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争议比较大的方面,用通俗语言在最后更新一下
这么简单的问题被答成这样子,也是醉了
首先说,进口关税保护的是谁?
当然是首先保护国产汽车。
1.保护国产车的目的是什么?
保障国人就业。
请记住,一汽大众的速腾、广汽丰田的雷凌、吉利的帝豪、奇瑞的艾瑞泽5,这些都叫“国产车”
国产车,顾名思义,他们都是在中国生产、中国销售的车型。
在中国生产,就会带动上下游很长的产业链,进而促进产业工人就业。
一个汽车公司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就业岗位,以及每个公司带动上下游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就业岗位。
而假如进口车关税低,那么在大家对进口产品盲目崇拜的情况下,进口车会轻而易举冲垮国产车的市场,进而导致产业崩溃,工人失业,等等问题。
至于高票答案用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来举例,是很片面的,自主品牌被称为“国产车”,是用词上的错误。自主品牌车辆只是国产车的一部分。
2.受益的是谁?
受益的是全体国民。
最显著的就是上面提到国产车,包括合资和自主品牌成百上千万的从业者。他们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进而会将报酬用于消费,促进其他行业发展。例如厂区附近的饮食、娱乐、零售等,以及延伸出去的相关生产厂商,比如服装企业,饮料企业,网络公司,相关厂商从业者,相关从业者的家属。等等,这些都是受益者。
其次,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进口车,谁买?
肯定不是一个月几千块的小白领或者中低收入群体。几乎绝大多数都是富裕阶层。既然如此,进口车的关税实际承担着,就是中国的富裕阶层。关税越高、排量税(根据排量收取的消费税,进口车往往大排量居多)越高,富裕人口在买车时承担的税额就越高,意味着他们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那么收上来的税,都用来干嘛了?
国务院关于2014年中央决算的报告每年政府决算报告都有。
可以看到,税收通过各种方式,用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公共安全、交通、军队、农业等等一系列投资。这些投资最终的受益者,还是全体国人。
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很多人抱怨中国进口车税高,我真是好奇这些人到底是些什么人。
至于排量税,这个只跟排量有关,跟进口与否没有关系。国产车排量到了某一档,也会被征收排量税。
更新
争议1 关税的负面效果
这一点是有的,但是也是值得探讨的。正如很多评论指出的那样,关税的存在,是让国内消费者失去了以较低价格购买廉价进口车的机会的原因之一。而国产车,包括合资和自主,在一些方面与进口的同级别产品有差距。
在经济学上,这就是损失的那部分“福利”。
有知友提到一课经济学那本书里,也提到了种种福利损失。
然而,正如我强调的,关税保护了国内汽车产业,给了成百上千万的产业工人和产业从业者以工作。
而中国的情况特殊在,这些人,尤其是大量一线技术工人获得岗位的过程,正是城市化的过程,他们原本都是学历低、生产能力低、产值少、收入少的农村人口。
换句话说,有能力买廉价进口本的消费者损失的那部分福利,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这些曾经的低收入群体手中。
正如有答主提到,这也许就是先富带后富的意义吧。
另外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贸易保护主义是全球性问题,各个经济体基本或多或少都存在。
你们猜,反倾销问题,谁是最大受害者呢?
没错,中国。
按照不少小清新的逻辑,中国对外“倾销(请注意,用了引号)”商品,进口国(以美国为首)的国民可以用更低的价格来买东西,如此造福人民的事情,政府为何还要反倾销呢?难道美国不知道自由贸易的好处么?不知道关税的福利损失么?
他们当然知道,但他们的目的也是保护本国相关产业。保障工人岗位。
因此,西方很多国家不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以此来确立自己在反倾销调查和诉讼中的优势地位。如此一来,当中国商品进入相关国家市场后,如果对自己的产业造成了冲击,就可以祭起反倾销大棒,对中国商品征收反倾销税。
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从这一点上讲,作为世界经济舞台的一员,中国在部分弱势行业进行贸易保护,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别人都在保护,就你一个傻不拉几完全开放,那不是找死么?
争议2 国产车品质不够,进步太少,烂泥扶不上墙等等
这些评价只能说过于片面,不在汽车行业里,确实很难理解。
国产车我们习惯上分为合资车和自主车
合资车,去上汽大众,广汽丰田等。他们的产品,是不是跟进口的同级别产品一样?
理论上确实有区别。
然而把锅推给关税,恐怕过于武断。
进口的汽车实际上也是合资车外方产品,即便没有关税,这些厂商是不是会主动向中国出口廉价车型,冲击自己的中国国产市场?
大众会不会向中国出口捷达,冲击国产速腾、凌渡的市场?
而且,国内市场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足够让合资公司在成本可承受范围内努力提升品质。
实际上根据大众集团内部统计评价,上汽大众工厂出产的产品品质实际上排名其全球工厂前几位。
而自主品牌,过去十多年取得了长足进步,虽然与合资还是有差距。
这种差距,与关税的关系就更远了。
实际上,来自合资产品的竞争,足以给予自主厂商努力的动力。但为什么差距依然不小呢?这是由工业的特点决定的。
工业的成长需要的周期是非常长的。这不仅仅是因为技术水平,还有产业链的培养,产业工人的培养,甚至与人口素质有关。
而且,工程上许多东西,没有足够的积累,根本不可能掌握其中的核心技术。
就汽车行业来说,一辆车的市场生命周期大概是5年,算上研发阶段大概超过7年。因此,汽车企业经验积累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循序渐进的。
举例来说,第一代产品上市后,很快出现了若干问题,那么一部分这些问题可以在还款车型时予以解决,但更多的问题需要等五年后换代时才能解决,甚至需要未来推出全新车型的时候予以解决。汽车行业不像互联网,今天发现个bug,明天可能就可以修正。
所以,二十多年的历史还不足以让自主品牌积累足够经验。但如今自主品牌产品比起第一代产品,与合资的差距已经在大幅度缩小了。
之前我回答过相关问题
如何评价自主品牌汽车? - 崔磊的回答
3. 关于观致
在评论里,很多知友捶胸顿足,声讨自主车品质不好,总体上比不上合资。
这一点我是承认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屡次提到观致,以至于有人说我是观致汽车的公关。
我只是个汽车媒体,在汽车行业里干了两年,工作岗位原因,接触到很多普通从业者无从得知的信息,因此对于自主品牌也有更多了解。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支持观致。
一方面,他是中国品牌中起点最高,产品素质最好的产品。其产品完全可以比肩同级别合资产品,而且这不是媒体捧某“最美中国车”那样靠营销搞出来的媲美,任何人只要不报偏见,对车有一些认识,去看了实车,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另一方面,观致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的国际化造车体系、标准和经验(人才)。这也是它的产品品质高的原因。
正因为对中国汽车产业有种种的期待,我才会把这种期待和希望寄托在观致身上。
至于销量低,最大的原因就是知名度低。所以我动不动给他做广告,也算是为中国汽车产业做的一点小小的工作吧。
基本同意
@崔磊的观点。也有一些不太赞成的地方。
为什么要有比较高进口关税?(目前是25%)
第一个原因:中国政府希望做大本土汽车制造产业——这是一个能赚不少钱,能吸引大量外资,有巨大税收,同时解决大量就业的行业,对于中国这种人口多、市场潜力超大、经济技术基础差、土地多的国家来说,选择这样的行业,太正常不过。
但是大陆最初是没有汽车制造的技术的,那么只有靠引进外资。
假设没有进口关税或者进口关税很低,外资就未必愿意来中国投资整车和零部件制造——他们在政治上又不跟天朝真心亲善,他们完全可以在泰国、韩国、日本、台湾、印尼,随便哪个适合造车的地方大量造车,然后出口到大陆销售。
如果我们假设泰国造车的成本和大陆相当,同时假设跨国公司从泰国出口和大陆本地制造的同款产品,定价相当,那么对于中国的本土消费者,实际上区别不大——但是中国就损失掉了一块庞大的GDP、就业、税收。这些经济活动很可能会留在国外而不是天朝。
实际上,如果没有关税,外资恐怕就真的不来了——因为中国政府还是比较有野心的,不仅想要引进外资造车,还希望严格监控、吸收他们的技术、分走他们的利润——我们还有一个特别的法规是,外资在华造车,必须与本土资本合资,并且持有股份不超过50%。
这样的野心通常不会被接纳,跨国公司在全球各地的大型生产基地和大型销售公司,通常是独资的,凭什么出让50%的股份给你。但是考虑到你是一个十亿人口大国,那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当然,这些跨国公司也不是善类,他们有办法在其它的环节找回一些平衡——但是无论如何,出让50%甚至更多的股份,总是一个讨厌的事情。
关税很高,那么进口和本地生产的定价方案就会差价很大,为了长远竞争力,董事会很有可能选择在中国投资,做本地化生产。
如此来看,这个关税政策,确实逼迫让几乎所有的跨国汽车公司都在华开设了合资公司,达到了最初的目的。
这些合资公司帮助国内培养了汽车庞大复杂的产业链和人才。为本土品牌孵化提供了环境。
比较遗憾的是:原先计划引入投资然后吸收技术,并未如预期在国企为主体的汽车集团完美实现——实际上,合资业务越是成功的国企集团,赚钱越轻松,越没动力艰苦奋斗打造本土品牌。真正开花结果,大多都在萧墙之外,比如吉利、比亚迪、长城这些完全没有合资业务的民营企业,或者一些合资业务开展不顺利的国企,比如上汽通用五菱。
(当你向市场施加一种干预政策,你会有一个预期,但是结果并非完全能够预测和掌握)
在引进外资已经成功的基础上,是否还需要保留关税呢?
这就有了第二个原因——保护本土汽车制造公司。
这种“本国幼稚产业保护论”是经济学初级教材的必修课题。很显然,本土汽车公司如BYD、奇瑞、吉利等,一定是从这个关税政策中得益的。
中国目前已经引进了几乎所有主流跨国车企的投资,这些车企数十上百亿RMB已经丢在这个土地上,肯定是要按照你的游戏规则来玩的。但是还有一些企业并没有进来投资,或者说并没有进来很多。比如说韩国的双龙,比如马来西亚宝腾,比如畅销东欧的廉价品牌Dacia,比如印度的Tata。
如果没有关税,他们的车也可以轻松进入国内,跟定位低端的国内本土汽车厂对掐。
关税25%足以让这些低端品牌丧失竞争力,所以大家看不到这些牌子——对了,双龙还在坚持进口,大概因为韩国人比较有毅力吧,明知没戏,还在强撑。
廉价车进口是没戏唱的,所以进口的最终都是高级车。
这就有了第三个原因:允许富人买奢侈的高级车,但请多纳税——比起我国很多税制的设计对穷人和中产并不太公平,这个税制大可以说是关爱百姓的。
总的来说,我认为关税政策,得益的是本土汽车制造业(包括外资在华合资公司,包括内资公司,包括汽车产业链条上的零部件、经销商、营销公司等等),但我不敢说全国人民是得益的(这里我和
@崔磊的观点不同)——我看到曼昆的经济学课程上说,关于“幼稚产业保护政策”是否有利,这一点是有争议的。
关税确实让汽车行业获益了,也增加了国内的就业和汽车相关经济活动——但是,关税毕竟扭曲了经济资源的市场化分配,他会产生很多连锁反应。
我们能清晰的看到对汽车行业的显著益处X,但却很难统计对汽车行业之外所有的经济活动的不显著负面效应的总和Y。
Y里面可能包含:
因为中国坚持进口关税而在WTO等国际贸易规则中需要牺牲其它行业的利益——比如说,我们既然不让别人的汽车公司来自由销售,那么欧洲也可以对我们的钢铁厂做一样的事情。
因为关税保护,而导致本土公司不够有进取心,不够有危机感,从而效率偏低——我们已经看到本土汽车品牌的造车水平在过去20年大幅的进步了。但是目前本土品牌已经瓜分了大约1000万年销量的国内庞大市场,可是出口总量一直很低,2015年还不到100万。这个比例间接说明了,咱们的本土品牌还是比较弱的——内战凑合,外战外行。
因为进口关税,阻碍一些合理的经济需求被满足。跨国车企的一些本来定位平民的车型,只要定位相对小众,达不到在中国生产的经济规模(比如5万台销量一年),就必须进口,价格过高,注定成为有钱人的玩具。代表作:大众尚酷,福特野马,雪佛兰大黄蜂,标致RCZ,本田CRZ,丰田86,丰田埃尔法等,其实都是平民车款,硬生生被关税变成昂贵的东西了。非常明显,我就是受害者之一,在野马卖到40万的情况下,我想我还不够爱她。因为在美国,她明明和蒙迪欧价位接近)
X和Y究竟谁大呢?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计算。
补充一点,关税在未来将如何演化?
个人预测汽车关税长远来看会阶梯式渐进下降,稳定在5%-10%之间。
一方面,你不能永远为本土汽车制造(包括本土品牌和本土生产的外资品牌)撑起保护伞。如果别人带着远程海运和关税的包袱,还能分你的蛋糕,那是你自己的问题。这种落后的汽车公司,如果到时还活着,应该死去——在产能已经过剩的大背景下,最近两年新汽车公司依然层出不穷,令人感叹我们的经济政策,似乎不逼汽车行业步钢铁、水泥、房地产、家电的后尘,誓不罢休。
一方面是国际贸易的压力,我们作为制造大国,总是希望把货物尽可能的出口到别人那里,别人也自然希望出口到中国这个大市场。顺手推舟,做个交易,或许对双方有利。
### 最后插播一则广告:
在帮朋友招贤:1 社区运营 2 与汽车及其周边相关的内容创作 # 有兴趣的朋友敬请私信,诚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