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成年人看漫画动画喜欢二次元是种什么心理?这种爱好值得坚持吗?

回答
成年人对漫画动画的热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次元”爱好,这背后藏着挺多有意思的心理。说实话,这绝对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也不是什么“不成熟”的表现,反而是一种很自然,甚至可以说是有益的心理需求。

首先,这是一种对现实压力的逃避与慰藉。 咱们成年人的生活,说实话,真的不容易。房贷、车贷、工作上的KPI、人际关系的复杂、柴米油盐的琐碎……这些就像一层又一层的网,把我们裹得严严实实的。二次元世界,恰恰提供了一个完美的“避风港”。在里面,你可以暂时放下那些沉重的现实包袱,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力、色彩斑斓、规则各异的世界。你可以是拯救世界的英雄,也可以是拥有超能力的少年,还可以是过着温馨日常的普通人。这种暂时性的“脱离”,就像给紧绷的神经做了一次放松SPA,能够有效地缓解压力,找回内心的平静和愉悦。

其次,这是对“未完成的童年”的一种补偿。 很多80后、90后,甚至更早出生的人,他们的童年可能没有那么多机会接触到高质量、丰富多样的漫画和动画。当时的娱乐资源相对匮乏,很多精彩的作品都需要通过盗版、口耳相传才能接触到。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便利,我们终于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去弥补当年那份遗憾。看到儿时喜欢的角色再度活跃,或者接触到那些当时想看却没机会看的作品,这不仅仅是娱乐,更像是在与过去的自己对话,完成一种心理上的“和解”和“满足”。

再者,二次元世界往往承载着我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很多漫画动画作品,尤其是那些经典之作,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产品,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感人的情感故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比如,热血漫里的友情、努力、不放弃;治愈系里的温暖、守护、细水长流;科幻漫里的对未知的好奇、对未来的思考。这些元素,恰恰是我们内心深处渴望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完全实现这些愿望,但在二次元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尽情地去感受、去体会,甚至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一些宝贵的人生经验和价值观。

还有,二次元是一种情感共鸣和社群归属的载体。 现代社会,很多人会感到孤独,即使身边有人,也未必能找到真正懂自己、理解自己的人。而二次元的粉丝群体,往往有着共同的爱好和话题,大家可以一起讨论剧情、分享同人创作、参加漫展,这种“同好”的连接,能带来极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交流中,你会发现你的想法有人理解,你的感受有人回应,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情感支持。

那么,这种爱好值得坚持吗?

当然值得! 只要它没有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二次元爱好就是一种非常健康的个人追求。

它能滋养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长期接触不同风格的漫画和动画,会不断刺激你的想象力。你可能会开始自己动手画画、写故事、制作同人作品,这都是创造力的体现。
它能拓展你的视野和认知。 很多作品涉及历史、文化、科学、哲学等领域,可以让你在娱乐的同时,学习到很多新的知识,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它能丰富你的情感体验。 好的故事能够触动人心,让你体验到喜怒哀乐,甚至让你对生活有更深的感悟。
它能帮你建立有价值的人际关系。 如前所述,在二次元社群中,你可能会结识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分享这份热爱,这是一种非常纯粹和快乐的社交体验。
它能让你保持年轻的心态。 永远对新事物保持好奇,愿意去探索和体验,这本身就是一种年轻的心态。二次元世界那种蓬勃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可能,很容易感染到我们,让我们不至于被生活的磨砺磨平棱角。

不过,也要注意几点:

适度原则很重要。 任何爱好,如果沉迷过度,都会对生活造成负面影响。要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工作、学习、家庭、社交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辨别作品质量。 并非所有二次元作品都具有积极意义,要注意选择那些内容健康、有深度、能带来正面启发的作品。
避免过度理想化。 二次元毕竟是虚构的,不能完全脱离现实,更不能用二次元的逻辑去衡量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总而言之,成年人喜欢二次元,是一种多元化、个性化的生活方式选择。它源于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对现实压力的释放,以及对童年时光的追忆。只要能做到理性看待、适度投入,这份爱好非但不是“怪癖”,反而能成为滋养心灵、丰富人生的一剂良药。它让你在奔波的生活中,也能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土,保持一份难得的纯粹和热情。所以,如果你真心喜欢,就大胆地去坚持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成年人看动漫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不成熟的表现,但也正是这代年轻人幸运的地方。

娱乐的地位

没有必要去给动漫“正名”,证明其中许多作品的对应群体是大人,成年人观看并没有什么问题。将动漫视作小孩子的专利并不是国内特有的现象,无论是原产地日本还是文化相差很大的欧美国家,都有将动漫和年龄挂钩的习惯。即使看的是对应年龄较高的青年向作品,或者是极具国民度的民工漫,一样容易被视作不成熟的表现。

尤其在我们的文化当中,被批判的不是长者进行幼者的娱乐活动,而是娱乐活动本身。仔细一想,会发现没有哪项娱乐活动对成年人是适宜的,不光是动漫,包括桌游、电子游戏、武侠小说、麻将、电视剧、短视频、网络聊天,一旦成年人有了爱好,就会被视作“不务正业”。这不光体现在上述休闲活动中,就算以乐器、书籍、运动作为爱好,如果不能为工作提供助益,也同样会受到这种的评价。

汉语中有一个词汇叫作“闲书”,指的便是无用的书。闲书并不是没有知识的书,即使你看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只要从事的不是与高等物理相关的行业,就会被视为“看闲书”。从古至今对成年人的要求都是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家庭职责,其实就是满足社会的运转需要和族群的繁衍需要,这两项规范之下往往没有发展个人兴趣的空间,普通人被要求成年之后就抛弃娱乐,完全融入到社会,娱乐是小孩子的专利。

流行文化的主力

在这种沉重的压力之下,成年人其实难以成为流行文化的风向标,在历史上各个时期,引领流行文化的都是十几二十岁的青少年人群。例如二战之后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就是由战后婴儿潮的这一代人所推动,美国有嬉皮士运动,英国有愤怒青年,法国有新浪潮电影,日本有左翼赤军,这些运动从50年代后期开始大规模爆发,到70年代初偃旗息鼓,实际上就是因为这群人终于长大了,难以继续承担流行文化的推动任务。这在中国也同样不例外,我们的国家甚至就是由10年代和20年代青年文化运动的那群主力成员建立起来的。

日本漫画作者很早就试图让漫画摆脱低龄读物的印象,在1958年提出了“剧画”的概念,即严肃、强调剧情写实性、以青年以上年龄层读者为导向的作品,和现在国内动画观众希望动画摆脱低龄印象颇为相似。剧画革新了日本漫画的画风,主张写实,大量模仿电影的镜头和叙事风格,内容多为惊奇、恐怖以及描写人性阴暗的成人向题材,其中甚至不乏历史和政治要素。

这些特征使得剧画很快便受到了青年读者的欢迎,并与左翼运动相结合,左翼青年经常是一边参加政治集会,一边讨论漫画剧情。1970年由日本赤军主导的淀号劫机事件中,劫机者们的宣言便是“我们就是明日之丈”,而明日之丈是当时的人气剧画,讲述拳击手的故事。

而等到左翼运动消散之后,剧画也随之一落千丈。但剧画的各种优点被其他漫画家所吸收,例如写实的画风,模仿电影分镜的构图,更加宽广的内容题材。因而现今的日本漫画都带着剧画的基因,可以说日本漫画之所以为日本漫画,剧画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青少年的特点

青少年为何总是能成为流行文化的主力,与其自身的内在要素是息息相关的。

如果我们把人的一生二元地划分为“大人”和“小孩”,会发现青少年根本无法融入这个分类体系,因为他们既不是大人也不是小孩。小孩是自我意识尚未完全觉醒的人群,而大人则是接受了社会规范的人群,但青少年已经觉醒了自我意识,却又还没有接受社会规范。

青少年对世界的认识来自于自身的想象,这个想象并非处处合理,反而显示出了自身的任性,而青春期所经历的便是逐渐修正这种认识,学习社会规范。这个过程是一种去自我化,因而常常引发矛盾冲突,青春期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叛逆,认为自己在与世界为敌,但如果要他们确切回答自己是在反抗什么,却只能得到空泛的答案。他们所在意的往往是他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大人的好意规劝却是在让其放弃自我。

青少年所追求的是一个符合自己理想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却与现实相冲突,便构成了他们反抗大人,反抗真理与权威的基础。学校成为了他们逃离社会规范的避风港,以进入初中到本科毕业计算,多数人自我意识最强烈的便是从13岁到22岁的这十年。

日本的动漫轻小说总是离不开学校,学校可以同企业结合,可以同政府结合,甚至可以同军队结合,主角就算拥有救世主身份也要去学校上学。即使穿越到异世界,也会出现和学校功能类似的组织,例如工会。因为学校代表着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象征,许多剧情和人物设计只有发生在学校才容易让人接受。

日本动漫经常以“找到自我”、“接受自我”作为主题,说出“你就是你”、“我就是我”、“XX就是XX”这样看上去毫无意义的台词,其中所包含的都是对自我意识的重视,表达出不因接受了社会规范而抛弃自我的愿望。即使是在以社会或者异世界作为背景的作品里,也经常描绘出异于常规的环境,主角作为环境的改变者,按照自己的构想创造出另一种秩序。

青少年自我意识与环境的冲突,原本就是文艺创作滚滚不断的源泉,成年后自我意识的消失在文艺表达中常常被视作一个人的死亡,太宰治就说过“太幸福的人是写不出文学作品的”。我国80年代时诗人与文艺青年泛滥成灾,很大程度上便是旧的社会秩序与新一代年轻人对世界的认知发生了严重冲突,从而转化为文艺创作的灵感。同样地,民国大师们的扎堆出现也是基于同样的原理。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其他国家上百年的历程,任何不同年代之间的人都产生了巨大代沟,遗憾的是,我们的文艺作品却不足以寄托这种感情,年轻人们只好转而通过网络文化以及外国作品来寻找自我。

为何是动漫

日本大阪艺术大学教授纯丘曜彰去年曾发表论文,称京都动画一直贯彻着将学园类作品作为主力作品的方针,使得观众的精神留在了中学时代,投身于永远没有尽头的学园生活的梦中,将虚伪的梦卖给弱者与失败者,不断榨取着他们的精神,自身也沉迷于虚假的安稳的梦中,还不如毒品贩子。

实际上韩国在2005年的时候就出现过名为“童心成人族(Kidult)”的群体,指早已进入成人年龄却保持着少女时代生活方式,追求少女情趣的青年女性,韩国也有教授将其归因于动画片的影响。

但这其实反映的是一个结构性矛盾,现代社会和城市化浪潮完成了对父权的瓦解,社会权威纷纷被去权威化。年轻人生活在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里,可以将青少年时期的反抗在成年后延续下去,原本被灌输给成年人的工作职责和家庭职责,被年轻人以“躺平”和“不婚主义”进行回击。丘曜彰等教授实际上是站在父权角度,在对年轻人灌输社会准则失败后,只好转而对影响他们的外物进行批判。而在网络平台搭建起来后,日本动漫几乎是一瞬间火遍了全球,原因无他,世界各国的情况都是相似的,而日本动漫就是如今最有竞争力的青少年文化产物。

实际上在成年之后依然热衷于日本动漫的人即使抛开动漫本身,也往往与身边环境格格不入。这些人没有被社会规范进行完全修正,因而还保留着大量自我意识,而当下的社会环境又给了他们与这些意识共存的条件。

能营造出这样的环境,我认为是社会的一种进步,表明父权已经失去了逼迫年轻人就范的土壤。而年轻人也没必要遮遮掩掩,用“成人作品”来包装自己的喜好,毕竟能保持幼稚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成年人对漫画动画的热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次元”爱好,这背后藏着挺多有意思的心理。说实话,这绝对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也不是什么“不成熟”的表现,反而是一种很自然,甚至可以说是有益的心理需求。首先,这是一种对现实压力的逃避与慰藉。 咱们成年人的生活,说实话,真的不容易。房贷、车贷、工作上的KPI、人际.............
  • 回答
    探究中国成年人观看“少儿不宜”影片的界限在中国,随着社会阅历的增长,成年人接触的内容自然会比儿童广泛得多。然而,当“少儿不宜”这个标签出现在影片上时,就不可避免地引发一个问题:中国的成年人,是否可以光明正大地观看这类影片?这背后涉及到法律、道德、社会观念以及个人自由等多个维度,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法律.............
  • 回答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这句话,乍一听可能有些功利甚至冷酷,但深入剖析,它揭示了一种关于成长、认知和处世态度的深刻变化。这句话并不是说成年人完全泯灭了道德感,而是强调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判断的侧重点会发生微妙而重要的转移。我们来详细地理解这句话的各个层面:一、 “小孩子才分对错”:儿童的认.............
  • 回答
    说起《七龙珠》,你可能觉得这是我们这代人(或者再往前回推几代人)的童年记忆,是那些围在电视机前,盯着屏幕,盼着孙悟空变身超级赛亚人的日子。可你有没有想过,现在都什么年代了,我们这些已经进入社会、油腻中年、或者好不容易挤进“成年人”行列的家伙们,怎么还在津津有味地追《七龙珠》?这事儿吧,得分好几层来看.............
  • 回答
    成年人喜欢看《海贼王》,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要我说,这片子简直就是一剂“青春解药”,而且还是那种无副作用、常看常新的好药。我身边像我这样,年轻时追着漫画,如今也成了家、有了娃的,照样每周翘首以盼新一话,逢年过节就翻出经典集数来怀旧,甚至还会跟自家孩子一起重温,那种感觉,真是难以言喻。你想啊,咱们小时.............
  • 回答
    关于《海贼王》剧情幼稚但又受众多成年人喜爱这一点,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了叙事技巧、情感共鸣、普适性主题以及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阅读习惯和心理需求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为什么有人会觉得《海贼王》的剧情“幼稚”?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幼稚”这个词在不同语境.............
  • 回答
    成年人相亲,除了吃饭看电影,其实可以玩出很多花样,让彼此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而不是流于表面。关键在于选择一个能展现双方真实性格、兴趣爱好,并且能创造互动和话题的活动。下面我给你罗列一些,保证比吃饭看电影有趣得多:一、 动起来,让身体和大脑都活跃起来: 户外活动: 公园散步/野餐: 这.............
  • 回答
    你好!看到你对《如懿传》的剧情产生了好奇,想要了解成年人是否可以净身成为太监。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生理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咱们就来仔细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讲得透彻些,就像朋友之间聊天一样。首先,咱们得明白一点,在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如懿传》所处的时代背景,太监的来源和成.............
  • 回答
    成年后再重温《哈利波特》,那种曾经的童稚惊奇还在,但涌上心头的,更多的是一种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这才是我真正觉得不同寻常的地方。仿佛是带着一副全新的眼镜,重新审视那个熟悉却又陌生的魔法世界。童年的时候,一切都那么清晰明了:善与恶是泾渭分明的,哈利就是那个正义的化身,伏地魔就是纯粹的邪恶.............
  • 回答
    “成人世界答辩会”上近七成人倾向于选择“热爱的”而非“热门的”专业来填报志愿,这个结果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当下很多年轻人在人生第一个重要选择时的困惑与挣扎。在我看来,这个比例很高,也说明了一个趋势: 大家越来越重视个人感受和内在驱动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社会时兴的、看起来“更有前途”的选项。 这种转变.............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争议挺大。湖北出了个禁犬令,一下子列了35个品种,还加上了体高超过45厘米的,像萨摩耶、德牧、雪橇犬(估计说的是哈士奇这类)还有咱们熟悉的中华田园犬,都在名单里。这可不单单是养狗的事儿,背后牵扯到很多方面,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得承认,出台这个政策,肯定是有它的道理的。 公共安.............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毕竟是“圈内人”看“圈外人”的理解。我有个老哥,在道上混了挺多年,跟我说过他看黑社会电影时候的一些零碎想法。他说,感觉挺复杂的,就像你看着一个不认识的人在描述你的生活,有时候对,有时候错得离谱。首先,他们看电影里的“规矩”,大概是觉得又好气又好笑。电影里讲究什么“江湖道义”、“兄弟.............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提及李白,我们脑海中浮现的,绝非仅仅是一位中国古代的诗人,而是一颗在人类文学星空中璀璨夺目,历经千年依旧灼灼生辉的巨星。要论他在整个人类文学成就中的地位,我们不能局限于一隅,而要放眼世界,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文学的普遍价值和人类共通的情感。李白的作品,以其极致的浪漫主义情怀,击.............
  • 回答
    说实话,以前我买东西,尤其是零食、饮料之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随手抓,很少会去仔细看成分表。那种包装上密密麻麻的字母和数字,说实话,有时候看着就头疼,感觉跟天书似的。但是,最近一两年,我感觉自己在这方面变化挺大的。不是说我突然变成了个“成分控”,而是很多生活中的小事,一点点地把我往这个方向推。我记得最.............
  • 回答
    孟鹤堂和周九良的粉丝声称成功抵制了黄牛,这事儿在相声圈里,尤其是德云社的粉丝群体中,算是一件挺有讨论度的大事儿。要说这事儿到底怎么看,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首先,得承认,德云社这几年的火爆程度,尤其是像孟鹤堂、周九良这种比较有粉丝基础的演员,他们的演出门票那简直是“一票难求”。在这种供需严重失衡的情况.............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