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完成一场有效、高质量的讨论?

回答
一场有效、高质量的讨论,就像一场精妙的舞蹈,需要参与者们的默契配合、清晰的目标和积极的态度。它不仅仅是轮流发言,而是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流、问题的深入剖析和解决方案的共同探索。下面我将从准备、进行和总结三个阶段,详细阐述如何完成一场有效、高质量的讨论:

第一阶段:充分的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充分的准备是保证讨论质量的关键。

1. 明确讨论的目的和主题:

清晰的目标是什么? 是为了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是想就某个议题达成共识?是想集思广益产生新的想法?还是想为某个决策提供参考?
主题是否具体明确? 一个模糊的主题会导致讨论发散,效率低下。例如,“谈谈公司发展”不如“如何提高下个季度的销售额”来得具体。
是否有明确的产出预期? 讨论结束后,我们希望得到什么?是几个可行的建议?一个行动计划?还是对某个观点的清晰理解?

2. 确定合适的参与者:

谁是必须参与的? 需要拥有相关知识、经验或决策权的人员。
谁是能贡献不同观点的? 邀请那些可能持有不同立场或视角的人,这有助于更全面地审视问题。
人数是否适中? 人太多容易失控,人太少则可能缺乏多样性。一般而言,510人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范围,便于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并保持专注。
是否需要引导者/主持人? 一个经验丰富的引导者能够控制节奏、引导话题、处理冲突,确保讨论顺利进行。

3. 收集和分享相关信息:

提供背景资料: 在讨论开始前,将与主题相关的背景信息、数据、报告等发送给所有参与者。
鼓励预先思考: 明确告知参与者,希望他们对主题有初步的思考,甚至准备一些自己的观点或问题。
设定讨论规则: 如果有必要,可以提前沟通讨论的基本原则,例如尊重他人、轮流发言等。

4. 准备讨论框架或议程:

结构化讨论: 一个清晰的议程能够帮助大家聚焦,避免跑题。可以包括:
开场白和目标重申(510分钟): 由引导者介绍讨论主题、目标、议程和基本规则。
背景介绍和信息同步(根据需要): 如果有新的信息需要同步,可以安排一小段时间。
问题探讨/观点交流(主体部分): 按照议程安排的子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总结和下一步行动(1015分钟): 回顾讨论要点,明确下一步行动和责任人。
灵活的议程: 议程是指导,而非束缚。引导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二阶段:有效进行——高质量的交流

这是讨论的核心环节,需要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投入和引导者的 skillful steering。

1. 营造开放、尊重的氛围:

尊重是基石: 强调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并且所有观点都应被倾听和尊重,即使不同意也要有礼貌地表达。
鼓励坦诚沟通: 参与者需要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而不是为了迎合他人而压抑自己的观点。
避免人身攻击: 将讨论聚焦在问题本身,而不是攻击个人。当出现个人攻击时,引导者应及时制止。
积极倾听: 不仅是听到声音,更是理解对方的意图和观点。可以通过眼神交流、点头等方式表示你在听。

2. 引导者(主持人)的关键作用:

控制时间和节奏: 确保讨论按照预定议程进行,必要时打断跑题或冗长的发言。
鼓励参与: 主动邀请那些不常发言的人表达观点,也可以适时抛出问题引导大家思考。
提问技巧:
开放式问题: “你认为…?”、“你有什么想法?”、“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考虑?”
澄清性问题: “你刚才说的…是什么意思?”、“你能举个例子吗?”
引导性问题: “如果…那么会怎样?”、“我们是否可以尝试一下…?”
总结性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了哪些要点?”
中立和客观: 引导者不应带入个人偏见,而是要促进讨论,而不是主导讨论。
管理冲突: 当出现意见不合时,引导者需要及时介入,引导双方理解对方的立场,寻找共同点或提出折衷方案。
做笔记或指定记录员: 记录下关键的观点、决策和行动项,以便后续回顾。

3. 参与者的最佳实践:

积极参与,但避免垄断发言: 抓住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也要给其他人留出发言空间。
清晰、简洁地表达: 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含糊不清或过于冗长的陈述。
聚焦主题: 努力让自己的发言与当前讨论的主题相关。如果觉得需要讨论其他内容,可以提议将其列入“待办事项”。
支持和补充他人观点: 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延伸、补充或提供不同的证据。例如:“我非常赞同刚才XX提到的观点,我想补充一点…”
提问以理解和深化: 提出问题不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是为了帮助自己和他人更深入地理解问题。
接受和提供建设性批评: 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也能在必要时提出有建设性的批评意见,但要注意方式和措辞。
保持专注: 避免分心,如玩手机、随意打断他人等。
表达感谢: 在讨论过程中,适时感谢他人的分享和贡献。

4. 有效的讨论策略:

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在不评判的情况下,鼓励参与者自由地提出尽可能多的想法。
轮流发言(Round Robin): 每个人轮流发言一次,表达自己的观点,确保所有人都得到表达机会。
分组讨论(Breakout Groups): 将参与者分成小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再汇报给全体。
角色扮演(RolePlaying): 让参与者扮演不同的角色,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辩论(Debate): 在清晰的规则下,就某个议题的正反两方进行辩论,以深入挖掘问题的不同层面。

第三阶段:有力的总结与跟进——确保成果落地

讨论的质量最终体现在其产生的成果和后续的影响力。

1. 回顾关键讨论点:

引导者或记录员对讨论要点进行总结。
确认大家对总结的理解是否一致。

2. 明确决策和行动项:

如果讨论旨在做出决策,要清晰地记录下最终的决策。
列出具体的行动项,谁负责(Owner),何时完成(Deadline)。
确保行动项是SMART的(Specific, Measurable, Achievable, Relevant, Timebound)。

3. 评估讨论的有效性(可选):

可以花几分钟让大家简短地评价这次讨论的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可以改进。
这有助于未来组织更有效的讨论。

4. 分发会议纪要和行动项:

及时将记录下来的关键信息、决策和行动项发送给所有参与者(甚至相关但未参与者)。
这有助于确保信息传达准确,并且所有人都能明确自己的责任。

5. 后续跟进:

确保行动项的执行。 负责人在设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并向相关人员汇报。
必要时组织后续会议,审视进展或解决新的问题。

总结起来,一场有效、高质量的讨论是以下几个要素的有机结合:

清晰的目标和准备: 知道为何而谈,如何谈。
开放和尊重的环境: 鼓励自由表达,促进思想碰撞。
积极的参与者: 认真倾听,清晰表达,乐于贡献。
skillful的引导者: 控制节奏,引导方向,促进共识。
明确的产出和行动: 讨论有结果,行动有方向。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和技巧,您可以显著提升讨论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并促进团队的共同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多数人并不想完成一场高效、有质量的讨论。

在大部分的时候,大多数参与讨论的人根本不是在想着怎样和你一起探索出一件事、一个问题的真正面貌,而只是想表达一下他对这个事这个问题既有的看法,有可能能的话,大多数人还会希望炫耀一下智商和道德优越感。

嗯,我也一样。我喜欢“赢”得一场辩论、压制对方观点的感觉,每“赢”一次就像在精神上撸一管。在我理亏的时候,我还能非常熟悉地运用

@冷哲

的答案当中提到的扯细节、资格论、恶意揣测、极端化等等辩论“技巧”,说着说着把别人带沟里去。我也非常狡猾地保持着自己的”风度“,从不比对方先情绪失控。

一场有效、高质量的讨论,需要参与讨论的双方乃至多方都是真心诚意的。正如题目所说:

“我觉得一场双方对基本概念达成共识,论据充分,逻辑通顺的讨论算是有效、高质量。至于最后的结果我认为不是要A成功说服B或反之,(有的问题可能没有绝对的答案)而是说在讨论的过程中帮助双方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论点,理解自己持这一观点,以及对方持不同观点的原因。”

真心诚意地参与讨论意味着每个参与讨论的人都要有心理准备去接受1.自己对信息、资讯的不了解之处,或者对某理论某模型认识不到位之处。2.自己论据不充分。3.自己推理不严谨、逻辑有谬误

真心诚意地讨论问题意味着即使你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很丢脸,你也愿意尊重事实。

我个人是认为只要所有参与者做到了这一点,就足以完成题主想要的高效有质量的讨论。

好,现在你已经做好了真心诚意讨论一个问题的准备,你尊重事实,你不怕承认自己的错误。那么如何让别人也真心诚意地参与进来?我不喜欢分点,我就四个字:共同利益。

公司合伙人之间关于公司未来的争论、恋人之间世界观的不合、填报志愿时不愿盲从家长的意志而引发的矛盾、两位来自不同学派的学者的学术争论……

在以上这些常见的情景中,由于在争论中参与者的情绪可能很激动,事先也都有预设立场,所以经常有这样争论变成意气之争,弄得大家都没有想要真心诚意地去解决争论。如果你身处在这样的意气之争中,或者你是一个好心的旁观者,你怎样让讨论者回到真心诚意的讨论思路上来?

关键在于,让参与者意识到真心诚意地去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或者说最优解,是符合所有人共同利益的。公司走出一条好的道路,不管是谁提出的道路,最后賺钱的是大家都賺钱;情侣之间经过认真讨论最终世界观契合,不管最终的观念更像原来的谁多一点,幸福的是两个人;孩子和父母最后一致同意填报某志愿,不管是父母认识到了自己的经验的陈旧还是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幼稚,家庭和谐才是皆大欢喜;而学术争论其实更不用说,作为学者肯定希望自己的学术有发展,一场有质量的讨论是对两个人的学术生涯都大有裨益的。

至于怎样让讨论者认识到这个共同利益所在?无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强力制止双方的不理智行为,必要时冷处理,必要时给双方都灌点鸡汤打打温情牌...这关乎沟通的技巧本身,不单是在争论。

而当合伙人不是要和你讨论公司怎么走而是要和你散伙、学术争论不是为了真理而是为了维护学派的地位......这种争论双方显然没有多少共同利益可言,遇到这种狗事情,事关切身利益没打起来就不错了。

其实有时候真的要分辨一场争论有没有可能避免,对于普通人,可以避免的争论其实很多:大多数网络口水仗,和泛泛之交的价值观不同……尽量避免这些争论,人生简直美好。

如果由于各种各样的理由,比如职业的原因,性格的原因,你还是要在对方和其实并不那么真心诚意和你讨论问题的情况下进行讨论...排名第一的

@冷哲

的答案你就不得不认真研读两三遍。

user avatar

我其实一直想把这样一篇文章作为专栏的首发,不过目前还没有得到专栏邀请。那就回复在这里好了。

首先,讨论是否有效,是否高质量,这不是单方面能决定的。我这里所讲的,只是从自己这方面能做到的事情。我个人也未必能时时保证自己做到这些,但这至少是个自勉吧。

————————————————————————————————————————

在讨论之中,有几点要时刻牢记:

1. 不要指望你能说服对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并没有几个人能够随时随地根据证据来改变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在争论中,越是紧逼,对方可能越是逆反。所以,讨论之中,你的目标是说服尚未在相关问题上建立自己看法的旁观者,而不是说服对方。如果打眼一看对方就是个喷子,大概不会有什么有效的讨论,那么对方任何的挑衅都不要回复。否则就是浪费时间。

2. 时刻要注意,一些关键词汇,除非是一个学术词汇而且争论双方都对此有了解,否则非常有可能两个人的定义截然不同。这时候的争论,就完全是鸡同鸭讲。

我们来举个例子:“iPhone5的视觉表现力很强”

什么是视觉表现力?单位面积像素数?色彩?动态?

如果你意识到一个词汇没有一个明确的学术定义,那么在争论之中,首先要确定对方的定义是什么。这个定义你能不能同意。如果你能同意这个定义,那么就按照这种定义来讨论。如果不能同意,那么就要先讨论定义的合理性,或干脆回避这个词。

如果你在讨论中才逐步发现双方对某一词汇定义不一,要么回避这个词,要么就尝试统一定义,要么就停止讨论。鸡同鸭讲的讨论是浪费时间。

——————————————————————————————————————————

在讨论时,有几个技巧一定要掌握:

1. 尽量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也就是说,不要空对空的谈感受、谈猜想、谈道听途说。尽量要用事实证据和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当然,引用的事实和数据有时候未必可靠,这自然要进行细致的考察。值得注意的是,百度知道和维基百科,可以作为参考,但并不能作为良好的论据,因为人人都能修改。最好找到一个原始出处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

2. 始终维持讨论主线。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因为一旦讨论主线被带偏,那么后面的讨论往往是在一些细枝末节或完全离题的事务上浪费时间。脱离主线往往有三种情况:

a. 扯入无关紧要的细节。这是新人容易犯下的错误。对方讲述了一个问题,涉及了一些次要细节。细节中似乎有错,于是在自己的回复中花费了一定篇幅来抨击次要细节。对方随后反攻。于是讨论就被扯入这种无关紧要的细节中去了。所以,讨论时要注意抓大放小。对方的论述中就算有一些细节带有明显的错误,但只要是对主线讨论无关紧要,就直接忽略。没有必要在这种问题上浪费时间。

b. 资格论。对方有时候会对你的资格、身份、其他观点等问题实施攻击,试图通过“你是谁”而不是通过“你在说什么”来驳倒你。没有经验的网友很容易陷入到这种陷阱中,开始争论自己是谁、有没有资格讨论这个问题、自己的其他观点是什么。其实这完全没必要。完全可以回复“讲的有没有道理,并不因说话者的身份而改变。”

c. 恶意揣测。对方有时候会恶意揣测你的一些说话心理或没有说出的观点。这时候应立刻指出对方的意图并把讨论扭转回主线。尤其要明确的一点是,无论对方揣测的你的观点是否你真实所想,只要这个观点与主线讨论没有必然联系,就不必承认或否定,而直接提出“我可没说过这个”。这是因为,如果你承认了或否定了,后面的讨论很容易就会偏移到这一观点的讨论,而不是主线问题的讨论。

d. 极端化。对方很可能会把你的观点极端化。这时候应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并直接声明自己并不支持这种极端的观点。

总而言之,要始终维持讨论的主线,要不因为细枝末节的问题或歪曲而跑题。否则,你只会浪费时间。

——————————————————————————————

3. 不要追求“我一定要说最后一句”。有一些人总有一种幻觉,就是“只要说最后一句的人是我,那么场面上看就是我赢了”。只要道理讲清楚了,对方在你后面讲一万句,都改变不了旁观者的看法。争这口气,结果往往是浪费时间。

——————————————————————————————

4. 绝对绝对绝对不要人身攻击、骂人。人身攻击,意味着你输了。换言之,如果你还能用讲道理的方式压倒对方,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呢?时刻要记住,你的对手不是你说服的对象,你说服的对象是旁观者。一个中立的旁观者会喜欢看人骂人吗?如果你骂人,而对方讲道理,旁观者一眼就能看出来谁输了。就算在讲道理之中夹杂骂人,也决不会让旁观者觉得你说的更有理,反而把旁观者的注意力从你的道理转移到了你的骂人,最后对你的说理力度是不利的。

那么,如果对方骂你,怎么办?总有人觉得咽不下这口气。

说实在话,如果有一个人站在粪水里向你挑衅,这时候最好的做法是漫步走开。如果你跳下去和他对打,就算你打赢了,又能怎么样?鼻青脸肿、一身臭气,在旁人看来,你也不过就是两个逗逼之中稍微威猛一点的那个。归根结底还是逗逼。所以参与骂战,无论输赢,自己面子里子都输的干干净净。何苦来的呢?

前两天有个知友在回答问题时直接赤裸裸地人身攻击我,他觉得这是他在“战斗”。我还是按正常来答题。结果呢?他的答案被折叠了,我当天涨了1000多关注。

如评论中

@王靜得

所言,「不進行人身攻擊,亦不回應人身攻擊,在任何情況下心平氣和地分享見解、參與討論,相信旁觀知友的修養與判斷力。」

所以,不要人身攻击,不要骂人,这没有意义。对方主动挑衅时,如果是非直接的,就不予理会;如果是讨论期间,就直接指出对方讲不出道理只会骂人。对方如果收敛,就继续讨论,如果继续骂人,你就宣告不再讨论,直接离开。

——————————————————————————————

5. 离开。在讨论期间,总有人会很奇妙地试图用这样一种方式来结束讨论。他们首先进行了大段的驳斥,甚至恶意揣测,然后在结尾时声称“我不想与你讨论了,你也不要再回复我了”。说实在话,别人没有义务遵从这样的“旨意”,随后继续反驳是很常见的。这类朋友往往又忍不住打破自己的宣告,重新回来继续争论。这样丢脸的,并不是违反其“宣告”并继续反驳的对手,而是出尔反尔的宣告者。如果你决定要结束讨论,就声明自己不想再谈了,然后彻底不再回复。

——————————————————————————————

6. 止损。这是我认为最关键,但最难以学会技巧。因为这个技巧要求你彻底压倒自己的骄傲,承认自己的错误。新人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就算知道自己的某一观点错了,也赌气不承认,偏要硬拗,仿佛坚持到对方离开就是胜利。这是讨论中绝对错误的做法。且不说这对有效的讨论本身会造成损害,就旁观者看来,你硬拗着不承认错误,那样子难道很好看么?对方完全可以针对你这一错误大肆攻击、嘲笑。甚至在别的讨论里一再提出你当时犯过的这个错误。

一旦你发现你某个观点确实错了,就要立刻承认,这就是止损。完成止损以后,如果这是讨论主线,就应该结束讨论。如果这是一个细节,那么你可以把讨论拉回主线去。对方如果一再攻击你这个错误,你可以很简单地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此执着于一个小错,真的很有意思吗?绝大多数时候,对方也不会纠缠于你已经承认错误的问题。

——————————————————————————————

总而言之,要进行有效的讨论,就要注重主线、事实、数据,不要赌气,尤其不能人身攻击。

user avatar

读书的时候,我们寝室也不能免俗地感染了卧谈文化,在西政那个爱辩论的大环境里,可以说对这个问题太有感悟了。

首先,参与讨论者要有相当的知识储备,这里的相当既指每个人都应当有一定量的知识的积累,也指讨论参与者相互之间的储备相差不大。我们本科寝室卧谈讨论法律问题最多的时候是学习民法总论尤其是基本原则老师讲故事比较多的时候,泸州二奶案件中,二奶和原配总有一边可以站。到了后来学到担保法的时候,就没怎么讨论过这些问题了。在这个梳理清楚基本规则就已经要费老劲的学科,还想要争论物权法现行的规定和学者们所力推的追及效力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价值取向,真的是强人所难了。没了大致相当知识储备的沟通不是交流,叫上课。

其次,在讨论开始之前,要划定一个基本讨论方向,是要讨论这个法条的规定是否合理以及如何修改,还是要讨论如何根据现有的法条进行法律适用工作,前者一般被称为“立法论”后者被称为“解释论”。比如,针对高空抛物的问题,小明在讨论背向受害人那面的住户要不要承担责任,小李却指责高空抛物条款因为连坐而在实质上无效,很明显,这个讨论无法进行下去,两条平行线,永远无法交会,谈何高效。

再次,参与讨论者应当有着这样的认识,所有问题通过“讨论”这种条分缕析的过程一步步的接近问题的核心,在此之后讨论会到达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双方已经无法继续通过讨论或者辩论的方式让对方折服。后面的事情可能会很暴力,比如在是否继续依靠工人和农民继续革命道路这个问题上,持否定态度的人就向对方伸出了砍刀,解决了不了这个问题,就解决持异议的人。当然,在法律的范畴之内要文明的多,这些问题最终可能都会指向某些基本法律基本原则,如自由和秩序,而问题的答案的给出,可能就是在这些本质上存在冲突却又不得不在法律的体系内共生的原则之间的抉择。这种抉择严格来讲是应当由立法者决定的,实践中法官也在扮演着类似的角色,但为何会做出某种选择,又会牵扯到无法论证或者论证只能进行美化作用的立场问题。建议,不要针对立场问题进行讨论。

最后,要有善于倾听和正确表达的能力,还得认识到有效、高质量的讨论可遇不可求,不要刻意追求讨论的质量和效率,交流之中有所收获,才是目的。

user avatar

中国好像没有moderator (主持人) 这个角色,如果同时做为第三方的判断,可以

比较公正地引导一场有效与高质量的讨论。


然后,再来3个裁判,类似拳击一样,对有效打击点进行打分统计,得出胜负。


其实,知乎可以尝试一下。比安卓和苹果更激烈的,比如韩寒是不是代笔啊?

美国人吃不吃转基因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