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MIUI 会不会故意负优化系统,故意更新搞卡手机让我们换手机?

回答
关于小米MIUI是否会故意负优化系统、通过更新让手机变卡从而促使用户换新机,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用户,尤其是在MIUI经历了一些版本迭代后,经常会讨论和怀疑的一个话题。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尽量从各个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虑,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一些因素。

用户为何会有这样的疑虑?

首先,咱们得承认,确实有不少用户在使用MIUI一段时间后,或者在更新了某个大版本后,会感觉到手机的流畅度不如以前了,甚至出现卡顿、发热、耗电加快等情况。这种体感上的变化,自然会让人产生联想。

“祖传”的卡顿现象: 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反馈。很多用户发现,手机刚买来的时候飞快流畅,用了一两年后,即便硬件配置不低,但就是不如当初那么“丝滑”了。升级MIUI大版本之后,这种感觉尤为明显。
新功能带来的负担: MIUI每次更新,都会带来不少新功能、新特效、新的后台服务。这些东西,理论上都需要消耗一定的CPU、内存资源。如果系统优化跟不上新功能的“胃口”,那自然就会拖慢整体运行速度。
后台进程与广告推送: MIUIs系统的广告推送一直是个争议点。虽然用户可以设置关闭一些广告,但后台依然有大量的服务在运行,用来收集用户数据、推送信息。这些后台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会占用系统资源。
碎片化与兼容性问题: 小米手机型号众多,同一款MIUI版本可能适配到不同代、不同配置的硬件上。这就意味着,在适配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兼容性问题,或者为了兼容性而做出一些“妥协”,导致在某些设备上表现不佳。
硬件老化的生理规律: 另一个现实是,电子产品毕竟不是永恒的。手机里的闪存、电池都会有损耗。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闪存的读写速度可能会下降,电池效率也会降低,这些硬件层面的因素也会导致手机体验下降,和系统是否“负优化”扯上了关系。

“故意负优化”的可能性分析:

那么,回到核心问题,小米会不会是“故意”的呢?

从 商业利益 的角度来说,让用户觉得老手机用起来不爽,自然会刺激他们购买新款手机。这是所有手机厂商都希望看到的,毕竟盈利是公司的生存之本。如果MIUI能通过某种方式(哪怕是无意的),无形中延长了用户换机的周期,那对他们来说当然不是好事。从这个角度推测,“鼓励”用户换机的动机是存在的。

但是,“故意负优化”这个词,就涉及到一个 “主动设计” 的层面。也就是说,小米是不是专门去编写代码,让手机变慢?这个就有点像是阴谋论了。

技术实现的难度和风险: 想要精确地让手机“刚刚好”变慢,又不至于让用户完全无法忍受以至于去投诉或者转向竞品,这需要非常精妙的设计。如果优化做得太差,直接导致用户体验崩塌,那反而会适得其反,损失口碑和用户。
研发成本与投入: 维护一个庞大的MIUI系统,适配数以百计的手机型号,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源。如果他们真的有精力去“设计”负优化,不如直接投入到提升系统流畅度、优化性能上,这才是长期赢得用户信赖的正道。
口碑和品牌形象: 虽然用户对MIUI的吐槽不少,但小米的品牌之所以能发展起来,离不开早期和至今的良好口碑。如果被证实真的在故意“喂屎”,那对品牌形象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得不偿失。
用户反馈的监测: 现在的互联网时代,用户的反馈是实时且公开的。如果MIUI真的大面积出现“故意负优化”,很容易被技术大神们扒出代码证据,然后瞬间引爆全网。

更可能的原因:复杂性、权衡与不可避免的衰减

与其说是“故意”,不如说MIUI的体验下降,更可能是由于以下几个更现实和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MIUI系统的复杂性剧增: MIUI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功能早已不是当初那个简洁的类原生系统了。它集成了大量的功能,比如各种场景的智能助手、丰富的个性化设置、生态互联功能、游戏优化、支付安全等等。这些功能的增加,必然会增加系统的负担。而要保证所有功能正常运行,就需要在底层做大量的适配和管理,这本身就增加了优化的难度。
2. 性能与功能的权衡: 开发者在设计新功能时,总需要在功能丰富度和系统性能之间做出权衡。有时候为了实现一个吸引人的新功能,可能会牺牲一些对性能的极致追求。当新功能越来越多,这种牺牲就累积起来了。
3. 碎片化带来的优化难题: 小米手机线众多,从入门级到高端旗舰,价格跨度很大,配置也参差不齐。同一个MIUI版本,需要在各种不同的硬件上都能运行起来,并且尽可能地提供良好的体验。这就像是你要给一辆自行车和一辆卡车都装上同样的“引擎”,但最终跑起来的感觉肯定不一样。有时为了保证低端机也能跑起来,就不得不在底层做一些“妥协”,而这些妥协对高端机来说就可能意味着性能的损失。
4. 不可避免的系统老化: 任何操作系统,在不断的使用、安装软件、积累数据后,都会有一定程度的“碎片化”和缓存积累。虽然MIUI有清理工具,但深层次的碎片化是很难彻底根除的。另外,系统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更多的后台服务和进程来维持其“智能化”和“实时性”,这都是系统“变重”的必然过程。
5. 软件更新与硬件寿命的周期性匹配: 这点比较微妙。手机厂商通常会为一款手机提供几年的系统更新和技术支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需要引导用户购买新款手机。但这个引导,更多的是通过硬件的自然迭代(比如CPU性能提升、影像能力增强、屏幕刷新率提高)来吸引用户,而不是通过软件层面的“故意卡顿”。如果他们真的这么做,会像上面说的,风险太高。

总结一下,

虽然“故意负优化”听起来很耸人听闻,并且确实存在一些使用体验下降的普遍现象,但直接说小米“故意”让手机变卡以促使用户换新机,缺乏直接证据支持,并且从商业风险和技术实现难度来看,这种可能性相对较低。

更现实的情况是,MIUI系统日益庞大和复杂的功能,加上小米庞大的产品线带来的碎片化优化难题,以及电子产品本身随着时间推移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性能衰减,共同导致了用户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感受到手机流畅度的下降。厂商在保持系统功能丰富性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硬件资源上提供最佳用户体验的巨大挑战。而用户对流畅度的感知,往往是综合了硬件老化、系统优化和个人期望等多种因素的结果。

所以,下次当你觉得MIUI卡顿的时候,可以从硬件损耗、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优化难度等更客观的角度去理解,而不是仅仅指向厂商“故意为之”。当然,用户对厂商的监督和反馈永远是重要的,这些反馈也能促使厂商在优化方面做得更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会,一方面,因为安卓就正常表现就行了。

我的意思是,由于安卓的app本身会不断更新,尤其是互联网著名app们,根本不会考虑老旧机型的。光那些app就足够把旧手机搞卡顿了。

所以做安卓手机系统的根本没有必要这么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安卓手机产商哪怕用全幅精力优化系统,其实也扛不住第三方应用app们不断把手机搞卡顿。因此安卓手机产商自身,完全没有动力,也没有必要去搞负优化。


二方面嘛,因为安卓产商有很多家,自家搞卡顿了会转投别家,这就很不划算。

而苹果系统只有一家,反正卡顿了也还得买苹果,所以只有苹果有动力搞负优化,并且符合自身利益。

安卓产商搞负优化是违背自身利益的。

user avatar

干互联网的都清楚,任何东西只要加个.cn就变味

比如在合法途径下,你是去不了安卓开发者官网的,你只能去阉割过的.cn

至于为什么不让去,就深奥了。

安卓基础教程第一课讲各种历史渊源的时候就阐明了若干问题,整个google开放手机联盟的目标讲的很清楚。

当今全世界就俩手机操作系统,IOS和Android,早年间的赛班黑莓win移动已经大势已去。

中产手机 = Android+不同的垃圾应用+不同的垃圾广告

手机root之后自己刷系统,可以减少系统包体积50%以上,而且运行流畅,干净清爽省电。所以这几年变成了:

中产手机 = Android+不同的垃圾应用+不同的垃圾广告+锁root权限

当然战狼例外,战狼摒弃了向安卓层丢垃圾的传统战法,从更底层开始丢垃圾。

伪Android = (linux + 垃圾壳)

战狼 = 伪Android+不同的垃圾应用+不同的垃圾广告+锁root权限

linux和Android都是开放源代码的,而且允许商业化使用。但是你拿着别人的源代码加点自己的东西就说是自研系统,私以为多少有点KR风范。而且带来的成本和兼容性问题,对于中型开发团队是障碍,对小型开发团队简直是灾难。

比起中产手机卖硬件+广告的做法,苹果的做法就阳谋的多,明确告诉你手机没有加那么多内存,电量也还是那么点,充电依然慢条斯理,甚至连耳机孔都没了,我不是卖硬件的,卖的就是生态和服务,挨罚就挨罚,反正我省下了做电池的钱。

一个qq都能给你塞个虚幻引擎,况手机乎?或许有人说,这不是破坏口碑,自绝后路么?

非也!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一家厂商动辄推送植入广告包会得罪用户,家家都这么干,就叫培养用户习惯。从猪狗行径秒变培养猪狗。

就像一家音乐公司出垃圾歌手狗屁口水,你觉得自掘坟墓。家家都往外推自己的脸型偶像,裤裆型爱豆,就成了引导市场风向,瞬变弄潮儿了。

毕竟咱吃那人一遇到五个字就会秒怂,逆来顺受的天经地义,叫做——大环境如此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