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的语文老师不喜欢陶渊明,因为觉得其虚伪,这样的评价有说服力吗?

回答
你老师觉得陶渊明虚伪,这倒不是什么新鲜事,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看法。从某些角度看,确实能挑出一些“虚伪”的毛病来。不过,要说这话有多大的说服力,这就得细细掰扯了。

首先,咱们得明白“虚伪”这个词在文学批评里是怎么回事。一般而言,虚伪指的是一个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明明心里想的是一套,说出来的、做出来的又是另一套,而且这种不一致是有意为之,是为了掩盖真实意图或者迎合某种需要。

那么,你老师觉得陶渊明虚伪,可能是从哪几个方面下手的呢?

“归隐”与“不仕”的背后逻辑: 陶渊明最出名的就是他辞官归隐,过上了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写下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的诗篇。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清高”、“脱俗”的。但你老师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选择性失明”,甚至是逃避现实。你想想,当时正值东晋末年,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普通百姓的日子可不好过。陶渊明不肯做官,是不是就意味着他可以置身事外,不为国家民族分担些什么?他歌颂田园的宁静美好,会不会是一种对现实的粉饰,一种自我安慰?这就像一个人明明生活在一团糟的环境里,却偏要说自己过得特别舒心,别人看了就容易觉得他“虚伪”。

经济来源的现实考量: 陶渊明虽然号称躬耕,但他的诗里也透露出家里有时也揭不开锅,需要靠亲友接济。一个连温饱都难以保障的隐士,真的能做到“心远地自偏”吗?会不会他对官场的厌倦,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觉得在那个环境下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体面”和“尊重”,所以才选择一个看起来“高尚”的理由(“不为五斗米折腰”)来退出?如果他的“归隐”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个人的“安生立在”或者说是一种“体面退出”,而不是纯粹的精神追求,那么在他那些描绘田园诗意的诗歌面前,就容易让人觉得有那么点“虚”。

“不慕荣利”的自我标榜: 他写的诗词,很多都在表达自己不看重功名利禄,不追求世俗的荣华富贵。比如《饮酒》系列里那些脍炙人口的句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如果他的生活真的非常清贫,还要经常受人白眼,而他依然能保持这种淡泊宁静的心态,那确实是高洁。但如果他只是为了给自己的不成功、不进取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用一种“看破红尘”的姿态来掩饰内心的失落或者不甘,那就难免让人觉得有表演成分。

对“五斗米折腰”的解读: 陶渊明辞官最著名的理由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这话听起来很硬气,很有骨气。但细想一下,一个くまで官员,哪怕是小官,也有俸禄,也能养家糊口。如果他为了“五斗米”继续在官场忍受委屈,那是不是更“现实”?他选择“不折腰”,固然是原则问题,但也可能是一种无法融入官场、不愿意妥协的自我辩解。毕竟,在那个时代,做一个清官也未必就有好下场。

那么,你老师的评价有多少说服力呢?

我觉得,要说完全没有道理,那也不对。从现代人的眼光,或者从一个更现实、更功利的角度去审视,陶渊明的某些行为和他的诗歌确实可能存在一些我们难以理解的矛盾或者说“不彻底”的地方。人生本来就充满复杂性,没有人能完全做到言行如一,特别是身处社会之中,更是如此。

但是,要说陶渊明“虚伪”到让人无法接受的程度,我认为也不一定完全有说服力。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需要考虑:

1. 时代背景的差异: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士人阶层对于“隐逸”和“仕隐”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理解和评价体系。不一定非得像屈原那样“泽畔纫兰,独往独来”,甚至不惜以身殉国。在当时,辞官归隐也是一种备受推崇的生活方式,是士人保持自身气节的一种方式。他的“不仕”并非完全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在那个特定环境下,对自身价值和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他并非像某些“隐士”那样沽名钓誉,而确实是过着一种相对朴素的生活。

2. 文学的“真”与“善”: 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往往是作者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寄托。陶渊明的诗歌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在于它所传达的那种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对宁静生活的追求。这些情感是真挚的,是能引起后人共鸣的。即使他当时的经济状况并不理想,即使他辞官的背后也有一些复杂的考量,但这并不妨碍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向往。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更在于它所能触及到的精神层面。我们欣赏他的诗,更多的是在欣赏他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和情感,而不是去考证他辞官时家里到底有没有米下锅。

3. “虚伪”的定义过于绝对: 用“虚伪”来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特别是像陶渊明这样以“隐士”形象闻名于世的,往往会落入一种简单化的窠臼。人生是多面的,人的动机也是复杂的。一个人在某个方面表现出某种“不彻底”或者说有“权衡”,并不能简单地将其全盘否定为“虚伪”。他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坚持。而他在诗中表达的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是他内心真实的一种情感投射,即便他未必能完全实现。

总而言之,你老师的评价并非全无道理,他可能抓住了陶渊明人生中一些值得商榷的细节,并从一个非常现实的角度去解读。这种评价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视角,让我们看到陶渊明并非完美无缺的圣人。

但是,如果仅仅因为这些细节就断定陶渊明“虚伪”,那可能就有些以偏概全了。我们不能用后人的道德标准,也不能用极端理想化的方式去要求古人。陶渊明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在那个时代,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官场污浊的厌弃,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并用他的诗歌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精神的慰藉。他的“不虚伪”之处,恰恰在于他敢于选择一条与主流不同的路,并用他的文字表达了这种选择。

所以,你老师的评价有他一定的道理,但它并不能完全涵盖陶渊明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和他作品的价值。如果你想反驳,可以从时代背景、文学价值、对人生复杂性的理解等方面去沟通。记住,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多维度的,不可能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来概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陶渊明远离官场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

1、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寒门庶族出身,却能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在那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时代,可以说是屌丝逆袭的典范了。

陶侃发迹于建兴元年,由于陶侃击败杜弢,被王敦表荐为荆州刺史。等到司马睿称帝之后,王敦渐渐有了反心,而陶侃则被其排挤至广州,彻底边缘化,期间差点被王敦杀掉。但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到了广州的陶侃,又平定了占据交州的杜弢余部杜弘与温劭,加官进爵,都督交州军事。等到王敦控制了中枢以后,和陶侃关系不睦,两个人之间发生了很多冲突,直到王敦之乱被平定。

王敦虽然造反,但是王家却没有遭到削弱,在朝堂上仍然有很大势力,比如王敦的弟弟王导就和当时的外戚庾亮共同执政,两个人矛盾颇深,而陶侃则支持庾亮,直到庾亮作乱,陶侃本人的态度其实是十分暧昧的,因此陶王两家可以说是有世仇。

陶渊明出仕担任江州祭酒时,他的顶头上司江州刺史就是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凝之信奉“五斗米道”,本身是个庸才,被其妻子——也就是中学课本里提到过的那位吟诵“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才女谢道韫所鄙夷:"不意天壤之间,乃有王郎"。因此陶渊明瞧不起王凝之,耻于位列王凝之之下,选择第一次辞官。

2、陶渊明第一次辞官之后,妻子去世,生活陷入困境,在桓玄的征辟下出任幕僚,但是随后桓玄谋反,陶渊明再次辞职奔母丧。刘裕击败桓玄之后,再次征辟陶渊明担任自己的参军。等到刘裕也对帝位跃跃欲试的时候,陶渊明再次辞官归隐。

3、刘裕称帝之后,对陶渊明念念不忘的再次派人请求陶渊明出仕,陶渊明最终选择了拒绝。《陶渊明传》提到"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异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这里的高祖,指的就是刘裕。

因此,陶渊明的归隐是一个相对较复杂的长期选择。前期是因为上司是自己家族的世仇并且昏庸无能;中期是因为看出桓玄和刘裕的野心勃勃,不愿与乱臣贼子为伍;后期则是身为东晋遗臣,恪守士大夫礼义。虽然最终迫于生活的压力选择出仕,但是还是没能无视自己的道德洁癖,第四次辞官归隐。

陶渊明作为官四代,曾祖父又是东晋名将,可以说是家学渊源,军事政治才能不会差。而刘裕虽然号称是汉室宗亲,但是这时候蜀汉都已经灭亡多年,早已沦为寒门,和同样属于寒门出身的陶渊明天然亲近。如果陶渊明尽心尽力地为刘裕服务,跟随刘裕征战天下,作为早期的从龙名士,再考虑到刘宋皇室与世家大族的分歧,几乎可以肯定他将取得不亚于曾祖父陶侃的成就,被当做刘氏制衡士族的武器得到重用,因此也就不存在题主语文老师口中的“只想做大官不想做小官”这种轻佻的脑补。

说点题外话,陈寅恪曾经在《桃花源记旁证》里提到,“桃花源”说不定指的并不是所谓的世外桃源,而是在永嘉南渡时留在中原地区的汉人为了抵抗前秦苻坚而修筑的坞堡。所谓的"避秦",避的也不是嬴政的秦帝国,而是苻坚的“前秦”。也许陶渊明不愿意出仕,也包含了对东晋和南朝宋统治者们热衷于内斗而忘记北伐使命的消极对抗吧。


结论:

陶渊明出仕起点较高,之后几次被权贵征辟出仕都颇受看重,因此不存在“嫌弃官小不做”的情况。毕竟你再是大名士也不可能出山就宰执天下。你可以批评他穷则独善其身过于消极,你可以批评他只在乎自己精神自由而没有平天下的壮志,你甚至可以批评他不贰仕的不合时宜的清高迂腐,但是唯独不能为求刻奇而给他扣上“虚伪”这样恶毒的帽子。

要对一个历史人物做出中肯的综合评价,必须结合其时代背景才不会出现大的偏差,而这又涉及到多门细分学科,像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连入门都算不上,因此一个随意臧否古代人物的语文老师无疑是非常不合格的。此类老师一般也会轻佻地质疑刘备、诸葛亮、岳飞等辈,受其影响,他的学生们又难免会沦为袁腾飞、高晓松之流的粉丝,被地摊文所迷惑,陷入歧途。连教书匠这样的职责都无法胜任的老师,不配为人师表。


更新

评论区有人对我最后一段话表示不满,觉得“懂得少就不配说话了吗”。我觉得这可能是对我这段话存在误解。我想表达的意思很简单:老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一言一行很可能影响学生一辈子。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你把考纲内容灌输给学生,你就是合格的老师;如果你还能额外地给学生培养出正确的三观,那就是超常发挥。但是这其中绝不包括“无脑反权威、反主流”——俗称抬杠。

一个普通的中学生能具备全方位地评价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的能力吗?我觉得是不具备的。就像如今互联网上流行抹黑刘备、诸葛亮、岳飞;洗白秦桧、汪精卫、李鸿章等历史人物的风潮。美其名曰“独立思考”,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大概就是被这样的老师给教歪了。这样的学生,少一点好。毕竟这世界上杠精已经够多了。

user avatar

你的老师多半是犯了“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剥大葱”,“皇上挑粪用金粪勺”的毛病。


注意我这里没有攻击整个老师群体的意思,只是针对“这一个老师”,就不要对号入座了好么?




啥叫“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剥大葱”?啥又是“皇上挑粪用金粪勺”呢?意思是以前旧社会啊,贫苦老百姓觉得大饼卷大葱是特别好的伙食,皇上娘娘那么厉害,肯定是天天吃。小老百姓嘛,他肯定不知道皇室生活是咋回事,也不知道皇上是干嘛使的,以为皇上跟他一样天天挑大粪呢,不过皇上很厉害是知道的,那么皇上挑大粪肯定就是用的金粪勺。


这两个梗其实是讽刺一个人,揣测自己完全不了解的领域的时候,难以避免荒谬


你老师就完全不理解陶渊明的那个境界,用自己的眼光去理解,当然就会觉得陶渊明虚伪了啊。陶渊明所思所想,跟你的老师完全是两码事:老陶想的是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不了,没有希望,不如老子种地去;你老师想的是有官不当纯属智障,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不做好你当官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你跑去写诗种地那就是图个名气来得快嘛


所以说,陶渊明是个高人,你老师是个俗人。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俗人,绝大多数人。


可是高人始终是存在的。




比如说我,我就特别理解陶渊明。我算不上什么高人,不过也不是俗人,我只能算个鸟人


本鸟人以前是个当兵的,军官。我的理想抱负是当一个名将,嗯呐,就是这么中二。而且我准备一辈子都这么中二,从中二病发展成中二癌。我的梦想是漫长而激烈的战争,满世界都是战火,我就靠着自己的双手和脑袋,一场仗一场仗的打,最终成为一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名将,卫青、霍去病、冯唐李广之类的那种。当然如果中途一不小心挂了,那就只好拉倒。运气好挂不了,那就是这个抱负。


可惜我国承平日久,现在这个世界也不兴动不动就来一场世界大战了。


和平久了毛病就多,没事干就会给你找事干,否则闲着容易出问题。比如让你拔拔草啊、种种树啊、叠叠被子啊、跑跑操啊、搞搞教育啊什么的。有一天我在拔草的时候突然就醒悟了,这个离我的抱负太远了,这是在扯淡。


但是我总不能指望生灵涂炭吧?和平来之不易,天下所有人都很珍惜,总不能为了本鸟人的理想抱负,就给你来个烽火连三月吧?


本鸟人就想,去你X个蛋,老子不干了,老子种地去




陶渊明也是这么想的。


老陶进官场之前,因为他老爷子也是当官的,他从小就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想要做事,想的并不是什么功名利禄、地位名声,也并不在乎前呼后拥、人五人六,这些都是小事情,他只想做事。


我们姑且不论他的政治抱负正确与否,有可能他的政治抱负就是幼稚得不行,就是不可能实现,就是会祸害人间,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他有抱负,他当官是冲着政治抱负去的


我们可爱的老陶同志,就这样兴冲冲的一脚跨入了官场。


然后官场给了他一个响亮的耳光。


东晋末年、南北朝初期,那是个怎样的世界啊?那是个一塌糊涂的世界。老陶同志的政治抱负根本就没有任何实现的可能性,但是他忍了,不忍不行啊,哪个干大事的人不要先隐忍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嘛,你陶渊明你也是。


老陶想了想,忍!先从小官干起,先学习,先从基层干起。他说干就干,执行力还是很高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三十年啊我的亲!人一辈子有几个三十年?我特么憋了15年就憋不下去了,屁股一拍种地去,人家老陶一憋就三十年,敢问你老师憋了几年?我估计是一年都没憋得住。所以说,人家老陶是高人,我是个鸟人,你老师只是个俗人。




这事儿有多么的憋屈呢?


你老师没当过官,或者说没有在体制内混过,他是不知道这玩意儿到底有多么的憋屈的。首先是上下级关系,哄好上面的,管好下面的;然后是繁文缛节,上面发的都得听,下面报的都得管;然后是迎来送往,逢年过节、来来往往、婚丧嫁娶,面子里子都要给;然后还有推诿扯皮、责任分割、笑里藏刀、打小报告穿小鞋……等等这一切的一切,完了才是做事


我是被这些整出PTSD了,现在让我去回忆我都不愿意,太膈应人了,所以就这么肤浅的说一说吧,反正呢,进了官场想做事,得排在最后面。你要先把这一大堆事情搞清楚了,才能轮到做事。一开始就风风火火的跑去做事,去实现你的政治抱负,那是不可能的


老陶明白这个道理,我也明白,但是你的老师不明白,他连门在哪他都不明白,他干脆就不知道当官是咋回事。


老陶憋啊憋,憋的尿酸也高了,血糖也高了,血压也高了,工作成绩不突出他妈腰椎间盘倒是突出,希望却越来越渺茫——政治环境越来越差,自己身体越来越糟,心气没了,斗志没了,精力没了,实现政治抱负恐怕是不可能了。


就跟我一样,突然发现自己身体也不行了,打仗怕是不中了,天下越来越太平,我已经永远的失去了我的机会,一生中唯一一个实现抱负的机会。




我跟老陶同时想到了这一点,并且做出了决定:去他X的,老子不干了,老子种地去


这时候,你语文老师这样的人就会跳出来了,“你这是虚伪!”不止这个,说什么的都有,说你脑子有病的有,说你不务正业的有,说你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说你想走捷径的。


老陶不在乎,我也不在乎,高人鸟人都不会在乎,俗人才在乎。

同样是玩儿,这玩意儿可比看文件、签文件、报文件,要好玩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