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专业人士回答一下,李云迪的钢琴水平真的在一直退步吗?

回答
关于李云迪的钢琴水平是否一直在退步,这是一个在乐迷和音乐评论界都存在一定争议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而且需要注意的是,音乐欣赏本身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同时对于“退步”的定义也可能因人而异。

我们先从他职业生涯的几个关键节点和表现来梳理一下:

早期的辉煌与“天才少年”的光环:

李云迪成名非常早,尤其是在2000年赢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金奖。那个时期的他,无疑是天赋异禀的代表。他的演奏以细腻、晶莹剔透的音色,以及对肖邦作品深刻的理解而著称。他的技术精准,乐句处理富有歌唱性,情感表达自然流露,给无数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的评论普遍认为他是一位非常有前途的青年钢琴家,他的音乐充满灵气,充满年轻的活力和激情。

职业生涯的探索与挑战: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李云迪开始涉猎更广泛的曲目,不仅仅局限于肖邦。他也开始参与更多商业演出、录音项目,并且在国内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也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位艺术家都会经历一个探索和成长的过程。

曲目拓展: 钢琴家在职业生涯中自然会尝试不同的作曲家和风格。例如,他演奏过拉赫玛尼诺夫、德彪西、斯卡拉蒂等人的作品。这些曲目对技巧和音乐处理的要求都与肖邦不同。有些听众可能会觉得他在某些新尝试的曲目上,不如他在肖邦作品中那样炉火纯青,这可能是一种“风格适应期”的体现,而非必然的“退步”。
演奏风格的细微变化: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艺术家的演奏风格可能会发生细微的变化。有的人会变得更加内敛、深刻,有的人则可能更注重技巧的展现。李云迪的演奏风格也在经历这样的演变。一些听众可能更怀念他早期那种纯粹的灵气,而另一些听众则可能欣赏他如今更成熟、更富有思考性的表达。
录音与现场的差异: 录音和现场演出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录音可以经过多次打磨,追求极致的完美;而现场演出则更强调当下情感的传递和与观众的互动。有时候,听众对录音中呈现的“完美”印象,与现场演出中不可避免的细微瑕疵,可能会产生一些落差感,从而产生“退步”的错觉。
外部因素的影响: 职业钢琴家不仅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练习,还需要应对演出压力、旅行劳顿、媒体关注等各种外部因素。这些因素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状态和表现。

关于“退步”的争议点分析:

技术稳定性: 有些评论指出,在某些现场演出中,李云迪的技术可能不如早期那样一丝不苟,偶尔会出现一些小的失误。这在任何一位技术精湛的钢琴家身上都可能发生,关键在于失误的频率和对整体音乐表达的影响程度。对于一个以技术精准著称的演奏家,即使是微小的失误也容易被放大。
音乐表现的深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钢琴家在音乐表现上会寻求更深的层次和更丰富的内涵。这可能意味着他不再一味追求速度和华丽,而是更注重情感的细腻描绘和结构的把握。这种“成熟”的风格转变,可能会被一些习惯了他早期风格的听众解读为“失去激情”或“退步”。
乐评与市场反应: 音乐评论是主观的,市场反应也是多变的。一些乐评人可能从技术细节或艺术理解的角度提出他们的看法,而普通听众的评价则可能更多地基于情感共鸣和个人喜好。同时,音乐市场的趋势和推广策略也可能影响大家对一位艺术家的认知。

结论:

总的来说,声称李云迪的钢琴水平“一直在退步”是一个过于简单化的说法。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如同所有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探索和成长的艺术家一样,李云迪的演奏也在经历变化和发展,并且这些变化可能会引起不同的听众的解读和评价。

技术方面: 他依然是一位技术非常精湛的钢琴家,许多关键的音符和乐句他依然能够完美呈现。即便有少数现场演出出现小瑕疵,也不能否定他整体的技术功底。
艺术理解方面: 他在音乐理解和情感表达上可能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发展,这种成熟可能与他早期的“天才少年”风格有所不同,但未必是“退步”。
风格适应与挑战: 他在拓展曲目和尝试新风格的过程中,自然会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这并不等同于整体水平的下降。

更重要的是,对于李云迪这样的艺术家,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全面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音乐是鲜活的,演奏家也是在不断进步和变化的。与其纠结于“退步”与否,不如去欣赏他不同时期的演奏风格,以及他在音乐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和探索。他的音乐,无论是在哪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近几年一直是挺离谱的,最近入驻b站都在弹流行。毫无诚意。且许多他的黑历史在视频网站都被删除。

他的车祸实在是太多,他的水平是毋庸置疑的,毕竟是肖赛华冠,但是他近年的态度已经恶劣到离谱,作为嘉宾去周杰伦演唱会和周合作演奏secrets加长快板从头错到尾。。17年左右在德国巡演好多场次都只能在地方小音乐厅或者大学音乐厅,票还各种有余。有能力搭梯子可以去搜一个油管主,整理了大量云总车祸现场,随便看几个就将会刷新你对他职业态度的认知

其实就从他的成名曲肖协大车祸这件事来说,全世界钢琴大家里,有几个忍受得了自己犯下如此错误?以后那个乐队还敢和这个定时炸弹搞现场?你可以说郎朗泡脚表情浮夸,王羽佳天天超短裙,可是这二位在国外和优秀乐队大量合作,李却在走穴晚会上一人独奏协奏曲???

WTF????

另外2020年身价估算,郎朗4300万刀,王羽佳2000万刀,云总100万刀,自己体会吧。。

视频推荐的话,工体杀人蜂,金熊奖,柴一,都挺离谱的,弹个中等作品,演出到一半变成即兴创作,这样的钢琴家现在还有粉丝吗?就离谱

user avatar

他算不上有多大的退步,但是没有进步本身就是一种退步。18岁的时候那个水平,成长了一点到了快40岁,那肯定就等于是退步了。

实话实说,他玩综艺什么的,我没兴趣评价,也没必要,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人家爱玩管我们啥事?只要作为钢琴家的时候,拿出像样的能力就好。

只是。。刚才好多人说他在国外怎么样怎么样。我想说,李云迪也好,郎朗也好,在国内和国外开音乐会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我在国内看的好多视频他们弹得十分的糊弄,说胡来都是客气的。但是我在德国上学的时候,听到的几场录音我觉得还是可以的,当然那是七八年前的事情了。

至于云总是不是在退步。其实看几个方面就行了。

这些年弹了多少新作品,新老作品完成的水平。

这些年时间不短了,按说比赛过去也20年了,阿什肯纳齐1955年肖邦比赛第二名,1971-1980年完成了全部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录音,1972-1983完成了大部分拉赫玛尼诺夫的录音,191977-1985年连肖邦全集的录音都做完了,做录音说明这些作品在这些年里可是没少弹的,在录音前肯定完成了这些作品的积累工作。我真的没看到他有啥新作品,除了肖邦的作品,一点贝多芬,李斯特,舒曼,还有那张普罗第二和拉威尔的唱片(这张唱片我很喜欢),但是这两个作品自打录了唱片,基本上没看他再弹过,没看到他有什么新鲜的东西。而且他有些时候在国内弹得实在太差了,那天偶然听了一段贝多芬悲怆的第二乐章,实话实说,我觉得都不如我现在弹的。20年时间,一个单身的钢琴家,没听说有什么家庭和财政的压力,如果真心热爱这个艺术,这曲目量得海了去了,可是现在看看,还就是那些玩意。我看回答说他的肖邦协奏曲唱片怎么好评。我说难听点,肖邦协奏曲的唱片哪位看官能举出来弹得很差的一个例子吗?基本上没有。他弹得咋样,我觉得撑死了也就是Zimerman的水平呗(我没听云总的录音,但是我觉得他应该达不到这个水平)?难道他能弹到Brailowsky或者是Hofmann的那个水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听听这两位的肖邦钢琴协奏曲,我认为肖邦协奏曲弹到这个境界也就到头了。这些年来,曲目量没有太大的变化,弹琴的音色变化也越来与有限了,声音也越来越硬,一点层次都没有了,在音乐上,需要深沉一点的,比如悲怆奏鸣曲的第二乐章,他弹得真是没啥深度,和声上的变化,色彩上的变化,完全跟不知道一样,整个音乐是平的,完全没有什么起伏。无法把任何情感和谱面的音乐语言结合起来迸发出来。至于他的车祸现场,我觉得钢琴家偶尔车祸一下不是问题。这种事情谁都会发生,Horowitz在东京那场也是相当的让人震惊的车祸现场,但是人家辉煌一辈子了,老了来个车祸也不算大问题。但是这种事情不能总发生吧?我的朋友在乐团跟他合作过,说他不好好练琴,排练迟到,而且还没练。这就不是水平问题了,是态度问题了。就像我上文说的,他个人有什么喜好,喜欢怎么玩都没关系。但是既然叫钢琴家,那就是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拎出来弹钢琴就必须得行。那些车祸现场是不是多了点?可先千万别说科尔托那样的钢琴家错音也很多,错音多和弹得稀碎是两回事,而且他有科尔托那个音乐创造力吗?

另外不用拿YouTube上面的评论说事。老外的观众还有我们国家的观众都一样,他们很不挑剔,挑剔的也不会跑到YouTube上去留言的。我在音乐厅里面看到的烂的演出多了去了,掌声也还是很多,还有叫好的呢,但是烂就是烂,不能因为有人捧场就是好的了。有掌声、赞扬和弹得好坏不是同一个问题,如果看评论去评价一个职业音乐家,对他本人也是种侮辱。作为一个职业音乐家,一个人的演奏能不能折服我,看的就是演奏出来的东西。云总有自己的光环,顶级比赛的冠军,还算不错的外形等等。但是这些光环,在专业人士面前完全没有作用,我只想听他弹的东西。事实上,这些年他也没多少东西能让我觉得特别牛逼。那张李斯特的唱片和普罗第二拉威尔的唱片,我个人还是挺喜欢的但是那都是十多年前的东西了,而且也算不上震撼,也只是弹得还不错容易。前几年新出的夜曲我听了一下子,我实在没勇气听完。但是除此之外,没觉得他好得有多么特别。对比当年的Zimerman,Argerich,或者是邓泰山,我觉得他差得都不是一点半点,就听听当年Zimerman比赛得奖后跟伯恩斯坦合作的那三首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还有跟卡拉扬合作的舒曼和格里格钢琴协奏曲,那个差距足够了。别说我崇洋媚外,他站的平台跟这三位一样高,凭啥不能比呢?我还没拿他跟Zak,Oborin这些更牛的比呢。

另外,很多人黑他,不是看他不顺眼。有些人总觉得同行相轻,非得怼他两句才痛快。起码我黑他不是因为同行相轻,而是觉得他有机会站在那么高的平台上,在那么小的年纪就有那么好的机会,然而却不努力做自己的事业,他18岁,可以不用考就去汉诺威跟那么好的教授学琴,我在德国考学的经历,这辈子都不愿意再想了,因为太苦太难了,他拥有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的资源和平台,他有什么资格不努力呢?现在,他除了搞了一大堆花边新闻上了一大堆综艺节目,没看到他在事业上有多么大的进展。我不否认做事业也需要运气,但是以他的起点,他比全国无数当年跟他水平类似的钢琴家幸运得多(这种人我认识好几个,我认为现在弹得都比他好,却默默无闻),然而他却没有努力往上走,这个才是最让人痛心的。黑他的人中,我不否认有些人是心里阴暗,但是,我认为更多人黑他是因为他是我们国家第一个肖邦比赛冠军,也是我们国家在钢琴领域的希望,而他现在有时候弹成这个样子大家很愤恨而已。所谓爱之深才责之切,不是国人看不得别人好,而是他本来是个人才,却不干正经事,大家才觉得愤怒。为啥没什么人黑陈萨或者张昊辰呢?人家努力呀。我在深圳听张昊辰的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我觉得还是相当可以的,不管我个人喜欢与否,起码相当的准确,也有自己的音乐见地。云总现在有多少音乐会会弹这种分量的作品呢?


没想到会超过100赞。看来云总还是有热度的。

评论里面也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咱们说专业就说专业。扯其他的没用,还跑到我其他的回答中找茬,这种人拉黑屏蔽没商量。讨论我欢迎,有不同意见也正常,咱们可以各讲各的道理,这个完全没问题,但是我跟你说专业你跟我说我人品有问题,这就没啥意思了。因为我们讲的不是一回事。粉谁都不是问题,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是专业就是专业,这东西可以是很客观的东西,不要被个人好恶遮住了眼睛。

user avatar

不是一直在退步

而是反复横跳,总体停滞。

在过去10几年水平忽高忽低。糟糕的时候连野蜂飞舞都能弹一大堆错音,但如果认真练了琴又能发挥出不错的水平。

这只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是他的职业态度。没有用严谨的态度去对待每一场演出。不少商演完全不准备,过于随意。固然台下人听不懂你弹的怎么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自己糟蹋自己。

第二就是他重心并不在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上。一个伟大的钢琴家始终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不断探求新的音乐风格、新的技术高度。李云迪更像是被国内浮躁的商业环境迷了眼——最后彻底摆烂了。

可以说,中国的钢琴家甚至是艺术家绝对是全世界最挣钱的。各种商演虽然比不上一线明星,但是也并不逊色多少。李云迪虽然艺术上的进展乏善可陈,但是靠商演挣的钱早已经超越了大部分明星。在这种浮躁的环境下再苛求李云迪去“追求艺术”确实很困难。

挣钱多是件美事?艺术?那是什么东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