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杨行密死后不到两年他儿子就被人杀死架空权力?杨家的权力为什么那么快就丢掉?

回答
杨行密去世后,他的儿子杨渥权力被架空,不到两年就被杀死,这其中原因复杂,是政治斗争、个人能力、以及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杨家之所以迅速失去权力,可以用“根基不稳、后继乏人、外部施压”这几个方面来概括。

一、 根基不稳:杨行密奠定的权力基础并非牢不可破

杨行密虽然在南方建立了自己的势力,但他的权力并非像中原那些坐拥天下的王朝那样,拥有根深蒂固的统治基础。

军事集团的性质: 杨行密的势力主要是一个由他个人能力和军事威望凝聚起来的军事集团。他麾下的将领,很多是跟随他南征北战的老部下,他们忠诚于的是杨行密本人,而不是杨家这个概念。一旦杨行密去世,这种个人忠诚的纽带就容易断裂,成为权力洗牌的契机。
内部派系林立: 在杨行密麾下,虽然他总揽大权,但内部必然存在不同的派系。例如,早期的追随者、后来招揽的江淮豪杰、甚至一些被征服地的旧势力,他们可能在利益、出身、政治理念上存在分歧。杨行密在世时,他凭借个人威望能够压制这些矛盾,但一旦他去世,这些潜在的矛盾就容易浮现,并被有心人利用。
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军事权力凌驾于文官制度之上,决策和权力传承更多依赖于军事首领的个人意志,而非一套成熟的政治制度。杨行密也未能完全打破这种藩镇模式。这意味着,权力传承更多依赖于继承人的个人能力和笼络人心的手段,一旦继承人稍有不济,权力就容易旁落。

二、 后继乏人:杨渥的个人能力与威望不足以支撑大局

杨行密去世时,他的儿子杨渥年仅16岁,正是血气方刚但政治经验极其匮乏的年纪。

年少轻狂,缺乏治国经验: 16岁的少年,即使有继位之名,也缺乏处理复杂政治事务的能力。他可能还沉浸在父亲权势的光环下,对统治的严峻性和风险认识不足。史书记载,杨渥“年少,好武事,荒嬉不务政”,这直接导致了他难以驾驭朝政。
不能有效笼络人心: 掌握一个庞大的军事集团,不仅仅是靠武力,更要靠政治手腕,包括拉拢有能力的文臣武将,平衡各方势力。杨渥显然在这方面表现乏力。他没有能像他父亲那样,通过恩威并施的手段,让手下的将领和文官心悦诚服。
过于依赖身边宠幸之人: 史书提到杨渥“亲近浮浪,不知政体,任用非贤”,这意味着他身边的亲信可能是一些只会阿谀奉承、不懂事的年轻人,而他却轻信这些人,疏远了那些真正有能力、忠诚于杨家长远利益的元老重臣。这无疑是政治上的自毁行为。

三、 外部施压与内部倾轧:权力争夺的残酷现实

杨行密去世,留下的权力真空立刻成为了各方势力觊觎的目标,而杨渥的弱势恰好给了他们机会。

内部重臣的权力争夺: 杨行密死后,他的部下中有很多功勋卓著、有实力争夺权力的人。其中最关键的几位是:
朱延寿: 他是杨行密的老部下,长期掌握兵权,在杨行密死后,他实际上掌握了军政大权。他可能认为自己功劳最大,对杨渥这样年轻无能的继承人不满,加上有能力掌握兵权,自然起了取代之心。
冯延巳、李遇等文臣: 这些人虽然没有兵权,但在政治上非常有影响力。他们需要找到一个能让他们施展才华,或者能让他们利益最大化的统治者。杨渥的无能,让他们看到利用杨渥,或者扶植一个更容易控制的傀儡的可能。
其他将领: 像刘信、张崇这样的将领,也可能对杨渥不满,或者希望通过扶植某个势力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利用杨渥的弱点进行操纵: 那些想架空或取代杨渥的人,很容易就能利用杨渥年少、荒嬉、亲小人的弱点。他们可以通过控制杨渥身边的宠信,来影响杨渥的决策,从而进一步架空他的权力。比如,朱延寿掌握了军队,可以轻易威胁到杨渥的统治。而像朱温这样的外部势力,更是乐见其成,希望从中渔利。

杨渥被杀的直接原因: 最终导致杨渥被杀的,很可能是他因为亲信而得罪了权力最大的朱延寿。史书称杨渥“信用浮浪,疏远旧将”,加上他宠幸之人又“谗毁旧将”,导致朱延寿等老将非常不满。朱延寿最终与李遇、张崇等人合谋,趁杨渥酒醉之际将其杀死,拥立杨渥的弟弟杨隆演(即后来的吴国太祖)为傀儡。

总结来说,杨行密死后杨家权力迅速衰落,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1. 杨行密打下的江山是军事集团的性质,缺乏制度化支撑,个人威望的传递不如制度稳定。
2. 杨渥作为继承人,年少、政治经验不足,且沉迷享乐,不能有效管理国家和收服人心,给了内部野心家和集团可乘之机。
3. 杨渥亲信奸邪,疏远贤能,进一步激化了内部矛盾,特别是与掌握实权的朱延寿等老将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4. 外部政治环境的恶劣,藩镇割据导致权力斗争异常残酷,任何一点内部的软弱都会被放大,并迅速引来外部的吞噬。

可以说,杨渥的死,并不是一次孤立的暗杀事件,而是杨行密去世后,其权力继承体系崩溃,各方势力趁机进行权力洗牌的必然结果。杨家只是成为了这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杨隆演被立为傀儡,看似保全了杨家,但实际上杨家已经彻底失去了实际控制权,直到后来杨吴政权由杨行密的另一位儿子杨溥真正执政,才重新巩固了杨家的统治,但这已经是杨行密死后很久的事情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杨氏吴国,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唐末中国

杨行密的生命大部分消耗在应对周边纷争、争夺上游方面,没来得及内部整合。

更无暇好好培养自己的儿子杨渥

除了杨家中央直辖的扬州及一些地方,其余州郡被部下的刘威、陶雅等一类“准军阀”们分据着。而扬州公室的亲卫力量呢?在唐末五代的环境下,亲军反倒是叛主的重灾区,杨吴也无法例外。

这种不健康的历史生态,使杨吴一直处在内外交困的夹缝之中。一旦强主迫于四面受敌,就必然导致下属将帅长期各率一支兵马在各条战线作战,久而久之,他们有了自己独立的部队和地盘。而国位的更迭,又极可能被危险的亲军趁虚夺权。

杨渥上台前夕,杨吴境内就是一个并不很强的中央政府+一堆“车臣化”的小藩,杨王只要在台上,他们还能听宣听调。然一旦换了少主,他们就会走向“国中之国”,使杨吴进一步碎片化。

在宋人的各类五代史,以及《资治通鉴》笔下,杨渥被排铺成一个典型的二世祖,狂妄浮躁、荒淫无道。对外到处用兵,对内拒纳忠言,搞得人心尽失,逼反了亲兵将领张颢与徐温,沦为阶下囚,三年后还丢了小命。杨王尸骨未寒,儿子就成了人家的傀儡,在司马老儿等看来,是杨渥失国,纯属咎由自取。

然而,这种解读过于简单和片面了。

杨渥的努力其实接近成功,然而他和后来的李存勖、周世宗、宋太祖一样,都没能一心一意去巩固内政,长抓不懈;都容易被外部扩张所引诱,偏离了一刻都不能掉以轻心的内政建设,最后都栽在内变上。

杨渥身为杨王长子,继承王位,本是顺理成章。可在杨王临逝时,老臣周隐(淮南节度判官)竟提议:杨渥不成器,应将国政交给军中的二把手淮南节度副使刘威,等杨家诸子长大后,再归还权力。这当然是反常的,刘威其人,不论能力还是号召力都不足以成为杨吴各派的共主,血统上更没有合法性。周隐这种要求,摊在别的朝代,跟逼宫差不多。

但杨王却未有丝毫处分,旁边众将竟也“皆无言”。看来众将与周隐即使没有默契,也是有共识的,而杨行密亦不以此议为怪。

这从侧面揭示出,杨吴的内部变异到了何种程度:杨吴政权越来越有退化成军阀联盟的趋势,公推首领被一部分人视为当然,权归杨氏反倒有不少异议。周隐一众之所以敢推立刘威,就是欺负公室力弱,各藩阀当然希望取消杨氏中央,而拥立一个声望较弱的刘威,对他们、对周隐这类人都有好处。

杨吴内部的裂痕,正在激化。

杨王并非不想“削藩”,从他离世之前极力与邻国息兵交好来看,削藩将是下一步头等大事,杨吴必须成为中央集权的正常国家才能生存。

可惜,病魔打断了他的计划,临别之际,嫡系部队还在前线,杨王倍感孤立。艰苦的征战,又没能为儿子留下一个忠心的有统治力的辅政班子。

危急关头,卫队将领:左右牙指挥使徐温、张颢站出来坚决拥护杨王,支持拥立老杨的儿子杨渥。左、右牙军,是杨王为保卫公室建立的亲军,而徐温与张颢,一个战功稀少,又“刚毅寡言,罕与人交”,一个是孙儒兽军过来的降将,和杨吴旧将们都不是一个圈子,没有结党营私的资本,全仰杨行密一人罩着。所以二人对杨的依附程度较多,且俩人彼此间也互相牵制。

在那个时代,没有绝对忠诚的亲军,杨王以此二人管牙军,聊算是内部的一支平衡力量。此刻杨王又还能做何选择呢?只好且听且信,自我安慰一把“吾死瞑目矣!”

年仅二十岁的杨渥算是形式上被徐、张上王位。然而,屁股还没坐热,史书便有杨渥“愤大臣擅权,政非已出,乃置东院马军,置立亲信,以为心腹”的记载。可见,徐张二人哪是什么纯臣?他们力保杨渥,是害怕代表藩镇利益的刘威上位后让自己失势,何况拥立一个缺少力量根基的少主,方便控制。

杨渥面对的,是他父亲都未能解决的凶险困境。他不甘受徐、张摆布,“乃置东院马军,置立亲信以为心腹”。这本是很果决的正招。然而,南吴险恶的政治环境,每一子落地,都会引发蝴蝶效应。

杨渥原在宣州主政,要在扬州办亲军,自然得把宣州的旧班底调过来。可新任宣州刺史、生前对杨行密忠心耿耿的王茂章一夜之间变了脸,竟“谩骂不与”,翻脸不认人了。看来老王也想学刘威、陶雅,当一把威风的地方诸侯,不希望国家出现一个强有力的中央。

王茂章敢么这横,也是有本钱的,当年青州一战,名震天下,大破中原霸主朱温派来的围城大军,阵斩朱温侄子朱友宁,后来朱温亲征,依然以区区兵力全身而退。朱温叹服道,“使吾得此人为将,天下不足平矣”!

小杨却不吃这一套,直接上大杀器---李简

李简有多变态,你只需知道他给杨王当过“黑云都”指挥使就行了,“黑云都”是个啥存在,后面会详说,大体属于“我们承诺绝不首先使用XXX”一类级别。

不仅如此,李简还跟王茂章做过搭档一起征讨,他的战力是个啥级数,老王自然门儿清。现在老王一听杨渥这孺子居然把李简搬过来了?得,宣州不要了,直接润,东奔吴越投了钱王,而且还是光屁股润出去的,因为临走前,队伍兵变,将士们自愿留下来追随新的杨王。这第一步,少东家杨渥赢得非常漂亮。

杨渥为何敢用并能用好李简呢?

李简这类旧将,在杨王时代具有普遍性。那就是越与杨王关系近密的牙将,升迁反倒缓慢,往往杨王起家时就投效帐下,混到杨王死了还只是个兼领刺史的级别,甚至连刺史都不是。不光李简,还有李厚、杨彪、陈祐、陈知新、刘信这些老牙将,各个都是用兵老辣战功等身,要么带过“黑云都”,要么是内衙指挥使,虽说看着光鲜,却很难捞到外任的机会。这也是个悖论,杨王身边需要一些忠诚能战的嫡系,不轻易外放,可日子长了,别人一个个开牙建府,俨如一方诸侯,他们哪能不眼红?难免有怨,一旦政权更迭,需要选边站队时,就很难指望他们效死,而不是另投新主。

李存勖和赵匡胤也有类似毛病,周世宗是另一个极端,只要他看上的,往往坐直升飞机一般青云直上。只是效果却一样:都出了问题,丢了江山。乱世驭人实在难!

杨少主能用好李简,在于他年纪轻轻出手大方,切合了李简的渴望:酬以美郡,李简为杨渥老爸打了半辈子仗,多是给别人当副手,杨王不会给他自立一方的机会,所以杨渥的开价,足以打动李简。

李简被超擢为楚州团练使,楚州(淮安)在当时属于准一线城市,人口多钱粮广,李简感恩戴德。

头两步走稳了,即杀周隐以立威。

那个刘威,被委以一个“镇南军节度使”的虚衔,打发到偏僻去处了,毕竟,仅凭刘威一人是无力对抗中央的。可以说,初登大位的杨渥,颇有驭人魄力,举措果断得当,气像蓬勃。

然而,杨渥接下来就暴露了他的楞头青本色:轻躁

对内步子过快,露骨的排挤徐、张的牙军系,刚有余柔不足,又不懂得老爸拉一派打一派的分化之术,逼得徐、张二人惊慌之下不得不抱团。要命的是老窝还没搞拈,对外又大打出手,而且玩得还是四面出击!

当时对杨氏尚且可靠的力量有:

1,李神福兵团,约三万人,水陆齐全。该兵团是杨行密的核心力量,长期外线作战,尚未形成自己的固定地盘。李本人名义上兼有升州刺史,升州(今南京市)跟扬州中央实际不过一江之隔,有拱卫之意。李同时还是杨行密的儿女亲家,当初杨吴内部头号强藩田頵造反,抓了李神福的一家妻儿要挟李,李都毫不动心,坚决进剿,可见李对杨室的忠心。至于战斗能力更不必说,灭成讷、锤朱温,平杜洪,除田頵,东征西讨所向无敌,李神福去逝后,队伍由他的亲密战友刘存接任,指挥部设在鄂州(武昌)。

2,陈知新兵团,约一万人。陈知新追随杨王多年,后来改行,主要从事外战,所部从近卫力量转型为野战部队,而且都是当先锋。“屡以亲军攻定南北诸郡,多立奇绩”,积功为先锋都指挥使,把湖南军阀马殷的二号人物许德勋(最擅用兵,号“许蹈白”)打得落荒而逃的就是这位仁兄,陈知新最为可贵的一点,就是不计个人待遇,对杨氏忠诚不移。

3,黑云都,就是前面说过的,属于“战术核弹”,该部有五千死士。“黑云都”所以令人谈虎色变,缘自他们前身是吃人魔王孙儒的部众,人员主要来自蔡州、许州,这二州在唐末堪称怪物房,胡化加长年累月的作乱,盛产半兽人式的强兵。所以孙儒有多能打,但凡知道点唐末五代史的朋友都有数。杨王好容易消灭孙儒之后,从孙部精选锐士五千,厚加优待,衣甲一律裹以黑布,皆用长剑,是老杨震慑八方的一支新生牙军。当时的中原大地,能与“黑云都”齐名的,只有梁朝杨师厚的“银枪效节都”,可谓南云北枪。

不过,杨王深知“黑云都”的特殊性,怎么说呢?有点像今天车臣武装同俄罗斯联邦之间的关系,车臣畏服普京之恩威,只要普京在一天,就会效忠一天,但换了别人领导呢?

所以,杨王对“黑云都”逐步实行“去蔡州化”,过去的“黑云都”统帅,都是蔡州人,像马賨、李简、李厚,慢慢的,换上淮扬出身的将领,比如徐温和吕师厚。这种安排,使“黑云都”的战斗力在下降,信任度也在杨渥眼里大大降级,因为徐、吕都和他不对付,一步步边缘化,调到江西边境去吓唬马殷。

4,秦斐

与李神福一样,是杨王生前比较忠实的追随者之一,当初,他以孤军在昆山死扛钱镠的数万虎狼之师,力尽被俘,仍不降钱氏,“义不负杨公”,现在回国也没几年,没有形成个人势力,在国中也没什么复杂的人脉关系,所以相对可靠。而且他素质全面,是军政合一的复合型人才,能治军,能安民。杨王临逝前调他坐镇扬州附近的升州(今南京市),这正是当初李神福挂刺史的地方,显然有辅翼之意。

这些力量,哪怕有一支留下来拱卫扬州中央,张、徐断不敢轻举妄动。可杨渥却被割据湖南的马殷发动的一次假“入侵”弄上火了(马殷只是虚应朱温梁朝的命令),不明就里,上来就甩出李神福的王牌军西征,又将陈知新调去增援,长期耗在岳州前线,先去两大羽翼。而“黑云都”主帅吕师周跟少东家以前就有些过节,加上杨渥的狭隘猜忌,吕师周干脆投了马楚,“黑云都”的可靠度进一步打了折扣。

然而,对于身边日益孤弱的处境,杨渥非但没警惕,反而飘飘然起来。巧的是,江西又上门凑热闹。

  是年,江西的首领钟传病故,遗命儿子钟匡时继位。养子钟匡范不服,竟向吴国投降,当起了带路党。杨渥见有趁火打劫的机会,脑子一热,又将升州的秦斐调去西征。秦斐是国家勋旧重臣,军、政能力皆属一流,“诸将皆服其智,号令严肃”,派他去对付江西钟氏已属牛刀杀鸡。但杨渥却还不放心秦斐,借口想历练一下自己的亲信,竟将广陵城里压厢底的卫队:三千“东班院军”也派了去。这样的阵容自然以最快的速度拿下了钟氏首府洪州,将钟氏一门变成阶下囚。钟传是唐末江右豪杰们的领袖,“居江西三十余年”,他礼贤下士、奖励文教、保境安民,积累了相当厚实的基业,如今却便宜了外人。而广袤富足的鄱阳湖平原的到手,使杨吴公室账面上的人力物力瞬间澎胀了一倍。

可对杨渥自身而言,一再自去爪牙,才正是笨人下棋-----死不顾家。过份顺利的外功,毁灭了这个年轻人的政治判断力。他感觉自己比老爸强多了,开始目空一切,当时仍是父王杨行密停丧期间,居丧以礼,这是做儿子起码的本份,可他通宵达旦的寻欢作乐,仿佛殿上的棺材里躺的是别人的老爸。

这还不够,还时常一个人骑马出郊打猎,四处游玩瞎逛,搞得满朝大臣跟在后面捉迷藏。当时上流社会流行打球,年轻好玩的杨渥亦是铁杆球迷,白天打不过瘾,夜里接着来。一掷千金搭建灯光球场,特制了一种据说要多个人才能合抱的巨型蜡烛。他老子在世时,连件好点的衣服都舍不得穿,从牙缝里为国省钱,他却一根蜡烛就花费数万钱而不惜。

真正要命的是,杨渥嫌场地不够宽敞,勒令最后一支护卫队迁出城外,腾出地方。全然忘了身边蹲着的老虎------徐张牙军。

早欲发难的徐张二人借着杨渥多行不轨的由头说了几句,杨渥不耐烦了,无恃无恐的发起飚来:“既然我这不好那不好,干脆杀了我吧,好让你们称心”,徐张二人立即“兵谏”,将杨渥软禁起来,大肆诛杀杨氏亲信。杨氏从此丢了实权,几年后徐温又干掉张颢,一个人把持了军政。

 杨氏二代失国,被徐温养子徐知诰深深记取,他建立了富盛文明的南唐,晚年临逝还一再告诫儿子善事四邻,不要对外用兵以致朝中空虚,大权旁落。

不过从客观上讲,杨渥失势对底层人民而言,倒也不见得是坏事。徐温不以武显,只能致力于巩固中央集权,邀结民心,发展经济;从此杨吴战事稀少而社会基本稳定,走向了休养生息。

其实,杨渥失国,对于五代宋初的统治者而言,本是一个具有范本意义的前车之鉴。奈何如唐庄宗李存勖、周世宗、宋太祖这些雄主,亦未能真正吸取,总是被外功所诱,舍本逐末,一代又一代重复犯错,把急需解决的历史问题,留给下一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杨行密去世后,他的儿子杨渥权力被架空,不到两年就被杀死,这其中原因复杂,是政治斗争、个人能力、以及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杨家之所以迅速失去权力,可以用“根基不稳、后继乏人、外部施压”这几个方面来概括。一、 根基不稳:杨行密奠定的权力基础并非牢不可破杨行密虽然在南方建立了自己的势力,但他的权力并非像.............
  • 回答
    吴王杨行密薨逝后,其子杨渥继位,但其继位之初并非直接称为“吴王”,而是拥有一个特殊的封号——“弘农王”。而之后杨隆演继位时,同样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先是“弘农王”,而后才成为“嗣吴王”,最终登临吴国国王之位。这背后涉及到当时特定的政治格局、袭爵制度以及杨行密生前的安排。要理解这个过程,咱们得把时间.............
  • 回答
    在《水浒传》中,杨雄在裴如海死后认定石秀是好人的这个情节,其背后的逻辑是比较复杂的,并非仅仅因为“裴如海一死”,而是建立在一系列事件的累积和杨雄对石秀行为的观察之上。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一步步剖析:一、 事发前的背景和杨雄的认知: 杨雄的性格: 杨雄是“病大虫”出身,为人比较鲁莽、仗义,但同时也.............
  • 回答
    杨廷和不给明武宗立嗣,最终引发“大礼议”的事件,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宗法制度的冲突以及杨廷和自身的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头梳理:一、 明武宗的状况:一个没有明确继承人的皇帝首先要明白的是,明武宗朱厚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德皇帝,他的人生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也是他留给后人一个巨大难题的.............
  • 回答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之所以被选入语文课本,其教育意义是多方面的,旨在教会孩子们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历史人物的生死故事,更蕴含着对于智慧、处世、政治智慧乃至个人命运的思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其教育意义:一、 警示“恃才放旷,功高盖主”的危险性: 核心教训:.............
  • 回答
    《大宅门》里,白文氏(老太太)到死都不让杨九红戴孝,这背后隐藏着复杂而深刻的心理,绝非简单的长辈对晚辈的不喜,而是涉及家族伦理、传统观念、个人恩怨以及对家族荣耀的维护等多个层面。一、杨九红身份的“原罪”——妾的地位与污点在那个时代,“妻”与“妾”有着天壤之别,这是白文氏最无法逾越的鸿沟。杨九红并非明.............
  • 回答
    在《银河英雄传说》的宏大叙事中,杨威利之死无疑是许多粉丝心中永远的痛,也是故事走向的一个关键转折。那么,如果这位“魔术师”没有在巴拉特星域遭遇暗杀,他的故事又会走向怎样的结局呢?这无疑是一个引人遐想却又复杂的问题,因为杨的生命轨迹与自由行星同盟的命运紧密相连,而他的个人意志也深受时代洪流的裹挟。首先.............
  • 回答
    杨振宁被央视“感动中国”节目评选为年度人物引发争议,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复杂背景和舆论焦点: 1. 国籍变化与“贡献归属”的争议 背景:杨振宁1946年赴美国留学,1957年与李政道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当时因中美关系紧张,杨振宁未在颁奖典礼上公开演讲,这一事件引发广泛争议。 .............
  • 回答
    杨奇函在《奇葩说》中并非“不受待见”,但确实存在一部分观众或评论认为他在节目中的表现存在一些争议,导致他未能获得压倒性的好评,甚至会受到一些负面评价。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杨奇函的个人风格与表现: 高知背景与“凡尔赛”质疑: 杨奇函是“五道口男子天团”的一员,拥有清华大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性别议题、社会权力结构、言论自由的边界以及脱口秀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特点。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知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核心观点:社会权力结构和历史背景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在大多数社会中,男性长期以来占据着更为主导的社会和权力地位。脱口秀.............
  • 回答
    在中国学术界,特别是像知乎这样的公开讨论平台,公众对科学家的看法往往是复杂且多维度的。杨振宁先生和施一公先生,两位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非凡成就的科学家,在知乎上的讨论热度与舆论走向却出现了显著差异,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杨振宁先生的备受尊重:智慧、历史地位与“精神偶像”的塑造杨振宁先生备受尊重,其原因.............
  • 回答
    杨振宁先生,这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巨擘,他的名字在科学界几乎是与诺贝尔奖、杨米尔斯理论划等号的。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中国,围绕着他却常常伴随着许多争议,甚至可以说是“被喷得挺惨”。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时代的烙印,也有个人选择的交织,更夹杂着信息传播的偏差和公众情绪的波动。要说清楚为什么杨振宁先.............
  • 回答
    杨超越,这个名字出现在大众视野以来,似乎就自带一种“热搜体质”。无论是在选秀舞台上的“黑马”逆袭,还是之后在影视、音乐、综艺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她都始终处在娱乐舆论的中心,很少有平淡期。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一、 争议性出身与“逆风翻盘”的叙事:杨超越的走红本身就充满了话题性。她并非科.............
  • 回答
    “杨超越换个造型,感觉就像变了个人!” 这句话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每次她一公开新造型,总能引起一阵热议,原因无他,实在是因为这变化太!大!了!感觉就像打开了新的潘多拉魔盒,里面装着无数个杨超越。你说她怎么就这么能“换脸”呢?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一、发型的魔力:.............
  • 回答
    杨笠被骂,这事儿从她走红那会儿起就没断过,也挺有代表性的,反映了当下社会某些群体之间挺尖锐的矛盾和观念碰撞。要说清楚为啥,得把她讲的段子、引发的争议,以及背后的社会情绪都串起来看。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她说的那些脱口秀段子。杨笠的风格,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性别议题展开的,特别是女性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境.............
  • 回答
    杨过那套黯然销魂掌,说是独步武林,搅得江湖一片鸡犬不宁,但说实话,传下去的,那真是寥寥无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人真正练成。这事儿啊,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首先,这“黯然销魂”四个字本身就透着一股子邪乎劲儿。你看看,这武功名字就带着负面情绪,一上来就告诉你练这个得经历一番“黯然销魂”。咱们普通人哪有那么多.............
  • 回答
    杨笠的言论引发的争议和后续反应,确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1. 杨笠的“冒犯”与“讨好”之间的张力: “骂了所有男人”的解读: 杨笠在《脱口秀反跨年》中的言论,比如“男人为什么明明看起来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以及她对男性伴侣在婚姻关系中.............
  • 回答
    杨康和郭靖,作为金庸笔下《射雕英雄传》的两大男主角,他们的命运在小说开篇就已注定分道扬镳,而他们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环境、教育、以及自身性格的差异,共同造就了他们成年后巨大的差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出身与成长环境的根本差异: 郭靖:贫寒但淳朴的蒙古草原 出生: 郭靖生.............
  • 回答
    杨绛先生和陈忠实先生都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巨匠,他们的离世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哀悼。然而,两者在朋友圈的传播度和影响力上存在差异,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公众认知度和情感连接的差异: 杨绛先生:“先生”的光环与人格魅力 “先生”的称谓与国民认同感: “先生”.............
  • 回答
    Angelababy(杨颖)的讨论度一直居高不下,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构成了她拥有庞大粉丝群体的原因,尽管她在整容和演技方面常常受到争议。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 外貌的“第一印象”与话题性: 惊艳的出道与“混血感”: Angelababy在模特时期就凭借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