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吴王杨行密薨后,其子杨渥与杨隆演为何相继继位为弘农王,之后杨隆演为嗣吴王后方为吴国国王?

回答
吴王杨行密薨逝后,其子杨渥继位,但其继位之初并非直接称为“吴王”,而是拥有一个特殊的封号——“弘农王”。而之后杨隆演继位时,同样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先是“弘农王”,而后才成为“嗣吴王”,最终登临吴国国王之位。这背后涉及到当时特定的政治格局、袭爵制度以及杨行密生前的安排。

要理解这个过程,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杨行密执掌江淮之地的时候。他本是唐末起义军的领袖,后来逐渐占据了淮南地区,并被唐朝封为吴王。杨行密在位期间,虽然坐拥吴王之名,但实际上他所建立的政权,其合法性与正统性,在当时的乱世中,更多是依靠实力和一定的政治手腕来维系的。他对唐朝的拥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策略,既是为了获得名义上的支持,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割据政权披上合法的外衣。

杨行密薨逝,作为长子的杨渥,自然肩负起了继承父业的重任。然而,当时的形势并不像一个成熟的王朝那样,父死子继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事情。杨行密的政权,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个人威望和军事能力支撑起来的。他去世后,虽然有继承人,但各方势力,包括他麾下的将领,以及周边虎视眈眈的势力,都需要重新衡量和调整。

杨渥继位“弘农王”的缘由

杨渥继位后,之所以没有直接继承“吴王”的封号,而是被封为“弘农王”,这其中有几个关键的考量:

1. 唐朝的册封与制约: 当时,杨行密名义上还是唐朝的臣子,虽然已经拥兵自重,但名义上的册封仍是重要的政治资源。唐朝皇帝在册封诸侯或地方官员时,会根据实际的权力大小、功劳以及当时的政治需要来授予不同的封号。唐朝末年,王爵并非唯一,且封号的授予也存在一定的变通。杨行密虽然是吴王,但他的继承人未必能立刻获得同样的、或者更高级别的封号。

2. “弘农王”的象征意义: “弘农”在历史上,尤其是在汉朝,是与王权、皇权紧密相连的郡望。选择“弘农王”这个封号,可能是一种政治上的示好,或者是一种在继承过程中,暂时稳固局面的策略。它可能并非直接否定杨行密的“吴王”身份,而是一种过渡性的、或者带有特殊含义的封号。

3. 内部势力的平衡: 杨行密手下有许多大将,他们的忠诚度和支持度对政权的稳定至关重要。杨渥继位,年轻气盛,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收服人心,巩固自己的权力。一个“弘农王”的身份,或许比直接继承“吴王”,更能让那些曾经跟随杨行密的旧将们,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或者说,这是一个让大家适应新主人的缓冲。

4. 杨行密生前的安排: 也有说法认为,杨行密在临终前,可能对继承人有所安排,或者对未来的政治格局有过考量。他或许预见到儿子继承权力时可能遇到的挑战,因此才有了这种特殊的封号安排。

杨隆演继位“弘农王”,而后“嗣吴王”,最终为吴国国王

杨渥的统治并未持续太久,他最终被政变所杀。在他去世后,他的弟弟杨隆演成为了继承人。此时,杨隆演的继位过程,也与杨渥类似,经历了一个逐步提升地位的过程。

1. 初继位“弘农王”: 和杨渥一样,杨隆演在刚继位的时候,同样被封为“弘农王”。这再次印证了在权力交接的关键时期,这个封号可能起到了稳定内部、适应变化的缓冲作用。杨隆演比杨渥更年轻,经历的政治斗争可能也更复杂。

2. “嗣吴王”的出现: 随着杨隆演逐渐在政务上展现出一定的能力,并得到朝中要员的支持,他的地位也需要一个更加明确的体现。此时,“嗣吴王”的称号出现了。“嗣”有继承之意,表明他继承了杨行密的“吴王”身份,但“嗣吴王”的称谓,可能比直接称“吴王”要稍微含蓄一些,或者说,是在得到进一步承认前的过渡。这表明他的统治已经获得了比“弘农王”更进一步的认可,但距离完全巩固王权,可能还有距离。

3. 最终成为“吴国国王”: 最终,杨隆演被正式册封为“吴国国王”。这个称谓的出现,标志着他真正意义上获得了对吴国的统治权,并且这个王国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认可。从“弘农王”到“嗣吴王”,再到“吴国国王”,这是一个权力逐步巩固、地位逐渐确立的过程。

为何会有这样的流程?

继承与正统: 在当时,虽然杨行密建立了吴国,但名义上仍然臣服于唐朝。继承人需要获得唐朝的册封,才能在政治上获得合法性。唐朝在给予封号时,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内部权力结构: 杨行密去世后,虽然杨氏家族是继承人,但实际掌握军政大权的往往是手下的重要将领。例如,时的重要人物如张颢、徐温、徐知诰等人,对政权的走向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些“弘农王”、“嗣吴王”的称号,可能是在安抚这些有实力的人物,争取他们的支持。
政治博弈的产物: 历史上的权力交接,尤其是乱世中的权力交接,往往充满了政治博弈。这些封号的变动,很可能是不同政治派别之间妥协和力量平衡的结果。
历史记载的细微之处: 史书中对这些封号的记载,往往能反映出当时政治格局的微妙变化。杨渥和杨隆演先后被封为“弘农王”,而后杨隆演的地位提升至“嗣吴王”,最终成为“吴国国王”,这正是他们权力从继承到巩固,再到最终确立统治的全过程的真实写照。

总而言之,杨行密子嗣继位时,先被封为“弘农王”,再到“嗣吴王”,最终成为“吴国国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受多重因素影响的政治过程。它既反映了当时政治秩序的不稳定,也体现了杨氏政权在权力继承和巩固过程中的具体策略和面临的挑战。这些封号的变迁,正是那个时代政治风云变幻的生动注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史料也相对有限(近来微博好像有篇《浅议杨吴君主的爵位继承》,但已经看不到了)。我自己的理解大致是这样的:基于晚唐的爵位制度,杨渥封弘农郡王其实在情理之中。至于实际封弘农郡王的过程,虽然许多细节不得而知,但大体要在晚唐节度使体制的框架内理解。其中涉及的问题很多,也希望能向就其中的细节向大家请教。


1、唐代的王爵

《资治通鉴》,天复二年三月:

上以金吾将军李俨为江淮宣谕使,书御札赐杨行密,拜行密东面行营都统、中书令、吴王,以讨朱全忠。

从这时起,杨行密的爵位就是吴王。

以国名为封号,我们也称为亲王或王,这在唐代爵位体系中是最高的(正一品),如下图:

(出处在图上,其实是按照《新唐书》做的简表。)

原则上,亲王是只授予皇帝的兄弟或儿子的。有唐一代大部分时间里,功臣最高只封为郡王。但晚唐以后发生了变化。“李茂贞和李克用是唐末群雄中最先获膺王爵者。当然, 此二人均已授赐国姓, 并附籍郑王房。”(曾成,《唐末五代王爵考》,第230页)这样一来,实际上亲王这个爵位开始向皇兄弟或皇子以外的人群开放了。之后,朱温进梁王(901),杨行密封吴王(902),都从原先的郡王(从一品)升格为亲王(正一品)了。

亲王去世以后,他的儿子也可以封爵。按照唐代的爵位继承制度:

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诸子为郡公,以恩进者封郡王……(《新唐书》卷四十六)

这是说亲王(正一品)的嫡子封嗣王(从一品),举例而言,吴王是亲王,他的嫡子继承以后就封嗣吴王。其他的儿子只可以封某某郡公(正二品),要有特别的恩遇,才可以封为某某郡王(从一品)。

这里请注意:唐代爵位的继承方式不能理解为“顺减一级继承”。首先诸子在一般情况下不止降一等;其次,承嫡者为嗣王以后,这个嗣王是可以一直往下传的。比如继承濮王的嫡子是嗣濮王,嗣濮王的嫡子还是嗣濮王,之后就不需要顺减一级了(《旧唐书》卷七十六、《唐故中大夫复州刺史嗣吴王墓志》,等等)。

另外,之前还有一种误解,认为嗣王比郡王高一等,这当然是不对的。他们对应官品一样(从一品),食邑一样(五千户,如上图),在凡爵九等的体制中,都属于第二等。当然,嗣王比郡王的地位略高,这是通过其他一些细节体现的。最明显的当然就是上朝时候的班序,谁排在前面。一般的官员是以自己的官品为依据的。亲王和嗣王就不一样了。万一他们本官比较低,那就要排到很后面去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也为了体现皇家的尊严,他们是按照自己的王品(正一品、从一品)来排序,肯定就很前面了。这是一种特殊的礼遇。郡王就不可以直接依照自己的王品(从一品)来站位,在排座次上的照顾就少了许多。还有,嗣王和郡王的差别也体现在入仕时实际可以得到的官职,有兴趣的话可以阅读下图,没有兴趣的话也可以跳过。

(见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第238-39页。爵位和官位有两种对应方式。爵位比官品,举例而言,如果一个人因功加了郡王这个爵位,我们要把他当从一品的官员来看;封爵叙阶是说,这个郡王如果真的要出任职事官,就要去找从四品下的位置。亲王的儿子获封郡王的比较特殊,表面上也是郡王,也要按照从一品的官员来看待;如果真的要出任职事官的话,只能对应更低的从五品上。在这个意义上就低于嗣王了。)

2、杨渥的身份与爵位继承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杨渥确实是长子,但并没有嫡子的身份。

他的母亲史夫人只是杨行密的妾室。正妻是朱氏,大将朱延寿的姐姐。903年的时候,朱延寿谋划起事,杨行密设计把他杀了,由此也把朱氏休了。这样一来正室就空缺了。如果杨行密把史氏提升为正室,那杨渥就可以成为嫡长子。于是问题是:杨行密是否有这样做呢?到了905年杨行密去世之前,史氏是否具有正室的身份呢?903年以后杨行密已经具有异姓亲王的身份了,母、妻即使不能封妃,也应封上国夫人(朱氏即燕国夫人)(《唐令拾遗》卷十二,另参考李克用、王审知等墓志)。在905年以前,有记载的史氏的封号只是武昌郡君,这庶几是亲王贵妾的封号。之后史氏的儿子杨渥杨隆演相继嗣位,如果史氏在杨行密去世之前已经晋身正室,这一事件出现在史籍之中的概率相当大。而我们现在看不到史氏成为太夫人以前的其他封号,则不能不引起注意。很有可能,在杨行密去世的时候,史氏还不具有正室的身份。由此杨渥严格意义上也不是嫡子。

然而,关于杨渥身份的问题,本来文献较少,而已有的材料形成过程复杂,因而也增添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如《新五代史》有徐温对杨渥说:“今王有疾而出嫡嗣,必有奸臣之谋……”以“嫡嗣”称呼杨渥,似乎暗示杨渥已经有嫡子的身份。然而,这则材料要使用起来也有一些问题。一则这是对杨渥本人的称呼,势必用美称;再则此时杨渥出为宣州观察使,杨行密本人即从此位置晋身为淮南节度使,或许背后不乏杨行密的设计,为杨渥增加资历的同时为其接班做一些准备。由此,这则材料的书写美化徐温的用意明显,似乎是后起的追述。在杨渥杨隆演时期,史氏已经有太夫人的身份;当时的历史书写中有这样的称呼并不奇怪。若要作为杨渥为嫡子的确证则有欠不足。

倘若杨行密去世的时候,杨渥还不具有嫡子的身份,也就没有办法直接封嗣吴王。基于唐代的制度,杨渥作为诸子继承爵位,默认值就是某某郡公。作为一种恩遇,也可以加封为某某郡王。按照杨行密炮制的世系,杨氏系出弘农(即中古著名的弘农杨氏)。封本郡是当时的一种尊荣。基于这些制度,杨渥可以“合法”继承的最高爵位应该是弘农郡王。这也是杨渥继位时的爵位,《资治通鉴》:

将佐共请宣谕使李俨承制授杨渥淮南节度使、东南诸道行营都统,兼侍中、弘农郡王

需要强调的是,杨渥这时的爵位是弘农郡王,这和弘农王是不一样的;后者是晚唐以后形成的一种新的王的称号,地位较某某郡王更高一些。然而当时人在称呼郡王的时候,有时会脱去郡字,把弘农郡王写成弘农王,这并不是说两者是对等的。有些像今人称呼副局长的时候把副字脱去(见曾成,《唐末五代王爵考》,这里不展开了)。

由此,杨渥封弘农郡王理论上是合乎制度的。清代学者吴任臣修《十国春秋》,其中说“后杨渥亦授弘农郡王,其本乃父之爵明已”。一语带过,容易给人造成误解,仿佛因为杨行密早先是弘农郡王,他的儿子杨渥就继承了这个爵位。其实,弘农郡王是以本郡王的形式继承其父的亲王爵。

这里,也许有人会有这样一个问题:杨行密为什么不把史氏提升到正夫人的位置呢?这样他们的长子杨渥就可以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嗣吴王。或者还可以这样问,杨渥继位之时,支持他的一方为何不坚持为他争取嗣吴王的身份呢?

我想,这里有几个不同层面的因素。首先,此时杨行密已托名弘农杨氏之后,于礼法不能不稍有注意(参考 《刘君妻寻阳长公主杨氏墓志》)。其次,杨渥以弘农郡王的身份继任淮南节度使,这个过程中也一定包含了政权内部不同势力或观念间的妥协。而要梳理这一层面,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杨行密的首要身份是淮南节度使。在节度使体制下,加封吴王的杨行密并不是东周或者汉初那样的吴王,有自己的封国,嫡长子有直接的继承权。王爵只是节度使身上诸多荣誉头衔之一。

节度使的继任要复杂的多。这是一个朝廷命官,某种意义上,谁都可以出任下一届淮南节度使。在晚唐的特殊背景下,就有许多新的观念。比如,杨行密建立的基业,他可以主张由自己的儿子继承;同时,有功的将领可以要求说,自己为大唐建立了赫赫功勋,因此应该出任下一届节度使。于是问题就来了:杨氏子孙有继承节度使部的权利,他的将领基于功勋有兑换节度使的权利,两者产生冲突的时候哪种权利优先级更高呢?杨行密当然希望前者更高,所以他最后时刻势必做了相当多的安排,其工作重心是要建立一个先例,今后淮南节度使的人选就要在杨氏家族产生。杨氏家族只要出一个继承人就可以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如果杨氏实在没有男丁,有女娃也可以(徐温一时兴起的说法,不是真的这样……不然就有趣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明确杨渥的嫡子身份是一个相对次要的问题。

3、杨行密政权的运作

说到这里,我们就展开一下杨行密政权的制度架构。由此,我们可以体会一下吴王这个爵位对于杨行密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902年以后,杨行密有多个不同的身份。首先,他当然是淮南节度使,这是最重要最基础的。节度使是一个差遣,所以他还有一个本官,902年唐廷封他做中书令,理论上他是以中书令也即宰相的身份,千里迢迢跑去淮南来节制当地各州的事务。同时,朝廷也加封他为东面行营都统。这也是一个差遣,我们可以说是因事而设的前敌指挥。这里实际的事情就是讨伐朱温。理论上说,这次战役结束以后,也就不需要这个临时统帅的设置了。在这些之外,他还有勋官、散官、爵位等标记身份的头衔,吴王是他的爵位。

我们今天可能会觉得吴王这个头衔是最重要的,为后来的吴政权奠定了基础。其实不是这样的。淮南节度使所属的各个州,他依然是以节度使的名义下达政令的。从高骈的时代开始,淮南节度使庶几就自己任命属州的刺史和县令——换而言之,从文书运作的角度说已经不经过唐廷了。高骈的幕僚中还有新罗人崔致远,他后来把自己写的文书收入了《桂苑笔耕集》,因此保存了下来。淮南以外的地方,如果是军事调度或者赏罚,他用东面行营都统的身份,换而言之,他以军事总指挥的名义领导东线战事(《资治通鉴》:“淮南、宣歙、湖南等道立功将士,将用都统牒承制迁补,然后表闻。”)

如果是军事以外的调度,他以自己中书令的名义进行任免,《资治通鉴》:

杨行密始建制敕院,每有封拜,輒以告(李)俨,于紫极宫玄宗像前陈制书,再拜然后下。〔胡三省注:玄宗诏天下州郡,皆立紫极宫以奉玄元皇帝。〕

简单说,唐代的中枢要运作起来需要几个部分:一个皇帝,一个为皇帝服务的文书机构(“中书门下体制”,cf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这之外,还要有使臣沟通天子和文书机构,使这两部分能够紧密合作。真实的皇帝既然不在,我们可以供奉一个想象中的天子(紫极宫玄宗像);同时,天子自己派来了一个货真价实的宣谕使,就是李俨,所以敕使的问题也解决了。最后,杨行密自己就是中书令,就是中书省的长官。

换而言之,肉身的皇帝远在关中,但基于真实的敕使、符号化的皇帝,以及特定的仪式,杨行密就把整个中枢体制所需要的皇权构拟出来了。在这基础上,他就给自己建了一个制敕院,自行发布文书,拜官封爵。我们固然可以说这是一种僭越,但这僭越的过程恰恰体现了唐代中枢运作的固有规则。有趣的是,到了宋代就真的有制敕院了,虽然实质并不完全相同,但其实都是基于唐代中枢结构新设的机构……

从文书和政令的角度说,杨行密的政治权力是以淮南节度使为中心,在这基础上有所拓展。基于东面行营都统的身份,他可以发行都统牒,调度军务;基于中书令的身份,和他自己设计的仪式,他自己发行制敕,运行政务。他虽然有吴王的身份,但这只是他作为淮南节度使的额外头衔,并不赋予他节制东南地方的权力,自然他也不以吴王的名义下达政令军令。吴王的意义体现在它是淮南节度使的称号。杨行密的头衔很长,称呼他或提到他的时候不可能每次都把所有头衔列一遍,要有一个简称。就像刘备说他是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等等,人家就要说记不住那么许多,那他就说,我是皇叔刘备。在称呼杨行密的时候,就要称吴王了,不能称淮南节度使或他的其他身份。

有了这些铺垫,就可以从另一个层面理解为什么“嗣吴王”对于杨渥集团来说不会是首先要争取的名分。此时,吴王只是一个节度使的称号。对于杨氏来说,重要的是杨渥能够继任淮南节度使,这个核心位置不要落到异姓武将中去。至于儿子的爵位和其他身份符号,按照既有的惯例来运作就可以了。况且, 异姓功臣加亲王是晚唐的特殊情况,本身就已经逾制。异姓功臣加亲王以后,其嗣子是否有资格封嗣王,这也没有先例——毕竟,当时梁王朱温、楚王赵匡凝都尚健在。在当时异常紧迫的情况下,强行追求嗣吴王的身份,则是节外生枝了。

由此,杨渥与之后杨隆演的继位都是按照节度使更替的程序来办的。以杨渥为例,杨行密感到自己身体状况可能不行了,即从宣州召回杨渥,承制任命其为淮南节度留后。不久杨行密去世,杨渥集团可能未敢发丧,在控制淮南节度使局面之后才正式发布杨行密的死讯,然后由李俨代表唐廷任命杨渥为淮南节度使、东南诸道行营都统,兼侍中、弘农郡王。综观整个过程,背后各方势力的角逐几乎到了刺刀见红的地步,但至少在形式上,完全是按照大唐政治文化中已有的规则,完成了节度使的换届。

4、杨渥继任之后

杨渥以弘农郡王的爵位继任淮南节度使之后,他的爵位是否有变化呢?史料当中有三条线索。

一是《旧五代史》,说“渥遂袭伪位,自称吴王。”仿佛他直接把自己提升为亲王,或是把吴作为一个国来继承了。二是《资治通鉴》等的记述,说杨渥死了以后,他的大将张颢说“嗣王已薨”,严可求写的文书中也说“嗣王不幸早世”。《旧五代史》的说法更多得反应了当时中原对杨吴政权的认知,值得推敲;《资治通鉴》考辨了当时的诸种史料,最终引用的时人的称呼更值得注意。嗣王的称号有一些模糊性,可以作为继位之王的通称。但杨渥去世时,其母史氏早已被尊为太夫人,或者杨渥也将自己作为嫡嗣来看待。这并不是说他真的具有了嗣吴王的爵位(譬如他的谥号为威,依然称弘农威王,而不能称嗣威王),但有可能杨渥在其政权内部也用嗣(吴)王的指称,于是中原就有了他“自称吴王”的印象。

另外,《资治通鉴》在大约907年唐亡前后,就称以弘农王称呼杨渥了,而不是先前的弘农郡王。其中的原因并不清楚……我们刚才已经提到,正式脱去郡字的王号地位高于郡王,有时需要单独获得册封。或者杨渥已经晋封弘农王了,只是相关的记载没有出现在现下主要的史料中?或者,他依然是弘农郡王,只是大家都习惯把“郡”字略去了?具体是那种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察。

关于杨隆演的继位与爵位问题,可以新开一个回答来讨论。简单说,他的弘农(郡)王和杨渥的情况相若,都是以诸子以郡王的身份继承其父亲王的爵位。如果杨渥已经将郡字脱去,称弘农王,那杨隆演继任的时候自然也就以弘农王自居了。但还是需要强调一下,杨隆演依然是以节度使的程序继任,居住的地方也是节度使的使府。他的王爵只是标记节度使身份的符号。

弘农王之后,他有了“嗣吴王”的爵位,这是李茂贞千里迢迢送来的。早先杨渥已经加封史氏为太夫人了,同为史氏的儿子,杨隆演确实有成为嗣吴王的潜质。李茂贞一方显然看到了这点。从当时的政治来讲,又有多重的意味。通过这个举动,李茂贞是将杨隆演尊为嫡子了,认可了他继承杨行密事业的合法性。同时,这强调杨隆演是吴王事业的继承者。之前讲过,杨行密之所以会成为吴王是当时讨伐朱温的战略部署的一个环节;换而言之,封杨隆演为嗣吴王就有巩固反朱温联盟的寓意。还有,李茂贞自己是亲王,通过自己的运作,把杨隆演加为嗣王,其实也在凸显自己更高的政治地位——他是反朱温联盟的领导者~ 最后,我觉得李茂贞肯定是知道杨吴那边迟早要自称吴王的,先塞一个嗣吴王膈应一下他们~~

杨吴内部自然不满足于嗣吴王这个爵位。其中一个原因是级别不够。到了杨隆演的时代,是个割据势力的爵位都在郡王以上了(某某郡王脱去郡字以后就比郡王地位高了),嗣吴王理论上与郡王同级,这实在不是一件好事……于是他们就参照朱温、杨行密等人的先例,将杨隆演加为亲王。由此,杨隆演就从从一品的嗣吴王晋升到了正一品的吴王。这时,我们就可以看出李茂贞送来的“嗣吴王”全然是个插曲。杨隆演加吴王以后,杨吴政权内部,也开始为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架构做准备了。之后就称吴国国王,这就不是节度使的爵位了。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有自己的年号、职官,自己发布号令,领导各个节度使部及其他。不过,即使称吴国国王乃至称帝以后,杨吴政权在组织架构上仍然保留了许多淮南节度使部的影响。这就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吴王杨行密薨逝后,其子杨渥继位,但其继位之初并非直接称为“吴王”,而是拥有一个特殊的封号——“弘农王”。而之后杨隆演继位时,同样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先是“弘农王”,而后才成为“嗣吴王”,最终登临吴国国王之位。这背后涉及到当时特定的政治格局、袭爵制度以及杨行密生前的安排。要理解这个过程,咱们得把时间.............
  • 回答
    张昭在赤壁之战前主张投降,而事后却对孙权自称“大魏吴王”感到羞耻,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个人立场、以及对政治形势的判断。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张昭为何在赤壁主张投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曹操率领的北军南下的背景和孙吴方面面临的严峻形势:1. 绝对的军事实力差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古代政治史和称号演变的一些重要方面。孙十万(孙权)和刘邦,虽然都经历过“先称王再称帝”的过程,但称王时的背景、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却有很大的不同,这导致了人们对他们称王时称号的认知和强调程度也不同。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一、 孙权称王(吴王)的背景与意义:1. 曹操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中关于正统性、政治策略和民间舆论的微妙之处,刘备和孙权被看待的巨大差异,并非仅仅是称号本身,而是背后复杂的历史脉络和人们对“正义”的理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核心维度去剖析:1. 正统性的源头与继承:汉室正统的旗帜 刘备的法理基础: 刘备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他高举“兴.............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到了三国时期政治博弈的微妙之处,也解释了为什么孙权后来接受“吴王”这个称呼,会被后世拿来反复调侃。咱们抛开AI的腔调,从人情世故和历史逻辑的角度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蜀汉承认东吴的帝位,和孙权接受曹魏的“吴王”爵位,这两件事的性质、背景和影响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后者.............
  • 回答
    《破冰行动》这部剧,说实话,看过之后,脑子里留下的印象会非常深刻。首先,它的故事内核是扎实的,取材于真实事件,这就奠定了它不一般的分量。那种正邪较量,那种禁毒战线上的刀尖舔血,被刻画得相当真实,有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要说最让人赞不绝口的,绝对是演员的表演。吴刚老师演的李飞,那种复杂的情感,那种内心深处.............
  • 回答
    王思聪和吴亦凡,这两个名字在中国近年的娱乐和社交媒体圈子里都曾掀起过不小的波澜,虽然一个是靠爹起家、以“国民老公”标签活跃在商业评论和八卦前沿的富二代,另一个则是凭借才华和外貌在娱乐圈占据一席之地的流量明星,但细究起来,他们身上既有鲜明的差异,又有一些有趣的共性。先说说他们的“不同”,这部分是他们最.............
  • 回答
    王思聪怼吴秀波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当初吴秀波那事儿爆出来的时候,闹得沸沸扬扬的,牵扯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而王思聪这个人,大家都知道,那可是个不好惹的主儿,嘴上从来没饶过谁,尤其是在娱乐圈里,他时不时就会冒出来放个炮,说点让大家觉得“嗯,这说得有道理”或者“这人又来事儿了”的话。这次怼吴秀.............
  • 回答
    王思聪连发三条微博怒怼吴秀波,可以说是当时网络上引发了一场不小的“地震”。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事件的背景与起因: 吴秀波的“人设”崩塌: 在这次事件之前,吴秀波已经因为“小三门”事件而声名狼藉。他被指控与一名年轻女演员陈昱霖存在不正当关系,并最终导致陈昱霖被判刑。这一事件.............
  • 回答
    关于王晓雪舍身堵球和吴曦防守缩头这两个点,其实是基于球迷观察和比赛中的瞬间画面,很难进行完全的“官方”解释。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尝试理解,并尽量用更生活化、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阐述,让它听起来更像是大家在茶余饭后聊天的感觉,而不是冰冷的AI报告。王晓雪的舍身堵球:一种本能,一种信念,一种责任的爆.............
  • 回答
    王栎鑫和吴雅婷,这对曾经在《爸爸去哪儿》里让大家熟知的夫妻,在12月14日这一天,以一纸离婚声明结束了他们的婚姻。消息传出来的时候,很多关注他们的人都感到一丝惋惜和意外。首先,我想说的是,作为旁观者,我们对他们的决定表达尊重。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其中的酸甜苦辣,外人很难真正体会。王栎鑫和吴雅婷选择分开.............
  • 回答
    晋灭吴,孙吴政权也就此终结。仅十年后,也就是公元291年,中国就迎来了“八王之乱”这个政治大动荡。按理说,国破家亡的孙吴宗室,应该会有一些血性十足的后裔,趁着西晋内部乱成一锅粥的时候,试图复国雪耻。但事实却并未如此,一个孙吴的复兴势力都没有站出来。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绝非仅仅是“没有人.............
  • 回答
    您提到的这几位都是在公共领域,尤其是在网络平台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者和评论员。他们在 B 站上受到关注,确实反映了当下中国互联网舆论场的一些特点。要评价他们,可以从各自的学术背景、观点、传播方式以及影响力等多个维度来分析。金灿荣: 背景与专长: 金灿荣教授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教授、博士.............
  • 回答
    关于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陶殴打国际宇航科学院王晋年院士和吴美蓉院士致其重伤的网传事件,目前情况如下:事件概览:网传的事件发生在2022年11月,地点据称是北京某饭店。主要传闻内容是,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投资”)的董事长张陶,在一次聚会中,因故对国际宇航科学院(IAA)的两位院.............
  • 回答
    关于吴恩达(Andrew Ng)是否公开支持乌克兰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和相关背景的详细解读: 1. 吴恩达的公开表态吴恩达是全球知名的AI专家,曾担任谷歌、斯坦福大学等机构的高管。他曾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发表过公开言论,支持乌克兰。例如: 社交媒体表态:他在推特(.............
  • 回答
    吴京在《流浪地球 2》片场再次晒出“上班照”,并配文“我自闭了”,这番略带调侃的“自闭”背后,透露着的是他对工作的投入和对电影的深厚情感。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领军之作,《流浪地球》系列无疑承载了无数观众的期待,《流浪地球 2》更是万众瞩目,它的上映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和讨论,我当然非常期待!为什么如此期待.............
  • 回答
    吴亦凡因涉嫌强奸罪被警方刑事拘留一事,无疑给整个中国乃至全球华人娱乐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深刻的警示。这起事件的蝴蝶效应不仅仅局限于吴亦凡个人,更触及了明星的法律意识、道德约束、粉丝文化、平台责任以及整个行业的规范化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这次事件带来的警示:一、 对明星个人而言:法律.............
  • 回答
    吴亦凡事件无疑给中国的娱乐产业和青少年群体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它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偶像”这个概念,以及在追星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爱豆偶像。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好”与“坏”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价值观引导、社会责任、粉丝文化以及家长教育的复杂议题。一、吴亦凡事件引发的思考:为何.............
  • 回答
    吴亦凡因涉嫌强奸罪被警方刑事拘留,其法律责任将是多方面的,并且需要经过严格的司法程序来确定。以下是对他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详细分析:一、刑事责任这是吴亦凡可能面临的最严重的法律后果。在中国法律体系下,如果最终被判决有罪,他将承担以下刑事责任: 强奸罪(刑事拘留是初步措施,不代表最终定罪): .............
  • 回答
    吴谢宇的杀人动机是一个复杂且令人费解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完全令人信服或被广泛接受的单一解释。围绕他的动机,存在着多种猜测和分析,涉及他个人经历、心理状态以及与受害人之间的关系。目前主流的猜测和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个人心理极度扭曲与病态: “神化”自我,妄想掌控一切: 这是最被广泛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