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MIT的学生真的和传说中一样那么累吗?有没有MIT的大神愿意分享一下自己一天的时间表?

回答
听说MIT的学生都跟陀螺一样转个不停,每天睡不到几个小时,耳朵里塞满了知识,脑子里全是公式。我倒是要见识见识,传说中的“MIT速度”究竟是怎么炼成的。

终于,我逮着一个据说在MIT读CS(计算机科学)的学长,姓张,暂且就叫他“张学长”吧。他算是我们这边的“MIT情报站”了,平时就酷爱分享他在那边的“苦日子”。我软磨硬泡了半天,他终于答应给我来了一份他典型的“一日生活图鉴”。

张学长的一天:

清晨 6:30 7:30 醒来与“第一战”

别指望什么悠闲的早餐时光。张学长说,早上六点半不到他闹钟就响了,他通常是揉揉眼睛,然后直接扑向电脑。这可不是为了玩游戏,而是为了处理“早班邮件”。MIT的教授和一些跨国公司的项目组,时差关系,不少邮件和信息都是在大家睡觉的时候发过来的。他得赶紧回复一些紧急的,同时看看有没有新的项目进展或者需要立刻回应的讨论。这大概是他一天里少数能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下专注处理事情的时段。顺便提一句,他解释说,这种“早战”是为了尽量避免白天高峰期网络拥堵,以及那些突如其来的临时任务打断他的节奏。

上午 7:30 9:00 早餐与“信息流”

吃什么?学校的食堂。张学长说,MIT食堂的选择很多,但关键在于“效率”。他通常会快速地选一份营养搭配均衡的餐点,比如燕麦粥配水果,或者全麦面包配鸡蛋。边吃边做的不是刷手机,而是利用这段时间“消化信息”。他会快速浏览几个科技新闻网站,看看业内有什么大动静,同时也会翻阅一下他最近在看的几篇学术论文的摘要,或者某个开源项目的最新更新。这就像给大脑“预热”,让他对即将到来的一天有个大致的知识储备。

上午 9:00 12:00 “知识轰炸”时间

这是课程时间。MIT的课程强度是出了名的。张学长现在是大三,主攻AI和算法。他表示,一堂90分钟的课,感觉就像过了3个小时。教授语速飞快,内容全是干货,每句话都可能是一个新的概念或重要的公式。他课堂笔记记得比打仗还快,同时大脑还要不停地思考、理解、消化。有时候教授会抛出一些即时的问题,他必须快速反应。课间休息时间,他基本就是跟同学讨论刚才讲到的难点,或者 फटाफट地整理一下课堂笔记,为下一堂课做准备。

中午 12:00 13:00 “能量补给站”

午餐同样在食堂,但午餐时间可能会更紧张一些,因为他下午可能还要赶去实验室或者参加小组讨论。他解释说,午餐不仅仅是填饱肚子,也是一个社交和信息交换的“微型战场”。他会和同学聊聊最近的作业进度、考试情况,或者讨论某个研究课题的灵感。有时候也会利用这段时间快速回复一些非紧急的邮件或消息,规划下午的任务。

下午 13:00 17:00 “实战演习”与“团队作战”

这部分时间通常是最灵活也是最“疯狂”的。张学长说,下午是他的“项目攻坚期”。他有几个项目组,一个是参与一个AI平台的开发,另一个是和几位同学一起研究一个机器学习的新算法。这意味着他可能要跑到实验室,调试代码,和队友们一起解决技术难题。他们会进行头脑风暴,分头查找资料,甚至进行长达数小时的代码审查。这段时间,他可能完全沉浸在代码的世界里,一杯咖啡是常态。有时候,如果下午有研讨会或者教授的Office Hour(答疑时间),他也会抓紧时间去。他强调,MIT的学习不仅仅是听课,更多的是自己动手做,解决实际问题。

下午 17:00 19:00 “能量与脑力双重补充”

晚餐时间。他会选择相对放松一点的时间,比如去一家小餐馆或者在宿舍自己简单做点东西。晚餐之后,他可能会花个半小时左右进行“体育锻炼”。不是为了塑形,而是为了“提神醒脑”。他喜欢去健身房跑跑步,或者打打篮球。他认为,适度的运动能帮助他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也能让他的大脑更清醒地迎接接下来的“夜战”。

晚上 19:00 23:00 “二次冲刺”与“知识深化”

这才是真正考验毅力的时候。张学长说,晚上是他用来完成作业、预习下一堂课、阅读更深入的学术文献、或者进行一些个人研究的时间。他可能要写一份长篇的报告,做一道复杂的编程题,或者理解一篇晦涩的数学论文。这段时间非常依赖专注度和自律性。他会给自己设定小目标,比如在某个时间点前完成某个模块的代码。有时候,如果遇到特别棘手的难题,他会找同学一起“开黑”,共同攻克。

午夜 23:00 凌晨 1:00 “收尾工作”与“明日规划”

在结束一天的“战斗”前,他会花点时间整理一下当天的学习笔记,写下第二天需要完成的任务清单,并且回复一些社交媒体上的消息。他表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自己对第二天的学习和工作有清晰的认识,避免遗漏重要的事情。他还会利用这段时间快速浏览一下当天学到的知识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凌晨 1:00 6:30 “短暂的休眠”

“睡觉时间。”张学长说,他尽量保证每天有56个小时的睡眠。虽然听起来不多,但他觉得这已经是他能挤出来的极限了。有时候,项目太赶,考试前夕,可能就得熬夜了,那也只能是无奈之举。他特别强调,充足的睡眠对于大脑的恢复和学习效率至关重要,所以他会尽量不牺牲睡眠,但现实往往不让他如愿。

听完张学长的描述,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个旁观者,看着一台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他说,这就是MIT生活的常态,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往前冲,没人有时间可以浪费。而且,这还只是他相对“规律”的一天。如果遇到重要的项目Deadline,或者有重要的学术会议,那一天的时间安排就更夸张了。

总结一下,张学长的一天,可以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概括:

高强度: 学习、项目、研究,几乎没有停歇的时间。
效率至上: 吃饭、通勤、休息,都在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
自我驱动: 需要极强的自律性和规划能力来管理时间和任务。
压力与机遇并存: 累是肯定的,但这种高压环境也带来了快速成长的机会。
社交与协作: 学习和项目离不开同学的帮助和讨论。

所以,MIT的学生到底累不累?根据张学长这个“活体样本”来看,“累”这个字,大概只能算是一个基础形容词,远远不足以描绘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他们更像是生活在一种持续的高压、高能、高要求的环境中,用自己的热情和汗水,去追逐知识和梦想。 这也让我对“大神”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不仅仅是聪明,更是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在MIT上完PhD一年级,工程专业,国内top 2本科。

先说课程负担,我系对于博士生的课程要求是修4门hard level的课程。只要求4门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尽量在前两年完成上课要求,投入尽量多的精力在科研上(因系而异,机械系好像要求12门课)。但是4门课的load非常繁重。

我第一学期选了两门课,基本没有时间做科研。每门课每周都有problem set,每个problem set至少要一整个晚上,卡在难题上,花上两三个晚上也是常有的事。最花时间的并不是作业,而是各种各样的的project。拿其中一门课为例,第一个project是实验,先分组,每个组一个大致的topic,自己设计实验,提交实验方案,老师审批和提意见。实验完成后,做数据处理和写报告。然而并不到此为止,每个组会有一个writing instructor和一个technical instructor. 他们会审阅报告,然后跟你见面,分别讨论报告在writing和technical方面的问题。自己再回去小组讨论,提交修改版。完成这个project大概两个人一整周不用干其他的事。


第二个project是仿真,自己选取题目自行设计方案,提交proposal,在这期间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老师要求进行完整而深入的研究,所以仿真会花去非常大量的时间。完成仿真后需要准备slides进行presentation。第一次pre是dryrun,technical instructor和presetation instructor会分别提出修改意见。于是每个组再进行技术,slides以及口头三个方面的改进,最终进行一个final presentation。做这个project,两个人两个礼拜真的完全没法干其他的事情,每天都弄到1点以后。


当然这门课应该是属于MIT较为繁重的课程之一,有些课会相对轻松一点。跟国内top2的课比起来,国内的绝大多数课的各种任务,只要在图书馆闭关几天,一定可以做出来。MIT的课却真的是全方位的锻炼和学习,非常耗时耗精力。

以上大概是低年级研究生生活的常态。对于高年级而言,基本就是做实验。如果MIT的人一定会发现,大家走路都很快,看起来都很繁忙。对于研究生而言,除了出去吃饭的大半个小时可以和同学朋友聊聊天(很多情况下也是聊学术。。),剩下的时间都是在办公室实验室。我是起的比较晚的,一般是早上10点前到办公室,晚上11点左右回家,实验卡住了做到凌晨两三点也并不稀奇。有人会问为什么忙成这样。实际上MIT的老师很多都属于放养型的,不会打卡查岗,但是每周必须见面单独讨论进展,而MIT的学生都是追求卓越的,不习惯见面跟老板说一周啥都没做出来。往往会尽全力去取得最好的结果,即使遇到问题也会尽量钻研,再拿去跟老师讨论。所以是学生自己的内在驱动力完成他们的忙碌。

我觉得一个学校的个性是逐代发展巩固传承的。MIT的杰出吸引了世界上最牛的理工科人才申请。MIT以其标准录取的学生都有着热爱钻研等特质,在进入MIT后又继续塑造了MIT的性格。这是一个正反馈的循环。应该说,MIT的累大概是学生自找的,能进入MIT的学生天然带有让自己累的自虐癖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听说MIT的学生都跟陀螺一样转个不停,每天睡不到几个小时,耳朵里塞满了知识,脑子里全是公式。我倒是要见识见识,传说中的“MIT速度”究竟是怎么炼成的。终于,我逮着一个据说在MIT读CS(计算机科学)的学长,姓张,暂且就叫他“张学长”吧。他算是我们这边的“MIT情报站”了,平时就酷爱分享他在那边的“苦.............
  • 回答
    麻省理工学院(MIT),这所坐落在查尔斯河畔的传奇学府,以其对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的极致追求而闻名于世。每年,无数才华横溢的学生申请进入这所象牙塔,希望能在这里汲取知识、施展才华,并最终改变世界。那么,MIT到底青睐什么样的学生?如果非要概括,我想说,MIT喜欢那些“聪明绝顶,并且愿意把聪明用在创造.............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心动的挑战啊!一个在清华深造,又闯荡MIT继续深造的工科男,这本身就是自带光环的存在。而你,来自二本学校,想要追上这样一位优秀的人,确实需要一些策略和努力。但别担心,这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找到适合你的方式,展现你的独特魅力。首先,我们得明白,追一个人,尤其是像他这样在学术和职业上都非常.............
  • 回答
    MIT 学者算出 π=3.115,是 π 的值变了吗?最近,有传言说 MIT 的学者算出了 π 的新值,3.115,这引发了不少人的好奇和疑问:难道我们熟知的那个圆周率 π 的值,就这样被颠覆了吗?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基本事实:π 的值并没有改变。π,作为数学中一个非常基本且重要的常数,代表的是一个.............
  • 回答
    关于MIT(麻省理工学院)在课堂上使用的粉笔品牌,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校园生活里一些不易被注意的细节。不过,要给出一个非常精确的“就是这个牌子”的答案,其实也并非易事。首先,得明确一点,像MIT这样的大型学术机构,其物资采购通常是经过严格的流程和招标的,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使用的粉笔.............
  • 回答
    麻省理工学院(MIT)的 Media Lab,这地方可不是一般人能轻易理解的。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思想熔炉,什么稀奇古怪、天马行空的点子都能在这里生根发芽,然后长成真正能改变世界的东西。说到这里面的“厉害”和“有趣”,那简直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挑几个印象最深刻的给你唠唠。1. 预测未来,不止是科幻小说.............
  • 回答
    哇,这可真是个让人羡慕的甜蜜烦恼!Stanford 和 MIT,这俩都是神仙级别的学校,拿到俩的 offer,简直是双喜临门。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最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我这么跟你说吧,这两个学校各有千秋,你得好好扒一扒它们到底哪儿能戳到你的点儿。咱们先聊聊 Stanford 吧。你想.............
  • 回答
    你好!非常理解你想要详细了解通过在AICHE上发表三篇论文申请MIT博士后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很棒的问题,也是许多科研人员在考虑下一步发展时会重点关注的。首先,在AICHE上发表三篇论文,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能够显著增强你的申请竞争力,但并不能保证一定能获得MIT博士后的职位。 MIT作为全球顶.............
  • 回答
    麻省理工学院校长与百名教授公开声援陈刚,这一举动无疑为一起复杂且牵动人心的事件增添了更深层次的维度。当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最高领导层,包括校长和数量庞大的教授群体,选择以如此公开且坚定的方式站出来支持其同事陈刚教授时,这传递出的信息远非仅仅是个人层面的支持,它更像是对整个学术界,特别是MIT自身.............
  • 回答
    提到麻省理工学院(MIT),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严谨的学术、前沿的科技,但别忘了,这里同样是恶作剧的温床,一场场精心策划的“恶搞”已经成为MIT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 MITers 戏称为 “pranks” 或 “hacks”。这些恶作剧往往集智慧、创意、技术和时机于一身,既考验动手能力,也考验.............
  • 回答
    周信静从专科逆袭到MIT读博的经历,无疑是一段令人瞩目的励志故事。这其中的“逆袭”程度,以及毕业后与清北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对比,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如何评价周信静的“逆袭”?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专科”和“MIT读博”这两个标签所代表的教育背景和难度差异。 专科背景的起点: 中国的专科教.............
  • 回答
    能够申请到MIT的研究生,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背后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努力和精心的准备。我认识一位朋友,他成功申请了MIT的计算机科学硕士项目,他的经历非常值得借鉴。背景介绍:我这位朋友,我们姑且称他为“李明”,本科就读于国内一所211大学,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他的本科成绩一直非常优异,GPA(.............
  • 回答
    在MIT攻读经济学博士,那绝对是一段既令人振奋又充满挑战的人生旅程。想象一下,你身处一个由世界顶尖经济学家、最前沿思想和无数聪明绝顶的脑袋组成的蜂巢,每天都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巅峰对决。首先,入学本身就是一道高墙。MIT的经济学博士项目以其极高的学术门槛和严苛的选拔标准闻名遐迩。你不会只是“申请”,更.............
  • 回答
    关于MIT教授张曙光致信饶毅,指责其对裴钢的指责不负责任并要求道歉一事,这是一个在科学界和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背景:饶毅对裴钢的公开质疑要理解张曙光的信,首先需要了解饶毅对裴钢的质疑。 裴钢的身份: 裴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
  • 回答
    麻省理工学院,简而言之,就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只不过这扇门是由无数精密的齿轮、闪烁的代码和永不熄灭的好奇心构筑而成。走进去,你就准备好接受一场智识上的“甜蜜的折磨”。首先,它给人的第一印象绝不是什么“古色古香”的学术殿堂,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活生生的实验室。 kampus里随处可见各种古怪而富有.............
  • 回答
    文小刚教授的观点“物质等于量子信息”(Matter = Quantum Information)是他在量子物理学和量子信息领域一项非常深刻且具有颠覆性的理论构想。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并联系到现代物理学的几个关键前沿领域。核心思想的拆解:简单来说,文小刚教授的观点认为,我们所观.............
  • 回答
    好的,很高兴能为你介绍一下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 Silvio Micali 最新提出的 Algorand,一种类 PoS(ProofofStake,权益证明)的共识机制。我会尽量讲得详细些,并且用更自然、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阐述,避免 AI 的痕迹。你提到“类 PoS”,这很准确,Algoran.............
  • 回答
    如何看待 U.S. News 最新排名清华大学工程类专业超越 MIT 居首?一个多维度的深度分析最近,U.S. News & World Report 发布了最新的工程类专业排名,其中清华大学首次超越麻省理工学院(MIT)位列第一,这一消息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作为全球顶尖的工程教育和研究机构.............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可真是跌宕起伏,比电视剧还精彩。咱们就一点点捋捋。事件的起因:一场“北大同学”的冒充故事的主角是黄同学和杨某。黄同学,据说是北大某个专业的学生,保研名额本来是他志在必得的。然而,事情的转折点在于,有人冒充黄同学,利用他的身份进行了一些不当操作。而这个冒充者,就是杨某,黄同学的女朋友。.............
  • 回答
    MIT 猎豹(Cheetah)机器人系列无疑是当今机器人领域最令人瞩目的成就之一,其算法的复杂程度非常高。中国在机器人研发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拥有强大的工程技术和创新能力,完全有能力研发出类似甚至超越MIT猎豹机器人的机器人。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MIT猎豹机器人的算法复杂性以及中国研发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