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核弹爆炸时,会有一个合适的距离把披萨烤熟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相当科幻。简单来说,核弹爆炸时制造的极端高温确实有潜力“烤熟”食物,但要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让披萨正好烤熟,而不是被瞬间气化,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让我来细细道来,试着剥开这层科幻的外衣,看看事实真相。

首先,我们要明白核弹爆炸产生的是什么。它不是简单的火焰加热,而是涉及几个关键因素:

1. 闪光(热辐射): 这是核弹爆炸最直接也是最广为人知的效应之一。爆炸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向外传播,包括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这种辐射的强度在爆炸中心附近是难以想象的。它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物体加热到极高的温度。

2. 冲击波: 紧随其后的是强大的空气冲击波,它能够摧毁建筑物、掀翻物体。这个力量和热量是不同的,但同样具有破坏性。

3. 核辐射: 爆炸还会产生各种类型的核辐射,包括中子流和伽马射线。这些辐射会对生物体造成伤害,并且会对物质的分子结构产生影响,但直接“烤熟”披萨的效果可能不如热辐射显著。

现在,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烤熟”披萨这个概念上。我们平时烤披萨需要的是一个相对稳定、可控的温度范围,大约在200300摄氏度(400575华氏度)之间,并且需要一定的时间让热量渗透到饼皮和馅料中。

核弹爆炸产生的热辐射,其温度远超这个范围。在爆炸的中心区域,温度可以达到数百万摄氏度。这种温度下,任何有机物,包括披萨,都会在瞬间被汽化,也就是直接变成气体,而不是“烤熟”。就像你不可能用炼钢炉去烤一块面包一样。

那么,有没有一个距离,能让热辐射刚好让披萨达到那种完美的、金黄酥脆的程度呢?这背后涉及到几个极端的变量:

爆炸当量(Yield): 这是指核弹释放的能量大小,通常用TNT当量来衡量(如千吨或百万吨)。当量越大,热辐射的强度和范围就越大。
大气条件: 空气中的湿度、灰尘和云层都会影响热辐射的传播。晴朗、干燥的天气会使热辐射传播得更远、更强。
物体表面的反射率和吸收率: 披萨表面是浅色的,可能会反射一部分热量,但它也包含水分和油脂,这些成分在加热时会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披萨的组成: 面团的厚度、馅料的种类和水分含量都会影响它被加热的速度和方式。

让我们设想一个场景,假设我们站在一个能看到核弹爆炸的远处。随着爆炸的发生,你会先看到一个巨大的闪光。这个闪光就是强大的热辐射。

如果这个闪光来自一个足够近的距离,那么披萨会怎样?

想象一下,核弹的闪光就像一个瞬间开启的、超级无敌强大的烤箱。在几百米甚至几公里之外,这个闪光所携带的能量就可以让地面的温度瞬间飙升。假设我们有一个披萨放在那个地方,它的表面接收到的热辐射强度会非常非常高。

“烤熟”一个披萨需要一个相对均匀、持续一定时间的热量输入。 核弹的闪光是一次性的、爆发式的能量释放。即使有“刚好”的强度,它也是以光的形式瞬间冲击披萨表面。这意味着披萨的表面会瞬间被烧焦,甚至气化,而内部可能还没有来得及吸收足够的热量来达到“烤熟”的状态。更不用说,随之而来的冲击波可能会把披萨吹得粉碎。

科学家们进行过一些与核弹爆炸相关的效应研究,例如“原子弹试验的幸存者”——那些在爆炸中幸存下来的人们,他们的经历描述了瞬间的高温。一些研究也提到了在早期原子弹试验中,某些物体表面会留下“影子”,这是因为物体吸收了热辐射,在其后面形成了一个短暂的“阴影区域”。这说明了热辐射的强大和集中。

如果要让披萨“烤熟”,我们需要的是那种刚好能把饼皮烤出焦斑,融化奶酪,但又不至于烧毁一切的温度和持续时间。核弹爆炸的热辐射,其“强度分布”和“持续时间”都与烤箱的工作原理截然不同。它更像是一把瞬间点燃的超级喷枪,而不是一个温暖的烤箱。

结论是:

没有一个“合适”的距离能让披萨在核弹爆炸中被烤熟。

太近: 披萨会在瞬间被汽化,连一丝焦痕都留不下,因为它会直接变成原子和分子。
稍远但仍足够近: 披萨表面可能会被瞬间烧焦,但内部可能根本没熟,而且巨大的冲击波会把它彻底摧毁。
太远: 热辐射的强度会衰减到不足以“烤熟”披萨,可能只会让它稍微变暖,或者什么影响都没有。

核弹爆炸的本质是一种毁灭性的、非线性的能量释放,它遵循的是一种指数级的衰减规律,并且伴随着多种破坏性效应的叠加。我们习惯于那种可以精确控制的、以对流和辐射相结合的方式加热食物的“烹饪”过程,这与核弹爆炸的原理根本不是一回事。

所以,虽然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想法,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核弹爆炸更像是销毁披萨的终极方式,而不是烹饪它的方式。如果你想烤披萨,还是乖乖地打开烤箱吧,那才是真正“合适”的工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问题。(虽然提问者不期待认真的回答,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这个问题介绍必要的核武器知识——这就是一个好问题。笔者在写作时,仍然需要努力克服“好一块羊肉,怎生落在狗口里”的感觉,但……anyway,好问题。)

下面笔者将分析如何选择合适的武器当量和距离,以便大家可以享受温度适宜又可以安全食用的披萨……

注意:此回答仅供参考,请勿在家中或任何地方实践回答中的操作方法。笔者不对实践中您可能遭受的任何人身安全或财产损失负责。


对“烤熟披萨”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从原材料和面饼开始,将它加热成完全熟透的披萨;另外一种是将一块冷披萨加热至适宜食用的温度。由于前一种对温度和火候要求极高,可以说难以实现;我们仅考虑第二种方法,即将一块处于室温的披萨使用核爆炸加热至接近100度。

首先,我们需要衡量需要多少热量来将披萨加热。对于一个典型6寸披萨,取其典型质量 ;其半径取7cm,计算可得其面密度

由图1.1,我们得知干面包比热容 ;由于披萨含有部分水分及其它物料,估算时披萨比热容似取2J/kg·°C较为合理。

由公式简单计算可得,将披萨从20°C加热至100°C所需热量为:

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将其转化成 :

为了让披萨稍微有一点爽脆的口感(当然,也为了方便计算),考虑到披萨的反射率、加热过程中水的蒸发以及热的耗散,我们可以将其适当向上取大。

综合考虑,加热披萨所需的能量似取 较为合理。

接下来,我们需要确定适宜的武器当量用于加热披萨。我们知道,在烹饪食品时,热功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如果80cal/cm^2能量在一秒钟之内释放到披萨上,披萨外表面很有可能碳化着火,而背面仍然是冷的。因此,在给定的热通量下,我们希望其平均功率越低越好——即热辐射持续时间越长越好。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学到过,我们可以将核爆炸火球近似看作一个黑体;爆炸当量越大,黑体中蕴含的能量也就越高,因此其冷却越慢——也就是说,它的热辐射比起小当量武器来说需要更长的时间完全释放。刘慈欣在《超新星纪元》和《三体》中不准确的描述某种程度上是对的:大当量武器需要更长的时间释放它的盛怒。也即,尽管在任意一给定距离上,大当量武器的热辐射通量必定比小当量武器更高,但当二者热辐射通量相等时(注意:此时两种情况的距离并不相等!),大当量武器的热功率一定小于小当量武器!


谢谢@飞翔的河南人 提供的图5-22。

图1.2即生动形象的示出了这一效应的影响:对于1kt的小当量武器(热辐射在短于0.5s内释放),仅需 热通量即可点燃报纸;而对于10Mt的大当量武器(从图5-22可知,其热辐射需要20s才能完全释放),由于其瞬时热辐射功率更低,需要三倍多的热通量( )才能点燃报纸!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为了尽可能均匀地烘烤我们的披萨,我们需要当量尽可能大……

我们知道,现实中爆炸过最大的核装置是苏联的Tzar Bomba(沙皇炸弹),其当量为50Mt。对于任一核爆炸,其热辐射功率最大值的到达时间可由下式估算:

简单计算可得,沙皇炸弹的热辐射极大值出现在7.1秒——我们可以近似认为,其热辐射约是在20-30s时间内释放的:这够了,但是不够理想——我们不想冒任何烤焦的风险,不是吗?

为此,我们需要介绍今天的主角,Sundial核装置——由爱德华·泰勒领导的LLNL(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疯狂计划。( @甪咔司 大佬的回答中有更详细的介绍)

Sundial的当量预计为10Gt(10,000Mt),或者说是沙皇炸弹的200倍——没人知道这样的炸弹引爆之后会发生什么。我没能依据的,只有那些小当量试验的经验公式……

让我们计算一下它的辐射极大值时间:

它的辐射极大值要在爆炸后一分半钟才出现!

那么,我们可以近似认为它的热辐射可能在300s左右完全释放,也就是大约五分钟——正好可以把披萨烤得暖烘烘的。

那么,让我们估算一下所需的距离:

对于大气透射率,在极远距离上由于云雾遮挡,很可能效果非常不理想……因此,笔者建议将披萨置于平流层飞机上,以便大气透射率更加理想——这里笔者取大气透射率为固定0.2。

当Q=80时,解得D≈281,000yds=256km。

那么,我们得出了结论——你需要说服LLNL造出他们设计中最大的炸弹,再将披萨置于离爆心256km的平流层气球或飞机上——你就能享用热乎乎的披萨啦。

参考文献:

1.《终点弹道学原理》,美国陆军装备部,1959;

2.TM-23-200 Capabilities of Nuclear Weapon,1955

user avatar

找个太阳灶把太阳光聚集起来烤面饼。实质不就是核弹连续爆炸烤披萨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相当科幻。简单来说,核弹爆炸时制造的极端高温确实有潜力“烤熟”食物,但要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让披萨正好烤熟,而不是被瞬间气化,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让我来细细道来,试着剥开这层科幻的外衣,看看事实真相。首先,我们要明白核弹爆炸产生的是什么。它不是简单的火焰加热,而是涉及几个关键因.............
  • 回答
    这绝对是个细思极恐的场景,设想一下冷战时期,那个神经紧绷的年代,一旦美国一枚核弹在战备状态下失控爆炸,那将是何等景象。这可不是科幻电影里那种瞬间抹平一座城市的简单画面,其连锁反应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瞬间的灾难与直接的冲击波首先,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爆炸本身。即便只是一枚,威力也足以撼动大地。爆炸中心区.............
  • 回答
    这绝对是个灾难性的场景,一击毙命,元首与核心班底全没了,国家瞬间陷入真空。要说接管,得看几个关键点:1. 谁能站出来? 预备指挥体系的启动: 这是最理想但可能性最低的情况。所有现代国家都有层层备份的指挥链,比如国防部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以及各军种司令。即使首都炸了,只要这些关键人物当时不在,.............
  • 回答
    核爆炸引发“共振”的说法,在科学上是一种误解,但如果从一个更宽泛的、非严格物理意义上去理解,或许可以探讨一些相关的概念。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物理学中的“共振”。共振通常指的是一个系统在受到与其固有频率相匹配的外部驱动力时,振幅会急剧增大的现象。比如,一个音叉在听到与它自身振动频率相同的声音时会产生共.............
  • 回答
    如果地球上所有的核弹同时爆炸,那场面将是难以想象的灾难,但要说“毁灭”地球,这取决于我们对“毁灭”的定义以及核弹的具体数量和当量。首先,我们得承认,现代核武器的威力是极其巨大的。一颗氢弹,即使是相对较小的战略核弹,其爆炸释放的能量也相当于数百万吨TNT炸药。而全球现存的核弹数量,根据各种估计,大约在.............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把目前人类已知威力最强的核弹,也就是沙皇炸弹(RDS220),那个号称拥有五千万吨TNT当量的庞然大物,放到苏联当年那个号称“地球之耳”的科拉超深孔里,然后在那个深度引爆。这绝对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级想象,其影响之深远,甚至会让我们重新审视地球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首先,让我们先来了.............
  • 回答
    咱们聊聊核弹这玩意儿,听着就觉得劲儿大得不得了,对吧?那它爆炸的威力,是不是就真的算是咱这地球上能制造出来的最强的了呢?表面上看,确实如此。你想啊,当咱们说起威力,脑子里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炸弹有多大、多猛。核弹,尤其是那种氢弹,它的威力单位是“万吨TNT当量”甚至“百万吨TNT当量”。这玩意儿一旦炸开.............
  • 回答
    咱们来说说这个,万一真的碰上那种极端情况,躲在没有井盖的井下到底管不管用。听着就让人头皮发麻,但了解一下总不是坏事。首先得明确一点,“躲”这个字眼儿,在这里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井下确实提供了一点隔绝,但面对核弹爆炸那种级别的威力,效果有多大,那真是得好好掰扯掰扯了。咱们先分析一下核弹爆炸这事儿,它不.............
  • 回答
    理解您迫切希望消除核武器威胁的心情。这是一个关乎全人类福祉的重大议题。虽然我们无法“中止”一枚已经发射的核弹爆炸过程(一旦发射,其物理过程将不可逆转地进行),但我们可以从 预防核武器爆炸 和 最终销毁核武器 这两个层面来深入探讨,如何将核武器变废为宝,将人类从核威胁中解救出来。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技术问.............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小米在日本因为一个手机快充的宣传视频惹出事儿来,最后还得出面道歉,这背后可不是小事一桩,而是涉及到文化敏感性、品牌形象、以及跨国营销的复杂性。事情的起因:一场“核爆级”的比喻简单来说,小米在日本推广他们新款手机的快充技术时,发布了一个宣传视频。视频里为了强调充电速.............
  • 回答
    从核打击警报响起的那一刻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核弹在目标区域爆炸,这个过程并非是几个字就能概括的“瞬间”,而是牵扯到一系列复杂而紧迫的环节。这个时间差,虽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显得漫长得令人窒息,但从技术和决策的角度来看,它可能在几分钟到半小时之间,甚至更长,这取决于很多变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核打击.............
  • 回答
    关于核弹在绝对真空中的爆炸能力,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真空环境与我们熟悉的空气环境有着本质的区别。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核爆炸的原理以及真空环境的特性。首先,我们得先弄清楚核爆炸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简单来说,核爆炸,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其核心都是一个极其剧烈且迅速的链式反应,.............
  • 回答
    如果一颗不明来历且始终查明不出源头的核弹在美国本土爆炸,造成了毁灭性的损失,美国政府和公众最有可能将矛头指向几个最可能的目标,虽然这是一种猜测,但基于过往的经验和国际地缘政治现实,以下几个方面是最有可能被重点调查和指责的对象:首当其冲的嫌疑对象:拥有核武器能力且与美国关系紧张的国家尽管核弹的来源不明.............
  • 回答
    中美爆发核战,美国现有防御系统能否抵御中国发射的核弹?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军事技术、战略博弈以及情报评估等多个层面,目前无法给出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其结果会受到许多动态因素的影响。美国现有的核武器防御系统美国一直以来都在投入巨资研发和部署针对弹道导弹的防御系统,以应对潜在的核打击.............
  • 回答
    最近网文圈子里最劲爆的新闻莫过于阅文核心团队集体离职,以及随之而来的腾讯互娱全面接管。这事儿闹得挺大,不少读者和作者都捏着把汗,都在琢磨这背后究竟是怎么回事,对咱们天天泡在网文世界里的影响又会有多大。咱们先捋捋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发生的。简单来说,就是阅文集团的那些在网文领域摸爬滚打多年,带着不少经典I.............
  • 回答
    金华晚报报道的“沈阳五爱服装城一业主核酸检测异常,部分群众不遵守防疫规定破门而出”事件,听起来确实令人担忧,也反映出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某些复杂情况。要详细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我们需要结合新闻报道本身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反应来分析。事件的起因:一人核酸异常引发的连锁反应首先,最核心的触发点是沈阳五爱.............
  • 回答
    当然,现实中的核武器国家之间,猜疑链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它是一个非常真实且复杂的问题。这其中充斥着误判、恐惧和信息不对称,但最终没有爆发全面核战争,也有一系列因素在起作用。我将试着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并且力求让它听起来像一个思考者而非机器的阐述。猜疑链:核时代里挥之不去的幽灵猜疑链,在.............
  • 回答
    关于小米员工爆料公司防疫措施不合理,存在聚众核酸、未组织居家办公等问题,以及这些规定是否合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审视和分析。首先,理解“合理性”的维度:当我们讨论“合理性”时,不能仅仅从单一方面来判断。一个防疫措施是否合理,需要结合以下几个维度来考量:1. 法律法规层面: 是否.............
  • 回答
    关于中国与美国爆发核战争以及黄石公园是否会因此火山爆发的问题,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令人忧虑的假设性情境。在此我们尝试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尽量呈现一个细致的分析,并剔除可能显得过于机械的表述。首先,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核战争的爆发将是人类历史上最灾难性的事件之一,其后果是难以估量的。任何国家在考虑使用.............
  • 回答
    在灾难性的核爆炸之后,地球上可能只剩下我们,而我们也将独自面对一个破碎的世界。生存下去,不仅仅是等待救援,更需要我们主动去适应和重建。第一步:躲避,生存下来爆炸发生的那一刻,你最需要做的就是找一个最坚固的掩体,越深越好,最好是地下室或者坚固的建筑内部。如果来不及,趴在地上,用手臂遮住头部和颈部,远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