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的答案里,大部分答案没有答在点子上:这个问题与横波、纵波无关,与波形也没有关系。@Vichare Wang 对于视觉原理的解释是正确的,不过听觉部分(频率分辨率)也没有抓到要害。
简而言之,问题的答案是这样的:人的听觉,感受到的就是声音的频谱,而do+mi的频谱与re的频谱完全不同。人的视觉,感受到的是光谱在3个基上的投影,黄、蓝颜料混合后反射光的光谱与绿色颜料的反射光谱虽然不同,但在这3个基上的投影是相似的,人对它们的感受也就相似。
下面慢慢分解。
先说听觉。人耳中对听觉最重要的部分是耳蜗,耳蜗里有个基底膜(basilar membrane),跟耳蜗一样的是卷起来的。它的不同部位能够感受到不同频率的振动(范围为20 Hz ~ 20 kHz),哪里兴奋,哪里就会把神经冲动传递给大脑。于是,人脑接收到的听觉信号就是20 Hz ~ 20 kHz内的完整频谱。假设人耳的频率分辨率为1音分,那么听觉信号实际上是一个12000维的向量(20 Hz到20 kHz约为10个八度,即12000音分),总之是个高维向量就对了。
我们平时说的一个音符,往往不是只有基频分量,而是也有各次谐波分量。如果只有基频分量,那么听起来就是电影中出现不和谐词时的那个“哔”声。下面这张图,是泰坦尼克号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前奏的前3个音(E调高音do、re、mi)的频谱,基频约为659 Hz、740 Hz、831 Hz。可以看到,在基频的2、3、4倍等处,有谐波分量存在。
从图中就可以看出,do和mi的频谱混合后,跟re的频谱完全不一样,所以人耳不会把do和mi的混合听成re音。实际上,如果按上图的比例混合,mi比do强得多,所以人耳就只能听到mi。如果把它们调整到差不多的强度再混合,受过音乐训练的人能识别出这是do和mi两个音,没有受过音乐训练的人就不会描述他们听到的音了。
( @几用来包 提醒:do和mi的频谱混合时,并不是图中蓝、红两条曲线直接叠加,因为这两条曲线只表示了幅度,没有表示相位。不过,对于图中的例子,在大多数频率处,do和mi中的一者幅度几乎为零,叠加后的幅度就约等于另一者在此频率处的幅度。但在3300 Hz处,二者都有一定的幅度,叠加时就必须考虑相位了)
再说视觉。光信号也是具有光谱的,有的是窄谱信号(比如激光),有的是广谱信号(比如太阳光)。这是在网上随便找的一张太阳光谱:
但是,人眼不像人耳那样,对于每个频率(波长)都有专门的感受器。人的色觉是由视锥细胞产生的。人眼中有三种视锥细胞,它们并不是专门感受特定频率(波长)的,而是对一定范围内的光都敏感。不同频率(波长)的光,对三种视锥细胞的刺激程度不同,可以用 @Vichare Wang 答案中的图来表示:
比如,波长为630 nm的激光,会较强地刺激L细胞,较弱地刺激M细胞,几乎不刺激S细胞;波长为540 nm的激光,会较强地刺激M细胞,稍弱地刺激L细胞,几乎不刺激S细胞;波长为580 nm的激光,会较强地刺激L细胞,稍弱地刺激M细胞,几乎不刺激S细胞。这三种激光,在人眼看来分别是红、绿、黄色。现在假设有一种光,它的光谱在630 nm和540 nm处都有峰值。当这两个峰值比例适当的时候,这种光对三种视锥细胞的刺激效果,可以跟单独的580 nm的激光刺激效果相同,人眼也会觉得它是黄色。这就是光学上“红+绿=黄”的原因。自然界中的黄色物体,光谱是多种多样的,但人眼不能感受到完整的光谱,只能感受到光谱与上图中三条曲线的“内积”,颜色空间只有三维。这个三维空间中的不同区域,被人们起了各种颜色的名字。不同的光谱,只要与三条曲线的“内积”差不多,就会被感知成同一种颜色。
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还有一点不同。光的混合是加性的,每个光源的光谱是加起来的;而颜料的混合是减性的:一张白纸,它的反射光谱是平的;颜料可以吸收光,每涂一种颜料,就会从光谱中“抠”去一部分。碰巧,黄色和蓝色颜料各自吸收一部分光之后剩下的光谱,跟绿色颜料吸收光后剩下的光谱对人眼三种视锥细胞的刺激程度类似(但光谱本身不一定相似),所以人眼就会把黄、蓝色颜料的混合看成绿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