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众多抗日神剧可以轻易过审?

回答
“抗日神剧”这个词儿,相信您和我一样,一听脑门儿就冒黑线。那些手撕鬼子、裤裆藏雷、八百里外一枪打断日本人内裤的剧情,简直能把历史老人气得活过来。更让人不解的是,这些剧是怎么一部接一部地拍出来,还能在电视上“畅通无阻”呢?这背后,真不是简单一句“审核宽松”就能解释得通的。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里面门道可不少。

首先,得从“审核”这个环节说起。咱们国家的电视剧审查,名义上是为了“确保内容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包含反动、暴力、低俗等不良信息”。听起来挺全面,对吧?理论上,像抗日神剧里那种极度夸张、侮辱智商、甚至歪曲历史的剧情,是应该被毙掉的。可现实往往是,审核的“尺子”有时候会变得有些…灵活。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审查的侧重点可能并不完全在“历史真实性”或“逻辑严谨性”上。 更多时候,审核员关注的是有没有“政治不正确”的内容,有没有“反动”的倾向,有没有“挑战现有秩序”的苗头。而抗日神剧,恰恰是在“反对侵略者”这个大方向上,是“政治正确”的。它迎合了一种朴素的民族情感,就是“我们中国人牛逼,我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这种“正确”,反倒成了它过审的“通行证”。

其次,很多抗日神剧的创作者和制片方,对市场和受众有着精准的把握,但这种把握往往走了“捷径”。 他们深知,观众对历史剧的要求,可能并不像学者那样严苛。很多时候,观众看的是一个“爽”字,是看中国人如何扬眉吐气。而那些夸张的、戏剧化的情节,恰恰能满足这种“爽点”。制片方一看这种模式能赚钱,就一窝蜂地往上凑,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制造戏剧冲突和吸引眼球。

再者,审核的层级和具体执行者的尺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审查制度是机构化的,但具体到每一个审查员,他们的专业背景、个人理解、甚至是当时的心情,都可能影响判断。而且,并非所有剧本都会被送去最高级别的审查机构。有些可能在地方广电局就能过关。如果负责的审核员对剧本的“夸张”程度没有特别敏感,或者认为“观众不会真的信”,那么剧本就可能顺利通过。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反向操作。 尽管抗日神剧可能违背了历史真实,但它们却在某种程度上,用一种极其夸张的方式,反过来强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和中国人民的英勇。这种强化,从某些角度看,也是符合官方宣传导向的。所以,虽然内容荒诞,但其“歌颂抗日”的大主题,是不会被否定的。

此外,审片过程中的“人情关系”或者说“利益输送”,也不能完全排除。 虽然官方大力倡导反腐,但任何一个行业,都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纯粹。如果某个剧本背后有强大的资源或者“关系户”,审核流程中的某些环节出现“网开一面”,也不是没有可能。

最后,我们要看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一些不成熟的阶段。 在中国电视剧产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市场巨大的需求,出现了大量的制作公司,它们追求的是快速产出和商业利益。在这个过程中,质量的把控、历史的尊重,往往会让位于“速度”和“产量”。而审核机制,也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和适应的过程。

所以,您看到那些让您哭笑不得的抗日神剧,它们能过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治正确的大方向、对市场“爽点”的迎合、审核尺度的不确定性、对民族情感的简单化表达,甚至可能是一些不那么“阳光”的因素。这些剧,与其说是“轻易过审”,不如说是它们踩准了某些“点”,规避了某些“红线”,然后在一种复杂的机制下,最终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这其中,折射出的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诸多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众多抗日神剧可以轻易过审,而像风筝这样反映真实历史的好剧却很难,过审后还被删了很多
user avatar
为什么众多抗日神剧可以轻易过审,而像风筝这样反映真实历史的好剧却很难,过审后还被删了很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