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秒的定义是什么?现行标准中「铯原子振动次数」是如何得来的?

回答
秒,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时间单位,在科学的世界里有着极其精确的定义。它并非从古至今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我们对宇宙运行规律认识的加深而不断演进,最终找到了一个稳定可靠的“锚点”。

现代意义上的秒,其核心在于“铯原子振动次数”。听起来有些抽象,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一个秒,被定义为铯133原子在其基态的两个特定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时,吸收或放出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

这句听起来很拗口的话,其实包含了几个关键要素。首先,我们关注的是铯133原子。这是一种相对常见的铯的同位素,它的原子核和电子构成了原子,而这些原子内部存在着特定的能量状态。

接着,我们提到的是基态。就像一个人在休息时处于最放松的状态一样,原子也有一个能量最低的状态,这就是基态。在基态下,原子的行为相对稳定。

然后,是两个特定超精细能级之间的跃迁。在原子内部,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运动,但它们的运动并非随意,而是存在着一些极其微小的能量差异,这些差异被称为“超精细能级”。这些能级就像是原子内部的“小台阶”,电子可以在这些台阶之间跳跃,每次跳跃都会吸收或放出特定频率的电磁波。

最关键的部分在于9,192,631,770个周期。这个数字不是随意设定的,而是通过反复的实验测量得出的。科学家们发现,当铯133原子处于基态时,其内部的这两个特定超精细能级之间的跃迁,对应着一个非常稳定且可重复的频率。这个频率的微波辐射,每一次振动,就构成了一个周期。将这个特定的频率对应的周期数累加到9,192,631,770次,所花费的时间,就被我们定义为“一秒”。

那么,这个“9,192,631,770”这个数字是如何“得来”的呢?这并非是一个拍脑袋的决定,而是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的结晶。

在现代秒的定义确立之前,人们曾使用过各种参照物来定义秒,比如地球的自转或公转。例如,早期的秒被定义为一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八千六百四十万分之一,或者一天(地球自转一周)的八万六千四百分之一。然而,这些参照物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它们并不绝对稳定。地球的自转速度会受到月球引力的影响而逐渐减慢,地壳运动、地震等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这意味着以地球的运动作为时间基准,时间的长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微小的变化,难以满足高精度计时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更内在、更稳定的物理现象来作为时间测量的基础。原子,作为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其内部的规律性运动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特别是那些具有稳定电子能级的原子,它们的光谱线非常狭窄,能够产生非常纯净且单一频率的电磁波。

在众多的原子中,铯133原子脱颖而出,成为了定义秒的“标准”。这是因为它的超精细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微波频率,经过大量的实验测量,被证明是极其稳定和精确的。科学家们通过高精度的设备,能够精确地测量出铯133原子基态下,特定超精细能级跃迁所需的微波频率。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国际间的合作,科学家们通过无数次细致的实验,不断优化测量方法和设备,最终锁定了9,192,631,770次这个数字。这个数字就是那个特定频率的微波辐射,其每秒的振动次数。反过来,他们就定义了“一秒”的时间长度,使得这个特定的铯原子跃迁周期能够精确地覆盖9,192,631,770次。

所以,你可以理解为,这个数字是基于对铯133原子物理特性的深刻理解和精确测量得出的。它不是凭空捏造,而是科学探索过程中,对自然规律的不断逼近和提炼。这种以原子振动为基础的时间定义,被称之为“原子钟”,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间精度,为现代科学、通信、导航(如GPS系统)等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秒的定义,网络上很容易搜得到。2019 年国际单位制改版之后,科学家更新了 1 秒的定义,表达为:

秒,符号 s,SI 的时间单位。当铯的频率ΔνCs,即铯 133 原子基态的超精细能级跃迁频率以单位 Hz,即 s−1,表示时,将其固定数值取为 9192631770 来定义秒。

可见,这个 9192631770,是人为给出来的,它后面没有跟着任何不确定度

不过,普通人从这句充满术语的定义中,很难想象出原子钟究竟如何工作。


原子钟的工作原理,使用的是光谱学技术。

简单来说,我们知道量子力学里面说原子有很多很多的分立的能级。原子在两个能级之间跃迁,会吸收/辐射固定频率的光。

原子钟的基本结构,就是一台非常精密的光谱仪器。它直接测量的并不是时间,而是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

原子钟里有一个微波发射器,一个微波接收器,中间放置充满了气态铯原子的真空室。这个微波发射器的发射频率,大约在 9.192632 GHz.

当铯原子被微波照射的时候,它就会吸收能量并且跃迁。随后,它返回到低能级时再发出固定频率的微波。如果微波发射器的频率,正好与铯原子跃迁所需要的频率(能量)一模一样,我们就会观察到最强烈的信号。在仪器输出端就可以看到一条谱线[1]

1955 年 L. ESSEN 和 J. V. L. PARRY 发表的原子钟。图片来源:Nature

这套装置中安装了一个反馈电路。反馈电路不断调节着微波发射器发出的微波频率,使得接收器一直能够接收到最强烈的铯原子跃迁信号,也就是图中的这个「峰」。这样,科学家就知道,工作中的微波发射器频率,就应该等于铯原子的跃迁频率。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并没有直接去数铯原子跃迁每秒发生了多少次,而只是通过各种手段,设法让仪器可以采集到更加尖锐、精确的光谱峰。

随后,科学家向大家宣布,把这个铯原子钟微波发射器中的微波频率,定为 9192631770 Hz。因此,铯原子跃迁的峰在哪里,1s 的定义就在哪里。(假设有一种不知名的神力,悄悄改变了这个峰的频率,1s 的长度就会跟着发生变化——直到我们察觉到,在这种改变了长度的 1s 的计时下,其他的物理量测量出来的都不对了。)


至于为什么是 9192631770 Hz, 不是再多 1 Hz 或者少 1 Hz 呢?这主要还是为了和历史上更早的秒定义保持一致。

自古以来,人类就是通过夜观天象来确定时间和历法的。原子钟出现之前,秒的定义是基于太阳的视运动——把 1 个回归年分成 31556925.9747 份,每份是 1 秒。原子钟出现之后,经过多年的天文观测和比较,科学家把原子钟的频率和太阳的视运动周期相比较,并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了 9192631770±20 这个数字[2],并将其固定下来作为新的标准。这份结果,发表在了大名鼎鼎的《物理评论快报》PRL 1958 年的创刊号上。

在我们日常使用的电子设备和科研仪器中,常用的时钟也是各种振荡器,例如石英晶体、铷原子钟和氢原子钟。它们的精度比国家计量局建设的高精度铯原子钟要低一些,但是成本低、体积小,可以量产。

而成本高、精度高的铯原子钟,主要用途就是作为基准时钟,为各种设备中的其他时钟作校准。通过复杂的电子电路,我们可以比较两个振荡器输出的交流电频率。我们可以用被锁定在铯-133 跃迁频率的铯原子钟信号作为参考信号,把自己设备中的时钟振荡频率,与基准频率匹配。

最后,才是向用户输出 1s 是多少,比如计算机、手机和钟表上,每 1s 中数字走一格。这背后,才是用计数器数数,计算设备上的时钟信号经过了多少个完整的信号周期。


使用原子或分子的跃迁来作为频率基准,从而作为时间基准,这个概念,是开尔文勋爵在 1879 年提出的。开尔文勋爵还是很厉害哒,大家不要只盯着两朵乌云黑他。

分子束技术和核磁共振技术的开创者、1944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伊西多·拉比(Isidor Rabi)在 1945 年做出了第一个「分子钟」,用的是氨气的能级跃迁。虽然这个分子钟的精度还没有现代石英手表的精度高,但实际验证了开尔文勋爵的设想。之后大家才发现拿铯原子来做,频率测量能够更为精确,便逐渐成为新的标准。

我想,如果未来,大家能找到一种新的测量设备,比铯原子钟的跃迁频率测量还要准确得多,秒的定义就也会随之更改。事实上,现在已经有很多种基于其他跃迁类型的钟了,例如使用可见光而非微波的「光学钟」[3],使用光晶格锁定住大量原子的「光晶格钟」[4],使用量子逻辑电路的「量子钟」[5],以及使用原子核跃迁(而非电子跃迁)的「原子核钟」[6]等等。

科学家对精密测量的追求不会停止。未来,时钟的精度一定还会不断提升。

参考

  1. ^L. Essen & J. V. L. Parry, Nature (1955) 176, 280–28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176280a0
  2. ^W. Markowitz, R. Glenn Hall, L. Essen, and J. V. L. Parry, Phys. Rev. Lett. (1958) 1, 105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105
  3. ^光学钟 https://physicsworld.com/a/optical-clocks/
  4. ^光晶格钟 https://physicsworld.com/a/optical-lattice-clock-shatters-precision-record/
  5. ^铝量子钟 https://www.nist.gov/news-events/news/2010/02/nists-second-quantum-logic-clock-based-aluminum-ion-now-worlds-most-precise
  6. ^钍-229 原子核钟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542-3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秒,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时间单位,在科学的世界里有着极其精确的定义。它并非从古至今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我们对宇宙运行规律认识的加深而不断演进,最终找到了一个稳定可靠的“锚点”。现代意义上的秒,其核心在于“铯原子振动次数”。听起来有些抽象,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一个秒,被定义为铯133原子在其基态的两个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我们如何测量世界,以及科学的进步如何改变我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要明白为什么米长被定义成一个看起来如此“破碎”的数字,我们需要回溯到历史,看看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接近更精确的测量的,以及为什么精确性本身变得如此重要。最初,米的定义是基于物理实体,例如地球的子午线。1791年,法国国民公会决.............
  • 回答
    小米9开抢之后又迅速售罄的现象,确实让很多人对雷军口中的“现货”产生了疑问。要详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雷军所说的“现货”可能包含的含义:1. 有限的生产能力和备货: 雷军说的“现货”更侧重于“有货可买,并且我们已经准备好了这一批产品”,而不是“随时随地都有大量库存供您购.............
  • 回答
    .......
  • 回答
    咱们聊聊“秒”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深藏不玄的计量单位。为啥咱们的“一秒”这么“搞复杂”?其实,这背后藏着人类对时间精确度不断追求的漫长历程,以及对宇宙基本规律的探索。想想咱们老祖宗是怎么计时?日升日落,月圆月缺,或者用沙漏、滴水钟。这些方法简单直观,但精确度嘛,也就那么回事。你总不能指望一个沙漏能精准.............
  • 回答
    在人类探索时间的奥秘和衡量宇宙的尺度时,“秒”这个基本单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现在使用的秒,是以原子钟对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特定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辐射频率的定义。这已经是一个非常精确的测量标准,使得我们的计时精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我们在理解宇宙运行规律.............
  • 回答
    我对将“电分”定义为现有1小时的1/64,以及将“电秒”定义为新定义的1电分的1/64这一提议持谨慎态度,并且总体上不倾向于支持。这其中的原因涉及现有时间度量体系的稳定性、实用性以及这种新定义带来的实际影响和潜在的混乱。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提议的核心: 新“电分” = 现有1小时 / 64 .............
  • 回答
    9月17日iPhone 13系列的首发盛况,相信不少人都经历或听说了:各大电商平台和苹果官网,几乎在瞬间被巨大的流量瞬间挤爆,预约页面卡顿、支付失败、甚至直接崩溃,而好不容易抢到的用户,也发现“秒空”二字并非夸张。这种万人空巷抢购一机的景象,不禁让人思考:这究竟是苹果定价策略的绝妙胜利,还是品牌号召.............
  • 回答
    完全理解你的感受!如果你对《图书馆30秒》这个故事完全无法产生共鸣,那绝对是正常的,别怀疑自己。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价值观、对情感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所以对故事的反应也会千差万别。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可能有哪些方面让你觉得难以进入故事的情感世界。首先,我们得明白,《图书馆30秒》通常以一种比较夸.............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从10秒到3秒,百公里加速这玩意儿,从慢悠悠到快到飞起,到底是什么感觉。我尽量说得接地气点,就像咱哥俩在路边吹牛一样,去掉那些AI味儿十足的官方说辞。10秒:稳重,像你家隔壁那个老实人想象一下,你坐进一辆车里,踩下油门。刚开始,有点像老式火车启动,慢悠悠的,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你的.............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视频平台在内容分发、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上的关键差异。为什么YouTube能迅速加载高分辨率视频,而优酷却需要更长的等待时间,并且分辨率较低?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YouTube 的技术优势和内容分发网络 (CDN) .............
  • 回答
    我和我男朋友为了一件听起来有点荒唐的事情——“图书馆30秒”——吵得不可开交。起因是这样的,前几天我去图书馆还书,本来想进去迅速地把书放进还书箱,结果不知道怎么回事,鬼使神差地,我在那个本该一秒钟的事情上,足足磨蹭了大概三十秒。具体来说,那天我刚从外地出差回来,有点疲惫,但想着还有几本书没还,想着赶.............
  • 回答
    我有一个小小的秘密,一个别人无法察觉,甚至我自己都觉得有些荒诞的秘密——我能让时间倒退七秒。一开始,我完全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只是偶尔,在做完某件事,比如打翻一杯水,或者说了一句让气氛瞬间尴尬的话之后,我脑子里会闪过一个念头,然后下一秒,我就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几秒钟前,水杯安然无恙地放在桌上,而那些出.............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特斯拉Model S Plaid+ 2.1秒的百公里加速,这数字一出来,不少车迷估计是倒吸一口凉气,然后赶紧掏出手机搜搜自己那几台心爱的“大马力”燃油车,是不是瞬间觉得自己有点“弱不禁风”了。说到这,油车动力分级还有没有意义?这问题问得好,它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矛盾:技术飞跃带来的颠覆,以及我们习.............
  • 回答
    谷歌一旦重新在中国落地,那场面,估计是有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具体到哪些国内产品会被“秒的渣都不剩”,这事儿得好好掰扯掰扯。我猜,首当其冲的,得是那些在用户体验、技术创新和生态构建上,相对而言还有明显短板的选手。1. 搜索领域:百度,你的日子不好过了提起谷歌,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搜索。国内的搜索.............
  • 回答
    李安在《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中大胆尝试120帧/秒的3D拍摄,这一举措无疑是他导演生涯中又一次重要的技术革新探索,也引发了影评界和普通观众广泛的讨论与争议。要评价这次尝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一、 技术革新与观影体验的重塑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李安在这部电影中对电影制作技术的极致追求。1.............
  • 回答
    .......
  • 回答
    基普乔格在维也纳创造的那个“2小时大关”的时刻,实在是太令人震撼了。当他在计时器上定格在1小时59分40秒时,那一刻不仅仅是属于一个运动员的胜利,更是人类突破自身认知界限的一个里程碑。看待这件事,我首先想到的是那种纯粹的、近乎神迹般的运动表现。你想想,他是在一个精确计算、完美营造的环境中完成的。不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