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抗日剧如火如荼神剧不断,而相较于影视业的抗日题材的蓬勃发展,游戏行业的抗日类游戏却寥寥无几?

回答
中国影视业的抗日剧市场,确实可以用“如火如荼”来形容,各种题材、各种风格的抗日剧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一些被戏称为“神剧”的作品。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游戏行业,却发现抗日题材的游戏显得相对“寥寥无几”,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得从市场需求与盈利模式上说起。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事件,承载着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具有天然的、广泛的受众基础。尤其是在特定历史节点,例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总能轻易抓住观众的眼球,勾起民族记忆。影视剧的制作周期相对较长,但一次性的投入,一旦播出成功,可以通过广告、版权销售等多种渠道获得回报。而且,在当前中国娱乐市场,观众对于剧情、情感的深度挖掘,尤其是“主角光环”式的英雄主义叙事,更容易在电视剧中找到满足。观众看剧,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宣泄和价值认同,剧情是否严谨、逻辑是否通顺,有时反而不如是否能让他们“解气”、“过瘾”来得重要。

相比之下,游戏行业追求的是玩家的互动体验和持续的付费意愿。一款高质量的抗日题材游戏,需要投入巨大的研发成本,包括精良的画面、逼真的物理引擎、复杂的游戏AI、引人入胜的剧情设计,以及多样的游戏玩法。玩家在游戏中,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要主动参与,做出选择,体验战斗的刺激和策略的博弈。这就对游戏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是创作难度与审查机制的差异。

影视剧在创作上,虽然也有审查,但其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允许通过虚构人物、戏剧化的冲突来烘托主题。即使是“神剧”中的一些不符合史实的情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迎合市场,制造戏剧冲突,吸引眼球。创作团队在历史细节上的把握,往往是服务于整体的叙事节奏和情感表达,对“合理性”的要求相对宽松。

而游戏,尤其是模拟历史战争的游戏,玩家往往对真实感和细节有着更高的期待。玩家会去考究武器的型号、战斗的策略、甚至士兵的服装和装备。一旦出现明显的历史错误或不严谨之处,很容易引发玩家的批评和抵触。这种对真实度的追求,无形中增加了游戏开发的难度和成本。

更关键的是,关于抗日战争的创作,在中国面临着极为敏感且严格的审查机制。虽然官方鼓励宣传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但对于如何“表现”这段历史,却有着明确的指导方针。过于强调残酷的战争场面,可能会被认为“渲染暴力”;过于突出个人英雄主义,可能被认为“违背历史真实”;对日军的刻画,也不能过于“人性化”,否则可能引发争议。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创作环境,极大地限制了游戏开发者在玩法和叙事上的自由度。

第三,是游戏玩法与创新空间的制约。

抗日题材的游戏,最容易被玩家联想到的是以射击为核心的玩法。然而,市面上已经存在大量经典的二战题材射击游戏,比如《使命召唤》系列、《荣誉勋章》系列等,它们已经将战场模拟、武器体验、战役叙事等做到了极致。对于中国游戏开发者而言,如何在这样已经非常成熟的领域做出差异化和创新,是一大挑战。

如果想做一些更具深度的玩法,比如策略类、角色扮演类,那么对历史知识、策略设计、以及叙事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例如,制作一款能够真实反映国民党军队抗战时期的战略部署和后勤保障的游戏,或者能够深入展现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的策略博弈,都需要极高的制作水准和对历史的透彻理解。

此外,与影视剧不同,游戏受众的构成更加复杂。除了追求民族情感的玩家,还有大量追求游戏性、操作感、以及创新玩法的玩家。如果一款抗日游戏仅仅停留在“打日本鬼子”的层面,而缺乏足够的游戏深度和乐趣,很难吸引到更广泛的游戏玩家群体,也就难以形成持续的商业价值。

最后,不得不提的还有IP的商业化运作。

影视剧的IP,可以转化为电视剧、电影、甚至衍生品,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而游戏IP的转化,则需要针对游戏平台和玩家的特性进行二次开发,这本身就是一个挑战。

总而言之,抗日剧之所以“神剧”不断,是因为它能迅速抓住大众情绪,在创作和表现上有着相对更大的灵活性。而抗日题材的游戏之所以“寥寥无几”,是因为它在满足玩家对真实感、游戏性、以及创新性的高要求的同时,还要受到严格的审查制度的约束,以及本身在玩法上的创新难度,使得开发者在投入巨大成本后,能否获得市场认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并非说没有好的抗日游戏,而是说真正能够脱颖而出、获得广泛成功的作品,确实是凤毛麟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游戏完全胡编没人玩啊。

1,原则上,1921年之后1983年之前的题材,做游戏,获得版号审批的难度很大;

2,涉及到重要历史事件的游戏设计,理论上需要党史部门、军史部门的背书;

3,涉及到党内同志真实姓名的游戏设计,理论上需要其本人/家属/后代同意;

4,在游戏过程中,如果失败会改变历史进程,这失败的处理非常难以通过;

5,影视的内容进程是单线的,容易规避问题、游戏是多线的,更容易出现问题。

以上,不仅仅抗日游戏少,抗美援朝也不多,后来的也不多。

当年金山《决战朝鲜》出的时候,还没有版号制度,那时候就各种差点没发行。

有了版号之后,几乎没人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影视业的抗日剧市场,确实可以用“如火如荼”来形容,各种题材、各种风格的抗日剧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一些被戏称为“神剧”的作品。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游戏行业,却发现抗日题材的游戏显得相对“寥寥无几”,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得从市场需求与盈利模式上说起。在中国,抗日.............
  • 回答
    我之所以如此钟爱《亮剑》,并且认为它在众多抗日剧中脱颖而出,甚至可以说是我心中的“白月光”,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可以非常详细地跟你聊聊:1. 对真实人性的深刻挖掘与展现,而非脸谱化的英雄主义:这是《亮剑》最打动我的地方。很多抗日剧要么将我军战士塑造成神,刀枪不入、百发百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是很多观众会有的疑惑。我觉得这其中的原因,不是简单的“剧情需要”或“政治正确”就能完全概括的,而是牵扯到几个层面的考量,包括:1. 故事类型与受众期待的差异: 武侠小说: 郭靖、杨过、张无忌这类角色,他们是武侠世界里的“绝顶高手”。武侠小说本身就构建了一个高度理想化的江湖,.............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抗战剧质量越来越差,为什么那个年代的《亮剑》口碑那么好”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涵盖创作理念、时代背景、观众需求、市场导向以及具体剧集的内容等方面。 为什么现在抗战剧质量越来越差?“越来越差”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并非所有抗战剧都质量下滑,但整体而言,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现象导致.............
  • 回答
    关于抗战剧为何常常被指责不尊重历史,以及为何观众会有“日本把中国吊打”的期待,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叙事、民族情感、创作惯性、审查制度以及观众需求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 抗战剧为何常被指责不尊重历史?“不尊重历史”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手撕鬼子”、“裤裆.............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大多数抗日剧的故事都集中在北方,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涵盖了历史事实、地理环境、民族情感以及创作的便利性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北方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历史根基深厚: 九一八事变与全面抗战的开端: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
  • 回答
    关于“韩国为何没有抗日剧”的这个问题,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韩国确实有涉及日本侵占时期历史的影视作品,但它们的形式和侧重点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中国“抗日剧”有所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确中国内地“抗日剧”的特点。这类剧集通常聚焦于中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如何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驱逐日军,最终取得民族解放的.............
  • 回答
    《亮剑》之所以能在众多抗日剧中脱颖而出,摘得收视率和影响力的桂冠,绝非偶然。它身上汇聚了许多让观众难以忘怀的闪光点,这些特质共同塑造了一个既真实又热血的战争传奇,也因此深深烙印在观众心中。1. 鲜活立体的人物塑造,拒绝“脸谱化”的英雄这是《亮剑》最核心的魅力所在。过去不少抗日剧,对国民党军官的描写,.............
  • 回答
    关于日本人对中国抗日剧的反应,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元的议题,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日本人”都如何如何。他们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个人经历、对历史的认知、接受信息的渠道以及对当下中日关系的理解。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常见的角度来描绘一下这种反应。1. 夸张失实与戏剧化处理引发的普遍困惑与不解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时期汉奸的性质、动机、组织能力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多角度的梳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奸”的定义以及“能打”的含义。 汉奸的定义: 通常指在中国历史的关键时期,为了个人利益或政治目的,背叛民族、投靠外敌,并协助敌方侵略.............
  • 回答
    在抗日战争时期,东北的民间义勇军之所以比其他地区的民间抗日力量更加广为人知,原因在于多方面的历史、社会、地理和传播因素的综合作用。这并非意味着其他地区没有英勇的民间抗日力量,而是东北义勇军的特殊性和其事迹的传播性更强,使得它们在历史叙事中占据了更为突出的位置。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东北.............
  • 回答
    咱们来聊聊这俩片子,为啥一个让人觉得“雷”,另一个就这么讨喜,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先说咱自家的《抗日奇侠》,为啥能坐实“抗日神剧”的帽子?这得从几个方面看: 脱离现实的“奇”技淫巧: 这绝对是《抗日奇侠》最让人受不了的地方。说实话,那时候条件艰苦,士兵们靠的是意志、战术和简陋的武器。可你看看剧里.............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触及到了抗日剧和美剧在军事题材表现上的一个显著差异。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的原因,尽量说得透彻,也尽量让感觉更像咱自己人聊天的味儿。首先,咱们得承认,抗日剧里那些军官士兵争着抢着当主力,甚至因为没被派往前线而“闹情绪”,这种情节确实是挺普遍的。为啥会这样呢?这.............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确实存在着数量庞大的“伪军”,这支由日伪政权招募、训练并控制的武装力量,在战场上扮演了极其复杂的角色,也成为了那个时代一个令人心痛的侧面。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伪军?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那个时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现实,并非简单的“卖国”二字可以概括。想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那个黑.............
  • 回答
    您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问到了抗日剧里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也就是日本人说话喜欢加上“你的”、“XX的干活”这样的句式。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一样一样来掰扯掰扯。1. 语言习惯的“误读”与简化(最主要原因)首先得承认,这是大部分抗日剧在处理日本角色语言时,一种比较粗糙和标签化的处理方式。日本人.............
  • 回答
    抗日神剧扭曲历史,这不是个新话题,但每次重提,总让人忍不住细细品味其中的“门道”。为啥这玩意儿这么能“脑洞大开”,把观众当傻子似的糊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根本症结:意识形态的“压迫”与宣传的“需要”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在于“政治正确”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抗日战争在中国人民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抗日剧创作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很多抗日剧中,日本军官被频繁地设定为“川岛”这个姓氏,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探究的现象。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历史真实人物的影响:川岛芳子的巨大光环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在日.............
  • 回答
    “抗日神剧”这个词儿,相信您和我一样,一听脑门儿就冒黑线。那些手撕鬼子、裤裆藏雷、八百里外一枪打断日本人内裤的剧情,简直能把历史老人气得活过来。更让人不解的是,这些剧是怎么一部接一部地拍出来,还能在电视上“畅通无阻”呢?这背后,真不是简单一句“审核宽松”就能解释得通的。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里面门.............
  • 回答
    作为一名对历史题材剧充满好奇的普通观众,谈谈我对“抗战剧”的期待,与其说是“希望看见什么”,不如说是我心中那些真正能触动人心的、有血有肉的抗战故事该有的样子。首先,别再是“手撕鬼子”和“裤裆藏雷”了。我们知道,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本身就是最震撼人心的力量。但过于夸张、脱离现实的“神技.............
  • 回答
    东北抗日联军,这支在中国近代史上闪耀着英雄主义光芒的队伍,其最终未能实现民族解放的宏伟目标,其失败的原因是复杂而多层面的,绝非简单的“战斗力不行”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需要剥离笼罩在其上的光环,以一种沉静、略带悲凉的视角去审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外部环境的严酷是首要的也是压倒性的因素。首先,日本侵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