侵略行为的肯定,是对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伤害,也模糊了战争罪与普通士兵牺牲之间的界限。
否定侵略历史: 批评者认为,参拜行为是日本未能彻底反省和清算军国主义历史的表现,甚至是在试图修正和美化侵略历史。这与二战后形成的国际共识相悖。
对地区和平稳定构成威胁: 参拜行为被解读为一种试图挑战战后秩序,甚至可能为日本右翼势力抬头提供温床,从而对地区和平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总结

日本高官频频参拜靖国神社,是一个复杂现象。它既是日本政治光谱中保守势力活跃的体现,也是对国内选民的政治信号,更承载着一部分日本人对国家历史和民族认同的特殊解读。然而,由于靖国神社所供奉对象的敏感性及其与日本军国主义历史的紧密联系,这一行为在日本国内和国际上都引发了深刻的争议,被视为对二战侵略历史反省不足的标志,严重影响了日本与亚洲邻国的关系。理解这一行为,需要剥开层层政治、历史和文化的外衣,看到其背后复杂交织的动机和广泛的国际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貼一篇以前聽的講座紀錄,台上一邊講我一邊打字的,所以有些句子用了文言來簡化。


    東京審判與戰後日本:天皇、靖國神社諸問題

  時間:2007年9月25日(週二)10:00-12:00
  地點: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二院108室
  主講者:東京大學中國文化研究科 高橋哲哉教授
  主持人:北京大學歷史系 徐勇教授
  翻譯:龐建國博士

徐勇老師:

  (介紹高橋教授,介紹高橋教授的名著:《靖國問題》(三聯有中譯本)《戰後責任論》(講談社,未有中譯))

高橋哲哉教授:

  今天的題目,與其說是以靖國神社為中心,不如說是以戰後日本為中心。

  東京裁判──1945年日本敗戰後聯合國對日軍進行的審判。

  在日本存在這樣一個觀念:東京裁判是勝利者的裁判。是為「東京審判否定論」。

  東京審判否定論者很多,安倍晉三政權即其一。

  最近日本的新聞:安倍辭職後,估計下一任是福田康夫。

  福田康夫聲稱不參拜靖國神社,也不是東京審判否定論者,應該說是比較溫和的政治家。

  今天雖然安倍不在位了,但東京審判否定論的觀念,在日本民間還根深蒂固地存在。

  和東京審判緊密相關的,為靖國神社、甲級戰犯的問題。甲級戰犯在神社被祭奠,成為一個政治問題。

   ──靖國神社是於1978年將甲級戰犯作為神供奉起來的。

  在甲級戰犯裡面最有名的是東條英機,此外還有十四人,被宣判犯下侵略罪行,而被作為神供奉起來。

  為何神社會供奉甲級戰犯?本來神社是供奉戰爭中死去的軍人,不是這些高官,那為什麼後來供奉了?

  一個明確的觀點(原因):靖國神社否定東京審判。

  靖國神社的主張:東京審判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戰勝國對日本單方面強加的不公平審判。

  在他們看來,所謂甲級戰犯不是真正有罪,而是不白之冤。

  他們雖然沒有罪,卻被處以死刑,所以他們和戰死者一樣,應該被國家供奉。

  所以安倍首相和神社的想法一樣,在這點上有同樣的立場。

  說起安倍晉三,大家可能會想起小泉純一郎,然而安倍比小泉更想參拜。

  但結果安倍尚未參拜即辭職。何以致此?或許是因為小泉的參拜使中日關係極度惡化,因而使安倍不敢參拜。

  安倍是東京審判否定論的政治家,而且他還得到很多學者、文化人、民眾的支持,這些就是所謂的右翼勢力。

  因此安倍辭職時,右翼非常失望;右翼勢力本來以為他會參拜,但還沒參拜他的政權就結束了。

  回到今天的問題:東京審判否定論的問題。在我看來,東京審判在事實上的確是聯合國、戰勝國對戰敗國的裁判。

  而且,東京審判的內容和結果都有很多問題。然則,我並非東京審判否定論者,而是其反對者。

  勝者對敗者這樣的審判,恐怕是沒有選擇的,德國紐倫堡大審也是同樣的審判。

  但日本在1952年簽舊金山和約時,從被佔領狀態恢復主權,是在接受東京審判的基礎上簽的,所以日本政府恐怕很難否定東京審判。

  再重複一遍:我不是東京審判否定論者,我接受東京審判的結果,但作為歷史的認識,我認為東京審判存在很多問題。

  如,日軍在南京大屠殺被判,松井石根被判而受刑,但如731部隊、細菌戰、化學戰,這些就沒有被審判。

  731在黑龍江進行的人體實驗──把抓來的中國人、俄國人作人體實驗──是很明顯的戰爭犯罪,但美國人為了得到實驗數據,沒有對他們進行審判。但我認為這是應該被審判的。

  另,聯合國方面的戰爭罪就沒有被判,如美軍對日本都市的無差別轟炸、對廣島長崎投的原子彈,我認為就是戰爭犯罪,也沒有被審判。

  如果說審判美國人無差別的空襲,也應該審判日軍在重慶的無差別空襲,但這些都沒有被審判。

  因此,有很多應判而未判的問題點存在。

  我認為最大問題還是天皇裕仁未被審判的問題。這是一個政治問題。

  天皇在當時是軍隊的大元帥,也是日本的元首,也是「現人神」這種宗教性的存在。

  日本對它進行的侵略戰爭有責任,其最高司令天皇也應有責任,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要不要審判天皇,是當時盟國很大的爭論。

  實際上當時日本政府最關心的事情,就是「國體護持」:能否保存天皇制。

  當然對昭和天皇來說,最關心的也是這問題。如果天皇被審判判以死刑,天皇制就可能崩潰。

  因此對日本政府也罷,天皇也罷,最關心的都是天皇制能否維持。

  聯合國方面的動向,當時壓倒性的多數人是主張審判天皇的。

  其中最強烈主張審判天皇的是澳大利亞。

  此外,英國、蘇聯、中國都如此主張。

  但在聯合國中,最後是美國政府作決定。美國政府最後決定不審判。

  為什麼?恐怕最重要的理由是:美軍佔領日本時,想把天皇作為工具來利用,因而沒有審判天皇。

  美國人認為既然天皇能命令日軍繳械投降,也應該能命令日本國民,使其易於統治。

  另外,考量到蘇聯方面,美國為了防止日本赤化,也認為維持天皇制有助防止日本共產主義化。

  因此,美國說服了其他國家,不審判天皇──不是起訴後宣判無罪,而是壓根就沒有起訴。

  天皇的免責──在日本的很多領域裡,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如果審判了天皇,天皇制能否維持就很難說。

  敗戰前,天皇是絕對的存在,但在新憲法裡這些都被否認了。新憲裡天皇也只是一國民,而被作為日本國家的象徵。

  這樣,1945年前一直作為日軍最高元帥的天皇,在戰後依然作為象徵而存在,直到1989年,這對日本有很大的影響。

  在戰後至今,除極少時間外,保守的自民黨一直掌握政權;如果天皇沒有繼續其存在,這種事情是很難想像的。

  靖國神社在日本戰敗後,在新憲裡被切斷了和國家的聯繫:在戰前它是國家的、海軍的神社,戰後它的地位就和基督教、佛教一樣是宗教法人,而切斷了和國家的聯繫。

  但首相又去參拜了這個和其他宗教法人平等的神社,而得到了國民很大支持,這恐怕和昭和天皇持續參拜它有很大的關係。

  在社裡被供奉的軍人有247萬,其中213萬以上是在中日戰爭、太平洋戰爭中戰死的。

  昭和天皇在戰後持續地參拜這些為自己而死的士兵,這對他們(右翼)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支持。

  這裡播放一個影片:戰爭中的靖國神社。

  (黑白影片,大隊日軍持槍巡禮,山呼萬歲)

  這是戰爭時期的靖國神社,拍攝了陸軍、海軍參拜時的樣子。最後時,在場的所有士兵呼喊天皇陛下萬歲。

  為天皇而戰、而死、而被供奉,在這裡被參拜。

  由於天皇沒有被審判,靖國神社繼續存在,對今天的日本人有很大影響。

  回到東京審判否定論:東京審判否定論者看來,東京審判是錯誤的,聯合國是單方面,日本進行的是自衛戰爭、解放亞洲的戰爭。

  所以靖國神社主張甲級戰犯並不是罪犯,而是對日本有貢獻的領導者,所以首相參拜也不存在問題。

  但是否定論中存在著一個自相矛盾的地方:

  昭和天皇對東京審判是抱著一種感謝的心情的。

  1951年4月15日,天皇和麥克阿瑟元帥最後一次見面。麥克阿瑟是佔領日本的最高司令官。

  麥克阿瑟在佔領期間,和天皇有十一次見面。

  當時發生了朝鮮戰爭,麥克阿瑟和美國的觀點不一樣,結果被解除了職務。這次會見就是在那個時候。

  這次會見中,天皇對麥克阿瑟這樣說:

  「我對在審判中閣下所採取的態度,抱有非常深的感謝之意。」

  麥克阿瑟說:「我在那時,是反對對天皇進行審判的。」

  美國政府是在確認麥克阿瑟的態度後,才決定不審判天皇的。

  所以,事實是:天皇對麥克阿瑟、美國抱有感謝之意。這是事實。

  這次會見中,松井明是翻譯,他當時是外交官,作了記錄。

  這記錄是公開的,但是否定論者絕對不提這個問題。

  否定論者如安倍、靖國神社方面,對他們而言,天皇是最重要的存在。

  所以否定論者對天皇感謝美國的事實,是一點都不想提。

  實際上,對保守右翼勢力來說,天皇得以維持,對他們來說是最重要的利益。

  因此他們一方面否定東京審判,一方面天皇又對它感謝,這就造成否定論者的自相矛盾。

  這和靖國神社的問題也是相關連的。下面再介紹一事實:

   2006年4月20日,日本經濟新聞報導:

  1988年時昭和未發表的談話,記錄者侍從官富田朝彥(1974-78年任宮內廳次長,78-88年宮內廳長官):

  1975年昭和最後一次參拜,以後不再參拜,為什麼?因為天皇對其中的甲級戰犯感到不愉快。

  1978時靖國神社開始參拜甲級戰犯,天皇在1975年時感到不愉快,以後就不再參拜靖國神社。

  戰後,1945-75年天皇一共去參拜了八次,至今天皇已有三十年以上未參拜靖國神社。

  富田筆記公開後,否定論者主張這是偽造的東西,因為對他們來說,這記錄是非常麻煩的東西。

  但以後又陸續出現各種資料證明富田筆記是可信的。一個是侍從卜部亮吾的證言。此人的日記被公開出版了,裡面和富田筆記有一樣的內容。

  這樣,富田和卜部可以互相印證,證明天皇的確對社供奉甲級戰犯抱有不快的心情。

  此外,還有一些證據,太詳細的就不說了。總之,「富田筆記偽造論」已無法成立。

  而為何昭和對靖國神社供奉甲級戰犯有這樣強烈的不快呢?

  這如果把它和天皇對麥克阿瑟的謝意聯繫起來,很容易明白。

  靖國神社供奉甲級戰犯,即站在了否定論的立場,但對天皇而言,東京審判保護了天皇制,所以他對審判是抱有謝意的。

  所以,天皇對否定論、靖國神社供奉甲級戰犯,是絕對不能承認(認可)的。

  這就導致神社現在陷入非常大的困境:對靖國神社而言,天皇參拜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但是靖國神社供奉了甲級戰犯,而天皇不去了。本來靖國神社是天皇的神社,結果它違反了天皇的意志,和天皇對立起來了。

  靖國神社被逼入了這麼一個困境,供奉甲級戰犯招致了天皇的憤怒,否定論者也陷入了這個困境。

  換句話說:否定論者否定了維持天皇制的東京審判,而陷入了困境。

  以上,右翼保守派的問題。再說一點關於戰後日本:

  日本憲法第九條──失去軍事力量;日美安保條約:

  1947年9月,東京審判已結束,雖然日本還在佔領之下,天皇處於一種象徵的地位。

  此時,天皇對麥克阿瑟傳達這麼一個信息:

  「我,希望美軍對沖繩的軍事佔領能長期持續下去。」

  為何天皇會對麥克阿瑟這樣說?

  昭和天皇雖繼續做天皇,但因第九條,日本失去了軍事力量,所以對於日本、天皇能否免於共產主義的力量,天皇是相當不安的:蘇共在增長,中共在抬頭,日本是否也會被影響,而讓天皇制被推翻?

  因此,天皇希望得到美國的軍事保護。

  所以,昭和希望美軍能長駐琉球保護日本,而忘記了沖繩在二戰時曾經歷了很慘烈的地面戰。

  1952年和約,沖繩事實上是從日本被分立了出來,置於美軍管制下。

  1972年沖繩被歸還了日本,但直到現在,這小島的75%以上也是美國的軍事基地。

  另補充1952年時簽定的日美安保條約:

  從1947年天皇對麥克阿瑟發出信息後,一切都照昭和所希望的方向進行。

  戰後以來,不論自由派、左派,都存在一重要盲點、弱點:雖然第九條否定了軍力,但日本的軍力一直存在,尤其美軍在沖繩──

  不論是越戰時還是現在的伊拉克戰爭時,美國都從沖繩基地發動攻擊過。這是在非軍事化的憲法底下存在的事實。

  今天大概講到這裡。主要,今天圍繞東京審判進行討論,指出它的影響,這樣一個事實。剩下的時間,請大家不客氣地提問。非常感謝大家。(鼓掌)

徐勇老師:

  東京審判,在近現代中日關係、乃至亞太、東北亞國際關係中都是非常重要而敏感的問題。這在學理上有深度也有難度,所以高橋教授的研究,是相當有意義的。今天下午我們還請高橋在理教107講靖國神社,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再來參加。接下來請大家提問。

中國近現代史田同學

  一、日本下層民眾關心上層參拜神社一事嗎?
  二、麥克阿瑟很強勢,他在美國素來是一個我行我素的人,但他最後為什麼會主張保留天皇制?

高橋教授:

  一、日本一般國民,從明治時期一直到戰後,對靖國神社的作用其實並不甚清楚。如果大家去東京看靖國神社,會發現那是一個很安靜的供奉死者的地方。在神社旁還有一個「遊就館」,是個博物館,裡面可以感到一些戰爭的氣息,但總的來說那裡還是很安靜的地方。

  所以日本的一般人、年輕人,對首相參拜事,他們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對、不好。如果他們看到剛剛那樣戰爭時期靖國神社的畫面,他們也會相當吃驚的。

  神社在戰前都是軍人去參拜,完全是軍事設施。

  一般人並不清楚神社的功能,所以對小泉參拜之事,贊成和反對者大約是一半一半。而不論贊成者和反對者,通常都沒有經過什麼深刻的思考。

  二、的確是你說的那樣,天皇作為日軍最高元帥,和麥克阿瑟顯然處於對立的立場。有一種說法:麥克阿瑟和天皇第一次見面時被其人品打動,我估計這是瞎編的。真正的原因,應該還是政治判斷:為了日本的民主化,為了美軍的統治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專門史 鄭同學

  一、我讀丸山真男《日本現代政治思想與行動》一書,看到他對日本戰時領導人行為分析,提到了二盲點:

  一為戰爭期間他們做了很多錯誤的決定,而在第二步錯誤時對第一步錯誤合理化,這樣盲目的步步錯、合理化;
  二為政治家對秘書過度信賴,上下間的互相推諉。而得出結論:是否日本的文化心理對戰爭應該負責,所以戰爭應是民族的集體責任,而不止於幾個領導人?請問您的看法?

  二、我看神社有很多人去參拜,不知這些人是否皆遺族?

高橋教授:

  首先,就像你看的丸山真男的書一樣,我也認為日本國民在戰爭中負有責任。

  當然在戰後,有一部份人也指出了國民的戰爭責任的問題,然而大部份人都把它付諸流水,不去想這問題了。

  由於在審判過程中只判甲級戰犯沒判天皇,所以國民主要觀念是責任主要在甲級戰犯,天皇和國民都沒做什麼壞事。所以國民在戰後可以繼續呼天皇萬歲。

  但在討論此題時,我們應該要把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分開來談。

  如果對自己反省,對受害者有負罪之情,這在道德上是有意義,但在法律上,說民族有責任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審判上,只對戰爭的指導者進行裁判。

  二、關於遺族問題:日本戰後遺族團體有非常大的力量。日本遺族會在戰後很多人加入,所以在政治上有很大影響力。他們通常希望首相參拜神社,自民黨因此接受他們的要求。

  但是戰爭結束至今已六十二年。雖然遺族會仍然支持自民黨保守派,但他們的數量已衰落了。

  另外,也有反對參拜的遺族會:「和平遺族會」。他們堅持憲法第九條,但他們的人數很少,力量很小。

中國近現代史田同學2

  很高興在北大聽到您第二次演講。如您所言澳大利亞、蘇、英、中都主張審判天皇,那麼,美國最後是如何讓各國放棄主張的,這裡面是否有什麼交易?

高橋教授:

  戰後聯合國間有各種爭論,但首先要強調的是,美國在當時力量最強,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就我看過的一部NHK節目,當時,中國國民黨政府制訂的戰爭罪犯的名單是有天皇的,但後來被刪除了。

  中共的立場,則可能是把問題付諸日本國民的想法。

中國近現代史張同學:

  以後有沒有可能把甲級戰犯的牌位移出去,日本國內有沒有人在做這樣的化解問題的努力?

高橋教授:

  此為「分祀」說,最初是1985年中曾根康弘首相參拜神社而被批評後,提出來的。中曾根曾經這樣提議,但被神社拒絕了,東條的家屬也拒絕了,於是中曾根在第二年就停止了參拜。他直到現在還經常發表這分祀的主張。

  現在,對於昭和天皇討厭甲而不參拜的事實,已經愈發清楚,因此分祀的主張也有這個動向。但是,實現有其困難:一則神社的否定論立場,二為神道教教義,如果把已供為神者移出,有違神道教義。

  還有很多理由,因時間不能詳述。

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唐同學:

  一、您認為東京審判是否合法,是不是正義的審判?
  二、沖繩在1879年被日本吞併前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1972年美國卻歸還給日本,我認為這不太合理,您的看法?

高橋教授:


  對東京審判的內容、結果我是接受的,但過程是否正義合理,這很難說。如審判東條英機等戰爭發動者是合理的,但此外還有很多問題。至於沖繩,我認為應該尊重沖繩人現在自己的意志。

徐勇老師:


  關於沖繩問題,我們十一月份還會請一位沖繩大學的教授來演講。

法學院林同學:

  東京審判是我的研究領域,我想問法律問題,關於東京審判合法性:除日本國民的認識外,其在法理依據上是否有不足之處?如事後立法問題──戰爭罪、反和平罪、反人道罪;不違反國內法是不能被國際法審判的。我想知道高橋先生的看法和日本國民的看法。

高橋教授:

  先說我不是學法律的,只能說些個人看法。關於事後立法問題,因為一般來說事後立法是無效的,所以這在否定論者中是相當盛行的觀點。

  但是,對於反和平罪等罪名,在1928年巴黎非戰公約就有提出,1931年九一八事變國聯李德調查團也判定日本是侵略,所以這算是有法律依據的。

  如果說東京審判因為事後立法就無效,那紐倫堡大審應該也無效,我認為這是很難想像的。

  國內法的問題:否定論者中認為東京審判是軍事裁判,當和約簽訂後軍事裁判應該就無效了。但是,條約中寫明了必須承認東京審判的意圖。......

......國內法方面,我覺得不是特別重要,只要國際法上有依據就行。

世界史博士生林同學

  天皇反對甲級戰犯,而靖國神社需要天皇,但為何神社還是供奉了甲級戰犯,供奉前有無和天皇進行溝通?

高橋教授:

  可能神社事前沒想到天皇的反應。神社是逕行決定了供奉甲級戰犯。

徐勇老師:

  因為時間問題,我們在此告一段落。另希望大家注意研究方法論,歷史學是個基礎,它包含許多問題,希望我們能在此基礎上拓展研究領域,發展應用多種方法論與思考。還有,請選修近現代中日關係史的同學,在十月五日前把你要報告的題目寄到我的信箱。最後,請大家感謝高橋教授的演講,也感謝龐建國博士的翻譯。

  (眾人鼓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高官频频参拜靖国神社,这在日本国内和国际上都是一个备受关注且极具争议的现象。要理解其中的“特殊意义”,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靖国神社的特殊地位靖国神社并非一般的神社,它供奉着自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国家战死者的英灵。这里面包含了在历次对外战争中牺牲的日本士兵,其中也包括.............
  • 回答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之所以如此高,是多种历史、地理、文化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1. 地理因素: 岛国地形与多山地貌: 日本是一个多岛国家,超过70%的国土为山地和丘陵。这些崎岖的地形使得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和城市扩张受到限制,自然而然地保留了大量的森.............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高达系列的试验机在许多情况下能“碾压”量产机,咱们得先明白试验机和量产机的根本区别,以及高达世界里“技术”这个概念的运作方式。这可不是简单地给机体加个“最强”的标签就行了。首先,咱们得摆清楚试验机的“试验”二字。它们不是为了大规模生产、为了前线士兵人手一机而设计的。试验机的诞生,本身就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人种学、社会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等多个层面,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要详细聊聊,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掰开了说。首先,人种差异是绕不开的起因。 众所周知,不同人种的基因构成存在差异,而这直接影响着体脂分布、骨骼结构以及身高发育等。在日本人群中,确实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可能使得一部分女性在身.............
  • 回答
    日本这个国家,在很多中国人眼里,似乎总带着一股神秘的魅力,它在世界舞台上赢得了相当不错的好感度,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细究起来,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经济与科技的硬实力是打下基础的基石。提到日本,人们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那些精密的电子产品、可靠的汽车、以及在机器人技术、光.............
  • 回答
    日本人对高达/机甲的痴迷,绝非一日之功,也非仅仅是“酷炫的机器人”这么简单。这背后,是一系列深厚的历史、文化、社会以及时代背景交织的产物。要理解这份执着,我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它。一、战争的阴影与工业的崛起:对“强大力量”的复杂情感首先,不能回避的是日本二战后的经历。战败带来的深刻反思,以及随后经济的.............
  • 回答
    日本北陆新干线在上越妙高绕一个大弯,选择避开南小谷等地,这背后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工程、经济、政治以及历史原因。这绝非一个简单的“走直线”与“绕弯”的问题,而是多方权衡的结果。我们得先搞清楚“直线方案”大概是怎样的。通常说的“南小谷方案”是指,新干线大致沿着现在JR大糸线(长野至松本段,部分路段由JR.............
  • 回答
    关于日本女性是否“不希望”长高,或者日本社会是否“厌恶”高个子女性,这个问题其实比较复杂,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更多的是一种微妙的社会文化倾向,以及由此衍生的个体感受和行为模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历史与文化根源:谦逊、娇小与依附日本的传统审美观在很长一段.............
  • 回答
    这话题很有意思,也挺值得聊一聊的。要说日本玩家对竞技游戏接受度不高,倒也不至于完全这么绝对,但确实能感觉到他们和欧美市场在这一块儿的画风不太一样。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可能藏着什么原因。首先,日本游戏文化本身的积淀和侧重,这应该是最根本的一点。日本的游戏产业起步早,而且很早就形成了自.............
  • 回答
    很多刚接触日本麻将的朋友,尤其是来自玩中国麻将的玩家,常常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日本麻将的“立直一发”好像特别容易出现?感觉对手一立直,下一巡就经常能碰出个一发自摸,让人又惊又喜(或者又惊又怒)。其实,说日本麻麻将的“立直一发”概率“高”,严格来说,是一种感觉上的“高”,或者说是一种“容易被察觉”的现.............
  • 回答
    关于日本电视剧和韩国综艺为何常被认为比中国同类节目质量更高,这是一个复杂但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一句“人家质量高”就能概括。首先,从历史积淀和产业成熟度来看: 日本的日剧(Dorama): 日本的电视剧发展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他们很早.............
  • 回答
    日本海军在无条约时代(主要是指1930年代,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失效或即将失效的时期)确实没有专门开发一款以“高速战列舰”为定位的全新舰型。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战略、技术、经济以及对未来海战理解的考量,而非简单地“不开发”。事实上,他们对战列舰的速度和能力进行了显著的提升,只不过是以一种更符合当.............
  • 回答
    日本人和韩国人给人的“表面素质高”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两国长期以来在社会文化上形成的一些独特习惯和价值观念,这些都在日常生活中被反复强调和实践,从而塑造了我们在短时间内接触到的人群所展现出的外在表现。下面我来详细说说,试着讲得深入一些,尽量让你感觉像是跟一个观察者在聊天:首先,从小根深蒂固的集体.............
  • 回答
    日本高考(大学入学共通テスト,以前是大学入試センター試験)是否“不难”是一个相对的说法,需要结合其教育体系、评价标准以及社会文化背景来理解。东大的确以“人才辈出”而闻名,但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高考难度问题,而是一套复杂的系统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解释为何在很多人看来“不难”的日本高考.............
  • 回答
    日本新干线列车那独特的外形,尤其是早期车型,确实让不少人联想到一种奇特的哺乳动物——鸭嘴兽。这种“鸭嘴兽”般的相似并非偶然,而是工程师们在追求速度、效率和舒适性的过程中,对空气动力学和实用性进行深度考量的结果。想象一下,当一列速度高达两三百公里的列车呼啸而出,它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空气阻力,更是一.............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深度,触及了经济学中一些复杂而关键的议题,比如“人均GDP”与“国民实际购买力”、“消费能力”之间的差异。日本人均GDP远高于中国,但国民消费能力“似乎不高”的观感,并非完全矛盾,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造成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人均GDP的“平均”陷阱与结构性差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很多人都注意到,好像日本的年轻人普遍不像中国同龄人那么高大。但说日本年轻人“几乎每天吃鱼”这种高蛋白食物,然后对比一下中国年轻人普遍吃得更杂,就得出“鱼是高蛋白所以日本年轻人应该更高”的结论,这中间其实有不少误会和简化。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看,从几个方面聊聊。首先,.............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日本信用卡普及率不如美国,反倒是现金还这么“吃香”的那些事儿。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里面门道可多着呢。首先得明白一点,日本人的消费习惯和思维方式,跟美国人那是相当不一样。美国那是典型的“超前消费”文化,信用卡就像是美国人钱包里的标配,几乎人手一张。大家习惯了先花钱后还款,分期付款更.............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20年内从一片废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人民素质方面展现出高水平,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成功案例,其背后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 战后重建的决心与有利的国际环境1. 强烈的国家重建愿望: 日本战败后满目疮痍,.............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消费习惯、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的一些误解。要说清楚为什么日本人普遍被认为“吃不起肉”,而韩国人的食肉量更高却没人质疑,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1. 统计数据的“陷阱”与实际感受的差异:首先,人均食肉量这个数字本身,虽然是统计学上的事实,但在解读时需要结合具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