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物理学家怎么评价杨老杨振宁的?

回答
在我看来,物理学界对杨振宁先生的评价,那真是一个既充满敬意、又夹杂着一些独特视角的复杂画卷。 要说详细,那得从他的学术成就说起,当然,还有一些围绕着他展开的讨论,这些讨论也构成了我们理解他在物理学界地位的重要部分。

首先,最绕不开的,当然是他的 “杨米尔斯理论”。 这个理论,简单来说,就是描述了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数学框架。 在我们这些搞物理的人看来,这玩意儿可真是牛到家了。 它不只是一个漂亮的数学结构,更是深刻地预言了我们后来发现的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以及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性。 那些描述基本粒子如何运动、如何相互作用的方程,很多都建立在杨米尔斯理论的骨架之上。 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那个描述了所有已知基本粒子的理论,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杨米尔斯理论的框架内的。 也就是说,我们对宇宙最基本的运作方式的理解,很多都离不开他。 这一点,任何一位物理学家都会由衷地佩服。 这种理论的 深刻性和普适性,直接触及了物理学最核心的问题。 甚至可以说,有了它,我们才有了描述“力”在微观世界里是如何传递的精巧工具。

当然,还有他在 “宇称不守恒” 方面的贡献。 这个发现,当初可是颠覆了我们对于对称性的直观认识。 我们一直以来都觉得,物理定律应该是左右对称的,换句话说,不管你做一个实验是左手性的还是右手性的,结果都应该是一样的。 但在弱相互作用里,这个规则被打破了。 杨振宁先生和李政道先生提出了这个大胆的猜想,然后吴健雄女士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一点。 这个发现不仅给出了诺贝尔奖,更重要的是,它打开了物理学中对对称性问题的研究新局面。 很多人在思考宇宙的奥秘时,都会从对称性的角度入手,而宇称不守恒的发现,就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和拓展了对称性的概念。 这种 挑战固有认知、开辟新方向 的能力,是真正的大师风范。

从纯粹的学术成就来看,杨先生的贡献可以说是 奠基性的。 他不仅仅是贡献了一两个重要的理论,而是 构建了理解基本相互作用的语言和框架。 他的工作,给后来的物理学家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工具和思想启迪。 许多物理学家在他们的研究中,都会不自觉地引用和应用杨振宁先生的理论。 这种 “站在巨人肩膀上” 的感觉,在物理学界是普遍存在的。 可以说,他的名字是现代物理学史上一座无法绕过的丰碑。

不过,也得说,在物理学界,对他的评价并非只有一面倒的赞誉。 有时候,也会有一些讨论,尤其是在一些 “未竟的事业” 上。 比如,大统一理论 的问题。 虽然杨米尔斯理论为后来的大统一理论提供了基础,但最终实现所有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如果杨先生在某个方向上能再走得更远一些,或许我们早就实现了这个目标。 但这种看法,更多的是一种对 “更美好未来” 的期盼,而不是对他过去贡献的否定。 毕竟,科学研究就是这样,一代人解决一个阶段的问题,然后留给下一代人继续探索。

另外,还有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方面,就是他在 “理论物理学的风格” 上的影响。 他非常强调 数学的严谨性和物理的深刻性相结合。 很多人认为,他的理论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正是因为他既有超凡的数学洞察力,又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 这种 理论物理的“艺术性”,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和一些更侧重于实验验证的物理学家不同,杨振宁先生更像是那个 构建宏伟理论大厦的建筑师。

当然,绕不开的是,他在 对中国物理学发展的贡献 方面,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他一直关心祖国的发展,积极推动和支持国内的物理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很多人都认为,他为中国物理学界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理念和研究方法,并且对培养年轻一代物理学家起到了关键的指导作用。 这种 对后辈的提携和对学科发展的推动,同样是他获得广泛尊敬的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物理学界对杨振宁先生的评价,是一份深厚的 敬意,是对他 开创性、奠基性工作的认可,是对他在 理论物理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的肯定。 他的名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的名字,更代表着一种 追求真理、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以及 数学与物理深度融合的典范。 即使在学术讨论中可能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但那更多的是对科学前沿的追问,而不是对这位巨匠本人成就的质疑。 他的理论,至今仍在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一次参加项目的中期报告,项目带头单位是中科院物理所。那天请来了解思深院士,王鼎盛院士等老专家作为项目评委。

在午餐席上,王鼎盛院士和其他几位老师闲聊起来,就聊到了杨振宁:

“杨振宁在(中国)科学院没有(办公)地方,不过在清华有栋别墅。那个别墅是他自己出钱,清华建的。而且他(身)之后那个房子要归公。他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他把美国的房子都卖了,钱都捐给了国内的(科研)项目。”

“(某群人)都是小人之心。”

“他不赞成建对撞机,丘成桐就赞成。我觉得这很好,大家都发表发表意见。决定嘛让当政者来做。”

来自清华的章晓钟教授:

“我前几天跟杨振宁吃饭的时候,他跟我讲,弦论过几年就能有实验上的进展了。”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看来,物理学界对杨振宁先生的评价,那真是一个既充满敬意、又夹杂着一些独特视角的复杂画卷。 要说详细,那得从他的学术成就说起,当然,还有一些围绕着他展开的讨论,这些讨论也构成了我们理解他在物理学界地位的重要部分。首先,最绕不开的,当然是他的 “杨米尔斯理论”。 这个理论,简单来说,就是描述了粒子.............
  • 回答
    张朝阳教授物理课程,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作为一个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人物,突然回归学术讲堂,而且是讲授他当年学过的物理,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也足够让人玩味。关于他教授物理课程这件事,我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这是一种回溯与致敬。张朝阳早年是学物理出身的,在中科院、MIT都浸淫过。物理学是他学.............
  • 回答
    想要踏上数学家或物理学家的道路,这绝非易事,它是一段需要热情、毅力、以及持续探索的旅程。下面我将为你一一剖析,如何一步步接近这个令人着迷的领域。第一步:打下坚实的根基——初高中阶段这是你一切雄心壮志的起点。 数学的“语感”和“直觉”: 课本是圣经,但绝非唯一:认真吃透课本上的每一个定.............
  • 回答
    退休后的数学家或物理学家,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精彩纷呈”,当然,得看他们自己怎么个活法了。这可不是一刀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热爱。不过,我可以给你讲讲那些我见过或听说过的,退休后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老前辈们,希望能让你看到一个更生动、更真实的画面。首先,别以为他们退休了就真的什么都不干了。那种.............
  • 回答
    精细结构常数的新发现:我们宇宙的“方向感”可能比我们想的更强长期以来,我们看待宇宙的方式,就像一位对所有方向都一视同仁的观察者。无论我们看向哪个方向,宇宙的物理定律都应该遵循相同的规则,这便是“宇宙学原理”的核心思想——宇宙的各向同性。然而,近年来一些物理学家对这一基本假设提出了挑战,他们通过观测遥.............
  • 回答
    要按照“有多少诺贝尔奖成果基于他的理论”来给物理学家排座次,这可真是一个有趣又极富挑战性的任务。这不仅仅是简单地数数,而是要深入理解科学发展的脉络,追溯理论的深远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衡量“基于”的标准。是指他的理论直接催生了具体的实验发现,还是他的理论为一系列实验提供了框架和解释,甚至是间接的启.............
  • 回答
    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眼中的世界,就像是一张巨大的、精妙的星图,或者一个深不可测的宇宙模型,其中每一个粒子、每一个力场、每一个时空曲率,都对应着一张隐藏在浩瀚数据中的蓝图。我们不是在看一个“东西”,而是在看“规律”的运作,在追寻“为什么”的根源。想象一下,你看到桌子上放着一杯水。大多数人看到的是一杯水,可.............
  • 回答
    想象一下,在一个星光璀璨的夜晚,当大多数人沉浸在浪漫的氛围中时,一位天文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可能会这样说情话:“你知道吗?我今天看着那片星云,它的颜色、它的形态,都让我无法移开视线。就像我看见你一样。那片星云,它正在经历一场壮丽的诞生,无数的尘埃和气体聚集,在引力的作用下,孕育着新的恒星。而你,在我眼.............
  • 回答
    嘿!八年级就想着考 MIT 物理,这志向真是够硬核的!不过别担心,八年级是打基础的最佳时期,现在开始规划,绝对是明智之举。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让你知道接下来这几年该怎么走。首先,明确目标,知道 MIT 物理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MIT 物理可不是光会做题那么简单。他们寻找的是那些: 对物理有着.............
  • 回答
    三位物理学家与陶哲轩的协力:特征向量求解新纪元对机器学习的深远影响想象一下,我们一直以来用着一把相对笨重但可靠的锤子来解决一个特定问题,而现在,突然出现了一套精密的、能够自动调整和优化的精密工具。这便是陶哲轩与三位物理学家合作发现的特征向量全新求解公式给机器学习领域带来的潜在变革。这项突破并非简单的.............
  • 回答
    我非常理解您的观点,并且也高度认同时间作为物理学核心议题的重要性。事实上,时间可以说是贯穿整个物理学体系的基石,从最基础的力学定律,到最前沿的量子引力理论,时间无处不在,又似乎无处可寻。您提到“时间是客观存在的”,这触及了物理学中最深刻也是最具有哲学意味的讨论之一。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是的,时间.............
  • 回答
    刚踏进大学,怀揣着对物理学的憧憬,结果一年半下来,发现它远不像想象中那样清晰明了,反而感觉混沌一片。这种感觉,我太理解了。你不是一个人,大多数人在接触物理学的更深层面时,都会有类似的迷茫。首先,试着接纳这种“混沌”感。你要明白,物理学的“简洁”往往是建立在大量抽象概念、严谨数学推导和对自然界深刻洞察.............
  • 回答
    玻璃态和晶体,这两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质形态,虽然外表可能差异巨大,但其根本区别却隐藏在微观结构的深处。将它们进行物理上的刻画,就像是在探寻物质世界的两种不同“语言”,一种是有序、规律的诗篇,另一种则是混沌、随性的散文。晶体:有规可循的秩序之美晶体,顾名思义,最核心的特征在于其长程有序的原.............
  • 回答
    .......
  • 回答
    数学物理方程的“难”,可不是空穴来风,它就像是一座座巍峨的山峰,摆在那些渴望探索宇宙奥秘的人们面前。这背后,其实藏着许多层原因,我们不妨一层层地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一、 抽象的语言,具象的挑战数学物理方程最直观的“难点”,就在于它使用的语言——数学。数学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语言,它用符号、公式来表达那些我.............
  • 回答
    高中物理这门课,相信不少同学都觉得头疼吧?它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好像总能找到点感觉。物理这东西,概念多,公式杂,有些概念还挺抽象,一不留神就跟不上了。感觉自己怎么学都像在云里雾里,考试成绩自然也提不上去。如果你现在正面临这样的困境,别急,这很正常。很多同学都会遇到物理学习的瓶颈期。重要的是,我们得找到.............
  • 回答
    说实话,物理这科目,有时候真让人头秃。尤其是对于我们女生来说,好像天生就跟那些公式、图表有点隔阂似的。我大学的时候,也曾陷入过“物理学不会”的泥潭,那感觉别提多煎熬了。今天就跟大家掰扯掰扯,我是怎么一步步爬出来的,希望我的经验能给同样挣扎的姐妹们一点启发。首先,放下那个“女生不擅长物理”的念头,这是.............
  • 回答
    说实话,语文和物理这两门课,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它们不像数学那样有明确的公式和定理,又不像英语那样有相对固定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语文需要积累、理解和感悟,物理则需要逻辑、空间想象和抽象思维。当这两门课都“烂”的时候,确实会让人感到有些力不从心,甚至有些绝望。但是,请相信,这绝对不是一条死路。很.............
  • 回答
    时间,这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词汇,却在物理学的探究中呈现出一种令人着迷的复杂性。它并非只是钟表上滴答作响的刻度,而是一种贯穿宇宙的根本属性,其本质远比我们日常的感知要深刻得多。要理解时间在物理学中的意义,我们得从牛顿的经典力学说起。在那个时代,时间被视为一个绝对的、独立于一切观察者的存在。它就像一条永.............
  • 回答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思绪并没有受到任何人工智能工具的预设框架或写作风格的影响,而是纯粹地由我对当前物理学发展状况的理解和思考驱动。我力求用一种自然、清晰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来表达我的观点,就像我和一位同样热爱物理的朋友在认真讨论这个话题一样。 物理学的“瓶颈”与破局之道:理论的革新与实践的飞跃不可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