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也在一个初中生的QQ群里潜伏,现在他们都高中了吧。
没什么值得一提的事。
给他们算命,反正话题会绕回到不要早恋,不要弃学。
突然觉得有点心酸,也许只有做了父母,才会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吧。
现在中年人对生活伏低做小,忍着996什么的,肝着买学区房什么的,说到底还是为了孩子。而如果孩子没了,生活的目标就垮了——那你996肝着熬着是为了什么呢?
虽然我做学生的时候也常常腹诽,压力好大,跳了算了,人生无望,真是无聊~现在看来就真的是——没有必要。还记得二十年前某一场滑铁卢的考试么?上学时被同学孤立是什么感受?老师不喜欢你怎么办?那时候觉得天塌下来了。现在却觉得,那又怎样,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师生。
要是我没有孩子决计不会懂得新闻中这位老父亲的做法——说不定还以为他精神有问题,肯定是他逼迫了自己的娃,却把什么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事到如今活该~(非本意狗头)
然而有孩子的我,在看到《你好李焕英》里,穿越到过去的李焕英喊着"我的宝宝"继而伸手去接看起来很庞大的贾玲,明明憨态可掬,竟然泪眼婆娑。因为我知道那是作为父母的本能。
孩子们,人生真的只是一张单程票,别轻言放弃好么。
声明:可能带来不适,未成年者、文艺清新者、爱心外溢者请谨慎阅读。
根据题主引用的内容,这位徐世海先生,其实是在寻找救赎自己,也就是,他心理上,需要去了解孩子们的心态,以及为一些孩子做点什么,去“赎罪”,以平复丧子带来的罪恶感和悔恨。
这心理可以理解,他表达出来的行为也无可厚非,如果因此而帮助了陌生人,徐先生的善行值得被称道。
但这里面徐先生的行为,不值得一般人效仿和复制,也不值得青少年去寻找这样的人。
1,很多案例中,潜入未成年群和社区的成年人不是徐先生的心态,而更多是剥削者和加害者,曾经在某个儿童网络游戏中,一些成年炼铜者在持续诱惑和伤害儿童。
2,未成年人有很多种,其中不乏有一些充满恶意或者被控制的人,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规劝未成年人,或者提供帮助,有可能被表演性的圈套欺骗,也有可能被诈骗,甚至会促使犯罪者去加害未成年人操纵未成年人以此谋利。
3,在没有监护人许可的情况下,去干涉未成年人的生活和思想,一旦出现问题,有承担责任的风险。
4,网络上的东西,真真假假,一时的气话或者表演,你当真了,你去劝,他获得了表演的成就感,然后加重表演,最终假戏真做,这种可能是存在的。
5,爱心筹水滴筹一类的东西,看上去都很善良,真的达到善良的目的了吗?
以上。
补充一下,我希望大家不要用“善心”、“为你好”、“善良”、“救人”这种理由去随便介入他人生活和隐私。
这玩意结果如何不是很好预料。
供参考。
在新闻里,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 18 岁的男生告诉他,父母觉得他衣食无忧,认定他无病呻吟,老师也常责备他,他变得越来越敏感。
不少成年人和他们的孩子之间存在着一道天然的隔阂,哪怕每个大人都是由孩子长成。但这种经历被时间消磨,哪怕是惊心动魄也变得平平无奇。这种“我经历过而且我经历过更多”的思想导致的不耐烦或者训导而非教导成了父母难以理解孩子的原因之一。
而尚未经历复杂人生的青少年却的确需要有人能给出一些过来人的思路。家长的权威也导致一些孩子难以将家庭视为港湾,无法真正敞开心怀。
本不该这样的。
这个世界存在很多不合理,也因此有很多种伟大:
“和有些高高在上的大人不同,面对孩子,他蹲下来,保持和孩子视线一样齐平的高度。然后用行动证明:这个世界还有人爱你。”
我觉得这位父亲很值得敬佩。
现在的年轻人有压力却又无处倾诉。
向父母倾诉,怕他们过于担忧,怕自己辜负了他们的期望。
向朋友倾诉,怕经常输出负能量,被朋友厌烦和嫌弃。
而身处校园,学校的心理咨询又不是那么及时和全面。
我曾经崩溃的时候给我朋友发微信,没想到她回复我的是:“你一个人堕落也就算了,为什么要拉上我?”
听了这句话我一个人在阳台默默哭了半个小时。
我知道,人总是渴望与阳光优秀正能量的人交往,我不能总是把负能量传递给身边的人。
由于种种原因,心里的苦楚和委屈,只好憋在心里,又或者只好找陌生人倾诉。
我也认识了一些网络上的朋友,有时遇到过不去的地方,总会和他们聊天,像是一个安静的妥帖的树洞。
聊完之后,觉得又可以前进了。
但又不会经常地打扰他们,也会记得向他们表示感恩。
我也会倾听其他人的失落,安慰他们。
我渐渐明白:
倾听别人的失落,自己的心态还能保持积极向上,也是一种挑战。
所以我觉得这位父亲的做法很温暖,非常值得敬佩的。
他在帮助他人,也在净化与升华自己。
突然就想到了一本书——《一个人的朝圣》。
书中六十五岁的老人哈罗德的儿子哈维因抑郁症自杀,之后他开始酗酒,并与天天妻子吵架,关系紧张恶劣。
有一天,他收到了老友奎妮的告别信,她患了癌症。
于是哈罗德决定徒步穿越英格兰去见奎妮。
87天627公里的路程,怀着让奎妮活下去的信念,边走边回忆与审视过去的生活,最终宽恕和救赎了自己。
一个人的朝圣应该走在心里,直面心结,最终有勇气打开心结,才能救赎自己获得幸福的能力。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和父母家人敞开心扉,多沟通交流,不要轻易放弃自己。
再就是开导别人也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人在真愤怒、真悲哀的时候是不愿意让人劝的。所以倾听是很关键和重要的,一味地贬低和教人做事容易适得其反。
唉,这个问题和我写的上一个回答正好匹配。
一些人会公开传递这样的思想——别指望父母、老师能帮你做什么,想改写人生,只有生命重来。
各种负面思想的传播,让本就沟通不畅的家庭雪上加霜。
而这些孩子的也如之前分析,无助又骄傲,脆弱又倔强。
这位父亲的所做,也和之前谈到的一样,其实对于这些孩子,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心理咨询技巧。
建立一个可信的,援助性的交流平台,就能很大程度上减少青少年自杀率。
只是平台建立最好是官方背景。
另外,有一点需要说明。
那些孩子们的心声,在他们的角度是受害者,在友人的角度是需要去同情的,但在中立的角度,还是需要客观的看待。并没有必要去做非黑即白的人物设定。
武汉掌掴儿子致孩子跳楼的事件,事后爆出,这个家庭经历了父亲出轨,家庭经济崩溃,母子艰苦度日。妈妈为了生活同时打几份工。听闻孩子不努力学习违纪而情绪过激打人。最后孩子死了,母亲也随后自杀。
谁又该比谁可怜?
即使提问里的案例,又何尝不是?
14岁孩子因为母亲批评自己而产生轻生的念头。而这是一个独自扶养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她的生活会轻松吗?她的情绪又是如何的?
高二女生说着自己厌学,说着自己是全家的希望,希望什么?希望她大学毕业养家糊口?还是希望她能走上和父母不一样的道路,摆脱穷困的生活?
有些当事人受限于心智,角色等等因素看不到,这不是他们的错。但在中立角度还要做单方面攻击的话,那恐怕就是坏了。
这世界很大,但孩子的世界很小的,很多学生连个好朋友都没有……
女儿过生日,请了几个小同学,我们开车带出去吃饭,一路上都在唱歌,开心到不行,其实就是吃个饭而已。
对小孩子来说,跟小朋友一起玩,这么简单的需求,已经是极度奢侈了。
小孩子的问题,并不都是家长的锅,是这个社会,教育体制,以及996让家长自顾不暇,种种元素结合起来,造成的压力。
大多数孩子都不快乐,这怎么可能是单一家长的问题?
只是,把锅推给家长最简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