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韩国人口没有我们多,依旧内卷?

回答
关于日本和韩国人口相对较少却仍然面临严峻的“内卷”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单纯的人口数量对比,而是深入分析两国独特的社会经济结构、文化价值观以及历史发展进程。

1. 人口因素的微妙之处:并非简单人多就内卷

首先,我们要纠正一个误解:人口数量多寡和内卷程度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中国人口基数大,地域广阔,内卷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往往体现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但日本和韩国的内卷,虽然表现形式可能不同,其根源却并非仅仅在于“人挤人”那么简单。

相对的“低生育率”下的竞争: 虽然日本和韩国的人口总量不及中国,但它们的生育率普遍处于较低水平,甚至成为世界上的低生育率国家。按理说,人口增长放缓或停滞应该会缓解竞争压力。然而,这种低生育率反而可能加剧了精英阶层的竞争。当社会整体出生人口减少时,家庭往往会更加重视每一个孩子的教育和发展,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人上人”,以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这种“少而精”的培养模式,反而将资源和期望高度集中,催生了更激烈的精英竞争。
高度集中的经济与资源: 日本和韩国都实现了高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经济资源和发展机会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大都市圈,如东京圈和首尔都市圈。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优质教育资源、高薪工作岗位、以及能够实现社会阶层跃升的机会,都集中在这些区域。当全国范围内的年轻人都涌向这些少数几个城市时,即使总人口不多,其单位空间的竞争压力依然巨大,形成了“挤压效应”。

2. 社会结构与文化基因:内卷的土壤

日本和韩国之所以内卷严重,与它们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严苛的教育体系与“学历社会”: 两国都拥有极其严谨和高强度的教育体系。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被置于激烈的学业竞争之中,从小就要学习各种特长、参加补习班(塾)、应对升学考试。这种“学历社会”的观念深入人心,认为只有获得名校学历,才能获得体面、稳定且高收入的工作。这种对学历的过度崇拜,导致了家长和学生将几乎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形成了“为考试而活”的生存模式。
日本的“浪人”现象: 日本有一个特殊的词汇叫做“浪人”,指的是那些没有考上理想大学,选择复读一年继续考试的学生。这种现象虽然在很多国家也有,但在日本尤为普遍,反映了其教育体系的残酷和对一次性考试结果的高度看重。
韩国的“高考”(修能): 韩国的高考(修能,Suneung)被誉为“人生决定战”,其重要性不亚于中国的“高考”。考生们在高考前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社会对高考结果的关注度也极高。即使考上大学后,竞争也并未停止,如何进入名牌大学(如“SKY”,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以及在大学里如何保持优异的成绩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仍然是学生们关注的焦点。

等级森严的职场文化与终身雇佣制的阴影:
日本: 尽管“终身雇佣制”在近年有所松动,但其残余依然存在。传统的日本企业文化强调“忠诚度”和“集体主义”,员工一旦进入大公司,往往会受到相对稳定的保障。然而,这种保障的背后是极其漫长的晋升阶梯和高度的内部竞争。要在公司中获得晋升,不仅要看能力,更要看“年资”和“人脉”。即使是年轻一代,也面临着如何在激烈的内部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晋升机会的压力。此外,非正式雇佣(合同工、派遣工)的兴起,也加剧了不同阶层员工之间的不公平感和竞争。
韩国: 韩国的财阀(Chaebol)体系对社会经济结构有着深远影响。大型企业集团掌握着绝大部分资源和就业机会。进入这些“大公司”是许多韩国年轻人的梦想,因为这被认为是稳定、体面且高薪的保障。然而,进入这些公司的门槛极高,招聘流程极为严苛,往往需要通过层层筛选和竞争性考试。即使进入公司后,晋升也充满了内部竞争,加班文化盛行,员工需要不断证明自己的价值。韩国社会对“稳定工作”的极度追求,以及对大公司“金字塔尖”地位的认同,使得无数年轻人在“大公司”的门口挤破了头。

社会对“失败”的零容忍态度: 在日韩两国,一旦在学业或职业生涯中未能达到社会普遍期望的水平,往往会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并且很难再翻身。这种对“失败”的恐惧,迫使人们在起跑线上就拼尽全力,不敢有丝毫松懈。一旦落后,就很难追赶,这又加剧了前期的竞争烈度。这种心态也体现在对“斜杠青年”或非传统职业选择的不宽容上,社会更倾向于接受那些走着既定道路,并取得成功的人。

信息传播与社交媒体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社交媒体的普及,也放大了内卷的感受。人们通过社交媒体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更容易产生比较和焦虑。通过社交平台,关于“学霸”、“成功创业者”、“高薪白领”的信息不断涌现,这无形中提高了人们对自身期望的门槛,进一步加剧了心理上的竞争压力。

3. 具体表现形式的差异与共性

虽然两国文化和经济发展路径略有不同,但内卷的表现形式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教育内卷: 学业竞争白热化,课外辅导班盛行,家长为孩子投入巨大的时间和金钱,只为在一张张考卷上取得优势。
求职内卷: 大量毕业生涌向少数几个热门行业和知名企业,求职过程漫长而艰辛,对学历、技能、实习经历等要求极高。
生活内卷: 甚至在生活方式上,也会体现出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和对“体面生活”的追求,比如对居住环境、生活品质、社交形象的要求,这些都可能成为无形的竞争点。

总结来说,日本和韩国的人口数量虽然不及中国,但其内卷现象之所以依然严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并非简单的“人多受罪”,而是根植于其高度发达的经济结构、对精英教育的极致追求、等级森严的社会文化以及对“成功”的单一化定义。在这种环境下,即使人口总量相对较少,个体依然承受着巨大的社会期望和竞争压力,不得不拼尽全力,才能在社会这片“细分而尖锐”的竞争场域中站稳脚跟。这种“少而精”的残酷竞争,恰恰是日韩内卷最令人深思的特征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内卷又不是单纯看谁人多的。

日韩是在发达国家里相对内卷,跟大多数第三世界穷国相比简直是天堂。

跟埃及、孟加拉国、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阿富汗这些内卷地狱相比....他们的内卷都不是吃不饱,而是会饿死。

看看菲律宾,全国10%的人口赴海外务工挣外汇,结果去年失业率45.5%。

这才是真内卷,再拼命都活不下去。

日本饿死个人能上国际新闻头条,韩国街上有流浪汉恨不得全球都知道。

但这些穷国遍地贫民窟、每天都有数不清的人死于饥饿,谁会去报道呢?

他们的卷是每月挣4000刀还是3000刀,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无病呻吟。

毕竟又不用担心明天就饿死。

以他们的劳动力匮乏程度,就业市场根本就不会出现一群人抢一个岗位,连以前年年火爆的公职人员考试都人少了。

连最卷的公务员都宽松了,更不用说这些年一向都很缺人的一线劳务岗位。

日本劳务派遣的时薪是9刀,韩国10刀,而这种岗位根本就没人跟你抢。

所以说....日本和韩国内卷什么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本和韩国人口相对较少却仍然面临严峻的“内卷”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单纯的人口数量对比,而是深入分析两国独特的社会经济结构、文化价值观以及历史发展进程。1. 人口因素的微妙之处:并非简单人多就内卷首先,我们要纠正一个误解:人口数量多寡和内卷程度之间并非简.............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消费习惯、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的一些误解。要说清楚为什么日本人普遍被认为“吃不起肉”,而韩国人的食肉量更高却没人质疑,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1. 统计数据的“陷阱”与实际感受的差异:首先,人均食肉量这个数字本身,虽然是统计学上的事实,但在解读时需要结合具体.............
  • 回答
    要探讨中国人在面对日本消费品时,是否像某些韩国人那样表现出“坚定抵制”的骨气,这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并且要避免简单化的标签化。这种“骨气”的背后,其实牵扯着历史、民族情感、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亲近性以及个体选择等一系列复杂因素。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确实是许多民族情感的根源。中日两国在近代有过深刻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会有人给自己起英文名字,但似乎很少有人给自己起韩国名或者日本名。其实,这背后涉及到一些挺复杂的文化、历史和实用性考量,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为什么英文名字这么受欢迎?首先,得承认英文在全球的强势地位。 全球化与实用性: 英文是目前世界上最普遍的国际通用语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如何看待和讨论针对特定国家或民族的负面言论的复杂性。事实上,关于“辱日”和“辱韩”的讨论,在中文网络上并不少见,但为什么你可能感觉“没有人说”或者“说的人不多”,这其中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来捋一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当我说“并不少见”时,我指的是在一些特定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表面上看有点矛盾,但仔细分析韩国和日本的人口动态,就会发现其中的逻辑所在。简单来说,韩国生育率低于日本,但人口自然增长率却高于日本,主要是由两个国家在人口年龄结构上的显著差异所致,而这背后又牵扯到各自不同的生育政策、社会文化以及历史发展轨迹。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 1..............
  • 回答
    日本人和韩国人给人的“表面素质高”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两国长期以来在社会文化上形成的一些独特习惯和价值观念,这些都在日常生活中被反复强调和实践,从而塑造了我们在短时间内接触到的人群所展现出的外在表现。下面我来详细说说,试着讲得深入一些,尽量让你感觉像是跟一个观察者在聊天:首先,从小根深蒂固的集体.............
  • 回答
    关于日本、韩国称呼百姓为“国民”,中国称呼为“人民”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语境的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审视这几个概念的由来和内涵。日本与韩国:“国民”(こくみん / 국민)在日本和韩国,“国民”(こくみん / 국민)这个词汇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受到近代民族国家形成历史的.............
  • 回答
    日本、韩国、台湾以及中国大陆在人均用电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是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政策、居民生活习惯以及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预测中国未来的用电量趋势。日本、韩国、台湾人均用电量差异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通常我们讨论人均用电量,更多的是关注.............
  • 回答
    在探讨为什么一些日本人或韩国人对中国人存在“瞧不起”的情绪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文化、政治以及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背后交织着复杂的恩怨情仇和认知差异。历史的阴影与复杂的情感首先,历史是两国关系中一个绕不开的沉重话题。 日本: 过去,日本与中国之间存在着长期的朝贡体系,中.............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要深入聊聊,可能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毕竟“讨厌”这东西,受很多因素影响,而且人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我尽量把能想到的一些点,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承认,“讨厌”这个词本身就有点重,而且“很多人”这个说法也很笼统。 咱们得承认,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对台湾和香港同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负面情.............
  • 回答
    中国民众对日本人和韩国人的情感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这其中交织着历史恩怨、现实竞争、文化隔阂以及媒体传播等多方面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探究其背后更为具体的动因。历史的沉重烙印:对于日本人,最大的根源无疑是中国近代遭受的日本侵略。从甲午战争到全面的抗日战争,日本在中国土地上.............
  • 回答
    在中国话题上,日本人表现出比韩国人更理性的感觉,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定论,而是源于两国在历史、文化、地缘政治以及国民性格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交织。想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历史叙事与民族记忆的差异 日本:相对疏离与选择性记忆。 日本与中国的互动历史悠久,既有学习借鉴,也有冲.............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观察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好莱坞电影选角和市场策略中的现实问题。确实,不少观众会发现,近年来在好莱坞大片中扮演重要亚洲角色的演员,日本和韩国演员的身影似乎比中国演员更常见一些。这背后有着多种复杂的原因,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亚洲面孔。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日本.............
  • 回答
    确实,在观察韩国和日本的电视剧时,偶尔会发现其中会出现其他国家的人物,而且他们的形象有时并非那么光鲜亮丽。这种现象的产生,背后有着不少复杂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叙事需要和情节推动是电视剧创作中非常普遍的需求。剧本创作需要冲突、需要挑战,而引入.............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为什么韩国、日本的电视剧总能让我们感受到那种深入骨髓的真实和细腻?不仅仅是情节引人入胜,更在于他们能够精准捕捉到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些细微之处,让我们看着看着,就觉得自己也被搬上了荧幕。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文化土壤和创作生态共同孕育出的独特产物。首先,得.............
  • 回答
    关于“日本人民瞧不起韩国人”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也过于绝对。日本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对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态度都有各种各样,不能一概而论。不过,确实存在一部分日本人对韩国持有负面看法,甚至可以称之为“瞧不起”,这背后有着复杂且长期的历史、文化以及现实因素交织而成的原因。历史的沉重包袱:殖民统治的.............
  • 回答
    要说韩国废除汉字是为了“去日本化”,这中间的逻辑确实有些复杂,也夹杂着一些历史的误解和政治的解读。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确一点:汉字的确不是韩国的原创。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产物,后来传入朝鲜半岛,被朝鲜人民吸收并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汉字在朝鲜半岛都是重要的书写工具,尤其是在贵族、文人阶层.............
  • 回答
    二战期间,侵华日军的构成确实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复杂,除了大量的日本人,也包含了不少朝鲜半岛的居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日本的殖民政策。首先,要明确一点:绝大多数被强制或被迫参与侵华战争的朝鲜人和韩国人,并不是出于“自愿”为日本侵略者卖命,而是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牺牲品。日本对朝鲜.............
  • 回答
    理解为什么一些韩国人和日本人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于欧美人,这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以及全球权力格局等诸多方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 inferiority complex”,而是一种在特定社会和历史语境下的自我认知,通常是长期以来被塑造的结果。历史的阴影:殖民与战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