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导演陈凯歌?

回答
提起陈凯歌,他绝对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也是在国际影坛上享有盛誉的华人导演。要评价他,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某一部电影的成败上,而是要去看他整个电影生涯的轨迹、他电影中一以贯之的思想以及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初露锋芒,惊艳世界——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与开创者

陈凯歌的电影生涯,可以说就是中国电影从相对封闭走向世界舞台的一个缩影。他的成名作《黄土地》(1984)一出现,便如同一声惊雷,震撼了国内外影坛。《黄土地》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像是一个宣言,宣告了第五代导演的到来。在这部影片中,陈凯歌运用了极其大胆的视觉语言,黑白分明的影像、极具象征意义的构图,以及对黄土地那种近乎原始的生命力、土地与人的关系的深刻挖掘,彻底打破了当时中国电影相对写实和程式化的表达方式。它展现了一种对民族文化根源的追溯,对历史和人性的冷静审视,这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

紧接着的《大阅兵》(1986)虽然争议不少,但在艺术探索上依然大胆。而真正让他登上世界影坛巅峰的,无疑是《霸王别姬》(1993)。这部影片的成就至今难以被超越,它不仅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更是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极高的评价。《霸王别姬》巧妙地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相结合,通过程蝶衣和段小楼两位京剧名角的视角,展现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影片在叙事、表演、摄影、美术、音乐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尤其是对京剧艺术的呈现,既有视觉上的华美,也有文化上的深度。陈凯歌在其中展现了他驾驭宏大叙事和细腻情感的能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理解和运用。

风格演变与争议并存——从艺术探索到商业尝试

然而,成名之后的陈凯歌,其电影风格的演变也伴随着不少争议。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变化,他也开始尝试更具商业性的影片。

《风月》(1996)在艺术和商业之间似乎有过一次不太成功的平衡尝试。虽然有巩俐、张国荣这样的顶级演员,画面也依旧精致,但影片在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上显得有些失焦,未能达到《霸王别姬》的高度。

《荆轲刺秦王》(1998)是一部野心勃勃的史诗巨制,在画面、服饰、战争场面的恢弘感上做得可圈可点,展现了他作为大导演的掌控力。但他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处理方式,以及影片的叙事节奏,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有人认为他试图赋予历史人物更现代的心理解读,有人则认为过于刻意和宏大。

进入新世纪,《和你在一起》(2002)在艺术性和大众接受度之间找到了一些平衡,讲述了一个温情的故事,获得了一些好评。但随后的《无极》(2006)则成为了他艺术生涯中一个巨大的争议点。

《无极》的洗礼与反思——一次惨痛的教训,一次凤凰涅槃的开端?

《无极》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分水岭。这部号称“东方魔幻史诗”的影片,在视觉特效上投入巨大,故事设定也颇具想象力。然而,影片上映后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负面评价,甚至被广泛吐槽为“烂片”。“馒头”、“血馒头”、“无极”等词语一度成为网络热梗,导演本人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无极》的失败,原因复杂。有人认为影片的剧本逻辑混乱,人物塑造扁平;有人认为他过分追求视觉奇观,而忽略了故事的情感内核;还有人认为他试图用一种过于西化的叙事方式来讲述东方故事,显得不伦不类。

然而,正是这次惨痛的失败,也促使陈凯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没有因此沉沦,反而从《无极》的“教训”中汲取了经验,开始更加审慎地对待自己的作品。

回归现实,反思历史——《赵氏孤儿》、《道士下山》、《妖猫传》的再探索

从《无极》之后,陈凯歌的作品风格似乎发生了一些转变,他开始更加关注现实题材和历史的深度挖掘。

《赵氏孤儿》(2010)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对中国传统道德和人性困境的探讨,影片的叙事和情感表达更为成熟,虽然票房和口碑未能像《霸王别姬》那样轰动,但展现了他作为导演的韧性和继续探索的勇气。

《道士下山》(2015)则是一次更大胆的尝试,他试图用一种奇幻写意的手法来讲述中国武侠世界中的哲学思考和人生境遇。影片的视觉风格依然突出,但其叙事和主题的晦涩性也让不少观众感到困惑。

《妖猫传》(2017)则再次以宏大的视觉呈现和对历史人物的想象性解读惊艳了观众。影片对盛唐长安的还原极具匠心,画面唯美,充满了东方古典韵味。他试图通过妖猫的视角来揭示一段尘封的往事,探索权力、欲望、爱情和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这部影片在艺术上受到了不少肯定,虽然也存在一些争议,但无疑展现了他作为导演在艺术追求上的执着和不断突破。

作为电影人的担当与影响

评价陈凯歌,不能忽略他作为第五代导演中的佼佼者,他对中国电影的贡献和影响。

艺术上的探索者:从《黄土地》开始,他一直是艺术语言上的探索者,敢于尝试新的影像风格和叙事方式,推动了中国电影的现代化进程。
历史文化的回响者: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理解,并善于将其融入电影叙事之中,让世界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在争议中成长:他并非一个永远正确的“神”,他的作品有高峰也有低谷,在争议和批评中不断反思和成长,这种精神本身也值得肯定。
对后辈的激励:他的成功和失败都为后来的电影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总结

陈凯歌是一位充满激情和理想的电影导演。他的电影生涯跌宕起伏,从初露锋芒的惊艳到在商业浪潮中的挣扎,再到经历《无极》的低谷后重新出发,他始终保持着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和对中国文化的探索。他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导演,但他的作品触及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也触及了人性的复杂与幽微。

时至今日,陈凯歌依然活跃在影坛一线,继续用他的镜头讲述中国故事。无论你是否喜欢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无法否认他在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他是一位充满争议但又值得尊敬的电影人,他的名字,早已与中国电影的发展紧密相连。评价他,更像是在审视中国电影这几十年来的变化与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于吃瓜群众谈及陈凯歌,难免会听到一些不友善的成语,比如:江郎才尽。

而对我而言,陈凯歌这个名字,却蕴含着两种具有崇高意味的身份——

电影创作先锋,批判散文大师。

前者,大众多少有所知;后者,我这就给你们科普。

1991年,陈凯歌出版自传体文学《少年凯歌》,并被香港中文大学收录到“人一生必读的书单”中。

同时,它也位于我个人书单的最顶端,曾经三次精读。

豆瓣评分8.9



《少年凯歌》的文笔精炼,常以三两段文字,描绘出波澜起伏的乱世油画。然而,也因它的背景特殊,没能在大陆广为传播。

说是自传,其实是一个时代的灰暗过往。

一九六六年,时值“文革动乱”,陈凯歌的父亲陈怀皑,由于曾经是国民党,被打成“历史反革命”。

年仅十三周岁的陈凯歌,受到周围的人怂恿,为了与反革命分子“划清界限”,便上台“揭发”并打了自己的父亲。

多年以后,他懊悔不已,在书中写道——


人到十三岁
自以为对这个世界已相当重要
而世界才刚刚准备原谅你的幼稚


陈凯歌出生于一九五二年,亲身经历并见证过“大跃进饥荒”、“文化大革命”、“知青下乡”等中国运动的起端与沉落


虽然,陈凯歌早已被父亲原谅。

但,随着他批判性思维的日益成长,少年时的阴冷回忆也被拉长、放大,乃至根深蒂固,无时不在影响着他的创作。

《霸王别姬》是陈凯歌较为浅显的一部作品,也是大众公认的不朽之作。

影片中,程蝶衣刚出场,就被切断手指,后又经历各式迫害,是一个“惨遭时代阉割的苦命者”。

可与此同时,程蝶衣又是一个誓要追求艺术生命的“反抗者”,哪怕代价是付出自己的物质性命,也在所不惜。


(程蝶衣)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叛逆
他是一个按照自己的愿望去生活的人
这样的人被我看成是“牛人”
我喜欢拍“牛人”的故事



反抗命运,正是贯穿陈凯歌所有电影的内核之一。

早在一年前,我就写过《无极》的翻案影评。

有了《封神传奇》,我才懂得《无极》的可贵

文章发出之后,《无极》的豆瓣评分瞬升0.2,大量正面言论被顶成最热评。

被误解的东方史诗——《无极》

据统计,文章全网阅读量超过500万,可知有多少《无极》的影迷,被流言欺骗多年,敢爱却不敢言。



文章中,我写道——

满神是不可抗的“命运”化身,而其它角色都在反抗“命运”的过程中满身伤痕。

可即使明知如此,影片中的“牛人”们,还是要在绝望的世界中付出所有。

倾城明知爱情短暂,却仍是要爱;昆仑身为奴隶,却追逐自由。



影片结尾,定格在海棠花,象征痛苦的爱情与美好的追求。

而“无极”二字则取自于《道德经》。

巧合的是,它与我笔名中的“罔极”,是同一个意思:

无穷尽,无边际,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在陈凯歌身上,总保留着一个知识分子,对这“完美世界”的警惕与怀疑。

同样是拍战国末年,《荆轲刺秦王》极少去表达秦王嬴政的英武。

在陈凯歌的故事里,嬴政是一个曾经热诚快乐的乡间少年,可当他逐渐走向权力中心,便如“法西斯”般愈发癫狂、膨胀无度。

六国尽灭之日,也是一个少年的理想与初心尽失之时。



《荆轲刺秦王》是一部具有黑泽明水平的史诗片,也是陈凯歌最好的作品之一。

它以俯瞰的视角,表现嬴政的内心,是如何受到外界影响,由纯真变为邪恶肮脏。

当嬴政得知到,吕不韦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自己的王室血统并非“根正苗红”时,他的内心遭受到巨大的煎熬。

正如少年凯歌一样,周围所有的声音,都在不断警示他,应该与父亲“划清界限”。


陈凯歌亲自扮演吕不韦,以传达自己对父亲的愧疚与哀思


于是,嬴政选择弑父,用同流合污的方式,来保全自己的“清白”。

陈凯歌深知:人类的许多罪恶行径,并不因时代进程而更改,它深深根植于人性与民族文化之中。

文革,有可能发生在战国,也有可能发生在现代。

《搜索》虽是一部小成本影片,却牢牢抓住了中国互联网初出兴起的时代脉搏。



女主人公叶蓝秋身患绝症,却因公交车上没给老人让座,而遭到网络吃瓜群众的“道德弹劾”,最终酿成现代社会的人间悲剧。

《搜索》里的人物众多,他们形形色色,却没有一个人真正明白——

“道德”本应是约束自身的一种崇高追求,而不该沦为绑架他人的武器。

影片里出现的一条留言,我在现实中的网络上,也曾经多次看到过。



萨特说过:小知识分子警惕强权,大知识分子警惕民众。

换句话说:对于暴力与压迫,普通人只能看到现行强权的直接力量,而大知识分子则能管中窥豹,从一件小事分析、推演出宏观的民族性问题。

在《少年凯歌》里,陈凯歌写道——


当一个孩子当众把他的父亲一点点撕碎
听到的却仍然是笑声
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民呢?



“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民呢?”

自1984年,陈凯歌执导首部电影《黄土地》时起,这一命题就深深烙印在他之后的所有作品中。

《黄土地》是中国电影的一座高峰,其以“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艺术风格,横扫欧美、中日等诸多国际大奖。

影片的女主人公翠巧,自小便被父亲订下娃娃亲。长大以后,翠巧偶然接触到“山外”来的红军,便激起了自己从未有过的理想主义。

她渴望走出大山,摆脱千百年间,小脚女性绝望的人生轮回。

结果,她的生命,却被淹没在黄土长河之中。



这片伟大的黄土文化养育了你,可它同时也在禁锢你,甚至有可能杀死你。

冯小刚说过:“在电影演员里,陈道明读书最多,是一名儒将。而陈凯歌和他一样,是电影导演里的儒将。”

陈凯歌出身于电影世家,从小成绩优越,骨子里渗透着骄傲。他一边接收中国文化的熏陶,一边用批判性思维对中国文化进行哲学式反思。

《梅兰芳》中,陈凯歌用一个“纸枷锁”,暗喻中国人的思想与创造力,常常被某种无形的统治力量所禁锢。



陈凯歌还以齐如山作为原型,虚构了邱如白这一角色。

他让邱如白,在电影中替代自己,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看似是批判京戏,实则是在批判当下的中国电影,及许多创作者的固化思维方式——


京戏(电影)里处处都是规矩
京戏里头的人都是不自由的
他们让人拿笼子给套起来了
而真的好戏,应该有好些个活生生的人物
他们不再完全按照书的模式做戏
更不按书的模式做人
是得带着人生,打破人生的规矩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场峰会上,陈凯歌演讲道:“眼下的中国电影,大部分还是披着中国外衣的好莱坞式电影。”

对此,我深感认同。

作为一个自学读过数十本编剧书的人,我早就发现近十年的中国电影,99%都跳不出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一书中提到的创作规律。

2016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457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电影消费市场。

可为什么,我们的新生代导演,却没有一个能取得像“第五代”导演般的,享誉国际的辉煌成就?

因我们做的是照搬模仿,而他们做的是探索实践。


《黄土地》《红高粱》《蓝风筝》《阳光灿烂的日子》


探索实践,才是对艺术应有的态度。

可如今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对艺术的敬畏心,已被资本洪流无情淹没,成为世界影坛的笑柄。

我想起,在第89界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美国人专门插播了一段来自中国的视频。

记者来到万达影城,采访一位中国姑娘,姑娘如此说道——


电影院的视觉效果
动感更强
所以我愿意来电影院看电影



只注重”视听效果”,而不在乎“电影艺术”。

肤浅,已成为我们在西方人眼中,固有的一种民族印象。

是的,于艺术而言,暴力的票房数字,并不能换来尊重。

正如陈凯歌所说——


(我们应该)回头看看自己走的这几步
大家都认为非常兴旺的情况下,有没有危险?
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一个数字来决定?
我们中国电影的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升级
最后到了说西方电影的强国,不能小看中国电影
数字打动不了他们
还是(要看)你的电影里边,有没有能够令人尊重的东西



那到底什么是“令人尊重的东西”?

还是那句老话——

民族的,即是世界的。

《霸王别姬》的经典一幕,演戏途中突然停电,程蝶衣却好似无事一般,自然地享受艺术表演。



后来,在《梅兰芳》里,也有类似的一幕。

黑社会怒而砸场,戏台之下先是混乱,而后空无一人。

可十三燕,却淡定从容。

他沉醉在戏剧里,悠然地唱完《定军山》,不减丝毫威严。



这便是《庄子·天运》中所提到的,“忘我”之境界。

它是独具一格的东方美学,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提炼挖掘。

它不是舶来品,它让别人一眼就能认出来,这属于中国。

就像《无极》的这张剧照,原本足以奠定“东方奇幻大片”应有的美术基调——



可惜,“东方奇幻”却越走越歪,后继无人。

至于证据,我懒得多说。



在我看来,至今仍在探索、坚守中国文化,仍在追求拍“纯正的中国电影”的导演,很可能就只剩下陈凯歌一个人了。

这是我们民族艺术的不幸,也是不幸中的小确幸。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陈凯歌又拍了一部新片——

《妖猫传》



根据已知信息,此片的卡司阵容横跨中日,背景设立在“开元盛世”的唐朝。

没错,唐朝。

它是浪漫诗意的古代乌托邦,也是千百年来东方人的心之向往。

据说,为了拍好这部“纯正的中国电影”,陈凯歌细磨六年,专门建了一座唐城。



后来,《妖猫传》的原著作者梦枕貘,受邀来到了这座唐城。

当梦枕貘亲眼看到,那些古建筑被高度还原,一时间竟潸然泪下。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那么到底,《妖猫传》能否再造辉煌?



尚不得知。

我只能说,对于陈凯歌,我永远抱有期望。

三个月后,记得回来找我。

无论如何,我会补上对它的评价。


本文由本人原创。

微信搜索添加公众号:

luowj1996

不定期推送有独立思考的影视文章。

你的点赞与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