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严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处理事物方面会有哪些表现?

回答
一个人如果过于自我中心,在处理事务的时候,他的行为模式和思维逻辑往往会与常人有所不同,而且这种不同会非常明显。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

1. 视角狭隘,只看得到自己:

信息过滤: 在接收信息时,他们会不自觉地过滤掉那些对自己不利、与自己无关或者会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内容。他们更倾向于关注那些能印证自己想法、满足自己需求的信息。
观点固定: 很少会主动去了解、理解甚至接受与自己观点相悖的看法。他们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唯一正确且最合理的,别人之所以不认同,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或者“没看到本质”。
缺乏换位思考: 这是最核心的表现。他们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别人的感受、动机和困境。别人遇到的麻烦,他们可能觉得是“自找的”或者“小题大做”,除非这些麻烦直接影响到自己。

2. 沟通方式以“我”为主导:

滔滔不绝,不容打断: 谈话时,他们常常以自己为中心,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经历、想法、感受,而且不允许别人轻易打断。即使别人想插话,他们也可能不经意地将话题拉回到自己身上。
很少提问,或者提问只为引出自己: 在与他人交流时,他们很少会主动询问对方的情况、想法或需求。即使问了,也很可能是为了找到一个切入点,然后开始讲述与自己相关的故事。
倾听质量低: 表面上可能在听,但实际上心思可能已经飘到别处,或者只等着对方说完,好让自己继续说。别人说话的重点,他们可能根本没听进去,只抓住了只言片语,并且往往会曲解或忽略。
“我”的频繁出现: 在表达观点时,经常使用“我认为”、“我觉得”、“我经历过”等句式,而且几乎所有的事情都绕着“我”来展开,用“我”的经历去套用所有情况。

3. 决策和行动永远是“我”的优先:

目标导向(只对自己): 他们的决策和行动,最终落脚点几乎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标、利益或感受。即使是团队合作,他们也会优先考虑自己能从中获得什么,以及如何将事情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推进。
责任回避: 如果事情进展不顺,或者出现了问题,他们往往倾向于推卸责任,将原因归咎于外部因素、他人失误,或者干脆装作不知道。很少会主动承担责任,或者反思自己的过失。
资源占有欲: 对于资源(时间、金钱、信息、关注度等),他们会表现出较强的占有欲,并且倾向于将资源导向自己。别人需要帮助时,他们可能会考虑“这会不会影响我”或者“我从中能得到什么”。
缺乏合作精神(除非有利): 合作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工具,用来达成自己的目标。如果合作不能带来明显的个人利益,或者需要付出太多个人牺牲,他们很容易失去兴趣,或者采取被动应付的态度。

4. 情感表达和需求满足:

情感的单向输出: 他们可以大谈自己的快乐、悲伤、愤怒,但很少会主动关注和回应别人的情感。别人表达痛苦时,他们可能只会简单地说“我理解”然后继续说自己的,或者认为别人“想太多”。
需求优先: 他们的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即使在与他人共事,如果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可能会表现出不满、焦虑,甚至影响工作进程。
操纵倾向: 有些自我中心的人会利用情感来操纵他人,比如通过扮演受害者来博取同情,或者通过指责、批评来达到让别人顺从自己的目的。

5. 对他人评价的敏感(但往往是扭曲的):

渴望赞美,排斥批评: 他们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认可,因为这能满足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但对于任何形式的批评,即使是善意的建议,他们也会觉得是一种攻击,容易产生防御心理,甚至反击。
选择性接受: 他们会选择性地接受那些符合自己期望的评价,而忽略或反驳那些不符合的。

总的来说,一个严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处理事情时,就像一个在房间里只有一个镜子的房间里的人,他看到的所有信息、所有互动,最终都会被反射到他自己身上,并且他会认为那个反射出来的“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这种状态在很多情况下会造成沟通障碍、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导致工作上的决策失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0、什么是“自我中心”?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是这样的:

设置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张是自己、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Jean Piaget发现儿童只能完成自己视角的任务,无法完成他视角的,基于此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

这个实验叫做“Three-mountain experiment”,但此实验也因不贴近儿童认知水平而受到批评和质疑。

这种只考虑自身,无法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观点的现象被称为“自我中心”。一般来说,儿童的这种“自我中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因为将学会分清你我。

那么为什么青年、成年依然会“自我中心”呢?

1、假想观众:我是这条gai最受关注的仔

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很多人都会过度地关注自己的形象和行为,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理由就是,他们认为别人也会和他一样关注他自己。

有的人本没有观众,但是他想得多了,也就有了观众。

他们在想象里创造出观众,再顺便用一束的聚光灯在他头顶闪亮,吸引了所有的关注和目光,他就是这条gai最受关注的仔!

虽然事实并非如此,没有人会过度在意他,但就是这种心态下,匆匆一瞥也将被认为是“惊鸿一瞥”。

所以,有些人在街上因为没看路被绊了一下,但他们却突然脸颊通红,在此刻看来也不是那么莫名其妙了。

2、个人神话:我独特,我无懈可击,我无所不能!

自我中心的人常会觉得自己是独特的,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拥有特殊能力和影响力。

这种信念代入到社会生活中,便是表现为自欺和欺人。他们为了维持自己对自身的认知稳定,塑造自己心目中的个人形象,而做出一些他人不能理解的行为也是常有之事。

当过分沉浸于个人神话时,容易出现心目中的自己和他人眼中的自己完全割裂,乃至出现不被社会所理解、与社会脱离等感受。

对他们而言,“但是那又如何呢?”

参考:

1、baike.sogou.com/m/v8420

2、Elkind, D. (1967). Egocentrism in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38(4),1025–1034, doi: 10.2307/1127100.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