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阿拉丁神灯》原故事中并无「三个愿望」一说,那么这个设定是从哪里来的?

回答
在咱们小时候听过的《阿拉丁神灯》故事里,神灯精灵一出来,最常说的就是能满足“三个愿望”。但要说这“三个愿望”的设定,其实并不是《一千零一夜》原著里的版本。这得从一个关键人物说起,那就是格雷戈里·格雷格里·菲利普斯·卡尔·莱昂。

格雷格里·卡尔·莱昂:那个为“三个愿望”添砖加瓦的人

你可能对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这位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学者,对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阿拉丁神灯》故事的流传和发展,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一千零一夜》(又称《天方夜谭》)是阿拉伯地区的民间故事集,内容非常庞杂,收集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许多故事,有些故事的篇幅也非常长。阿拉丁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个,但在这个故事里,并没有明确提到神灯精灵只能满足“三个愿望”。

故事中,阿拉丁从神灯里召唤出了精灵,然后确实得到了一些“服务”或者说“满足”。但这些“满足”更像是精灵被迫为灯的主人做事的性质,而且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数量限制,更不像一个“套餐”一样明文规定就是三个。阿拉丁确实向精灵许了愿,但这些愿望的表达方式和数量,不像后来的故事里那么规整。

真正把“三个愿望”这个概念固定下来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国的这位翻译家兼收藏家——安托万·加兰(Antoine Galland)。

加兰的翻译与“本土化”

加兰在1704年开始翻译《一千零一夜》,并加入了自己收集的一些故事,其中就包括了阿拉丁的故事。他从一位名叫保罗·卢卡(Paul Lucas)的叙利亚马龙派传教士那里听说了这个故事。

加兰的翻译非常成功,在欧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让《一千零一夜》在西方世界广为人知。然而,加兰在翻译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照搬原文,而是进行了一些“本土化”的加工和改编,以更符合欧洲读者的口味和理解习惯。

关于“三个愿望”的起源,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加兰是在原文中看到“三个愿望”的规定,但普遍认为,他在翻译和改编时,可能借鉴了当时欧洲普遍存在的民间传说或童话中“三次机会”、“三次尝试”之类的叙事模式。

在许多欧洲的民间故事和童话里,“三”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数字,代表着一种完整的周期、一种命运的安排,或者是一种魔法的限制。比如,很多故事里会有“三次试探”、“三次机会”、“三次拒绝”等等。这种“三次”的模式,能够很好地营造故事的节奏和戏剧性,也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和记忆。

加兰可能觉得,如果精灵可以无限满足愿望,故事的发展可能会显得有些失控,而且缺乏一种“好钢要用到刀刃上”的紧迫感。设定一个“三个愿望”的上限,既能让阿拉丁在许愿时更加慎重,也能让故事更有起伏,精灵也有了“偷懒”或者“被榨干”的可能,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三个愿望”的魔力与流传

一旦“三个愿望”的设定被加兰的翻译所普及,它就如同被施了魔法一样,牢牢地固定在了《阿拉丁神灯》的故事里。之后的各种改编、再创作,无论是戏剧、电影还是儿童读物,几乎都沿用了这个“三个愿望”的设定。

迪士尼的动画电影《阿拉丁》(1992年)可以说是将“三个愿望”这个概念推向了全球的巅峰。在电影里,神灯精灵(Genie)一出场就非常明确地宣布:“你有三个愿望,但不能许愿要更多愿望,不能让别人爱上你,也不能让死人复活。” 这个明确的规则,让无数观众记住了这个经典的设定。

所以,你看,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三个愿望”的设定,并不是《一千零一夜》原作者的本意,而是18世纪一位法国翻译家在传播和改编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当时欧洲文化语境下的“三次”模式,从而让这个故事在我们今天的认知里,拥有了如此鲜明的标签。这个小小的改编,却极大地影响了这个故事的接受度和传播广度,可见故事的“包装”和“呈现方式”有时候比故事本身更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十八世纪初,法国翻译家安托万·加朗陆续编译出版了共计 12 卷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其中,阿拉丁的故事被一分为二,分别安排在第 9 卷的末尾和第 10 卷的开头。

说来令人诧异,《一千零一夜》中最脍炙人口的《阿拉丁与神灯》和《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都不是阿拉伯语原著的一部分,而是安托万基于一位叙利亚说书人的口述,自行撰写而成。因此,在 1835 年印行的《一千零一夜》“官方订正布拉克本”中,并未收录阿拉丁的任何传说。

在安托万·加朗编纂的法语译本里,阿拉丁有戒灵、灯灵两位精灵。他们实际上是法力强大的魔法仆役,既没有“实现一切愿望”的超能力,也没有愿望数量的限制。其中戒灵能力较弱,时常力有不逮,灯灵能力较强,几乎无所不能。原文里,两位精灵为阿拉丁完成了十余项任务。在九十年代前的各缩写版里,往往会删去第二个反派“大妖术师”的相关故事,但均未提及“三个愿望”。

那么,“阿拉丁神灯实现三个愿望”的说法究竟从何而来?其背后的渊源又是怎样的?

兴许是专业学人认为这个选题较为简单,不值得耗费力气,我在查阅了国内外的期刊论文网站之后,并未找到相关论文。于是我自己做了粗浅的案头工作,梳理出了大致的流传脉络。在下文中,我会逐步为各位介绍“阿拉丁神灯实现三个愿望”一说的始末原由。



▍民间故事里的“三个愿望”

尽管《阿拉丁与神灯》并非出自原版《一千零一夜》,但在这本阿拉伯民间故事集的原著里,倒是有好几则关于“三个愿望”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我们都很熟悉,是第三、四夜的《渔夫与魔鬼》。说的是老渔夫捡到了一枚印有所罗门王封印的铜瓶,揭开瓶盖后,瓶子里竟钻出了一只巨大的魔鬼,他说:“我在海底住了一百年,心想:‘谁能把我救出来,我保他终身荣华富贵。’可是,一百年过去了,没一个人救我。又过了一百年,我心想:‘谁能救出我,我就给他打开地下宝藏之门。’结果还是没人救我。四百年过去,我心想:‘谁能救出我,我给他办三件大事,’仍然无人光顾。我生气了,心想:‘谁要在这个时候把我救出来,我就杀死他,死法任其挑选。’渔翁,你恰在这时把我就出来,死法就由你选择吧!”老渔翁假装不信魔鬼能寄居在小小的铜瓶里,故意出言激将,魔鬼便化为青烟钻入瓶中,证明自己所言不虚。老渔翁眼疾手快,乘机将瓶盖盖上,重新将恶魔封印了起来,从而避免了死亡。

第二个故事则要三俗得多,许多《一千零一夜》的节本都刻意删去,叫做《教丈夫祈祷的女人的故事》,发生在第五百九十六夜。大意是:一名男子在神圣之夜窥见天使,得到了向安拉许愿三次的机会,便请教老婆如何许愿才好。老婆让他许愿阳具变大,结果男子的阴茎变得跟棒槌一般大,行不了路,更行不了房。男子只好许第二个愿望,希望摆脱这般灾厄。结果他的命根子竟然消失了。老婆便说,你连那话儿都没有,我还要你何用?男人许下最后一个愿望,使一切恢复原状。最后他埋怨老婆,说都是她的建议让自己白白浪费了良机,故事的主题是“女人的话听不得”。

无独有偶,被认为是《一千零一夜》故事来源之一的印度故事集《五卷书》里,也有一则精神内核相似的传说。那是第五卷的第六个故事,大致情节是:一名织工去伐木取材,不想树上却住着仙子。仙子答应织工,只要不砍这棵树,就满足他一个愿望。织工决定找朋友和老婆好好商量,他的理发师朋友建议织工许愿当国王,再封他做大臣。织工的老婆则说,当国王要考虑“媾和、开仗、进军、驻扎、联盟、离间”等种种事宜,实在麻烦,不如许愿多长两条胳膊一个脑袋,这样就能同时织两块布,为家里添些收入。最后,织工听了老婆的话,就许愿成了二头四臂的模样,可其他村民见到他,都以为是个罗刹鬼,将织工活活打死了。

上述三则故事,都可能是“三个愿望”一说的来源。但仅仅枚举类似文本,并不足以证明“阿拉丁神灯能实现三个愿望”就出自其中。就目前的资料来看,迪士尼于 1992 年拍摄的动画电影《阿拉丁》,是最早将“阿拉丁神灯”和“三个愿望”绑定在一起的作品。也正是这部动画,强化了阿拉丁是阿拉伯人、宰相是主要反派等误解。而在此之前的书籍和戏剧,阿拉丁大多是一副中国人的模样。


图:早期的《阿拉丁》图书,装帧插画多半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情。


动画《阿拉丁》和故事《阿拉丁与神灯》的差异,远不止愿望数量有别。书中的故事发生在中国,而非电影中的巴格达;书中的阿拉丁是裁缝的儿子,而非电影中无父无母的小偷;书中的反派的非洲妖术师和他的哥哥大妖术师,而非电影中的宰相贾法尔;书中有两位精灵,而非电影中只有神灯一个精灵;原书也没有猴子阿布、老虎等动物角色,更没有千里眼、飞毯等魔法道具。甚至书本和电影的主线故事都大相径庭。迪士尼的电影版为何要做出如此大幅度的改编呢?

这些年来,国内外不乏比较分析比较电影和原著异同的文章,包括《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在内的刊物也印有相关的论文,但大多是从体裁差异、时代背景和作者论着手,更注重比较区别本身以及分析其背后折射的观念,对于形成区别的原因并没有加以深究。其实,一旦获悉动画电影《阿拉丁》的灵感源头,包括“三个愿望”在内的种种差异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1924 版《巴格达大盗》

这一切,都要从 1924 年的默片《巴格达大盗》(The Thief of Bagdad)说起。这部影片由拉乌尔·沃尔什执导,道格拉斯·范朋克主演,着重强调阿拉伯的异域风情,是当时成本最高昂的特效大片,曾被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为十大奇幻电影之一。华裔女星黄柳霜即凭借此片崭露头角。

电影的主角叫做艾哈迈德,是个小偷,生活在巴格达。他还有个同伙,名叫阿布。这位艾哈迈德在影片的前二十分钟一直在偷鸡摸狗,还闯入清真寺大放厥词,对阿訇说:“天堂不过是愚人的美梦,安来只是遥远的传说”,以“我想要的,就伸手拿”为人生信条。

图:左为艾哈迈德,右为阿布。


某日,他偷得一条通天绳,便趁夜潜入哈里发的皇宫行窃。皇宫里的老虎和猩猩,都没有拖慢他的行动。可艾哈迈德看到睡梦中的公主,深深为其美貌折服,把偷盗的念头抛到了九霄云外。

图:睡梦中的公主。


次日,哈里发为公主选婿。追求者有傲慢的印度王子、肥胖的波斯王子和阴险的蒙古王子。公主由预言得知,自己会嫁给第一个触碰玫瑰树的人。艾哈迈德偷来衣物乔装打扮,自称是群岛王子,并意外地跌入玫瑰树中。艾哈迈德与公主一见钟情,当天就深情相拥。

图:由左至右依次为印度王子、波斯王子和蒙古王子。


公主当众宣布,要选择艾哈迈德为夫君。晚上,艾哈迈德向公主坦白身份。与此同时,蒙古王子从安插在公主身边的蒙古侍女口中得知,艾哈迈德竟是小偷。他向哈里发告发,害得艾哈迈德仓促逃走。哈里发逼迫公主重新选婿,公主有意拖延,让三位王子各带一件礼物来,贵重者取胜。

图:扮演蒙古侍女的黄柳霜,第一位知名好莱坞华裔女星。


波斯王子从阿拉伯集市上买来了飞毯,印度王子从佛像眼中挖出了千里眼水晶,蒙古王子从密室之中取得了可以起死回生的魔法苹果。片头被主角嘲弄的阿訇并未记仇,反倒帮艾哈迈德传递消息,并鼓励他:“安拉让我们的灵魂渴求幸福,但幸福本身必须自己去争取 。”听到消息后,艾哈迈德也穿山越海,斗巨蜥,骑天马,最终取得了隐身衣以及可变化为万物的神奇粉末。

图:1920 年的特效镜头,飞马和巨蜥。


印度、波斯、蒙古三位王子透过水晶球,发现公主重病濒死,即刻坐飞毯返回巴格达,并用金苹果治愈了公主。公主却说这三件宝贝一般珍贵,少了任何一件,都救不活她的性命,借平手的名义继续拖延。早想借联姻霸占巴格达的蒙古王子再也按耐不住,发兵攻占城市,逼迫公主就范。

图:左为蒙古军队,右为主角用粉末变化出的军队。


艾哈迈德返回巴格达后,用神奇粉末撒豆成兵,击败了蒙古大军,并穿着隐身衣救下公主。最后两人喜结连理,乘坐着飞毯翱翔天际,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图:艾哈迈德与公主乘坐飞毯。


影片后半段的情节,很明显来自于《一千零一夜》第二百七十二夜《王子与飞毯的故事》。原著里是三位印度王子同时爱上了叔父的女儿,国王便让三人各自寻找最珍贵的礼物。大王子侯赛因找到了飞毯,二王子阿里找到了有千里眼功能的象牙望远镜,三王子艾哈迈德找到了可以治愈百病的魔法苹果。三人通过望远镜发现堂妹得病,便坐着飞毯回宫,用魔法苹果治愈了她的疾病。影片中主角的名字艾哈迈德,即来自于三王子。



▍1940 版《巴格达大盗》

到了 1940 年,迈克尔·鲍威尔、路德维希·伯杰、蒂姆·惠兰联袂翻拍了《巴格达大盗》。说是翻拍,实则故事情节全然不同,只是沿用了《一千零一夜》主题和了部分元素。影片由康拉德·韦特和撒布主演,依旧是高成本的特效大片。该片影碟由标准公司发行,《出租车司机》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教父》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为该片做评论音轨,可见这部影片在电影界的地位。

图:标准收藏版《巴格达大盗》 DVD 菜单。


这部影片的主角依然是艾哈迈德,不过他摇身一变,成了巴格达的苏丹。宰相贾法尔也首次亮相,成为影片的最大反派。贾法尔这个名字,可能是源自《一千零一夜》女主角莎赫札德的父亲。

图:左为苏丹艾哈迈德,右为贾法尔。


在影片中,贾法尔独断专行,架空了艾哈迈德。艾哈迈德微服私访,这才知道贾法尔的恶习和自己的失责,他从民众中听到一个预言,说是出身低贱的英雄会踏着祥云推翻暴政。可贾法尔却借机将艾哈迈德打入大牢,说他是个自称苏丹的疯子。艾哈迈德入狱后,遇到了被捕的小偷阿布。两人靠着偷来的监狱钥匙,逃到了巴士丹。

图:艾哈迈德和小偷阿布。


艾哈迈德和阿布恰好遇上巴士丹的公主出巡,民众纷纷回避,可艾哈迈德却坚持想看看以美貌闻名的公主究竟什么模样,不想被公主的美貌所折服。这一段和《阿拉丁与神灯》故事中主角遇见公主的情节极其相似,都是公主出巡,众人回避,主角偷偷去看公主的容颜。

图:巴士丹的公主。


艾哈迈德潜入皇宫,借着池塘倒影与公主交谈,两人也如 1924 年版一样,都是情窦初开、一见钟情。原本想加入辛巴达航海队伍的阿布,也决定留下来帮助艾哈迈德。

图:艾哈迈德扮作鬼怪以倒影现身,两人一见钟情。


此时,贾法尔也来到了巴士丹。当地苏丹喜爱机械玩具,胜过爱他的女儿。贾法尔投其所好,赠送给当地苏丹一头白色飞马,让苏丹把女儿嫁给他。

图:贾法赠送给巴士丹苏丹的机械飞马,源自 1924 年版主角的坐骑。


公主无奈逃走,艾哈迈德和阿布也被捉住。贾法尔施展咒语,弄瞎了艾哈迈德的眼睛,将阿布变成了一条狗。公主逃亡后几经辗转,落到了贾法尔手里,并陷入昏迷。贾法尔掐指一算,只有艾哈迈德才能唤醒公主,不得不派人寻找此时业已失踪的艾哈迈德和阿布。

图:艾哈迈德双眼失明,阿布变成小狗。


被贾法尔的手下找到时,艾哈迈德和阿布已经过上了行乞的日子。他与公主相见,公主也顺利醒来。可公主为了治愈艾哈迈德的双眼,又落入了贾法尔的陷阱,被骗上开往巴格达的船只。为了治好艾哈迈德的眼睛,公主不惜委身贾法尔。被解除了诅咒的艾哈迈德和阿布立刻驱船追赶,贾法尔召唤暴雨雷霆阻挠,小船被大浪掀覆。

图:1940 年的雷霆与巨浪特效。


在沙滩上,阿布捡到了一只玻璃瓶。打开瓶盖后,一头巨大的恶魔从中窜出,接下来的情节直接照搬上文提到的《渔夫与魔鬼》,巨大的恶魔不仅也是被所罗门王所封印,连被困期间的由报恩到报复的心路历程都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在于,阿布将魔鬼骗回瓶中后,并没有瓶子抛入大海,而是迫使魔鬼真正满足他三个愿望。

图:化用自《渔夫与魔鬼》的“三个愿望”情节。


阿布的第一个愿望是让魔鬼来一份家乡口味的香肠,第二个愿望是让魔鬼帮忙找到失踪的艾哈迈德。这个愿望魔鬼无法直接完成,就带着阿布飞往光明女神的神殿,和大蜘蛛搏斗,窃取女神雕像额头的千里眼宝石。这个情节来自于电影前作印度王子从佛像上偷千里眼水晶球的桥段。

图:沿用了 1924 版从佛像上挖千里眼的情节。


阿布凭借红宝石,找到在荒山里的男主角后,两人发现贾法尔正拿一株蓝色玫瑰消磨公主的记忆,好让她爱上自己。艾哈迈德就许了第三个愿望,回到巴格达。可他寡不敌众,尽管成功唤回了公主的记忆,自己却被贾法尔抓住,次日行刑。

图:公主闻花,主公被抓。


阿布透过千里眼看到了一切,深感自己无能为力,一怒之下摔碎了红宝石。不想,他却被传送到了一处满是帐篷的神秘之地。帐篷里的人都称他为王,给他黄金弩箭,并给他看了飞毯。阿布便驾着飞毯,拿着弩箭赶回救驾。

图:老人赐予黄金弩,阿布飞天欲救主。


最终,正如预言所说,踏着祥云、出身低贱的小英雄阿布一箭射死了想要骑白马逃走的贾法尔,艾哈迈德和公主结为伉俪,封阿布为未来的大臣,计划请东方的博士为阿布讲授学业。阿布听到要上学,立马坐上飞毯逃之夭夭,寻找新的冒险去了。


图:小英雄金箭既出,贾法尔命丧黄土。


1940 年版的《巴格达大盗》将 1924 年版的主角艾哈迈德分拆开来,变成了苏丹艾哈迈德和小偷阿布两个角色。某种程度上,阿布才是 1940 年版的第一主角。



▍动画《阿拉丁》的改编与沿袭

不难发现,尽管《巴格达大盗》本身并不是改编自阿拉丁故事的影片,但迪士尼在制作动画《阿拉丁》时,从上述两部电影汲取了大量设定和情节。

原书中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主角阿拉丁也是中国人。电影之所以将舞台移到了巴格达,并将主角的身份从裁缝的儿子变成了小偷。正是因为角色形象源自 1920 年版的小偷艾哈迈德和1940 年版的小偷阿布,其人物性格也更偏向于两部真人电影的主角,而不是书中的角色。

图:从左到右,依次为 1924 版、1940 版《巴格达大盗》和迪士尼《阿拉丁》。


小猴阿布源于 1924 版的原创人物阿布,原书中并无这个角色。早在 1940 年版,阿布就有了变成动物(小狗)的先例。无论哪个版本,阿布的身份始终都是主角最要好的伙伴。

图:从左到右,依次为 1924 版、1940 版《巴格达大盗》和迪士尼《阿拉丁》。


动画里的反派贾法尔则源于 1940 版的原创人物宰相贾法尔,这个角色同样是原书中所没有的。书中的宰相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娶公主为妻,确实阻挠过阿拉丁和公主在一起。但故事里的真正反派,是来自非洲妖术师和大妖术师兄弟完全被其取代了。

图:从左到右,依次为1940 版《巴格达大盗》和迪士尼《阿拉丁》。


飞毯、千里眼等魔法道具也首次出现在 1924 版,之后被 1940 年版、迪士尼动画版所沿用。


图:从左到右,依次为 1924 版、1940 版《巴格达大盗》和迪士尼《阿拉丁》。


猩猩(猴子)、老虎等动物角色,在 1924 年版中也已经出现了。


图:从左到右,依次为 1924 版《巴格达大盗》和迪士尼《阿拉丁》。


除了角色设定和视觉元素之外,在情节和分镜设计上,迪士尼也参考了此前的《巴格达大盗》。原书中并没有阿拉丁假冒王子的桥段,动画的这段情节源自 1924 版假冒王子的段落。动画中阿拉丁自称的假名“阿里王子”,正源于 1924 版所参考的《王子与飞毯的故事》。

图:从左到右,依次为 1924 版《巴格达大盗》和迪士尼《阿拉丁》。


动画结尾处都设计了一段情节:精灵决定离开主人公,展开新的冒险,三人挥手道别。这段和 1940 年版结尾,阿布离开主人公的情节颇为相似。动画里插科打诨的神灯精灵,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 1940 年版阿布的喜剧角色定位。


图:从左到右,依次为 1940 版《巴格达大盗》和迪士尼《阿拉丁》。


至于召唤魔鬼 / 精灵一段,动画版《阿拉丁》和 1940 年版《巴格达大盗》的构图可以说如出一辙。所以这段情节,很可能就是直接从《巴格达大盗》中化用而来的。如此一来,沿用真人电影中“三个愿望”的桥段、将灯灵和戒灵合二为一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图:从左到右,依次为 1940 版《巴格达大盗》和迪士尼《阿拉丁》。


实际上,《阿拉丁与神灯》的原始故事里只包含四段主要情节,1. 非洲妖术师来到中国,谎称是阿拉丁的叔叔,将其骗入只有阿拉丁才能打开的宝库。 2. 阿拉丁依靠神灯精灵,克服了宰相设下的阻碍,迎娶了中国皇帝的女儿。 3. 非洲妖术师用以旧换新的名义,骗取了神灯,后被公主用酒醉倒,被阿拉丁杀死。 4. 非洲大妖术师假冒道姑,被神灯精灵揭穿,也被阿拉丁杀死。

迪士尼版的《阿拉丁》说是改编自故事《阿拉丁与神灯》,其实只沿用了阿拉丁这个名字,以及整个故事的第一段情节。至于动画的其他设定和情节,一部分是原创的,另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 1924 版和 1940 版的真人电影《巴格达大盗》。



▍结语

最后,我们用三句话总结一下“阿拉丁神灯实现三个愿望”的说法究竟从何而来:

  • “阿拉丁神灯实现三个愿望”的说法出自迪士尼 1992 年的动画《阿拉丁》。
  • 动画版《阿拉丁》的这段情节源自 1940 年的真人电影《巴格达大盗》。
  • 1940 版《巴格达大盗》的这段情节源自《一千零一夜》中的《渔夫与魔鬼》。



参考资料:

  1. 李唯中译.一千零一夜[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2. 季羡林译.五卷书[M].重庆出版社,2016
  3. The Thief of Bagdad,1924 [BD].Eureka Video,2014
  4. The Thief of Bagdad,1940 [DVD].The Criterion Collection,2008
  5. Aladdin,1992 [BD].Walt Disney Studios Home Entertainment,2015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咱们小时候听过的《阿拉丁神灯》故事里,神灯精灵一出来,最常说的就是能满足“三个愿望”。但要说这“三个愿望”的设定,其实并不是《一千零一夜》原著里的版本。这得从一个关键人物说起,那就是格雷戈里·格雷格里·菲利普斯·卡尔·莱昂。格雷格里·卡尔·莱昂:那个为“三个愿望”添砖加瓦的人你可能对这个名字不太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对了!《原神》雪山任务的结尾,确实是很多人都觉得绕。尤其是关于阿贝多,这里面确实有些门道,咱们好好聊聊。首先,是的,严格来说,雪山任务里出现的“阿贝多”,我们看到的不止一个。 但这并不是说游戏里真的有两个独立的、活生生的阿贝多。事情要从头说起,咱们得把雪山那段故事捋一捋。1. 雪山初.............
  • 回答
    2.3版本,《原神》玩家们迎来了一个相当“重量级”的双复刻池:冰元素五星大剑角色优菈,以及岩元素五星单手剑角色阿贝多。这两个角色在游戏早期就已上线,拥有各自独特的机制和受众群体,此次的同期复刻,无疑给玩家们带来了不少的选择难题,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复刻的“含金量”与市场定位首先,从角色本身的强度和泛用.............
  • 回答
    《原神》玩家社群中流传的「阿晴他们骗你的」这句话,与其说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不如说是玩家在游戏体验中,尤其是围绕着特定角色——刻晴,所发展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情感表达和社群亚文化现象。要评价这句话,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它的起源、含义、以及它所折射出的玩家心理和社群互动。起源与“背叛”的种子这句话的根源,很.............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原神》2.3 版本上线的时候,确实让不少玩家纠结了一番,尤其是想把岩系队伍玩明白的朋友。阿贝多和荒泷一斗,这俩我都挺有关注的,要说值不值得抽,得从几个方面好好掰扯掰扯。先说说阿贝多。阿贝多这角色,你得从“后台副C”这个定位来看。他最核心的技能就是那个“创世之种”——一个能持.............
  • 回答
    阿奎那的《神学大全》第一部分问题84,是探讨“上帝的认识”这一重要主题的一个关键节点。在这个问题中,阿奎那深入分析了我们人类如何能够认识作为超越性存在的上帝,尤其聚焦于上帝的本质是否可以直接被我们有限的心灵所理解。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抓住阿奎那设定的根本前提:上帝是绝对的、无限的、完美的。而我.............
  • 回答
    “为什么总有人觉得阿神强过三井?”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灌篮高手》中两位非常受读者和观众喜爱的角色,并且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不同的篮球理念和成长路径。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角色设定、技能特点、精神属性、以及读者和观众的共鸣点。一、 角色设定与背.............
  • 回答
    《灌篮高手》里,阿神被樱木花道“防住”的场面,很多人觉得是剧情杀或者夸张,但仔细分析,其实有几个关键点让这个看似不可能的对决变得合理。这不仅仅是身体素质的碾压,更多的是战术、心理和临场发挥的综合作用。首先,我们得先明确一点:阿神是神奈川县公认的得分王,他有精准的三分投射,更重要的是,他那标志性的“预.............
  • 回答
    这可真是个经典又让人热血沸腾的对决!要我说啊,这问题就像是在问篮球迷们最喜欢哪个得分后卫一样,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两边星光熠熠,各有千秋。不过,咱们不妨仔细掰扯掰扯,看看哪边的纸面实力和潜在的化学反应能更胜一筹。先来看看A队:樱木、赤木、阿牧、阿神、清田。这支队伍,光看名字就让人感觉一股劲儿.............
  • 回答
    克苏鲁神话中的阿撒托斯,那混沌的源头,万物的起点,之所以被描绘成“愚蠢盲目”,这并非简单的智力缺陷,而是其作为宇宙初生状态的本质体现。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深入挖掘它在神话体系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首先,阿撒托斯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神”。它更像是一种纯粹的、未经塑造的原始能量,一种无意识的生命力。宇宙.............
  • 回答
    印度神话中,除了人类社会存在严格的种姓制度,那些非人类的“物种”或群体,比如天神(Deva)、阿修罗(Asura)、罗刹(Raksha)、夜叉(Yaksha)等等,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种类似种姓的高低之分呢?答案是肯定的,但这种区分方式和人间的种姓制度有所不同,更多地体现在它们各自的先天属性、能力、地.............
  • 回答
    阿祖拉,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冰冷而又致命的魅力,是《降世神通:最后的气宗》中最令人难忘的反派之一。她不仅仅是一个纸片人式的邪恶角色,而是一个复杂、多层次的人物,她的存在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无尽的张力和悲剧色彩。一个完美的“工具”从她的出场开始,阿祖拉就展现出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压迫感。她拥有过人的天赋,无.............
  • 回答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Arleigh Burkeclass destroyer)是美国海军现役的主力水面作战舰艇,也是世界上最成功、建造数量最多的驱逐舰之一。评价一艘军舰,往往需要从设计理念、技术性能、任务能力、服役表现以及战略意义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阿利伯克级,作为“神盾”系统的载体,无疑代表了其.............
  • 回答
    关于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太阳直射现象,人们普遍认为它每年都有两次,精确地发生在特定日期,为法老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的生日(2月22日)和登基日(10月22日)。这种现象的精准度,尤其是在现代人看来,确实会让人产生“每年太阳直射日十分精准”的印象,进而怀疑这是否是某种程度上的夸大。要解.............
  • 回答
    阿拉丁,这个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尤其是在迪士尼动画电影《阿拉丁》风靡之后。但要说他是“哪国人”,其实是一个有点复杂的问题,因为他并非来自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某个特定国家。阿拉丁的故事,最广为人知的版本出自《一千零一夜》(或称《天方夜谭》),这是一部收集了中东和南亚民间故事的阿拉伯语文献。而阿拉丁的故事,.............
  • 回答
    .......
  • 回答
    作为一名普通的影迷,我对2019年的真人版《阿拉丁》可以说是有着相当复杂的情感。它既有令人惊喜的亮点,也存在一些让人觉得“差了点意思”的地方。总的来说,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一次野心勃勃的改编,努力想在经典动画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活力,但最终的呈现效果嘛……就像是一场精彩但又不那么完美的魔法表演。优点方面,不.............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阿拉伯裔以色列人(Arab Israelis)是生活在以色列国境内的阿拉伯族群群体,主要由穆斯林、基督徒和德鲁兹教徒组成,约占以色列总人口的20%左右(约190万)。他们既是以色列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国民族矛盾与身份认同冲突的核心议题之一。以下从历史背景、法律地位、社会经济状况、文化身份以及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