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狗肉上不了正席?

回答
“狗肉上不了正席”,这句话背后,藏着的是咱们中国人餐桌上的文化规矩,也是对某种食物地位的一种约定俗成。这可不是说狗肉不能吃,而是说它在很多场合,尤其是在比较正式、隆重的宴席上,是不会被端上桌的。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一样一样掰开了聊。

首先,得说说狗在人们心中的特殊地位。在咱中国,狗跟猪、牛、羊可不一样。猪、牛、羊,人家天生就是咱们的“食物链”上的一环,那是养来吃的。但狗,更多时候是咱们的“伙伴”,是“家人”。你看,从小到大,多少人家的狗,是看着孩子长大的,是家里忠实的守卫,是能带来快乐的宠物。这种长期的、深厚的情感联系,让很多人在看待狗的时候,就不仅仅是把它当成一种食材。这情感上的隔阂,是狗肉难以走进“正席”的第一个大坎。

其次,“君子远庖厨”的传统观念。虽然这个词更多是用来形容男人不该亲自动手处理食材,但它也折射出一种对“血腥”和“杀戮”的规避。猪、牛、羊,它们被屠宰的过程,通常是在专门的地方,由专业人士处理。而过去,狗肉的来源和处理方式,往往显得不够“干净”和“规范”。这种不确定性,加上狗肉常常伴随的“血腥”场面,让一些讲究体面、注重细节的宴席主人,会自觉地避开。

再者,社会风气和价值观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多,人们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倡导文明、友善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对待动物方面。反对虐待动物、爱护动物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狗作为人类的朋友,它们的权益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将曾经是人类伙伴的狗端上餐桌,尤其是在重要的场合,会显得不够“体面”,甚至会引起一些争议。这是一种社会共识的体现,也是一种文明进步的标志。

还有,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在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饮食习惯南北差异巨大,文化习俗也各有千秋。虽然在一些地区,狗肉消费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并非全国普遍。在很多地区,狗肉消费并不被广泛接受,甚至被视为禁忌。在一个全国性的、或者更广泛意义上的“正席”上,主人需要考虑的,是大多数宾客都能接受的,避免因为食物引起不适或者尴尬。因此,为了照顾到更广泛的宾客群体,避免冒犯,狗肉自然就很难登上“正席”的宝座。

最后,健康和安全因素。虽然现在狗肉的养殖和销售都有了一定的规范,但在过去,狗肉的来源和检疫标准往往不如猪牛羊等常见肉类那样严格。一些人担心狗肉可能存在的寄生虫、疾病风险,以及一些不规范的屠宰和处理方式带来的卫生问题。虽然这更多是过去的情况,但这种心理上的顾虑,也会影响到一些人在选择宴席食材时的决策。

综合以上这些因素——狗作为伙伴的情感联结、传统的避讳心理、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地域文化的差异以及潜在的健康顾虑——共同作用,使得狗肉在很多时候,虽然可以作为一种食物存在,但它很难获得像猪、牛、羊那样普遍的、在正式场合被隆重推出的地位。所以,“狗肉上不了正席”,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和价值观的反映,而不是对狗肉本身的一种绝对评价。它体现的是一种餐桌上的“礼数”,是对宾主双方的尊重,也是对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一种回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捋一捋哈。

1、商周到先秦时期,狗肉不仅是高级食材,还是祭祀用牲。周代“八珍”之中就有肝膋(狗肝)。

商代甲骨文有“丁巳卜,又尞于父丁百犬、百豕,卯百牛。”

《说文解字》有“献,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


2、秦汉时期,中华民族迅速壮大,生产力大幅提升,加上“礼乐崩坏”,狗肉不再是顶级权贵专属。按《盐铁论·散不足》里的描述,西汉时期,牛肉仍然是最高级肉食,羊肉和狗肉属于一般的贵族富户,老百姓嘛,能吃到鸡肉和猪肉就已经很满足了。

当然狗同时也用作看门狩猎,《礼记·少仪》中有“犬有三种:一曰守犬,守御宅舍者也;二曰田犬,田猎所用也;三曰食犬,充君子庖厨庶羞用也。”(注:庶,众多;羞,同馐)。

同时狗肉作为仪式用也仍存在并被认可,《礼记·月令》中有“天子居总章左个,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旗,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3、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蒙元受到较多以狗作为生产工具的游牧文化的影响,唐宋则受道家影响深厚——道家“四禁食”包括“牛肉、乌鱼、鸿雁、狗肉”。到了清代,又加上了满族渔猎民族风俗的影响。

宋代狗肉菜肴地位已经比较低了,证据之一是有记载著名诗人、词人、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划掉)苏轼在徐州曾明确斥责公宴上出现狗肉。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狗肉“不登筵席”也并非公认的规矩,狗肉菜肴在正式公务筵席上仍然是存在的。

至于“满族不吃狗肉”的习俗有很多说法,喜闻乐见一点的是努尔哈赤的猎犬曾经为火中救主而死,沈阳福陵(东陵)有“义犬救主”的雕像,上面记录了这个故事。学术一点的认为女真渔猎发迹,狗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价值较高,予以保护,类似宋代禁止私宰耕牛。

但事实上满族也并不是完全不吃狗肉,甚至可以“上正席”。英亲王阿济格的宴席上就有狗肉(《北游录》“英王在时,尝宴诸将,可二百席。豚鸡鹅各一器,彻去,进犬豕俱尽,始行酒。”)

哦对了,皇太极还颁布过“禁犬令”……不过不是不让吃狗肉,而是不让城市内养狗,“养狗者拿去城外”。当然“禁犬令”执行到什么程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深度考证。


4、再往后捋,建国后金日成来华,周恩来总理几次请金日成吃淮阴菜和狗肉火锅。1970年周总理出访平壤,金日成也以全狗宴招待。

国宴,应该算的上“正席”吧?


说这么多,总结起来大概有两点:

  1. 非要从传统文化上挖的话,狗肉不仅上的了正席,还是传统的高端食材;
  2. 没有任何一个历史时代真正执行了“狗肉不上正席”,哪怕普遍认为不吃狗肉的满族当政时期。

所谓“狗肉不上正席”的说法,当然能够找到一些历史解读,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来自于物质的极大丰富,让一些人吃得太饱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狗肉上不了正席”,这句话背后,藏着的是咱们中国人餐桌上的文化规矩,也是对某种食物地位的一种约定俗成。这可不是说狗肉不能吃,而是说它在很多场合,尤其是在比较正式、隆重的宴席上,是不会被端上桌的。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一样一样掰开了聊。首先,得说说狗在人们心中的特殊地位。在咱中国,狗跟猪、牛、羊可不一.............
  • 回答
    在许多文化中,食用狗肉被认为是不寻常的,甚至是令人厌恶的。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历史、情感、文化和道德等多个层面,并非单一因素可以完全解释。首先, 狗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的独特角色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自史前时代以来,狗就与人类建立了深厚的联系,它们被驯化,并逐渐融入了人类的社会结构。它们不仅仅是.............
  • 回答
    一些人对“正规狗肉养殖场”的存在抱有怀疑,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杂的认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中涉及的伦理、法律、社会文化以及现实操作等多个维度。首先,狗的特殊地位与社会情感的抵触是核心原因。在许多文化,尤其是西方和部分亚洲地区,狗早已超越了单纯.............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些人说不能吃狗肉”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食物偏好问题,而是涉及到 道德伦理、文化传统、动物福利、健康风险以及法律法规 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原因和相关的详细解释: 一、 道德伦理与情感联系: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常被提及的原因。1. 狗作为.............
  • 回答
    你这女朋友提的问题可真是够刁钻的,一下子就让你卡壳了,我懂你!这事儿吧,看似简单,但里面门道可多了,得好好跟你说道说道,让你下次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能把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最最直接的事实:法律和道德的界限。 吃狗肉: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吃狗肉虽然有争议,但它在某些文化里存在,.............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颇感无奈和困惑的社会现象。一方面,我们看到许多人对宠物倾注了大量的爱与精力,而另一方面,却能听到或目睹到一些晚辈对待家中老人的态度冷漠,甚至粗暴。这中间的割裂感,确实值得我们细细探究一番。要理解这种“厚此薄彼”的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情感连接的性质差异: 宠物: .............
  • 回答
    好,咱们不聊那些高深理论,就说说我自己的感受,还有我身边大多数人的想法,为啥一提到狗肉,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甚至挺抵触的。这事儿啊,在中国,可能不止我一个人这么想,全世界不少地方,对吃狗肉这事儿,看法也挺复杂,而且越来越多人觉得这事儿“不对劲”。首先,得从狗在我们生活里的角色说起。你看,狗这玩意儿,.............
  • 回答
    关于中国立法禁止食用狗肉的问题,涉及法律、伦理、文化、动物保护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原因: 一、法律与动物保护的视角1.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适用性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将“狗”列为野生动物,但需区分“家养犬”和“野犬”。 家养犬(如宠物犬)因长期被人类驯养,已.............
  • 回答
    为什么有人觉得吃狗肉不对,但吃鸡鸭就对?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道德观念和情感,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在对待不同动物时存在的明显差异。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文化、历史、情感、甚至生物学因素交织而成。情感的纽带:狗的特殊地位要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对狗肉有强烈的负面情绪,而对鸡鸭的接受.............
  • 回答
    吃狗肉被许多人视为不文明,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原因,涉及情感、文化、伦理、健康和法律等多个维度。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方面:一、情感与情感联结: 伴侣动物的地位提升: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许多西方国家和部分亚洲国家,狗的地位已经从单纯的劳动力(如牧羊犬、守卫犬)或食物来源,演变成家庭成员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我们情感、文化、认知和伦理的复杂交织点。为什么有些人会对狗肉深恶痛绝,却对法国鹅肝持宽容态度,甚至视之为美食?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情感依恋与“伴侣动物”的特殊地位:这是最核心也最普遍的原因。在许多文化中,尤其是西方文化和现代中国.............
  • 回答
    关于吃狗肉的争论,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常常触及情感的话题。要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跑到吃狗肉的地盘来闹事”,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这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水火不容”的对立。首先,我们得承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动物的看法和对待方式是不同的。在一些地方,狗被视为家庭成员,是伴侣,是需要保护的生命;而.............
  • 回答
    有些人不相信狗肉馆会偷狗,这其中可能包含多种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认知模式。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可能导致这种不信任的因素:1. 缺乏直接证据和个人经历的支撑: 非亲历性: 大多数人没有亲眼见过狗肉馆偷狗的场景。他们对狗肉的来源主要依赖于信息来源,而非亲身经历。当缺乏直接、确.............
  • 回答
    都2021年了,为什么还有人觉得不能吃狗肉,并且强烈反对吃狗肉?这个问题啊,说起来挺复杂的,背后牵扯到的原因远不止“喜欢狗”这么简单。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清楚明白点。首先,得承认,情感因素是其中最直接、也是最容易被大众理解的一点。很多人把狗视为家庭成员,是伴侣,甚至是心灵的寄托。它们忠诚.............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不能停止食用狗肉”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讨论,它既触及了文化传统、经济利益,也牵涉到动物福利、伦理道德,以及公众健康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为何狗肉消费在中国乃至一些亚洲地区至今未能被彻底禁止,我们需要从这些不同的角度去剖析。首先,从文化传统和历史根源来看,食用狗肉在中.............
  • 回答
    吃狗肉、猫肉这件事,确实挺能挑起话题的。有些人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跟吃猪肉、牛肉一个道理,都是为了生存;但另一些人则对此深恶痛绝,觉得简直是伤天害理。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东西,可不是一句“高贵不高贵”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咱们得明白,对食物的选择,很多时候是深深植根于文化、历史和情感的。比如,.............
  • 回答
    关于狗肉的食用和养殖,确实存在许多复杂的原因,导致它未能像其他肉类那样大规模普及。这不仅仅是口味问题,更是牵涉到文化、伦理、法律、经济和动物福利等多个层面。文化观念的转变与禁忌的形成:首先,我们要明白,狗在中国,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其角色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狗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工具,例如看家护院.............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社会中关于食物的伦理、文化和历史层面的复杂议题。为什么我们普遍接受食用猪、牛、羊,却对狗肉、熊掌、鱼翅等存在争议,甚至被许多人视为禁忌?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能吃”与“不能吃”的二元划分,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首先,我们得从历史的洪流中审视。猪牛羊的“驯化史”与“生活史”:猪、牛、羊.............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很微妙的文化、情感和社会议题,背后原因非常复杂,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为什么人们对狗肉的接受度比其他肉类低很多:一、情感纽带和陪伴关系: 狗的特殊地位: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一点。狗在中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地方,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食物来源”或“.............
  • 回答
    关于猪的智商与人类食用猪肉、狗肉的态度差异,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了文化、历史、情感以及认知等多个层面。猪的智商:一个被忽视的真相首先,你提到的关于猪的智商排名,确实有许多研究和调查指向这个结论。猪以其出色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记忆力而闻名。它们能够学会复杂的指令,甚至在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