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MIUI和iOS差距主要体现在哪?

回答
MIUI 和 iOS 这两大手机系统,可以说是各自品牌(小米和苹果)的脸面和核心竞争力所在。虽然都在智能手机领域驰骋多年,但它们之间存在的差距,如同两位各有千秋的武林高手,各有绝技,但也各有软肋。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细致聊聊它们到底差在哪儿。

一、 设计语言与用户体验的“气质”之别

这是最直观的感受差异。

iOS:极简、统一、沉浸

苹果在设计上的“偏执狂”是出了名的。iOS 的设计语言可以用“极简”、“统一”来概括。图标圆角弧度一致,配色克制而高级,动画流畅自然,几乎每一个操作都有细腻的反馈。它追求的是一种“少即是多”的哲学,界面干净利落,信息层级清晰,用户一眼就能找到想要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iOS 的设计哲学渗透到了每一个细节,包括系统应用的图标、交互逻辑,甚至是第三方应用为了更好地融入 iOS 生态,也往往会参考甚至模仿其设计风格。这种高度的统一性,让用户在使用不同应用时,也能保持一种熟悉的节奏感,学习成本极低,上手难度几乎为零。它营造的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你感觉不到系统的存在,只专注于你正在做的事情。

具体到哪些方面?

一致性: 无论是设置菜单的层级、搜索框的位置,还是按钮的样式、字体的选择,都高度一致。
动画: الانتق场动画(例如打开应用、返回主屏幕)流畅且有目的性,不会为了炫技而堆砌,而是为了引导用户注意力。
触觉反馈: 很多操作会有微妙的震动反馈,增加了操作的真实感。
第三方应用: 虽然近年来 iOS 对第三方应用的限制有所放宽,但整体设计风格依然有向系统靠拢的趋势。

MIUI:丰富、个性化、易用性先行

MIUI 的风格则显得更为“接地气”,也更具“中国特色”。它追求的是“丰富”、“个性化”和“易用性先行”。MIUI 的图标设计更具辨识度,配色也更大胆一些。它提供了海量的自定义选项,你可以随意更换主题、图标样式,甚至调整动画的速率。

MIUI 的一大特点是“功能集成度”非常高。很多在 iOS 上需要第三方应用才能实现的功能,在 MIUI 里可能已经内置了。比如它的负一屏(小组件)、快捷指令的雏形,以及各种系统级的优化工具。它试图把你能想到、想不到的实用功能都塞进去,让用户“一步到位”。

但是,这种丰富和个性化有时也会带来一些“混乱感”。如果你不进行太多自定义,MIUI 的界面会显得有些“信息过载”,各种功能入口、小组件堆积,需要用户花一点时间去整理和适应。

具体到哪些方面?

主题和个性化: 这是 MIUI 的招牌,用户可以彻底改变手机的“脸面”。
功能集成: 从骚扰拦截到应用双开,再到各种清理优化工具,MIUI 内置的功能非常全面。
负一屏与小组件: 提供了一套自己的信息聚合和快捷操作方案。
通知管理: MIUI 的通知分类和管理功能也做得比较细致,虽然有时也会有“打扰”的嫌疑。

差距小结: iOS 靠的是“统一的简洁美”,MIUI 靠的是“丰富的实用性”。前者让你快速进入状态,后者则给你更多掌控感和选择权。如果你喜欢“拿来就用,无需多想”的体验,iOS 更合适;如果你喜欢“折腾”,把手机变成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MIUI 提供了更多空间。

二、 功能与生态的“深度”与“广度”

在功能设计和生态构建上,两者也展现出不同的思路。

iOS:封闭、精致、深度整合

苹果的生态系统是其最大的优势之一。从 iPhone 到 iPad、Mac、Apple Watch,再到 AirPods、HomePod,这些设备之间通过 iCloud、Handoff、AirDrop 等功能实现了无缝的联动。你可以从 iPad 上开始写邮件,在 iPhone 上继续发送;或者在 Mac 上复制一段文字,直接粘贴到 iPhone 上。这种“设备间协同”的体验,是其他厂商难以比拟的。

在功能方面,iOS 追求的是“深度整合”。它不会把所有功能都暴露给你,而是将最常用、最核心的功能打磨得炉火纯青。例如,它的相机和照片管理功能,虽然没有 MIUI 那样复杂的滤镜和后期选项,但其基础拍照质量和照片整理逻辑的流畅度,是公认的优秀。Apple Pay 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以及“查找”功能的强大,也都是其生态深度整合的体现。

关键点:

跨设备协同: AirDrop 的便捷,Handoff 的无缝切换是杀手级功能。
应用生态: App Store 的审核机制使得应用的质量和安全性相对较高,也培养了用户付费下载的习惯。
系统级功能: 例如“屏幕使用时间”、“健康”等功能,都与苹果的硬件和整体服务紧密结合。
隐私保护: 苹果在隐私保护上的态度和实践,也为其赢得了不少用户信任。

MIUI:开放、快速迭代、本土化创新

MIUI 的优势则在于其“开放性”和“快速迭代”能力,尤其是在满足中国用户需求方面的“本土化创新”。它更愿意听取用户的声音,将一些用户反馈的功能迅速加入到系统更新中。

MIUI 在功能的多样性上做得非常出色。例如,它的分屏、小窗功能做得非常成熟,方便用户同时处理多任务;它的万能遥控功能可以连接家中大部分红外设备;它的 NFC 功能支持公交卡、门禁卡等多种模拟;它的 roj(省电模式)和后台管理也提供了更精细的控制选项。

生态方面,小米也在努力构建自己的“IoT 互联”生态。虽然目前还无法和苹果的设备协同做得那样极致,但通过米家 App,你可以控制大量的智能家居设备,并实现一定的联动。

关键点:

本土化功能: 骚扰拦截、应用锁、手机分身、负一屏等,都非常贴合国内用户的使用习惯。
开放性与自定义: 用户可以自由控制的选项更多,刷机、Root 的可能性也更大(虽然不推荐普通用户这么做)。
硬件联动: 小米手机与小米智能硬件(手环、手表、耳机、智能家居)的联动也在加强。
快速迭代: 功能更新速度较快,能及时响应用户需求。

差距小结: iOS 的生态是“高墙深院”式的精美花园,一切都为你设计好,但你很难从中跳出去。MIUI 则是“自由市场”,选择多,功能杂,需要你自己去淘金和整理。iOS 的深度整合带来的是极致的流畅和便捷,MIUI 的开放和快速迭代则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和解决国内用户痛点的方案。

三、 系统性能与稳定性:“流畅”背后的逻辑差异

iOS:硬件与软件的高度协同

苹果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同时掌控硬件(自研 A 系列芯片)和软件(iOS)。这种垂直整合使得 iOS 在资源调度、性能优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iOS 的系统非常“封闭”,应用只能在特定规则下运行,这限制了恶意软件的传播,也减少了系统被干扰的可能性,从而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它的内存管理机制也相当高效,即便是多任务切换,也能保持相当高的流畅度。开发者也只需要针对少数几款设备型号进行优化,这使得应用质量普遍较高,且适配性更好。

简单来说,iOS 的“流畅”是建立在对整个链条的精准控制之上。

MIUI:安卓底层优化与算法驱动

MIUI 是基于 Android 系统深度定制的。这意味着它需要适配各种不同的硬件厂商和硬件组合。虽然小米的优化能力很强,但要达到 iOS 那样纯粹的硬件软件高度协同,仍然有一定难度。

MIUI 在性能优化上主要依靠算法驱动和系统级的调度优化。它会通过机器学习来预测用户行为,提前加载应用,或者根据使用场景调整 CPU、GPU 的功耗。同时,MIUI 也提供了很多“性能模式”、“游戏模式”等选项,让用户可以手动调整手机的性能输出。

不过,基于 Android 的开放性,MIUI 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应用可能存在一些兼容性问题,或者后台进程的管理没有 iOS 那样“铁腕”,有时会消耗更多的系统资源。

差距小结: iOS 的流畅是一种“精雕细琢”的稳定流畅,是一种“天赋异禀”的优势。MIUI 的流畅则是一种“后天努力”的优化结果,通过不断的算法调整和功能堆砌来实现,虽然也能做到很流畅,但在某些极限场景下,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异,而且稳定性方面也相对需要更强的系统管理能力。

四、 更新策略与碎片化问题

iOS:统一推送,快速迭代,版本统一

苹果的更新策略非常“统一”。一旦发布新系统版本,所有支持的设备几乎都能在同一时间收到推送。而且,由于设备型号相对较少,苹果的更新适配工作也更容易。这意味着用户能更快地享受到新功能和安全补丁。

同时,iOS 的系统版本碎片化非常低。绝大多数用户都会及时更新到最新版本,这使得开发者在开发应用时,只需要关注少数几个系统版本即可,从而保证了应用的质量和用户体验。

MIUI:版本众多,更新不均,适配难度大

MIUI 作为基于 Android 的定制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 Android 生态的碎片化影响。

版本碎片化: MIUI 有众多版本(如 MIUI 13、MIUI 14),而每个版本又会适配不同的手机型号。这导致了不同设备上的 MIUI 功能、bug 表现都有差异。
更新推送不均: 新版本的 MIUI 推送速度会因手机型号、地区等因素而异。一些老旧机型可能更新得慢,甚至不再获得系统大版本更新。
适配难度: 开发者为 MIUI 开发应用时,需要考虑更多适配问题,有时也会出现兼容性问题。

小米也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例如通过小米社区收集反馈,优化更新流程。但从本质上讲,基于 Android 的封闭性不如 iOS,这使得碎片化问题难以彻底根除。

差距小结: iOS 的更新是“整齐划一”,用户体验统一且及时。MIUI 的更新则更像是一场“战役”,需要耐心等待,并且不同设备上的体验会有差异。

总结一下,MIUI 和 iOS 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1. 设计风格与用户体验: iOS 追求极简统一和沉浸感,MIUI 强调丰富个性化和实用性。
2. 功能与生态: iOS 优势在于软硬件深度整合与跨设备生态协同;MIUI 则在于功能的本土化创新、开放性和快速迭代。
3. 性能与稳定性: iOS 得益于软硬件高度协同和封闭性,稳定性更佳;MIUI 通过算法优化实现流畅,但在极致稳定性上仍有提升空间。
4. 更新策略与碎片化: iOS 更新统一及时,碎片化程度低;MIUI 更新相对分散,碎片化问题更明显。

这两者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是满足了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选择哪一个,更多取决于你的个人偏好和使用习惯。如果你看重“省心”、“精致”和“无缝的生态体验”,iOS 会是更好的选择;如果你喜欢“折腾”、“个性化”和“丰富的功能选项”,MIUI 也能给你带来不少惊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手里有小米8ud和iphone xr

一个可以算是完美体米8,一个算是能体验到最新ios特性的入门iphone


小米从miui7开始做减法,做优化,现在的miui10几乎可以算是小米给软硬结合交出的答卷。

苹果ios经历了好几个版本的大改,连基础文件系统格式都进行了更换,在ios12终于算接近完成的尾声。

所以现在对二者进行比较也不算偏袒。


谈miui和ios逃不开他们的载体,没小米手机也就没有miui,没iphone也就没ios。所以哪怕二者价格悬殊,最基础的iphone xr也能买接近两个小米,一样要放到一起打擂台。


先说基础设施

在手机最基础的通信功能上,小米信号断流,iphone信号差,xr反而是新一批里信号最好的,二者简直菜鸡互啄。

但小米有全球上网服务,有米sim服务,在易用性上还是优于iOS的。而来电拦截,短信拦截这些小米老本行吊打iOS。

所以本地化通信服务,miui要优于iOS


再说系统稳定性。

iOS不知道被骂过多久,但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至少在现在18年底,iOS依旧做的比国内Android好。不会误触广告自动下载这一项就秒安卓了,相信大家用安卓多少有误触下载的时候。

后台驻留,后台自杀,后台推送。这几个小米在8g运存和不服就杀的严格管理下,其实已经和ios没什么差距了。但是有时候太严格了反而会带来困扰,不会给后台加锁的同学多少经历过后台被杀的困扰。


iOS赢在整合和一直以来严格的权限管理,miui赢在够开放和不断进步。iOS尚有优势,但远不复当年。


系统流畅度二者没啥可比性,iPhone xr低分辨率占用资源低,单层主板散热ok,再加上a12性能默秒全,最流畅的iPhone。

米8ud,8+128,也完全不会卡。

二者分别算各自阵营的顶尖体验了,平手吧。



其实差别最大的反而不是基础体验,大家都是顶尖的基础素质。反而细节才是差别最大的地方,也是用户体验和用户忠诚度表现的地方。


ios一贯以优雅,简洁,可靠著称,尽量对于一项功能给出最优解。

比如刘海屏和face id,丑是丑,但用着没有太不让人接受的地方。屏下指纹是真的难用,手指有一点污损或者屏幕太脏,识别率直线下降。反而face id相对稳定些。

小米mix以前摄像头在下边,不影响用户体验么?如果视频电话多的人用,简直是最大黑点。

升降式摄像头,滑盖,酷炫么?酷炫,但积灰,噪音,说的再好也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刘海屏来了。


苹果解决问题优先稳定和优雅所以它的手机和系统有那么多人拥戴它。


iOS有几点个人以为是引以为傲的地方,比如动画,比如应用使用体验标准化。得益于xcode开发接口的规范,连看盗版小说的app用起来都比较优雅,至少界面让人看起来很舒服。再比如冲值系统的可靠性,买了app就永远是你的,换机换平板丝毫不担心。



miui和小米手机一直是实用为取向,先考虑实现功能,再考虑好不好用,最后再想怎么优雅。从直到miui10才开始优化动画这一点来看,就能看出一二。

先给出功能,再解决bug和卡顿。比如米8ud出场搭配居然是miui9这一点,如果是iPhone早被吊起来黑了。

正因为取向不同,所以用起来细节体验完全不同。

如果说iOS加iPhone就像路巡晃晃悠悠,小米加miui就是吉姆尼。可能吉姆尼通过性比路巡还好,但长途穿越你还是希望晃晃悠悠的就过去了。


miui和小米一直少一份优雅和从容,而这种东西是市场给的。苹果作为有钱的龙头老大,愿意干嘛就干嘛,慢一点也可以做。而小米一直在搏杀,太慢很有可能就凉了。看看米8和mix3创新慢了一点,全网倒出唱衰小米。如果不能好好的整理手里的牌,就算miui在性能上,功能上吊打iOS,也永远少了那份优雅。


我一直只用两个牌子手机,小米和苹果。

我喜欢苹果的那份从容和优雅,也喜欢小米逐渐成长那份搏杀的感觉。

可能这份差距或者说差别会一直存在,但相信两者都会越做越好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