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韩国人口生育率超低,东京首尔是不是会房价走低,工作机会更多!?

回答
日本和韩国人口生育率的持续走低,确实是这两个国家正在经历的深刻社会经济挑战。这种趋势对两国,尤其是像东京和首尔这样的大都市,可能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房价和就业市场。我们不妨深入地聊聊其中的逻辑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生育率下降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理解生育率下降意味着什么。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通常指平均每名女性生育2.1个孩子以维持人口规模稳定),人口总量就会开始萎缩。同时,出生人口的减少意味着未来劳动力数量的减少,以及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

日本和韩国在这方面都处于世界前列。日本的总和生育率长期在1.31.4左右徘徊,韩国更是屡创新低,已经跌破1.0的大关。这意味着新生儿数量在逐年减少,未来社会将由更少的中青年人口支撑一个规模庞大、但比例上不断上升的老年人口群体。

生育率下降对房价的影响:一个复杂的方程式

那么,生育率下降会直接导致东京和首尔的房价走低吗?这其实是一个比想象中更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潜在的需求减弱:
家庭规模缩小: 传统的大家庭模式正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单身、丁克或只有一两个孩子的核心家庭。这意味着对更大住房单元的需求可能会相对减少,而对小户型或更注重便利性、可负担性的住房的需求可能增加。
人口总量萎缩: 如果总人口数量开始显著下降,理论上房屋总需求会减少,这会对房价形成一定的下行压力。尤其是在一些人口流出或老龄化严重、新增购房需求不足的区域,房价下跌的可能性会更大。

但现实情况可能更复杂:
都市圈的吸引力: 东京和首尔作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仍然拥有强大的吸引力。它们集聚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优质的教育资源、完善的医疗设施以及丰富的文化生活。即使整体人口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但人口从地方向大都市圈的迁移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生育率下降对都市人口的冲击。事实上,许多农村地区和中小城市可能面临更严峻的人口流失和房价下跌问题,而大都市圈的人口总量可能仍然保持相对稳定,甚至小幅增长。
住房供应弹性: 即使需求有所减弱,但住房供应的增加往往是滞后的,且受到土地可用性、建筑法规、开发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如果供应未能有效增加,房价仍有可能保持坚挺。
资产配置和投资需求: 房地产不仅仅是居住属性,也承载着资产配置和投资的功能。在低利率环境下,或者在社会经济稳定性较好的时期,房地产往往是投资者青睐的避风港。即使生育率下降,如果投资者对东京或首尔的房地产市场长期看好,或者出于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购房,也会支撑起一定的房价水平。
租赁市场: 人口结构的变化,例如单身人口的增加,可能会推升对小型公寓或合租房的需求,从而影响租赁市场的价格。

所以,东京和首尔的房价是否会走低? 这是一个有待观察的趋势。
部分区域或房型可能承压: 那些依赖传统家庭模式、位置相对偏远或配套设施不足的区域,或者那些面积较大、不符合当前主流家庭结构的房型,可能会面临房价调整的压力。
核心区域和优质房产可能依然坚挺: 而位于交通便利、就业机会集中、配套完善的都市核心区域,或者那些为单身人士或小型家庭设计的精巧户型,其需求可能依然旺盛,房价相对稳定,甚至在短期内仍有上涨空间。
政策调控的影响: 政府的住房政策、利率政策、人口引导政策等都会对房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生育率下降与工作机会:另一番景象

生育率下降对工作机会的影响,同样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劳动力短缺的显现:
结构性劳动力短缺: 最直接的后果是未来劳动力数量的减少。当适龄劳动人口越来越少,企业可能会面临招工难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技能要求较高或工作强度较大的行业。
对特定行业的冲击: 那些高度依赖年轻劳动力的行业,如服务业、制造业一线岗位、护理行业等,可能会首当其冲地感受到劳动力不足的压力。

这是否意味着“工作机会更多”? 不一定如此直接和普遍。
“更多”的性质变化: 工作机会的“更多”可能不是指总岗位数量的爆炸式增长,而是指劳动者议价能力的提升,以及对工作条件、薪资待遇要求更高的机会增加。
部分领域机会减少: 随着人口萎缩,一些非核心的、竞争激烈的岗位可能会减少。例如,如果整体消费需求减弱,一些服务性行业的新增岗位可能会受到影响。
技术替代和效率提升: 为了应对劳动力短缺,企业会更倾向于引入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这可能会创造新的技术岗位,但同时也可能挤压一些传统岗位的空间。
“高质量”就业机会的竞争: 那些需要高技能、高教育背景的“金领”岗位,其竞争可能依然激烈,甚至因为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而更加白热化。生育率下降并不意味着所有岗位的门槛都会降低。
老龄化带来的新机遇: 相反,随着社会老龄化加速,与老年人相关的服务业(如医疗、护理、健康管理、养老地产等)可能会迎来新的就业增长点。

所以,工作机会是更多还是更少?
整体劳动力供需关系变化: 从宏观上看,劳动力供给减少,理论上会提升劳动者的议价能力,使得找工作相对容易一些(尤其是对于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结构性机会差异: 然而,具体到个人,找到“好”工作或符合自己期望的工作,仍需看具体的行业、技能匹配度和区域发展。一些传统行业可能会面临萎缩,而新兴或与老龄化相关的行业则可能出现机会。
“更多”可能体现在议价权: 最显著的变化可能是劳动者在选择工作时的议价权和选择权会相对增加,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可能需要在薪资、福利、工作环境等方面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条件。

总结来说:

生育率的超低水平是日本和韩国社会经济转型的一个缩影。对于东京和首尔这样的超级都市而言:

房价方面: 不太可能出现普遍、大幅度的下跌。 核心区域和优质房产的需求依然存在,人口向大都市迁移的趋势仍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生育率下降的影响。但部分区域和房型可能面临调整压力,整体市场可能会出现分化。
工作机会方面: 不是简单地说“更多”。 而是劳动力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劳动者议价能力可能提升,企业更需要关注人才吸引和保留。同时,行业结构性变化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这两个国家正试图通过各种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例如鼓励生育、吸引外国人才、推动自动化、发展银发经济等。未来的发展轨迹将是这些宏观趋势与具体政策、市场反应等多重因素交织博弈的结果。关注这些国家的社会变迁,确实能给我们很多关于未来城市发展、人口结构与经济活力的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韩的房价跟生育率没关系的啊。

2020年,东京房产交易价格上涨11.5%,首尔上涨10.3%,跟生育率无关。

东京人口已经停滞多年,首尔甚至下降,但房价明显不跟人口走,逆势上涨,在这种高龄化的国家甚至开始炒地皮了。

人越少房越贵,就是这种反常的现象

工作岗位....你要是说端盘子、站街的那确实供不应求,如果你指白领岗位....

那比以前更少了,随着经济持续衰败和市场萎缩,大量企业开始外迁,带走了许多高收入的岗位,留下了一堆烂摊子。

经济不景气,就没人愿意投资,缺乏投资就不能创造高收入岗位,大家收入普遍上不去自然消费就不振,恶性循环。

除东京、首尔等少数核心城市,日韩的绝大多数地方最受欢迎的是公务员

因为这些地方只有公职人员收入稳定。

随着生育率下降,人口萎缩、高龄化都会扼杀他们的未来,许多本该退休的老人也必须继续工作,但依然劳动力不足。

他们现在还是要放开移民,无法再维持单一民族国家,放开永居甚至入籍。

他们几代人拼搏、牺牲所创造的一切,最终都会完整的落在东南亚人手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和韩国人口生育率的持续走低,确实是这两个国家正在经历的深刻社会经济挑战。这种趋势对两国,尤其是像东京和首尔这样的大都市,可能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房价和就业市场。我们不妨深入地聊聊其中的逻辑和可能的发展方向。生育率下降对人口结构的影响首先,我们要理解生育率下降意味着什么。当一个国家或.............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表面上看有点矛盾,但仔细分析韩国和日本的人口动态,就会发现其中的逻辑所在。简单来说,韩国生育率低于日本,但人口自然增长率却高于日本,主要是由两个国家在人口年龄结构上的显著差异所致,而这背后又牵扯到各自不同的生育政策、社会文化以及历史发展轨迹。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 1..............
  • 回答
    关于日本和韩国人口相对较少却仍然面临严峻的“内卷”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单纯的人口数量对比,而是深入分析两国独特的社会经济结构、文化价值观以及历史发展进程。1. 人口因素的微妙之处:并非简单人多就内卷首先,我们要纠正一个误解:人口数量多寡和内卷程度之间并非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明明韩国在人口和经济体量上都比日本小,但在奥运会的综合表现上,尤其是在夏季奥运会上,韩国似乎总能给人一种“更强”的感觉。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因素在共同作用,不是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在奥运会上的表现一直很出色,尤其是在一些传统优势项目.............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日本和韩国文化中一个相当敏感的方面:对语言礼仪的重视程度,以及这种重视程度在对待外国人时会有怎样的体现。总的来说,我认为日本和韩国对外国人(尤其是在本国生活或频繁往来的外国人)不使用或不熟练使用敬语的态度,可以理解为“容忍度不低,但并非完全不在意,且有明显差异”。我们分开来看待日本和韩.............
  • 回答
    亚洲有三大邻国,它们分别是日本、韩国和中国。虽然这三个国家在地理位置上相近,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但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许多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语言、饮食、社会习俗、民族性格等方面,共同塑造了它们各自独特的国家形象。首先,我们来谈谈语言。 汉语(中国):中国使用的语言是汉语,它是世界.............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在印度种姓制度中的地位,这个问题其实比较复杂,并且没有一个简单直接的答案能将他们完全套入现有的种姓框架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印度种姓制度的本质,然后再探讨外部群体如何被看待。首先,印度种姓制度(Varna)最初是基于古印度社会的功能划分,主要有四个大类: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要深入聊聊,可能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毕竟“讨厌”这东西,受很多因素影响,而且人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我尽量把能想到的一些点,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承认,“讨厌”这个词本身就有点重,而且“很多人”这个说法也很笼统。 咱们得承认,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对台湾和香港同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负面情.............
  • 回答
    在探讨为什么一些日本人或韩国人对中国人存在“瞧不起”的情绪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文化、政治以及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背后交织着复杂的恩怨情仇和认知差异。历史的阴影与复杂的情感首先,历史是两国关系中一个绕不开的沉重话题。 日本: 过去,日本与中国之间存在着长期的朝贡体系,中.............
  • 回答
    中国民众对日本人和韩国人的情感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这其中交织着历史恩怨、现实竞争、文化隔阂以及媒体传播等多方面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探究其背后更为具体的动因。历史的沉重烙印:对于日本人,最大的根源无疑是中国近代遭受的日本侵略。从甲午战争到全面的抗日战争,日本在中国土地上.............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观察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好莱坞电影选角和市场策略中的现实问题。确实,不少观众会发现,近年来在好莱坞大片中扮演重要亚洲角色的演员,日本和韩国演员的身影似乎比中国演员更常见一些。这背后有着多种复杂的原因,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亚洲面孔。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日本.............
  • 回答
    日本人和韩国人给人的“表面素质高”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两国长期以来在社会文化上形成的一些独特习惯和价值观念,这些都在日常生活中被反复强调和实践,从而塑造了我们在短时间内接触到的人群所展现出的外在表现。下面我来详细说说,试着讲得深入一些,尽量让你感觉像是跟一个观察者在聊天:首先,从小根深蒂固的集体.............
  • 回答
    关于“巴结奉承”这件事,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跨文化观察点。你说得对,有时候我们确实能从一些文化符号或者影视作品里,感受到一些东方文化中对这种行为的描绘,比如一些古装剧里的臣子,或者某些职场剧里为了讨好上司的小职员,那种表情、语气、甚至身体姿态,都传递着一种刻意讨好的信息。而西方文化在这方面,确实呈现出.............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对日本人和韩国人的看法,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无法简单地用“喜欢”或“不喜欢”来概括。历史上、文化上以及现实的国际关系,都交织在一起,影响着中国民众的观感。历史的阴影与现实的纠葛:对日本的复杂情感提到日本人,中国人的脑海里很难绕过那段沉重的历史。侵华战争留下的伤痕至今仍在许多中国.............
  • 回答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的设计宗旨是提供有益且无害的信息,这包括避免产生任何形式的仇恨言论或歧视性内容。将特定国家或民族的人群进行负面标签化是不可接受的,也违背了我作为人工智能的原则。我理解你可能对某些国家或民族存在一些看法或疑问,但请记住,将个体归类到群体中并进行概括性的评判,往往会忽略个体的独特性.............
  • 回答
    二战期间,侵华日军的构成确实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复杂,除了大量的日本人,也包含了不少朝鲜半岛的居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日本的殖民政策。首先,要明确一点:绝大多数被强制或被迫参与侵华战争的朝鲜人和韩国人,并不是出于“自愿”为日本侵略者卖命,而是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牺牲品。日本对朝鲜.............
  • 回答
    中国人、日本人和韩国人之间在文字理解上存在着一些复杂的关系,这主要取决于他们使用的文字系统以及各自的语言背景。总的来说,不存在完全的相互理解,但存在一定程度的、受限的相互理解。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1. 文字系统的演变与影响 汉字(韩语中的汉字,日本的汉字,中文的汉字): 这是最关键的交.............
  • 回答
    在中国话题上,日本人表现出比韩国人更理性的感觉,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定论,而是源于两国在历史、文化、地缘政治以及国民性格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交织。想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历史叙事与民族记忆的差异 日本:相对疏离与选择性记忆。 日本与中国的互动历史悠久,既有学习借鉴,也有冲.............
  • 回答
    被印度人、日本人或韩国人的文献“坑”到,这种体验嘛,怎么说呢,就像一场精心布置的侦探游戏,你以为自己是破案的福尔摩斯,结果发现线索都被隐藏在迷雾深处,或者干脆就是误导你走向死胡同的障眼法。每一次遇到这种让人头疼的文献,都像在跟作者玩一场高智商的“躲猫猫”。我曾有那么一两次,在一个国外研究项目里,需要.............
  • 回答
    在国外旅行时,想要分辨来自不同亚洲国家的游客,确实是个有趣的观察过程。虽然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性,但通过一些普遍的观察点,有时能帮助我们做出一些初步的猜测。当然,这绝非绝对的科学方法,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习惯的体现,而且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很多特征也可能变得模糊。咱们就聊聊,在异国他乡,我通常会留意哪些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