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的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对于汽车来说需求侧和供给侧都具有比较高的可预测性。
对于需求侧,市场是相对固定的,比如MPV类的产品市场占比、增速等等都是有数据可查的,如果没有什么黑天鹅事件那大致的市场规模是可以预测的,因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能力并不是短期内可以大规模改变的。
对于供给侧,汽车产品的设计和工厂建设都是需要较长时间的,设计新车型和建新工厂也不是一个可以完全保密的事,所以自身及竞争对手的产品规划产能情况更是可以比较准确预测的。
根据汽车产品供需两头的情况其实价格还是比较好确定的,这也就是汽车厂家制定产品指导价的依据。
对于单个车型,比如塞纳,指导价肯定是根据预测的长期供需关系的预测来确定指导价。但长期供求关系和短期的供求关系当然是不一样的,短期供求关系可能受各种情况影响,比如初期产能较低、持币待购的消费者比较急切等,所以汽车指导价不可能任何时候都和市场情况匹配,供大于求的时候降价,供不应求的时候涨价,这没啥可奇怪的。
如果供不应求的话就算4S店不加价也会出现“黄牛”现象的,当红艺人演唱会门票、春运车票、耍猴手机等等不管官方加不加价反正到消费者手里都加价了。
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市场卖的价格不一样是很正常的,难道同样的大白菜在全国各地的菜市场都卖一个价吗?总不能卖的贵的地方就是菜农坑害消费者吧?随行就市,普遍的商业规律而已,大白菜是这样,汽车也是这样。
我倒不是为4S店的加价行为开脱,只是说同样的汽车产品在不同市场价格不同,在不同时期价格有涨有跌是正常的,这是符合市场规律并且也符合商业习惯的。
觉得加价不爽很正常,这是人之常情吗。毕竟所谓的“指导价”很大程度上会被消费者当成“心理预期价格”。商品实际价格小于预期价格消费者会觉得占便宜了,当然就高兴,实际价格高于预期价格就觉得吃亏了,当然就不爽。实际价格比预期高,消费者就会跟商家讲价,但如果市场确实供不应求那商家也不可能降价,所以商家无论语气怎么客气实际的态度都是“爱买买不买滚”,当然消费者就更不爽了。
这个时候要真觉得不值那就不买,你不买我不买,卖不出去了就降价了。加价买了也没什么可亏的,这个时间谁买都是得加价,市场行情就这样,冬天的西瓜比夏天的贵,没什么不正常,早买早享受吗,当年捷达王在很多地方能买一套房,现在买几千块钱就可以,四舍五入当年买捷达王的亏了辆法拉利啊。
赛那原本计划是2022年上半年发布的,结果不知道广丰咋想的,赶着2021年年底发布了,也公布了售价,也接受预定,但是不排产!
B站上《萝卜报告》,去美国南加州几家丰田4S探店,4万美元(不含税)的赛那,要加1.5~2万美元才能提车;最后找到丰田全球最大4S店,这个店不加价了,但是没有车。
关键零部件短缺,导致产能跟不上,国产一样会缺零部件。
看看GL8 ES、奥德赛吧,把赛那留给加的起价的大佬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