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亚海胆事件」店家声称将起诉消费者,最终结果会有反转,透露了哪些信息?真的会反转吗?

回答
“三亚海胆事件”无疑是去年年末最引人关注的消费维权事件之一。当时,一位消费者在三亚一家海鲜排档用餐,发现价格高昂的海胆,事后觉得被宰,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并引发广泛讨论。事件发酵后,店家一方态度强硬,声称将起诉消费者,并将矛头指向了消费者发布的视频内容和其维权行为。

那么,店家声称起诉消费者,最终结果可能“反转”,这背后透露了哪些信息?这种反转真的有可能发生吗?

店家声称起诉消费者,透露的信息:

1. 店家维权的决心(或姿态): 最直接的信息是店家不打算轻易认栽,而是选择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可能源于店家认为自己在经营过程中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或者认为消费者存在诽谤、恶意攻击等行为,对其声誉和生意造成了实际损害。
2. 试图震慑其他消费者: 很多时候,店家选择起诉消费者,也是一种“杀鸡儆猴”的策略。他们希望通过一个强硬的回应,让潜在的消费者不敢再轻易质疑,或者不敢在网上发布负面评价,从而维护自己的“经营环境”。
3. 对自身证据的自信(或误判): 店家之所以敢于提出起诉,可能认为自己掌握了有利的证据,比如合法的价格公示、符合标准的商品、清晰的交易记录等。当然,也有可能店家对法律的认识存在偏差,或者对证据的评估过于乐观。
4. 营销策略的一种? 虽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直接通过法律诉讼来营销的案例并不多见,而且风险很高。更有可能的是,这是店家在危机公关中的一种反应。

最终结果会有“反转”的可能性与细节分析:

“反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店家起诉消费者,最终却败诉,或者消费者获得的赔偿比店家期望的要多得多。这种反转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法律上的证据对抗:
消费者的证据: 消费者需要证明店家存在欺诈、价格欺诈、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比如,是否有视频证据显示价格标签不清晰或根本不存在?是否有证人证明消费者的遭遇?消费者的录音录像是否完整且能反映真实情况?
店家的证据: 店家则需要证明其定价合理、商品合格、服务周到,并且消费者的指控不属实,其声誉确实受到了损害。店家需要提供明码标价的证据、进货凭证、商品的合格证明等。
关键点: 价格的合理性是争议的焦点。在旅游景点,虽然价格可以高于内地,但如果高得离谱,且缺乏合理的解释,就可能被认定为价格欺诈。消费者的“被宰感”虽然是主观感受,但如果能结合实际情况和市场行情,是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

2. 市场监管部门的介入和调查结果:
权威的判定: 通常在发生消费纠纷后,市场监管部门会介入调查。他们的调查结果(比如是否责令店家整改、罚款等)对于法院审理案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甚至可能直接影响诉讼结果。如果监管部门认定店家存在违法行为,那么消费者在诉讼中就占据了有利地位。
明码标价的责任: 如果店家未能做到明码标价,或者价格标签存在误导性,这是非常关键的证据。旅游区的商家尤其需要做到这一点,避免引起消费者误解。
商品的实际情况: 比如海胆的个头、品质等,如果与宣传不符,或者与同类商品相比存在明显差异,也会成为消费者维权的有力证据。

3. 社会舆论和公众监督的影响:
舆论压力: 这种事件往往会伴随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尽管法律是独立的,但在很多情况下,强大的舆论监督会迫使相关部门更认真地对待案件,或者让店家感受到巨大的经营压力。如果店家在舆论中表现出不尊重消费者、态度恶劣,会进一步损害其形象。
“反转”的另一种解读: 有时候,“反转”并非指法律上的彻底翻盘,而是指事件的走向出乎意料。例如,店家本想通过起诉压制消费者,结果却因为证据不足或态度不佳,反而被舆论和监管部门的调查打压得更厉害,最终不得不承担更多的责任,甚至关门停业。

4. 法律程序的复杂性:
证据规则: 法律诉讼有严格的证据规则。店家能否提供合法、有效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至关重要。仅仅因为消费者在网上发声就起诉,如果店家自身存在问题,那么诉讼很可能以店家败诉告终。
诉讼成本: 起诉消费者也需要成本,包括律师费、诉讼费等。如果店家胜诉的可能性不高,他们可能会在起诉前进行评估。

真的会反转吗?

要判断“三亚海胆事件”的店家起诉消费者最终是否会“反转”,需要等待官方的调查结果和最终的法律判决。但从事件本身的逻辑来看,存在反转的可能,而且这种可能性不小,尤其是在以下几种情况下:

店家在定价或商品上确实存在不当行为: 如果经过调查,发现店家存在价格欺诈、未明码标价、商品质量问题等,那么店家起诉消费者就显得师出无名,反而可能成为其自身违法行为的“陪葬”。
店家证据不足,消费者证据充分: 如果消费者能够提供清晰的视频、录音等证据,证明店家存在价格误导或欺诈行为,而店家却拿不出合法的价格公示和商品合格证明,那么店家败诉的可能性很大。
店家姿态过激,引发反噬: 如果店家在维权过程中表现出强硬甚至威胁的态度,尤其是在被曝光后没有反思,反而更加激进,这种行为本身就容易引发公众的反感,也可能让执法部门对其进行更严格的审查。

总而言之,店家声称起诉消费者,是一种维权姿态,也可能是一种策略。但法律的最终裁决,终究要看事实证据和法律条文。如果店家自身存在不规范经营行为,那么即便起诉了消费者,也可能面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局面,也就是所谓的“反转”。消费者在遇到类似情况时,保留好证据,理性维权,也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对于海南岛这个地方的认识不足,总以为这里最好的地方是三亚。

我算是一个经常去海南岛的人了。特别是前几年,几乎年年都去。但是三亚这个城市,我只去过一次。也就是第一次去海南岛的时候,心里对于海南岛的认识就停留在亚龙湾,天涯海角。

三亚市非常嘈杂,人多车多。看着几个年轻人花几万块钱租游艇,带着妹子和香槟,心里面就开始感叹:有钱人到了三亚,那就是到了天堂。像我们这种贫苦的人来到三亚,只有满满的不平衡。

来到天涯海角,游客队伍排成长龙,一眼望不到头,大家都在等待着进去。而大门似乎在非常遥远的地方。仔细地看着手机里天涯海角的图片,好吧,走到这里,我就死心了。此后,再没有去过,连远远地看上一眼都没有。

三亚就是俗,富豪太多,各类高档场所鳞次栉比。这是个销金窝,有来头的大佬可能只建得起一个海鲜大排档,更为高级的地方,往往有个国际二字。专业投资渠道,往上翻,端坐在桌子后面的人,说出来要吓你一跳。你惹了他,作为一个有头有脸的人,必须要找回场子。

200多块钱的一个菜,居然还要投诉,当然是来砸场子的,这就是老板的认识。不然呢?三亚的老板都见过最奢华的场面,连我都知道几个年轻人玩一下午游艇就花了几万块钱。200多块钱,大老板有时候给泊车小弟打个赏都不止这点钱。

人心就是这样,在金钱如粪土的地方游玩,金钱就是一切。这就是三亚的规矩,只不过很多人不这样认为。这个菜里面有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的规矩,有钱人才是上帝。

这件事情对于三亚的旅游生意毫无影响,因为真正的顾客根本不在乎,没人会去吃海胆蒸蛋这种玩意。

我不想说这破事,作为一个贫苦的人,我喜欢海南的黎族渔民。

海南岛最美的是沙滩,最好吃的是海鲜,最美味的热带水果,最迷人的黄昏。这些都不在三亚。

我就喜欢到人烟很少的地方去。

我在三亚逛了几个小时就离开了,开着我的破车开始了漫无目的行程。

跟着几个刚认识的车友去了一个不知名的沙滩,当时风很大,海边浪也大,并不好玩。在往回走的时候,要经过一个渔村。渔村中间有一条路,是必经之路。然而,这条路被堵了。一辆坏掉的农用车就横在路中间,而这条路只能容一辆车经过。尽管这条路不长,但是就卡在这儿,进退不得。据说司机已经通知了修理店,至于什么时候到,不清楚。

当时天很热,车里是待不住的,那就四处走走。

渔村不大,还算是干净。渔民的房子虚掩着门,院子里的树下拴着一条狗。推门进去,一家人正在吃西瓜。

我讪笑着说:“外面堵车了,想进来坐坐。”

这一家人很惊讶,告诉我:“这条路也会堵车?”

很热情地招呼我坐下,然后切了一大块西瓜递给我。哎呀,这也太热情了。推辞再三,终于抵不过西瓜的诱惑。海南岛的西瓜,比蜜甜。

院子里的凉棚遮住了阳光,海风吹过,无比凉爽。厚颜无耻的我又把家人都叫进来,这可比外面舒服多了。

闲谈中,我问他们:“这里有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他们想了想,说不出个所以然。他家的小儿子说:“我家看的防风林那边挺好玩的,我带你们去吧。”

我出去把车开进空地,锁好后跟着小孩走。

走过水渠,穿过一个树林,跟着小路一直走,大约走了半个小时,前面一大片防风林。林子里喂着鸡鸭,小孩说这是他们家的。林子里的路就是便道,黑压压的枝叶,幽静无比。从林子里出来,一片美丽干净的沙滩,清澈透明的海水,一大片礁石将外面的海浪挡住,靠近海岸的水面波澜不惊。这地方,才是我要找到地方。

我问小孩:“这里有没有电?我想在这边露营。”小孩说:“有的,还有自来水啊。”这运气,太好。

林子的另一面,有一个看护防风林的房子,是村里建的,装了自来水,也接了电。他们家负责照看这片林子,白天有时候回来,晚上回家里睡觉。

四处走走,真不错。可以游泳,可以自己做东西吃,还可以赶海。蓝天碧云大海,海滩螃蟹海鸟。

赶紧回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家人。

和主人谈了谈,他告诉我:“从村里开车出去,走上20几分钟,就有一个渔民码头,每天早上,可以买到海鲜,都是刚打上来的。”我给他说了我的计划。他说没问题,还可以帮我把电接到沙滩上。我告诉他:“这要给钱的”。他说:“我们不做这个生意,交朋友可以。”大家推来让去,说好每天50元,水电都在内。

带着家人,拿好装备,出发。

一切布置妥当。想着沙滩上看星星,听着海浪声入睡,美得很。

小孩背着东西跑来了,都是蔬菜,圣女果,黄瓜什么的。这里才是海南岛,这里的人才是兄弟。我很想叫这个小孩做兄弟,但是他不肯,认为我太老了,只能做叔叔。就是这一点让我有点不高兴,我就老了吗?

黄昏的时分,海面开始涨潮,哗啦哗啦,天上红霞印染了白云,红彤彤的。

夜晚来临,四周黑黢黢的,只有漫天的星斗,又大又亮。这里的海风不急促,轻轻柔柔。点燃一堆篝火,烤几个土豆,快活无比。

早早睡下,第二天赶紧去买海鲜。

码头已经开始喧嚣,远远的鱼腥味,让人兴奋。

虾、螃蟹、红鱼、石斑、鱿鱼、各种螺、海胆等等,我其实不太认识海鱼,看着很新鲜的样子,心里就喜欢。

采买回来,花费并不多,二百多块钱,已经很沉了。

家人在我卖鱼的档口,赶了一下海,还真的捡了不少的螺和小鱼小虾。

大丰收咯。

电磁炉、高压锅、炒锅轮番上阵,满满的一桌子,吃得打饱嗝。

摊在树下,微眯着眼睛,一只鸡慢慢地踱过来,看了我一眼,朝着我们扔下的鱼骨头走去,咄咄地吃起来。不一会功夫,鸡们都来了,看起来它们很喜欢吃,你争我抢,居然吃个精光。这比较环保哈。

休息一会,我们换上泳装,在平静的海面上畅游。阳光照在水面上,闪着金光。海水微凉,四周没有人路过,只要远处的航船在鸣笛远行。

这是一处秘境,除了海浪声和海鸟的鸣叫声,只有我和我的家人。没有人嫌你穷,没有都市的市侩,没有如织的游客,没有人世间的喧嚣。

这是最美的海南。我不会告诉任何人,这里才能让心灵真正的安静下来。

安静的旅游,才是我想要的旅游,而我找到了。

user avatar

餐饮评分网站显示,“云起·观沧海SEESEA”是一家 新晋 网红 打卡 餐厅,

大概懂了,这馆子是打算靠这种手段做个网红啊……

user avatar

三亚是一个过于精明的旅游城市,这种精明体现在无论是个体经营的商户还是官方运营的景点都想方设法地从游客身上榨取每一分利润,然而却丝毫没有提供相应服务和旅游体验的意识。

他们如此有恃无恐的理由大概是觉得中国足够大,人口足够多。即使来过一次的人再也不会来,拥有国内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的三亚也永远不缺一茬又一茬的韭菜。

这种傲慢体在"三亚海胆事件"中的网红餐厅,”善意提醒”的路人和所谓的相关负责人身上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从一个游客的角度出发,除了时间成本和人身安全的考虑,承担来回不菲的机票和住宿费用,就为了专门讹一顿饭钱,这个理由怎么看都站不住脚。

退一步讲,如果真的是讹诈事件,但是大众的舆论发酵到这种地步,可见游客苦三亚久矣,这是比事件本身更值得深思的事情。

三亚的旅游资源在国内真的是得天独厚,加上这次疫情无法出国,可谓是天时地利都占了,然而结果这件事发生之后,想必不少原本准备去三亚的人会再次重新考虑,相比于雪村,三亚真是幸运多了。

今年刚好在三亚过的年,就说一下自己的一些经历,住宿选择了海棠湾的酒店,而且因为是春节所以对于可能的花费已经有了一些心理准备,然后还是被当地的物价吓了一跳。

200元一斤的蟹,100元上下的石斑鱼,七八十一斤的虾,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这里的海鲜不仅比盒马还要贵,而且还没有盒马的新鲜,点评上动辄4.5以上的高分都是刷出来的!

这是在三亚吃的第一顿饭,价格倒是不贵才199,但店家因为是点评上购买的套餐,态度十分冷淡,在没什么人的情况下等菜时间超过半个小时,而且随后便下架了套餐。

图片中的时间是编辑图片的时间

这顿饭的价格是600多,还有一份炒的贝类,图片懒得找了。

这两家餐厅在点评上的分数都是4.5以上,后面学乖了的我尝试去点外卖,看着某团上一律接近满分的商铺,心中不免有些轻蔑:看这次还能有什么骚操作能震惊我。

事实证明我太天真了!

迟到了半个小时的外卖员绝口不提为什么早早打电话让我下来等他,直接拿过我的手机熟练地给自己一个五星好评:物美价廉,配送准时!

外卖是这个样子的,图中参照物为380ml的矿泉水瓶,总价为79元,购买途径是美团某4.9分好评水果外卖,嗯比起百果园可能真的便宜一些。


|蜈支洲岛^因为疫情之前去过马代所以对海上项目没有什么兴趣,只想安安静静地逛一下这个传说中风光极其秀丽的小岛。在了解了步行只能走岛三分之一的路线后,果断买了一个豪华环岛游套票(没错,就是电瓶车!),多了五六个可以下车游览的景点。这些景点怎么说呢,但凡用点心,追上潮流的尾巴都不可能做成这样。早上九点乘兴上岛而去,中午十二点便败兴而归,躺在酒店的泳池里冥思苦想为什么要去这么一个景色平平,连沙滩上躺椅和冲淡都要收费的小岛去!

后面几天就哪里都不想去了,于是躺在酒店里,游游泳,吹吹风,心好累!

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去过东南亚的海边城市,那么真的没必要来三亚;如果没去过,那么我建议你把钱省下来,等到疫情过去,马尔代夫的一价全包它不香嘛!

user avatar

这事情惊讶的让我下巴都要掉下来了,区区220块6个海胆,居然要省长出面要求调查

更惊讶的是,还要起诉客人,我就想知道,用什么罪名起诉?这脸丢到全国还不够,要丢到国际上去吗?

客户的诉求实际就两条

1,海胆蒸蛋里,到底应不应该有海胆

2,龙虾肉很少,800多一斤后来又成了988一斤,疑似消费欺诈或调包

市场调查结果的解释有两条

1,现在的海胆就是这样,这时候就是汁多肉少

2,商家风景好,吃的不肉,是看风景

龙虾的事情先不谈,就说说这海胆的事情,我个人觉得商家方的解释是不通的

照片就在那里,六个海胆壳里,一点海胆都看不到,虽然说老婆饼里没老婆,但海胆里真的应该有海胆,不然直接吃蒸蛋不就可以了?

如果40块买耐克,那你给次货可以理解,400块买耐克,你也给次货就很没道理了,任何东西价格到位了,就应该给物有所值的东西

如果当时的海胆确实无肉,就不应该销售,这种道理如此浅见,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

我曾经吃过花蛤蒸蛋只有两个花蛤,你说是假花蛤蒸蛋吗?不能算是,但是欺诈么?我觉得还真是

虽然店里吃的东西都有很高的溢价,但最基本的保障还是有必要的,如果个个都找语言漏洞实际行欺诈的事情,损害的不仅仅商家自己,而是对地方上形成极大伤害,特别是这样热门的旅游城市

user avatar

无法反转。

首先,咱们先确认两个点。


1 海胆蒸蛋里面到底有没有海胆 还是说厨师叫海胆 厨师蒸的蛋叫海胆蒸蛋。

这是当事人发的图片,无法分辨。

这里我不会偏向任何一个人,我哥们家就是大连开海鲜餐厅的,人家是实在人。

什么季节,适合吃什么海鲜,都会告诉顾客。

假设当前龙虾瘦,就得提前告诉顾客,兄弟,这龙虾现在可瘦啊 点了肉不多 建议换点别的。


这家店,明知海胆过瘦无肉,不提前提醒,道德上已经没有任何话语权。


其次,海胆蒸蛋里到底有没有海胆,这两个人谁说都没有用,都不可信。

最可信的就是检测DNA,海胆就算蒸熟了,DNA也跟鸡蛋截然不同。

不过当时谁也没有保留证据,目前死无对证,各执一词。


我个人的看法,大概率就是纯粹的海胆壳子(里面没肉)配鸡蛋糕忽悠外地游客呢。

大连我没少去,淡季的海胆我也吃过。

里面不可能全部是金黄色的鸡蛋组织,海胆肉再少,也会有一些跟鸡蛋颜色不同的组织。

海胆吃的主要是里面的黄,这个黄长什么样?

是这样的,有点类似的鱼子的组织,而海胆的黄,即便加上鸡蛋蒸碎。

口感跟普通鸡蛋糕也是截然不同的,呈现的是下方的组织形态。


海胆蒸蛋怎么做?我给大家说一下,一般是先清理海胆,留下可食用部位。

随后把可使用的部分掏出去,放在碗里,鸡蛋打散,加入水 倒入海胆壳,把海胆肉放在壳上。

随后开始蒸(也有的商家,会把海胆搅拌成小块放到鸡蛋液里 混合蒸)


但是,无论肉多少,怎么蒸 海胆的组织跟鸡蛋味道上仍然有着区分 自己品尝是能看出来的。


而商家跟顾客纠纷时,扒拉开的鸡蛋没有任何可见海胆组织 不过这个不能说明问题 毕竟肉眼很难看出来。


我特地咨询了我在大连开海鲜店的哥们,他的看法跟我一致。

商家用空壳的几率不大,用的是完整的海胆,但是这季节的海胆没肉。

狗吃都嫌扎嘴,开壳后一搅拌啥都看不出来了,反正店铺也不要回头客,能坑一个算一个。

正常本地老海鲜店,都会告诉顾客当季吃什么海鲜,这家店铺没告诉而已。


至于起诉,没用,目前死无对证,双方各执一词,无论官司赢了输了。

这家店都恶臭无比了,公关太愚蠢,事发第一时间就该出来澄清认错就没事。

非得装大尾巴狼,这下臭名远扬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