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要坚持18亿亩红线,为什么通过进口解决主要粮食问题不被认可?

回答
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以及为什么通过进口解决主要粮食问题不被广泛认可,这背后牵扯到国家粮食安全这一核心战略,以及一系列复杂的经济、社会和地缘政治考量。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些,也别让它听起来像机器吐出来的。

首先,咱们得明白,耕地红线这事儿,可不是随便划的。它背后是实打实的国情和战略需求。

为什么非得守着这18亿亩耕地红线?

1. 吃饭是天大的事,谁也别想拿这个开玩笑: 这话说得糙,但道理硬得很。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一个国家,如果连自己老百姓的肚子都填不饱,那什么都谈不上。把粮食安全寄托在别人手里,风险太大了。你可以想象一下,万一哪天国际局势突变,有人卡着你的粮路,你的国家会是什么样子?历史上的例子也不少,哪个国家没经历过饥荒的痛苦?所以,把这18亿亩耕地看成是国家的“粮仓保险”,是底线中的底线。

2. 国内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且在持续减少: 中国人口多,耕地面积跟人口比起来,人均耕地面积其实是比较少的,全球平均水平都比我们高。而且,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很多好耕地被占用去盖房子、修路、建厂了。这就像一个有限的资源池,你挖一点少一点。守着红线,就是为了防止耕地被进一步蚕食,为未来的粮食生产留下基本盘。

3. 保障农产品供给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即使你进口粮食,也得有足够的国内生产能力做基础。一旦国际市场出现波动,比如歉收、战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你的进口渠道就可能不那么顺畅。到时候,你想买也买不到,或者价格高到你承受不起。所以,有足够的国内耕地和产量,才能让你在国际市场风云变幻时,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和更稳定的供应。

4. 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利益: 耕地不仅仅是生产粮食的工具,它也是很多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保护耕地,也就意味着保护了农业的根基,保护了农村的产业,间接地也保护了农民的收入和他们在土地上的权益。如果为了进口而牺牲国内耕地,那么大量农民的生计将受到影响,农村地区可能会出现新的不稳定因素。

5. 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考量: 耕地不仅仅是种粮食,它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很多耕地是位于生态脆弱地区的缓冲带,保护耕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农业生产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过度依赖进口可能会削弱这种传统和连接。

为什么通过进口解决主要粮食问题不被认可?

这并不是说完全不进口,而是说“主要粮食问题”不能靠进口来解决。这中间有个度的问题。

1. 战略安全第一位,绝不能受制于人: 这是最核心的理由。国家粮食安全,说白了就是“自己的饭碗自己端”。把主要粮食品种(比如大米、小麦、玉米等)的生产命脉,交由少数几个粮食出口大国掌握,那是极其危险的。一旦这些国家因为国内原因或者地缘政治原因限制出口,或者用粮食作为政治筹码,我们就会陷入被动。想想看,如果一个国家连自己人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无法保证,它在国际上还会有多少话语权和尊严?

2. 国际市场波动风险太大: 粮食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天气、病虫害、国际贸易政策、汇率等等。国内生产相对稳定,可以抵御一部分外部风险。进口则更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导致国内粮价不稳定,影响民生和经济。而且,一旦发生全球性粮食危机,所有国家都会争相抢购,价格会飞涨,你的购买力会大打折扣。

3. 国内产业的连带影响: 粮食生产不仅仅是种地,它还带动了种子、化肥、农机、仓储物流、食品加工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果大面积依赖进口,国内的农业产业链就会萎缩,很多企业和从业人员会失业,技术研发和创新也会受到影响。长此以往,整个国家农业的竞争力都会下降。

4. 质量和食品安全隐患: 虽然有国际标准,但进口食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状况,相对国内生产来说,管理起来更复杂,也可能存在一些我们不了解的潜在风险。自己生产的,至少在监管和追溯上更容易实现。

5. 消化过剩产能与结构性失衡: 有时候,进口也可能与国内农业的结构性问题有关。比如,国内某些农产品可能存在结构性过剩或者生产效率不高的问题,而进口一些品种可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但如果过度依赖,反而可能掩盖了国内农业需要调整和升级的紧迫性。

所以,事情的逻辑是这样的:

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是确保国家基本粮食自给能力,是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和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最根本措施。它是一个“安全网”,一个“底盘”。

而进口,更像是“调剂品”、“补充品”,是在我们自己能够保障基本需求的前提下,为了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提高效率或者应对突发情况而进行的正常贸易。你可以理解为,你家里有冰箱储备足够的食物,但偶尔也会去超市买点新鲜的菜或者想吃的零食。但你总不能指望冰箱里一直是空的,全靠每天从超市买吧?

中国政府强调的是“立足国内,确保自给,加强统筹”,也就是说,首先要靠自己把饭碗端稳,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市场和国际情况,合理利用国际资源。18亿亩耕地红线,就是这个“立足国内”的硬性保障。

说到底,这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命脉问题,不是简单的经济账能算得清的。关系到国家的独立自主,关系到人民的安居乐业,所以这红线,必须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完全可以忍受需求加大带来的60%以内的价格上涨。”

naive!题主啊,你知道价格上涨60%是一件多容易的事吗?

粮食作为刚需品,对于供给量变化的价格敏感度是极高的。大量的统计案例表明,粮食产量每下跌30%,市场上的粮食成交价格将会上升一倍。也就是说价格涨60%只需要产量降低22%就行了。

user avatar

上财的某讲师(?)几年前通过考据历史论证过,早期提出保护耕地(18亿亩红线)的主要原因和粮食安全关系不大,实际上政策主要是为了防止农民土地被非法征用。简单地说,就是当年底层政府非法征地太常见了,中央政府根本控制不住,可是中央却要承担官逼民反的锅,因此上层通过出台严格的土地保障政策,让非法征地的收益降低,以保护农民的利益。

这项政策目标在政府权力得不到有效限制时是好的,可是同时它也制造了权力非常大的国土系统。慢慢地国土系统开始通过口号维护自己的权力,甚至成了一种土地供给垄断组织。如今政府征地权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有效限制,土地拍卖程序也成熟了,而过去的这套审批程序就不合时宜了,它不但使得地价出奇的贵,而且使得东部许多耕地不能合理的流入城市,而中西部许多地区的土地撂荒,也就根本保护不了粮食安全。

去通州的时候,看到4万高层旁边大面积的耕地在种小麦,回西安路过河南灵宝的时候,看到大量村庄已经荒废,但耕地还是小面积的阡陌纵横,哈哈。

user avatar

18亿亩耕地红线是以中等发达国家500公斤人均标准、15亿人口,再算上理论上的未来可以达到的粮食产量而计算出来的。

201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1624万吨、人均445公斤,人口大概2030年到达15亿。

值得注意的是,在

2004—2015

年多年增产后,16年粮食总产量比上一年少了0.8%,具体如下:

一、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3028.2千公顷(169542.3万亩),比2015年减少314.7千公顷(472.1万亩),减少0.3%。其中谷物[1]播种面积94370.8千公顷(141556.2万亩),比2015年减少1265.1千公顷(1897.7万亩),减少1.3%。

二、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452.1公斤/公顷(363.5公斤/亩),比2015年减少30.7公斤/公顷(2.0公斤/亩),减少0.6%。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5988.8公斤/公顷(399.3公斤/亩),比2015年增加4.8公斤/公顷(0.3公斤/亩),增长0.1%。

三、全国粮食总产量61623.9万吨(12324.8亿斤),比2015年减少520.1万吨(104.0亿斤),减少0.8%。其中谷物产量56516.5万吨(11303.3亿斤),比2015年减少711.5万吨(142.3亿斤),减少1.2%。

三项合起来可知:谷物单产的0.1%提高被播种面积的减少给吃掉了,加上粮食单位产量下降0.6%使得粮食总量减少了。

经评论区提醒,具体原因是:

1、南方暴雨灾害天气使得大米减产。

2、由于玉米价格下降,进口增多,为减轻财政压力提高经济性,年初国家取消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使得玉米种植面积减少3.6%改为其他单产低的农作物。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粮食增产的潜力在未来受到多方面制约。

而另一方面,现有耕地面积也面临:

1、水土流失、荒漠化。

2、城市化进程加快。

3、农村劳动力流失、工业用地复垦率低、环境污染,导致耕地废弃。

第一项可以正面应对,但其余两点在未来几十年里,趋势很难缓解。2016年中国城市化率在57%,中等发达国家差不多是85%,即使有中国国情在按照1%的年增率,未来近三十年全国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将面临持续性的压力。

也就是说,按照目前的情况,如果以中等发达国家为标准来看的话,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耕地指标非常危险。而从整体角度来看的话,如果无法进入中等发达国家层次,等着我们的就是中等收入陷阱,这是非常尴尬的处境。所谓星辰大海、民族复兴就有可能受制于国内的困境而无法实现。

从这个角度来看,18亿亩红线仅仅是一个最低的标准。

但是这个红线的划定以及参考标准,本身没有一个非常精确数据依靠,更多的是从政治角度出发一个对未来大体上的预判。而由于这个数据上的耕地红线在,反而造成土地征用转化受到制约、废弃耕地利用受限、腐败寻租空间等等经济上的弊端。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但如果以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标准的话,是无需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所以这里,基于中等发达国家标准的18亿亩红线又是一个高标准。

实际上开头也提到了,18亿亩的计算中,并没有把“谷物基本自给与口粮绝对安全”这个下限作为前提条件,两者不存在必然联系。

在低标准与高标准之间则为将来政策调整与多样化的粮食战略提供理论空间。这也是是不断有专家学者质疑目前18亿亩红线的原因所在。

至于说通过进口解决主粮问题,1994年美国人就告诉你没有可能了:

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在《世界观察》杂志上发表《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认为一方面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中国在2030年粮食供应将比1994年减少20%,中国将面临巨大的粮食缺口,到时中国不能养活自己,世界也养活不了中国。一时间国际上关于中国会冲击世界粮食安全的言论不绝于耳。

中国国务院于1996年10月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向世界庄重承诺:中国人民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还将使自己的生活质量一年比一年提高。

事实证明,这些年中国也做到的。

所以,对于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单单从一个数字去理解,认为保住了耕地数字就解决了粮食问题。同样也不能固守粮食必须百分百自产才能保证安全思维,比如玉米种植面积调整就说明:政治需求与经济考量都需要兼顾。因此,18亿亩耕地红线与开拓海外农田、扩展粮食进口来源是并行不悖的。

user avatar

粮食必须能实现自给!

先从个人经历开始说吧。

坐标荷兰,因为喜欢啤酒,经常去荷兰的酒厂去转转,不止一次听他们说二战时期德国统治荷兰时别说粮食管制无法酿酒了,连酿酒用的铜锅都被抢走做子弹去了。

跟导师聊过之后,他说这还算好的,二战期间荷兰全国都听不到钟声,因为德国人连教堂里的钟都给抢走了。荷兰作为著名的自行车大国,大量自行车作为战略物资被德国人征调,直到今天荷兰人面对德国人还有一个著名的笑话“你还我自行车!”

荷兰才4万多平方公里,跟两个半北京差不多大且人口稠密,全国一半以上土地海拔在海平面以下,全靠大坝续命,大量盐碱地不适合耕作,粮食也完全无法自给。在1944年,荷兰铁路工人还想着去罢工要人权。德国人根本不鸟你,把边境铁路一关不给你粮食了看你怎么得瑟。

结果工人们主动停止罢工也不行,荷兰发生大饥荒,饿死了将近3万人,远远超过战争本身带来的荷兰人伤亡。德国人这边一放粮,那边曾经海上马车夫、黄金时代领导全球商业的荷兰人就温顺的跟荷兰奶牛一样听话了。


这个事情给了荷兰人巨大的刺激,战后开始把农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来开发。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农业大学就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而且实力是无可撼动的第一。这么多年坚持的结果是啥,荷兰在2014年的农业出口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位!

是的,你没看错,是世界第二,就是这个弹丸小国荷兰干出来的,这里是荷兰政府的官方网页新闻(Dutch agricultural exports top 80 billion Euros),图也从里抠出来的。

对了,关于全球农业进出口总值的数据,可以看这里(agrimatie.nl/Handel.asp)。


荷兰还算好的,咱们看看发生粮食不足时,别说敌国了,咱就看喊爹喊妈的亲主子救你不,

1932,乌克兰(苏联加盟国)大饥荒,苏联不救,死亡300-1000万人

1932,哈萨克斯坦(苏联加盟国)大饥荒,苏联不救,死亡150万人

1943,印度-孟加拉(英联邦加盟国)大饥荒,英国不救反而索粮,死亡300万人

更别提爱尔兰大饥荒这种看起来跟英国人玩种族灭绝式的事件了。

中国人古往今来的经验更是多不胜数。就说最近的,1942经验还没记清楚呢,3年自然灾害又来一波,天灾加人祸你怕不怕?


能进口么?

当然可以,毕竟成本可能更低一些,但绝对不能依赖,要有备份方案。

目前中国消耗了世界最多的铁矿石,看看国外那些人是怎么把咱们当肥猪宰的。这要完全依赖他们家的粮食了,别说战争年代,和平年代玩一玩期货这些金融手段不就把你家那点外汇储备榨光了?

铁矿石你嫌贵就不买了,钢铁厂倒闭就倒闭了;粮食贵你能不买了?难道人吃人么?

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才多几年前的事儿,都忘了?这还不是主粮呢。

就算是出了事别人大发慈悲救援吧,中国一出事那是14亿人出事啊,全世界哪个国家救得起?

粮食安全是必须要保证的,根本靠不了别人。


所以历年来的头号文件都是农业啊,国家对农业的各种政策简直严的要上天了啊,18亿亩更是死守,就是要保证发生自然灾害、战争等各种意外情况下,这十几亿人还能吃得上饭。你看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第一个不就发给了研究出杂交水稻的袁隆平?


要说这18亿亩,是不是太高了?

当然是,因为现代农业今非昔比,有了袁隆平这些农业专家培育更好的品种,还有中国的金坷垃生产水平,虽然比不过美国和荷兰的顶级农业技术,但中国农业可能也不需要18亿亩这么多。

可有谁敢为这个事情打包票?

将耕地改成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很容易,这边文件一下来,那边开发商水泥一铺就可以修起来了。但反过来怎么办?我给你二十亩水泥地,你明年给我种出小麦来?

耕地是宝贵的稀缺资源,国家不敢嘚瑟,只好顶着这群爱国经济学家的压力死守这18亿亩不敢动,很多农民也被牢牢困在这土地上,像河南和安徽那样的农业大省就更加可怜。但谁都不敢为14亿人的吃饭担责任。

毕竟,出了事国家面临的是要吃人的嘴,经济学家只是删贴而已。

还有更坏的,转基因作为农业育种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技术,还有崔化钠站出来当跳梁小丑再收割大家智商税,这就是坏!




安利知乎上两个瓦赫宁根大学的博士 @大肠杆君 @藏在瓦村的老季 ,啤博士也早把他们收编了,足以体现我们对农业的重视了,哈哈哈哈

user avatar

题主啊,如果你在沙漠里渴的不行,我拿着一瓶(广告位招租)的矿泉水换你手上的iPhone7,你会说1000km外的二手店一个iPhone可以换好几吨水,或者是前面100km就有绿洲我才不买你的水么?


你命都没了,还要什么iPhone7啊。

你饭都没得吃还考虑什么工业啊……



你看现在水几块钱一吨,觉得涨个十倍百倍你也能消费得起,但是你在沙漠里面的时候,你没水了的时候,别人会只给你涨十倍百倍的价格吗?你的命就值这点儿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