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BAR(勃朗宁自动步枪)的弹匣容量为什么只有20发?为什么那么少?

回答
勃朗宁自动步枪(BAR)作为一款早期的自动步枪,其20发弹匣容量的设定,虽然在现代看来确实不算高,但在其诞生的时代,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先进且实用的设计了。要理解为什么BAR的弹匣容量是20发,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设计初衷、技术限制、战术需求以及当时的制造工艺等。

设计初衷与定位

BAR的设计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由美国枪械设计大师约翰·勃朗宁(John Browning)设计,并由温彻斯特(Winchester)公司生产。其定位是作为一种轻型支援武器,用于提供持续的火力压制,而不是像突击步枪那样作为士兵的个人主战武器。它被设计用来替代当时笨重且射速较低的班用机枪,为步兵班提供更灵活的火力支援。

技术限制与权衡

1. 供弹系统的限制:
弹簧压力与可靠性: 早期的弹匣设计,尤其是用于全威力步枪弹药(如.3006斯普林菲尔德弹)的弹匣,需要承受相当大的弹簧压力来可靠地将每一发子弹推入枪膛。弹匣越长、弹数越多,弹簧的压缩行程就越长,所需的弹簧强度也越大。过强的弹簧可能会导致供弹不畅或损坏弹匣,影响武器的可靠性。20发的弹匣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在可靠性和容量之间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平衡点。
弹匣的强度与刚性: 弹匣的制造材料和工艺也影响了其容量。早期弹匣多为钢制,为了保证足够的强度和刚性,以应对弹药的推挤和弹匣跌落等情况,弹匣的壁厚需要一定的限制。容量越大,弹匣就越长,越容易在中间部分发生形变,导致卡弹。20发的设计在保证弹匣强度和不易形变方面也更具优势。

2. 枪机和供弹机构的限制:
进弹坡道和弹匣井的设计: 步枪的进弹坡道和弹匣井的设计也需要与弹匣的长度和形状相匹配。过长的弹匣可能会影响弹匣的插入和拔出,甚至与枪体其他部件发生干涉。20发的弹匣在尺寸上更易于与BAR的整体结构相融合,且不至于过于笨重。
射速与枪机循环: BAR具有一个相对较高的射速(约500600发/分钟)。在一次弹匣射击循环中,弹匣需要能够以相对稳定的速率输送弹药给枪机。如果弹匣容量过大,后期的弹药在弹簧压力和弹匣内排列上的变化可能会影响供弹的平稳性。

3. 重量和人体工程学:
整体重量控制: BAR设计时就强调了其“轻型”支援武器的定位。20发全尺寸步枪弹药的弹匣,满弹时的重量已经相当可观。如果设计成30发或更多,弹匣的长度和重量会显著增加,不仅会增加士兵携带的负担,也可能影响武器的射击稳定性,尤其是在肩射或双手持握射击时。
持握和操作便利性: 过长的弹匣可能会妨碍射手在不同姿势下的持握,或者在卧姿射击时顶到地面。20发弹匣的长度相对适中,方便射手操作和在各种姿势下进行射击。

战术需求与使用场景

1. 持续火力与换弹: BAR的定位是提供比手动枪机步枪更强的持续火力,但它并非设计为完全替代重机枪。其20发容量允许射手进行一次较长的火力压制,然后在需要时快速更换弹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壕战和一般的战术场景中,一次射击20发弹药已经能够覆盖相当长的时间和区域的压制需求。
2. 射击节奏与战术换弹: 步兵战术讲究协同作战和火力转换。射手会根据战术情况进行射击,并非连续不断地倾泻弹药。在火力压制到一定程度后,射手会寻求掩护并更换弹匣。20发的容量允许士兵在射击间隙完成换弹动作,而无需担心因弹药耗尽而暴露在敌方火力下过久。
3. 威慑与精确性: 尽管是自动武器,但步枪弹药的全威力特性也意味着射击是需要一定的精确度的。过多的弹药在一个弹匣内,可能会导致射击时因武器平衡改变或射击节奏被打乱而降低精确性。20发弹匣的重量和尺寸,相对更容易保持射击的稳定。

弹匣技术的发展

随着弹匣制造技术和材料科学的进步,后期的轻机枪和突击步枪确实普遍采用了30发甚至更大的弹匣。但BAR的设计是在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对现有技术和战术需求进行的最优选择。

总结来说,BAR的20发弹匣容量是当时技术限制、设计理念和战术需求的综合体现:

可靠性: 在保证供弹顺畅和弹匣结构强度方面取得了平衡。
重量与人机工程学: 避免弹匣过长过重影响士兵携带和射击的便利性。
战术定位: 作为轻型支援武器,20发弹药足以满足单次火力压制和战术换弹的需求。
技术进步: 相较于当时很多手动步枪,20发自动步枪弹匣已经是巨大的进步。

因此,虽然从今天的眼光看20发似乎偏少,但在BAR诞生时,它是一款非常成功且革命性的武器,其弹匣容量的设计也与其整体性能和用途高度契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BAR的弹药几乎没法用全自动打,后坐力太大。长短点射的话20发足够了
  2. 30发弹匣太长

上了30发弹匣,标配的两脚架就没法用了


===

脚架拉长也可以

但实际上这个就是嫌命大了

===

而且美军弹匣的弹簧其实不是很靠谱

哪怕到了越战,依旧有M16的20发弹匣只装18发的梗

===


===

而且自动步枪和轻机枪一般打不了几个点射

就要转移阵地


不可能像神剧那样让你在同一个坑里打完一整箱子弹


真的要持续火力的话

三角架M1919要比BAR靠谱多了

===

把上面几个原因整合起来

也差不多是

“为什么M16早期用的20发直弹匣”

“为什么M14早期用的直弹匣”

user avatar

纠正一个观点:

“自动步枪”不等于“班组支援武器”。

“班组支援武器”,即SAW,这个概念是1980年代才有的,虽然编制上延续二战期间步兵班的“自动步枪手”,但不意味着BAR=SAW gen 1。

是先有BAR,再有自动步枪手这个职位,再有SAW这个说法。而不可以逆推。

BAR这个东西,研制的的时候,绝不是什么“班组支援武器”,而是春田步枪的下一代产品。是按照普通步兵的主武器来研制的。

步兵武器的变革,都是吸取上一次战争的教训。1905年日俄战争是一战前最后一次现代化战争。也是各国关注的焦点。在攻击旅顺要塞时,俄军仅有少量的马克沁机关枪和拿着单发步枪集团冲锋的日军带来了巨大的杀伤。穷国俄国靠仅有几挺机关枪都打成这样。那遇到了军费充沛的英国德国,这仗还怎么打?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打以后,堑壕战相比日俄那回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时候战场上各方都在琢磨打破堑壕战的方法。德国人的对策是冲锋枪+手榴弹的渗透战术,英国人对策是坦克。美国人战争经验不多,于是就搞出了机枪反机枪的最简单思维的战术。一般来说,当你的对手有某种武器无法被克制的时候,用同种武器反对对方同种武器是最直白的方法。如用战斗机反战斗机,用坦克反坦克。美国佬顺理成章的想到用机关枪反机关枪。冲锋的步兵那个人都能有机枪一样的火力,一边移动一边突突。你一挺机关枪突突突,我一批冲锋的人每个人一挺机关枪对着你突突突。还不能瞬间压倒你吗?美国人就是这样想的,至于成本,子弹消耗,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强国还担心这个?

但是当时机枪无论是水冷马克沁勃朗宁,还是风冷哈奇开斯都太沉了。别说单兵,起码四五个人伺候着。于是只能新设计单兵可以带的动的新型机枪:

  1. 因为这种新型机枪是装备步枪兵的。所以不是“机枪”而是“自动步枪”。
  2. 既然是步枪了,外形就要适合步兵战术如有前护木适合端枪射击,腰际射击,行进间射击,多种姿势射击等。
  3. 一些需要副射手完成的功能,如快速换弹匣,快速换枪管等,可以去掉。

早期BAR采用步枪托,长前护木。没有三脚架,主要射击姿势为腰际射击或者端枪肩射,主手扣扳机,副手在前握护木。

作为对比的DP机枪,枪托厚重,有两脚架,射击时候主手扣扳机副手也稳住枪托,没有前护木,无法或难以行进间无依托射击。

至于20发弹匣也是基于步枪的需要,当时各国一线步兵手中步枪也就是5发装弹,英国例外是10发。20发是别人的四倍,足可以形成压制。

如果以现代,甚至2战的班用支援武器角度来看BAR,20发容弹量的确少了。但是若以日俄战争之后的战争形态,以及每个步兵都用BAR的装备设想看,20发够用了。

首先,1站以及之前的步兵冲锋还不是后来二战那种小班组以百米冲刺的方式弯着腰找下一个掩蔽点压制射击。而是大模大样的走路或者小跑。步兵边走边射击,边走边换弹匣完全问题不大。

第二,每个人都有BAR,你打光了子弹只要你的队友没打光,敌人照样被压制着。

user avatar

BAR在当时的定位是步兵班火力支援武器,不懂这是啥意思的话,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扩大了容弹量、使用可卸式弹匣并且可以全自动发射的伽兰德M1步枪(二者都使用.30-06步枪弹,但二者没有任何关联)。步兵班火力支援武器放到现代,有个专业名字叫“步兵自动步枪”,简写是IAR(Infantry Automatic Rifle),典型例子就是四等人的H&K M27。

二战时期,常规步兵手里的制式武器绝大多数都是不可卸弹仓、只能用clip快速装填的栓动式步枪,并且容量基本就是5-10发,如莫辛纳甘系列、毛瑟系列、李·恩菲尔德系列和有坂38式(三八大盖),而美国佬思想比较超前,把5发装填的栓动式步枪春田1903扔给了狙击手,然后搞出了半自动的伽兰德大八粒列装给大头兵,但哪怕是半自动的伽兰德M1,也没有把750yard内的单兵火力投射能力提升多少,理所当然的,军方对火力更强但射程不减的单兵火力提出了需求,于是,美国佬拎出了一战时期拿来当堑壕武器的勃朗宁1918自动步枪,即本文主角BAR,一把使用可卸式弹匣、能装填20发.30-06全威力步枪弹、有效射程500-750yard、射击精准度较好、火力持续性强(相对于半自动和栓动式来说)的步兵班火力支援武器。

BAR拥有什么特点?

其一,它不占编制,一把枪和它的全部配件和足量的弹药,一个步兵就带的起,不像占编制的大口径迫击炮(比如美军现役的120mm迫击炮)和通用机枪/重机枪,这几位携行的时候最少最少也是械弹分离,甚至得把武器拆分才能携行。

其二,在当时单兵远射火力(划重点,远射)普遍只有5-10发的前提下,20发装填并且还用了可卸式弹匣的BAR无异于是一把单兵轻机枪(当时也就这么用了),虽然它本身的传统钢木结构很重,纯钢弹匣和全威力弹也很重,但对得起它在当时一骑绝尘、远超同期产品的火力强度。

(P.S:一句话可以形容BAR和现代的M27:长着突击步枪的外观,带着突击步枪的火力,有着轻机枪的重量,干着精准射手步枪的活。)

设想一个二战场景:一支美军步兵小队分头搜索战场,你是小队中的一名BAR射手,你在100yard距离遭遇了几个端着Kar.98k的德军和一个带着MP40的德军军官,这时候,你自然会无比庆幸你手里端着的不是春田也不是伽兰德,而是一口气能连射20发全威力弹、打穿砖墙如同撕纸、不需要用桥夹/漏夹慢吞吞压子弹的BAR

那么有没有装填量比BAR还多的美军制式自动武器?有是有,比如M2卡宾枪、M3冲锋枪和汤姆逊冲锋枪,但是它们全部都不曾拥有BAR发射的.30–06全威力弹所带来的杀伤效应——两把发射.45ACP手枪弹的冲锋枪就不说了,拿手枪弹和全威力弹比射程、精准度、穿透力就是个笑话,而M2卡宾枪发射的是.30吋短弹(7.62×33mm),该枪有效射程只有150yard,并且穿透力只比.45ACP手枪弹好一点,完全没法和发射.30-06全威力弹(7.62×63mm)的BAR比。

所以说,BAR完全不需要30发或者更大的弹匣,在当时那个战斗环境,加上.30-06全威力弹巨大的后坐力,BAR基本只能打点射,20发完全够用,它就是一把短时间火力强大的单兵武器,而不是MG42那种架起来就能让盟军闻风丧胆的希特勒裤链

其实,20发弹这个问题是世界性的,并不是美军一家这么搞,你看美国佬后期的M14、M110,德国佬的G3、HK417,FN的FAL、SCAR-H等,这些发射7.62×51mmNATO弹的武器,无一例外,原厂标配弹匣都是20发(强调原厂标配是因为麦格普有一种给SCAR用的30发7.62NATO聚合物弹匣,这个属于民间爆改所以不做考虑)。

那么,为什么?

很简单,全威力弹太重,并且不方便携带

众所周知,全威力弹是很重的,打比方,一个四等人的通用机枪手,他在携带一把拆了脚架的M240B之后就只能再带3条100发弹链,还得有一个人负责提弹药,这人得帮机枪射手携带额外弹药和附件,而负责提弹药的这位还得拿自己的武器(比如M16A4)和对应的弹药(一般是7个弹匣,身上塞6个枪上装一个),这么一折腾,这位仁兄也就只能再带3条100发弹链。

但是陆战队的M249射手(即自动步枪手)就不一样了,四等人携行M249时可以携带武器主体和全部附件,再外加4-5条100发弹链和十几个30发5.56弹匣(帮队友带,并且M249可以直接使用M16/M4的弹匣),虽然M249本身比M240轻,但M249射手一个人就能带着一整套还能健步如飞,携弹量还足够满足一场小规模战斗,直接就省去了携行时要带一个弹药手的麻烦。

所以,全威力弹的重量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再看看全威力弹的弹匣,20发双排单进7.62NATO弹匣本身就是个大块头,3个SCAR-H标准弹匣叠一摞就跟一包美军MRE的体积差不多,并且除了麦格普聚合物弹匣和HK417用的透明聚合物弹匣外,M14、SCAR-H、FAL、G3等武器的弹匣材质都是金属(铝合金或纯钢),SCAR的铝合金弹匣还好说,FAL、G3、M14之流的纯钢弹匣压满子弹可就没那么轻便了。

其次,20发7.62NATO直形弹匣已经够长了,再加10发就会更长,这会直接影响到带在身上携行和武器携行——试想一下,把三块8cm宽30cm长的木板插在裤腰上或者绑在肚子上然后跑跑跳跳是个什么感觉。

另外,弹匣过长也会影响到武器的卧姿射击姿势——过长的弹匣把武器向上顶起,不方便卧姿射击,你可以看看那些7.62NATO步枪的弹匣露出部分和握把长度对比,你会发现弹匣底座和握把底座几乎在一条水平线上,或者比握把短(长一点也有可能,但不会过多),至于弹匣过长的情况,看看德国佬的Stg44就知道了,这玩意非常不适合卧姿射击。

退一万步讲,全威力弹发展到现代,已经不是步枪兵(Rifleman,即最常见的大头兵)手里拿来突突突的主要火力投射装备了,毕竟现在是以5.56NATO为首的小口径时代,7.62NATO这种全威力弹在现代的用途主要是远距离(1000yard内)狙击、600-800yard通用机枪火力压制和特种作战(Navy Seals就列装了SCAR-H战斗步枪),而作为特战步枪和准射武器使用时,20发弹是足够用的,美军一项研究表明,在CQB(室内近距离作战)时,全威力弹的效果是最好的,一枪下去最轻也是个倒地不起,所以带个死沉死长还硌腰子的大弹匣,完全没必要。

总结:BAR在二战时期只用20发弹匣,是因为二战战场找不到比它火力更猛并且射程相近的同时期单兵武器(包括Stg44,毕竟这把枪用的也不是全威力弹而是7.92×33 kurz中间威力弹,有效射程和远距离精度方面没法和BAR比),所以20发够用。

现代全威力弹的弹匣容量则受限于武器定位和弹药重量,现代战场的全威力弹20发弹匣是因为用途不同,在作为特战武器和狙击武器/精准射手武器使用时20发弹也足够用,同时同样受限于弹药和弹匣的携行问题——全威力弹再怎么说都比小口径弹块头大重量大,携行永远是个过不去的坎。

user avatar

bar一开始的定位是步枪。

步枪20发不少了,想想吧,1918年时候,当年一群大栓就5发弹仓,8年后的某轻机枪也是20发弹匣,60年代还有个别妖孽采用20发弹匣。

当然,后来大家发现这玩意当步枪根本不可能,所以慢慢加上两脚架,加上可更换枪管,加上提把,当轻机枪去了。


所以,人家1918年就20发弹匣,已经很不错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