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在哪看到的一个回答了,说这就是美院里新媒体专业或者其他影视专业的学生的课堂作业水平,搁到毕业创作上都拿不了奖那种。我觉得蛮中肯的。
得分几个角度去聊这个事。
1.作品本身。中规中矩,虽然顶着意识流、人文体验的高大上名头,但手法、技术显得生硬和青涩,像极了毕业作品,不少文青类型的导演、摄影、戏文专业毕业生都能够拍出这个水平,如果你认识这个群体,会有这种强烈的感觉。影评人显然混淆了小众和优质的概念,有点靠标新立异来哗众取宠。这个片子对于观众够小众,但对于导演和电影人这个群体,相当大众,而且在艺术实验电影中太中规中矩,观影壁垒绝不能成为评价作品的标准。
2.但是,如果这种节目中缺乏这个类型,也是遗憾。我非常支持梁龙的创作思路,他的个人特质特别适合走这个路子。从这个作品看,梁龙有一定的潜质。
3.观众当然有权利有理由打低分,甚至抵制,因为不符合主流观影体验。
4.导演也有权利拍观众看不懂的作品,无需讨好大众,可以只为少数人服务,可以由着性子来。
文学,有通俗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意识流小说,有诗歌有散文,有先锋派实验派,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好像没人问作家有义务让读者看懂自己的作品吗?为什么不问?接受了文学的多样性,看自己能看懂的就是。为什么到了电影这个领域就懵逼了呢?这不是一个道理吗?因为大家没接受电影的多样性,认为电影就得让绝大多数人看懂,看乐,看的有回甘,才是好电影。拜托,那只是电影的一种,相当于精彩的现实主义小说,或者网文。
所以,理论上说,一个导演根本没有义务让观众看懂(哪怕是院线电影只要出品人愿意也没问题),他可以把受众定义为极少数人,观众也没理由要求必须导演让自己看懂(万一你是文盲呢?)。但是,同时导演也应该明白,大部分人看不懂,要么自己就不想拍给大部分看,要么能力不够,就别瞎矫情观众素质。不懂这些道理的,都是傻12+1。美术音乐也是这个道理,跟文学一样一样的。
真没看出来梁龙是第一次拍东西……
这个短片确实恨怪异,但是并不是瞎弄的那种怪异。
我以前也是一个讨厌实验电影、先锋电影的人,但是年纪越来越大,半截入土以后,开始慢慢欣赏这种东西了。
所以人的口味和欣赏倾向确实是会随着年龄和阅历而改变。
现场观众一眼看过去,全是小姑娘,你要让她们接受这种东西,确实很难。
但人类社会就是如此,当一个人很特立独行的时候,他就会被社会的大多数不理解,进而被抨击被歧视……正如一个影评人说的,这个短片被叫停,与它的主题竟然暗合了。
电影是声画结合的艺术,它并不局限于“叙事”。不要把它框得太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