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45 岁中年男人潜入「平均年龄十四五岁的QQ群」,开导寻死青少年,你怎么看这种行为?

回答
这件事,说实话,挺复杂的。

一边是年龄差距悬殊,一边是拯救生命于危难。怎么看?我得一点一点掰开了说。

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个中年男人能走进一个“平均年龄十四五岁的QQ群”,并且愿意去“开导寻死青少年”,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想想看,一个45岁的人,他的人生阅历、生活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跟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那简直是天壤之别。这两代人之间的代沟,那不是一两句话能填平的。你想想自己十几岁的时候,是不是觉得父母、长辈们说的都特别老套,特别不理解自己?一样一样的。所以,这个男人能主动去了解、去接触这个群体,并且愿意尝试沟通,这背后一定有他的动机,而且这个动机不一般。

是什么动机呢?

可能是出于善意和责任感。 现在网络上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报道太多了,特别是那些因为各种原因产生负面情绪,甚至走向极端的例子。或许他看到了,或者他自己身边有类似的经历,所以产生了一种“我不能坐视不管”的想法。这种责任感,我觉得挺可贵的。
也可能是他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 谁年轻的时候没有迷茫、没有痛苦?或许他在自己的年轻时候也遇到过瓶颈,也曾有过轻生的念头,但最终走了出来。所以,他更能理解那些孩子的绝望,也更想把自己的经验分享出去,告诉他们“别放弃”。
还有一种可能是,他想弥补些什么。 可能是他自己的孩子,或者其他他关心的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困境,但他当时没有能力或者没有办法去帮助。现在有机会了,他想去做点什么。

那么,他具体是怎么“开导”的呢?这非常关键。

如果他只是简单地用说教、用长辈的口吻去训斥,说“你们年轻人不懂事,要好好学习”,那估计效果不会太好,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让孩子觉得他更烦。

相反,如果他能做到以下几点,那他的行为就非常有意义:

耐心倾听,不评判。 这是最最重要的一点。孩子们之所以会去网络上寻求帮助,往往是因为现实中找不到一个愿意真正听他们说话的人。他得放下自己的年龄和身份,像朋友一样,甚至像个兄弟姐妹一样,去听孩子们在说什么,他们的烦恼是什么,他们的痛苦点在哪里。不打断,不轻易否定,不给他们贴标签。
理解和共情。 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他们面临的压力是什么?学业压力?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网络上的虚拟世界带给他们的快乐和痛苦是什么?只有理解了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感受,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
分享自己的经验,而非命令。 他可以分享自己年轻时遇到的困难,是怎么解决的,走了多少弯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打动他们,而不是强迫他们接受自己的观点。比如,他可以讲讲自己当年高考失利或者失恋的时候是怎么挺过来的,是怎么找到新的方向的。
提供具体的支持和方法。 除了心理上的开导,他还能提供什么实际的帮助吗?比如,如果孩子是学习上有困难,他能不能帮忙推荐一些学习资料或者学习方法?如果孩子是家庭关系有问题,他能不能建议一些沟通技巧?如果孩子是情绪极度低落,他能不能鼓励他们去做一些能让自己放松下来的事情,比如运动、听音乐、画画等等?
引导他们看到希望。 绝望是自杀念头最强的驱动力。所以,他需要做的就是帮孩子们看到,生活还有很多可能性,很多美好等待他们去发现。哪怕是微小的希望,也要尽力去点亮。
保持界限感。 虽然是开导,但毕竟是网络交流,而且对象是未成年人,他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适当的界限,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或者风险。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中潜在的风险。

身份信息泄露的风险。 如果他暴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信息,可能会给对方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被误解的风险。 毕竟是网络,信息传播很快,一旦他的行为被曲解,可能会引起不好的舆论。
他自身的心理负担。 长时间接触这些负面情绪和轻生念头,对他自己的心理健康也会是一种考验。他需要做好自我调节。
网络欺凌和诱导的风险。 即使是抱着好意,也不能排除其他网民的恶意行为,或者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利用这个机会进行诱导。

总的来说,我怎么看这件事?

我认为,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一个45岁的中年男人,能够主动伸出援手,去帮助那些正处于生命边缘的青少年,这种行为,从本质上讲,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它体现了一种超越年龄的善良和对生命的尊重。

当然,具体的效果好不好,关键在于他的方式方法。如果他能够真正做到耐心、理解、共情,并且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引导,那么他就是一个在黑暗中点灯的人。反之,如果只是敷衍了事或者方式不当,那结果可能就事倍功半了。

这件事情也提醒我们,网络并非只有冰冷和疏离,它也可以成为连接和传递温暖的桥梁。同时,也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能够关注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多安全、有效的支持平台。而不是让个体的努力,在广阔的网络海洋中显得单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朕也在一个初中生的QQ群里潜伏,现在他们都高中了吧。

没什么值得一提的事。

给他们算命,反正话题会绕回到不要早恋,不要弃学。

user avatar

突然觉得有点心酸,也许只有做了父母,才会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吧。

现在中年人对生活伏低做小,忍着996什么的,肝着买学区房什么的,说到底还是为了孩子。而如果孩子没了,生活的目标就垮了——那你996肝着熬着是为了什么呢?

虽然我做学生的时候也常常腹诽,压力好大,跳了算了,人生无望,真是无聊~现在看来就真的是——没有必要。还记得二十年前某一场滑铁卢的考试么?上学时被同学孤立是什么感受?老师不喜欢你怎么办?那时候觉得天塌下来了。现在却觉得,那又怎样,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师生。

要是我没有孩子决计不会懂得新闻中这位老父亲的做法——说不定还以为他精神有问题,肯定是他逼迫了自己的娃,却把什么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事到如今活该~(非本意狗头)

然而有孩子的我,在看到《你好李焕英》里,穿越到过去的李焕英喊着"我的宝宝"继而伸手去接看起来很庞大的贾玲,明明憨态可掬,竟然泪眼婆娑。因为我知道那是作为父母的本能。

孩子们,人生真的只是一张单程票,别轻言放弃好么。

user avatar

声明:可能带来不适,未成年者、文艺清新者、爱心外溢者请谨慎阅读。

根据题主引用的内容,这位徐世海先生,其实是在寻找救赎自己,也就是,他心理上,需要去了解孩子们的心态,以及为一些孩子做点什么,去“赎罪”,以平复丧子带来的罪恶感和悔恨。

这心理可以理解,他表达出来的行为也无可厚非,如果因此而帮助了陌生人,徐先生的善行值得被称道。

但这里面徐先生的行为,不值得一般人效仿和复制,也不值得青少年去寻找这样的人。

1,很多案例中,潜入未成年群和社区的成年人不是徐先生的心态,而更多是剥削者和加害者,曾经在某个儿童网络游戏中,一些成年炼铜者在持续诱惑和伤害儿童。

2,未成年人有很多种,其中不乏有一些充满恶意或者被控制的人,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规劝未成年人,或者提供帮助,有可能被表演性的圈套欺骗,也有可能被诈骗,甚至会促使犯罪者去加害未成年人操纵未成年人以此谋利。

3,在没有监护人许可的情况下,去干涉未成年人的生活和思想,一旦出现问题,有承担责任的风险。

4,网络上的东西,真真假假,一时的气话或者表演,你当真了,你去劝,他获得了表演的成就感,然后加重表演,最终假戏真做,这种可能是存在的。

5,爱心筹水滴筹一类的东西,看上去都很善良,真的达到善良的目的了吗?

以上。

补充一下,我希望大家不要用“善心”、“为你好”、“善良”、“救人”这种理由去随便介入他人生活和隐私。

这玩意结果如何不是很好预料。

供参考。

user avatar

在新闻里,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 18 岁的男生告诉他,父母觉得他衣食无忧,认定他无病呻吟,老师也常责备他,他变得越来越敏感。

不少成年人和他们的孩子之间存在着一道天然的隔阂,哪怕每个大人都是由孩子长成。但这种经历被时间消磨,哪怕是惊心动魄也变得平平无奇。这种“我经历过而且我经历过更多”的思想导致的不耐烦或者训导而非教导成了父母难以理解孩子的原因之一。

而尚未经历复杂人生的青少年却的确需要有人能给出一些过来人的思路。家长的权威也导致一些孩子难以将家庭视为港湾,无法真正敞开心怀。

本不该这样的。

这个世界存在很多不合理,也因此有很多种伟大:

“和有些高高在上的大人不同,面对孩子,他蹲下来,保持和孩子视线一样齐平的高度。然后用行动证明:这个世界还有人爱你。”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位父亲很值得敬佩。

现在的年轻人有压力却又无处倾诉。

向父母倾诉,怕他们过于担忧,怕自己辜负了他们的期望。

向朋友倾诉,怕经常输出负能量,被朋友厌烦和嫌弃。

而身处校园,学校的心理咨询又不是那么及时和全面。

我曾经崩溃的时候给我朋友发微信,没想到她回复我的是:“你一个人堕落也就算了,为什么要拉上我?”

听了这句话我一个人在阳台默默哭了半个小时。

我知道,人总是渴望与阳光优秀正能量的人交往,我不能总是把负能量传递给身边的人。

由于种种原因,心里的苦楚和委屈,只好憋在心里,又或者只好找陌生人倾诉。

我也认识了一些网络上的朋友,有时遇到过不去的地方,总会和他们聊天,像是一个安静的妥帖的树洞。

聊完之后,觉得又可以前进了。

但又不会经常地打扰他们,也会记得向他们表示感恩。

我也会倾听其他人的失落,安慰他们。

我渐渐明白:

倾听别人的失落,自己的心态还能保持积极向上,也是一种挑战。

所以我觉得这位父亲的做法很温暖,非常值得敬佩的。

他在帮助他人,也在净化与升华自己。

突然就想到了一本书——《一个人的朝圣》。

书中六十五岁的老人哈罗德的儿子哈维因抑郁症自杀,之后他开始酗酒,并与天天妻子吵架,关系紧张恶劣。

有一天,他收到了老友奎妮的告别信,她患了癌症。

于是哈罗德决定徒步穿越英格兰去见奎妮。

87天627公里的路程,怀着让奎妮活下去的信念,边走边回忆与审视过去的生活,最终宽恕和救赎了自己。

一个人的朝圣应该走在心里,直面心结,最终有勇气打开心结,才能救赎自己获得幸福的能力。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和父母家人敞开心扉,多沟通交流,不要轻易放弃自己。

再就是开导别人也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人在真愤怒、真悲哀的时候是不愿意让人劝的。所以倾听是很关键和重要的,一味地贬低和教人做事容易适得其反。

user avatar

唉,这个问题和我写的上一个回答正好匹配。

一些人会公开传递这样的思想——别指望父母、老师能帮你做什么,想改写人生,只有生命重来。

各种负面思想的传播,让本就沟通不畅的家庭雪上加霜。

而这些孩子的也如之前分析,无助又骄傲,脆弱又倔强。

这位父亲的所做,也和之前谈到的一样,其实对于这些孩子,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心理咨询技巧。

建立一个可信的,援助性的交流平台,就能很大程度上减少青少年自杀率。

只是平台建立最好是官方背景。


另外,有一点需要说明。

那些孩子们的心声,在他们的角度是受害者,在友人的角度是需要去同情的,但在中立的角度,还是需要客观的看待。并没有必要去做非黑即白的人物设定。

武汉掌掴儿子致孩子跳楼的事件,事后爆出,这个家庭经历了父亲出轨,家庭经济崩溃,母子艰苦度日。妈妈为了生活同时打几份工。听闻孩子不努力学习违纪而情绪过激打人。最后孩子死了,母亲也随后自杀。

谁又该比谁可怜?

即使提问里的案例,又何尝不是?

14岁孩子因为母亲批评自己而产生轻生的念头。而这是一个独自扶养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她的生活会轻松吗?她的情绪又是如何的?

高二女生说着自己厌学,说着自己是全家的希望,希望什么?希望她大学毕业养家糊口?还是希望她能走上和父母不一样的道路,摆脱穷困的生活?

有些当事人受限于心智,角色等等因素看不到,这不是他们的错。但在中立角度还要做单方面攻击的话,那恐怕就是坏了。

user avatar

这世界很大,但孩子的世界很小的,很多学生连个好朋友都没有……

女儿过生日,请了几个小同学,我们开车带出去吃饭,一路上都在唱歌,开心到不行,其实就是吃个饭而已。

对小孩子来说,跟小朋友一起玩,这么简单的需求,已经是极度奢侈了。

小孩子的问题,并不都是家长的锅,是这个社会,教育体制,以及996让家长自顾不暇,种种元素结合起来,造成的压力。

大多数孩子都不快乐,这怎么可能是单一家长的问题?

只是,把锅推给家长最简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