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捋一捋哈。
1、商周到先秦时期,狗肉不仅是高级食材,还是祭祀用牲。周代“八珍”之中就有肝膋(狗肝)。
商代甲骨文有“丁巳卜,又尞于父丁百犬、百豕,卯百牛。”
《说文解字》有“献,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
2、秦汉时期,中华民族迅速壮大,生产力大幅提升,加上“礼乐崩坏”,狗肉不再是顶级权贵专属。按《盐铁论·散不足》里的描述,西汉时期,牛肉仍然是最高级肉食,羊肉和狗肉属于一般的贵族富户,老百姓嘛,能吃到鸡肉和猪肉就已经很满足了。
当然狗同时也用作看门狩猎,《礼记·少仪》中有“犬有三种:一曰守犬,守御宅舍者也;二曰田犬,田猎所用也;三曰食犬,充君子庖厨庶羞用也。”(注:庶,众多;羞,同馐)。
同时狗肉作为仪式用也仍存在并被认可,《礼记·月令》中有“天子居总章左个,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旗,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3、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蒙元受到较多以狗作为生产工具的游牧文化的影响,唐宋则受道家影响深厚——道家“四禁食”包括“牛肉、乌鱼、鸿雁、狗肉”。到了清代,又加上了满族渔猎民族风俗的影响。
宋代狗肉菜肴地位已经比较低了,证据之一是有记载著名诗人、词人、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划掉)苏轼在徐州曾明确斥责公宴上出现狗肉。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狗肉“不登筵席”也并非公认的规矩,狗肉菜肴在正式公务筵席上仍然是存在的。
至于“满族不吃狗肉”的习俗有很多说法,喜闻乐见一点的是努尔哈赤的猎犬曾经为火中救主而死,沈阳福陵(东陵)有“义犬救主”的雕像,上面记录了这个故事。学术一点的认为女真渔猎发迹,狗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价值较高,予以保护,类似宋代禁止私宰耕牛。
但事实上满族也并不是完全不吃狗肉,甚至可以“上正席”。英亲王阿济格的宴席上就有狗肉(《北游录》“英王在时,尝宴诸将,可二百席。豚鸡鹅各一器,彻去,进犬豕俱尽,始行酒。”)
哦对了,皇太极还颁布过“禁犬令”……不过不是不让吃狗肉,而是不让城市内养狗,“养狗者拿去城外”。当然“禁犬令”执行到什么程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深度考证。
4、再往后捋,建国后金日成来华,周恩来总理几次请金日成吃淮阴菜和狗肉火锅。1970年周总理出访平壤,金日成也以全狗宴招待。
国宴,应该算的上“正席”吧?
说这么多,总结起来大概有两点:
所谓“狗肉不上正席”的说法,当然能够找到一些历史解读,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来自于物质的极大丰富,让一些人吃得太饱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