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家境贫寒能否选择金融专业?

回答
家境贫寒是否能选择金融专业?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家境贫寒不仅不应该成为选择金融专业的阻碍,反而可能成为一种独特的优势。 然而,这并非易事,需要比家境优越的同学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讲述:

一、 金融专业对家境的要求真的那么高吗?

很多人认为金融行业是“金字塔尖”的行业,门槛高,需要良好的社交圈和资源,而这些往往与家境优越挂钩。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

学习本身是公平的: 金融专业的知识学习,无论是数学、经济学理论还是金融工具,都主要依赖于个人的智力、努力和学习方法。优秀的高校和老师,以及互联网上的丰富学习资源,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公平的学习机会。
未来的职业发展是多维度的: 金融行业并非只有投行、基金公司这些高端岗位。银行、保险、信托、咨询公司、企业财务部门、政府监管机构等,都属于广义的金融领域,且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许多岗位更看重专业能力、工作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单纯的背景。
“背景”并非全部: 确实,一些顶尖金融机构在招聘时会更看重“软实力”,例如人脉、实习经历、参与的社团活动等。但这些并非完全是家境优越者的专属,贫寒家庭的孩子通过积极争取,同样可以获得。

二、 家境贫寒选择金融专业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优势:

1. 更强的学习动力和抗压能力: 家境贫寒往往意味着更早接触到生活的艰辛,这会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面对学业压力和竞争,他们往往更能坚持,因为他们没有退路。
2. 更注重实际能力和价值创造: 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更懂得珍惜机会,更愿意付出努力去提升自己的实际能力,而不是仅仅依赖背景。他们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价值。
3. 更加务实和低调: 相较于一些家境优越的同学可能存在的“眼高手低”的情况,贫寒家庭的孩子往往更脚踏实地,更愿意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
4. 更善于利用免费或低成本资源: 他们会更加积极地去发掘和利用学校提供的免费讲座、图书馆资源、网络公开课、学生组织等,最大化学习效果。
5. 独特的视角和同理心: 对社会经济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不易的体会,可以让他们在分析金融产品、市场策略时,拥有更接地气、更富人情味的视角,甚至在服务特定客户群体时更具优势。

劣势(需要克服的挑战):

1. 经济压力大,学习成本高:
学费和生活费: 这是最直接的压力。可能需要兼职打工来维持基本生活和学业,这会挤占一部分学习和实习时间。
学习资料和工具: 一些专业书籍、软件、甚至是考证费用,对贫寒家庭来说可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参与高端培训或付费项目: 例如一些知名金融培训机构的课程,或者模拟交易平台等,可能难以负担。
2. 信息和资源不对等:
实习机会: 很多知名的金融公司实习机会竞争激烈,有时会有内部推荐或者需要高质量的“敲门砖”——比如去知名投行或券商的“基础”部门实习,这些机会可能更倾向于有背景的学生。
社交圈和人脉: 缺乏高质量的校友资源、家庭人脉,在获取行业信息、内推机会、职业建议等方面可能会处于劣势。
见识和视野: 可能因为经济原因,在参加学术会议、行业交流、国际交流项目等方面受到限制。
3. 心理压力:
与同学的差距感: 看到同学拥有更好的装备、参加更丰富的课外活动,可能会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家庭的期望与压力: 知道自己肩负着改变家庭命运的重任,可能加剧心理负担。

三、 家境贫寒如何成功选择和学习金融专业?(具体策略)

这部分是关键,如何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克服挑战:

1. 确立坚定的目标和强大的学习能力:

扎实的专业基础: 务必在大学阶段打下坚实的数学、统计、会计、经济学基础。金融专业的核心是数字和逻辑,这些是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多做题,理解原理。
系统学习方法: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尝试“费曼学习法”,将复杂的概念讲清楚。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图书馆: 这是最宝贵的免费资源。里面的专业书籍、期刊应有尽有。
教授和助教: 主动与老师交流,提问问题,寻求指导。他们是宝贵的知识和经验来源。
免费公开课: Coursera, edX, 网易公开课, B站等平台上有大量优质的金融课程,甚至是国外名校的课程。
学校的学术讲座和研讨会: 积极参与,拓展视野,了解最新行业动态。

2. 主动出击,弥补信息和资源劣势:

广泛获取行业信息:
关注行业网站和公众号: 例如财新、华尔街见闻、雪球、各大券商研究报告等。
阅读行业书籍: 不仅是课本,还要读金融史、金融人物传记、市场分析等。
关注财经新闻和评论: 理解宏观经济和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积极寻找实习机会,从低门槛开始:
“曲线救国”: 如果一开始无法进入顶级投行或基金公司,可以先尝试银行的柜员、大堂经理岗位,或者保险公司的代理,甚至是地方性券商或信托公司的基础岗位。这些经历同样能让你接触到金融业务,了解行业运作。
关注招聘信息: 每天花时间浏览招聘网站(如智联招聘、前程无忧、BOSS直聘、LinkedIn),以及学校就业网站。
利用寒暑假: 假期是实习的黄金时期,提前准备简历,积极投递。
从小公司或初创公司开始: 有时小公司提供的平台更大,更能让你接触到核心业务,并快速成长。
建立自己的职业人脉(非靠“背景”):
主动与同学、学长学姐交流: 通过学术讨论、小组项目等方式,建立联系。
参加行业活动(如果条件允许): 即使是免费的线上活动,也能让你听到行业的声音。
利用社交媒体: 在LinkedIn上关注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并尝试建立联系。
从工作中积累人脉: 在实习和工作中,认真对待每一份工作,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

3. 解决经济压力,合理规划支出:

申请奖学金和助学金: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主动了解学校和国家提供的各项奖助学金政策,并积极申请。
利用兼职机会:
与专业相关的兼职: 例如家教(数学、经济学)、在学校的经济学院做助教、在金融机构做数据录入等。
选择时间灵活且能学习到东西的兼职: 避免影响核心学习时间。
合理规划生活费: 尽量节俭,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考虑贷款: 如果实在难以负担学费和生活费,可以考虑国家助学贷款。

4. 培养职业素养和软技能:

沟通能力: 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都要力求清晰、准确、专业。
团队合作能力: 金融工作很多时候需要团队协作。
解决问题的能力: 遇到困难不放弃,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抗压能力和情绪管理: 金融行业压力大,需要有良好的心态。
诚实和正直: 这是金融行业的基石。

5. 考证与技能提升:

尽早规划考证: CPA(注册会计师)、CFA(特许金融分析师)、FRM(金融风险管理师)等证书对进入金融行业非常有帮助。虽然报名费不菲,但可以提前规划,分阶段准备。
学习Excel、Python等数据分析工具: 这些是金融从业者必备的技能,可以通过在线免费资源学习。

四、 家境贫寒选择金融专业的具体岗位方向建议:

在克服了初期挑战,拥有了扎实的专业能力后,家境贫寒的孩子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更适合起步的岗位:

银行内部岗位: 例如信贷审批、风险管理、运营管理、合规部门等。这些岗位对专业能力要求很高,且稳定性较好。
保险公司: 精算师、核保、理赔、客服等岗位,也是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财务部门: 很多企业都需要财务人员,包括会计、成本控制、预算管理等。这些岗位相对稳定,也需要金融知识。
会计师事务所: 审计、税务等岗位,是进入金融行业不错的跳板。
监管机构: 例如银保监会、证监会等,虽然考试竞争激烈,但一旦进入,职业发展稳定,且能对金融行业有宏观的认识。
资产管理公司或基金公司的中后台岗位: 例如运营、风控、合规等部门。
金融科技公司: 金融科技行业发展迅速,对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需求旺盛,可能为有一定编程基础的金融专业学生提供机会。

总结:

家境贫寒完全不应成为选择金融专业的限制,反而可以成为激励成长的强大动力。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到挑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去克服。 这需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智慧和坚持,但一旦成功,将收获的是通过自身奋斗改变命运的巨大成就感和价值。

如果你对金融行业充满热情,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那么,请勇敢地选择它! 你需要的不是“背景”,而是清晰的目标、坚定的意志、聪明的学习方法和不懈的行动力。 你的经历会让你比别人更懂得珍惜,更懂得拼搏,这些都是你未来在金融领域立足的宝贵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肯定能,因为只要高考或者考研分数够,你去什么专业都行,和你家境无关╮ ( ̄ 3 ̄) ╭。


我猜你真想问的是家境贫寒的人如果去金融专业,前途如何?

你是真的喜欢证券市场,银行,保险这些学科的内容吗?你肯为他们钻研吗?你觉得做出对社会真正有意义的成就比个人的财富更重要吗?

如果肯,那就别读金融学,改行经济学,因为要搞学术搞研究,还是经济学专业比较专业。


我猜你也不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要目的还是赚钱。

这说来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我去过的地方,无论是在霓虹还是灯塔,一般是没有金融学这个专业的。

他们一般只有两个类似的专业,经济学和商科。

前者的学位是Master/PhD of Economics。

后者就是我们常说的MBA。

道理很简单,想搞研究发paper赚名声和title的,去前者嘛,想赚大钱的去后者嘛,要专门设置一个“金融学”何用?

一般也就在商学院下面一般会设置一个Finance的专攻,仅此而已。


把金融学专门拎出来独立于经济学和商学当成个专业的,恐怕只有我朝而已。

不仅如此,我朝还有金融工程,保险,证券,期货这些专业。我都昏了,这些专业的课程重叠度恐怕超过90%,找个学校的金融学院,你会发现混乱无比。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有这种事情?


其实答案很简单,这些专业就是专门为寒门子弟设计的。

就是为了你们这些家境贫寒的学子设计的。

商学院里充斥着高富帅和富二代,你一个普通学生进了商学院,没有关系,没有人脉,没有本金。

你和他们一起学习了市场战略规划,企业经营,人力资源管理。

你毕业了,没有本金,创不了业。

没有人脉,谁会请你去经营管理?

没有关系,谁会请你去当HR?

你最后还是只能沦落到和别人一起去银行坐台,卖保险,或者好一点考个CFA进投行打工,结果你发现你大学在商学院学习的那一套东西完全没有卵用,还要从头再来。

既然如此,那不如一开始就开个金融专业让你去读。


像你这样的寒门学子还太多,以至于必须要进行更细的分类才能减轻你们之间互相竞争的压力。

所以什么金工,保险,证券,期货专业全都出现了。

要的就是给出一个信号,让企业对口招人,免得你们之间无止境的竞争,要知道,金融服务业的需求相当大,你们要是一股脑儿全上,每人去参加几十次面试,那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国家这么做,就是为了寒门子弟啊。


当然,我这么说只是说国家对寒门子弟考量很多,并不能说明你就该去选这个专业。

这与你去的大学关系很大。

金融和会计类的好处就在于有证,而MBA就靠关系得多了。

但这不意味着你的出身校不重要,要知道人们对于钱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仅次于自己的命。

请一个出身校不好的学生来运用他们的钱,和请一个医院实习生来治他们的病一样难以接受。

你若去清华北大,那金融恐怕是最好的专业,你要是去蓝翔,那金融就是最差的专业;emm···,好像蓝翔也有自知之明,所以干脆就没开这个专业(^ ^)。


综上所述,金融本身就是给寒门子弟设计的专业,但非常看出身校,你学校好就去,学校差就算了。

user avatar

那要看你能考上什么样的大学了。

如果是去五道口或者北大光华,无论你家里多穷,去读书的回报比都是很高的。


但考上Top2的人毕竟是少数,贫困家庭出身的二本学生,就注定做不了金融吗?我看不见得吧。

说真的,我对于知乎上动不动就劝人学计算机、金融的风气,很抵触。他们不管你是不是喜欢CS,不管你的兴趣是什么,总是喊着计算机好,计算机钱多,码农才是最快乐的。

如果题主很想进入金融这一行业,非要做这行的话,我给你指两条曲线救国的路,你可以走走看。

但是我要首先问一问题主,你是真的单纯喜欢金融专业,还是因为羡慕金融专业的多金?如果是前者,我下面的话你就不用看了,回去好好学习复习高考或者考研,考五道口的金专;如果是后者,你可以接着把这篇文章看下去。

首先普及一下概念,金融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大学里金融学专业基本都是面对二级市场开设的,而我所说的曲线的路,就是让你换个方向,从一级市场找找出路。

第一条:本科法学+考研法硕,读书期间通过司考、CPA刷上几门,然后再刷点实习经验,你就能拿着简历,去那些主营非诉业务(针对ipo)的律所碰碰运气。从一年级律师开始,一步一步的在金融市场扎根;

第二条路:本科会计、财管类+考研mpacc,同样也是读书期间把CPA极可能通过,或多刷几门,等到毕业时拿着简历多跑跑,找个好点的内资所或二线四大是很轻松的。踏下心来做上几年审计,等你有了3-5年工作经验,也有了一定经济储蓄,到时候再通过猎头,找一份基金或投行类的工作,或者是去上市公司做个财务部门负责人,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至于你想怎么选,那就看你自己的兴趣和抉择了。

再补两句,可能会有不少朋友本科既不是法学,也不是会计财管类,但心中总保留着一个金融梦,这种有还有办法吗?

有的。

这条路我告诉你该怎么走。

最快捷的路就是考法硕或mpacc,然后刷CPA过法考。这条路你注定要比科班出身的人走的更艰辛,你想好了吗?

我之前在敏大 @敏大 的回答中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深以为然:

正如我下面所说的,律师不仅要和其他律所的律师竞争,更要和其他行业,比如金融业、公共服务部门,抢夺优秀的人才。为什么大家都想学金融?核心理由就一个,工资高。不仅起薪高,而且可预期增长也高。我见了那么多内资外资一线投行​的人,没有一个是真正热爱IBD业务的,但依然不妨碍一大批人前仆后继的往投行里挤。投行的analyst能干多少有技术含量的活?人家一样拿着丰厚的工资。

敏大的这段话很清晰的揭露了,知乎精英言必谈的投行生活,其背后的本质。你看明白了吗?

要不要选择金融,跟家境无关,跟你自己以后想要的生活有关,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从而做出相应的选择。

我刚念大学时,像很多人一样,懵懵懂懂的就来到知乎,看到知乎人趋之如鹜的计算机、金融行业,不禁心生向往。我也曾经尝试过进入这些行业,用了好几年时间兜兜转转,最后却选择了完全不相关的法律。

大学时我修了一个计算机的双学位,比起知乎各位半路出身的码农,我应该也算得上是半个科班出身了。(这段有人愿意看吗,有人看我就往下写,没人看就不写了)

既然有人看,我就接着写。

那会修双学位用了三年时间,每周六日舍友还在宿舍睡觉时,我就起床去教室上课修学分了,风雨无阻,我还记得每年冬天下雪时,我从南校区跑到东校区去上双学位的课,真是难忘的记忆啊。

就这样,利用三年的周末,我修了50多个学分,把CS的主流课程都学了一个遍,linux系统入门,数据结构,C++,Java,离散数学,html网页制作,数据库等等十几门课程吧,对计算机这门学科也有了一个初步系统的认识,算是勉强入门了吧。可是,在修学位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致命的问题——我并不喜欢这门学科。

为什么不喜欢呢,因为这个行业的工作方式和生活节奏不太适合我。码农是坐班制的,朝九晚六,每天三点一线;而我生性好动,坐不住,喜欢与人打交道,喜欢接触新鲜的事物;面对那一行行代码,硬下头皮的我还是能敲出来的,但是这样的状态能持续多久呢?人在被逼着做不喜欢的事情时,内心是很痛苦的。于是,我又想到了金融。

当时已经大二下学期了,想要转专业早已来不及,但是我又非想试试金融这条路,于是我就又想到了一个迂回救国的法子——考证。其实这个方法并不高明,因为大学生在校期间能考的证书虽然很多,但是都没什么含金量。但那会不懂呀,把证券从业、基金从业(公募)、基金从业(私募)、期货从业、期货投资分析,证券的投顾、会计从业(那会还没取消)、初级会计职称,这么一流水的都考了下来…

这个考证的过程大概持续了一年多吧,中间还参加了一次中金所与中期协合办的“中金所杯”,进了复赛,但与最后的奖项失之交臂。慢慢的自己也发现了,这些证书就像是打游戏中掉落的垃圾装备,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纯纯的鸡肋。

好像有人对这个“中金所杯”感兴趣,我跟大家细说一下。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金融知识竞赛,考试范围主要是股指期、国债期货、衍生品类等知识,涉及到金融专业或经济专业的,计量经济学、期货期权交易等课程。这个比赛的含金量是比较高的,分为初赛和复赛,每年3-4w人参加初赛,最后复赛只有500-1000名选手获奖(现在名额有多少我就不知道了,大家可以去自己查一下)。这个比赛获奖的话,金融考研时复试是可以实打实的加分的,而且奖金丰厚,特等奖2w(扣完税还有1.6w多),一共十人;一等奖1w(扣完税8k多),一共40人;二等奖5000,一共150人;三等奖3000,一共300人;剩下的就是优秀奖了,没有奖金,只有一个证书。

建议各位对金融感兴趣的大学生,以及金融专业的大学生,或者是财会类的,经济类的,都去尝试一下,接触点新知识,接触点来自不同学校的人才,很有益处的。

我那会不是金融专业,但通过这个比赛认识了很多各高校的金融尖子们,有个武大经济系的后来直博清华了,有个湖南大学金融的后来保研南开了,有个北师大金专后来进上海金融交易所了,等等等等吧,去向都不错,努力的人学什么都不会太差。

行,继续写。

评论里有人对我考的这些鸡肋证书感兴趣,我就展开说一下吧。这些证书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我是不建议各位去考的,原因很简单,这种从业类的资格考试,在简历上给你的加分非常有限(约等于没有)。如果大家非要刷个有含金量的证书或title,我推荐CPA、CFA、FRM、中高级会计职称等,这些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以及行业地位还是不错的。什么?你说这些证书没用?谁说没用?你站出来,我先预防性的拉黑你。

顺便提一句,这几门考试的报名要求是不同的:

FRM是本科生在校就能考,好像没有特别限制,具体的你们可以去查一查;

CFA是未来一年内将获得正规大学学历的都具备报考条件,因此在校大学生在大四上学期既可以参加12月份的CFA一级考试,也可以在大四下学期参加6月份的CFA一级考试。

CPA是本科毕业后才能报考,应届毕业生可以在临近毕业时,四月份报名,毕业后的十月份考试;

到了中高级会计职称(初级职称不要求年限),就开始要求从业年限了,中级好像是四年还是五年,具体的大家可以去自己查一查。

言归正传,当我意识到我考的那些鸡肋证书都没什么用时,那时的我,已经快毕业了。自然而然的,我想到了千万学子都想过的一条路,考研。可是事与愿违,虽然我学的是理工科,可我的数学实在是太差了(高数线代都是飘过),想要拼个五道口或者光华的金专,简直是痴人说梦。最后,自然也没有去考研。

后来的后来,机缘巧合阴差阳错的,我参加了司法考试,并且高分(我考了415分,分数线是360)通过了。这时候的我,认真思考了律师这个职业的特点与要求,我发现,兜兜转转在原地好几年的我,突然好像找到了最适合我的职业,律师。

律师是个手艺活,靠本事吃饭,适合家庭一般的我;律师经常需要外地出差,即使不出差,也是每天忙着办案,不用每天在办公室坐班,适合好动的我;律师要接触形形色色的当事人,接触各种各样的案情,永远不缺乏新鲜感,适合好奇爱新鲜的我。

再插一句,评论区有人问我,现在非法本是不是不能考司法考试了?关于这个我建议大家去搜一下今年的司法部公告,了解一下什么叫“老人老办法,新人新规定”。

我就知道你们懒得去查,我还是解释一下吧…(我这受苦受累的命啊)。老人老办法意味,2018年7月份之前入学的各位,都是具有报考资格的;新人新规定,意思是2018年7月以后入学的学生,报考法考需要法律本科学历或法律硕士学历,或非法本加三年法律工作经验。

我怕你们不懂,我再举个例子。非法本的小明11年入学,15年大学毕业,他是有报考资格的;非法本的小红17年入学,今年大一,马上升大二,在她毕业那年,也是可以参加法考的;现在备战高考的高三党狗蛋,18年9月份入学,学了非法律专业,如果狗蛋想参加法考,就要去考个法硕,或找个律所打杂三年,才能具有报考资格。大家应该都明白了吧…

说真的,忍了很久了。评论区里有些人我真是忍不住想怼他,你辛辛苦苦写了这么多,他没给你点赞,也没关注你,上来就告诉你,你哪里哪里写错了,根本就不是这样的。如果他指正的是对的还好,关键是tm他说的压根就是错的,根本不去调查,上来反驳,我也是服了这种杠精,感谢有你们这些杠精,知乎才越来越微博化。

说真的,如果不是为了让大家与我多个沟通的渠道,我是懒得开评论的,不信你翻我其他答案,基本都是直接关评。

不说这些了,接着写。

碎碎念了这么多,大家也能看出来,我的这几年,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谁的青春不迷茫?我理解很多在校生和刚毕业的孩子们,由于信息不对称,你们对于这个社会有着一些片面狭隘的认识,知道的越多,就越发迷茫。这不怪你们,除去天才之外,我们大家都是普通人,每个人都是这么过来的,慢慢熬,总会好起来的。

可能有朋友会问了,我不喜欢我现在的工作/专业,我该怎么度过这段难熬的时间?我该如何选择下一步怎么走?孩子,让我来告诉你,你现在该怎么做。

我相信,无论你有多迷茫,你心中都是会有一些选择和想法的,只不过是没有勇气走出第一步罢了。你要做的就是:首先,勇敢的去尝试,你内心曾经盘算了无数次的那个想法(金融/财会/计算机/法律),努力去达到这个行业的准入门槛,入门后如果发现不感兴趣或是志不在此,立刻退出来,换另一条路。

年轻人,意味着一贫如洗,意味着精力无限,意味着有大把时间,当然也就意味着,你的试错成本是很低的。年轻就是你最大的资本,在这宝贵的的几年里,多试错,慢慢的,你就会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条路。

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许会沮丧,也许会急功近利,也许会想要放弃,但是请你坚持下去,当你从失败中摸索出一些人生经验时,你的日子就会慢慢好过起来了。君不见,我也是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找到属于我自己的这条路。

最后送给大家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最穷莫过讨饭,不死总会出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