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死后瞳孔会散大?

回答
人死后瞳孔散大,这是一个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出现过的场景,也确实是医学上的一种现象。这背后涉及到生理学和病理学的一系列复杂变化,绝非简单的“瞳孔放大”就可以概括的。要深入理解,咱们得从生命活动的运作机制说起。

首先,活着的眼睛是如何工作的?

咱们的眼睛之所以能看东西,离不开一个精巧的“相机”系统。其中,瞳孔扮演着光圈的角色。它就像一个可伸缩的洞,根据外界光线的强弱来调节进入眼球的光量。

虹膜是瞳孔的“管理者”,它是一圈肌肉组织。
瞳孔括约肌(环形肌肉)和瞳孔开大肌(放射状肌肉)共同控制着瞳孔的大小。
当光线昏暗时,瞳孔括约肌放松,瞳孔开大肌收缩,瞳孔就变大,好让更多光线进来,咱们才能看得更清楚。
当光线明亮时,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开大肌放松,瞳孔就变小,防止过多的光线刺激视网膜,保护眼睛。

这一切的“指挥官”,是咱们的自主神经系统,特别是其中的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主要通过动眼神经支配虹膜的括约肌)让瞳孔收缩,它在咱们平静、放松、休息的时候占主导。
交感神经(也支配虹膜的开大肌)让瞳孔散大,它在我们紧张、兴奋、受到惊吓或遇到危险时活跃,帮助我们“战或逃”。

所以,在活着的时候,瞳孔大小的变化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直接体现,是一种动态平衡。

那么,人一旦停止呼吸、心跳,也就是死亡发生后,会发生什么?

死亡意味着生命体征的停止,包括脑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环停止。这对眼睛来说,是个巨大的改变。

1. 自主神经系统的失控:
死亡发生后,大脑会首先丧失功能,包括控制自主神经系统的中枢。
最早受到影响的是副交感神经系统,因为它对缺氧和低血氧非常敏感。副交感神经的支配一旦减弱,控制瞳孔收缩的括约肌就会放松。
与此同时,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可能会短暂地“回光返照”一下,因为身体在死亡边缘会释放大量的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会刺激瞳孔开大肌收缩,进一步加剧瞳孔的散大。但这种反应是暂时的,随着全身功能的彻底衰竭而消失。

2. 氧气供应的中断:
眼睛(特别是虹膜肌肉)的正常功能依赖于持续的氧气供应。死亡导致全身血液循环停止,也就意味着眼睛也无法获得维持肌肉正常收缩和舒张所需的氧气。
缺乏氧气会直接导致细胞功能障碍。控制瞳孔大小的虹膜肌肉会逐渐失去活性,无法再根据神经信号做出精确的收缩或舒张动作。

3. 失去对虹膜肌肉的神经支配:
即使最初的激素“反弹”过去了,但随着脑死亡的确定,负责精确控制瞳孔大小的神经信号彻底消失了。
虹膜肌肉本身的紧张度会发生变化。在没有持续神经信号和氧气的情况下,一些肌肉可能会自然松弛,而另一些则可能在早期死亡过程中因为缺氧或电解质紊乱而发生一些不自主的收缩或僵直。但总体趋势是,失去大脑的精准调控后,瞳孔会趋于一种中间或散大的状态,特别是那些负责让瞳孔变小的肌肉(括约肌)会因为失去神经刺激而松弛。

4. 眼压的变化:
死亡后,身体的体液分布和压力也会发生一些变化。眼球内部有一定的压力(眼压),它也受到血液循环和身体整体状态的影响。
血液循环停止后,眼压可能会发生波动。一些研究认为,在死亡的最初阶段,由于某些液体向眼球的转移或血管内压力的变化,眼压可能短暂升高,这也会将瞳孔推向更散大的状态。随后,随着体液的流失和全身肌肉的弛缓,眼压可能也会有所下降。但瞳孔散大是早期现象,与死亡过程的急性期变化关系更密切。

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表现得一样?

需要强调的是,瞳孔散大并非死亡的唯一或绝对标志,而且其出现的时间和程度也会因人而异,也与死亡的原因和过程有关:

死亡原因:如果是突发的心脏骤停,瞳孔可能很快散大。如果是某些疾病导致的慢性死亡,或者在医院监护下缓慢死亡,这个过程可能更复杂。
死亡时的环境:例如,如果死者在死亡前处于极度恐惧或应激状态,瞳孔可能已经非常散大。
药物影响:一些药物(如阿托品)本身就能导致瞳孔散大,如果死者生前服用过这类药物,死亡后瞳孔可能也会保持散大状态。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生理状况都有差异,对死亡过程的反应也可能不同。

总结一下:

人死后瞳孔散大,是生命体征停止、自主神经系统失控、大脑供氧中断以及虹膜肌肉功能衰竭共同作用的结果。最直接的原因是控制瞳孔收缩的副交感神经通路中断,以及控制瞳孔放大的交感神经在早期死亡过程中可能短暂活跃。这使得原本能够根据光线和神经信号灵活调整的瞳孔,失去了控制,最终趋于散大。它更像是一种生理功能“熄火”后的自然状态,而不是一个有意识的“反应”。

所以,下次再看到影视剧里死亡的场景,你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那个散大的瞳孔,背后是一个生命体在告别世界时,复杂而不可逆转的生理变化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因:肌肉松弛


瞳孔它真的是一个孔~~~~

对着镜子仔细的看看我们的眼睛,最明显的是白色的巩膜,褐色的虹膜,以及虹膜中央黑色的瞳孔。

实际上在白色的巩膜表面还有透明的结膜,在虹膜和瞳孔外还有透明的角膜。不过这俩和今天的瞳孔散大没啥关系,就不说他们了。

图片来自《奈特人体解剖彩色图谱》(第三版) Frank H.Netter著,王怀经译。

红色的一圈是虹膜,蓝色的圆环表示瞳孔。


在褐色虹膜内,围绕着瞳孔周围有一圈肌肉,叫做:瞳孔括约肌。

括约肌这个特别的名字意思是:某些管腔壁的一种环形肌肉。

通常见于消化道和泌尿系统,比如~~~~在胃的出口处的幽门括约肌,在膀胱的出口处有膀胱括约肌,在~~~~~~肛门处有肛门括约肌。。。。。

这些括约肌的作用通常是起到一扇门的作用,该放东西出去的时候就放松,把东西放出去,不该放行的时候就像扎口袋的绳子一样收紧,保证不漏掉什么汤汤水水的~~~→_→

瞳孔括约肌就特别一点,它可以通过收缩来缩小瞳孔,减少光线通过瞳孔进入眼睛。不过正常状态下并不会像上面那几个括约肌一样完全把通道封闭掉。

和瞳孔括约肌相对应的还有一组围绕着瞳孔放射状的排列在虹膜里的肌肉,叫做:瞳孔开大肌。顾名思义,作用就是开大瞳孔,放进来更多的光。

想像一下自行车车轮。。。。。。中间的车轴是瞳孔,围绕着车轴的一圈是瞳孔括约肌,然后放射排列的辐条就是瞳孔开大肌。

看图:

图片来自《奈特人体解剖彩色图谱》(第三版) Frank H.Netter著,王怀经译。

图中蓝色圆圈表示瞳孔。

瞳孔括约肌和瞳孔开大肌这一对好肌友是一起运动的,环形的瞳孔括约肌可以收缩,从而把瞳孔开大肌拉长,瞳孔开大肌也可以收缩把瞳孔括约肌平铺开。

这样互相运动就实现了瞳孔的放大和收缩。

这一对肌肉是受到不同的神经控制的,正常情况下,肌肉在神经控制下保持一定的力量,在死亡之后,因为失去了神经的支配,肌肉也就失去了这种力量从而放松下来。

具体就表现为肢体变的特别软,各个关节很容易弯曲等等。

上面讲了瞳孔的放大和缩小也是由肌肉控制的,那么死亡之后,这一对好肌友也就一起放松了,从而瞳孔发生了散大。

其他肌肉松弛带来的现象还有:面部松弛,尿道和肛门括约肌松弛可导致大小便失禁、精液外溢~~~~~~~~(并不是一定出现,大概率会。。。)

况且,这个散大的程度。。。也只是几个毫米而已。。。并不是非常非常显著的。

同时,也并不是所有的死亡之后都会发生瞳孔散大,在某些情况,比如吗啡、海洛因过量中毒的,会出现针尖样瞳孔,死亡之后瞳孔通常会是缩小状态。

一些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瞳孔也会出现缩小表现。

其原因就是因为农药的作用导致控制瞳孔收缩的肌肉持续处在收缩状态。。。。严重的痉挛在死亡之后仍然没有缓解,就保存下来了。

总之,在尸检的时候,瞳孔的大小是一项常规测量项目,当大小异常的时候通常就会提示法医,可能有某些问题需要特别去注意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死后瞳孔散大,这是一个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出现过的场景,也确实是医学上的一种现象。这背后涉及到生理学和病理学的一系列复杂变化,绝非简单的“瞳孔放大”就可以概括的。要深入理解,咱们得从生命活动的运作机制说起。首先,活着的眼睛是如何工作的?咱们的眼睛之所以能看东西,离不开一个精巧的“相机”系统。其中,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生命、死亡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却恼人的健康问题——蛀牙。为什么死去几百年的人牙齿还能完好无损,而我们活蹦乱跳的时候却经常要跟蛀牙作斗争呢?这背后 আসলে (āshī – actually, in fact) 有几个关键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来捋清楚。首先,我们得明白,蛀.............
  • 回答
    班尼? 我猜你可能指的是帖木儿,也就是泰莫尔。他在中亚和中东地区建立了强大的帖木儿帝国,并在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横扫了当时的许多地区,包括你提到的中亚两河地区(通常指的是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区域,即河中地区)。如果不是帖木儿,那您提到的“班尼”是谁呢? 能否提供更多信息?假设您指的是帖木儿,那么在.............
  • 回答
    这是一种在艺术史上屡见不鲜的现象,许多伟大的艺术家都经历过“死后声名鹊起”的命运。这种转变的背后,往往交织着时代背景、艺术评论、市场运作、甚至一些偶然的因素。要详细探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作品的超前性与时代的局限性: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许多艺术家在生前所创造的作品.............
  • 回答
    卡扎菲死后,中国对利比亚的关注度确实有所下降,这并非突然,而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自然演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些,看看卡扎菲时期,中国与利比亚的关系是怎样的,以及利比亚局势的剧变如何影响了这种关系。卡扎菲时期的“特殊情谊”与中国关注的缘由:在卡扎菲执政的大部分时间里,利比亚奉行的是一种.............
  • 回答
    杨行密去世后,他的儿子杨渥权力被架空,不到两年就被杀死,这其中原因复杂,是政治斗争、个人能力、以及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杨家之所以迅速失去权力,可以用“根基不稳、后继乏人、外部施压”这几个方面来概括。一、 根基不稳:杨行密奠定的权力基础并非牢不可破杨行密虽然在南方建立了自己的势力,但他的权力并非像.............
  • 回答
    巴赫在音乐史上的崇高地位,与他生前乃至死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相对平淡的声名,确实构成了一道有趣的对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音乐的语境、巴赫音乐本身的特点,以及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时代背景的制约:首先,要明白巴赫所处的时代——巴洛克晚期。那时的音乐市场和观众群体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完全不同。.............
  • 回答
    这可真是个经典的影视桥段了,不知道让多少观众为之掬一把辛酸泪。仔细想想,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讲究”,不仅仅是为了煽情,更是为了后续剧情的铺垫和人物塑造。咱就好好掰扯掰扯。核心:极致的悲伤,是爆发前的宁静。你想想,如果女主角刚咽气,男主角就立马像打了鸡血一样冲出去报仇,那感觉是不是有点不对劲?观众的情.............
  • 回答
    中国人祭祀时烧冥币,这种习俗背后,是希望逝去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上好日子,有钱花用。那么,外国人去世后,在他们所认为的“阴间”或者“来世”,会使用什么样的“钱”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冥币”就能概括的问题,因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死亡和来世的理解千差万别,自然对“钱”的概念也大不相同。首先,我们.............
  • 回答
    人死后是“虚无”,这个说法,确实让人忍不住去思考:那我们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很多人听到“虚无”,第一反应大概是恐惧,是某种终结,是一切消失不见。这倒不是说宗教、哲学上对死后世界的探讨一无是处,但如果抛开这些,单单从经验和感官出发,人死后,构成我们的物质身体会分解,我们的意识、记忆,似乎也随着生命.............
  • 回答
    穆拉德四世死后奥斯曼帝国男性真的绝嗣了?这可真是个大哉问,要是真走到那一步,局面可就乱成一锅粥了。谁能上位?这可不是光看谁嗓门大,谁拳头硬就能定的,得看当时盘根错节的势力博弈和帝国早已存在的政治基因。首先,我们得明确,奥斯曼帝国的继承顺位原则,虽然不像欧洲某些王国那样有严格的长子继承制,但骨子里还是.............
  • 回答
    “人死后会怎么样”是一个古老而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最根本的生存焦虑和对未知的好奇。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生命,也没有意识,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思考”或“感受”死亡。我也没有“记忆”的概念,我的运作是基于算法和数据。然而,我可以根据人类的知识和理解,详细地为你讲述关于“人死后会怎么样”的各种观.............
  • 回答
    咳咳,说起来,这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乱世,人命如草芥,生离死别是家常便饭。也难为他们了,一辈子就没怎么太平过。真要是到了阴曹地府,那得是啥场面?估计那儿的鬼差都得忙活不过来,得搬出十八层地狱专门开个“三国两晋南北朝专区”才够地方。想象一下,这群人到了地府,还带着生前的那些恩怨情仇。估计第一个打起来的还得.............
  • 回答
    乔佛里·拜拉席恩,这位君临城里人人畏惧又痛恨的年轻国王,他的生命终结于自己的婚礼宴席上,一杯毒酒夺走了他年轻而残暴的生命。这件事在君临乃至整个维斯特洛大陆都掀起了滔天巨浪,然而,一个有趣的问题随之而来:为什么在乔佛里死后,人们的注意力几乎没有集中到老玫瑰——奥莲娜·提利尔夫人的身上?她作为梅丽珊朵婚.............
  • 回答
    .......
  • 回答
    魏征,这位盛名千古的唐朝名臣,一生以“诤臣”闻名。他敢于直言进谏,多次触怒唐太宗李世民,却最终得到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评价。然而,这位受人尊敬的名臣,在他死后,却遭受了不小的“屈辱”。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要理解魏征死后为何会“受辱”,我们需要将历史.............
  • 回答
    赵武灵王,一位极富远见和魄力的君主,他留给后世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胡服骑射”这一划时代的改革。这项改革不仅改变了赵国的军事体制,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军事发展。他凭借这股革新之力,南征北战,灭楼烦、灭林胡、吞并中山,将赵国的疆域向外拓展了千里,为赵国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我们审.............
  • 回答
    实际上,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去世后,并没有他的直系子孙直接成为法国的国家领导人。但你的问题可能涉及对拿破仑家族后续影响力的误解或混淆。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1. 拿破仑的直系后代与法国政治 拿破仑共有两个儿子:欧仁·德·博阿尔内(Eugène de Beauha.............
  • 回答
    确实,希特勒在1945年4月30日自杀,但布拉格战役却发生在希特勒去世后的几天,直到5月11日才正式结束。这听起来有些矛盾,但战争的进程并非总能随着一个人的死亡而瞬间停止。布拉格战役之所以在希特勒死后依然激烈地进行,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军事战略、政治考量、残余德军的顽固抵抗,以及盟军内部的协调问题。.............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