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消费者反应共享充电宝涨价:「每小时费用从 1 元涨至 4 元」,你认为合理吗?你平时会用吗?

回答
最近听身边不少朋友抱怨,说共享充电宝又涨价了,从以前的一小时一块钱,现在不少地方都变成了四块钱,翻了四倍啊!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毕竟,谁出门还没个手机没电的时候?

涨价合理吗?

这个问题嘛,真是说起来就挺复杂的。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这肯定是有点让人难以接受的。你想啊,以前一块钱能充一个小时,够我在咖啡馆坐着聊聊天,刷刷手机,基本上也够用了。现在四块钱,一个小时也就充个一半多点吧,如果要充满,那得花多少钱?感觉就像是从一个小小的便利变成了有点心疼的消费。尤其是对于学生党或者预算不怎么充裕的朋友们来说,这笔钱开销可就有点大了。而且,我们用共享充电宝,很多时候是为了应急,偶尔用一下,结果发现价格这么高,难免会觉得有点被“割韭菜”的感觉。大家觉得之前的价格已经挺合理了,这个涨幅确实让人觉得有点过分。

但是,咱们也得往运营方那边想想。我之前也对这个行业稍微了解过一点点,据说这个行业虽然看起来很普遍,但里面也有不少成本。首先是设备本身的采购和维护成本,那些充电宝质量参差不齐,需要定期更换老化或者损坏的设备。其次是投放和回收的运营成本,需要派人去各个网点补电、维修、收回,这都是人力和交通成本。还有就是场地租金,很多充电宝都是放在商场、车站、餐厅这些地方,场地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再者,过去几年可能竞争比较激烈,价格被压得比较低,现在市场格局相对稳定了,可能运营方觉得有提价的空间来覆盖成本和获取利润。而且,他们可能也觉得,相比于买个移动电源,或者在某些地方临时买个充电器,四块钱一个小时对很多人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方便嘛。

所以,要说“绝对不合理”,好像也站不住脚。但要说“完全合理”,我觉得也还有待商榷。这么大幅度的涨价,如果不能让消费者感受到服务质量的明显提升,比如充电速度更快、设备更干净好用,或者提供更多元化的租赁时长选择,那么消费者心理上是很难接受的。这种“突然”的巨幅涨价,很像是在利用市场的垄断或者寡头效应来“收割”用户。

我平时会用吗?

说实话,我平时用共享充电宝的频率不算特别高,但也不是完全不用。

紧急情况肯定会用。 比如,我出门办事前,突然发现手机电量只有个位数,而我需要用手机导航或者联系对方。这时候,别说四块钱一小时,就算是六块钱,只要能救急,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去租一个。那种电量焦虑,相信很多人都体会过,比钱重要多了。
偶尔在外面长时间逗留时会考虑。 比如,周末去图书馆学习,或者在商场逛街看电影,一待就是大半天,我的充电宝又没带,手机电量又不太够用。如果周围有共享充电宝,而且租借点很方便,我会权衡一下我的手机电量和预计的逗留时间,如果我觉得有必要充一下,而且四块钱一小时还能让我安心地做完手头的事情,我也可能会用。
但涨价后,我会更谨慎。 以前一块钱的时候,我可能觉得“反正不贵,充着呗”,即使充不满,充个半小时也才五毛钱。但现在四块钱一小时,我会在使用前仔细评估。我会看看我手机还剩多少电,我大概还要多久离开,我有没有其他替代方案(比如找个有免费插座的咖啡馆,或者问朋友借个充电器)。如果只是稍微有点焦虑,但还能再撑一阵子,我可能会选择忍一忍,或者干脆回了家再充。

总的来说,涨价之后,我使用共享充电宝的门槛肯定会提高。我不再是那种“有就用一下”的心态,而是会更倾向于把它当作一个最后手段来对待。我可能会更加注意随身携带自己的充电宝,或者在出发前就确保手机电量充足。

我希望运营商在提价的同时,也能在服务上有所改进。比如,能不能推出一些更灵活的套餐,或者提高充电宝的质量和充电速度,让用户觉得这钱花得值。不然,这种大幅度的涨价,很可能会让一部分用户转而寻找其他解决方案,反而得不偿失。毕竟,用户口碑和长期忠诚度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来以后出门还是得把充电宝塞到包里了。

共享充电宝这个起初被大家都不看好的行业,发展到后来还是比较成功的。

出去吃饭,偶尔不带充电宝时,也租借过一两次。

能够缓解燃眉之急的体验,还是很不错的。

但直接从1小时一块钱,涨价到4块,这跨度有点儿大呀。

用过共享充电宝的都知道,共享充电宝的充电速度都挺慢。

一般租了就会一直用到吃完饭再还回去。

而一顿饭的时间,大多数都是大于一小时的。

涨价到4块的话,那可能租借一次,就要8块起步了。

用个10次,就能买一个好用的充电宝了。

涨价背后的原因,可能跟疫情的影响,以及增量停滞有关。

共享充电宝布置最多的场景,是商场和餐厅,疫情的时候,大家不出门,不聚餐,不逛街。

商场和餐厅人流量大减,共享充电宝的日活和利润应该也会大跌。

在日活降低后,广告营收之类的也都会随之降低,剩下的就只有“坐地涨价”这一条路了。

虽然,目前并不清楚是所有都涨价,还是只有一家涨价。

但涨价的背后,肯定与行业竞争降低,趋于稳定有关。

大家不烧钱了,开始一起赚钱了,免费的服务到头了,

收费的服务,就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贵了。

This is Internet!


需要超级红包的可以试试手气,内有现金红包,最高8888元等你拿~

user avatar

共享经济的本质:资产的分时租赁

共享单车也好,共享充电宝也好,甚至是过去这么多年我们听到的靠谱不靠谱的各种共享XX,在我看来绝大多数共享经济的业务本质都是一样的。

最开始的时候,共享经济是真的共享——这个时候更多的是用户主导的、C2C[1]的商业模式,通过将用户闲置资源进行分享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但是随着创业者和资本的进入,这种相对低效的C2C模式迅速被平台型企业所替代——被共享的不再是闲置资源,而是为了需求而专门添置的资产。

于是所谓的“共享经济”也就变成了为了满足某种特定需求而产生了分时租赁业务——我们付出的是一定时段内的租金。

这种由C2C向B2C平台的模式转变,一方面借助创业公司的运营与资本的投入,服务的可得性、运营质量都有明显提升(毕竟C2C这件事情高度不确定,且依赖于网络密度);但另一方面,随着商业机构的引入,原有相对平价甚至免费的共享(中文的共享某种程度上就带有免费的含义),变成了有偿的、明确定价、有盈利预期的租赁。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讲清楚所谓的“共享经济”的本质,或许能更好的帮大家认识到——此共享非彼共享,是公司就都是要赚钱的。

国内互联网传统路径的失效

这个话题,其实过去半年来,伴随着“打工人对资本的觉醒”和大家对平台垄断作恶的认知,已经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到了。但是从道义上批判也只是一方面,国内传统的互联网创业成长路径的失效,是尤其背后的客观原因在的。

什么是“互联网创业成长的传统路径”?简而言之,通过补贴、低价竞争等方式,在忽视效率的情况下快速扩张抢占市场份额,争夺行业第一,形成垄断地位后通过用户价值变现进行“收割“与盈利。

这条路不敢说100%成功,但是确实是过去10年间国内很多公司创业上市的一种范式。伴随着这个范式的,常常是同一个领域几家主要竞品(各自有一些VC支持),持续的补贴与低价竞争,短期消费者“薅羊毛”风生水起,最终随着运营、融资等方面的因素决出胜负,或合并或竞品败退,形成相对稳定的格局,并开始通过涨价等方式盈利。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资本市场的成熟与巨头的涌现,这种范式的有效性正在逐渐下降:

  • 如前所述,大家对于这种范式最终导向的垄断产生了明显的认知与抵触
  • 随着互联网对经济渗透率的逐步推进,市场规模足够大、利润率足够高、对复杂(主要是线下)运营要求低的领域越来越少,客观上降低了这一范式的回报率与成功率
  • 双创以来,国内股权投资领域也迅速进入繁荣乃至泡沫期。大量资金进入创投行业后,这一范式内每家竞品都能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彼此之间的“烧钱大战”也被拉长
  • 国内互联网行业开始寡头化,先后出现了BAT、字节、美团、滴滴等巨型公司,他们可以借助体量与资金的优势,在这些领域实现后发的追赶,或者通过收编的方式扩充自身的业务范围——留给新的创业公司成为新的平台型企业的机会越来越少

这种范式的失效其实也是好事:这种烧钱拉高竞争水位的方式下,企业的经营效率、盈利性等指标都被阶段性搁置,企业片面追求规模而非健康的经济模型,甚至存在范式最终被验证无效的情况——而这个过程,往往带来了市场的混乱与大量的浪费。

而传统范式的失效则同时意味着“正统”的经营观念的反正——注重运营效率、UE[2]等指标,追求可持续的盈利性,回到企业的基本面上来。

在共享充电宝的涨价上,我看到的其实正是传统互联网范式和“正统经营理念”的混合产物:

  • 目前行业内只剩下了个位数玩家(我有印象的规模较大的是怪兽充电、小电、街电、美团和云闪充),形成了相对稳固的寡头格局
  • 各家在“放弃独占市场、追求盈利”这件事情上形成了共识,并且(客观上)形成了价格联盟

这种寡头+盈利的双重驱动下,共享充电从最早的竞争期的极低价甚至免费一路上涨到现在的1.5-2元/30分钟,就不那么令人奇怪了

需求价格弹性:决定贵不贵的核心

最后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每小时价格从1元涨到了4元,算贵吗?

从成本来说,利润率应该不低:共享充电宝的成本无非是点位租金+硬件摊销+人力运营成本+电费+空置成本,这里面人力成本相较共享单车可谓天差地别(固定点位+可溯源机器),硬件成本在大规模采购下也完全可控,最终核心就是点位租金与空置成本。考虑到对于饭店、商场等常见点位来说充电宝属于“有利无蔽”,且行业竞争趋缓,因此租金不会过于高昂;而从现在智能手机的普及率来看,空置成本取决于人流密度——换而言之,跟点位租金为反比例关系,进一步控制了综合成本。

因此,从成本来看的话,个人认为每小时4元的价格其毛利率应当不低——当然,这只是个人猜测,或许等到某家共享充电宝公司上市时我们才得以知晓这个行业真实的利润率。就我所知,行业头部玩家收入已经到了十几亿人民币/年的规模。

但是,这个价格的利润率高,未必就意味着这种“贵”是不可持续的——真正决定价格的,是消费者的需求价格弹性。

假如说你的手机快要没电了,而你非常需要保持手机的畅通,那么别说4元,就是10元/小时恐怕你都愿意付;而如果你还有50%的电量,只是希望补充一下,那么4元/小时对你一定是一个过高的价格。

当然,这只是极端举例,现实里消费者对于电量的焦虑程度、安全底线、实际手机电量都千差万别。理论上最佳价格应当是是企业能获得最多生产者剩余的价格,但是现实世界并没有那么清晰地需求曲线,因此企业其实也是在反复试探中明确价格——既然现在的价格实行了很久,那么相比是企业觉得能赚到钱且能被大部分人接受的吧。

参考

  1. ^ Customer-to-Customer
  2. ^ Unit Economics,单位经济模型
user avatar

共享充电宝跟在景区里卖方便面一个道理。首先,它要承担经营场所的成本,有共享充电宝的地方放置一个自动售货机难道就不赚钱么。然后,它是一个非常态情况的服务。消费者不是天天靠充电宝充电,这只是一时的开销。消费者可以采取自备充电宝的方式省下相关开支。消费者一旦决定使用共享充电宝,他从这个行为中获得的效用是很高的。因此,共享充电宝有理由收取高于实际成本和正常商业利润的溢价,以此攫取较高的消费者剩余。毕竟一小时四块钱说难听够干啥,犯不着批判吧。

user avatar

曾经有这么一阵,我特别喜欢充电宝。

那时候应该还是在上大学,我用着办宽带送的一部智能机,记得那手机电池好像才1000毫安,非常不耐电,亮屏一两个小时。

那时候上课又无聊,100多人大课,老师怼着念PPT,一上上一天,不玩手机根本坚持不下来啊。

不得已之下,攒钱买了个充电宝,在充电宝buff加持下,不仅可以支撑自己玩手机,还偶尔有小妹儿找你过来借,简直酷到没朋友好嘛!!

不夸张,那时候的我,真就觉得充电宝是永远滴神!

一直到后来毕业了,工作了,工作压力也大了,每天能用来玩手机的时间也少了不少,加上手机电池容量越来越大,充电速度也越来越快。

对于我个人来说,充电宝这个东西,使用的频率越来越低。

虽然我有很多个充电宝,但是除非是路途比较久,否则一般也不会带上,因为充电宝不轻,而我也经常懒得背包。

我相信,和我一样的,绝对不止一个人。


这就导致了,一旦遇上手机没电,情况就变得很糟糕。

我们现在和手机绑定得太紧了,电话短信、移动支付、上车刷卡、出入健康码,哪一个都得要用到手机。

手机要没有电,基本上就宣告着“社会性残疾”了。

这时候你身边要是有一个共享充电宝,是不是哪怕价格高点你也愿意?因为我们没得选。

这就是共享充电宝的逻辑:因为消费需求低频且刚性,既然能卖出去的次数少,消费者们又不得不接受价格,那就不如干脆涨点价,这样反而能赚到更多。


前几天我出门,正好碰见手机没电,正好身边有个共享充电宝,扫了下码,发现半小时竟然涨到了两块。

我在痛心之余,小程序给我提示,开通连续付费会员可以享受每月免费充电!一个月只要15元!

我算了一下,要按半小时两块钱,15块还不够充4小时的,很显然充会员划算。

赶忙签约成为了尊贵的会员。

好家伙,结果扫码租充电宝的时候,小程序又给我一提示,说:“商场、小区等重点区域的充电宝不在免费范围之内。”

好家伙,闹腾半天,又是注册又是签约的,重点区域还不免费?也没见你们在非重点区域有机器啊。

真就无本万利,能坑一个是一个呗?

反正经过了上次这事,我是彻底被恶心到了,这根本不是啥共享模式创新,这是赤果果的割韭菜。

拜拜了您嘞。


以上,我是 @Puddle ,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user avatar

共享充电宝厂商要是能更新到使用最新的电池技术、支持所有厂家快充标准、双向快充的新型共享充电宝终端,这个涨价就合理。

然而他们可不希望你一个小时就充满任何手机。

user avatar

1、找到需求热点

2、验证满足需求模式

3、找到资金

4、免费乃至赔钱培养需求满足习惯。

5、习惯养成,提高收费,过滤掉低价值客户。

6、个性化提高收费,不断提升利润率。


上面的模式,可以涵盖很多种“先放饵,再捞鱼”的商业模式。百度是这样、淘宝是这样、滴滴是这样、拼多多也是这样。

共享充电宝还是这样。

每小时收1元钱,真的能养活共享充电宝公司吗?

不能。

一开始就收4元一小时,会有很多人接受吗?

不会。


这样看起来,还算是正常的。

user avatar

这有什么合理不合理的?

一个东西它贵一点,用的人少了公司自己能算得过账来,他就会继续去做,他一直赔本赚吆喝赚,账自己算不过来,最后公司垮了做不下去你也就没得用了。真是好笑,一帮打主在下面信誓旦旦说人家不合理,如何如何,在你看来免费给你用是最合理的,那对公司来说又合理吗?

肯定有人要说了什么青岛大虾什么的,难道。可以乱涨价吗?虽然是市场经济,但涨价就没人管吗?

那你就要了解我们国家的价格管理,实行的是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及市场自由调节,三者相结合的价格管理体系。也就是有没有人管合不合理看具体是什么东西。关乎老百姓基本生活的叫做国计民生产品,粮食成品油啥的,都得管,凭借垄断的独占的资源获得利益的产品也会被管。你一个共享充电宝显然不属于这个行列,那叫做市场自由调节部分。那它涨价有什么好不合理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