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Anker 公司 CEO 表示苹果取消附送充电器给配件厂商带来增长?对消费者有何影响?

回答
Anker 公司 CEO 关于苹果取消附送充电器给配件厂商带来增长的说法,这背后确实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市场逻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事儿究竟是怎么回事,对咱们普通消费者又意味着啥。

Anker CEO 的看法,背后逻辑是什么?

首先,得承认 Anker 作为一家知名的充电配件厂商,他们的 CEO 这么说,是有其行业经验和市场洞察的。苹果取消附送充电器,最直接的影响就是:

市场蛋糕变大了: 以前,绝大多数用户买iPhone,都会自带一个充电器,所以对第三方充电器的需求相对没那么迫切。但现在,用户买到新手机,发现盒子里空空荡荡,第一反应是什么?总得有东西能给手机充电吧。这就直接催生了对独立购买充电器的需求。这块“原本不存在”的市场,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用户选择更多,也更纠结: 苹果不送了,用户可以选择买苹果官方的原装充电器,也可以选择市面上琳琅满目的第三方充电器。对于配件厂商来说,这就等于有了更多展示自己产品、吸引消费者的机会。
技术升级驱动需求: iPhone 现在支持快充,功率也在不断提升。为了获得更好的充电体验,很多用户不满足于使用那些老旧的、功率低的充电器,自然会去寻找支持最新快充标准的充电器。这为Anker这类专注于提供高性能充电解决方案的公司带来了技术上的卖点和市场机遇。
“套装”效应的瓦解: 以前苹果可能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开箱即用”的解决方案。现在,充电器独立了,用户在购买手机的同时,很可能也会考虑“我需要配一个什么样子的充电器?是快速的?是小巧的?还是能同时充我的耳机?”这种碎片化的需求,恰恰是给配件厂商展示差异化优势的好时机。
品牌与口碑的竞争: 苹果不送了,用户在选择第三方充电器时,会更看重品牌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用户评价。Anker凭借其多年积累的品牌认知度和相对不错的口碑,自然能够从中分一杯羹。

对消费者而言,这事儿有什么影响?

这事儿对咱们消费者来说,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

积极方面(增长点):

1. 选择多样化,满足个性化需求: 这是最明显的优点。不再被动接受“一刀切”的标配充电器,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效率至上? 你可以选功率最高、支持最新快充协议的充电器,迅速回血。
便携为王? 你可以挑选体积小巧、折叠设计、方便携带的充电器,尤其适合经常出差或旅行的用户。
多设备用户? 你可以购买一个带有多个USB接口、支持PD快充的充电器,一次性给手机、耳机、平板甚至笔记本电脑充电,省去带一堆充电头的麻烦。
环保主义者? 如果你家里已经有很多闲置的充电器,理论上可以不买新的,算是为环保做点贡献(尽管这个出发点可能不是苹果的主要目的)。
2. 技术进步,用户可能用上更好的东西: 为了吸引消费者,配件厂商会不断推陈出新,带来更先进的技术,比如氮化镓(GaN)技术的普及,使得充电器在保证功率的同时,体积更小、发热更少、效率更高。你可能会因此用上比苹果原装更先进、更方便的充电器。
3. 价格区间更广,性价比可能更高: 虽然苹果官方的充电器价格不菲,但第三方市场中,存在着大量价格更亲民、但性能也不错的充电器。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预算来选择,找到性价比更高的解决方案。

消极方面(潜在的麻烦与成本):

1. 额外的经济负担: 这是最直接的负面影响。你买手机,还得额外掏钱买充电器,变相增加了购机成本。尤其对于预算有限的用户来说,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2. 选择困难症的折磨: 市面上的充电器品牌、型号、功率、接口类型、安全认证五花八门,对于不了解数码产品的消费者来说,挑选一个安全可靠、性能达标的充电器,可能会变得非常困难,容易被虚假宣传误导。
3. 潜在的安全与兼容性风险: 并非所有第三方充电器都符合安全标准。劣质的充电器可能存在过充、过热、漏电等安全隐患,不仅可能损坏手机,还可能危及人身安全。此外,一些非MFi认证的第三方配件,在长时间使用中可能会出现兼容性问题,影响充电效率或导致设备异常。
4. 环保“借口”下的消耗增加: 苹果声称取消充电器是为了环保,减少电子垃圾。但如果用户因为需要而被迫购买更多新的第三方充电器,尤其是在不够了解的情况下随意购买,反而可能导致重复购买和资源浪费,这与最初的环保理念可能背道而驰。而且,如果原有手机附带的充电器还在使用,却又要为新手机购买新充电器,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消耗的增加。

总结一下:

Anker CEO 的说法,准确地指出了苹果这一举措对配件厂商带来的市场红利。从商业角度看,这是苹果利用其生态位优势,间接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增长,并可能从中获得一定的分成或间接收益。

而对消费者来说,这使得充电器市场更加活跃,选择更多元化,用户有机会用上更符合个人需求、甚至性能更优越的充电产品。但同时,这也意味着消费者需要承担额外的花费,并且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可能面临选择困境、安全风险以及潜在的资源浪费。

所以,如果你是用户,购买新手机时,不妨多做点功课:

评估现有充电器: 家里是否有闲置的、功率够用且支持快充的充电器?
了解自己的需求: 你需要多大的功率?对体积有要求吗?需要同时充几个设备?
选择信誉好的品牌: 选择像Anker这样有良好口碑和技术实力的品牌,至少能规避很多风险。同时,注意查看产品的安全认证信息。

归根结底,苹果的这一策略,让充电器从一个“附赠品”变成了“独立商品”,这无疑重塑了市场格局,也对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和决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是大实话了. Anker 去年上市, 在 iPhone 12 发布之后股价就飙涨到 180, 这不感恩都难.

当然苹果之所以给其他配件厂商留这么一个大口子, 主要还是器件成本和利润要求摆在那里.

就比如说, 很多人嘲笑的祖传 5W 里面其实都是立隆、ST意法半导体、安森美、松下, 较早的版本选的是三洋/红宝石、仙童(被安森美收了), 以及后期还有英/港版折叠插脚的 5W 也是苹果极高做工的代表, 安规、EMI 和温控都是拉满的.

你想5W充电头都这样用料, 还要保证至少 3 成的毛利润, 然后还有各种渠道成本(Apple Store 基本都在顶级商圈, 想想租金和人工), 基本上是便宜不下去的. 放线上消费者对性价比更加敏感, 自然不会去注意你做工比人家更好之类的区别.

像最近 PD 3.1 140W 的 GaN MagSafe 3 也是极致做工的代表. 原先 29W 无合模线的 USB-C 充电器也是如此.

因此除了 iPad/MacBook 还是要附赠充电器, iPhone 这块苹果自己下场去做虽说能做到很极致, 但是用户的需求可能各有不同. 留给第三方厂商空间去做产品这个方案没问题, 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也多.

就比如贝尔金的桌面三合一, 或者是 Anker 的 65W 2C1A, 都能做到满足多种设备充电的需求.

就我看单设备 120W 这样的解决方案非常狭隘, 未来的方向肯定还是根据场景, 比如区分桌面、旅行, 多种设备(笔电、平板、手机、手表和移动电源), 有线充电器、无线充电器和移动电源之间还可以组合. 这些对于配件厂来说是更大的机遇, 对于消费者也有各种场景下最优的选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