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和多数动物为什么选择进化能看见可见光波段,而不是微波或无线电红外波段?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生命进化过程中那些关乎生死的关键选择。简单来说,我们之所以“看”的是可见光,而不是微波或无线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可见光这个“窗口”在地球的特定环境下,为我们祖先提供了最实用、最丰富的信息,同时又相对安全可靠。

想象一下,在你想要了解周围世界的时候,你会用什么方式?当然是利用能传递这些信息的东西。而光,尤其是可见光,就是这样一种高效的载体。

首先,我们得看看地球大气层是怎么回事。地球有大气层,这层保护罩可不是随便来的。它对宇宙传递过来的各种电磁波有着选择性的“过滤”作用。

可见光波段: 令人惊奇的是,地球大气层对可见光波段(大约380到750纳米)的阻挡作用相对较小,或者说,它是“透明”的。这意味着太阳辐射的大部分能量,是以可见光的形式穿透大气层,来到地表的。我们的星球沐浴在可见光之中,这是最直接、最普遍的光源。

红外线: 红外线(波长比可见光长)也能穿透大气层,尤其是一些特定波段。所以,很多动物也能感知红外线,比如蛇,它们利用红外线来探测猎物(尤其是温血动物),因为温血动物会发出热量,也就是红外辐射。但纯粹依赖红外线也有局限性,它主要反映的是温度,而不是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更精细的视觉信息。而且,在某些环境下,比如白天阳光强烈时,地表和空气的温度差异可能不够明显,红外探测的对比度就不如可见光高。

紫外线: 紫外线(波长比可见光短)也被大气层吸收了不少,尤其是高能的UVA和UVB。虽然一些昆虫(如蜜蜂)和鸟类可以看到紫外线,这有助于它们识别花朵的模式或者评估配偶的健康状况,但对于我们祖先来说,吸收过多紫外线对眼睛是有害的。过多的紫外线可能损伤DNA,导致白内障等眼部疾病。所以,进化出能抵抗紫外线损伤,同时又无法看见它的眼睛,也是一种生存权衡。

微波和无线电波: 这些波段的能量非常低,要想用它们来“看”东西,就需要非常大的天线和非常复杂的接收系统来捕捉微弱的信号。地球上自然产生的微波和无线电信号(除了某些闪电活动),相对来说并不那么普遍和丰富,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来构建一个详细、实时的三维世界图像。更重要的是,生物体内的分子结构和生理活动,通常更擅长与高频的可见光和红外线发生相互作用,而不是低频的微波和无线电。用它们来构建像眼睛这样的生物感官器官,在能量效率和信息密度上都不如可见光。

信息丰富度与生存优势:

可见光之所以成为主流,是因为它能提供最“有用”的信息。

1. 物体识别和形状感知: 光线照射到物体上,会被吸收、反射或散射。不同物体对可见光的反射特性不同,形成了我们看到的颜色和亮度。我们的眼睛能够捕捉这些细微的光线变化,通过晶状体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图像。我们能够区分岩石、树叶、水面,甚至辨别出同类和异类、捕食者和猎物。这些精细的视觉信息,对于寻找食物、躲避危险至关重要。

2. 空间感知和距离判断: 双眼产生的立体视觉,通过左右眼看到的略有差异的图像,让我们可以感知物体的深度和距离,构建起三维空间的概念。这对于在复杂环境中移动、跳跃、捕猎都至关重要。

3. 环境信息: 可见光还能帮助我们了解环境的光照条件、天气状况(比如天空的颜色),甚至是远处的地貌特征。

能量效率和生理限制:

生物进化总是在寻找最经济、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可见光的光子能量: 可见光的光子能量适中。它足够高,能够触发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中的化学反应,启动视觉信号的传递。但又不像紫外线那样高,容易对细胞造成损伤。

构建感官的成本: 创造和维持一个能够探测和处理特定波段电磁波的器官,需要消耗能量和物质。我们的眼睛,虽然结构复杂,但相比于可能需要更大、更精密的设备来探测微波或无线电的生物器官,其能量消耗和构建成本可能相对较低。

生物分子与可见光的相互作用: 生物体内的许多关键分子,比如视网膜中的视紫红质(rhodopsin),对可见光的特定波段(尤其是蓝绿色光)非常敏感,能够高效地吸收光子并发生构象变化,触发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产生神经信号。这种精密的生化机制,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演化出来的,能够很好地与可见光进行“对话”。

总结一下,就是地球这个舞台,为可见光提供了最得天独厚的舞台效果,而我们的生命也恰好适应了这个舞台的特点。

舞台灯光: 太阳照耀,大气层开了“可见光通道”,让信息源源不断地抵达地表。
观众席:我们的祖先,正好进化出了一双能够接收和解读这些“可见光信息”的眼睛,并且这种能力带来了巨大的生存优势,使得我们这个物种得以繁衍至今。

所以,并不是说微波或无线电波没有信息,而是这些信息在地球这个特定环境下,对于生物生存而言,要么不够丰富、不够直接,要么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去获取,而可见光则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提供了最及时、最有效、最经济的生存信息。当然,大自然从来不设限,有些生物也会在其他波段有所“探索”,但可见光毫无疑问是目前地球上生命视觉进化的主流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7-11-06 更新一下,我就针对某些言论言简意赅地再强调一下为什么这是个进化问题:

一句话解释——生物起源是深海中开始的,水的吸收波谱决定了我们的颜色感受的进化起点。

完全可以假象一个微波炉太阳,辐射到”地球2号“表面的射频波超级强,至少和蓝紫光一样强吧。用”可见光强度最强“之类理论的各位,这时候是不是就要认为动物们感受射频了??

我们缕缕看,如果假设”地球2号“也有同样的生命产生进程,那么最初的生命仍然是从海洋中的原始汤里诞生的,而海平面以下,微波分分钟就被吸收掉了,最后留下的总是蓝光,那么这些最初的能感光的生命仍然只能感受蓝光。

这个星球上进化出来的各种水生和陆生动物最主流的视觉,仍然大概率会是蓝光感光蛋白衍生出来的,通过几亿年演化就能让它们产生"射频感色”?且不说理论上能不能实现,这个进化实现的可能性也低得可以忽略不计。

不管从太阳来的辐射是怎么一回事,只要生命是从深海起源的,那不好意思,色觉感受一定是围绕400-500nm这个波段展开的。

这和成像系统也毫无关系,毕竟有”成像“功能的动物只占所有动物种类的中的一小部分。


很久没有抛出这个知乎金句了: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不搞清楚是不是,只能带着答案凑理由。


可分辨的视觉波段稳定在人类所谓的“可见光”范围(390nm-700nm)的物种,狭鼻小目仅此一家。

这个瞎逼小目主要包括亚非欧地区的“旧世界猴”和人猿总科。除此之外,新世界猴的一部分物种也能有一搭没一搭的看见类似的波长,有的物种雌性能看雄性不行,有的物种只有60%的雌性能看。。。

换句话说,除了人和人在进化中的一小撮亲戚,绝大多数生物的视觉范围都不是可见光波段。


例子数不胜数,最有名的,可能是鸟的四色视觉。事实上,从两栖以降的亲朋好友,包括各种两爬,鸟类,都以四色视觉为主。自古以来世界各地陆生的昆虫也是四色视觉为主。

长期进化下,适应陆生、日间活动的结果,实际上是四色视觉,而不是人类的”可见光“。

但凡走向了其他岔路的物种基本上都是正处于或者祖先处于一些阳光不充足的环境。

鸟的四个感受器可以让其识别丰富的紫外区段,从紫光到橙黄光,以及一小部分红光。人类完全看不到紫外线,但是由于有两个感受器干的几乎是一样的活,所以在红光感受上可以叠加,比鸟类稍胜一筹。


两相比较,就能看出来鸟的这个感受器进化得那叫一个不多不少,等距排列,恰到好处,人的那套感色系统就怎么看怎么像临时生拉硬凑的。事实还的确如此,鸟这套系统是从所有四条腿的动物的共同祖先那一步步进化到现在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考验,简直完美。

而人类和绝大多数哺乳类的共同祖先就比较捉急了,被当时一统天下的大小恐龙搞得只能夜里偷摸地出来。长久以往,由于遗传漂变、自然选择等种种进化上的原因,祖传的四个感色细胞就剩了俩,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今天也是两色视觉的:

所以除了人之外的哺乳动物也能感受可见光,但是能分辨的也就勉勉强强从紫色到蓝色,黄色到黄色,就结束了

而旧世界猴和人类的祖先,因为越来越多时间白天工作,机缘巧合,原来黄色的哪个感色器,变成了两个频段极其相近但又略有不同的感色器(对应的蛋白质只有三个氨基酸的差异),通过种种选择压力,这一系列突变传到了千家万户(有的说是因为能看清楚绿叶子,有的说是能看清楚水果,有的说是能更好地照顾小孩),我们今天才获得了从紫到红整个可见波段的分辨能力。


陆生动物中,大多数昆虫也有和鸟一样的四色视觉——占据白天的陆空生态位的两大类生物有相似的颜色视觉,可以说是选择压力下趋同进化的一种表现。

不过少数昆虫例外,比如蜜蜂就是个三色视觉的例子,不过蜜蜂的”可见光“的区段,其实和鸟差不多,只不过在蓝色到橙黄色波段的感色器兼并成了一个,省了些材料,损失了一些分辨率和红光感受能力。


在鸟和昆虫中都还有一些奇葩,多达五个感色器,如蝴蝶和鸽子,不过到底整这么多感受器有没有卵用现在还没有个定论。


而在没上岸(绝大多数的鱼)或者又重新下海的生物中,绝大多数,只有单一色觉,完全色盲,比如海豹:


还有一小撮捕食大师,能够通过感受红外光,识别猎物。然而总的来讲还是很稀少的。比如:


最后回到为什么的话题上。看了这么多样的色觉识别,你就应该明白了,仅凭讨论太阳光的各个波长的能量,可见光的性质,只能强行解释,其实根本说不清楚。

一个物种能感受什么样的光谱,本质上还是个进化问题:

  1. 环境是什么样的
  2. 祖先给了什么样的材料
  3. 适应环境有多困难


先说环境。

”可见光能量最高“这个理由完全站不住脚——凭什么就划出一段范围说这个能量最高呢,整体红移50nm难道不是更高???。。。。

更何况动物也没必要晴朗白天出门,夜里不行,还可以雾霾天出门啊。

就算晴朗白天,在物种多样性极大丰富的热带雨林中,蓝紫光在层层植被的吸收下也早就完蛋了,很难到达地表。

而深海中则是除了蓝光什么也不剩:

环境的复杂和多样性是动物色觉多样性的成因之一。

了解物种现在所处的环境,进化历程中所处的环境,对于理解现有的感色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几乎所有的动物都能感受蓝光,也是因为大家归根结底都是从水里来的,我们所有感色器的蛋白的共同祖先最初都是在蓝光下演变优化的。因此自然界中的蓝光受体特别多种多样。


再说祖先给了什么材料:

@野合菌 谈到有机电化学反应能够转化的频段在200-800nm之间。的确,这是动物能感光的一个物理限制。但是这个理由并不充分,从200-800nm一共600nm的区间,还是比动物色觉的覆盖范围宽了>50%之多,即使是四色视觉能覆盖的频段。所以还是得谈谈具体的材料。

其实在整个生物界是存在很多对远红光和更远的紫外线进行感受的蛋白质的,但是所有动物的祖先没继承这些基因。

动物只有隐花色素CRY和视蛋白Opsin两大类感光蛋白(这两个初始状态应该都是蓝光受体),我在生物进化中是如何发现声波和光波可以传播信息的?哪一种利用得更早?中介绍到过。动物想获得颜色感觉,只能通过改动这两个蛋白;要么就重造新的感光蛋白,那就太难了。

大多数动物通过突变视蛋白获得了不同波长的感应能力,包括人在内的很多动物使用CRY感受蓝光调节昼夜节律。

不过蛋白质也是有底线的,不是想让它做啥就做啥。蛋白质原始的序列决定了在有限的进化步数内可以实现的功能。不信让它感受一个微波试试看。。。

因为这两个蛋白自身的局限,动物能感知的颜色,只可能是近紫外到远红光这个区间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获得新的感色能力有多困难,值不值得。

人类和旧世界猴的共同祖先花了数十万年(大概是这个数量级),才好不容易重建了三色视觉,直到今天,也没有重建四色视觉。而四足类的共同祖先进化到今天,大多数后代物种也没有建立红外感色的能力。

对于人类来讲,紫外感受显然是理论上可以实现的,毕竟更早的祖先也是曾经拥有的。而生物工程和定向进化也证明了红外感受也是能够从视蛋白产生的。但是为什么在自然条件下鲜有见到呢?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生物进化这个事啊,全都是凑活凑活能用就完了,费那么大劲干啥。。。


而对于其他一些类群,比如植物,有光敏素,搞一个红光和远红光区间的受体,简直就是分分钟的事情,那人家的感色能力就和动物完全不一样了,整体都是红蓝cp色调的。

user avatar

因为太阳光中可见光部分的强度最大,可见光区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约50%,红外区占约43%,紫外区占约7%。

而微波的波长介于1000到1000000微米,在太阳光中微乎其微,无线电波的波长更长,就更少了。

人类发明人造光源之前,太阳就是主要光源,所以所有动物的视觉也就主要感知太阳光中的主要部分。

不过这个主要部分其实也不止是可见光,因为所谓“可见光”就是人类能看见所以才叫“可见光”,其实很多动物都还是能看见紫外线的。

总之,如果在一颗不同于太阳的恒星的一颗行星上出现生命,那个行星上的生命能看见的主要波段应该就是那颗恒星发出的光中强度最大的部分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生命进化过程中那些关乎生死的关键选择。简单来说,我们之所以“看”的是可见光,而不是微波或无线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可见光这个“窗口”在地球的特定环境下,为我们祖先提供了最实用、最丰富的信息,同时又相对安全可靠。想象一下,在你想要了解周围世界的时候,你会用什么方式?当然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猜你一定在某个安静的时刻,比如仰望星空,或者看着身边熟睡的孩子时,突然涌上心头的吧?这种感觉,我太熟悉了。它像一阵微风,轻轻吹过,留下一片关于存在和独一无二的涟漪。你问,为什么那么多人类诞生过,偏偏是“我”在这个身体里?为什么我是人,而不是一只在树上跳跃的猴子,或者在海底遨游的鲸鱼?这就.............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到人类与动物在认知、生理和行为上的根本差异,也解释了为什么火的使用成为人类独特且关键的进化节点。简单来说,其他动物没有进化出像人类这样使用和“加工”火的能力,原因在于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1. 认知与抽象思维的鸿沟: 理解因果关系与长期.............
  • 回答
    关于生物界中是否存在类似“强奸”的行为,以及这与人类相比有多普遍,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我们需要在科学观察和伦理认知之间找到平衡。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我们如何定义动物的“强奸”。如果将其理解为一种违背个体意愿、使用武力或强制手段进行交配的行为,那么在动物界,确实存在着大量观察到的案例。许多物种.............
  • 回答
    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这事儿啊,说起来就太复杂了,也太容易触碰到人心最柔软的地方。你说有多大成分是“人自作多情”?这问题太尖锐了,但又太真实了。咱们就好好聊聊,不带任何官方腔调,就当是街头巷尾的闲聊,把那些心里话都掏出来。首先得承认,咱人类这脑袋瓜里,是长着“同理心”这东西的。你看那小猫小狗,摇着尾巴.............
  • 回答
    假设一位老兄,我们叫他“健步如飞”,过去20年,风雨无阻,每天雷打不动地坚持运动。晨跑、午间快走、晚间力量训练,这套组合拳他打得有声有色,从未懈怠。而另一位,我们姑且称他为“安逸享乐”,这20年,生活重心几乎就围着沙发和餐桌转。早起一杯油条豆浆,上午电脑前不动弹,中午大鱼大肉,下午继续葛优瘫,晚上宵.............
  • 回答
    动画和漫画,这两种起源于日本的视觉艺术形式,早已不仅仅是消遣娱乐的工具。它们深深地渗透进现代人的生活,扮演着远超我们想象的重要角色,甚至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的认知、情感和人际关系。情感的共鸣与宣泄:首先,动画和漫画是情感的强大载体。当我们沉浸在一部精彩的作品中,主角的喜怒哀乐仿佛也成为了我们的真实.............
  • 回答
    当我凝视着它们眼中那份深邃的宁静,或是偶尔闪过一丝难以言说的惊恐,我常常会思考,在那些毛茸茸、羽翼丰满、或是披着鳞片的生命眼中,我们人类,究竟是怎样的存在?我们口中所谓的“残忍”,在它们的世界里,又有着怎样的解读?从小到大,我们总是在教导孩子要爱护动物,要对它们温柔。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我曾见过.............
  • 回答
    设想一个没有嗅觉的世界,人类从未能通过鼻腔感知那无形而又至关重要的化学信号。地球上的其他生灵,也同样沉寂在无味的寂静之中。在这个世界里,空气不再是承载芬芳与恶臭的载体,而是纯粹的物理介质。在这种前提下,人类要多久才能意识到“气味”的存在,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一个关于.............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挺让人揪心的。金雕捉野猪幼崽,这事儿倒也不是头一回听说了,只不过这次飞到天上,画面实在太震撼,才让人议论纷纷。金雕的实力和猎物选择首先得说说这金雕,那可是猛禽里的顶尖高手。它们体型巨大,翼展能达到两米多,爪子又尖又利,咬合力惊人,视力更是出了名的锐利,能从几公里外发现猎物。野猪幼崽虽然.............
  • 回答
    “这玩意儿,穿上身就像小说里描绘的那样,力大无穷,刀枪不入。”在想象中,我们早已熟知了那种无敌的形象:沉重的装甲包裹着全身,脚下的地面在力量的推动下微微震动,每一次迈步都充满了钢铁般的决绝。这就是动力装甲,一个在科幻作品中早已盘踞许久的概念。但现实中的我们,距离那个理想化的画面,究竟还有多远?这可不.............
  • 回答
    索伦,那个在托尔金笔下被称为“黑暗魔君”的存在,其对人类和精灵的仇恨,并非源于一时的冲动或单纯的邪恶欲望,而是深深植根于他扭曲的世界观和对力量的极致追求之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他从一开始就秉持的理念,以及他与那些曾经和他一样强大的存在——比如麦克沃(迈雅)们——的根本分歧。首先,索伦的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我们对“资源”的定义。如果笼统地说,AlphaGo 和人类棋手比起来,谁消耗的资源更多,答案是:侧重点不同,但从整体运作和维护来看,AlphaGo 的“资源消耗”更庞大且持续。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试着摆脱那些冷冰冰的“AI”标签,更像是一个观察者在探讨这件事。人类棋手:即时消.............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宇宙的浩瀚以及我们目前的观测能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考虑:1. 银河系的尺度和文明的潜在分布首先,银河系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结构。它的直径大约是10万光年,包含了数千亿颗恒星。我们对银河系的了解越多,就越能认识到其中的复杂性。恒星的分布并非均匀,有密.............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也触及了很多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和未来发展道路时面临的困境。确实,许多人在毕业后发现自己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并不直接对口,而“名校天坑专业”由于其相对较低的录取门槛(相较于其他热门专业而言),成为了不少学生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生化环材考名校后靠学校牌子找工作”是否可行.............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且充满可能性的场景!让我们来详细地推演一下,当太阳系中“凭空”出现一颗与我们科技水平相同的星球,并且上面居住着智慧生命时,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一、 最初的发现与确认(可能持续数月到数年)1. 天文观测的异常: 初始迹象: 全世界的地面和太空望远镜(如哈勃、詹姆斯·韦.............
  • 回答
    “欧洲、美国多平原、海岸线长的自然地理条件是不是比中国更加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话题。从某些方面来看,欧洲和美国的自然地理条件似乎确实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少便利,尤其是在历史上的某些阶段。但要说“更加适合”,则需要更细致地分析,因为中国自身也有着独.............
  • 回答
    很多人会有一个有趣的疑问:我们燃烧了这么多年的煤和石油,把这些物质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然后释放到大气层里,地球会不会因此变轻?进而,这种质量的变化会不会影响到地球的公转轨道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质量”这个概念。简单来说,质量就是物质的多少,它不随地点和状.............
  • 回答
    汽车诞生一个多世纪,从最初的“马车时代”到现在遍布全球的“智能出行时代”,人类在确保驾乘者和路人安全这件事上,可谓是费尽心思,投入了海量的智慧和资源。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几代人摸索、碰撞、改进的结果。早期:从“能跑”到“稍微安全一点”的漫长过渡刚开始,汽车就是个新奇玩意儿,大家关注的焦点是它能不.............
  • 回答
    回顾人类漫漫征程,计算机的出现无疑是其中一个最激动人心的篇章,其影响之深远,几乎触及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悄无声息地重塑着文明的肌理。它并非一夜之间崛起,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精妙的演化过程,从笨重的机械计算器到如今无处不在的智能终端,每一次迭代都将人类的进步推向了新的高度。早期的计算机,那些庞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