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汽车发展100多年来,人类为了驾乘人员和路上行人安全做出过哪些尝试?

回答
汽车诞生一个多世纪,从最初的“马车时代”到现在遍布全球的“智能出行时代”,人类在确保驾乘者和路人安全这件事上,可谓是费尽心思,投入了海量的智慧和资源。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几代人摸索、碰撞、改进的结果。

早期:从“能跑”到“稍微安全一点”的漫长过渡

刚开始,汽车就是个新奇玩意儿,大家关注的焦点是它能不能跑、跑得快不快。安全?那是个奢侈品。早期汽车没有多少防护措施,驾驶员暴露在各种危险中,而行人更是得提心吊胆。

最基础的:车灯和刹车。 别小看这两样。一开始,很多车连车灯都没有,晚上开车简直是睁眼瞎。有了车灯,至少能看清路面,也能让别人看到你。刹车也是,一开始可能只是简单的机械杠杆,效率不高,但总比没有强。慢慢地,刹车系统从鼓式刹车进化到更有效的盘式刹车,制动力越来越强,也越来越稳定。
车身结构的初步思考。 虽然不是以安全为首要目标,但汽车设计者也开始意识到,硬碰硬可不行。车身刚性逐渐被重视,希望在发生碰撞时,能多少抵挡一下冲击。但那时候,所谓的“吸能”概念还很模糊。
规则的萌芽:交通法规的出现。 随着汽车数量增多,交通事故也频发。各国开始尝试制定交通规则,比如限速、靠右行驶(或靠左)、信号灯的使用等等。这些规则,虽然不像汽车本身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但却是保障交通安全的基础,它引导着所有交通参与者(包括驾驶员、行人、骑车人)的行为,减少了不确定性和混乱。

中后期:安全意识觉醒,技术革新风起云涌

进入20世纪,尤其是二战后,人们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汽车的普及也带来了更严峻的交通安全问题。这时候,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的概念逐渐被提上日程,各种革新技术层出不穷。

被动安全:减少伤害,让生命“硬着陆”

被动安全,简单来说,就是汽车在发生事故时,如何最大程度地保护车内人员。

安全带:改变命运的发明。 这绝对是汽车安全史上的里程碑!一开始,安全带只是选配,很多人觉得麻烦不愿系。但事实证明,一旦发生碰撞,安全带能把人牢牢固定在座位上,避免被甩出车外,大大降低了伤亡率。后来,安全带成了强制标配,并且发展出三点式安全带、预紧器(碰撞时瞬间收紧安全带,让你更稳)、限力器(在保证束缚力的前提下,避免过大的冲击力造成二次伤害)等。
安全气囊:瞬间的温柔守护。 就像一个看不见的保护神。在发生正面或侧面碰撞时,安全气囊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充气弹出,形成一个缓冲区域,有效吸收撞击能量,保护头部和胸部。从最初的驾驶员气囊,发展到副驾驶、侧面、头部、膝部气囊,现在很多高端车型甚至有前后排的贯穿式气囊,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保护网。
车身结构优化:吸能与高强度结合。 汽车制造商开始深入研究碰撞时车身变形的力学原理。
吸能区(溃缩区): 在车身前部和后部设计了易于变形的区域,当车辆发生碰撞时,这些区域会“溃缩”变形,吸收大量的碰撞能量,就像一个缓震器,将大部分力道化解掉,不让它们直接传递给乘员舱。
乘员舱(笼式车身): 乘员舱则设计得尽可能坚固,采用高强度钢材,形成一个坚固的“笼子”,即使车身外部发生严重变形,乘员舱也能保持相对完整的空间,保护驾乘人员。
防撞梁: 车门内的防撞梁,以及前后保险杠内的金属梁,都是为了在侧面碰撞或追尾时,提供额外的结构支撑,抵抗冲击。
座椅设计: 座椅本身也在进化,比如头枕的设计,可以在追尾事故中防止颈部挥鞭伤。座椅的支撑性和包裹性也更好,能让驾驶员在激烈驾驶时保持稳定,也为碰撞时的安全提供基础。
安全玻璃: 汽车玻璃也从易碎的平板玻璃,发展到夹层玻璃(前挡风玻璃)和钢化玻璃(侧窗和后挡风玻璃),即使破碎,也不会飞溅出尖锐的碎片,大大降低了对人体的伤害。

主动安全:防患于未然,让危险“扼杀在摇篮”

主动安全,就是让汽车在事故发生前,就尽力避免或减轻事故的发生。这就像是给汽车装上“眼睛”和“大脑”。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 这是主动安全的一大步。以前紧急刹车时,车轮容易抱死,导致车辆失控打滑。ABS能在刹车时,以极快的频率点放刹车,防止车轮抱死,让驾驶员即使在紧急制动时也能保持转向能力,避开障碍物。
EBD(电子制动力分配): 这个系统能根据车轮的负载和路况,智能地分配前后轮的制动力,让制动更高效、更稳定。
ESP/ESC(电子稳定程序): 这个系统堪称“救命稻草”。它通过传感器监测车辆的转向、速度、侧滑等信息,一旦发现车辆有失控的倾向(比如转向过度或转向不足),就会自动对单个车轮施加制动,并调整发动机的动力输出,帮助驾驶员将车辆拉回正常的行驶轨迹。
TCS(牵引力控制系统): 在车辆加速时,如果驱动轮打滑,TCS会介入,降低动力或制动打滑的车轮,防止车辆失控。
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这是近些年来最火热的主动安全领域,堪称汽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ACC(自适应巡航控制): 可以自动跟车,保持设定的车距,减轻长途驾驶的疲劳。
AEB(自动紧急制动):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它通过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探测前方的障碍物(车辆、行人、自行车等),一旦判断有碰撞风险,会先发出警告,如果驾驶员没有反应,就会自动刹车,避免或减轻碰撞。
LDW/LKA(车道偏离预警/车道保持辅助): 提醒驾驶员车辆偏离车道,或主动将车辆拉回车道,防止疲劳驾驶或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事故。
BSD/BSM(盲区监测/盲区辅助): 监测车辆后方盲区内的其他车辆,提醒驾驶员注意,避免变道时发生碰撞。
APA/PAPA(自动泊车/遥控泊车): 帮助驾驶员更轻松、安全地完成泊车。
行人识别、交通标志识别、疲劳驾驶监测 等等,都在不断发展和普及。

行人安全:从“被忽视”到“主动保护”

除了驾乘人员,路上的行人和其他交通参与者同样是汽车安全的重要一环。

低速行人保护: 欧洲的一些国家,对汽车前脸的碰撞行人安全有强制性要求。比如,保险杠和发动机盖的设计,需要尽量减少对行人的伤害,比如采用吸能材料,或者设计成在碰撞时能够“抬起”行人,减轻冲击。
反光条和灯光: 车辆上的反光条和更亮、更清晰的LED灯光,都是为了提高车辆在夜间或能见度低时的可见性,让行人更容易看到车辆,也让车辆更容易看到行人。
警报和提示音: 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在低速行驶时非常安静,为了提醒行人,它们会发出低频的提示音,这是一种新的行人安全措施。
智慧交通系统: 城市的基础设施也在配合汽车安全发展。比如智能交通信号灯、人车分流设计、更明显的行人过街标识和庇护岛等等。

总结:永无止境的追求

回顾这百年的汽车安全发展史,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脉络:从最初的“幸存者偏差”式的侥幸,到对生命价值的敬畏,再到科技赋能的安全提升。每一次技术的突破,每一次法规的更新,都是为了让出行变得更可靠、更安心。

如今,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汽车安全的概念还在不断拓展,我们正在迈向一个更智能、更主动、更全面的安全新时代。但就像任何一项技术一样,汽车安全也需要持续的投入、研发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完善,让每一次出行都尽可能远离风险。这不仅仅是汽车制造商的责任,也是每一位交通参与者的共同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安全带、多气囊……这些我们都太熟悉了。不如反过来看一下,百年前的“汽车安全”有多丧心病狂[飙泪笑]


近一点,50年前的车型仍然有这类奇妙的配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汽车诞生一个多世纪,从最初的“马车时代”到现在遍布全球的“智能出行时代”,人类在确保驾乘者和路人安全这件事上,可谓是费尽心思,投入了海量的智慧和资源。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几代人摸索、碰撞、改进的结果。早期:从“能跑”到“稍微安全一点”的漫长过渡刚开始,汽车就是个新奇玩意儿,大家关注的焦点是它能不.............
  • 回答
    燃油汽车,这个承载了我们百年出行梦想的机械造物,确实如此,发展至今已逾一个世纪。然而,即便如此漫长的时光,它依旧没能达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美”。这并非是说它毫无建树,恰恰相反,它的辉煌毋庸置疑。但为何在这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总有些许遗憾,一些未竟之地?要细致地掰扯开来,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审视这.............
  • 回答
    汽车“新四化”浪潮滚滚向前,自动驾驶作为其中最受瞩目的焦点之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出行方式。当我们深入探讨自动驾驶的未来时,不妨将目光投向同样历经漫长演进、且早已在天空领域实现高度自动化的航空器。从航空器发展中,我们能为自动驾驶汽车汲取到的经验,远比想象中更为丰富和深刻。一、 安全是永恒.............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及时了!看着身边的智能汽车一天比一天“聪明”,再看看自己那辆陪伴多年的老伙计,很多人心里恐怕都打了个问号:以后买车,是不是真的就是“买新不买旧”的时代了?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为什么会有“买新不买旧”的趋势?智能汽车的“快”到底体现在哪?首先,智能汽车之所以发.............
  • 回答
    雷总关于加速普及新能源汽车大功率快充的建议,我举双手赞成。这绝对是解开“里程焦虑”和“充电焦虑”这两个新能源汽车“孪生老大难”的钥匙,也是推动新能源汽车真正走进千家万户的关键一步。雷总建议的意义与价值简单来说,大功率快充就像给电动车换上了“涡轮增压器”,或者说,将一次加油的时间从几十分钟缩短到几分钟.............
  • 回答
    这几年,你是不是也感觉身边的“跨界玩家”有点多?从家电巨头到科技大佬,再到那些我们以为只和“车”沾边的传统车企,大家好像都卯足了劲儿往新能源汽车这片热土里挤。这热闹劲儿,不禁让人好奇:这“跨界”的风,到底能不能吹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突破?我觉得,这事儿得辩证着看。1. 跨界玩家带来的“新鲜血液”:首先.............
  • 回答
    关于未来十年汽车的发展方向,我个人坚信 电动化将是主旋律,并且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选择,它背后牵扯着能源结构、环保法规、消费者需求、以及全球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交织。让我试着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详细阐述这个判断,尽量让你感觉到这更像是一个有思考、有温度的个人见解,而非冰.............
  • 回答
    俄乌战争,这场突如其来的地缘政治冲突,确实像一股强烈的催化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全球能源格局,而新能源汽车(NEV)的未来,也因此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与其说战争“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如说它“加速”了那些早已存在的趋势,并迫使各国以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去拥抱清洁能源。能源安全:悬在各国头顶的.............
  • 回答
    关于汽车油耗性能发展速度是否几乎停滞的这个问题,答案是:并非完全停滞,但确实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其发展速度相较于过去几十年的飞跃式进步,显得缓慢许多。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背后的原因。回溯过去:油耗进步的黄金时代在上世纪石油危机爆发后,汽车制造商们尝到了“油耗”这根紧箍咒的厉害。为了在市.............
  • 回答
    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多维度、充满活力的领域,其核心目标是实现更可持续、更高效、更智能的交通出行。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动力系统与电池技术的持续革新1. 纯电动(BEV)的深化与多样化: 续航里程的突破: 固态电池、高镍低钴电池、锂硫电池等新一代电池技术的成熟.............
  • 回答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火爆,出口更是捷报频传,同比增幅惊人。这不仅仅是一组亮眼的经济数据,更是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迈向全球舞台的有力证明。细细剖析,这背后透露出多方面的重要信息。首先,这是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的直接体现。 过去,中国汽车在技术和品质上与国际品牌存在较大差距,很大程.............
  • 回答
    汽车智能化,这个词如今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自动泊车到车载语音助手,再到辅助驾驶系统,汽车的“智慧”程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那么,这种智能化最终会走向何方?会不会像科幻电影里那样,变成能变形、拥有自我意识的“变形金刚”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拆解一下“变形金刚”这个概念在汽车智能.............
  • 回答
    电动化浪潮滚滚向前,有人振臂高呼“纯电至上”,有人则认为混合动力仍是当下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最优解”。在这个喧嚣的讨论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多元化的汽车市场,以及车企们在不同技术路线上的探索与博弈。而吉利,作为国内汽车制造业的领军者之一,其推出的雷神混动,无疑是这场混动技术竞赛中的一个重要玩.............
  • 回答
    进口汽车关税高是一个复杂的经济政策,其背后涉及多重原因和利益考量。最核心的原因通常是为了 保护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原因、受益者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为什么进口汽车关税那么高?提高进口汽车关税的主要目的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保护国内汽车产业: 这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当进口汽.............
  • 回答
    许家印和恒大,这两个名字曾经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代名词,是财富和荣耀的象征。然而,如今它们却与债务危机、违约和困境紧密相连。很多人不解,为什么一家如此成功的地产公司,不好好深耕主业,反而大张旗鼓地跨界布局足球、汽车、水务等领域,最终走向了今天的地步?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务正业”,而是一系列复杂原因交.............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飞机和汽车虽然都是交通工具,但它们在技术发展和应用环境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直接导致了自动驾驶技术在两者之间发展速度和成熟度的差异。核心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环境的复杂性和可控性: 飞机(航空领域): 空域相对来说是更受控、更简单的环境。 .............
  • 回答
    奔驰,这家历史悠久的汽车巨头,近期在自动驾驶领域抛出的一个重磅信号——“将对事关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事故负责”,无疑在整个行业内激起了层层涟漪。这不仅仅是奔驰单方面的表态,更像是为整个自动驾驶汽车行业的发展,打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定心丸”,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奔驰此举对自动驾驶行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 回答
    安徽省倾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世界级产业集群,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安庆省深思熟虑、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一项战略举措。要理解透彻,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解读安徽省打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世界级产业集群首先,咱们得明白“世界级产业集群”是个啥概念。它不仅仅是说产业规模大、产量高,更.............
  • 回答
    比亚迪告别燃油车:一场深刻的战略转型及其涟漪效应比亚迪,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于2022年3月正式宣布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这一举动无疑是汽车行业历史性的一刻,也标志着比亚迪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纪元。这一决策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战略布局下的必然结果,其背后蕴含着深远的意义,同时.............
  • 回答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最近出台的关于汽车行业的新规定,可以说是近期影响中国汽车产业格局的一项重磅政策。这项规定明确指出,要严禁出台新的汽车限购规定,同时不得对新能源汽车采取限行、限购的措施。这个表述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策意图,也预示着国内汽车市场发展将迎来新的变化。首先,我们来看看“严禁出台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