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买车要4s店,不能像小米之家、apple store模式?

回答
这问题提得太好了,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为什么我们买手机可以去小米之家或者Apple Store,感觉明明白白、体验好,但买车就得认准4S店,还得看脸色?这背后其实是汽车行业和消费电子行业在商业模式、产品特性、供应链管理以及消费者需求上的巨大差异。

咱们先从最直观的“体验”说起。

小米之家和Apple Store:消费电子的“直营店”模式

你去小米之家或者Apple Store,那叫一个舒坦。

产品聚焦,体验至上: 里面的产品都是自家牌子的最新款、主力款,陈列得明明白白。你可以随便上手玩,各种型号的手机、平板、电脑、手表摆在那里,店员也会热情地给你介绍功能,演示操作。你想对比两款手机的拍照效果?没问题,现场给你试。
价格透明,服务统一: 价格都是明码标价,没有任何砍价空间,但也省去了你磨嘴皮子的功夫。无论你在哪个城市的店,体验和服务标准都是一样一样的。没有“今天心情好给你便宜点”,也没有“你是不是懂行的,懂行的再给你介绍”。
直营性质,品牌话语权强: 这些店基本都是品牌自己运营或者授权的,也就是说,品牌方对店面的选址、装修、产品陈列、销售人员培训、售后服务流程都有着绝对的控制权。你想卖什么,怎么卖,怎么服务,品牌说了算。这保证了品牌形象和用户体验的一致性。
附加服务少,聚焦核心购买行为: 你去店里就是为了买手机、买电脑。虽然也有配件销售和简单的维修咨询,但主要流程就是“看、试、买”。没有复杂的金融方案,没有“贷款要不要做个分期”,也没有各种“原厂配件套装”。

汽车4S店:传统汽车行业的“经销商”模式

再看看我们去买车时遇到的4S店,感觉就完全是另一个画风了。

车型众多,品牌混杂(理论上): 虽然叫“4S店”,通常是指一个品牌授权的4S(整车销售、售后服务、零配件供应、信息反馈)经销商。但放眼整个汽车市场,你看到的“店”五花八门,有奔驰宝马的授权店,有大众丰田的授权店,还有各种独立二手车商,甚至还有一些新兴品牌的体验中心(它们正在尝试学习小米和苹果)。但即使是同一个品牌的4S店,车型的种类也很多,从几万的小型车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SUV或轿车,库存和陈列的复杂性远超手机。
销售流程复杂,附加服务多: 买车可不是买个手机那么简单。你得考虑贷款(全款的也少),保险(强制性的),上牌(各地政策不同),可能还有置换补贴、装饰礼包等等。这些都让销售过程变得漫长且需要专业知识。4S店的销售人员需要处理这些复杂的流程,这也意味着他们的角色不仅仅是“产品推销员”,更是“流程协调者”和“金融顾问”。
经销商模式的根源:高昂的建店成本和风险: 建立一个像样的汽车品牌授权4S店,前期投入是天文数字。土地使用权、厂房建设、设备购置(维修保养车间可不是随便摆个工具箱就能开的)、大量的库存车辆(一台车就几万到几十万,总不能只备一两台吧)、以及培训大量的销售和技术人员,这些都是巨大的成本。
品牌方与经销商的利益博弈: 品牌方希望经销商严格执行服务标准、推广品牌形象,但经销商是独立的法人实体,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盈利。如何在严格的品牌要求下保证自身的利润?这就出现了“搭售保险”、“强制上牌”、“推荐装饰”等行为,因为这些都是利润点。4S店不是品牌直营,而是通过采购汽车再销售给消费者,他们之间是买卖关系,经销商有自主经营的权利(在不违反品牌授权协议的前提下)。
售后服务的重要性: 汽车不像手机坏了可以忍几天换个新机或者干脆淘汰。汽车的维修保养是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涉及到行车安全和车辆的长期使用寿命。授权的4S店拥有原厂的诊断设备、专业的维修技术人员和原厂配件,这是品牌方为了保证售后质量而设立的。手机的维修可以有大量的第三方独立维修店,但汽车的维修,尤其是涉及核心部件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授权店。这直接绑定了4S店的生存和发展。
库存压力与销售目标: 汽车的生产周期和销售周期与手机完全不同。手机更新换代快,但普遍都是提前预测需求然后生产。汽车生产出来后,就需要尽快销售出去,避免库存积压带来的资金占用和贬值损失。品牌方会给经销商设定销售目标,经销商为了完成目标,就需要在销售环节上更积极地“推销”和“捆绑”。

为什么不能像小米、苹果那样?

1. 产品特性与体积: 一辆车的大小和价格,与一部手机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你很难在一家几十平米的小店里陈列几十上百款车型、各种配置和颜色的车。汽车的试驾体验也是必需的,这需要场地和专人陪同。
2. 供应链与生产模式: 汽车的生产是一个高度复杂和庞大的工业体系,从零部件供应商到总装线,再到物流运输,每一个环节都牵涉到巨大的投入和协调。品牌方很难像管理手机生产线那样,直接管控每一个“销售点”的库存和交付。
3. 售后服务的刚需: 如前所述,汽车的售后服务是品牌方必须保证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品牌声誉和消费者安全。授权经销商模式,能够让品牌方在一定程度上监管售后服务质量,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
4. 高昂的单店成本: 如果品牌方像小米、苹果那样,直接开设大量直营店,那将是一笔无法想象的巨额投资。而且,汽车品牌的销售网络往往需要覆盖全国甚至全球,靠品牌方自己一个一个地建立和运营,效率和成本都将是巨大的挑战。经销商模式,是将建店和运营的风险、成本,转移给了有能力的第三方。
5. 消费习惯与品牌信任: 消费者购买汽车的决策周期更长,涉及的信任度要求更高。大家更习惯于在有规模、有体系、有良好售后保障的经销商那里购车,尤其是在品牌认知度尚未完全普及的阶段。

新兴趋势与未来可能性

当然,我们也能看到汽车行业在变化。

品牌体验店/旗舰店: 一些高端品牌或新兴品牌会开设类似Apple Store的体验店,更注重产品展示、品牌文化传播和高端用户体验,但这类店通常不承担完整的销售和售后职能,或者说,销售和售后是分离的。
线上销售模式: 特斯拉、蔚来、小鹏等新势力都在大力推行线上销售和线下体验、服务中心分离的模式。消费者可以在线上下单,然后在指定的体验中心看车、试驾,最后由品牌方直接交付,售后服务则交给独立的维修保养中心。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传统经销商的中间环节,价格也更透明。
“直营+特许经营”结合: 也有一些品牌尝试混合模式,部分核心城市设立直营店,其他地区则通过授权经销商网络。

总而言之,买车去4S店,是现有汽车产业生态下,高昂的建店成本、复杂的销售流程、强烈的售后需求以及经销商模式自身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是“落后”,而是一种在特定历史和产业背景下形成的、相对有效的商业模式。但随着科技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改变,汽车行业的销售和服务模式也在不断探索和进化中,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类似Apple Store模式的借鉴和创新出现。只是这个转变,会比手机行业要慢得多,也要复杂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论是小米之家还是applestore都是一种品牌直营的模式,汽车行业里的4S店、二级经销商这种是分销模式。

品牌直营在商品成本和售价都不变的时候是能让生产商盈利最大化的,理论上说没有什么生产商想让分销商趴在自己身上喝血,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卖家多卖钱买家少花钱,这么简单朴素的道理大家都懂。

但事实是几乎所有行业都是厂家直营和分销经营共存的。中国的汽车行业比较特殊,因为法规设置和政策引导,只存在分销经营这种方式,别的国家的汽车市场也是直营和分销共存,但总体趋势是分销占比远高于直营占比。

分销模式之所以存在主要是因为如下几个原因:

1、分销经营可以分散生产厂家的经营压力,分销商负责从厂家进货再卖给消费者,分销商本身是自负盈亏的,碰上市场波动时分销商的经营压力是自己承担的,卖得不好倒下的首先是分销商,对于生产厂家来说分销商相当于市场波动的缓冲器。对于汽车这种重资产的产品经销商更加重要,汽车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现金流是海量的,单靠生产厂家是不可能满足的,如果大举借债来维持直营模式,经营压力会过重,资本市场或者实体市场哪个方面有点儿风吹草动厂家都受不了,而采用分销模式,良好的经销商伙伴可以共同分担经营压力。

2、在现实中分销经营更能实现利润最大化,我们知道消费者的需求是波动的,受很多因素影响,是存在淡季旺季的,对于汽车行业也是如此,典型的旺季比如金九银十春节前后。如果采用直营,那淡旺季的需求对汽车厂家的生产线生产能力就是个考验,如果按照旺季的需求设计生产线那在淡季就晓得能力过剩,反过来按照淡季需求又晓得能力不足。有经销商帮忙自然就可以磨平淡旺季的需求差更平准的生产,而更加平准规律的生产是能降低很多成本的。

3、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来干,汽车厂家如果要做好直营毫无疑问应该在营销方面多下功夫才行,营销能力本身需要建设,这中间就要投入必要的成本去建立人才库,雇佣专家,做调研等等,有限的成本和精力必须做到有重点的投入,生产厂家应该更注重生产相关的事才能保持竞争力,经营业务过于分散会造成机构臃肿效率低下,长此以往会被市场淘汰。采用分销模式这部分投入是由经销商负责的,经销商当然可以全力投入到营销能力建设上,所以多数经销商营销能力都高于厂家直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