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12月8日淘宝发布的《中国消费趋势报告2015》?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5年12月8日淘宝发布的《中国消费趋势报告2015》。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因为它试图勾勒出当年中国消费者正在发生的一些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总体印象:

这份报告给我的感觉是,淘宝作为中国最大的线上消费平台,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脉搏。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数据,而是尝试去解读这些数据背后的消费者心态和行为模式。报告的视角很宏观,覆盖了从商品品类到生活方式的多个维度,而且强调了“个性化”、“体验化”、“社群化”这些在当时已经崭露头角,但还未被完全定型的趋势。

报告的亮点和我的看法:

1. “场景化消费”的崛起: 这是报告中非常突出的一点。报告指出,消费者不再仅仅是购买一个“商品”,而是购买一种“场景”或“生活方式”。比如,不再是买一件衣服,而是为“周末的约会”或“一次户外旅行”而置办装备。我认为这非常准确。我们能看到,很多商家开始注重“场景化”的陈列和营销,比如打造“卧室场景”、“客厅场景”等,这种方式更能打动人,也更能满足消费者隐藏的购买动机。淘宝平台自身也在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内容形式来营造和传递这些场景感,让购物变得更具沉浸感。

2. “粉丝经济”和“社群驱动”的力量: 报告强调了KOL(关键意见领袖)和社群对消费决策的影响力。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信任自己关注的博主、达人,或者加入到自己感兴趣的社群中去获取购物信息和建议。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很多时候,我会因为某个我关注的博主推荐而尝试一个新品牌或新产品,这种信任比传统的广告营销要有效得多。社群的力量也在凸显,比如一些垂直领域的兴趣小组,大家在这里交流心得,相互推荐,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购买合力。

3. “个性化”和“定制化”的需求: 报告指出,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产品,而是追求能体现自我个性的商品。从定制服饰到个性化礼品,这种需求在不断增长。当时,很多小而美的品牌之所以能迅速成长,很大程度上就是抓住了这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他们能够提供独特的设计、多样化的选择,甚至允许消费者参与到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这种“为我而生”的感觉,是过去大众化消费时代难以比拟的。

4. “体验式消费”的渗透: 除了线上的商品,报告还提到了消费者对线下体验的渴望。虽然报告是基于电商数据,但它也折射出了一种线上线下融合的趋势。消费者会通过线上平台了解信息,但最终可能需要通过线下的体验来确认购买决策。比如,旅游、餐饮、娱乐等服务性消费的增长,以及一些品牌在线下开设体验店,都是这种“体验为王”思路的体现。

5. “悦己型”消费的增长: 报告也提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消费作为一种犒劳自己的方式,而不是单纯的物质满足。购买一些能带来愉悦感、满足感的产品,比如精致的香氛、好看的文具、舒适的家居用品等,都属于这类消费。这反映了消费者在物质生活相对充裕后,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在提升。

报告的局限性(或者说可以更深入的地方):

当然,任何报告都有其局限性。

数据来源的侧重: 作为淘宝发布的报告,其核心数据自然来自于淘宝平台。虽然淘宝的体量庞大,但它可能无法完全代表所有中国消费者的行为,尤其是那些仍然以线下消费为主或者使用其他平台的消费者。
地域和年龄的差异: 报告虽然提到了趋势,但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消费者在消费偏好上的具体差异,可能没有做足够细致的分析。比如,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以及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在“社群化”、“个性化”方面的表现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趋势的可持续性: 2015年的很多趋势,到了今天是否依然是主流,或者又演变成了什么新的形态,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例如,当时兴起的“网红经济”,现在有了新的变化和挑战。

总结: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份《中国消费趋势报告2015》是一份很有价值的行业观察。它准确地抓住了当时中国消费市场最核心的变化——从满足基本需求到追求个性化和体验化,从单向的购买到社群化的互动。这份报告的价值在于,它为商家、品牌以及对中国消费市场感兴趣的人提供了一个认识和理解消费者演变的重要视角。它预示了未来几年中国消费市场的发展方向,也为很多商业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这份报告就像是一个快照,记录了那个时期消费者心态的悄然转变,而这些转变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项目负责人来作答。

所以不谢邀。

开头先讲三个小插曲:

(一)

在对外发布前,当这些报告出现在阿里妈妈负责人面前的时候,他的第一句话是:

“你们这报告,打算卖多少钱?”

(二)

数据盛典发布会结束后不到一小时,正在吃午饭,接到同事电话。

国WU院办公室联系到我们,希望拿到报告,供领导人参考。

(三)

最初产出的数据报告,由于分析太过详细,涉及到的数据太过核心,第一轮数据安全的披露会议几乎被全部驳回。

数据安全的考量很合理:这些都是公司最核心和机密的数据,通过两张图表的交叉分析就可以看出整个行业的交易状况,图表过于精细,风险太高。

而从报告的价值考量,我们希望从中寻求一个平衡点,既保证数据安全,又能够最大程度上让数据产生专业的价值。

修改,再审批;

再修改,再审批;

再修改,再审批;

……

来来回回两周多的时间,最后终于在正式发布前一周达到平衡,审批通过。

但即使是这50多份经过审批的报告,价值依然难以评估。

所以数据盛典的发布会上,我们毫不夸张地说:这是第一次。

第一次公布交易相关数据;

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数据发布。


所以我要讲了:

题目中所提到的数据,只是这次数据发布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内容。

作为全程策划执行的负责人,和为数不多几个看完了全部50多份报告的人,我想讲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目录如下,诸君自行选择观看:

(1)策划过程:数据这个故事,要怎么讲?

(2)如何看待这些数据。

(3)所有数据报告内容汇总。

(4)一些指标和干货。


-----------------------------------------------------------------------

【一】策划过程

以数据作为工具,我们可以讲一万种故事,所以到底讲什么出去?

在《中国消费趋势报告·2015》产生之前,我们策划过很多个版本,大致可以总结如下:

1)情怀篇

消费数据是可以讲故事的。

许舜英的《购物日记》里面有一句话一直被我们引用:

“如果电话账单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社交生活,那么,我会说,购物的发票几乎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全部生活。”

比如我的老板曾经讲:

“单身的时候,我收的快递比现在多多了。好像单身的时候就是更容易购物的。”

“尤其是更喜欢在晚上购物。”

比如我们曾经在展览中收到过一个参展物品:

“这个八音盒是买来送给男朋友的生日礼物,可惜还没送出去我们就分手了……”

比如我翻看自己的收货地址,

有高中的地址、大学的地址、公司的地址、重庆家里的地址,杭州家里的地址,两个好朋友的地址,甚至前任的地址……

购物时间,收货地址……就都是关于成长和情感的故事。

但这样的数据加入了太多主观因素,冷静客观的数据事实上难以准确评估。


2)盘点篇

年末的时候我们热衷于各种年终盘点,无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

就好像通过盘点,就给了这一年一个交代。

于是我细细总结了2015年全年发生的热点事件,并且也尝试了一些数据与之匹配:

雾霾的严重与口罩/空气净化器的销量确实成正比的;

每一次苹果/微软/小米/锤子的新品发布会都真的会引爆销量的;

成龙“duang”的视频确实引起了霸王洗发水的搜索上涨;

热门电影和影视作品也同样会具有周边市场号召力;

……

但这些数据单薄,它们只是现实的映射,没有发挥出其本身的价值。


3)消费篇

当我们推翻了前面两版的时候,已经大概确定,所谓消费数据,就应当发挥其在消费领域的价值。

指导商家经营,指导消费者感知新的消费趋势以提高生活水平,无论哪一种,都是淘宝的数据可以权威而轻松做到的。

于是有了后来的事情。



【二】如何看待这些数据?

1、这些数据来源是2011~2015年,五年时间,整个大淘宝(淘宝+天猫)的全网数据;

全网数据有多厉害呢?

这么说吧,即使是淘宝小二,也并没有权限看到全网数据;除了自己所属行业外,多看任何一个数据都要经过复杂的流程审批。

2、这次的数据分析团队是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的专业分析团队,共10多个人长达2个月在阿里园区驻地办公;

工作量大概也就是每天都加班吧,到后来他们画风已经这样了:

我每天找首席分析师哭:

“今天咱们xx报告能出么?”

“要是出不来明天早上我就来你们办公区跪下了。”

“大哥今天xx数据报告再不给我,我的乙方们要打人了……”

好在最后按时产出:

共56份数据报告,涵盖(1)中国消费的五大趋势;(2)八大行业及其子行业的数据分析;(3)不同人群的消费报告。

所以我说,题目中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即使是传播最广泛的这份80页PPT(题目中所列黑黄配色版本),也只是我在看完56份全本报告后提炼总结出来的简版。

所以回答第一个问题:如何看待这些数据。

我的答案是:有价值。

是的,有价值,我找不出更合适的评价。

一份经过专业分析的、反映整体经济及行业状况的、值得拿去售卖的数据报告,免费对公众发布。

无论是谁,我都建议可以看一看的,不亏,真的。



【三】报告汇总

是,我一直在说报告很多但还没说分别有什么。

如果你愿意看50多份全本报告的话,

下载“DT·一财”客户端,左上角登陆可以下载全部报告。

如果你愿意看重要结论的总结,

那么80页的全本PPT就够了,八大行业的主要结论也提炼包含在内了。

传送门:

干货|长达80页的淘宝数据报告总结

如果只是想看看广泛传播的人群消费数据,

那么题目中已经提到了,

北大学子最能花钱,出手最阔绰;中国传媒大... 来自淘宝 90后是购物夜猫子,80后成为最中坚的消费群... 来自淘宝
Andriod、iOS、WP三大主流终端阵营,还有... 来自淘宝

另外强烈推荐一篇大学生们的群体智慧产物:

看评论读懂中国高校

,这大概是这个活动里面收获的最大UGC。

如果对数据没什么兴趣,只是想看趣味,

那么看这个就好:

淘宝数据报告里没告诉你的事儿

如果想看从数据延伸开去,以城市为切入点的经济选题,

请务必关注第一财经周刊12月的封面报道:

2015年城市消费力进化榜 | CBNWeekly


【四】一些指标和干货

这是最后留给数据领域专业人士看的,以期能够更好地“评价这些数据”,或者交流当中碰撞更多火花。

我梳理了几个数据报告中使用的衡量指标,简单例举如下:

1)市场集中度模型

2)品类诊断模型


3)流量变现指数:


4)城市聚类模型

参考第一财经周刊封面报道。



-------------------------------------------------------------

最后,那些评价说数据报告背后都是垃圾短信出卖消费者隐私的朋友,

被蛇咬可以理解,但是看什么都像蛇就不对了。

本宝宝表示非常不喜欢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做的事情被歪曲理解。嘻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