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抗日剧里日本人总要说「你的」「XX 的干活」?

回答
您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问到了抗日剧里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也就是日本人说话喜欢加上“你的”、“XX的干活”这样的句式。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一样一样来掰扯掰扯。

1. 语言习惯的“误读”与简化(最主要原因)

首先得承认,这是大部分抗日剧在处理日本角色语言时,一种比较粗糙和标签化的处理方式。日本人实际说话有没有这样?肯定不是这样的。

“你的”: 这部分可能来源于对日语某些表达方式的过度解读或者误读。日语中有一些句子结尾会用助词,比如「~の」,它在很多语境下可以表示所属、确认等。比如,问别人“这是你的吗?”,会说「これはあなたの?」。或者在描述状态时,「私の調子がいいの」,意思是“我的状态很好”。但抗日剧里将其简化成一种万能的感叹词或语气助词,放在任何句子后面,显然是不符合日语真实用法的。更常见的情况是,他们可能想表达一种命令、质问或强调,而“你的”被错误地用作了这种功能的替代。

“XX的干活”: 这个就更明显是为了凸显一种“日本军人”或“下级士兵”的粗鲁、命令式的语气。实际日语里,表示命令的句式有很多,比如用动词的命令形(如「やれ!」——“做!”),或者用「~なさい」、「~しろ」、「~せよ」等等。而“XX的干活”这种组合,听起来就像是中国人理解中的那种“有东西”的“的”,加上一个“干活”,似乎在强调“这是我(日本兵)该做的活计”或者“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这种说法在日语里根本不存在。它更像是一种民间对日本军人形象的刻板印象的模仿和加工,试图通过一种生硬、机械的语气来塑造“敌人”的形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误读”和简化?

创作的便捷性与符号化: 抗日剧往往需要快速建立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尤其是在早期或者预算有限的情况下。用这种听起来“有点像日本人说话”的口头禅,比真正去学习和还原日语的细微之处要容易得多。它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符号,观众一听就能明白,“哦,这是个日本兵在说话”。
为了区别于中国士兵: 在剧本设计上,需要让反派(日本兵)的语言和正面角色(中国士兵)有所区分。这种听起来怪异的中文,恰好能起到这种功能性的区分作用,让观众立刻辨别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时代背景的“想象”与夸张: 那个年代,国人对日本人的直接接触,尤其是在战场上,可能更多是通过一些粗暴的命令、日语的零星词汇(比如“八嘎”、“纳尼”)以及一些捕获的俘虏的语言。剧本创作可能是在这种有限且带有情绪化的认知基础上,加以艺术加工和夸张,创造出一种更具戏剧冲突的语言风格。
早期对日剧的模仿与误解: 可能在一些早期引入的日本影视作品或者相关报道中,存在一些对日语口语化表达的片面解读,被国内的编剧吸取过来,再进行“本土化”改造,结果就成了现在我们听到的样子。

2. 塑造人物形象与戏剧冲突

除了语言本身的错误,这种用法在剧情上也承担了重要的功能:

强化“敌人”的非人感和残暴感: “XX的干活”这种生硬的命令式语气,配合上日本人常见的表情和动作,很容易营造出一种冷酷、不近人情的军官形象。它不是在进行正常的交流,而是在下达命令,这种感觉能让观众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有更直观的感受。
制造戏剧张力: 在激烈的战斗场面中,日本士兵用这种突兀的语言喊出命令,往往能制造出一种荒诞感和戏剧张力。比如,一个在战场上身经百战的中国士兵,听到对方用这种奇怪的中文大喊“抓住他的干活!”,这种反差本身就能带来一些观感上的冲击。
服务于“抗日神剧”的夸张风格: 很多抗日剧并非追求完全写实,而是带有一定的“传奇化”和“英雄化”的色彩。为了凸显中国军民的英勇,往往需要将敌人刻画得更加扁平化、脸谱化,这种“口头禅”就是这种风格的一部分。它让敌人显得不够聪明,容易被识破,从而衬托出我方智勇双全。

3. 观众的接受度和文化心理

已经形成的观看习惯: 经过几十年的荧屏熏陶,观众对这种“抗日剧日语”已经有了很强的心理预期和接受度。即使知道不准确,但这种声音已经与“日军”这个符号产生了强烈的关联,一旦改变,反而会觉得“不像了”。
情绪的发泄: 这种对敌人语言的“变异”处理,某种程度上也满足了观众在观看抗日剧时需要释放的情绪。听到这种“怪腔怪调”的日语,反而能勾起观众对侵略者的厌恶感,并因此更投入到剧情中去。

总结一下:

所以,日本人说“你的”、“XX的干活”这种现象,并非源于真实的日语表达,而是抗日剧创作为了:

1. 便捷高效地识别角色身份和阵营。
2. 塑造刻板化的“敌人”形象,突出其冷酷和残暴。
3. 服务于戏剧的张力、夸张和观众的情感需求。

它是中国影视创作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下,对如何表现“敌人”的一种程式化处理和艺术想象。虽然在语言学上是错误的,但在影视创作的“功能性”角度来看,它确实起到了它想要达到的效果。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鉴赏水平的提高,现在越来越多的优秀抗日剧也开始更加注重细节的真实性,包括对历史语言的还原。但作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这种“XX的干活”式的日语,依然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非常符合史实的。

这是旧日本帝国军队常见的兵隊支那語,但这不完全是其他答案里提到的协和语。协和语经过系统设计,编写过课本,有完备的语法,不至于如此表意不明。而且协和语主要在伪满洲国境内使用,并使用大量音译词来代替汉语,比如在东北话里出现的“婆婆丁”【蒲公英,日语タンポポ,danpopo】(应评论要求,此处存疑),“马葫芦”【下水道,日语マンホール,manhoru】。而兵隊支那語使用的完全是日语语法,只把词语替换成了中文词语。这种语言的目的是快速地教会在中国作战的日军士兵,使其具备基本的和中国人交流能力。在平津沦陷并成立伪政府后,街上经常有小贩会使用这样的语言,比如“塔巴科的(香烟),卖了”来和日军交易。


兵隊支那語很明显的一个特征是有非常多的“的”。和题主推测的不太一样,它们并不是都从「の」来的,实际上日语中使用「の」的场合不太多,至少比中文中用“的”的情况少很多。这是因为在日语变到兵隊支那語的时候,把本来存在的「は」、「で」、「の」、「に」、「を」、「な」、「い」等助词简单粗暴地都译成了“的”,而把所有的「する」都译成“干活”。比如:


日语:お前は 何を する。
军队中国语:你的 什么的 干活?
现代汉语:你(这家伙)做什么 ?

这句话没有「の」,却还是出现了很多的“的”。


还有电影里经常听到的,“你的,好大的胆子”、“你的,前面的走”、“你的,大大的好,良民的干活”、“你的,八路的,知道吗”等等都是这么过来的。

英语也有类似的现象。比如那句臭名昭著的“我不能对你同意更多”(I can't agree with you more, 我对你再赞同不过了)就是非常标准的例子。这种语言现象的出现说明使用者对目标语言语法不熟练,只能用词汇翻译和母语语法搭配来蹩脚地来表达意思。在战场上一个普通的侵华日军军人只需要具备能和当地人进行最基本的交流就可以了,而这也足够让老百姓明白他要说什么。这种语言其实和时下流行的“伪中国语”有点类似。比如“君中国语本当上手”之类的话也是那种看上去一窍不通但日本人感觉没什么不对的那种。


我是在学习日语的时候了解到这种兵隊支那語和协和语的。这种语言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持有不同语言的侵华日军和当地中国人为了交流而自然产生的一种过渡语言。在初学日语语法时回想一下老电影和抗日片中日本鬼子说的蹩脚中文,也可以对语言学习带来一定的帮助。


欢迎大家来评论区讨论,我会回复每一位提出问题或异议的知友的。谢谢大家。


评论区有小伙伴问我“你的,死啦死啦的”和“米西米西”的出处,在这里补充一下。

“死啦死啦的”,是来自日语「すらすら」(surasura),就是“爽快,流利”的意思。日军说“你的,死啦死啦的”的时候,就是“(不然就)给你个痛快”。这和“要把你弄死”差不多。虽然意思和大家想的差不多,但是这个出处恐怕不好联想。


“米西米西”,是来自日语「飯(めし)」(meshi),就是专指白米饭。当然,兵队支那语中的“米西米西”并不专指吃饭,而还有对中国老百姓的劝诱。由于在当时的中国,白米并不是非常常见的物资。日军经常用配给的白米来收买当地百姓,要求他们提供情报。在这里,“米西米西”就被拓展为“给你好处”的引申义。其实这个在当年的中国人中流传很广,我记得有一个记载是驻华北日军在南下之后发现他对当地人说“米西米西”的时候,当地人非常愉快地合作了,甚至没有当面出示白米,大感神奇。和今天汉语的“不会亏待你”差不多。


来自评论区补充:

@時雨滝魅

协和语例(日语假名的音译中文):

ニーデ チャカ ブシンナ。

niide chaka bushinna.
你的 这个 不行哪。

ロートル(老头儿)

lo-toru.


安利一篇最近新写的回答!

还有这个!

社会的一切都可以用历史和逻辑来解释。

我是一名爱好关注历史和社会的平庸物理学本科生。

量子力学学的稀烂,辅修日本近代史,日语n2的剑道社长,业余文言文爱好者,对马克思一知半解。一腔热血,半盏青灯。

不定期更新好玩的历史冷知识。

user avatar

这是在日据时代,满洲地区的一种日中混杂语,由于日本出于满洲地区汉语使用者人数和国际舆论压力的考量,并未完全废止汉语,而在日本对关东的渗入与满洲人民的交流中,协和语应运而生。

协和语常使用日语式的语序,即主宾谓的语序:

你的什么的干活?=你是干什么的?

协和语句式有句末的表疑问“か” 、表存在、所属或表完成、断定的“有”、表否定的“没有”“不是”和表祈使的“好”。

你的知道か?

他的饭的吃完,钱的给的没有。

你的快快的钱的给好!

在协和语中会有一些助词“的”等于日语中的の,是因为日语的人称代词多为二三音节的词汇,而汉语人称代词为单音节。日语母语者借用汉语时,出于语音节奏上的习惯,下意识地加入“的”字。

你的什么的干活?

协和语中的特有词汇大多来自日语和汉语的借词,

从汉语借来的大大的,从日语借来的,比如辞源是新娘的花姑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问到了抗日剧里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也就是日本人说话喜欢加上“你的”、“XX的干活”这样的句式。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一样一样来掰扯掰扯。1. 语言习惯的“误读”与简化(最主要原因)首先得承认,这是大部分抗日剧在处理日本角色语言时,一种比较粗糙和标签化的处理方式。日本人.............
  • 回答
    关于日本人对中国抗日剧的反应,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元的议题,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日本人”都如何如何。他们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个人经历、对历史的认知、接受信息的渠道以及对当下中日关系的理解。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常见的角度来描绘一下这种反应。1. 夸张失实与戏剧化处理引发的普遍困惑与不解这.............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抗日剧创作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很多抗日剧中,日本军官被频繁地设定为“川岛”这个姓氏,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探究的现象。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历史真实人物的影响:川岛芳子的巨大光环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在日.............
  • 回答
    关于抗战剧为何常常被指责不尊重历史,以及为何观众会有“日本把中国吊打”的期待,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叙事、民族情感、创作惯性、审查制度以及观众需求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 抗战剧为何常被指责不尊重历史?“不尊重历史”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手撕鬼子”、“裤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多人议论的。你说那些日本籍演员在中国抗战剧里演“鬼子”,确实是个现象。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挺多层面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最直接也最现实的原因,那就是工作机会和经济收入。 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中国观众对这类题材的电.............
  • 回答
    关于抗日剧中出现的中国军队与日军拼刺刀的场景,以及日军为何会与中国军人对拼,这其中涉及到历史事实、战争策略以及文化因素的考量。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为什么中国军队会在抗日剧中拼刺刀?在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早期,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上与日军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日军拥有更先进的步枪、机枪、火炮,.............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触及到了抗日剧和美剧在军事题材表现上的一个显著差异。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的原因,尽量说得透彻,也尽量让感觉更像咱自己人聊天的味儿。首先,咱们得承认,抗日剧里那些军官士兵争着抢着当主力,甚至因为没被派往前线而“闹情绪”,这种情节确实是挺普遍的。为啥会这样呢?这.............
  • 回答
    中国影视业的抗日剧市场,确实可以用“如火如荼”来形容,各种题材、各种风格的抗日剧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一些被戏称为“神剧”的作品。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游戏行业,却发现抗日题材的游戏显得相对“寥寥无几”,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得从市场需求与盈利模式上说起。在中国,抗日.............
  • 回答
    我之所以如此钟爱《亮剑》,并且认为它在众多抗日剧中脱颖而出,甚至可以说是我心中的“白月光”,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可以非常详细地跟你聊聊:1. 对真实人性的深刻挖掘与展现,而非脸谱化的英雄主义:这是《亮剑》最打动我的地方。很多抗日剧要么将我军战士塑造成神,刀枪不入、百发百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是很多观众会有的疑惑。我觉得这其中的原因,不是简单的“剧情需要”或“政治正确”就能完全概括的,而是牵扯到几个层面的考量,包括:1. 故事类型与受众期待的差异: 武侠小说: 郭靖、杨过、张无忌这类角色,他们是武侠世界里的“绝顶高手”。武侠小说本身就构建了一个高度理想化的江湖,.............
  • 回答
    抗日神剧里,那些穿着黑衣、戴着帽子的特务,确实是相当醒目的存在。他们常常像幽灵一样,在街头巷尾、村头地尾游荡,眼神时不时地在人群中扫视,脸上还带着一股子“我不好惹”的劲儿。这么一来,别说老百姓了,连我这观众都忍不住心里嘀咕:“这人一看就不对劲,怎么还这么招摇?”按理说,一个真正的特务,想要隐藏身份,.............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抗战剧质量越来越差,为什么那个年代的《亮剑》口碑那么好”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涵盖创作理念、时代背景、观众需求、市场导向以及具体剧集的内容等方面。 为什么现在抗战剧质量越来越差?“越来越差”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并非所有抗战剧都质量下滑,但整体而言,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现象导致.............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大多数抗日剧的故事都集中在北方,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涵盖了历史事实、地理环境、民族情感以及创作的便利性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北方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历史根基深厚: 九一八事变与全面抗战的开端: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
  • 回答
    关于“韩国为何没有抗日剧”的这个问题,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韩国确实有涉及日本侵占时期历史的影视作品,但它们的形式和侧重点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中国“抗日剧”有所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确中国内地“抗日剧”的特点。这类剧集通常聚焦于中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如何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驱逐日军,最终取得民族解放的.............
  • 回答
    《亮剑》之所以能在众多抗日剧中脱颖而出,摘得收视率和影响力的桂冠,绝非偶然。它身上汇聚了许多让观众难以忘怀的闪光点,这些特质共同塑造了一个既真实又热血的战争传奇,也因此深深烙印在观众心中。1. 鲜活立体的人物塑造,拒绝“脸谱化”的英雄这是《亮剑》最核心的魅力所在。过去不少抗日剧,对国民党军官的描写,.............
  • 回答
    中国抗战剧中频繁出现狙击枪的现象,这背后确实牵扯到一些历史事实和艺术加工的考量,并不是单纯的“有没有”这么简单。要详细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什么是“狙击枪”以及在二战时期它的地位。狙击枪,在当时通常指的是高精度步枪(HighPrecision Rifle),或者说是.............
  • 回答
    作为一名对历史题材剧充满好奇的普通观众,谈谈我对“抗战剧”的期待,与其说是“希望看见什么”,不如说是我心中那些真正能触动人心的、有血有肉的抗战故事该有的样子。首先,别再是“手撕鬼子”和“裤裆藏雷”了。我们知道,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本身就是最震撼人心的力量。但过于夸张、脱离现实的“神技.............
  • 回答
    武汉通报的同济医院抗疫护士夫妻为救儿子不幸因汉秀剧场移动座椅遇难的事件,确实令人痛心。围绕这一悲剧,关于汉秀剧场移动座椅的设计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的讨论,是非常有必要且需要深入探讨的。首先,我们来还原一下事件的大致情况。根据通报,事发时,汉秀剧场正在进行演出。这对医护人员夫妇,其中一人在场的儿子(据报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时期汉奸的性质、动机、组织能力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多角度的梳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奸”的定义以及“能打”的含义。 汉奸的定义: 通常指在中国历史的关键时期,为了个人利益或政治目的,背叛民族、投靠外敌,并协助敌方侵略.............
  • 回答
    在抗日战争时期,东北的民间义勇军之所以比其他地区的民间抗日力量更加广为人知,原因在于多方面的历史、社会、地理和传播因素的综合作用。这并非意味着其他地区没有英勇的民间抗日力量,而是东北义勇军的特殊性和其事迹的传播性更强,使得它们在历史叙事中占据了更为突出的位置。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东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