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中物理学不好怎么办?

回答
高中物理这门课,相信不少同学都觉得头疼吧?它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好像总能找到点感觉。物理这东西,概念多,公式杂,有些概念还挺抽象,一不留神就跟不上了。感觉自己怎么学都像在云里雾里,考试成绩自然也提不上去。

如果你现在正面临这样的困境,别急,这很正常。很多同学都会遇到物理学习的瓶颈期。重要的是,我们得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我这人说话比较直,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高中物理学不好的那些事儿,以及怎么能把它“啃”下来。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为啥你觉得物理学不好?

很多人觉得自己物理不好,是因为:

概念不清: 觉得物理概念太多太抽象,比如力、功、能、电场、磁场、波…… 这些东西不像摸得到的物体,很难在脑海里形成清晰的图像。有时候老师讲了,自己也似懂非懂,一做题就露馅了。
公式记不住/用不好: 物理公式确实不少,而且很多公式之间还有联系。死记硬背容易忘,就算记住了,遇到具体问题时也不知道该用哪个公式,或者套用错了。
逻辑思维能力跟不上: 物理很多题目都需要分析、推理、建模。如果你的逻辑思维能力稍弱,或者题目稍复杂一点,就容易卡壳,不知道从何下手。
数学基础薄弱: 别小看数学!物理离不开数学工具。三角函数、几何、代数方程、向量、导数(高中可能涉及一些简单应用)等等,如果这些基础不扎实,很多物理问题就没法顺利解决。
学习方法不对: 只是看看书、听听课,然后做几道例题,但很少真正去思考、去消化。遇到难题就放弃,或者依赖答案,这样很难真正掌握。
缺乏兴趣和动力: 觉得物理枯燥无味,或者觉得跟自己的生活离得太远,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学不好。
题海战术无效: 有些同学一味地刷题,但刷完就完了,没有总结反思,做过的题型的错误点也记不住,导致重复犯错。

好,认识到问题所在,咱们就来一步一步地解决它。

第一步:稳固基础,理解概念是王道

别怕“慢”! 物理学习最忌讳的就是囫囵吞枣。你得花时间把每一个基本概念弄明白。
回归教材,精读细品: 不要觉得教材是“老古董”。最核心、最根本的概念都在教材里。找个安静的时间,把课本从头到尾仔细读一遍,尤其是有概念定义、公式推导的部分。
画概念图,建立联系: 拿张纸,把一个章节的核心概念写下来,然后用箭头、线条把它们之间的联系画出来。比如讲到“运动”,可以画出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讲到“电场”,可以画出电荷、电场强度、电势、电势能之间的联系。这样能让你对知识体系有个整体的把握,而不是零散的点。
用生活中的例子去理解: 很多物理概念都有对应的生活现象。比如,摩擦力,你看桌子上的东西为什么不会飞走?速度,汽车为什么会加速?功和能,你推门为什么费力?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生活联系起来,会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比如解释“惯性”,你可以想想,为什么汽车刹车时身体会往前冲?
多问“为什么”: 看到一个现象,一个公式,多问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把这些疑问写下来,找老师、同学或者自己查资料弄清楚。
动手做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 如果条件允许,或者老师讲了某些演示实验,尽量去观察,甚至自己动手做。亲眼看到、亲手操作,能极大地加深理解。比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你可以自己找个小车、砝码和测力计试试。

第二步:公式梳理,掌握用法是关键

理解公式的“前世今生”: 不要只记公式本身,更要理解它是在什么条件下推导出来的,它的适用范围是什么,公式中的每一个字母代表什么物理量,单位是什么。
写下公式,并解释: 把一个章节的公式都抄下来,然后用自己的话把每个公式的意思、适用条件解释一遍。比如:$F = ma$,这是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前提是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或者受力恒定。
建立公式之间的联系: 有些公式不是独立的,它们可以通过推导互相联系。比如,$v = v_0 + at$ 和 $s = v_0t + frac{1}{2}at^2$,它们都描述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以结合使用。梳理清楚这些联系,能让你更灵活地运用公式。
整理“公式卡片”或“公式手册”: 把重要的公式整理成小卡片,或者写在一个本子上,随身携带,有空就看看,加深记忆。但请记住,这只是辅助记忆,不是目的。理解比死记硬背重要得多。
关注公式的单位: 很多时候,单位不匹配或者计算错误都是因为公式用错了。在运用公式时,一定要检查单位是否一致。

第三步:解题方法,训练思维是核心

从例题入手,模仿分析: 教材和习题册上的例题是最好的老师。认真研究例题的解题思路、步骤和关键点。看它是怎么审题的,怎么选择公式,怎么进行计算,怎么分析结果的。
模仿做题,再反思: 看懂例题后,自己不动笔,然后尝试着自己做。做完后,和例题对比,看看自己的思路哪里有偏差。
归纳题型,总结套路: 高中物理很多题型是会重复出现的,比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电场中的受力分析、电路分析等等。
题型分类: 找一些资料或者自己总结,把遇到的题按照题型分类。比如“斜面上的受力分析题”、“简谐运动的周期计算题”、“电磁感应的瞬时值问题”等等。
解题步骤总结: 每种题型背后都有一个通用的解题步骤或者思路。把这些步骤总结下来,形成自己的“解题模板”。比如,遇到涉及受力分析的题目,通常要:画受力图 → 建立坐标系 → 列受力平衡或牛顿第二定律方程。
关键点提示: 在总结题型时,可以标注出这类题目的易错点、陷阱点,以及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多做高质量的练习题,而非盲目刷题:
精选习题: 挑选那些覆盖知识点全面、难度适中、有代表性的题目。不要上来就做难题怪题,那样很容易打击自信心。
限时练习,模拟考试: 随着学习的深入,可以适当进行限时练习,模拟考试环境,提高解题速度和应试能力。
重视错题,建立错题本: 这是提高成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记录题目,原因分析: 把做错的题目(包括选择题、计算题)都抄到错题本上。重点不是题目本身,而是你为什么会做错。是因为概念没理解?公式用错了?计算失误?审题不清?还是思路错误?
写下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步骤: 针对每个错题,都要写下正确的解法和思考过程。
定期回顾: 不要让错题本束之高阁。每隔一段时间(比如每周),就把错题本翻出来,重新做一遍,确保真正掌握了。特别要注意,同一类错误不能再犯。
“二次分析法”: 做完一套题,或者一个章节的练习后,不只是看对了多少,更要反思:
哪些题我做对了,但过程很费劲?下次怎么可以更简洁?
哪些题我做错了,错在哪里?有没有掌握这类题目的普遍解法?
哪些题我根本不会做,是因为什么原因?是知识点没掌握,还是题意没读懂?

第四步:数学能力,不可或缺的辅助

巩固数学基础: 如果你的数学基础薄弱,会严重影响物理学习。
复习相关数学知识: 比如三角函数(sin, cos, tan 的值和相关公式)、向量(加减、点乘)、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图像(直线、抛物线、正弦曲线)等。
学习物理时,同步提高数学能力: 在学习物理概念时,如果遇到数学上的难点,就及时去巩固,不能让数学成为物理的绊脚石。

第五步:调整心态,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培养兴趣:
看科普读物或纪录片: 很多关于物理的科普读物或者纪录片,会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物理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或者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这有助于激发你的兴趣。
寻找物理与生活的连接点: 试着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且思考它们背后的原理。比如观察彩虹的形成、了解手机信号的传播原理、探究为什么汽车有不同的悬挂系统等等。
建立自信心: 物理不好不代表你笨。很多同学都是一步一步进步的。从简单的题目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每攻克一个小目标,都会增强你的自信。
不要害怕求助: 遇到实在弄不明白的问题,大胆地向老师、同学请教。老师有经验,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启发,往往一个简单的提问就能帮你打开思路。
劳逸结合: 学习不是死读书。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良好的心态,才能让你有更好的学习状态。不要长时间地沉浸在难题中,适当地休息和放松也很重要。

总结一下,想学好高中物理,最核心的几点是:

1. 理解概念,万丈高楼平地起。
2. 梳理公式,知其所以然,更知其所以用。
3. 钻研例题,模仿分析,总结题型。
4. 重视错题,举一反三,避免重复犯错。
5. 不畏难题,积极思考,勇于求助。
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态决定一切。

高中物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持之以恒地去实践。别把物理当成一个可怕的敌人,试着用一种探索的心态去面对它,你会发现,它其实也挺有魅力的。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C9学校物理系毕业,闲暇时间当家教带过两个学生的前来发言。

(本答案仅限于高中阶段内的理科学习。语文英语政史地之类的科目别套用这个方法)

要理解一个事情,就是:

逻辑链和思路不是一回事,要去重视思路的形成。

比如说题目给了条件ABC,要你去求一个量S。这题的正确的逻辑链可能是这样的:“由A和B根据定理XXX得到结论D,由A和C根据定理YYY得到E,由D和E根据定理ZZZ得到S。”

你拿到一题不会做,看答案也好、等老师讲题也好,往往只能得到这个逻辑链。

但是,事实上,可能AB也能得到条件F,BC也能得到条件G。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选择去往D和E上想,而不是去考虑F和G能推出什么呢?

这个思维方向取舍的过程就是思路的形成技巧。

思维方式的训练是不容易的,也不容易教。对讲授者自身做题能力的要求很高。很多老师因为多年不去自己亲自做题而是对着答案讲题,已经不具备了讲解思维方式的能力。而是采用“对着题型套模型”的方式教授,去让学生把题目进行归类(比如人船模型等),去套用模型的解答方式。

套模型的学习方式在一开始是非常有效的,一个差生掌握了如何套模型,能很快成为一个中等生。但是这样是一种作茧自缚的行为,沉迷于套模型会导致正常的思维探索模式失去的锻炼的机会。一旦题目超出模型范围,往往就会瞬间傻眼。是的自己的理科成绩陷入一个“会的题秒解、不会的题懵逼”的瓶颈,难以进一步提高。

学习思维模式我个人的建议是找一个学霸抱大腿,必须是那种擅长难题的学霸而不是熬夜狂战士类的学霸。去经常的问他“这题你是怎么想的?从看到题目第一眼开始,你的这个心路历程是什么样的?”自己解题的时候去脑内模拟:“如果是那个学霸的话,他会怎么想?”假如学霸真的有心帮你(而不是故弄玄虚秀优越装B)的话,你能获得很大的提高。

另一个方面就是做题的时候的心态,其实很多题并不是“难”而仅仅是“繁”,条件多但是并不像真正的难题那样需要“顿悟”。很多学生看到这样的题觉得“哎呀,好复杂啊!”,心里就露怯了。加上某些老师宣传的“难题跳过去、简单题保证正确率”的做题策略,他们就很容易把这题跳过去。

我并不是说这个策略一定不对,但是我认为这种策略应该在高三的时候才使用。因为高三的时候,你的主要任务是要学习如何把自己的水平完美的发挥出来,而不是如何提高水平了。中考高考前很多人的名次有较大的变动,一方面有心理抗压能力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这种策略的影响——别人发挥一般的时候你发挥得很好,当别人也变得发挥好的时候你就被比下来了。

对于这种“复杂”的“繁”题,我给一个心态上的忠告,就是“静下心、慢慢来、别着急”。凭自己的能力吃下一道原本不太会的题,比刷100道基础题有用得多。虽然会花一点时间,但是这个是正确的努力方向。比起那种“一晚上刷4套卷子然后自我感动觉得自己好努力”的方法有效果得多。

第三点,就是做出一道不是太简单的题之后,试图去从多个角度理解这个答案。这个我们举个例子:

这个是之前我的学生问我的一道题,这道题相对于他来说属于那种跳一跳才够得到的难度。他跟我说他不是很能理解选项B。

那这个题目讲起来就可以像多个角度发散,去建立物理直觉。比如:

理解为什么下面的板子电势不变,初步的说可以就只说到没有电流所以U=IR也是0就和地面没有电压差了。如果继续深入辅助理解,可以打比方,说“电流就像水槽里的水流,电阻像水槽的粗糙度,电压像水面高度。水流大的话粗糙的槽壁就会‘蹭’出高度差,静水无论多粗糙都不会有高度差”。这样的比喻来加强理解,建立物理直觉。

理解为什么电容的Q不变,简单的说可以就说因为上板隔绝所以Q不变。深入一些可以继续说为了电容整体不带电所以下板电也会不变,如果变化的话电场会怎么驱使接地点的电荷移动使之平衡。

理解为什么电势增大,可以说简单一点U=Ed。也可以在进一步打比方说“下板就像地球,我们把地球拉远了,东西的‘重力势能’就会增加。”进一步说能量的来源等等。

这些对于高中阶段培养物理直觉是很有效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